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自荐信:赵光武:钱学敏著作《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述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14:29

《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述评[1]

 

赵光武[2]

(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发表于《光明日报》,转载自“社会系统工程网”(http://www.SSEweb.net/)“钱学森”频道,http://60.10.6.113/sseweb/ShowArticle.asp?ArticleID=3215

 

要目

 

关于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想的论述

关于钱学森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的论述

关于钱学森的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论述

 

 

       《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是钱学敏教授[3]在近20年当中通过与钱学森院士交谈、求教、探讨学问,对其科学思想有了比较准确全面了解,掌握了许多珍贵资料,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的基础上,经进一步编选、修改、充实、深化汇集而成的。因此,该书有比较扎实的研究基础。

       钱学敏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理论方面的优长使她能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直接掌握的大量鲜活资料为依据,对钱学森在不同时期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和理论创新,进行分析论证和科学解读,从而对钱学森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进行了系统全面而又深入浅出的阐述,既有探索复杂系统实质的深刻性,又有联系现实进行通俗表达的可读性、普及性。

 

关于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想的论述

 

       该书指出,这一构想涉及人类知识体系的各个方面:从横的方面来看,它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等11大学科门类各领域;从纵的方面来说,由理论的最高层次辩证唯物主义,经过部门哲学、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应用技术到前科学,共6个层次,纵贯全过程。总体来看,是个开放的矩阵式纵横交错的系统。

       横向联系启示我们,研究学问要运用大跨度思维方式,“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大成智慧学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能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纵向联系具体体现着:哲学来自非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向导,对具体科学有方法论的指导功能。这形象地表达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钱学森强调“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他的整体观不是主观随意地猜测和虚构,而是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熔铸在一起的。其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就内容来说是集知识之大成,是博大精深的;就运用的方法论原则而言是“集大成,得智慧”,是“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工程”。

 

关于钱学森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的论述

 

       现代科学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高度综合的大趋势,其中蕴含着从简单性科学向复杂性科学的转向。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许多学科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复杂性或复杂系统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出现了一个用系统方法、以复杂性探索为中心内容的科学新领域——复杂性科学。在世界上先后出现的有:欧洲的以普里高津、哈肯、艾根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即欧洲学派;美国的圣塔菲研究所,以霍兰为代表的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即美国学派。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钱学森通过对系统科学及其应用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在建立系统学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复杂性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他说:复杂性的问题,现在要特别地重视。因为我们讲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建设,都是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科学技术就会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发展,我们要跳出几个世纪以前开始的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去进行复杂性探索。他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探索复杂性,在持续而深入地研究了范围广泛的横跨诸多学科门类的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范畴。

       钱学森认为,所谓复杂性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动力学,解决这类复杂系统问题用还原论方法不行。1990年初,钱学森和于景元、戴汝为共同发表了《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一文,1991年钱学森又作了《再谈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报告。他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把对事物各种系统的研究,深入到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范畴,并提出了解决、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使钱学森一贯倡导的系统科学获得了重要进展。钱学森说:“我和于景元、戴汝为同志在1990年初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它是再大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也处理不了的问题,需要有新的思想和方法。我们把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定名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把运用这个方法的集体称为总体设计部。”

       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灵境技术、互联网络等的高速发展与普及,为我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与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因而,组成人—机结合的劳动体系势在必行。这是钱学森所提倡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最大特点。综合集成法的实质是专家经验、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计算机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以人为主的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系统。发挥这一系统的整体优势去解决问题,开辟了探索复杂性的一条独特途径——在世界复杂性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我国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即中国学派。

 

关于钱学森的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论述

 

       钱学森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沿着“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的思路,从阐释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出发,以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往往从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开始为基点,首先论述了科技革命可以引起产业革命,即物质生产力发展的飞跃;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依据,进而论述了产业革命可以引起社会制度的变革,即社会革命。他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运用大量事实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状况、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转变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演化过程;并指出了这种动态演化过程从古至今已经历了5个系列,即将向第6、7系列过渡。

       第1系列:大约发生在10000年以前的石器时代,科技发展状况主要表现为火的发现与使用;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是,人类从狩猎、采集野果为生,发展到开始从事农业、畜牧业、渔业等(形成第一产业);社会制度的转变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

       第2系列: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000年至200年的青铜器时代,科技发展状况主要表现为铁的发现与使用;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是,农、林、畜牧、手工、采矿、冶金业得到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商品和商品交换;社会制度的转变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第3系列: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科技发展的状况是开始于英国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是以机器为基础的近代工业兴起,如机器制造、纺织工业、建筑业等(形成第二产业);社会制度的转变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第4系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技发展状况是,物理学革命,电磁理论的建立,电动机的发明;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促进了电机制造、电讯、交通航海、运输、国际贸易、金融等的发展(形成第三产业);社会制度的转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生产日趋社会化与私有制矛盾尖锐。

       第5系列:二战以后至今,科技发展状况是,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革命为先导,一大批高新技术(核、激光、航天、生物工程等)为动力的信息技术革命;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是科技业、咨询业、信息业迅速发展。出现世界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体力、脑力劳动差别逐渐缩小(形成第四产业);社会制度的转变是开始形成包括各种不同国家政体、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意识形态为主导、打破地区界限的各国联合体——世界社会形态。

       第6系列:即将到来,科技发展状况是,以微生物、酶、细胞基因等科学成果为代表的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是,以太阳光为能源,利用生物、水、大气,通过农、林、草、畜、禽、菌、药、渔、沙、海业加上工贸科技于一体的生产体系形成。城乡差别逐渐消失(第一产业逐渐变成第二产业,第二、三、四产业相互促进);社会制度的转变是,形成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世界社会形态。

       第7系列:21世纪相继到来,科技发展状况是,以人体科学(包括医学、生命科学等)为主导带动各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是,人的体质、功能、智能大大提高,加之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备促成组织管理革命,必将引发新产业革命,工业、农业无差别;社会制度的转变是,叩响共产主义大门,开创世界大同的人类新纪元。

       以上所述,具体地历史地论证了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的因果联系、递进过程与发展趋势,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世界大同”的历史必然性。



  [1]【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文化系统工程中心注】 赵光武:《〈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述评》,北京:《光明日报》,2009年06月16日第11版.

  [2]【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人才系统工程中心注】 赵光武(1931.11~),男,中国河北滦南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同年9月留校任教,1979年6月任讲师,1980年12月任副教授,1986年9月至今任教授,1981年5月至1987年8月任哲学系副主任,1987年5月至1996年1月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80年以来,重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专题研究,连续为硕士研究生、进修教师开设“唯物主义的历史与理论”和“辩证法的历史与逻辑”专题研究课,同时发表的有关专著和一系列关于哲学原理疑难问题探讨的文章,在理论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著作:《哲学原理疑难问题探讨》(合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唯物主义的历史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辩证法的历史与逻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哲学的学习与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合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现代科学的哲学探索》(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用唯物史观观察社会主义社会》(主编,北京:同心出版社1994年版),《走出自我中心困境》(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思维科学研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主编,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等。

  [3]【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人才系统工程中心注】 钱学敏(1933~),女,祖籍中国浙江杭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系钱学森胞妹.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担任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1989年以后参加钱学森亲自领导的学术研讨班子,研究和阐述钱学森的科学与哲学思想.著有《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等.通信地址:中国100872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