爆裂鼓手台词截图:华国锋同志晚年生活:几十年不变的口味、 关心经济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3:10:58

华国锋同志晚年生活——几十年不变的口味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刘畅 李荣刚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刘畅 李荣刚

  华国锋同志的饮食习惯数十年不变:简单。谢师傅说,给华老做饭很省事,因为他爱吃的东西就那几样,从来不变。蔬菜喜欢吃大白菜、萝卜、南瓜、山药,这些大多是自己在院子里种的;肉类只爱吃水煮羊肉;至于海鲜、鱼,他从来不吃。“只要是这些菜,你怎么做他都吃。他是个特别善良的老人,即使不可口,也不提意见,只是少吃点。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哪次说‘不吃’。”

  早上,谢师傅给华国锋同志准备的是牛奶、鸡蛋羹、一个小馒头、一个小花卷,再炒一份圆白菜或是洋葱,偶尔有一份水煮羊肉。快到中午,谢师傅就开始准备面食:拉面、刀削面、莜面卷、“猫耳朵”……都是华国锋同志最爱吃的山西面食。配的菜是三道:一道荤的,一道素的,一道半荤半素。起初,刚到华家工作的谢师傅压根儿不会做面食:“都是韩姨手把手地教我,和我一起在厨房里忙乎。”有时,华国锋同志还自己动手。每年西红柿上市的季节,他就让家人买很多,自己装到坛子里,做成西红柿酱,留到冬天吃。

  最近几年,考虑到华国锋同志的身体状况,医生给谢师傅下了死命令:控制华老的主食摄入量,每餐只许吃1两米饭,或是一小口面。晚上的食谱更简单,一碗米汤,或是一碗粥,有时吃个烧饼。

  华家吃饭,一直实行分餐制。“华老单独一份饭菜,夫人和孩子们另做一份饭菜,一家人同桌不同餐,这是华老很早就养成的习惯。华老认为国家对他有特殊照顾,吃得好点,但不能让全家人都沾光。”

  谈起华国锋同志的最后时光,谢师傅哽咽了。“华老今年6月底住院,我没想到有这么严重。他晚年也常去医院,住一段时间就回来。他住院时,我就像往常一样,每天做好一日三餐,拿保温桶盛好,由他家人带过去。7月底8月初的一个周末,华老出院了,我以为没事了。但他在家里只呆了两天,又被送进医院。我想他住一段时间就会回来了,也就没去医院看他……现在,每到下午四点多,我脑子里还不自觉地想,晚上该给华老做什么。然后一转念,唉,老人已经走了……我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把韩姨照顾好,帮助老人家挺过去。”

  华国锋同志在逝世前一个月,还吃过一次他最喜欢的萝卜丝酥饼。曾经给毛泽东当过警卫员的王明富,退休后在北京南长街开了一家小餐厅,名叫“泽园酒家”。他将当年毛主席和其他一些领导人常吃的菜肴的做法保留下来,做成自家的招牌菜,吸引了不少顾客。其中,用老北京麻酱和面做成的萝卜丝酥饼,华国锋同志很喜欢。但华国锋同志很少去店里吃,他说:“老是抛头露面的不好。”于是,王明富常常派人送萝卜丝酥饼到华家。今年7月,华国锋同志的秘书打电话给他,说华老突然想吃他做的萝卜丝酥饼。和往常一样,王明富很快派人将做好的点心、小菜送去了。“我真是万万没有料到,这是最后一次给华老送餐。我真后悔没亲自送去,没能见华老最后一面。”

华国锋同志晚年生活——关心经济发展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刘畅 李荣刚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刘畅 李荣刚

  华国锋同志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那些年,几乎每年都会出京,到全国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

  “华老非常关心各地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他常说,‘只要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比什么都好。’”当年曾在华国锋同志身边做过警卫工作的曹俊洪对记者说,“那些年,华老去了很多城市,特别是南方,比如深圳、广州等,都是他爱去的地方。”

  曹俊洪说,他离开部队转业回家后,仍时常去华家拜访,对华国锋同志晚年的生活十分了解。“有一次我向华老介绍,我们江苏发展得非常快。华老笑了,让我详细说说发展的情况。听完,他说,‘我前不久去了山东,到处都走了走,还做了调研。那里的发展非常好呀,我觉得后劲比较大,有可能超过你们江苏,你们要加把劲呀!’”

  曹俊洪不服气,搬出了“华西村”这块牌子。没想到华老更乐了:“华西村我当然知道了,我还去过呢。那一排排的楼房、别墅非常漂亮,绿化也很好,树木连成一片,还有水波荡漾的龙西湖……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介绍起华西村还都是一套一套的,什么‘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仔细一看,原来农民生活在乐园’,挺有意思的。”

  曹俊洪知道,华国锋同志讲的是1996年的事。当时华西村庆祝建村35周年,多年不公开出席活动的华国锋同志,破例来到了华西村参加活动。“在会场,很少有人知道,华老就坐在主席台下,以一个普通的参观者身份,参加了这个村子的庆祝活动。”曹俊洪也是后来才了解到,华国锋同志之所以对山东的情况这么了解,是因为他已经不止一次去过那里。

  早在1981年底,华国锋同志就曾到淄博调研,去过山东铝厂、齐鲁石化总公司、淄博市陶瓷工业公司等地,研究那里的资料,参观石化厂的乙烯装置,在铝厂的热料车间亲自感受生产流程……

  从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归来后,华国锋同志一直对街上熙来攘往的人群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念念不忘,以至于每次相关领导来看望,他都说:“你们搞得不错!深圳我去过,非常好!”

  华国锋同志还常关心家乡经济的发展,每次老家人来看望他,他总会关切地询问:“家乡经济发展怎么样?收成如何?”1991年,他回到山西交城老家,在他入住的交城县政府招待所,会见了乡亲们。华国锋同志在老家的亲侄女、已经70岁的苏凤仙向记者回忆说:“叔叔很关心家乡的建设和经济收入。他知道我在化肥厂工作,便问我,‘你们化肥厂的生产、经销情况怎么样?’”

  “很好呀!”

  “工资多少钱一个月?”

  “800多。”

  她的婶婶韩芝俊在一旁接过话茬儿说:“那真不错,你的工资比我高,我才600多一个月。”话音未落,笑容就爬上了华国锋同志的脸。

  交城的卦山,是华国锋同志当年打过游击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卦山的旅游开发总是格外关切,希望能为此尽自己的一份力。在卦山山门殿的一座崭新五彩牌楼上,就悬挂着华国锋同志亲笔题写的“山形卦象”四个大字,遒劲端庄,中规而不失洒脱。他还将自己手书的全部毛主席诗词的碑刻,交予卦山风景区收藏,为卦山增色不少。

  去的地方多了,看着各地的发展,华国锋同志心里高兴,家里人却担心:每到一处,华国锋同志总喜欢将自己的行程安排得满满的,去完了市中心,还要去一些县级城市,上午参观了好几个地方,下午还要见见当地的客人,询问各方面情况,有时候,连晚上也被占用了……儿女们“抱怨”:“您现在出去的目的是休养,不要弄得那么紧张,万一身体吃不消怎么办?”华国锋同志却总是摇摇头,在他的心中,当然有着比休息更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