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on proposal:翡翠的结构总体特征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1:11:59
翡翠的结构总体特征是,表现出其形成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地质作用(变质重结晶作用、热液交代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十分复杂的矿物组合和结构特征。

(一)按结构形成先后

翡翠是一种特殊的变质岩,是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经过变质结晶作用形成的。在其形成之后还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后期改造作用。变质结晶作用阶段主要形成一系列变晶结构;后期改造作用为热液作用时,可形成交代结构和脉状充填构造;后期遭受动力变质时,则主要形成碎裂结构;有时动力变质作用的同时往往伴随有热液交代作用。热液交代作用发生比较频繁,也可以伴随变质重结晶作用同时发生,所以一些文献中把交代结构划为原生结构,也是合理的。根据结构形成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原生结构和后期改造结构两类.



(二)按矿物粒度分:

按颗粒的绝对大小划分:粗粒变晶结构(粒径>3mm)

中粒变晶结构(粒径在1—3mm之间)

细粒变晶结构(粒径在0.1—1.0mm之间)

显微变晶结构(粒径<0.1mm)

按颗粒的相对大小划分为:等粒变晶结构

不等粒变晶结构:连续不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

(三)按矿物相互之间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类:

(1)镶嵌变晶结构:组成翡翠的主要矿物辉石晶体形态一般呈短柱状和长柱状、不规则粒状,矿物颗粒彼此间接触面或平直,或转折包容、或相互穿插,呈紧密镶嵌状态,这种结构是翡翠韧性很大的内在原因,也是翡翠中最常见的结构类型。

(2)交织变晶结构:是指组成翡翠的矿物形态,呈纤维状、针状、柱状交织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定向性,在显微镜下表现出呈束状、扇状、放射状等特征。这种结构类型在翡翠中比较少见,本次论文所观察的簿片中,较少观察到这种结构。



结构成因分析

翡翠矿床在大地构造上位于长期复杂的构造活动带中,构造活动频繁,动力变质作用发育。动力变质作用是使翡翠质地多样化的直接原因。因此,缅甸翡翠的结构中以受过动力变质的变形结构较发育,伴有受过强烈剪应力和韧性变形而形成的糜棱结构,这是形成优质翡翠中的主要结构。其次为区域变质的变晶结构和热液蚀变的交代变晶结构。

(一)翡翠在变质重结晶作用中形成的典型结构:

(1)柱状变晶结构:硬玉矿物自形程度不高,矿物单体一般呈不规则柱状,晶体柱面、解理面、双晶面及晶棱在肉眼下或显微镜下比较容易辨认。矿物晶体粒径较大,往往是成矿早期高温环境下形成的。

(2)粒状变晶结构:是翡翠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硬玉多数呈浑圆状和不规则粒状,在放大镜下和显微镜下隐约可以看出硬玉的晶形、晶面、解理面等各种特征。

上述两种结构的硬玉岩数量多,如果组成矿物颗粒粗大,其质量必定差,工艺价值低。

(3)纤维状变晶结构:矿物的形态主要呈针状、纤维状和少量的长柱状。这种纤维状的矿物形态,一般形成于强大的定向侧压和中低温的环境下,矿物沿c轴单向发育。

(二)热液交代作用:

翡翠的交代作用贯穿于翡翠形成的始终。早期,辉石类矿物交代钠长石;晚期,闪石类矿物交代辉石,根据交代程度可分为三类。

(1)交代净边结构:往往发生在晚期闪石类矿物交代辉石矿物过程中。

(2)交代残核结构:往往发生在辉石类矿物交代钠长石去硅作用的过程中。残留的钠长石呈不规则状分布在辉石类矿物之间,形成的交代残核结构。

(3)交代环带结构:交代环带结构是交代净边结构和交代残核结构的过渡类型。随着交代作用由表及里、交代程度逐渐增强,出现一系列的不同颜色的成分圈环,显微镜下容易观察。

(三)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变形结构:

(1)碎裂结构:组成翡翠的矿物在一定的温度环境下遭受定向压力超过弹性限度时辉石矿物之间分裂,晶粒内部发生沿两组解理面的破裂、错动,并有一定位移量,双晶出现弯曲,出现波状消光现象,同时矿物之间接触处开始破裂,形成形状不规则并带棱角的晶屑,在翡翠中很常见。

(2)碎斑结构:当破碎程度强烈时,出现大小不一的矿物碎屑,较大的为斑晶,这些矿物碎屑具有不规则的损伤边缘、裂隙、波状消光及边缘粒化现象。

(3)糜棱结构:是在应力强烈作用下,矿物大部分细粒化,重新拉长定向排列,出现透镜状和眼球状构造的现象。

动力变质作用可以使矿物晶体发生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脆性变形形成于浅—近地表,硬玉岩在脆性变形作用下形成碎裂结构,并使翡翠的显微裂隙和硬玉解理发育,晶粒间间隙增大,使硬玉岩质地变粗糙,且随着脆性变形程度的增大质地愈来愈差。而位于地下深处强烈的剪切作用使硬玉在较低温度和强应力作用下产生韧性变形。纯正浓艳的优质翡翠大多是在韧性变形过程中形成的。韧性变形使硬玉的粒度变细,并趋于均匀(如糜棱结构和超糜棱结构),从而形成冰种、玻璃种优质翡翠。



结构对翡翠质量的影响

矿物颗粒形态、大小及结晶程度、排列方式、解理和裂隙等因素,是决定翡翠“种”(结构)好坏的基本因素。“种”的好坏对翡翠的透明度及对颜色的“映衬”影响很大,“种”细一般透明度会更好,透明度好,对颜色的“映衬”就好。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透明度高的饰品中,只有几条淡淡的色根,但看上去好象整块饰品都是绿色的,从不同角度看,会发现某些部位是没有颜色的,这就是“水”对颜色的“映衬”关系(行内讲的“映绿”)。“种”好“水”透的翡翠会增强颜色的美感。

矿物的形态:结构最细腻致密的翡翠中,硬玉矿物的颗粒以极为细小粒状和柱状形态为主,并且柱状晶体往往具有定向性的排列方式;结构粗糙的“砖头料”则多由粗大的粒状、柱状硬玉晶体组成。从晶体形态方面,翡翠的结构以粒状变晶结构最为常见。簿片中最常见到的现象往往是多种形态同时出现,也就是,同一块簿片中,某些地方以柱状为主(构成柱状变晶结构),某些地方则以粒状晶体为主(构成粒状变晶结构),或者两种形态的晶体相互呈镶嵌接触方式,形成柱粒状变晶结构。矿物形态的多变直接导致了局部结构的变化,即结构的不均一性,同时也反应了其形成环境的不均衡性。

粒度大小:矿物的粒度大小与翡翠的质地有密切关系。粒度越细,翡翠的质量越好,一般透明度也会越好。

晶体排列方式:翡翠是低温高压环境中的产物,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变质作用,翡翠中的矿物彼此间接触非常紧密(除“新种”外)。“新种”翡翠结构松散,粒间孔隙可以很大,导致密度下降。翡翠中矿物颗粒间最常见的接触类型有,平直镶嵌、包含镶嵌、平行接触和不规则接触等。其排列方式有,不规则排列(无定向)、近于束状和放射状排列、定向平行排列、交织状排列等方式。硬玉紧密的接触和排列方式是翡翠韧性高的根本原因。而且,矿物晶体规则的排列,可以使硬玉光率体方位趋向相同[61],减小粒间光学效应,增加透明度。“老坑玻璃种”翡翠中,硬玉晶体的排列具有一定的定向性,多为糜棱结构或纤维变晶结构。柱状和纤维状硬玉晶体越接近平行排列者,质地越好,透明度也越好;而无定向或近于束状和放射状排列者,质地变差,因晶体排列不规则造成光的散射现象而使透明度变差。



结构的变化: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一块翡翠饰品中不同部位的质地会有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硬玉岩在变质过程中局部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矿物所遭受的变质改造也就不同。这种结构上的差异性,在宏观上造成了翡翠局部“种”的粗细(矿物的粒度大小)、透明度的变化,以及“种”“水”对颜色的“映衬”关系的变化。翡翠行内所称的“龙到处有水”现象,就是结构差异性变化的典型范例。“龙”指绿色,“龙到处有水”整句话的含义是:在一些带有绿色的翡翠中,有绿色的地方及其周围局部,“种份”老,“水头”明显比周围白色的地方好,“水头”变好,丝丝绿色仿佛染绿了一片。手镯中,结构的差异更为常见,往往是一段结构十分细腻,“水足”;另一段则明显变差,或者粗细“种”交替出现。雕件中结构的变化与取料有关,一般雕刻师们会根据翡翠原料结构和颜色的变化,巧妙地设计和雕刻出不同艺术表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