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20日均价查询:中国人的关系特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0:15:00

中国人的关系特质是什么?费孝通首先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他观察到,西方社会的人是像柴堆那样一群群捆绑在一起的,种族、职业、宗教等就是区分不同人并将相似的人捆绑在一起的纽带。同一群人内部有较大的相似性,彼此相互认同,并共同遵守规范。然而,中国社会却很不相同。

中国社会中,每个人都像被投入水中的石子,以自己为中心自内而外形成一圈圈越来越淡的波纹,这种波纹就是强弱不同的关系。离自己越近的人,关系越强;离自己越远的人,关系越淡,一直远到相互不认识,也就是没有关系的陌生人。中国人的规范和伦理并非统一和普遍适用的,而是会因为关系的远近,不同关系适用不同的道德标准。举例而言,偷窃是不好的,发现有人偷窃应该检举揭发。然而,如果是发现自己的家人有偷窃行为,按照儒家伦理则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孝,这就违背了更严重的道德。由内而外,家伦理的需求会越来越淡,关系越核心则越适合家伦理本位。下面,我想用本土心理学理论来解释中国人关系的特点。

杨国枢的理论将中国人的关系自内而外划分为三种类型:最核心的是家人关系,中间是熟人关系,外面则是一层弱关系。不同的关系下适用不同的行为模式和冲突解决方式,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台湾学者黄光国也将关系划分为三种:情感型关系,工具型关系,中间的为混合关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宜音提出,上面两者划分实质上大同小异,因此下面我将两种划分方法联系在一起解释:

         第一,             家人关系,我有时喜欢用拟似家人关系,把姻亲、认养与结拜带来的最亲密的关系也包括进来。这种关系适用的是需求法则。也就是说,拟似家人之间,你有的我应该也要有,我有什么需求你应该无条件的满足我,而不能清楚的区分彼此,不能明码标价和讨价还价。举例而言,哥哥让弟弟开车送嫂子去机场,弟弟绝不能向哥哥索要车费,而应该无条件的帮忙。拟似家人之间是你一种“你有需求我就帮助你”的关系,简单的说,可堪称一种集体主义法则。

关于中国人究竟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这个问题有很多争论。西方往往认为中国人是集体主义的,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和专家不明就里的赞同。然而,我们平时又老是说中国是最自私的民族,那么中国人究竟是无私还是自私呢?梁启超曾经发动过一场泥与沙的论战,讨论国人究竟是一盘散沙,还是黏在一起彼此团结的泥。孙中山认为中国人是一盘散沙,鲁迅也认为中国人最自私,阿Q就是自私中国人的典型代表。然而,我认为答案并非这么简单。事实上,中国人的行为模式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拟似家人范围中,中国人是集体主义的,可以为了拟似家人无私奉献和付出。然而,超出拟似家人范围之外,中国人就变成个人主义。套用许琅光的说法,中国人的行为具有“情境中心”特色。在一个情境中,你是我的圈内人,他是我的圈外人。而可能换了另外一个时候,随着关系更亲密的人出现,你就变成圈外人了。中国人行为的特色是,对圈内人是集体主义,对圈外人则是个人主义。

第二,             弱关系,也就是“工具型关系”。这种关系适用的是公平法则。也就是可以明码标价,讨价还价和公平交易。这时候,中国人就变成了百分之百的理性经济人。然而,中国人的一个重大特色在于,在拟似家人和弱关系之间,还存在一种重要的混合型关系,即熟人连带。

第三,             熟人关系,也就是“混合型关系”,熟人连带的特点在于其适用的是人情法则,是一种伪装在拟似家人关系表象之下的交换关系。熟人之间彼此是有情感互动的,然而称它为“伪装”,这是因为它实际上最终还是公平交换,而并非如拟似家人关系一样可以按需索取、无需偿还。但是,虽然熟人关系最终是要公平交换,但却又不能赤裸裸的交换,而一定要伪装在情感关系之下。比如,张三帮了李四一个大忙,李四感激涕零,反复对张三说“恩同再造”,“不知道怎么偿还”等等。这时张三嘴上会说,“小事一桩,为朋友两肋插刀,面不改色,应该的、应该的”,然而李四心中也了解,这个恩情迟早是要还的,这就是人情帐。

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本人情帐。人情帐的特色在于:第一,它不能清帐;第二,它是高度互惠底下有高度的资产专属性,即针对需求方提供特定服务。第三,人情帐不能讨价还价,不能明码标价,不能说清楚。第四,人情帐欠与还的范围无所不包,钱、权、知识、面子、声誉与情感支持都可以变成人情。

尽管人情帐看起来这么模糊,但人情帐的双方却都有一个大致清楚的概念:双方各自得到了什么,应该还什么。当然,这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评量标准,才能做好人情交换。否则,如果一方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付出人情,对方却觉得是小菜一碟,那么前者就会觉得很受伤,甚至感觉遭到背叛,这样关系迟早会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