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中国总部电话:公文写作中常见病及防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13:30:17
  公文写作中常见病及防治 

公文写作中常见病及防治

公文写作中常见的毛病有哪些呢?根据我的接触,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毛病是选题太窄。一个乡镇或一个部门,一年下来,忙忙碌碌,所做的工作很多。尤其是各乡镇,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党政经、工青妇兵,啥都有,应该说,可写的东西有的是。除了常规性的工作要点、工作总结和领导临时布置的材料非写的不可外,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选些题目多写一些东西。同时,可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很多,内部有各种简报、信息,外部有新闻媒体。但有些同志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想写不知写啥,找不出题目来。写了一些东西,题材也是特别窄。这说明你那个材料匠思路太窄,不是没有题目可写,而是你没有去发现。
解决这个毛病,当材料匠的起码要从四个方面打开思路:(1)要跳出小圈子,置身全局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多想一想上面在抓什么,一般单位存在什么问题,找出有针对性、指导性的题材。要多看文件、报纸、电视,多观察、多感悟、多思考。(2)要紧跟工作进程,千方百计熟悉情况。一项工作部署后,上级关心的并不是怎样传达的,而是贯彻落实中遇到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啥效果。传达贯彻着重解决什么问题,本身就有很多题材可写,落实过程可写的题材有的是。拎出一两条,比原则来原则去强得多。这就要深入实际工作,不能坐在办公室,多参加实际工作,到实际中去感悟。另方面,要做社会活动家,广交朋友,时时处处做有心人。(3)要提高自己的身价,写材料的是兵不是官,但你给哪一级写材料,就得把自己当成那一级的领导,要假设我是领导,工作应该咋抓?要紧跟领导,勤于观察和感悟,从其工作中抓出独具特色的闪光点。(4)要增强悟性,脑子要多拐弯。遇到一件事就写,不是好题材。“一口大锅闹革命”与“三口大锅闹革命”,是同类项,你修渠,他打井差不多,要善于从中找不同特色。你上项目,他办企业,平铺直叙,不是好题材,台营铁山食品厂、初步布鞋,办在大山沟里,与众不同,于是《铁山,大山挡不住》、《初步起步》长篇通讯被几家采用,通讯报道与材料大同小意。
第二种毛病是立意太低。写文章,最怕平平淡淡,犹如一杯白开水。我接触到的材料,缺乏思想深度的比较多。主要表现在,有的写来写去就是几句套话,总是在水皮儿上绕;有的写事儿,是就事论事,平铺直叙。这样的材料,缺乏针对性,缺乏应有的深度,让人看了很不解渴,引不起震动。俗话说,涉深水者得蛟龙,大鱼都在水底层,在上面打水漂的,都是小鱼。写材料与此同理,要写出有份量的,就得向深处挖掘,掘深井者得甘泉。怎样改变立意太低的毛病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在座的都有一定的学历,都读过不少书,但不知哲学学得怎样?陈云同志讲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用。”我劝大家,多读些哲学著作,把唯物辩证法吃透了,弄懂了,应用到写作中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了。比如,按照因果关系,有其果就有其因,你写什么事做得好,原因是啥,写透了深度就有了;比如,在事物的原因中,有内因和外因之分,抓住内因,就深刻了。比如,按照矛盾分析的方法,凡事都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分,一对矛盾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深刻了;比如,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的特性,掌握了,由此及彼,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写起来也就会有深度;比如,事物有现象与本质之分,现象是本质的外现,本质决定现象,由表及里,抓住本质,就解决了在皮儿上绕的问题;比如,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客观规律的,从普遍现象中找到别人尚未发现的规律,也就有了深度。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没止境的。作为文秘人员,一定要学好哲学,用哲学观点指导写作,这是文章有深度,解决苍白乏力的有效办法。
第三种毛病是文种不分。写文章,提倡创新。新闻界就提倡消息散文化,通讯特写化,言论杂文化。但再变,也有一定之规,尤其是公文,每个文种都有自身的规范性,独特的要求。如果不分文种,写出的东西非驴非马、四不像,那就不好了。目前,不少年轻人写东西文种不分,主要表现在写出的东西都像小记叙文、小通讯,动不动就是记什么什么,而不善于运用多种武器。这样供与需脱节,写出的东西也就无的放矢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必须研究需求,要多看报纸、多看文件,看的目的有二:一是借鉴不同体裁,看人家是咋表述的;二是研究市场,看人家需要啥。看得多了,勤能补拙,熟能生巧,也就烂熟于心,应用自如了。
第四种毛病是掰不开蘖。有道是大胆的文章不要命的酒,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起伏一江潮。提倡创新,不能动不动就是大一大二大三套小一二三,搞八股调。但不少人写出的东西,总是一堆一块,从头到尾都是逗号,最后划个句号。这不是创新,而是不善谋篇布局,是掰不开蘖,是感到没啥写的,没啥话说。这个毛病一定得改。怎么改,我在如何撰写经验材料和简报中已经讲过,别的体裁也大同小异。改变这种毛病,关键对要写的内容,作番系统的思考,应该写几层意思,每层意思要表达什么思想,用什么材料去说明?而不能拿起来就写。还是打比方,像盖房子,搭架子、选材料一样,列个提纲。如果一时不会列,有两种方法:一是对别人的成功之作勤于研究,多做个解剖,把人家的纲目拎出来,坚持下去,就能看出门道;二是多商量,请内行人指点,慢慢地也就入门了。
第五种毛病是详略不当。文章用语,提倡精炼,要以一当十才好,有很多材料,只是一两张、三四张稿纸,短倒是很短,但短不等于精。有的一上来就戴大帽子,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在跨入新世纪……在什么指导下,在支持配合下,有的一上来就是开了什么会,全体人员参加,张书记主持,李镇长传达了书记、县长讲话,王书记讲话提出要求,最后讲如何如何认真。通篇都是这些,真正有用的东西,比如传达贯彻中究竟解决了啥问题?找不着、没有写。这不纯粹是喧宾夺主吗?写这样的材料,五分钟能划拉一个,有啥用呢?有的给报纸写稿,也就是这样,一个市拿你一个乡的会议能当啥呢?往内部发,也不能采用。要改掉这样的毛病,一是树立求实意识,想法往实里写;二是要提倡一针见血,开门见山,而不能象皮很厚的包子,咬几口也咬不着馅;三是要有主心骨,很好地把握一篇材料,什么地方是重点,什么地方非重点,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第六种毛病是用语死板。关于这一点,我在怎样撰写经验材料和简报中,讲的比较多。因为这种毛病很普遍、很严重,不仅经验、简报材料中有,别的文种也普遍存在,所以我再重复一下。用语死板,主要表现:(1)有的标题长得吓人,就象毛主席批评的那样,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样的标题,让人一看就拧鼻子。(2)有的写材料喜欢下定义,什么严肃认真,什么加大力度,什么真抓实干,什么率先垂范,什么狠抓督导……都是套话,空话,究竟怎么严肃认真、真抓实干的?能举出几个例子不好么?可惜没有,没有活的材料,谁爱看呢?(3)有的好说工程,动不动就这工程,那工程,都成泥瓦匠了,有的好编数字……动人春色无需多,竹外一枝斜更好,不创新,谁爱看呢?写文章是要让人看人的,大家一看就皱眉头,一听就打盹儿,那就是失败的材料。解决这个毛病,非痛下决心不可,要学会机智言谈:具体讲要用短句,使文章充满节奏感,象马蹄得得,像炒豆噼啪作响;要用对比、比喻、借代、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要借鉴、巧妙地引用古语;要用群众语言,当然也不能太俗气,比如什么“一个篱笆三个桩”,什么“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用得太多也不好,生动语言有的是,要善于学习搜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