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富勤财富骗局: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38:37
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
古代优秀作品多以文言文表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学习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而且可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陶。
《课程标准》也要求中学生能“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但长期以来,在不少中学生心目中,文言文是令人生厌的。学生对语言习惯、语言特点不理解,不能理解其中的韵味、情感和哲理,学习文言文无非是应付考试的那几道题而已。其实学生的这种认识误区,很大程度上和我们传统上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有关。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一字一句的翻译,实词、虚词的归纳概括,断句的训练,早就将文篇切割成一串串冰冷的文字,一个个枯燥的符号,哪里去寻得到美感呢?我们经常埋怨学生不懂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作为老师,我们何不反思一下我们自身的教法?不正是这种刻板的教学方式,使无与伦比的语言文化变得索然无味的吗?
鉴于此,我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字词方面采用“代入法”,还原语境,给实词、虚词确定适当的含义。
字词在文言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标,是理解篇章的基础和工具,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字义,学生记字义,教师课上讲,学生课下背,死记硬背,换一篇文章,再遇到这个字,学生依旧不能理解,达不到能力迁移的目的,效率低下,费时伤神,难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他们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我要求学生不许带任何的文言文的翻译资料,人手一本《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遇到不会对译、讲不通顺的地方,翻字典查证。文言文实词、虚词往往有一词多义的特点,一个字往往有多个词条,让学生根据各个词义的内容逐一放到语境中验证是否讲得通,译得明,这多个词义中,哪一个才是最贴切的。当然,从多个义项中选择一个合理的解释并非易事,学生要体会此句话的语境,揣摩词义的用法,研究弦外之言,字外之义,在讨论、研究之后加以确定,教师不给现成答案。学生琢磨答案,好比山中寻宝,海中探险,其主动性得到了发挥,思维判断能力得到了提高,探究的风气越来越浓厚,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学习的自主自觉自愿意识增强了。如文言中的“见”往往有六个义项,分别是“看”“会见”“接见”“显现”“表被动”“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孔雀东南飞》中有“府吏见叮咛”这一句,只有最后一种解释最合情理,其他几个义项都被排除。在确定字义的过程中,学生也将其他字义标注在笔记本上,顺手进行了归纳整理。还有好多次,学生因为“代入”的义项二者均可,展开了讨论,各自陈述理由,争得面红耳赤,在思辨中找到正确答案,统一意见,虽然花费些时间,但还学习的主动性于学生,学生学得扎实、有效、充实、有趣,何乐而不为呢?
二、句式方面采用“古今对照法”,拉近文言与现代汉语的距离,消除心理隔阂。
文言句式特点充分体现了古人使用语言的习惯,不理解文言句式,阅读会产生障碍,特别是一些例装句,它的特点是句子的某个成分不在现代汉语应在的位置,但却符合古人的语法习惯。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法排列顺序,将这些成分复位。在教学中,我们讲句式的方法通常是选几个典型、短小、易记的例句,熟读牢记,需要某种句式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即使这样,学生能够一通百通的仍然很少。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方式是找到古今语法的联系点,深入浅出,变复杂为简单。我在讲状语后置时举到了“他回来了,在这一年的冬天”这个例子;在讲定语后置的时候举到了“他给了我一个苹果,红的”这个例子;在讲宾语前置时举到了“唯利是图”这个成语,让学生明确,文化的传承与沿袭,古今文化不过是“源”与“流”的关系,知道现代汉语的大厦正是建立在古代汉语牢固的基石上的,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作品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明确文言文并非遥不可及,它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它无所不在,化陌生为熟悉,缩短了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大胆想像,化书面语为口语,让文言文中的人物“活”起来。
古代散文如《左传》、《论语》、《国语》、《史记》等,它们是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许多作品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教学中抓住这些生动的叙述,精彩的对话,恰切的描写,就是抓住了感悟文言的突破口。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当课表演,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课时,疏通文义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人物,揣摸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将课文语句背诵并进行表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正如叶圣陶讲的那样“朗读时要像戏剧演员念台词那个样子,感情充沛,抑扬顿挫,以意逆志,移情动容,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读出来,演出来”,对文章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得到语言感、语气感、语法感、语体感、畅达感、分寸感等,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了然于心。《鸿门宴》《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些篇目都可以分角色诵读或改编为话剧,可以有学生的独立创作和加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陈情表》、《报任安书》一类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尝试吟诵,拖长腔调,夸张抑扬,把握韵律,目现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自然会意会其理。使学生进入到文本当中,体会文言文的妙处是不难做到的,学文言文不能板着面孔学,只有欣赏才能发现美,让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学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