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免生英语自我介绍:用民富国强驱逐国富民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07:33

用民富国强驱逐国富民弱

[内容简要]:国富的结果不一定好,民弱的结果一定不好。有市场、有法治才有民富,有民营才有真正强健的民族。

    国富民弱还是民富国强,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民富国强是公平、高效的发展路径,但现实中,中国走的是国富民强之路。这条路从民国开始一以贯之,所谓国富就是国家掌握财富分配权并最终掌握财富,所谓民强就是民众拥有新文明观与强健的体魄,梁启超的“新民”甚至“文革”中的“文化”革命,就是民强的极端实践。

    我们之所以走上国富民弱之路,根本原因在于对政府的无限信任和彻底依赖。

    政府掌握大宗财富,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今年5月全国财政收入单月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34%,1到5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达到4682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349.67亿元,增长32%。这比去年前6个月还多出3000多亿。虽然今年货币相对紧缩,企业赢得预期下降,显然没有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政府享受社会财富大头由来已久。引用一组公众耳熟能详的数据,在过去半世纪,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1952年这一比例为69%,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夕已下滑到45%,2004年缩减至35%;与之相对照的是政府开支占GDP比重持续上涨,从1952年16%攀升至2004年30%左右。1995-2007年间国家预算内财政税收增加了6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上涨1.6和1.2倍。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占GDP比例之低,财政收入增长之快,令人瞠目。

    国富是表像,实质是大政府。政府也有一肚子的委屈,政府所掌握的财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修建的基建工程需要几十万亿的资金,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制也需要上万亿的资金,政府以占用财富的方式为大众服务,何罪之有?

    此论似是而非。政府在财富占用上具有刚性色彩,滚雪球效应的自我壮大过程,很难想像政府部门会主动下调运营费用,即便是中央提出也会在各部门、各地方的扯皮中消泯于无形。

    由于政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导致公务员人数与行政成本节节上升。公务员人数上升不仅占据了中国优质的人才资源,还使行政费用大幅上升。根据胡联合等人的研究,按财政支出功能分,1978—2006年二十八年间,我国预算内行政管理费从52.9亿元快速上升到7571.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行政管理费指数从100(本文所指各种指数均以1978年=100,以下省略)上升到3300,即我国行政管理费增长了32倍,年均增长率13.3%。同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数从100上升到1334,增长12.3倍,年均增长率9.7%;国家财政收入指数从100上升到789,增长6.9倍,年均增长率7.7%;国家财政支出指数从100上升到830.7,增长7.3倍,年均增长率7.9%。从1978—2006年,我国行政管理费增长倍数比GDP、国家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倍数分别多19.7倍、25.1倍、24.7倍,行政管理费年均增长率比GDP、国家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3.6个百分点、5.6个百分点、5.4个百分点。

    公务员太多、太能干,造成两个结果,一是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层出不穷;二是公务员队伍自觉驱逐一切可能威胁到公务员队伍含金量的组织,比如NGO组织,或者把各个行会协会办成退休官员俱乐部,完成从入仕到退休之后的市场退路的一条龙体制。

    国富民弱导致官僚队伍庞大,寻租空间大增,衍生出的结果是在民间财富蛋糕中分配极不均衡。按照世行的数据,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位居全球前列,必然导致治安成本上升。

    国富的结果不一定好,民弱的结果一定不好。百年转型过程中遭遇的内讧外侮,将中国纳入国富民强的既定发展轨道中,如今依然成为主流。
 

    须知,有市场、有法治才有民富,有民营才有真正强健的民族。

    新民不在于观念,不在于灵魂深处的革命,不在于以颜色区分敌我,而在市场的产权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