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跌了钱全掉吗:【佳片U约】德国电影:《意志的胜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23:08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德国电影:《意志的胜利》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最著名的纪录片
久闻《意志的胜利》之大名,一直无缘得见。直到不久前下载后,才得以目睹这部极具争议的纪录片。对于德国女导演里芬施塔尔来说,可谓是成也此片,败也此片。当年因为拍摄了这样一部歌颂希特勒的宏片巨作,她成为希特勒的大红人,纳粹党最有力量的宣传机器,一时间风光无限。同时,她为全世界电影人所不齿,战后数次被投入监狱,亦被剥夺了拍片的资格。不管怎样,此片在电影史上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很有可能是最著名的纪录片。后世的影评家们公认,在对大场面的控制和调度上,尚没有人能够超过里芬施塔尔。
问题是,除了艺术成就,此片还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首先是纪录片的真实性。摄影机真的不会撒谎吗?我看不见得。同一个场景,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心态去拍,效果完全不同。在影片中,到处是欢呼的人群,整齐的队伍,团结的力量,钢铁的意志。事实真的如此完美吗?理智告诉我们不可能。任何不合谐的因素都被里芬施塔尔的完美主义过滤掉了,她只是选择了自己所需的一切,而且是精心策划的一切。事实上任何电影都是这样,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纪录本身就是有选择的,观众看到的是剪辑过的画面,是经过处理的主观真实。其次是纪录片的宣传性。此片作为最著名的宣传电影,影响了全体德国人的思想,极大地煽动了人们对纳粹主义的狂热,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当元首希特勒在台上激情四射地演讲,当副元首鲁道夫表达对希特勒的绝对服从与无限崇拜,当纳粹党徒和普通民众一起致举手礼并高呼口号的时候,我有一种不寒而粟的感觉,并不幸联想到发生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幕幕场景。当电影作为宣传工具时,其能量是可怕的,影像比任何文字都更有煽动性。难怪有位电影学院的教授甚至不敢把《意志的胜利》在课堂上全部放完,理由是:“它的力量太强大了,我担心我的学生如果把片子看完,就会变成真正的纳粹。”
[剧情资料]
导演: 莱妮·里芬斯塔尔
编剧: 莱妮·里芬斯塔尔 / 沃尔特·鲁特曼
主演: 阿道夫·希特勒 / Max Amann / Martin Bormann
类型: 纪录片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1935-03-28
片长: 114 分钟 / USA: 110 分钟
又名: Triumph of the Will
1934年,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受邀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影片由纳粹构思,第三帝国出资赞助,记录了纳粹巅峰时期的会议、集会和游行盛况。为配合拍摄,帝国提供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十六名一流摄影师、三十台摄影机、二十二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这庞大且豪华的摄制队伍加上里芬斯塔尔天才的创造力和美学理念,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为完美也最受争议的杰作。
《意志的胜利》被称为“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它荣获获1935年威尼斯电影节和巴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精彩影评]
意志的胜利
多个德国最好的摄影师,就是说同时拥有上十个机位来拍摄,同时她能够调配所有阅兵的人员,甚至元首行走的线路,在影片的预算上写着“无限”。这个舞蹈演员出身的导演对节奏的把握是一流的,镜头的时间和正反打的眼神和距离都是很准确的,在最开始元首从天而降坐在车上经过人群的一长串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一串奢侈的蒙太奇组接,导演花了那么长的时间用正反打来描述毫无内容的动作——Hilter举起右手弯着向后,街道两边的民众伸出手做出回应的姿势(这种手势和口头禅“heil hilter”在一种个人崇拜中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在文革时期我们见面首先要举起毛主席语录先说“主席万岁无疆”一样。),这样的铺垫真是有些夸张了,注意,我们的元首一直是被动的,有人主动上前向他献花,他是被人民敬拜的,是人民选择了他,不是独裁者!接着他一直没有说话,就算下来跟人民一一握手也没有发言,(那些日常的问候都被导演去掉了,被取代为人民的呼喊,因为元首的声音应该是演讲时的那样,而不是说小话的样子。)但不管怎样在镜头里“道成肉身”的元首有着非常人性化的一面,他亲近人民,从不远离,面色平和而庄重,在接见路边人民的场面里并没有特别多仰拍的镜头,一直到他进入挂着他名字的霓红灯的酒店时,从窗户里伸出头来,形成的同人民的关系,导演在之后的一段中拍摄了没有元首在广场上的狂欢的人群,这是很疯狂的,人都不在了人民还如此,可见对元首的爱戴。之后德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展现出来,在镜头里的人都是笑着,自然地笑着,无比自由的感觉,这些镜头中的德国是欣欣向荣的,绝对充满生机的,而且日耳曼人的身体优越展露无遗。
之后是严肃的会议阶段,这里才是元首真正登场的地方,不用说的仰拍,镜头中是各个部长的特写,画外传来连绵不断的掌声,这样的效果在有声片中是经常被用到的,比直接拍摄人群有力得多,仿佛镜头中人被簇拥一样,纳粹的标志也是不能忽略的。越是到后来,我们的元首的讲话越来越长,这是肯定的,耶稣基督的布道也是这样,当然要展现各个阶层的人对元首的尊敬,去掉那些老土的讲话的内容外,完全是一部形式主义的影片,白天人们敬拜Hilter,晚上继续,而且灯光打在他一个人身上,逆光,他就成了发光体了,用基督教的话来说“上帝是光的本体,他分别了光明与黑暗。”
好了最后一场在“教堂”里的仪式更是精心,元首从镜头下方向上走,镜头摇起,出现了挂在墙正中的党旗,说了,那里头的布置灯光同教堂一样,党旗的位置就是十架的位置,他像尼采笔下《苏鲁支语录》中的那个传道人一样,创立了自己的宗教,他就是上帝,在十架下用他的个人魅力让座在大厅里的每个人臣服,大喊着“阿门,阿门”。当然这里是“heil hilter”,之后的德意志之歌成了不折不扣的赞美诗。一切都在神圣的氛围下进行。
这样看来,它绝对是一部形式主义的作品,非常好,那些镜头是没有什么内容好言的通通是打招呼和握手,但怎么样每次都出现新意,让感情递进,这样的节奏的控制才是电影本质的,它纯粹的电影语言的美就足够了,我想,那个CNN直播 梅德韦杰夫 总统就职仪式的导演也多少参考了这部神奇的电影吧。
物反常既为妖
不可否认,这部纪录片的成功是圆满的。我本想说空前,虽然几乎所有的评论都说她开创了新的时代并造就了至今难以愈越的高度,但我不能说。因为我并没有看过她之前的那些作品。
相当煸情,是要你不容考虑的置身其中。无边无际,无休无止的人海;激情抑溢,激动人心的演讲;以及崇拜,由人到领袖的高度,再由领袖到神的不容置疑。
就在这部纪录片里,非常明了的意识到一个问题:好的政治家一定先是个好的演说家。
他有能煸动人情绪的能力,有能调动人狂热的本事。一呼百应,耀目而善于扑捉。
善于扑捉,这同样是瑞芬斯克的本事。
数万人的大场面,豪华壮美,却又会留意到细节。广场上节奏整齐的阅兵队,府视的镜头会不断向下延伸聚焦在某个视兵虔诚的眼神上。而那些几乎贴到旗帜上的镜头与整个镜头充斥着巨大旗帜的近景画面,不断的冲击视线,震撼神经。不难想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看到这部片子的反应,我想,应该是顶礼膜拜的。就像那些影评中说的,已经上升为宗教的高度,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只是对于今日,这完全是思想和精神上的反面教材。
一部没有任何情节,没有一句台词的纪录片,能造成这么深远的影响,镜头的作用功不可没。瑞芬斯塔尔,这个只要看到她的照片就可以看出她不倔的性格与坚契不跋的精神,知性的美,棱角分明有着中性面孔的女人,自是博大的气魄才会拍出大气恢宏的场面。
“我只是一个艺术家,不太关心现实,只想留住过去的所有美好。我只忠实于一切美与和谐的事物,或许这样的处理方式是相当德国化的,但这并非出自我的意志,而是源自潜意识。”--莱妮·瑞芬斯塔尔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那样一个疯狂的混乱年代里,也许她只是为她当时的理想尽心尽力的做了些事。没想到,美得太极至了,以致于无法原谅。
事若反常必为妖。
她终此生,不再得志。70年不能执导,却依旧顽强如沙地的仙人掌。高龄学潜水,再到拍出作品。
不知世人可会为她对这份事业的执着而感动。
70年没有导演,这成为是她永不可弥补的遗憾,也成为我们的遗憾。也许世间因此少了几部可以称为经典的电影。
逝者已矣。
看到有消息说,在筹划拍关于她的传记片,很期待。希望这次不会再有那么大的阻力。
只为了这些,让我们的内心感到如此恢宏巨大,波澜壮阔的镜头。
[请您观看]
',1)">
http://share.vrs.sohu.com/my/v.swf&id=4414627&skinNum=2&topBar=1
编辑于2011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