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谷资本怎么样:与巴金一起见证抗美援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23:21
凤凰网资讯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与巴金一起见证抗美援朝

2011年05月14日 03:28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吴波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高地争夺战后,黄谷柳去烈士们的临时坟地上凭吊,一只小猫窜出来。

黄谷柳朝鲜战地日记

1952年4月13日,巴金(左)与黄谷柳在开城来凤庄门口合影。

113师文工队队员杨昭彩,后来她嫁给了电影演员王心刚(黄谷柳摄)。

画家辛莽给193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马怡画素描(黄谷柳摄)。

黄谷柳朝鲜战地摄影日记  黄谷柳 著 黄茵整理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4年11月,黄茵在保定采访屈贵民老人。

虾球传   黄谷柳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6年3月

曾赴朝深入志愿军一线部队采访 《虾球传》的作者黄谷柳战地日记出版

近日,《黄谷柳朝鲜战地摄影日记》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当年,巴金所率的中国作家艺术家代表团赴朝深入志愿军一线部队采访,他就身在其中。从1951年至1953年,他两次入朝,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在朝鲜战场坚持了三年才回国。在此期间,他拍摄了500多张胶片,也保留下来大量的战地《日记》、《笔记》和来往信札。这些压在床底下的物件,一直没有机会面世。

2003年底,黄谷柳的外孙女黄茵女士发现了这批胶片,随即辞去工作,去考证它们的底细。黄女士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黄谷柳身为战地摄影师和记者,他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士兵的灵魂视角和战场细节。”

本专题采写及图片整理本报记者 吴波

首位纪实南京大屠杀的中文作家

黄茵女士告诉记者,“我的外祖父黄谷柳为人所熟知是因为他在63年前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虾球传》,茅盾先生曾在《关于〈虾球传〉》一文中说道:‘1948年,在华南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恐怕第一要数《虾球传》的第一、二部了。’其实,我的外祖父不仅仅是一位深谙讲故事之道的作家,他还是一个出色的战地摄影师和记者,后者却鲜为人知。”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屠城,守城官兵易装躲到居民区,身为下级军官的黄谷柳和数名广东官兵隐藏在南京大方巷的一家煤炭店的地窖里,他们在店老板娘的冒死掩护下幸免于难。次年3月,黄谷柳安全返回广州,他用饱蘸血泪与深情的笔触写出了纪实性文学作品《干妈》,发表在抗战刊物《文艺阵地》上。迄今为止,黄谷柳仍旧是首位用中文写作反映“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中国作家。

深入前线采访志愿军将士

1951年3月,黄谷柳以记者的身份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入朝一月,走遍战区,用相机记录下代表们在朝鲜战地慰问志愿军和朝鲜百姓的点点滴滴。1952年,黄谷柳又以作家身份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家赴朝慰问团,这一回他与巴金一起深入前线采访志愿军将士。访问结束后,他和巴金都没离开前线,而是选择继续留下,直至1953年停火协定签约后,黄谷柳才搭乘军车回到祖国。

回国后,黄谷柳一直在写他在朝鲜战场上酝酿的长篇小说《和平哨兵》。“文革”前夕,30万字的《和平哨兵》终于脱稿,却在红卫兵抄家前夕被他自己亲手烧毁。所幸的是,他拍摄的500多张朝鲜战争的胶片、还有所有的《日记》、《笔记》、来往信札和他写的《自传》,全都保存了下来。

对话黄茵:

“他们在战壕里待得挺有感觉的”

广州日报:整理60多年前的那些图片和资料,对你而言有哪些难度?

黄茵:难度挺大的,首先,一下子要我进入一场半个世纪前的战争,还要找到照片上的人,这比较费劲。幸好我的运气还不错,刚开始就有网友帮我联系上罗工柳先生,他也是照片上的人,罗老领我走进这扇大门,我从此跟当年的志愿军建立起非常有意思的联系。难度还包括,我对朝鲜战地照片的调查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有些受访者会问我要单位介绍信。还有些难处是我没受过历史学的训练,60年前的底片和手稿考据,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工作,没人可聊,也无处咨询,只好自己一边操作一边看书一边琢磨,七年来都这样,真的太寂寞了。更难的,是那些底片几乎全无文字说明,个别纸袋上有只字提示的,由于外公去世近30年,你无法确定它们是否被第三者挪动过。

500张珍贵图片见证历史

广州日报:如此众多而珍贵的图片和原始文献,你是如何来构建这本书的?

黄茵:我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以史为经,以图为纬。让黄谷柳的战地日记和照片以及我写的图注,按时间排序──它们融为一体、彼此见证。

广州日报:能给读者谈谈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何处吗?

黄茵:它是一部史诗──500张历史图片,三年的战地日记是一次对“以史为经,以图为纬”的完美实践。

广州日报:在整理出版过程中,有哪些故事让你感动?

黄茵:有一天,我在博客上看到留言,一个陌生人向我讨要他爷爷的照片,小伙子准备给80岁的爷爷祝寿,要做一个纪念爷爷参加革命60周年的光盘,他上网搜于是来到我的网页,上面有他爷爷的名字,照片却是个小红叉他看不见──他爷爷就是跟巴金和黄谷柳在朝鲜开城合影的583团团长齐金丙。后来,583团也跟我联系上了,他们想把黄谷柳在朝鲜拍583团官兵的照片挂在团军史室。

“外公请秦牧当我的写作老师 ”

广州日报:能谈谈黄谷柳先生与巴金等一起在朝鲜的故事吗?

黄茵:1952年,我外公和巴金是在一个采访小组,他们一起行动,睡在相邻的防空洞里,7月30日,巴金还在黄谷柳的日记簿上题字:“我等着读您的歌颂平壤的诗篇。”582团团长张振川在砂川河前沿的团指挥所里接待过巴金和黄谷柳。

巴金向张振川提出要上前面去看看,张振川请示领导后领他们去团指挥所,前面是砂川河,砂川河对岸就是美骑一师。张振川在战壕里让他们戴上伪装环、拿上望远镜,他们很安全。

他们在团指挥所的壕洞里待了一些天,待得挺有感觉的,他们还接触了文工队,文工队之前有好几位队员英勇牺牲。张振川说,巴金回国后就写了小说《团圆》,后来还拍成电影《英雄儿女》。

广州日报:您印象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黄茵:我外公是个很儒雅、说话不多的人。我小时候希望能拜秦牧为师学写作,外公真的就把秦牧先生请到家里来,他们是好朋友。秦牧先生很诧异地问我:“你外公写作比我强多了,你为什么要舍近求远?”那时我18岁,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我说,外公那是写小说,我不感兴趣。

我住到外公家里,为写作的事苦恼着,外公拿出他的朝鲜战地照片给我看,每张仅比邮票大些,外公对我说:“要不,你写抗美援朝吧,我告诉你照片上的故事,你来写。”我断然拒绝,我对那些比巴掌还小的黑白照片毫无兴趣。如今想来,我的拒绝一定让他很失望。30多年后,我要弥补当年自己的狂妄和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