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麦新镇贴吧:李济仁先生治胃癌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17:48
李 梢 清华大学
《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7月13日
李济仁,1931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歙县。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新安医学会名誉会长,安徽省医史学会名誉会长。出版《济仁医录》等专著10余部,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5项。行医50余载,在内、妇、儿科众多疑难杂病的临床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擅痹病、痿病、肿瘤等顽疾的治疗。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于中医的“胃脘痛”、“伏梁”、“反胃”、“噎膈”等病范畴。关于胃癌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多由长期的饮食不节、情志忧郁,渐致痰火胶结,或脾胃虚寒,或津液干枯、气滞血瘀而成,或食积、气结、热结、痰凝、血瘀、脏虚所致。李济仁先生认为,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若饮食未消,则兼去其滞;逆气未调,兼解其郁;热邪未去,兼清其热;痰结未散,兼化其痰;瘀血未祛,兼行其瘀;病久衰弱,则专用补养。不可标本杂进,以致重伤胃气,难能奏效。但其证确有气血、痰火、瘀积之实邪,又见机体正气尚盛,则当祛邪以养正,亦不可忽也。
先生常用治胃癌拟定方:
方一:白花蛇舌草60g,薏苡仁30g,黄药子10g,乌梅6g,龙葵30g,威灵仙20g,田三七15g。水煎服。可缓解症状,本方亦宜治食道癌。
方二:太子参20g,姜半夏10g,石斛10g,丹参 15g,广郁金15g,赤芍、白芍各12g,炒蒲黄15g,五灵脂15g,山甲珠15g,夏枯草10g,薜苈果15g,广木香15g,生牡蛎(先煎)30g。水煎服。
另服攻坚丸,每日20丸,分3次服。
攻坚丸处方:马钱子15g,活蜗牛15g,蜈蚣10g,乳香30g,蜂房15g,全蝎10g。上药油炒黄,研末,乳香粉为衣,每5g做20丸。
方三:乌贼骨、枯矾各210g,白芨180g,二丑210 g,小苏打240g,蛤粉90g,瓦楞子90g,陈皮60g,香附60g,研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服6~9g,饭前服用。用于溃疡型胃癌。
方四:龙葵30g,白英30g,蛇莓25g,金桔叶30g,铁树叶25g,急性子30g,石见穿25g,川楝子10g,铁扫帚15g。水煎服。
方五:菝葜(根部)2500g,鲜、干均可,洗净切碎,文火浓煎,去渣,得液4升;加肥猪肉250g(切碎),再浓煎,得药剂2500ml升。每天服125~250ml,服后再重复煎服。
病案1:许某,男,40岁,工人。1992年10月初诊:患者于1992年9月因幽门梗阻到某医院门诊就诊,行胃肠钡剂摄片示:胃窦部充盈缺损。诊断:胃窦癌。遂住该院外科,行剖腹探查及病理活检示:胃窦部癌块如鸭蛋大,与胰腺粘连,腹腔大网膜及胃小弯淋巴结有如蚕豆及花生米或黄豆等不同大小的转移癌。取大弯淋巴结活检,病理证实为转移性腺癌,未能切除,仅作胃肠吻合术。
术后精神不振,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脘腹作胀,只能进流质饮食,二便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此乃癌毒犯胃,脾胃不和,正气大亏。治以健脾益气,理气和胃,兼攻癌毒之法。
方药:
方一:黄芪25g,潞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阿胶(烊冲)10g,绞股蓝20g,广木香9g,南沙参10g,神曲15g,陈皮15g,鸡内金10g,白花蛇舌草20g,龙葵20g,石见穿20g。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二:菝葜(根部)2500g,洗净切碎,加水12.5L,文火浓煎,去渣。得液4L,加肥猪肉250g(切碎)再浓煎,得药液2500ml,每天服125~250ml。
服方一3周后,诸恙好转,脘腹作胀明显减轻,已能进半流质饮食。改服方二,3个月后,体力增强,体重增加,肤色转红润,精神好转,能操劳家务。服药半年后症状消失,体力、精神恢复如前,能参加正常工作。此后间歇服药有5年,临床症状消失。
2000年3月复查钡剂摄片示:原胃窦部充盈缺损症消失。触胃脘柔软,腹部无肿物,全身未见异常体征,直肠指诊阴性。治后已存活10年。
民间早有菝葜治愈癌症的验例,本案治疗除用扶正祛邪兼攻癌毒之法外,与久服菝葜亦有关。经抑瘤试验证明,菝葜对S180、脑瘤22有抑制作用,对体外筛选法、噬菌体法也见活性,可见菝葜确有治癌良效。
病案2:章某,男,45岁。1995年8月20日初诊:诉今年元月份因急腹痛而在南京市某医院行剖腹探查示:胃小弯有2cm×l.5cm急性穿孔。病理切片报告:胃腺癌。乃予缝合修补。术后迅即产生腹水,曾用化疗(具体药物不详),鲜效,遂来我院就诊。症见腹部膨满而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疲倦乏力,神靡头昏,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淡,苔黄厚腻,脉细缓。体检:患者体重49kg,腹围68cm,腹部有移动性浊音及波震感,肝、脾未触及,两侧锁骨上有蚕豆大肿大淋巴结,左腋窝有核桃大肿大淋巴结,不活动,无压痛。此乃水湿互结,正虚邪留,病在中焦。治以健脾利湿、解毒散结。
方药:白花蛇舌草、黄元耳草、喜树果、苡仁、党参各30g,半枝莲60g,炒白术、茯苓、鸡血藤各20g,泽泻、枳壳各12g,制附片10g,菝葜30g。
患者坚持服上方中药加减治疗4年余,症状逐渐减轻,体力增加,腹水消失,临床无腹水症。腹围由68cm减到62cm,腹部B超检查腹水阴性,颈部及腋窝淋巴结未触及,体重由49kg增至54kg。
续服中药,随访观察。现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正常工作,治疗已存活7年4个月。
附人物介绍:
一门三博士,两代六教授
李济仁、张舜华一家介绍


李济仁、张舜华夫妇是著名的中医专家,新安医学“张一帖”传人。在新安医学的世医家族链中,“张一帖”一家被公认为历史最悠久、当代影响最大的家族。从宋代张扩始,到第四代张杲著成《医说》,堪称“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 ”。从明代张守仁始称“张一贴”,其后人张舜华、李济仁、张其成等传承衣钵至今,久盛不衰传为杏林佳话。其事迹享誉海内外,并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辞典》、美国《国际杰出成就人物》等辞书收录。
李济仁(1931年生) 、张舜华均为皖南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李济仁是全国首批 500 名老中医之一,伉俪均入选“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在全国实属罕见。尤其是他们育有五个子女,竟有三个儿子相继成为博士后,四个子女评为教授。 “ 一门三博士,两代六教授 ” ,一时传为美谈。
长子张其成 (1959年生) ,著名易学家,中医学家。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会长 , 中华中医药文化研究会会长。曾获国家教委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长女李艳(1961年生),皖南医学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文化研究会理事,安徽省中医风湿病研究会理事。
次子李梃(1965年生),安徽中医学院毕业,定潭“张一帖”实际传人,医术高超,闻名省内外。
三子李标(1967生),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博士,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洪堡学者,香港科技大学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7 岁担任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副研究员,现为美国夫朗霍夫中心项目经理。曾获美国陆军研究中心研究奖、夫朗霍夫特殊研究发展奖、波士顿大学技术发展奖、洪堡研究会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等。
四子李梢(1973年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为清华大学生物信息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