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信息技术:《南极条约》产生的背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8:15:06

《南极条约》产生的背景

2010-01-27 17:15:22   来源:news.dili360.com   网友评论 0

相关链接:

《南极条约》全文

南极条约和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

南极条约国协商会议

条约是国际政治矛盾的产物,也是有关各方让步和妥协的结果。当国际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特别是为了防止冲突和战争,有关各方往往会作出某些让步,从而达成某种协议,这就是条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新的矛盾又会产生,条约就会失效或者必须加以修改,所以条约总是有一定的有效期。由此可见,条约只不过是调和缓解矛盾的一种手段而已,而不大可能使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南极条约》也是如此,它是国际南极问题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

尽管《南极条约》产生的直接背景是国际地球物理年,但在历史上,为缓和矛盾播下了签订《南极条约》的种子。

《三方海军宣言》

《南极条约》的发展过程至少可以追溯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的倡议。在这份倡议中,他向智利和阿根廷表示,美国在南美洲扇形活动中,将以与其他美洲国家一样的方式行事。这份倡议意外地引起了智利于1940年发表声明,对南极洲提出主权要求。而阿根廷1942年的南极考察,则导致了英国在南极建起了永久性的基地。接着,智利与阿根廷1947年对英国提起控诉。1948年1月,阿根廷向南极派出了海军舰只。作为反应,英国则派出了“尼日利亚”号巡洋舰与之相抗衡。这就使南极的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为了避免发生公开的军事冲突,英国、智利和阿根廷三国经过协商终于达成协议,这就是所谓的《三方海军宣言》,其具体内容于1949年1月18日由三国外交部透露如下:英国、阿根廷、智利三国政府迫切需要避免在南极洲发生误会,以免影响三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互相通知说,在目前情况下,它们认为没有必要在1948~1949年南极夏季期间,把战舰派往南纬60。以南,当然许多年来例行的航次则为

这一协议每年都要由三国共同加以延期,因此纯粹是权宜之计。但是,如果追根溯源地想一下,这一协议却可以看作是《南极条约》军事条款的先例。

《里奥条约》

1947年,美洲国家签订了一项互助条约,即《里奥条约》。

条约各国同意,任何国家对美洲任一国家的武装进攻应该认为是对所有美洲国家的进攻。该条约的适用范围一直延伸到南极洲。因此,面对英国和两个重要的南美洲国家(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对抗,美国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但对美国来说,双方都不便得罪,因此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时实在难取舍。那时已经清楚地看出,阿根廷和智利正在利用《里奥条约》来压美国实践自己的诺言,履行自己的义务。而美国之所以签

订《里奥条约》,其目的主要是把南美洲国家收拢到自己的大旗之下,以稳住自己的后院,却没有想到这一条约不仅束缚了它在南极问题上的手脚,而且也影响到它与英国之间的关系。

然而,美国和英国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利益。斯托宁顿岛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41年3月,美国关闭了设在斯托宁顿岛上的东伯德基地,但把装备和供应物资都留在那里。1946年2月,英国人扩大了在该岛上的势力范围,把东伯德基地修整一新,变成了英国的基地。就在这一年,龙尼率领私人资助的美国考察队赴南极考察,计划重新使用东伯德基地,但当美国国务院向英国政府探听美国东伯德基地的财产状况时,英国回答说,东伯德基地已经破烂不堪,急待修理,因此那里接待不了美国的考察队。

龙尼把英国的照会看作是企图阻止他去重新使用东伯德基地,因此他不顾英国的劝阻,仍然到达了斯托宁顿港。这样,由于龙尼埋怨英国人破坏了东伯德基地,而英国则暗中反对美国在它的南极领土上建立基地而引起了一系列的政治问题,使英美两国的关系一度紧张起来。美国为了表示它对那一带拥有管辖权,因而任命龙尼为那里的邮政局长。后来,通过两国领导人的友好协商,终于达成协议成立了一个联合雪橇考察队。这一协议还规定,沿威德尔海岸从达岭顿岛到特里科恩山一带的地形地物由英国人命名,而从那里再往南的地形地物则由美国人命名。这样,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才得到了缓解。这也是在南极洲开展的国际合作的先例之一。

两个方案

由于当时的紧张局势,美国于1948年提出了两个关于南极洲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即或者由联合国托管,或者由美国和所有的南极主权要求国共管南极洲。这两个方案当时都是很简单的。同年6月,英国大使报告说,一旦就上述方案达成协议,美国就会提出自己的主权要求。然而,联合国宪章第十二章中有关托管的概念,主要是为了保护有人居住的领土上的利益,而南极洲的情况显然与这一概念并不相符。至于共管,虽然这一方案对于在南极半岛上的地位正在下降的英国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英国对于共管的前景是忧心忡忡的。另外,这一方案还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即其他的主权要求国不知道美国鞑会对南极洲的哪一地区提出自己的主权要求,因此怀有戒心。姐的倡议提出以后,只有没有秆么其他选择的英国和新西兰表示支持,而其他的主权要求国则表示反对。苏联为了回答美国的倡议,干1950年6月提出了强硬的照会。接着朝鲜战争爆发了,这一问题就不了了之。

然而,虽然美国的倡议不了了之,但和1939年的努力一样,美国的这一行动也获得了一些意外的结果。作为国家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国务院提议促进对南极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这一点后来则被写进了《南极条约》。为了响应美国的提议,智利于1948年7月提出了埃斯库德宣言。这个宣言主张南极的主权之争至少要暂停5年,这些国家应集中力量从事科学研究;同时,还赞同考察队可以自由出入这块大陆,并在政治上保持其中立地位。任何国家在南纬60。以南任何地方建立基地进行考察,或进行其他活动,都不应认为是侵害了主权权利。由智利法学教授埃斯库德提出的这个宣言构成了后来的南极条约基本原则的主体。美国国务院又加上了这样一条,即每个国家派出一个代表,成立一个协商委员会。至此,《南极条约》的雏型就基本形成了。

国际地球物理年

如果说智利的建议构成了《南极条约》的理论框架的话,那么国际地球物理年的活动则充实了这一条约的实际内容。早在1948年,美国就有人建议,把科学实验作为南极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国务院的鼓励下,美国科学家于1949年准备了一个报告,拟定了一个包括整个南极大陆规模的研究计划。因此,在1950年,当有些地质学家提议建立一个极地年时,就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接着,美国人伯克纳和英国人查普曼提出建立一个电离层研究联合委员会的设想,并建议将该委员会交给国际科学联合会管辖。国际科联为国际地球物理年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国际地球物理年科学考察活动,从1957年7月1日开始,1958年12月31日结束,一共持续了18个月。在这期间,太阳的耀斑活动有一个高峰期,并且会出现日食。因此,国际地球物理年的重点是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太阳进行集中观测。另外,还包括了如地球物理、气象、地磁、电离层、紫外线、极光和气流、经度和纬度、冰川和气候以及核放射性等方面的研究,是一次空前规模的国际合作,为人类向南极进军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君子协定

1955年,在巴黎召开了国际地球物理年大会,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这次会议只讨论科学和技术问题,不涉及财政和政治问题。阿根廷和智利的代表同意这一决议的目标和精神,表示愿意在原有基地和新设基地之间进行协调,以便能够相互配合。但有一个附加条件,即这些基地只是从科学发展的意义出发,为了在国际地球物理年科学考察期间,能够获得最好的结果而采取的一些临时性措施。这些措施不能改变参加会议各国在南极洲的相互关系之现状。

巴黎会议接受了阿根廷和智利的这一声明,则被国际社会认为是构成了一项君子协定,即保证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在南极洲新增设的基地不影响南极洲现存的政治状况。但是,实际上这种保证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巴黎全会只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性会议,并不涉及任何政治问题。而且即使阿根廷和智利的声明一般性地适用于所有参加巴黎会议的国家,那也只是指基地而言,并不适用于在南极洲的活动。至于那些非国际地球物理年的活动就更不属于这一声明的范围了。另外,如果把这一君子协定从巴黎会议中独立出来,那么很明显它是无效的,因为巴黎会议不可能形成任何政治性决议。

虽然有这样一些问题,但是这一君子协定实际上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参加起草《南极条约》的外交官们也充分地肯定了这一点。例如,美国通晓拉丁美洲事务的大使级外交家C·凡尼尔就肯定说:“有关国家的政府实际上已经达成了某种类型的君子协定,即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不去进行法律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争论,以便保证使那些科学研究计划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比利时的外交界人士也认为,关于在南极洲的科学活动不影响主权问题的协议,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充分尊重。南极问题评论家们则评论说,这样一种谅解在有关的政府之间确实是存在的,只是没有写成文字而已。由此可见,这一君子协定实际存在,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就构成了南极条约第四条的基础。

总之,国际地球物理年不仅孕育和发展了《南极条约》的基本原则,而且还使这些原则付诸实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因此,国际地球物理年的所有特点都在《南极条约》中明显地体现了出来。由此可见,《南极条约》不仅是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的自然结果,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的自然延续,因为正是《南极条约》通过像科学研究自由,科学家、科学资料和信息互相交换自由等一系列规定,而使得这些活动更加具体化,而且也更加系统化了。

《南极条约》的产生

1958年5月3日,美国向在南极有直接利益的国家发出了参加正式会议之前的预备性会议的邀请,这标志着国际南极事务步人了一个新时代。所谓的在南极有直接利益的国家,在这里解释成是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在南极大陆有过活动的国家。这些国家是: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苏联、英国和美国。会议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经过一年半的艰苦谈判和讨价还价,与会各国终于在1959年12月1日达成协议,通过了《南极条约》。而上述的12个国家则成了《南极条约》的原始缔约国。然后,这一条约的文本被提交给各国政府去批准。两年以后,即到1961年6月23日,所有的12国政府终于全都批准了这一条约。于是,《南极条约》开始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