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认购未确认: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5:54:51
                                                               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TRS_AUTOADD_1301638749297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1638749297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1638749297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1638749297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1638749297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摘 要:学生阅读课外文言短文的能力并不高。为此,笔者从以下八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诵读感知,涵泳文字;诠释词义,理解句意;掌握要领,辨明句式;积累成语,丰富底蕴;概括形象,塑造人格;发掘内涵、感悟意蕴;多向思维、畅谈感受;品文嚼字,领悟写法。

关键词:实效性;诵读;诠释;辨明;积累;概括;领悟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阅读浅显文言文,但从学生阅读课外文言短文的现状来看,这种能力并不高。具体表现在如下。

1.望文生义,不能准确把握文言词的意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偏颇甚至与原意相反;

3.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不全面,评价欠妥;

4.概括主题,归纳主旨,感悟道理肤浅;

5.鉴賞的尺度不够;

......

这种阅读现状固然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未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课内文言知识是基础,课外文言知识是拓展延伸。如何立足课外,使课内外知识的教学合理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下面就此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诵读感知,涵泳文字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文言简意博。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入其境,得其意,悦于心。如我上《四知》,用多媒体播放“杨震小故事”的诵读和画面,营造优雅的语境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接着我让学生个别朗读、齐读,感知文言大意。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尤其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读准音

如:邓骘(zhì) 昌邑(yì) 谒见(yè)

遗震(wèi) 涿郡(zhuō) 旧长者(zhǎng)

2.读准节奏

如:大将军邓骘 | 闻其贤 | 而辟之

故 | 所举荆州茂才王密 | 为昌邑令

3.读准语气

如:“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应读出杨震质问的语气;“天知,地知,我知,何谓无知!”应读出杨震反问感叹的语气。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感知文言文的能力,我用多媒体投放以下文言短文,并要求学生完成有关问题。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

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学讴( ) 饯于郊衢( )( ) 响遏( )

2.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3.“抚节悲歌”应读出什么语气?

明确:

1.讴(ōu) 饯(jiàn) 衢(qú) 遏(è)

2.秦青|之技| 尽之|

3.“抚节悲歌”应读出激昂悲壮的语气。

这样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读音、节奏、语气,使学生感知古文的内容,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诠释词义,理解句意

文言文有不少文言知识,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通假字等。掌握这些文言知识,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句意。如我让学生阅读课外文言短文《拒绝受赐》,要求学生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拒绝受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立节》)

问题:衣敝衣( ) 致邑( )

足以( ) 其节( )

明确:衣(穿,名词作动词) 致(送,动词)

以(用来,连词) 节(节操,名词)

当然,以上这些文言词学生并不能全部做对。如把“衣敝衣”中第一个“衣”解释成“脱掉”。这是对句子原意的误解。为此,我点拨:“衣”在文言文中一般有两种意思,即“衣服”和“穿”。要选用哪一种意思,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这样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诠释词义,提高了学生释词解意的能力。

三、掌握要领,辨明句式

文言文句式有多种,即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的翻译常带有一个“是”字;倒装句翻译时语序应颠倒;被动句翻译带有一个“被”字;省略句翻译应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句式不同,翻译也应有所不同。

如:环滁皆山也(判断句)──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你太不聪明了

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触草木,尽死(省略句)──(蛇)碰了草木,(草木)全枯死

为了检验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情况,我让学生阅读以下文言短文,并说出其中所用的句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明确:告人曰(省略句)──姓丁的人告诉人家说

闻之于宋君(被动句)──这句话被宋国国君听到

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辨别了句式,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

四、积累成语,丰富底蕴

文言文中有不少成语,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积累这些成语,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望洋兴叹”“贻笑大方”(《秋水》),“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论语》),“三顾茅庐”(《出师表》),“握发吐哺”(《周公诫子》)。在教这些成语时,我要求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造句。

如:望洋兴叹──人家成绩考得那么好,我实在是望洋兴叹啊!

见贤思齐──我们要见贤思齐,才能不断进步。

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我让学生阅读以下文言短文,概括出成语并指出原句。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成语:声名狼藉(“贪浊狼藉”)

哑口无言(“敦默然”)

黄帝将见大隗(wěi)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成语:害群之马(“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我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成语:别无长物(身无长物)(“恭作人无长物”)

这样引导学生筛选提炼成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五、概括形象,塑造人格

文言文中,有不少鲜明的艺术形象,他们具有崇高的品质。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有远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四知》中的杨震,清正廉洁。《私心》中的第五伦,奉公尽职。他们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些形象对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形成高尚的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为了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我让学生阅读以下文言短文,分析概括秦穆公人物形象。

秦穆公亡马,岐下野人①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饮之酒。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 ①野人:农民。

问题:秦穆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秦穆公是一个胸襟宽阔,关心百姓疾苦的人。从“君子不以畜害人”“乃饮之酒” 可以看出来。

这样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塑造了学生高尚的人格。

六、发掘内涵,感悟意蕴

不少文言文,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值得回味。如:《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出师表》中表现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恩图报之情;《呆若木鸡》中阐明加强修养,自强不息的道理。我在教这些文言文时,要求学生把握其主旨,领悟其思想意义及所包含的道理。如让学生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并回答问题。

府吏暇寻、李延共止,俱头艰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问题 :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1.写华佗对症下药,用不同的方法为两个同是头痛发热的人治好病的故事。

2.说明处事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这样引导学生学会从内容入手,发掘内涵,感言悟意,从而学到了处事的方法。

七、多向思维,畅谈感受

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自己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畅谈感受。如教《愚公移山》一文,让学生审视愚公的做法。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有信心有远见;有的认为愚公行为不符合现代观念:移山费时、费力、费神,并且破坏生态环境,移山不如搬家。又如让学生阅读《许金不酬》一文。

许金不酬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①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②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③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袖而观之,遂没。

(选自:《中国寓言精选》)

[注释]

①苴chá:浮草;枯草。

②无乃:相当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揣度的语气。

③盍:何不。

要求:谈谈从富商或渔人身上得到的启示或教训。

学生甲:人应讲信用,应慷慨大方。

学生乙:人应珍爱生命,视金如土。

学生丙:人应善良,不能见死不救。

学生丁:人应胸怀宽广,不能把金钱看得太重。

……

这种“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的见解,体现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八、品文嚼字,领悟写法

文言文承载我国优秀文明,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其中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写法。如比喻、互文、顶真的修辞手法,烘托手法,对比的写法,侧面描写等。品味领悟这些写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如让学生阅读下面文言短文,说出其中所用的写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明确:对偶(“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比喻(以“玉石”喻“人性”) 反问(“可不念哉”)

这样引导学生品美文,悟写法,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当然,“文无定法”。文言文内容是复杂的,对于不同的文章,教法也应有所不同。我这里仅就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阐述自己的几点浅见。我认为,只要善于引导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学会“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鲁迅语),文言文阅读教学必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天地。

注释:[﹡]出自曾祥芹先生著的《汉文阅读学·导论》第6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