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毕业音乐会:汉代第一阴谋家陈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1:30:17

西汉历史人物 

陈平(?一公元前178年)

  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伟大的谋略家。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见异姓诸侯王)诸役,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

  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徙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见汉文帝刘恒)。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孝文二年死。

  公平分肉与治天下

  陈平少时,家中十分贫困,可他又偏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陈平的哥哥见陈平喜欢交游,便承担了家中的全部劳动,使陈平有时间出外游学。

  一年,正逢社祭,人们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为此,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却感慨地说:“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

  声东击西救刘邦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并立魏咎为魏王。于是,陈平辞别兄长,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土。陈平得不到项羽重视,郁郁不得志。他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才华横溢的陈平就处于“身在楚营心在汉”的矛盾之中了。正在这时,刘邦被项羽困在咸阳,等于软禁。刘邦问计于张良,可张良也身陷敌营,一筹莫展。这时,他们想到了陈平,张良决定孤注一掷,暗中去找陈平。

  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临别,张良直言来访的意图,陈平思考片刻后,说:“要从项羽身边救出刘邦,首先要'调虎离山 ’,必须让范增离开项羽几天,不然怎么也不行。”

  第二天,陈平设计:请项羽给楚怀王上义帝的尊号,送他到郴州去养老,这样项羽就可以此号召天下了。陈平的话,正中项羽的意。不久,范增上朝见项羽,项羽对范增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接着,把陈平的话变成自己的话说了一遍,说是自己想起来的,范增立即附和说:“大王,这事儿还真得解决,宜快不宜迟。而且,这事儿还就得我去。”但范增毕竟也是谋士,临行前向项羽提出三件事,第一件就是不能让刘邦回到汉中,项羽答应后,范增才走。陈平估计范增走远了,就趁着早朝奏上一本说:“刚安定下来,必须节约。现在诸侯们聚集咸阳,每路兵马都不下四万人,军粮的负担极重,若不赶快让诸侯们回国,恐怕老百姓就负担不起了。”

  项羽一听,大吃一惊,马上传旨:天下诸侯,路远的给10天期限,路近的给5天期限,在限期内作好回国的准备;唯有刘邦留在咸阳,陪王伴驾。

  项羽扣住刘邦,也在陈平的意料之中,陈平趁各路诸侯返国的机会,授意张良,使用声东击西的计策。于是,刘邦依张良之意上表,向项羽请假回故乡沛县省亲。

  项羽犹疑不决,张良故意说:“不能叫刘邦回乡取家眷,不然他也许就在沛县称王了。您不如派遣他带着残兵败将回汉中去,再派人去沛县取他的家眷做人质,好教他规规矩矩做人。”

  陈平乘机上奏:“陛下既封刘邦为汉王,也已经布告天下,臣民共知,却不让他上任,恐怕不足以取信天下吧。人家也许会说,陛下一登位便说假话,那以后执行法令,也会阳奉阴违了。不如听张良的话,把刘邦的眷属当人质,留在咸阳,遣他回汉中去,这样既可以保全信用,又可以约束刘邦,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项羽想了很久,同意了。刘邦心里欢喜无比,回营后立即拔寨起程。陈平出的声东击西的计策救出了刘邦,不仅保住了刘邦的性命,更为刘邦日后东山再起赢得了良机。

  投奔明主施展抱负

  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他出的计谋项羽也不再采纳。陈平觉得自己成了受气包,说不定哪一天项羽还会杀他,尤其是他已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挂印封金、偷偷地走了。他想起在汉王手下的魏无知是自己的老朋友,不如也去投奔刘邦。

  天快黑时,他逃到了黄河边,他请船夫送他过河。陈平上了船,从船舱里又出来了一个船夫。他想这两个人可能是水盗,以为他身上带着珠宝,想图财害命。陈平为人机灵,浑身是计。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马上脱了衣服,扔在船上,光着上身来帮船夫划船。船夫看他腰间什么也没有,衣服掉在船上也没有什么声音,知道他身上什么贵重东西都没有,也就打消了加害他的念头。一场凶险,竟被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陈平经汉将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陪他出行,为他驾驭马车的官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这一下引起了将领的不满,纷纷说他品行不端,贪图贿赂(也就是后人有时提起的“昧金”“盗嫂”),认为这种人不能信任重用。

  刘邦经不住众人再三诋毁陈平,便也心生疑团,召陈平来质问道:“听说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楚霸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我什么也没带,来到这儿,所以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也就办不了事。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起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辞职回家,老死故乡。”寥寥数语,道明了各方的政治优劣,话中有话。

  刘邦的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并重重地赏赐一番,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陈平一心一意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

  施反间计除敌手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并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

  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许,刘邦十分忧虑。这时,陈平献计,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让这些人散布谣言说:“在项王的部下里,范亚父和钟离昧的功劳最大,但却不能裂土称王。他们已经和汉王约定好了。共同消灭项羽,分占项羽的国土。”这些话传到霸王的耳朵里,使他起了疑心,果然对钟离昧产生了怀疑,以后有重大的事情也就不再跟钟离昧商量了。他甚至怀疑范增私通汉王,对他很不客气。

  为了彻底孤立项羽,陈平还要把范增摘掉。为此不惜设计嫁祸于范增。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十分精致的餐具,端进使者房间。使者刚一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大赞范增,并附耳低声问:“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陈平一听,故作吃惊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便叫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随后把使者领至另一间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陈平则满脸不高兴,拂袖而去。使者没想到会受此羞辱,大为气愤。

  回到楚营后,把情形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项羽,霸王更加确信范增私通汉王了。这时,范增向项羽建议应该加紧攻城,但是项羽却一反常态.拒不听从。过了几天,范增也知道了外面说他私通汉王的谣言,并且感到项羽已不再信任自己了,于是他就对项羽说:“天下大事已基本定了,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地干。我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

  项羽十分薄情,竟然毫无挽留之意,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人护送他回家乡。范增一路走,一路叹气,吃不下,睡不着,伤心不已。他已经75岁了,哪儿受得了这么大的委屈?到彭城的时候,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就此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项羽手下唯一的一个著名谋臣,竟被陈平略施小计就除掉了。

  瞒天过海解荥阳之围

  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气死了范增,项羽大怒。公元前203年5月,项羽猛攻荥阳,形势十分危急,陈平就给刘邦献计:“请大王速写一封诈降信给霸王,约他在东门相见。霸王一定会把他的大军布置在东门外,我们再想办法把他在西、北、南各门的卫士引到东门口来,大王就可以从西门冲出去了。”汉王同意了。不一会儿,陈平领着一个貌似汉王的将军纪信来见汉王.说把他化装成汉王的样子出去诈降,吸引敌人把兵力集中围住东门,然后汉王就可以从西门突围了。

  次日,天还没亮,汉军便开了东门,陈平差遣二千名妇女,一批一批地从东门出去。南、西、北门的楚兵一听东门外全是美女,便争先恐后地涌向东门。忽然,有人大喊“汉王来了!”大家抬头一看,果然是“汉王”坐在车里,由仪仗队开道:慢慢地走出东门。一直走到楚营近前,霸王才发现坐车出来的不是汉王。真正的汉王则乘着东门一片混乱,已冲出西门,带着陈平、张良、樊哙等人杀开一条血路,已向关中方向逃去了。

  计封韩信灭项羽

  公元前203年11月,汉军大将韩信在齐地节节胜利,军威大振。而刘邦受伤正屯兵在广武,与楚军相峙,双方处于胶着状态。韩信乘刘邦失利之机,派遣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代理)。刘邦一听,立即勃然大怒,竟当着韩信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我被困在这里这么久了,天天盼着他到这儿来助我,如今不但不来相助,反而要自立为王!”刚骂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在桌案下的脚被人踢了一下,一愣,连忙住口。

  原来,陈平、张良二人正坐在汉王身边。二人深知韩信文武全才,又手握重兵,并且远在三齐,刘邦根本没有能力阻止他称王。这件事倘若处置不当,一旦激成兵变,韩信在齐自立为王,与楚、汉成三足鼎立之势,汉军便又树一敌,天下大事谁胜谁败就更难以预料了。所以,陈平才在桌案下用脚尖踢了刘邦一下;刘邦也很精明,连忙改口说:“大丈夫既平定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什么假王!”于是,顺水推舟地封韩信为齐王,稳住这支十分重要的力量,避免了汉军的分裂。多亏陈平踢了刘邦一下,才封韩信为齐王,韩信从此感恩,无论谁再来劝说他,都不忍忘恩背汉,并最终引大军击楚,为刘邦统一天下起了决定性作用。

  8月,双方划定“楚河汉界”。9月,陈平以其谋略家的敏锐洞察力,看到项羽已到了穷途末路了,因此对刘邦说:“现在我们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天下,而且各路诸侯也都诚心诚意地来依附我们。相反楚军连年作战,疲惫不堪,粮食也快吃光了,这正是上天要我们灭掉楚国的大好时机。我们必须乘此机会把楚灭掉。假如您不抓紧时机去攻打它,就会像人们所说的'养虎遗患’啊!” 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立即发兵攻打项羽。到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的军队被围在垓下,汉军采取“十面埋伏”之计,击溃项羽,迫使他退至乌江自刎而亡。陈平设计封韩信为齐王,以借力杀项羽,使刘邦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至此,结束了将近四年的楚汉战争。

  请君入瓮云梦擒韩信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登皇帝位,史称汉高祖。封韩信为楚王。不久就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向诸将征询对此事的意见。诸将都说:“赶紧发兵,活埋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子!”高祖自知这些并不是好主意,就没有吭声。

  这时,张良已经借口有病而功成身退了,只有陈平依然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便向陈平请教,陈平开始不肯出主意,直到刘邦再三追问,并说:“我打算派兵前去讨伐他,你看怎么样?”

  陈平沉着地反问道:“这次有人上书告发韩信造反的这件事,还有人知道吗?”

  刘邦说:“没人知道。”

  “那韩信自己知道吗?”

  “也不知道。”

  陈平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陛下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

  刘邦回答:“不见得。”

  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敌过韩信?”

  刘邦回答:“没有人能敌得过他。”

  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一旦引起战争的话。胜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样做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

  刘邦一听,十分着急,连忙问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在全国各地巡行,会见各地的诸侯。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泽。陛下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界,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当然会来谒见。当他谒见陛下的时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就不用派兵,只需一个武士就足够了。”

  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刘邦便让埋伏下来的武士将韩信捆得结结实实,投入囚车中。后来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城,不让他到外地任职,韩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陈平的这一计谋,避免了一场战争,消除了再度分裂割据的祸根,维护了新王朝的统一与安定。

  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

  汉朝新建,忙于安抚国内,无暇顾及塞外。这时,长城北面的匈奴就乘机南下。公元前200年冬,警报雪片似地飞入关中,刘邦统率32万骑兵、步兵亲征。刘邦向北行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时,被匈奴冒顿单于率四十万精锐骑兵包围于白登山(今大同市东面),并且派大兵,分扎在各个重要路口,截住汉兵的后援。高祖登上山头向四面眺望,只见四面八方都有匈奴的骑兵屯驻把守。

  当时正值天气严寒,连日雨雪不断。高祖刘邦和将士们都冻得手脚发僵。在被围了3天后,粮食也快吃完了,汉军饥寒交迫,危在旦夕。被围到第7天,陈平忽然又生妙计。他看到冒顿单于对新得的阏氏(单于的王后)十分宠爱,朝夕不离。这次在山下扎营,经常和阏氏一起骑马出出进进,浅笑低语,情深意笃。于是想到冒顿虽能出奇制胜,可也不免被妇人美女所惑,于是就想从阏氏身上打主意。他派遣使臣,乘雾下山。这位阏氏听说有汉军的使者,就悄悄地走到帐篷外面,屏退了左右,召见汉使。汉使向阏氏献上了许多的金银珠宝,并且说是汉皇帝送给阏氏的,另取出一幅图画,说是汉帝请阏氏转给冒顿单于的。

  阏氏毕竟是女流之辈,一见到黄金和珠宝,就目眩心迷,爱不释手,便收下了。再打开图画,只见画上绘着一个绝色的美女,不禁起了妒意,便问:“这幅美人图是干什么用的?”

  汉使装出一副虔诚的样子,回答说:“汉帝被单于包围,非常愿意罢兵言和。所以把金银珠宝送给您,再请您代他向单于求情,可又怕单于不答应,就准备把国中的第一美人献给单于。因为美人现在不在军中,所以先把她的画像呈上。”

  阏氏微怒地说。“这个用不着,赶快拿回去吧!”

  汉使说:“汉帝也觉得把美人献给单于,怕会夺了单于对您的宠爱。可是事出无奈;只好如此。如果您能解得了我们的围,那我们当然不会把美人献给单于了,情愿给您多送点儿金银珠宝。”阏氏说:“请你回去告诉汉帝,尽管放心好了。”

  说完,将图画交还给使者后,使者就回去了。

  阏氏细想,如果汉帝不能突围,就会把美女献给单于,那时我就要受冷落了。于是,她回到后营,就对单于说:“军中得到消息说,汉朝有几十万大军前来救援,只怕明天就会赶到了。”单于问:“有这样的事?”

  阏氏回答说:“汉、匈两主不应该互相逼迫得太厉害,现在汉朝皇帝被困在山上,汉人怎么肯就此罢休?自然会拼命相救的。就算你打败了汉人,夺取了他们的城地,也可能会因水土不服,无法长住。万一灭不了汉帝,等救兵一到,内外夹攻,那样我们就不能共享安乐了。”

  说到这里,阏氏泪如雨下,呜咽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单于一时也不知怎么办才好了,于是问:“那怎么办呢?”

  阏氏说:“汉帝被围了7天,军中没有什么慌乱,想必是有神灵在相助,虽有危险但最终会平安无事的。你又何必违背天命,非得将他赶尽杀绝呢?不如放他一条生路,以免以后有什么灾难降临到咱们头上。”单于将信将疑,可是又怕惹阏氏不高兴,便在第二天,传令把围兵撤走了。陈平用这一妙计,使匈奴退兵,刘邦逃出重围,一场大难消于无形之中。

汉代第一阴谋家陈平:玩弄韩信于股掌之间

    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都免不了有一大帮文臣武将来辅佐,很多辅佐功臣也都会同那些个“X太祖”一样彪炳史册,他们中间有战功卓著的,有运筹帷幄的,有举贤任能的,反正都有“一技之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很有建树,这里还不能忘了一个专业,那就是专门玩“阴谋权术”的,有时这种“专家” 的功劳恐怕并不比前面提到的那些差,甚至略有过之,当然这种阴谋主要对敌人用,对自己还是有好处的,只不过不大光彩而已。陈平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辅佐刘邦的最大功绩就是在关键时刻玩了几次阴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是汉代第一阴谋家。
    
    同韩信、萧何、张良等人不同,那些人要不真刀真枪,要不运筹帷幄,反正是特有风度特让人羡慕的那一种功成名就,而陈平则十分“另类”,没有战功,手也不能缚鸡,专门靠“玩阴的”博得刘邦的赏识,有时也起到了大作用,他最终也成为汉初重臣,官居高位,可以称得上是阴谋家的“楷模”。下面就看看他的几个“得意”之作。
    
    一、声东击西救刘邦。
    
    大家知道韩信版的声东击西,那是武的,陈平还有一个文的,虽然有“抄袭”嫌疑,但他的效果注定要比韩信的好,因为是救了刘邦一命啊,这是个天大的人情啊。
    
    陈平可以说有眼光,他在项羽手下的时候正是项羽不可一世,刘邦战战兢兢的时候,一般人都看好项羽,想在他那捞点资本,可陈平却独独看好快成了丧家之犬的刘邦,眼光那叫一个准!不过这也使他的人品受到怀疑,不忠的嫌疑恐怕脱不掉了。当时的刘邦被项羽扣在咸阳,基本处于软禁状态,生命都危在旦夕,陈平在这个时候出手了,看来他把握时机的功力也不差。他先是给项羽“出主意”封楚怀王“上义帝”的尊号,其实就是架空了,这样项羽就可以直接号召天下了,这正中项羽下怀(看来他也不是好鸟),项羽和主心骨儿范增商量后,范增也表示同意,毕竟这效果太诱人了,凡人是架不住诱惑的。陈平借机顺水推舟地建议范增去办这件事,老范头也正好要抢这个功劳,这下中了圈套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支走了范增,还乐呵呵地走了,谋士没了,剩下的那是一个没大脑的,好对付了。(真厉害)
    
    接下来陈平建议诸侯的兵力在关中太浪费粮食,最好都放回去,这下项羽犯了嘀咕,陈平又适时地建议把刘邦单独扣下,项羽马上消除了疑虑,以为陈平是忠心不二地建言,大大地良民,就把诸侯放了回去。这时陈平又授意张良向项羽请假,让刘邦回沛县省亲,项羽再笨也会觉得不对劲的,这时陈平又站了出来,说可以把刘邦的家属接到咸阳扣为人质,然后让刘邦去汉中上任,毕竟是封了汉王的,要取信于天下,说话要算数云云。看来他把项羽算摸透了,这是个直肠子讲义气的莽夫,果然,项羽觉得有理,一一照办,刘邦大摇大摆地上任了。陈平呢,跟着一块跑了。(项羽呀,唉)
    
    二、反间计除范增。
    
    楚汉大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以项羽之勇,势力之大,刘邦一开始还真吃不消,况且还有一个范增出谋划策。这时陈平又出场了。他先是拨出大批黄金贿赂楚军将士,让他们散布谣言说“在项王的部下里,范亚父和钟离味的功劳最大,但却没有封赏,他们已经和汉王商量好了,共同灭项羽三分天下”,别人可能不当回事,项羽就转不过来弯儿,还真的疏远防备起这两个人。后来钟离味残废了,就剩那个老范头了,这下陈平更不会放过他,他一再向楚营使者宣扬“我们只知范增不知霸王”,还问使者是不是亚父派来的,使者惊讶地说是霸王派来的,陈平马上就做迷茫状,“我还以为是亚父派来的呢”,看看,就这演技,十个金马奖也跑不了啊。问题是这部“烂戏”还真有观众,项羽真的把范增撵回家养老去了,这委屈老头子怎能受得了,一命呜呼了,一个著名谋臣,被陈平略施小计就除掉了。(平高乎?羽笨乎?)
    
    三、瞒天过海解荥阳之围。
    
    谋士没了,项羽的勇也不可小视,还是把刘邦围困在荥阳不敢露头,突围不成后陈平又蹦了出来,献了一个诈降之计,(看看,还是阴的)
    
    写降书约定东门投降,然后带领一个貌似汉王的小卒前来举行“受降仪式”,把楚军吸引在东门一带,最过分的是,他先是派出两千多名妇女从东门涌出,分散楚军的注意力,然后假汉王慢慢地乘车而出,楚军先是饱餐秀色一片躁动,后来又争相拥挤来看假汉王,场面一片混乱,刘邦趁机带领一干武将杀出西门逃向关中,又跑了。这招看起来像是瞒天过海之计,但是把妇女推出去当挡箭牌是不是过分了。(蔑视)
    
    四、玩弄韩信于股掌之间。
    
    刘邦打不过项羽,韩信可不怕他,汉军中惟有韩信节节胜利,与楚军形成对峙状态,韩信一看刘邦败得不像样子,讲价的机会来了,要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当然不爽,我被围了你不来救,还伸手要官,怎么得了,正要发作陈平又站了出来,痛陈利弊,韩信重兵在握,这时激怒他会没有好下场,就算打赢楚军也会造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从大局着想,一个字“封”,要什么给什么。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对的,最终韩信灭掉了楚军,打下了刘家江山,不封能有今天吗?(陈平真能忍)
    
    故事还没完,一“封”就了事了吗?刘邦成功以后就开始对韩信不放心了,打算与他疆场上一决雌雄。陈平又出来了(我知道他该出来了),向高祖问了一个问题, “跟韩信交锋,你能打得过他吗?”高祖无语,也不可能有语,事实是打不过。然后高祖自然会问到怎么办,陈平的回答很干脆“擒韩信,一力士足矣”。后来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了吧,我不喜欢为了字数问题而多费口舌。
    
    韩信绝非等闲之辈,但让陈平玩得好像挺惨,用股掌之间比喻都不过分,能有如此“功力”,大家说陈平够不够汉代第一阴谋家这个称谓,我看称为古今第一阴谋家也未尝不可。


陈平祠随想 一
    途经郑州,游览了原阳陈平祠。

    陈平祠位于阳阿村中——与破败农家院落无异:一排三开间的土屋,座北朝南,窗户布满蜘蛛网,屋门反锁,围墙坍塌……只有院内的几通古碑,在努力彰显着历史的苍桑……

    陈平,阳武(现为原阳)人。据《史记》记载,佐刘邦打天下时曾计安韩信、计除范曾、计破项羽、计擒韩信以及荥阳、白登两次计救刘邦等,功劳不次“三杰”。天下太平后,同僚之中,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韩信被擒,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牢狱。而陈平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其官场权谋老道,远在“三杰”之上。

    陈平是个智者,看人看事用的是眼力、眼光——这是陈平异于常人之处。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后方供给断绝,前途渺茫,问计于陈平,陈平说:项羽是恭敬爱人的绅士,讲礼义廉耻的人多归附他,但是他吝惜爵位和财富,企求实际利益的人不愿意去投靠他;您地位低下对人傲慢无礼,讲道德的人不会来效力,但您慷慨大方,“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古研习学问和武术的人称“士”,“顽钝嗜利无耻者”即圆滑、顽固、贪婪、不讲道德的人)多会来投奔。如果集中你们俩人的长处、舍弃短处,天下挥手可定,不过这点您做不到。现在惟一能做到的是将项羽手下的能臣赶跑:项羽这个人“意忌信谗”,您能拿出几万斤黄金,我用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定会引起自相残杀,此时再举兵反攻必能获胜。刘邦痛快地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并且“恣所为,不问其出入”。结果刘邦大胜。

    陈平将人性的特点和缺陷看得清清楚楚,将项羽和刘邦性格长短分析得透透彻彻。知人知面又知心,焉有不胜之理!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陈平的眼力和眼光了得。陈平炒了项羽“鱿鱼”,在逃跑的路上渡黄河,他一身挺象回事儿的行头,使船夫怀疑他腰藏金玉,琢磨着要干掉他。不待船夫动手,陈平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帮船夫摇起了船。船夫一看,原来是表面光鲜、没油水可捞的家伙,也就默然一叹,实实在在地做起了船夫。大谋无谋啊!刘邦是陈平选定的老板,在刘邦这条船上,他是否故计重演了呢?

    说刘邦“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那是知识分子的轻狂和酸腐,听听刘邦对“三杰”评价,读读他临终对吕后关于人事安排的交代,不难看到他粗俗的外表掩盖着一颗明彻的心。但他临终对陈平“智有余,而能不足以独任”的评语,能使人联想到一个故事:游人围着一猴群子,扔下一个糖果,猴子立码拣起。有一猴子与众不同,拣一个糖果翻一个斤头,而且变着花样的翻,游人高兴,一兜糖果全扔给了它。若得众猴不屑:小糖果值得如此?猴曰:不如此翻斤头他能全扔给你!

    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人在逗猴儿还是猴儿在逗人?刘邦和陈平究竟谁是人、谁是猴儿?咱们是常人,一琢磨起他们的事,就百般费神,不想也罢。

    陈平习道家学问,黄老之术主清静、法自然,用阴柔、忌阴谋。因此,晚年的陈平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我一生也只能如此了,后世子孙“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确如陈平所料,他的孙子因霸占别人妻子被判死罪,杀头示众,继承的爵位被剥夺,陈平创下的功名富贵就此了断。

    陈平究竟用了些什么阴谋,《史记》交代了“六出奇计”,包括前面讲的离间项羽内部的计谋,但似乎不只指此,因为《史记?陈丞相世家》也讲了“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的话。高明者如陈平,将自己阴谋的具体细节,都能隐瞒的严严实实,以致后世也只能见首不见尾。当然,陈平也是坦白的,他知道要遭受报应。

    陈平的同事韩信遭到灭族,是不是也算报应呢?一般史家都列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论中,将韩信视为刘邦的“良弓”、“走狗”,能自圆其说,也不无道理。换一角度,韩信也可归于“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一类,当年他在山东节节胜利,军威大振而屯兵不进,要挟受伤、被困、急需救援的刘邦封他为假王(代理),在陈平的提醒下,刘邦超标准满足了他要求:当时打败项羽是第一位的,对内部的离心离德只能妥协、只能装傻瓜。天下初定后,次要矛盾自然而然成了主要矛盾,不消灭“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便不能从根本上产除此起彼伏“谋反”、“动乱”。争夺天下、堪平乱世需要虎狼,治世呢?

    有人将林彪比作韩信,未尝不可。叶群的日记说林彪:“是一个专门仇恨人、轻视(友情、父兄、子女-无意趣)人、把人想的最坏最无情,终日计算利害,专好推过于人们,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人。”作为一起生活的妻子,话中即便有情绪成分,对其丈夫基本性格的认识,总要比别人准确的多。与林彪早年即共事的陈毅,在林彪正红的年月当众放言:“他不当叛徒,我不姓陈。”这些显然都不是一时激奋的偶然之语。

    “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会通过面相乃至不经意的举手投足表现出来。记得召开“九大”前,一同事悄悄告诉我,某相面人说:林彪面相不好,必横死。话完,我们俩都不由自主四下张望,生怕有人听见,那个年月这是大逆不道。后来看到程潜的话:“林彪诡计多端,没修养,一副奸相,绝没有好下场。”这位程老先生身处乱世,一生阅人无数,自当有此功力。战争年代,在毛泽东驾御下,林彪是猛虎和狐狸,战场上出手刁狠,无人企及,战功卓著;由于道德的缺陷,天下太平后,他原封不动将猛虎和狐狸的本性带到官场,为了夺取最高权力,不择手段迎合毛泽东;长期韬光,拒绝养晦;惟利是图,视友为敌;拉帮结派,抢班夺权,最终葬身异域。邓小平在“913”事件后说“林彪不死,天理难容。”

    看来,报应还真有其道理,来世姑且不论,如果将个人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牺牲、损失和痛苦之上,行坑人、害人之能事,现世即会招来仇恨,古人云:“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万夫”所指呢?“万万夫”所指呢?


    阴柔与阴谋只一字之差,以致常被人误同,其实相反。道家阴柔是对刚强而言,反对逆势强求,主张顺势而为,理事庖丁解牛,下手游刃有余,相对阴谋而言阴柔是阳谋,如大医治“未病”,所作所为都是可以见太阳的。阴谋则不然,善施阴谋者,利用人性的特点与缺陷,暗设圈套、巧布陷阱,声东击西,借力打力,致人死地。所有这一切都须瞒天过海,暗中操作,一旦公开,前功尽弃。

    阳谋也好,阴谋也好,都属手段,对手之间比的是眼力、眼光,斗的是先知、先觉,凡众人眼睛都能看到的,阴柔与阴谋都不会存在。眼光是光的速度,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会随时都有,能发现机会的人则不多;眼力是力度、深度,见人见事入木三分,看到的不仅是眼前,而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有此等眼力之人则更少。概括起来讲,眼光、眼力属于才能的范畴,人类历史上,从来大才成大事,小才成小事。所谓大事既指大好事也指大坏事,小事也包括小好事小坏事。而能使才能成人之美,成人之福,不干坏事,不丧天害理的是人的道德。

    古人称有道德之人为君子,视道德缺失之人为小人。君子大才,以天使之身运筹阴谋、阳谋于神出鬼没之间,以战止战,杀人救人,积的是功德;小人大才,以野兽本性丧天地好生之德,害万物生存之理,积的是“阴祸”!只是大千世界物竞天择,人世之间君子小人鱼目混珠,阴阳同存,好坏共生,成天使或成野兽往往在于一念之差。当然,天使与野兽之间应该分形形色色若干档次,陈平在其间,韩信、林彪在其间,所有人都在其间,排序不同罢了。

    德才兼备这条用人标准,古往今来也不知难倒了多少政治家。识别才能不算复杂,“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难就难在对道德的判别上,人的道德一是难辨,二是易变。

    说道德难辨,是难辨别真伪,白居易有诗说得明白:……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意思是辨别玉的真假,需要用火连烧三天,判断豫章木幼苗真假,需要七年生长期。在管叔、蔡叔诽谤周公专擅朝政的时候,在王莽伪装谦虚礼贤下士的时候,如果死了,他们的真面目世人还会知道吗?

    这首诗中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周公,是周文王少子,曾辅武王伐商,定了周朝天下。武王死后,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呕心沥血,诚心辅佐,管叔、蔡叔心忌周公,散布流言说周公阴谋篡位。成王有了疑心,周公便辞相位,避居封国。后来成王觉悟,迎回周公,诛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复安。第二个故事说的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王莽对官居大司马的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王莽任官后礼贤下士,常把俸禄分给门客,受众人爱戴;王莽儿子杀人,他逼儿子自杀,得世人好评;王莽出任大司马后,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了汉平帝,也得朝野认可。各种条件具备后,王莽真面目彻底曝露: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太子,后又接受孺子婴禅让,自己称帝。真的是真伪难辨啊!

    说道德易变,汪精卫就是例子。1910年汪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面对同盟会多次反清起义失败,他决意刺杀摄政王,以振奋人心士气。后事泄被捕,他自知必死,也全无畏惧,写下了传诵一时的“被逮口占”,其中最有名的四句是“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求一快,不负少年头。”荆轲刺秦,友人送别,击缶作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歌燕市”是此典,极是贴切。“楚囚”指楚国琴师钟仪,做了俘虏仍保持气节。此诗前两句讲慷慨赴义,写得酣畅淋漓,后两句写视死如归,更是气壮山河:一个为国捐躯的铮铮男儿形象跃然纸上!假使汪精卫被杀身死,留在历史上的评价,决不会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之下。可惜啊!历史是不会有假设的,谁能想到汪精卫最终做了中华民族的大汉奸?这不也是历史的嘲弄吗!

    人的道德有了这两个特点,着实让人作难。小人为一己之私,披着君子的外衣,表面义正词严,实则呼邪风唤淫雨,在众人支持下伤人害人;或天使突变,裹挟众人行野兽之实,也让人猝不及防。历史上小人得逞于一时,无不外乎这些手段。我们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对君子办法最多,诸如在修身养性方面,要求“内圣外王”,要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要求对待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免”等等;而对待小人,就只能听之任之,只能期待一阵天翻地覆后的自我暴露,当然,也有作恶后官照当、事照做、人照风光的,善良的人们也只能无奈的希冀于来世。每读史思考至此,不禁仰望长空,掩卷神游:天道何时重抖擞,道高一尺镇顽魔。高少许即可,真没了野兽天使也会寂寞的。

    圣经上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是讲人的本性及道德渊源的,照这个思路想下来,君子就是将自己野兽一面管束起来,用天使一面对人对事;小人则正相反,放任野兽一面横行:个人利益惟一、至上,饿了吃人,怒了伤人……毫无愧意。单纯从理论上说,做君子、做小人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其实不全然,对社会的一成员、一分子的人来说,环境力量之大,是足可以塑造人、改造人,也是可以改变人的。

    可塑造人、改造人、改变人的环境,是世世代代积淀下来的习惯,是约定成俗的文化,也是俗话说的“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风气、习俗。(地球上东方与西方不同,国家中南方与北方不一,即便有文化的交流、重建,例如我们学习西方,建设法制社会,但要成熟起来,即习惯形成,是需要时日的。)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每一地区人虽有另类,虽呈百态,但总是共性具多。在好的社会环境中,天使能战胜野兽,正气能压倒邪气,虽有小人,不至横行。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就是和谐。不和谐的环境就相反了。

    能制约人兽性的还有领导艺术。“领导”这个词疑是泊来品,古人叫驾御,或驾驭,是从驭马驾车引申而来的。马匹是畜生,但能力、性情有别。以驾车为例,有的只能拉稍,有的方可驾辕,也有的既能驾辕也能拉稍;性情有忠诚、滑头、暴烈、倔犟、温顺等等不一而足。驭手更千差万别,善驾者因马、因车、因路而驭,穿越山涧狭道如履平地,不善驾者,平路驭马也会翻车。先贤英明,引申的“驾御”比“领导”语意要深得多,能令人遐想无限。杜甫诗云:“君王自神勇,驾御必英雄。”说的是皇帝驾御风云,驱驶龙虎,开拓疆土,抚平四野的壮举。这等气势用“领导”是绝难描绘出来的。

    驾御有法则,门派不一,说辞各异,最引人注目的是法家。《韩非子》书载:晋文公流亡时,负责给他背饭盒的人叫箕郑,一次走散了,箕郑忍饥挨饿,也不动一点饭盒内食物。晋文公当国君后,提拔箕郑做了一个地区的长官,认为箕郑必不会背叛他。大夫诨轩批评晋文公说:仅凭一个人曾经的道德表现,来推断以后不会叛变,是无“术”,对于国君您来说,不能依赖别人不会背叛您,必须依赖您不可背叛;不能依赖别人不欺骗您,必须依赖您不可欺骗……法家的这一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就人类群体行为来讲,“砍头只当风吹帽”的忠诚度,只有典型的少数能为之,对于“非典型”的整体,根本上还在于利害的程度,还在于诱惑的大小。

    再好的驾御法则也是死的教条,只有与创造结合起来才能迸发出生命火花,此谓驾御(领导)艺术。由于“术者,藏之于胸中……而潜御群臣”以及视角不同之故,对驾御艺术的过程和细节,后人只能见仁见智去揣摩、参透,然而效果却是有目共睹。上个世纪国民党、共产党统御群雄,逐鹿天下。蒋介石阵营倒戈者屡屡不绝,而毛泽东手下几无变节之士,麾下谋士如云,战将如雨,无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单从这点看,毛泽东真不愧古往今来驾御艺术的大家。只是晚年多昏招,致林彪失驭,驾机叛逃,身败名裂。无论对毛泽东对林彪,都令人扼腕叹息!

    人生在世就象行车,车身和动力似人的实际才能,操作系统如方向盘、油门和刹车似人的道德水准。车身、动力与操作系统功能匹配才能安全行车;人德才兼备才能成就事业。车辆是有负重极限的,两吨的车一定要装四吨的货物,压垮了车辆是“身败”,刹不住车或方向跑偏翻了车就是“名裂”。
    人啊,慎之!慎之! 汉朝最阴险的奸雄丞相:双面卧底间谍     陈平是个出众的历史人物,但似乎又是相对平庸的人,因为陈平生平没有过单独的大动作,无论帮高祖立天下,还是帮汉室除诸吕,都是依附于他人的。所以在历史的印记里,好像陈平只是个会耍点小聪明的瘪三,而称不上光耀千秋的智者。特别是高祖在想吕后口述遗嘱时说:陈平智有余,能不足以独任,将陈平打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事实上,陈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真的只会耍小聪明呢?其实稍稍具备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陈平绝对是个谋大事的人。并且眼光独到,手段颇辣,当然作为道家人,不拘小节的习性也是不可避免。阴谋是史家最喜用来概述陈平谋略的词汇。诚然,终其一生,阴谋是其最大的人生亮点。阴谋在现在人眼里总是不怎么很光彩的,这是因为现在人大多接受了儒家的那一套教条。然而在陈平那个年代,阴谋不过只是为了有别与阳谋的一种称谓而已,根本就没有现在的贬义。当然这个我说了不说,我们以史料为证,陈平是个为汉室出过大功劳的人,而且一生没有遭到过起落,应该说对于汉室而言,陈平是其最佳的辅助者。所以,汉朝皇帝是肯定不会让人诬蔑他的功臣的,作为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理应尊崇陈平。尽管司马迁因被汉武下昭阉割,心生恨意,但我想其怨气也就只能洒在为在位汉武立传上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对汉室不尊。事实上史记也确实对汉室谄媚到家了,除了为项羽立传做的有点过火,其他的,诸如吕后杀韩信,汉逐各诸侯王等等,都是为汉室作脸。所以司马迁论及陈平总是用阴谋两字仅仅只是忠于事例,该不会是在诬蔑陈平。因此我们也应该完全明了阴谋不可能是个贬义词,最多只能算是个中性词。好了弄清楚阴谋这个词不是贬义词,大体上也就为陈平洗刷了小人的骂名。所以没必要再对陈平的品行说三道四了。下面该来讲讲陈平做过的具体的事情了。 

    根据史记记载,被陈平粘上的人,除了鸿运当头的刘邦和天见犹怜的汉文帝没一个人有好下场的。其中最出名的是项羽和吕后。项羽因一城池的失礼拿起铡刀要斩陈平,亏的陈平脚底抹油溜的快,逃过一劫。逃倒汉王帐下,第一个计策就是反间让项羽没了肱骨之臣——亚父范增。接下去就是挑了项羽的粮仓。而吕后倚重陈平把天下治理的井然有序,不想身灭不久尸骨未寒之季冷不防被陈平掀了个底朝天,将一干吕姓子弟都做了吕后的陪葬。陈平之毒从中可以窥见一斑,他为了能在汉王帐下谋的一席之地,不惜出卖他的主子项羽,尽管项羽追着要杀他,但好歹人家也是给你充分的施展才能的舞台了,是你自己没本事把城池给弄没了,你不回去请罪就斩也就是了,还反过来将你的原主弄的七窍生烟。再就是吕后了,为了笼络你为她办事,她是不惜血本。你倒好,为了自己的声明不坠,硬是搞的吕后的家族七零八落几近灭亡。尽管理由冠冕堂皇,为了匡复刘室,但为什么你眼睁睁的看着吕后一个妇人把持朝政这许多年,而不为刘室出一份力。你可以因吕后而存其妹夫,你可以坐享吕后赐予的高官厚禄任凭先主的后代被她宰杀不闻不问。为什么你不能容忍吕后的后人做上人主的位置呢?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你心里清楚的跟明镜似的,那就是吕后的后人不足以担负起安抚天下的重则,如果跟着吕后的后人走,自己将成为千古笑柄。所以你怂恿忠心于刘室的勇武之士们抄了吕后族人的后路。这样不但能成就你历史美名,还可以坐收实际利益。两全其美。陈平总可以找出他主子的缺点,这是他高明之处,因为只要主子有问题,他就不用承担责任,比如他说项羽妇人之忍,擅权多疑。那他就可以为自己失败找借口,不是他陈平无能,而是人主不能尽用其才。 

    陈平最出彩的无疑是以一流臣的身份得到了刘邦的重用,虽然陈平和韩信俱是从刘邦敌对阵营项羽那边过来的,但机遇可谓是有天壤之别的。韩信得到重用是倚重萧何的分量,而陈平的举荐人不过是个没啥地位的普通人而已。韩信虽然未见有多少现成的事例证明起能力出众,但很快的沙场点兵就成就了其善于治军的美名。而陈平未然,因没有人做靠山,即便得到刘邦认可也就混了个小官当当,而且还因人品问题受到诸多非议,特别是明着贪污一事更败坏了他的声誉,然而陈平尽能一贪污为切入点谋的高官的位置,其能力不得不另人啧啧称奇。特别是刘邦质疑他受金一事时,他振振有辞的反驳道。我没有钱自然要受金,因为只有自己生活舒坦了才能更好的为汉王办事情。汉王被这可笑的理由逗乐,非但赦免了他受金的罪过,反而一反常态的大赏,也许是陈平凭着本身具备和汉王一路的痞子气得到了汉王的额外赏识,但我以为更多的是陈平对于汉王的了解,故意流露出痞子气给汉王看的。不得不说陈平观人的能力其高无比。他可以当面和汉王对质,理直气壮的为他的过失辩护,却不敢跑去项羽那边解释没啥过错的失城一事。是因为他了解汉王容得他如此犯事而项羽必不听他解释而先斩之。

  陈平驾驭全局的能力充分体现在六件大事上,一反间让项羽丢了运筹帷幄的亚父,失去争雄天下的智囊,二耍个小手腕夺了不可一世的韩信手握的足以反天下的可怕兵权及楚王爵位,免去了天下再度混乱的后顾之忧,三随高祖出征剿匪六出奇计定了天下,稳定了汉室的社稷,四解了高祖的白马之围,献和亲定下了汉50年的休养生息基调。五为吕后出谋划策夺了刘姓的天下及吕后死后帮助刘姓又重新抢回了属于他们的江山。奠定了他自己的不世基业。 

    陈平驾驭局部的能力体现在些须小事上,一袒胸露背明示自己并无钱财可供抢夺,硬是从江洋大道那里保全了赖以立名的小命。二私违高祖天命只囚未杀樊喹,为自己赢得了在吕后那边显赫的政治地位。三智对文帝提出的苛刻问题,并挟此抢了周勃的右相位置。 

    提及陈平免不了要说留侯,功劳属大属小,能力属强属弱,后世人免不了要落入着个俗套。而说来说去到最后,总是回到刘邦那里为两人的功绩能力定性。刘邦说,留侯足不出户能定天下,其能力天下无人能出其右。而对于陈平的评价最有名的就是我上文说的,陈平智有余,而能不足以独任。所以综合刘邦的分析,留侯陈平高下立判,在加之留侯的口碑有非陈平能及,世人也基本认可了这一历史评判。陈平善诡计阴谋然纵其有孙猴子般72变化终不及如来佛手法力无边。 

    我以为就能陈平非不及留侯也。尽管大多阴谋留侯是不屑为,但不屑阴谋的留侯确实也想不出什么阳谋能办成陈平用阴谋办成的事。所以论才能半斤八两更恰当点。其实很多时候留侯和陈平是心灵相通的,比如对付韩信假齐王一事上,几乎同时提醒了意欲帐前发作刘邦要深思。还比如两人俱都看到了功高震主对几身的不利,一个选择了隐锋芒,一个选择了流露市井匪气,不管采取和动作都是保富贵的良方。再比如谄媚吕后上两人也何等的相似,留侯献了保太子的奇计,陈平选择了辅治天下的道路。有人说陈平和留侯的差距不体现在能力修为上,而体现在气质上,同样是道家,留侯就显得清高,陈平就显得有点不堪,其实持这说法的人是根本不懂道家为何物的人,道家和儒家的最大不同就是道法自然,道家讲究不作为。而不作为并不是真的不作为,如果真的如一般人所言是消极的话,那道家就不会衍生出那许多流派来。道家的不作为只是不逆道行事,说百了就是不逆天而为。留侯选择清高,不再混迹浊世是顺天而行,陈平选择入世,随环境而动,你清我清,你浊我浊何尝不是顺天而行。有人说天即正统,正统岂容污浊,其实这是酸儒之见,在道家眼里自然没有对错好坏。所以陈平和留侯气质上也是没有差距的,最多只能算是殊途而已,其对于大道的修为是一样的。 

    还有人说,论起留侯很少有人会提及陈平,而论及陈平则大多会提及留侯,所以陈平能不及留侯,其实这也是酸儒之见。因为留侯虽然是道家中人然其品性更接近儒家所崇敬的那一层面,而中国是儒家的天下,自然仕人多显留侯而无意称道陈平,属意陈平之流自然要为他说话。一个无须他人吹捧自然有人尊崇,而一个则需要其知己大肆吹捧才能引起关注,自然给人能力品性上有高下之别的错觉。由我给陈平留侯定性吧,论能力陈平以小隐大,留侯以大喻小,论品性陈平不为酸儒待见,留侯被酸儒树像。论大道陈平入世,留侯出世殊途同归。刘邦品评陈平和留侯,其实大可一笑置之,因为留侯的忠心苍天可表,而陈平更多的是出自私利。试问天下能力相当谁不更喜欢于己忠心的人呢?况且留侯资历明显比后来者陈平要深的多。至于临终刘邦说陈平能不足以独任,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太过忌惮专权后的陈平会搅的汉室不安宁。所以陈平不足以独任汉相非其能不及而是人主能不及牵制陈平也。 
中国人物(张良 韩信 三老董公 曹参 陈平等)□周实

张良

一般来说,知道他,主要是通过两个故事以及这么一个成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至于他是如何运筹又是如何决胜的,一般人就不会问了,无非权谋计算而已。

他的第一个故事是,作为韩国的贵公子,为了替他的韩国报仇,他悉以家财,求得力士,制一百多斤的铁锥,埋伏在那博浪沙,冒险刺杀秦始皇,可惜那锥打偏了,只击中了始皇副车,惹得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各地搜捕,为此,他就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他的第二个故事是,他在下邳,散步桥上,遇一老者故意将鞋脱落桥下令他捡取。他愕然,欲打他,想想,还是去捡了,并为老者穿上了。老者离去又返回,叹道:“孺子可教矣。”约后五日天明时,再次相会于桥上。他感到惊异,果然就去了,结果老者已先到,再约五日后。五日后,他再去,鸡刚叫,老者还是先到了。再约五日后,夜半,他即去,他的前脚刚上桥,老者后脚也到了,给他一本书,嘱他好好读:“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后,你我相见,济北谷城山脚下,那块黄石即我矣。”书即太公兵法也。十年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他也投入反秦之中———运筹于帷幄,决胜于千里———刘邦这样肯定他,封他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他谢恩时婉拒了,选择在留县,因为他与刘邦初会就是在这小小留县。

敢于冒险刺始皇,三万户却不敢当,不但不敢当,而且关起门来养病,躲在后花园里修行,前后完全判若两人,是那老者点化的吗?只能这样解释了。苏东坡在《留侯论》中,评说张良才华过人,却不学伊尹,也不学姜尚,去做深谋远虑之事,反而效荆轲,仿聂政,施那行刺之下策,好在侥幸逃脱了,引发桥上老者惋惜。所以,老者故意傲慢,出言不逊,羞辱他,如果张良能忍受,方才可以藉于此成就一番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者感叹道:“孺子可教也。”张良受封留侯后,也是这样感叹的:“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张良心里深深明白,只有从这帝王师转变成了帝王宾,方能全身而退也。苏东坡在《留侯论》中还评说到司马迁:“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苏东坡的意思是,张良之所以是张良,恰恰是其貌若女子,智勇却又极其过人。关于智与勇,他论得就更精彩了:“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韩信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很多中国人,能知道韩信,多是因了这句话。这句话原出自《史记&S226;淮阴侯列传》。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问:“于君何如?”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话里含有多少玄思?这是刘邦对韩信最为拿不定的了。拿不定的什么呢?是那话里的无奈吗?还是无奈的不甘吗?或者某种不死的雄心?刘邦揣摸着,始终拿不定。刘邦平定陈豨之后,回到京城,闻韩信诛,可谓“且喜且哀之”。“且喜且哀之”,仅仅五个字,的确道尽刘邦心思,司马迁真大手笔也。

司马迁评韩信,翻成白话是这样:“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还是平民时心志就极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他仍坚持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母亲的坟墓旁边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去看了其母之坟,果真如人说的一样。假使韩信能够谦让,能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能不骄傲自己的才能,那他对于汉家的功勋,真的可比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了,后世子孙也可一直享受殊荣,获得祭祀。可是,他不这样做,反在天下安定之时,图谋叛乱,结果导致诛灭宗族,不是罪有应得吗?”司马迁的最末一句,也是问得入骨三分,经年战乱,天下初定,人心思安,再谋动乱,自是逆流而动了,也与人心相背了,韩信虽然善将兵也难多多益善了。

事实上,韩信这次策应陈豨,已无什么兵可将了。一般人,安定了,谁还愿意再打仗?韩信谋划谋到最后,也只想到可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囚徒,然后率领他们撞宫,袭击吕后和太子。好不容易,部署完毕,只待陈豨消息了,却又被人告发了。告发者乃门客之弟。门客因为得罪韩信,被其囚禁,并欲杀之。不料,反被———骗之,斩之。

骗其者,萧何也。斩其者,吕后也。

“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知己是萧何。妇人是吕后,还有那漂母。当年,韩信生存无计,只好蹲在河边钓鱼,漂母见他饿得可怜,餐餐馈他饭,一连几十天。韩信很感动,对漂母发誓:“吾必有以重报母。”漂母很生气,大声斥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是望报乎!”

她是真没望报的。这是自视很高的韩信确实也极智慧的韩信至死都不明白的。


三老 董公

三老董公何许人也,无名之辈也。

汉王二年,刘邦由汉中出兵讨伐项羽,到了洛阳新城,新城地方的三老董公(三老是乡里掌管教化的小官),听说汉王要来了,便在路旁等候着,说有建议给汉王。他对刘邦说“臣曾听说一句话:‘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情往往不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指明敌人是反贼,才能容易平定的。项羽无道,放逐并缢杀天下共立的主上楚怀王,他就是天下公认的反贼。还有仁者不必要靠勇气,义者不必要靠力气。大王应当率领三军将士,为义帝楚怀王发丧,穿素服,并通告诸侯,共同去讨伐项羽。这样一来,四海之内,没有不仰慕王的大德的,这才是古代三王(汤王、文王、武王)的义举。”刘邦听了这番话,心里很震撼,认为有道理,马上就为义帝发丧,宣告项羽缢杀了大家共立的义帝。同时,命令部下哀祭三日,然后分别派遣人员,告诉坐镇四方的诸侯:“天下共立义帝,我们都愿为他的臣属。江南(指项羽)大逆无道,寡人尽发关中精兵,收集三河(河内、河东、河南)士众,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去攻讨楚国杀义帝的人。”于是,赵国和齐国首先响应。

此时,项羽正在攻打齐国,而又很久打不下来。刘邦因了董公的建议,赢得各路诸侯的精兵一共五十六万人,向东打楚国,而且一直打到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度回到他的老家。

董公以一乡里小官而向汉王献此大计,使得刘邦师出有名,成为各路诸侯的统帅,人轻言重,实在难得。刘邦采用他的建议,停车,勒马,振臂一呼,立即有了五十六万汇聚精兵猛将的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彭城,由此可见这位乡官所献之计字字千钧。“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荒村僻野,也有贤人。若是专以门第、关系或者官职取言用人,那真大错特错了。汉王刘邦不摆威风,任由董公拦路求见,也不因其地位低下,忽略轻视他的意见,并且立即用其建议,为楚怀王隆重发丧,号召各路诸侯讨贼,亦可算得从善如流、英明果断的君王了。

人说刘邦是一地痞,但这地痞能成汉王,能当皇帝,也是有其道理的吧。他与董公的这次交往,多多少少可以见出他能成功的道理所在。


曹参

曹参这样的人物,就我个人来说,我是非常喜欢的。

为什么喜欢?因为他能审时度势,该做的时候做,该歇的时候歇。

当初跟着刘邦起义,打秦军,攻项羽,先后八年,无役不从,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

天下初定后,刘邦以长子为齐王,以曹参为齐相国。曹参召集长老、儒生,征求“安集百姓”的计策。诸儒上百人,所言“人人殊”,均属不着边际的空论。曹参听说胶西盖公特别善长黄老之术,便以厚礼请盖公。盖公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盖公一语道破了天下初定的时代需要。曹参纳其言,用其术,“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孝惠帝二年,萧何去世了,曹参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动身的行装:“我要入朝为相了。”过了不久,朝廷果然派来使者召他入相。曹参当年在沛县时和萧何的私交很深,后来两人官至将相,反而生出一些隔阂。然而,即使就是如此,萧何奄奄一息之时,还是极力推荐曹参接替自己为汉相国。

曹参离任齐相国时,告诉后任的官员,齐国的监狱和市场,万不得已,莫扰动。问及原因,他解释,监狱和市场,这两个地方,不仅能够容纳好人,而且也能容纳坏人,如果轻易扰乱变动,坏人就会无处安身,也就只好出来作乱。

新官上任三把火,曹参接任汉相国后,只是一味饮酒作乐,一把火都不见烧。孝惠帝问他,他反问回去:“您与高祖谁厉害?”“当然是高祖。”“我与萧何谁有才?”“萧何好像更有才。”曹参连忙说:“对啊,陛下说得对。高祖、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也是非常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职责,遵循原有法度不变,不是很好吗?”惠帝恍然大悟,道:“对呀,那就这样吧。”曹参做了宰相三年,“萧规曹随”,无为而治,死后,百姓歌颂他:“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太史公说曹参战功所以多,主要靠韩信,似乎有偏见。因为在打秦军的时候,韩信还在项羽军中,曹参已立战功不少。至于后来擒彭越,平陈豨,灭黥布,那就更是与韩信一点都不相干了。

陈平

说他是个阴谋家,想他不会生气的。回想做过的一些事情,他自己也这样坦白:
“我多用阴谋。是道家之所禁。我所有的荣华富贵,如果在我活着的时候,就废了,也算了。若是我的后代子孙终归不能复兴起用,必是我的阴谋太多所导致的结果呀。”
事情居然这样严重,是些什么阴谋呢?查看史书,归纳如下:
一、他在楚汉对峙时期,根据项羽猜忌的弱点,施用反间计,捐金离间了项王君臣。
二、大胆想像,伪装投降,巧妙化解荥阳之围。
三、韩信自为齐王之后,刘邦顿时怒不可遏,他从当时情况出发,根据刘邦的根本利益,暗示刘邦封立韩信,借用韩信这把快刀,逼迫项羽自刎乌江。
四、有人上告韩信谋反,设计伪游云梦之局,诱使韩信入瓮就擒。
五、匈奴围困刘邦之时,使人诈献汉美女图,勾起阏氏嫉妒之心,迫使冒顿无奈撤兵。
六、平定陈豨、黥布叛乱,先先后后六出奇计,每次都是计出必得。
七、吕后死后,联合周勃,果断抑制吕氏宗族,拥立文帝,避免分裂,巩固了汉朝的刘氏天下。
这些又有什么错呢?真看不出什么错的。太史公也不禁赞道:
“陈丞相年少时,喜好黄老道家学说。在家乡任里中社宰,在那俎上割肉的时候,心襟怀抱就很大了。后在楚魏任职期间,处于危疑扰攘之中,终于归服汉高帝。经常提出奇特的计谋,扭转纷乱困顿的时局,也解除了国家的忧患。到了吕太后当权时,国事多故,人事复杂,他也能使自己脱身,并且能够安定宗庙,荣华富贵,终其一生。他可真是算得贤相,是一个善始善终的人。假使不是善用计谋,谁能做到他这样呢?”
但陈平却深知自己犯了道家大忌———精心算计,施以阴谋,虽然能够成就大业,却也使得多少对手最终死无葬身之地。更何况,很多人,曾经都是反秦战友,曾经一道驰骋疆场,出生入死,称兄道弟。
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计出必得,亦是也。
老子说“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陈平明白,不敢也。
孝文帝二年,陈平去世,赐谥号为献侯。其孙陈何因夺人妻,坐法被斩,侯国废除。曾孙陈掌,卫青女婿,心想恢复陈氏爵号,最终也未达到目的。
因果报应,果如是乎?

田横

也是一个末路英雄。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名垂千古的。
田横是狄人,即今山东临济县人。他是齐王田荣的兄弟。荣被杀,他就带领荣的部众,并立侄子田广为王。他自己则做宰相,主持齐国的大政。三年后,田广被韩信虏去了,田横自立为齐王。然而,终被汉军打败,乃和部属五百人,逃往海岛以避祸。
高祖刘邦称帝之后,得此消息,心里不安。刘邦认为田氏兄弟自从平定恢复齐国,已经尽揽齐国贤士,今在海岛,若不收服,恐怕以后还会作乱。于是,派人到齐国,宣布赦其不降之罪,并召田横至洛阳。使者到齐后,田横谢罪说:“我曾经烹杀了陛下的使者郦生,现在我又听说郦生的弟弟郦商是一个很有才能的汉朝将领,我担心他报杀兄之仇,所以不敢奉诏进京,请准我做一个百姓,长居在这海岛上吧。”使者回报,刘邦立刻诏示郦商:“齐王田横若来了,谁要敢动他,还有他的随从人员,必定满门抄斩的!”接着,又派使者前往,将此情况告知田横,并说:“来了,大的可封王,小的可封侯。不来,马上派兵拿办。”
田横考虑再三之后,只好带了两个门客,经驿站,往洛阳。距离洛阳三十里时,他的心里突然觉得没有脸去见刘邦了。他对两个门客说:“想当初,我田横,与汉王都南面称王,现在他做了天子,而我却成亡国奴,还要向他跪拜称臣!这种耻辱我受不了。再说,我杀了人家兄长,现在却要和他的弟弟一起并肩伺候汉王,纵使他怕天子的诏令,不敢来动我,我就一点不惭愧吗?况且,陛下要见我,不过是想看看田横长个什么样罢了!现在陛下在洛阳,如果砍下我的头,奔驰三十里,面容还不会腐败,还是可以看一眼的。”说罢,拔剑自刎了。两个门客,遵其遗嘱,携其头颅,晋见刘邦。
刘邦见了,感叹道:“唉,田氏家族能够崛起,不是没有理由的啊!”感叹之余,泪落衣襟,授予两人官职都尉,又派士卒两千名以王者礼葬田横。田横既葬,两个门客,也在墓旁各挖一洞,钻入洞中,自杀而亡。刘邦听了,大为震惊,又派人往海岛招安,谁知留岛的五百门客听说田横自刎身亡,也都统统拔剑自刎。于是,天下都知道田横兄弟能得人心。
写到这里,太史公也赞叹道:“田横高节,宾客慕义”,认为他们是“至贤”。而我眼里看见的,却是五百颈血飞溅,想到那种视死精神,自问是否有无意义?
意义当然是有的,还是看你如何看了,看你是个什么人了。

(选自《美文》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