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木桐庄园介绍:《朱少鸿医案》选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4:47:22
<<朱少鸿医案(增订本)>>出版发行



书名: 朱少鸿医案/增订本 0.4KG  
作者: 陈正平 龚伟 花海兵  
作者简介:  
其他作品: 暂无相关作品!
书号: 9787811211559  
版别: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09-09-01  
装桢: 平装,32开,303页  
内容简介:  
目录: 内伤杂病门(肝火、肝胃病)
中风门(类中)
痿痹门(痿蹙、痹痛、麻木)
内风门(肝风、痉厥、眩晕)
神志门(痫、怔忡、惊悸、不寐)
痰火门
痰饮门(饮证)
咳喘门(咳嗽、喘、失音、肺痈)
失血门(咳血、衄血、呕血)
虚损门
消证门
郁证门
呕哕门(呕吐、噎嗝、反胃、呃逆、嗳噫、嘈杂)
温热门
外感门(风温、秋燥、冒寒、杂感)
暑病门(伏暑、暑湿)”
湿病门(湿热、寒湿)
痧疫门(瘟疫、霍乱、时痧)
疟疾门
黄疸门
脘腹痛门(脘痛、腹痛、少腹痛)
疝气门
瘕癖门(瘕瘕、积聚)
肿胀门(臌胀、痞满、浮肿)
头痛门
肢体诸痛门(肩、臂、胸、背、胁、肋、腰、脊、腿、膝、肢、节诸痛)
诸窍门(七窍、咽喉)
遗精门
小便门(淋浊)
泄泻门
痢疾门
大便门(便血、脱肛、便闭)
虫病门(诸虫)
内痈门(肠痈)
外疡门
妇人门(胎前、产后、经带、杂病)
小儿门
附:朱少鸿学术经验(节录)
点校说明
增订后记痰饮门

常州刘左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虚则痰不易化,脾虚则湿不能运;痰上逆而喘咳不休,湿下注则囊跗俱肿。肿之与喘,无非气失升降,而乏运行之力也。细审症情,要不外乎痰饮为患。溯其来由,恰是脾之湿热,胃之壮火,交煽互蒸,结为痰浊,气升则升,气降则降,遍身上下,无处不至。故卧则上部肿甚,坐则下部肿多,以卧时气壅于上,行坐气归于下也。尝考《内经》一身之气,肺所主之。今肺窍为痰阻塞,气化无权,何以为膀胱行水?水不行,自然小溲艰涩而少也。又考《内经》人生之四肢,脾所主之。今脾土为湿扰伤,阳气日困,何以为胃腑消谷?谷不消,自觉胸中痞窒,而大便亦溏也。要之,饮食入胃,散津于脾,输精于肺,肺之津液,亦是饮食所化。是证中阳既乏,运化失宜,饮食不化,津液而尽化为痰,以痰生痰,绵绵不断。先贤所谓痰饮者,脾必败。脾败则木横,乘其所胜,而气机窒碍,虚阳暗动,是以前二日有昏厥肢牵等象,近日来有五心烦躁之征。诊得脉来数弱,左手愈觉沉微;阅舌苔黄腻,尖边俱见深红,盖微为阳微,红为阴弱。按脉舌而合病机,固阴不易补阳尤难。今于难易之中,拟一妥然之方,姑先健脾泄湿,肃肺化痰,佐以平阳,参以理气。宗仲圣泻心法与苓桂术甘意,加减成方。
川雅连(吴萸三分煎汁炒)  淡干姜  姜半夏  云苓  土炒白芍  江枳壳(麸炒)  银杏肉  化橘红(盐水炙)  刺蒺藜  生牡蛎  泽泻(盐水炒)  桑白皮  台乌药  竹二青(姜皮二分炒)  

复诊  是证喘咳肿胀,前方但论脾肺,然病延既久,未有不伤乎肾也。故前两年冬令甚咳,春暖渐安,显见身中收纳失职,肾间阳不潜藏,水液变化痰涎,射肺为喘为咳,侮脾为肿为胀。得之烟体,而烟瘾频来,其气愈促,自汗甚多,阳气外泄,阴气内凝。盖痰饮者本为水寒阴浊,阴甚于阳,阳不用事,所纳谷食,遽难运化消磨,由是胸脘痞窒,大便时溏也。故昨议吃紧调中,服后脘腹稍舒,苔黄稍化,虽觉中宫稍得运化之力,而脉来仍有弦数之形,殊非善状。当从原意,重佐顺降之法,以冀呼吸稍和,肿势渐退,庶为万幸。
刺蒺藜  甜葶苈(大枣三枚泡汁炒)  土炒白术  盐半夏  云苓  枳壳(麸炒)  化橘红(盐水炙)  煅牡蛎  淡干姜  泽泻(盐水炒)  桑白皮(盐水炙)  土炒白芍  瓜蒌皮  陈米蛀屑  另:小温中丸,每服三钱,陈皮汤送下。

先咳嗽而气升,腹膨足肿,是溢饮之象。
土炒白术  川桂枝  茯苓(连皮切)  瓜蒌皮  生草  橘红  制半夏  桑白皮  炙苏子  生苡米  炒白芍  生姜

饮泛作呕作咳,形体畏寒,宜温药和之。
川桂枝  茯苓  生草  姜皮  炙橘红  白术(土炒)  川郁金  款冬花  桑白皮  炙苏子  瓜蒌皮  竹二青(姜汁炒)

呕 哕 门

上海刘砚溪  贵恙向患溏泻,脾脏湿蕴久矣。近来偶感寒邪,即便寒热交作,病逾两候,但热不寒,而热不透散,唇齿俱干,因湿遏也。既不思谷,而时嗳时呃,曾已吐蚘,胃家必有寒客,宜乎虫动不安。《经》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可知。《内经》无嗳呃,即是噫之通称。此胃因寒阻而不得降,肝因火郁而必欲升,火为寒包而不易发泄,恼怒之由来,概可见矣。再合之脉弦而带数,舌苔中黄尖红,寒湿均化为热,阴液微见受伤。然养阴之法,不外清滋,恐防伤脾而益增泄泻,碍胃而复致动蚘。再四思维,依遵古训,安胃宜于苦辛带酸,苦降肝逆而泄其火,辛通胃寒而除其湿,酸以化阴,咸以软痞。
川雅连(吴萸二分拌炒)  淡子芩  制半夏  陈旋覆花  白芍  广橘红(盐水炒)  青皮  沉香曲  云苓  川郁金  竹二青(姜汁少许和入水炒)  佛手花
   
二诊  溯是证主脑,素患泄泻,旋因寒客,而加以嗳逆,嗳甚欲呃,此伤于脾,后伤及胃,继又伤及乎阴。盖阴伤者指肾阴伤而言也,个中大有奥妙,不便为之道破;究系病中吃紧关头,试观咽喉干燥,舌尖剥落,概可见矣。然既伤及乎阴分,而何以舌根腻黄,渴不多饮?此脾胃之湿恋,而热遏在中,欲达不得,达亦犹之灰中伏灯,不易燃且不易熄,倘鼓之风,助之以火,斯焰乃发矣。惜前议苦辛通降之方,未能照服,良可慨也。现在便泄未已,而泻时腹中隐痛,不泻则矢气频仍,胃气逆而未降,肠腑窒而鲜通,虚中夹实,洵有然也。今立法主以酸苦涌泄,除去辛甘发散,首顾阴气,事属当然;而和胃运脾,以冀湿化,尤为至要。
大白芍  淡芩  炙内金  陈旋覆花  橘红(盐水炒)  川郁金  南楂炭  云苓  枳实  福泽泻  陈粟梗  竹二青  左金丸(以麦冬包入红绒,扎好)
   
三诊《经》云:湿多成五泄,又云:湿胜则濡泻。溯贵恙未便之先,偶饮酒醴而泻;既病之后,不进谷食亦泻。泻之由来,必因乎湿,其信然欤!夫以湿邪粘腻,易伤脾阳,阳伤不足以布化精微,脾不得为胃运化,停顿在中,气何以顺?故湿胶愈固,热伏愈深,纵使专事寒凉,而热焰反炽,燥渴尤甚,犹之油点水中,加以蒸迫之力,则烟焰勃然而起也。试证诸进苦辛之品,口渴咽燥均除;投寒凉之类,渴燥热度反盛,其中奥妙,反复详言,同道早已明察,而病者今可恍然悟矣。现泻亦能止,谷亦渐进,胃气来复一分,即病机稍退一线。但多纳尚有噎塞之弊,欲作嗳呃之形,肝邪上逆之威未尽下降之愿。而其所以难降之故,肾阴伤而水亏,水亏则无以涵木,木失滋荣,难保不变化为火,火升面赤必在下午,是火属阴,不同实热,淹缠固在意中,犹虑生意外之险。再合之脉弦不缓,舌尖不润,虽阴分难充,究未便议进滋养。今立法以降逆为急,即注意于制肝安胃,肝平则火熄,胃和则湿无蕴矣。
陈旋覆花  煅牡蛎  大白芍  茯苓神(各)  盐水炙橘红  乌药  刺蒺藜  盐半夏  木瓜  川郁金  泽泻(盐水炒)  竹二青  白残花
   
四诊  是证阴伤于下,湿遏在中,湿遏则气不顺而作呃,阴伤则舌尖红而干光。今惟舌红转淡,苔亦渐润,阴津稍复,本属休征,然呃不得除,胃将安醒?况每易动怒,肝逆难平。

《经》云:怒伤肝,肝属将军之性,不动则己,动则火发阳升,汗即因之而泄,面色亦因之而赤也。然脉弦如昨,舌无变易,所立方法,仍不外乎降逆平肝,和胃化湿,务须冀其呃止胃和脘舒为妙。
大白芍  旋覆花  茯苓神(各)  丹皮  白豆蔻  乌药  青皮  沉香曲  川郁金  栝楼皮  盐水炙广皮  竹二青  桐城秋石(约一钱许沉水提起,以水频频饮之)
   
五诊  迭次诊病定方之法,燥而且见病体阴伤,而何以燥不伤阴,反变唇齿渐润,舌红转淡,其为湿盛也可知。湿得燥以渐化,气得香以流通,是以呃忒渐除,中脘略适,脉弦亦缓矣。且汗亦能收,肝经之阳火不动。惟嗳逆时作,犹是胃气不和;舌心腻黄,湿系余湿未尽。病既转机,如何主治?总而言之,仍不出和胃。

《经》云:安谷则昌,又云:有胃则生。然和胃之外,必佐平肝,以一脏一腑相对,恐肝不平而仍有侵侮之弊也。
旋覆花  大白芍(顶沉水片八分泡汁拌炒拣去香)  盐水炙广皮  全栝楼  青皮  炒枳壳  川郁金  乌药  大麦芽(降香末拌炒)  刺蒺藜  云茯苓  白豆蔻  竹二青  佛手花三分

肝经气火郁于胃,故嗳逆吞酸也。撑痛之处无定,亦为肝邪横逆可知。
陈旋覆花  沉水片  半夏曲  川郁金  小青皮  橘红  延胡  栝楼皮  乌药  茯苓  甘菊  刺蒺藜  荷叶边

江阴朱少鸿先生医案

收藏本文 分享到:

先业师朱少濡先生,原籍江苏省江阴县凤戈庄,生于公元1873年,卒于公元1945年,先生八世省工医,承父漓九公家学,十四岁侍落于侧,粗通医理,年二十六,考取秀才,二十八岁,濡九公玫,郎在本乡行医,出番坐稿,手不释卷,其好学有如此者。先生擅长内妇科,生平寝镬于仲景,尤于沈氏尊生书杂病稠理,研究更有心得先生参病,既不拘于翘方,又不泥于时方,用苦辛通降以活化中焦,力革丹溪、景岳之习。独辟蹊径,澄江多名医,而先生亦推其中翘楚。四十岁后,由江阴至无踢定期应落,五十岁左右,移居上海静安寺路同福里,远近就医者,不舒其教。先生静病时,正襟危坐,凝神致志,自朝至暮,毫无倦容。年届古稀,在方笺上题翻,“虚度七十无真迩聊集医方作了凡”,晚年因.日兵蹂蹦淞沪,故先生出藩,恒不越苏州河,蔷余口授睹生,不暇著作,履庄侍静时,录有方案甚多,兹选录数gl],井偕附按斋,以供同好,肯希指正。一、湿温薛漓翔夫人案: 热伏心胸,湿葱脾胃,病起微寒,肆而郎热,热势不扬,已将两候,刻秒脏来弦郁,重按似有濡滞之形,舌苔燥黄,底面仍有白腻之质,口渴喜散,散亦不多,心中时跺时静,四肢不甚温和,种种皆为湿遏......(本文共计3页)

黄煌经方医话.txt介绍

    朱氏世代业医,少鸿父亲的医道很好,诊务忙碌,他常伴随父侧,对当时社会黑暗,百姓疾苦的情况十分感慨。乡试后不久,他就打消了“学而优则仕”的谋取功名的念头,立下了奋发学医的大志。    从此朱少鸿每天跟随父亲身旁诊治疾病,稍有空暇就手不释卷,刻苦攻读医学经典著作。在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探求学问,每读一书,必至理解透彻。如有不懂之处,他向父亲提问,向当地其他名医讨教,与通道师兄弟同讨论。因之朱少鸿学习进展很快,在医学基础理论上,立下了深厚的根底。业成以后,朱少鸿以他精湛的医术和醇厚的医德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仰和赞誉,不少青年慕名来向他学习。但朱少鸿依然孜孜不倦的学习医学著作。他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医道艰深,人命关天,多闻博识,是医者的要旨啊。”    朱少鸿在医学上谦逊好学精神是他成功的关键,而他忠厚醇正的医疗作风也使得他的声名传播遐迩。到他家就诊的病员,不论贫贱长少男女,他都一视同仁,认真检查治疗。许多要求出诊的病家,不分时间早晚,路通远近,朱少鸿医生总是随请随去不辞劳累。所以朱氏行医后,他的业务范围波及常熟、武进、无锡三县,晚年在上海行医,深得病家推崇。他一生培养的学生就有近百人,为中医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朱少鸿在医疗技术上的成功实例,不胜枚举,很多垂危的病人,经他诊治后往往妙手回春,霍然向愈。有一次他到璜塘乡下诊治一个高热昏迷的病人,病员家属以为病人准备后事,请来的道士作法驱鬼,但病情越重,朱少鸿傍晚赶到病家,只见里里外外围观着许多人,一些医生绝望地向家属解释。朱少鸿诊视病员,见其神色惨变,呼吸微弱,脉搏低沉。家属问他这病人尚有希望吗?朱少鸿笑着说:“他身上有五个‘鬼’,我将它捉出来就会平安的。”他开了剂中药给病人服下,半夜以后,病员大便排出了五枚坚硬的粪块,就是他找出来的“鬼”。从此附近的群众更加钦佩朱少鸿高明的医术,他捉“鬼”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黄 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中医药学术观点。汉唐时代,是中医的经验化时期,中医药学的精气神无不积聚于此时;金元时期,各家学说纷纭杂至,是中医的杂学化时期。不同时代的中医,其内容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所以,讲中医,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讲中医药现代化,更不能笼而统之谈现代化。  与玄学绝交  就目前中医药的发展现状来说,最需要的是科学精神。世间的学问未必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真学问必然是从看得见摸得着开始的。中医的当务之急,是与玄学绝交,尽快沿着自然科学的轨道运行。不要再强调“医者意也”,不要强调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不要轻信内观、自省、顿悟及特异功能,中医药的临床技术以及理论肯定离不开前人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尽管阴阳五行不可捉摸,但中医主要是用药、用方、用针、用灸看病的,而不是用概念、用术语、用意念、用心诚看病的。中医药不是巫术,也不是宗教。《周易》蕴含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与古医学也有相通之处,但欲为中医,不读易经可以,但不读《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当今的中医界,也不要过分强调医易同源。还是让年轻人多专注于临床,专注于医疗技术,专注于研究古代医学经典为好。  科学的方法是四海皆宜  讲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希望中医药不排斥现代科技,包括不能排斥现代医学。上个世纪就有人用塞里的“应激学说”去解释《伤寒论》,用控制论、系统论来解释中医理论,有别开生面的感觉。循证医学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新兴学科,现代就用于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其严谨性让人折服。现代的数理统计方法,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等,在中药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上大有用武之地。还有,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认识,也照样可以帮助中医药提高疗效,因为古代中医的识症,就包括辨病,将辨证与辨病分开的观点,不符合历史经验和临床实际。  吸收与借鉴现代科技,不能盲从  由于思维角度、认识方法及手段的不同,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之间在认识人体和防治疾病的观念和方法上还是有许多不同点的。有人说,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病的人”。这句话虽不全面,但也提示了中医的优势在于重视整体,重视个体差异。所以,要尊重中医药的临床事实,不能因为现代医学理论不能解释而轻易否定。  中医药人士要有自信  不因古而卑,不因土而卑,不因中而卑,不因廉便而卑。中国人用天然药物数千年,亲身尝试,经验弥足珍贵,古有何卑?中医药与各地风土人情紧密相连,其治疗方法,不外是喝汤针灸拔罐,人人从小见之,在乡间行之,可谓土,但贴近生活,是生活的医学,是生活的智慧,土又何卑?当今世界,东西文化平分天下,不能论高下优劣。中西医学也各有短长,当今来中国学习中药针灸的外国人数千上万,中医药已经走出国门,与现代医学一样能造福当今人类,中又何卑?中药价廉、针灸推拿简便,这本是了不起的优势,有助于解决当今国人看病贵之难题。  临床实践是检验中医药理论的惟一标准  中医药虽有文化的性质,但说到底,中医药是防病治病的一门技术。看病就要在临床上见功夫。立足临床,是中医药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要以临床疗效折服世人,要以临床实战训练学生,要以临床成果考核医生,要以临床事实创新理论,要以临床经典训示后人,要以临床效益评估论文。一切从临床出发,临床实践才是检验中医药理论的惟一标准。  做中医难,难在用药  做中医难,难在用药;用中药难,难在没有规范,特别是现代社会能够接受的规范。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讲中医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都是没有意义的。剂型做得再精美,服用再方便,都是没有意义的。做医生的都熟悉患者在医生面前所说的话,只要有效,我什么都肯吃。用药规范,就是要保证有效,保证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中药的应用规范,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中医药要走近大众  首先要让大众听得懂。中医药的名词术语往往让人似懂非懂。中成药的说明书就应该好好改一改。比如小柴胡冲剂,用于“胸胁苦满、往来寒热”,不要说是老百姓,恐怕大多数医药人员都看不懂。再如附子理中丸,本是千年名方,但其说明书上“脘腹冷痛、肢冷便溏”,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当然也谈不上正确使用。  其次,要让大众信得过。中药及其制剂一定要有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许多中药的疗效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光靠传说往往不能让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接受。  再次,要让大众用得上,也就是要使中医药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要方便、快捷、经济、环保、卫生,要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念。我妻子患有支气管哮喘,前年曾大发。上周感冒又引发咳喘,胸闷痰堵,非常痛苦。按之两胁疼痛,不敢多吃,唯恐饱食后胀闷。其痰黄而粘,量不少。察其舌暗红边有瘀斑,是痰郁在内,肌体供氧不足,解痉平喘化痰是关键。我以大柴胡汤加连翘、山栀,方中柴胡用20克、枳壳枳实各用10克,赤芍白芍各用10克,并令泡服自制排痰散,当茶不拘时服,服药当天痰即减,且易吐,气趋平缓,而大便不泻。三天后基本无咳喘,但尚有白痰。再服原方,觉甚苦,大便不成形,日数次。她年轻时曾患心肌炎,肤白唇暗淡,以前咳喘发作常用桂枝汤加味,而不能用麻黄,此次虽有变化,但基本体质未变,便停大柴胡汤,为其煎服姜枣浓汤送服排痰散,次日即诸症悉除。    此案提示,第一,大柴胡汤不仅仅是用于治疗胰胆疾病,还可以用于哮喘,其解痉平喘的功效值得重视;第二,中病即止,有是证用是方,无是证即停是方。用大柴胡汤是治疗咳喘,而非调理体质。   隆冬岁末的一个晚上,我们来到听泉山庄黄老师的家中做客。黄老师刚刚下班回来,还没来得及换上闲装。我们谈到了下学期的教学,中药、方剂等相关领域的科研现状,黄老师还谈了这些年来他所做的工作以及感想。                                       一  人生的真谛       黄老师说:人生是短暂的,但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努力为社会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现在,有的人追求权利,很多人看中金钱,这些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我追求的是真善美的人生!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是追求“真”;艺术家为了“美”而不断的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哲学家、宗教家他们追求的是“善”。作为中医,我们首先追求的是科学知识,追求医学的真理,追求临床的实际疗效,这就是“真”;行医就是行善,耐心的倾听,细心的诊治,温暖的宽慰与鼓励,等等,无不体现着人性的“善”;同时,我们讲究在明确现代医学诊断的前提下使用简便廉验的古方治病,讲究配方的结构,讲究客观的疗效,讲究用药的安全,反对中医玄学化、庸俗化,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科学之美,简约之美,真实之美,实效之美,也就是杨大华医师眼里有个性而不流俗的“唯美派中医”。所以,你们选择了中医作为职业应该感到庆幸!                                        二  学术生涯      黄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已经三十五了,转眼他已过“知天命”之年了。他说:“工作了几十年,也就搞出了这些东西……”这句话的意思不在于强调他学术成就的多与少,而是说研究中医非常艰辛。回顾这些年来所做的工作,黄老师既感到学术研究过程的艰难,也为获得的学术成就和产生的学术影响而感到欣慰。黄老师最早对江苏孟河医派的学术发展史作了全面的整理研究;最早对中医医案的阅读、整理等方法作了理论研究,并出版了专著;最早主持对江苏随即对全国的名中医作了问卷调查,整理名中医的学术经验;对中医各家学说作了深入研究之后,他为后人打开了中医的另一扇窗——经方医学,这是中医学中不同于古代的、不同于教科书式的中医学。在经方医学里,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一批不同于时医、江湖医、玄学医的中医群体,那就是像徐灵胎、陆渊雷、叶橘泉一样学术思想超前、闪耀着近代科学光芒的一批经方家们,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就是经方医学的学术经验,这正是中医学术传承的核心内容。黄老师从事这项工作已经有二十年余的光景了,目前他仍然在为这项工作而努力着!这是他矢志不渝的事业!       到目前为止,他先后出版了十余部关于经方医学的学术专著,作了数百场经方医学的学术演讲,在高等医学院校讲授经方医学的课程数千学时,临床带教本专科生、研究生、进修生无数,还先后为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以及南美等国外医学人士做过多次经方医学的培训。三年前,黄老师又主持创办了经方研究的学术网站——“黄煌经方沙龙”,并出版了相应的网络期刊,其影响相当之大始未料及,不仅带动了官方、民间的经方研究,还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用他的话说,这是在做好事!        他目前虽然身兼数职,但他最最喜爱的还是中医这个老本行,喜欢坐在诊室里用他最擅长的经方给老百姓看病,喜欢站在讲台前给求知若渴的同学们讲授经方的应用,喜欢给我们谈谈他最新的研究心得。他是从来不对我们保守什么秘诀的,他向来是鼓励我们,要深入细致的做研究。不但如此,还应该让研究的成果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让老百姓也受益。所以,他一直都在酝酿着,如何才能够使老百姓最大程度的从经方中获得实惠。                                      三  人格魅力    中国人是喜欢钻营吃喝的。  黄老师说:“我也是爱好美食,喜欢享受生活的。但我并不耽溺于物质的享受,也不会用消极、颓废的态度来看待人生。我是要工作的,我是要有所作为的,要对后人、对社会有所贡献!”老师的心态永远都是那么的积极!        黄老师还曾经说过,他不仅仅是教会我们用好几首方剂,更主要的是教给我们一种学习中医的眼光,一种择善而从、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我们跟随黄老师学习经方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了,从与过去同学的对比中,我们能清楚的感觉到自身在学术上、能力上的进步。同时,还渐渐养成了勤勉的工作作风以及正直真诚的待人处事态度,这正是黄老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所产生的影响。      师长的教诲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无穷的财富。黄老师给予我们的不仅于此,还有很多很多是难以言表的。      在新年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祝福黄老师!祝愿我们的经方事业蒸蒸日上,祝愿中医同道们诸事顺遂! 黄煌,男,1955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市。1973年开始随江苏省名中医叶秉仁学习中医内科。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班,获医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赴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研修1年。历任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副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等职。深研中医学经典,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多种病证。著作有《中医临床传统流派》、《医案助读》、《中医十大类方》、《张仲景50味药证》等。1995年获中国青年联合会、中国中医药学会联合授予的“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称号。        曹颖甫(1866-1937),名家达,江苏江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家。在中医学发展的危难之际,他敢于直言,不随俗流,大力提倡研究重视实证实践的仲景医学。他对医学科学的热爱和求真求实的治学态度,他对于经方应用的大胆实践,坚定地捍卫了中医学术的科学性,在近代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所谓经方,是指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这些方剂是历代相传的经验方,也称之为古方。曹颖甫先生一生研究经方,运用经方,是一位纯粹的经方家。他为什么要推崇经方呢?第一,为了中医学术的发展。曹颖甫先生对发展中医学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西医学大量传入我国,中医学面临严峻挑战的年代。金元以来的中医学,忽视实证,偏重哲学推理,以致学术失范芜杂,影响了中医的临床疗效,加上西方科学思潮的冲击,中医学徘徊不前,甚至引起了关系中医存废的轩然大波。如何保存并发展中医学术?这是摆在当时中医界面前的亟须解决的问题。疗效,是中医学术的生命。与当时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曹颖甫先生从中医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鲜明地提出复兴仲景医学的学术思想。因为仲景方药疗效确实可靠,用仲景方药,“莫不随时取效,其应如响”。在经方运用的实践中,曹颖甫先生认识到:经方,这是中医学的立命之本;发展中医学术,离开了经方,那就是空谈。在数十年的医学生涯中,曹颖甫先生不图名利,不畏流言,不随俗流,以振兴中医学术的责任感,大力倡导仲景方药,表现了一位真正中医学家的胸怀和卓识,同时也受到同道的敬重。他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即影响较大,从游者甚众,许多人后来均以擅用经方大剂出名,时有“曹派”之称,如章次公、丁仲英、姜佐景、王慎轩等均为学生中之佼佼者。第二,为了维护医学科学的良好形象。近代中医的形象并不高大,许多医生视医术为谋生之术,唯利是图,失却了作为医生灵魂的医疗道德,再加上长期以来积淀的喜补畏攻、喜轻避重、只议药不议病的社会心理,使庸俗的医风、医术流行,破坏了中医学的整体形象。鲁迅先生就曾尖锐的讥讽过那些庸医用配对的蟋蟀、经霜的芦根、破鼓的皮等治疗鼓胀病的所谓医术。那时的中医界出现了所谓的“轻灵派”,所用之药大都是薄荷、牛蒡、桑叶、菊花、木蝴蝶、路路通、丝瓜络、荷叶筋等所谓轻灵之品。这种情况,就如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先生所批判的那样,“古之时庸医杀人,今之时庸医不杀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间,其病日深,而卒至于死”。医学是科学,而不是玄学,更不是巫术。用经方,对证则效,不对证则不仅无效相反有害,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含混,是检验一个医生医疗技术的极好标准。故经方为庸医所不容,而真正的中医临床家则必擅用经方。曹颖甫先生经常告诫门人:“医虽小道,生死之所出入,苟不悉心研究,焉能生死人而肉白骨?”表现了他作为医生的强烈的责任心。他治病从不推诿,从其学生所撰写的小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先生之临险证也,明知其难治,犹必殚精竭虑,为之立方而后安。曰:毋有方而不用,宁不效而受谤。又曰:必求其生而不可得,则死者与我皆无遗憾也”(《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先生小传》)。可见,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曹颖甫先生将个人的名利声誉是置之度外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第三,为了开展经方的科学研究。曹颖甫先生不仅是一位医生,而且有严谨的科研思想。他提倡经方,还因为经方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经方组成严谨,只要对证,疗效十分显著,但要用好经方,要求医生必须有严格的逻辑思维和科研的意识。正如曹颖甫先生所说:“今人之所谓宗仲景者名而已矣,实则因陋就简,胆识不足以知病,毅力不足以处方,真能宗仲景之说,用仲景之方者,曾几人哉?”(《伤寒发微·丁仲英序》。他用经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抓方证。方证是用经方的指征和证据,按此证用此方,必定有效。所以,经方的方证,“并非如一般中医误解之所谓证,更非西医所谓对症疗法之症”(《经方实验录·凡例》),有特有的定义。抓方证,就能治今病,他说“仲师之法,今古咸宜”,就是说用经方不受某方治西医某病的限制,古方可以治今病。二是少加减。从曹颖甫先生的医案可见,其处方大都依据仲景原方不变,如果确需加减,也根据仲景用药规律,从不乱为加减。三是重视剂量。每案都有药物剂量,因为疗效与药物用量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但过去的医案常常有方而无量,或有法而无方,忽略用量,使读者多有揣测之苦。四是重视验证。他说他记录临床验案,“以考验实用为主要”,书中附以治验,非以自炫,而是作为证据。他的医案,名《经方实验录》,实验,即临床验证的意思。由上可见,曹颖甫先生使用经方的思路符合近代严格的逻辑思维,与以往“医者意也”的用药思想是有所区别的。第四,为了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曹颖甫先生在上海期间,常在慈善机构进行诊疗活动,所治的病人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群众,如工人、平民、裁缝、小商贩等。使用经方,相当经济,因为经方所用的药物都是一般常用药,并不贵重,再加其用药配伍严谨,药味少而精,所以药价便宜,病人能接受。而且经方疗效好,一般1剂知,2剂已,不需要长期服药。所以,总的治疗费用是较低的,平民百姓能承受得起。综上所述,曹颖甫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创新,贴近大众,具有近代科学思想的学者型的中医。推广经方,是他一生的事业,也是他医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对后世医学的贡献之处。研究曹颖甫先生的学术思想,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当今振兴中医的大业。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中医队伍不断壮大,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发扬,中医院作为中医临床阵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要的日益增长,对中医药在如何发挥简便验廉的优势上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对中医临床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时候,学习曹颖甫先生的学术思想,提出推广使用经方,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学习和运用经方,可以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可以大大提高中医队伍的素质。目前中医队伍的中医水平下降,是一个事实。在处方用药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西医思路的制约,或者随心所欲,用药毫无把握,处方缺少法度和依据,辨证论治趋向庸俗化。这样发展下去,中医将缺乏赖以发展和生存的基础,中医药或者成为西医西药的装饰,或者一部分中医将演变为靠“拿人术”为生的庸医。这将大大影响中医现代化的进程。经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方证药证,是辨证论治的要素。从方药入手,打好基本功,才可以登堂入室,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医。其次,学习和运用经方,可以促进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并形成许多新的制剂。经方久经临床考验,是中医科研最佳的材料,而且结构严谨,药物不多,便于总结,便于观察,稍加研究,就可以成为临床实用的制剂。更重要的是,使用经方可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这么说,在中医学中,经方是最容易与现代科学结合的。第三,推广使用经方,可以减轻病员的负担,有利于医疗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方大多数为小方,组成精简,费用低廉,广大病员承受得起,社会保障制度承受得起。减少浪费,何乐而不为?使用经方并不难,清代医学家柯韵伯说过:“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伤寒来苏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证,论述简明实在,无空泛之谈,只要认真研读,反复对比,多向老中医学习讨教,多与同行交流,并在临床上反复运用,自然可以达到左右逢源的地步。曹颖甫先生是自学的,他对经方的推崇,就来自临床的大胆实践。他用大承气汤治疗邻居老妪便秘腹胀拒按而脉实者,用大剂附子理中汤治疗其母洞泄,用大黄牡丹汤治疗潘氏肠痈,他还亲身尝试了白虎桂枝汤治愈温疟的疗效。由于在临床上反复验证,使他运用经方十分娴熟,屡起沉疴。在上海期间,“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经方实验录·自序》),从而在名医云集的上海独树一帜。“药不瞑眩,厥疾勿瘳”,使用经方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也不必害怕。只要方证相应,剂量适当,调剂准确,是不会有副作用或很少有副作用的。长期以来,中医界存在先议药后议病的风气,脱离具体的病人和病情来谈药物的优劣,这是不正确的。总之,提倡经方,不仅仅是单纯的临床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医学思想、医疗道德、人才培养、科研方法等关系中医学术发展的诸多方面。只有这样认识经方,才能充分认识曹颖甫先生的历史功绩及其学术思想对当今临床的指导意义。(收稿日期:1997-11-14) 今天芜湖的朋友江厚万医师来访,两人大谈临床。他这几年治疗肝病较多,在讲到退黄好药时,我们都提到芍药。大量的赤芍对黄疸不消者常常有惊人的疗效。此经验,我最早是从北京汪承柏先生那里得到的,我曾用多例,效果不错。有位患有胆汁淤积型肝炎肝硬化的女患者,用赤芍白芍甘草,寥寥三味药,竟然使黄疸大退,肝功能好转。江厚万医师也有类似经验,但他用量甚大,达250克!值得重视。 我每剂用30-50g生赤芍合30g虎杖(生炒据大便性状、便次而定)消退黄疸效果很好! 江阴中医源远流长:魏晋时期,江阴就有治病的记载。宋元之际,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元代设立药局。明清五百余年间,江阴中医学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至近现代,江阴名中医辈出,菁英荟萃,蜚声海内外,中医渐渐成为江阴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医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