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利克拉克森怀孕:捶碎红楼(25)重评《红楼梦》中的人物(探春)(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21:26
捶碎红楼(25)重评《红楼梦》中的人物(探春)(1) (2008-07-23 18:25:51)  

二、贾探春:无耻的权欲狂

对于探春,《红楼梦》中给予她的评价是相当好的。回目中称其为“敏探春”,判词里也夸她“才自精明志自高”,以致于有不少朋友都对探春非常喜爱,并认为她是大观园中唯一敢作敢当,有谋有略的女中丈夫,拥有政治家的风范。

说探春拥有“政治家”的风范,这个我倒承认,但是正如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后记中说过的那样:

中国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将结论明确的摆在那里,中国成功的政治领袖。第一个条件是“忍”,包括控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对付政敌的残忍。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第三是“极强的权力欲”……周芷若和赵敏却都有政治才能,因此这两个姑娘虽然美丽却不可爱。

所以探春虽然也生得十分美丽(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鹅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但是江湖夜雨对她一点也喜欢不起来,因为上面做为“政治领袖”的三个条件,探春倒是都具备,但她却一点也不可爱。我们来看一下暗藏于探春身上这许多令人生厌的气息:

1、探春之残忍无情:

探春常不满意自己是赵姨娘所生,身份是庶出,从而低人一等。于是她就经常把仇恨发泄在自己的亲生母亲身上,甚至不惜踩着自己的亲娘的头向上爬,来讨好王夫人等。最为恶心的一幕发生在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中,回目中称之为“辱亲女”,其实是颠倒黑白,依江湖夜雨看,根本就是探春“辱亲娘”来着,而且也不是什么“闲气”,搁谁身上谁也会生气。我们且再仔细看一遍书中所写:

刚吃茶时,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老太太、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来。”……探春便问李纨。李纨想了一想,便道:“前日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

探春的亲舅舅(当然人家探春不认)死了,按规矩要给点银子作丧葬费,当时正值李纨、探春、宝钗三人理事。李纨厚道,就说依袭人的例子给四十两银子(袭人是破例多给了的),本来这样就算了呗,偏偏探春拿腔作势,要显示出她“大公无私”、“大义灭亲”的嘴脸来:

吴新登家的听了,忙答应了个“是”,接了对牌就走。探春道:“你且回来。”吴新登家的只得回来。探春道:“你且别支银子。我且问你: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也有家里的,也有外头的,有两个分别。家里的若死了人是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是赏多少,你且说两个我们听听。”……吴家的取了旧帐来。探春看时,两个家里的赏过皆二十两,两个外头的皆赏过四十两。外还有两个外头的,一个赏过一百两,一个赏过六十两。这两笔底下皆有原故:一个是隔省迁父母之柩,外赏六十两,一个是现买葬地,外赏二十两。探春便递与李纨看了。探春便说:“给他二十两银子。把这帐留下,我们细看看。”吴新登家的去了。

我们看在这种事情上,弹性还是很大的。赏二十两看来是最低的,高的赏一百两的都有,当然给一百两的说是有“原故”,但我们知道“原故”也是可以随便找的,只要有心多给银子,有“原故”固然要多赏,没有“原故”创造“原故”也可以多赏嘛。然而探春却故意刁难,按最低标准给赵姨娘发放这笔钱。

作为探春,是不会不了解自己的亲娘赵姨娘的脾气的,如果她是个善良的好姑娘,一方面不好徇私多给,但一方面也不愿伤了自己亲娘的心,那她完全可以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暗中加上去给赵姨娘,然后再软言款语地解释一番,想来赵姨娘也不会生那样大的气了。依探春的聪明,不难想到这个办法,但是探春是有目的,那就是故意要让赵姨娘来大闹一场,以后传到王夫人的耳中,好证明自己是坚决站在王夫人阵营中的。

所以很自然就出现了下面这一幕:

忽见赵姨娘进来,李纨探春忙让坐。赵姨娘开口便说道:“这屋里的人都踹下我的头去还罢了。姑娘你也想一想,该替我出气才是。”一面说,一面眼泪鼻涕哭起来。探春忙道:“姨娘这话说谁,我竟不懂。谁踹姨娘的头?说出来我替姨娘出气。”赵姨娘道:“姑娘现踹我,我告诉谁去!”探春听说,忙站起来,说道:“我并不敢。”李纨也站起来劝。赵姨娘道:“你们请坐下,听我说。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连你也没脸面,别说我了!”

平心而论,赵姨娘说的也有几分道理的。赵姨娘虽是姨娘,但是毕竟生有贾环和探春这样一子一女,按旧时的观念也是贾家的“有功之臣”。而袭人只是个没有“转正”,尚待进一步考察的“准姨娘”。就算仿照现在单位上的考评标准,赵姨娘的“工龄”也要比袭人多得多吧。用赵姨娘的话说就是“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而赵姨娘得到的银子不但不比袭人多,反比袭人倒少一半,这怎么说也让赵姨娘心中不平。而探春并不好言劝慰,而是摆出一付公事公办的面孔来:

探春笑道:“原来为这个。我说我并不敢犯法违礼。”一面便坐了,拿帐翻给赵姨娘看,又念给他听,又说道:“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这也不但袭人,将来环儿收了外头的,自然也是和袭人一样。这原不是什么争大争小的事,讲不到有脸没脸的话上。他是太太的奴才,我是按着旧规矩办。说办的好,领祖宗的恩典,太太的恩典,若说办的不公,那是他糊涂不知福,也只好凭他抱怨去。太太连房子赏了人,我有什么有脸的地方?一文不赏,我也没什么没脸的。依我说,太太不在家,姨娘安静些养神罢了,何苦只要操心。

我们看探春这番道理,是说一切都 应该是太太(王夫人)作主,自已不敢擅自多赏,如果是王夫人高兴,赏个房子给人也没有什么,但现在王夫人不在家,一切就要从严要求云云。这必然令赵姨娘心中很不快还算罢了,探春居然又说出一番更让赵姨娘寒心的话:

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太太满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管家务,还没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倘或太太知道了,怕我为难不叫我管,那才正经没脸呢,连姨娘也真没脸了!”一面说,一面不禁滚下泪来。

探春当面撇开自己的亲娘,口口声声说“太太满心疼她”,却因自己的母亲之故,王夫人“几次寒心”,对她不信任了。现在王夫人开恩让探春管家,探春受宠若惊,所以生怕“倘或太太知道了,怕我为难不叫我管,那才正经没脸”,这句话倒说得比较实在,探春正是权欲熏心的那种人,“猛踩”自己的亲娘赵姨娘,无非就是想讨好王夫人罢了,好让她得到管家的权力。她太太长,太太短,根本没有将亲生母亲赵姨娘放在眼里,这番话果然激怒了赵姨娘:

(赵姨娘)说道:“太太疼你,你越发拉扯拉扯我们。你只顾讨太太的疼,就把我们忘了。”……赵姨娘气的问道:“……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现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无处使。姑娘放心,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明儿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此时,赵姨娘终于忍耐不住,直接质问探春,做为自己的亲生女儿,为什么只顾“讨太太的疼”,却把亲娘和亲舅等撂在一边,视如陌路之人?赵姨娘当然也知道,探春之所以会这样,正是要“拣高枝儿”,投奔有权有势的王夫人一边。

探春听到此处,恼羞成怒,终于说出一通无耻之极的话来:

探春没听完,已气的脸白气噎,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昔按礼尊敬,怎么敬出这些亲戚来了。……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表白表白。也不知道是谁给谁没脸?幸亏我还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礼的,早急了。”

探春嫌亲舅舅赵国基是仆人身份,所以就干脆不认这个舅舅,而把刚升了“九省检点”的王夫人的兄弟王子腾当作舅舅,更忌讳别人知道她是赵姨娘所生,越发连亲娘都不认了,真是让人齿冷。要知道,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赵姨娘再有不是,她也是十月怀胎,辛辛苦苦地将探春生下来的。而探春现在却以从她肚子里生出来为耻,这对一个做母亲的心伤害有多大!

后来平儿来了,传达凤姐的意思,也说旧例虽是二十两,再添些也使得,但探春坚决“维持原判”,一分钱也不加,赵姨娘最终没得到更多的钱,也没有得到半句好话。

其实但凡历史上阴狠的政客,为了效忠于新主子时,无不对旧主子格外的狠毒,以示对新主子的无限忠心。吴三桂降清后,十分卖力地追杀朱明王朝的“龙子龙孙”们,清军占领云南后,永历帝朱由榔仓皇逃往缅甸,吴三桂为了表现自己,要求进兵缅甸,猛追“穷寇”。清庭回复说考虑到深入缅甸后,地形复杂,情况不明,不必勉强进兵(参见刘健《庭闻录.卷三》),而吴三桂却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坚决进军,最终把永历帝朱由榔活捉,吴三桂亲手用弓弦将他绞死。

事情就是这样,要是永历帝朱由榔直接落在满人手里还算罢了,越是落在吴三桂手里,越没有半点活的希望。吴三桂最忌讳的就是满人怀疑他和明室还是有感情的,所以对待这些朱家的“龙子龙孙”,不免要格外残忍狠毒才行。

探春也正是这样,别人多赏点银子倒无妨,唯独自己的亲娘赵姨娘,是万万不可多给的,非但不可多给,借这个机会,让赵姨娘和她大闹一场,倒更证明了自己对王夫人的耿耿忠心,这等嘴脸,距历史上的大奸大恶相去无几。

有些维护探春的人反驳说,古人讲究嫡庶之别,按传统道德,探春就应该认 王夫人为“娘”。且不说这本身就是一种腐朽的封建思想,而且就算在古代,人们也未必都执这种观点。

我们试举一例:唐宣宗李忱,他的母亲郑氏本是罪人李錡的姬妾,入宫后当过郭太后的侍儿,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唐宣宗。按上面那些朋友的说法,郭太后是郭子仪的孙女,堂堂的正宫皇后,地位比起唐宣宗的生母来要尊贵得多,李忱当然应该认郭太后为“娘”了。

但是,李忱却不像探春那样薄情,而是奉亲娘郑氏为太后。郭太后因当年欺负过他亲娘,唐宣宗待之“礼殊薄”,郭老太太养尊处优惯了,哪里受过这样的气?于是吵吵嚷嚷地上勤政楼要跳楼自杀,其实也不是真跳,是借此示威罢了。结果唐宣宗闻听大怒,当天晚上郭太后就不明不白地呜呼哀哉了。

按礼制,郭太后是李忱之父唐宪宗的正宫皇后,应该陪葬,而唐宣宗却坚持不许,把她葬在景陵(宪宗陵)的外园。我们现代人可能觉得葬哪不是太重要,但古人最重的就是葬时的礼仪,为此还有不少大臣进谏,唐宣宗一律贬官充发。

唐宣宗对生母十分孝顺――“事郑太后甚谨,不居别宫,朝夕奉养”。他对自己的舅舅的态度也很值得赞许。郑太后身份低微,所以唐宣宗舅舅恐怕比赵国基强不了多少,唐宣宗一开始让舅舅郑光做了平卢、河中节度使,后来召来舅舅一聊,发现其舅一肚子草,啥也不懂,见识鄙浅。

于是唐宣宗就不再让他担任重要的官职,母亲郑太后屡屡为其舅说好话,唐宣宗只是多赏钱,再不委以重任。因为做一任地方官,要管理一方百姓,非同儿戏,他这“傻大舅”要是当了一把手,危害不小,还不如多赏点钱,让他白吃饭哪。

所以说,探春做法并不是什么光彩的行为,就算是在旧时的条件下,她还是有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