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金融教育官网网址:荀子简释:此书不宜高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02:39:47

荀子简释:此书不宜高估

(2010-05-09 13:03:46) 转载标签:

荀子

梁启雄

杂谈

分类: 文史哲

    《荀子简释(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新编诸子集成丛书,自一九八二年正式启动以来,在学术界特别是新老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已形成规模,成为学术研究必备的基础图书。丛书原拟分两辑出版,第一辑拟目三十多种,后经过调整,确定为四十种,今年将全部出齐。第二辑原来只有一个比较笼统的规划,受各种因素限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有的项目已经列入第一辑出版,因此我们后来不再使用第一辑的提法,而是统名之为新编诸子集成。

    梁启雄,1900~1965,字述任,广东新会人,生于澳门,古典文学家,梁启超胞弟。自幼在父亲梁宝瑛所设私塾中念书,1915年到京就读于崇德中学,1916年入天津南开中学,1921年入南开大学文科学习,直至毕业。1925年梁启超在清华学校任教时,他从兄作助教,得兄教诲,学先秦诸子,以此为基础,利用业余刻苦自学。历任东北大学讲师,营造学社编纂,北平交通大学文学系讲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员,辅仁大学、燕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副教授、教授。1955年调至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任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荀子柬本释》(1936年商务出版),《二十四史传目引得》(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荀子简释》(1955年古籍出版社)、《韩非子浅解》(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等。

 

目录


重印叙言
高序
杨序
自叙
述例
采辑诸家书目表
第一篇 勸学
第二篇 修身
第三篇 不苟
第四篇 榮辱 
第五篇 非相
第六篇 非十二子
第七篇 仲尼
第八篇 儒效
第九篇 王制
第十篇 富国
第十一篇 王霸
第十二篇 君道 
第十三篇 臣道 
第十四篇 致士
第十五篇 議兵
第十六篇 彊国
第十七篇 天论
第十八篇 正论
第十九篇 礼论
第二十篇 乐论
第二十一篇 解蔽
第二十二篇 正名
第二十三篇 性恶
第二十四篇 君子
第二十五篇 成相
第二十六篇 赋
第二十七篇 大略
第二十八篇 宥坐
第二十九篇 子道
第三十篇 法行
第三十一篇 哀公
第三十二篇 尧问
苟子传征
苟子行历系年表
……
    近代以来的《荀子》注本,基本上袭自清末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思贤讲舍光绪十七年[1891]初刊)。百十余年来,全面超越其校释成果的荀学著作尚未出现。梁启雄1936年商务出版有《荀子柬释》一书。1956年,经修订后,更名为《荀子简释》而再版。江心力《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一书页163至165对其有详细的评论,可以参看。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江书并非公论。所谓梁书的三大优点,基本上取自杨树达和高亨先生之《序》以及梁启雄的《自叙》、《述例》,至于它们是否符合事实,江书并没有深究。对于梁书的问题,江认为是“个别字句的解释并非尽善尽美,仍有值得商榷之处,《燕京学报》第20期对该书的介绍一文中就指出了这点”。然后引用了其对梁书两处字句解释的批评。其实,梁书远不是“个别字句的解释并非尽善尽美”的问题。梁启雄在19955年的《重印叙言》中已经检讨:“《柬释》之缺点甚多,而以改易正文为尤甚……此次修正,已多所复原而未能徧。”这并非自谦之语,李中生《〈荀子简释〉注释中校改意见的疏失》一文从“不明词例而改”、“不明词义而改”、“不明通假而改”、“不明语法而改”、“不明修辞而改”、“不明文意而改”、“文本易明而改”、“标注‘阙疑’而改”八个方面列举梁书24条改易原文的错误(李中生:《〈荀子简释〉注释中校改意见的疏失》,《文献》,1994年第4期;李中生:《荀子校诂丛稿》,第28~39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其说基本上能成立的。如果说1994年刊发的李文只是就“疏失”而言的话,此前3年张觉的《〈荀子简释〉校勘真相管窥》(《学术研究》,1991年第1期)一文则对梁书的校勘基本进行了否定。张文说:梁书132处有关订正文字的校语表明取自等杨倞各家之说,其实皆取自王先谦《集解》一书。有17处校语表面上是作者“据群书”而校改《荀子》,“其实,这些校勘成果皆取自《集解》”。其中“转引《集解》校语时,有时还有错误”。梁书又有6处校语表面上是“据群书”而校改《荀子》,“实皆取自”久保爱《荀子增注》,其中一处,“竟连抄《增注》也抄误了”。梁书校勘所据“群书”其实不过8种,如果去掉“宋、明、日《荀子》善本”3种,就只有5种。张文又指出:梁书在使用“宋、明、日《荀子》善本”3种校勘时并不很详,而是“颇多疏漏与失误”。《简释》凭台州本校改文字共10处,其中有7处出自王先谦《集解》、久保爱《荀子增注》,真正的订正只有3处。许多地方本可据“宋台州本”校改的,反而据后世第二手资料校改了。从梁书校语可以看到,梁竟不知久保爱所谓“宋本”即“宋台州本”。如果梁真正“取宋台州本……及日本《荀子增注》各详校一过”,那会不明了其间的关系呢?所以,梁即使用古逸丛书本作了校对,其工作也是很粗疏的。《简释》据明世德堂本校改文字仅3处,却有1处误校。有许多可以据世德堂本校改的,也反而据后世第二手数据进行校改。梁之校改,除利用《集解》外,以利用《增注》最力。但却对《增注》与世德堂本、台州本之间的关系不甚了了,而且也有漫不经心之处。张文还指出了梁书校改文字的若干“疏漏”:一是“仅注明‘《荀子》原文如何’而不注明‘何所根据’,这不免有臆改之嫌”;二是“既不注明‘何所根据’,亦不注明‘原文如何’”,其属于梁校对失误的有68处。其中有的是改用了异体字、古今字或通用字,有滥改古书之弊。有的是校对不慎而新增加的错误等等。由“该书之校勘,其虚假粗疏便可见一斑”。因此,“高亨先生说‘梁氏此书,固初学之所棘求,亦鸿彦之所必取’,并盛誉‘梁氏著书之忠实谨慎云云’,实为溢美之词”。张文对梁书校勘的评价,基本上是以完全归纳法得出的,当属实事求是之作。可以说,揭破了梁启雄《荀子简释》校勘的真相,得出了与学术界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应视为20世纪《荀子》文献学研究的一大成绩。江心力的评论对此视而不见,是应该检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