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团市委柳新简历:心灵禅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35:08
 


双向看人看已
一个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老者。
少年问:“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智者送给少年四句话。
第一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在你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别人,痛苦就减轻了;当你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一些。
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而且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第三句话,把别人当别人。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第四句话,把自己当自己。因为你爱别人,所以你爱自己。
少年说:“这四句话,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他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后来,少年变成了中年人,又成了老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都说他是一位智者。
把自己当成别人,能让我们心态平和;把别人当成自己,能让我们学会怜悯;把别人当成别人,能让我们懂得尊重;把自己当成自己,能让我们懂得自爱。这样的人生,将是完美的人生。
一与二
在中国佛教史上,道教的道士和佛教的出家法师,时常辩论、斗法,有一个道士向法印禅师说道:'你们佛教怎么样
也比不上我们的道教,因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心”,是“一乘”,是“一真法界”,“一佛一如来”,都是“一”,而我们道教讲什么东西都是“二”,可以说,“二”胜过你们的“一”,比方“乾坤”、“阴阳”,这都是“二”,
实在说,“二”要比你们“一”高明。’
法印禅师听后,像是不解地问道:'真的吗?你们的“二”真能胜过“一”吗?’道士:'只要你说“一”,我就能“二”,一定能胜过你们。’法印禅师就跷起了一条腿来,慢慢地说道:'我现在竖起了一条腿,你能把两条腿
跷起来吗?’
道士哑口无言!
一与二,真要分的那么清吗?



说      法
林清玄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佛教领先的告别式,由星云大师主持,在悲痛的家属和亲友面前,大师如此开示:“人死了,就像搬家一样,从旧房子搬到新房子,我们看到人换了新家,总是欢喜庆贺,没听过哭哭啼啼祝人家搬家的。亡者舍下用旧的躯壳,换到新的身体,我们应该为他祝贺。人死了,就像移民,一般人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我们都会摆宴饯行,可能一辈子再也不能见面,我们并不会感到哀痛;现在死者生前笃信佛教,死后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移民到西方,比美国、加拿大更好的地方,我们应该为他欢喜。”
大师开示完毕,悲痛不已的亲友都得到了莫大的安慰,也得到了信心,欢喜和希望。
听众的反应为什么会热烈?那是因为说法和他有关系,例如对学生谈学习,对经营者讲管理,对妇女讲女性的地位,对囚犯讲被关与闭关,对老师讲爱与关怀等等。如果是和听众没关系的题材,就必须创造一点悬疑,或者留一点余味。
“怎么来例行一点悬疑呢?”我问大师。
他举了两个例子:
大画家唐伯虎应邀去参加一位贵妇人的生日宴,席间,大家请唐伯虎献诗一首,以为祝贺。
唐伯虎站起来就说:“这个女人不是人,”
大家听了大吃一惊,议论纷纷。唐伯虎接着说:“九天仙女下凡尘;”
众人总算松了一口气,唐伯虎又吟道:“养个儿子会做贼,”
这下,连主人的脸色都变了,唐伯虎才说:“偷得蟠桃供母亲。”
星云大师说:“这就是悬疑,我下面要说的,出乎你们的预料。你是八风吹不动,我偏偏一屁打过江,透过悬疑的铺陈,到最后的结论就会令人印象深刻。”
大师了另外一个例子:有个吝啬的人,父亲过世了,请法师来诵《阿弥陀经》,法师说:“可以,诵经要一千元。”
儿子说:“能不能打八折?”
法师说:“好吧。”法师就诵经诵 到八成,停下说:“阿弥陀佛,请把这个人接引到东方。”
儿子一听,不对,就说:“师父,阿弥陀佛不是在西方吗?”
法师说:“因为打了八折,无法去西方。”
儿子就说:“那我给你一千,你还是送我爸爸去西方吧。”
这时候,爸爸从棺材里跳了出来,大骂:“你这个不肖子,为了省两百元,一下子送我到东方,一下子又送我到西方,你要把我折腾死吗?”
大师说:“这是留一点悬疑,也留一些余味,让大家去想:人应不应该吝啬?佛法能不能打折?正与邪本来就是相对的,一个人不可能又吝啬又有福报,也不可能又慈悲又残暴,更不可能又智慧又愚痴。众生不知道这个道理,一方面做坏事,一方面找菩萨保佑,那是不可能的。”
星云大师又说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为非作歹的富人,一生作恶多端,临终前才想到请法师念经,希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法师来念了经,就祈请:“南无观世音菩萨,请找远方的菩萨来保佑他吧,南无观世音菩萨,请找远方的菩萨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吧。”
那个人听了,从床上跳起来说:“我都 快死了,你为什么不请近一点的菩萨,老是请远方的菩萨呢?”
法师说:“因为近处的菩萨,都知道你为富不仁,没有一位愿意来呀。”
星云大师说:“佛经里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害怕得到不好的果报,但不知道报有它的原因,菩萨知道因果之理,所以每一个起心动念、行事作为都很细心,这个道理很难表达,但一说远方的菩萨,大家马上都听懂了。
星云大师常讲“老二哲学”,一般人无法了解,因此他讲了一个故事 :
张家与李家是邻居,张家老是吵架,李家则是内外融洽,日子久了,张家很纳闷,就问李家:“为什么我们家天天吵架,永无宁日,为什么你们一团和气,从来没有纠纷呢?”
李家的人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总是吵架,我们都是坏人,所以吵不起来。”
“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方说,有人打破了花瓶,你家的人都觉得自己没错,错在别人,一味地指责别人的不是,自然就争执不休了。我们家的人怕伤害到家人,宁可先认错,打破花瓶的人马上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是我太不小心了。对方也立刻自责:不怪你,不怪你,都怪我把花瓶放在这里。人人都承认错在自己,关系自然就和谐 了。”
大师说:“好人坏人,老大老二,乃至一切的人际关系都是这样,退一步就海阔天空了。就好像五只手指争着谁是老大,争来争去,轮不到小指头,但是小指头也不用伤心,双手合十拜佛的时候,离佛离菩萨最近的就是小指头。”
听着星云大师说法的人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示,那是由于他善于譬喻、善于举例,那是因为他在佛法上出入自在,在寻常的故事里随手一点,就有画龙点睛之妙,我戏称那是“为平常的故事开光点眼”,普通的事在他的口中,笔下立刻活灵活现,充满了佛法的意趣了。
如何为平常的故事开光点眼呢?例如大师说过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结婚了,婚后不久,朋友问他:“结婚好不好呀?”
他说:“结婚真好,我每天回到家,太太立刻给我拿拖鞋,小狗绕着我汪汪叫。”
过了一年,朋友又遇到了他,问:“结婚好不好呀?”
他说:“结婚真不好,现在我每天回到家,小狗给我咬拖鞋,太太绕着我汪汪叫。”
大师为这个故事开光:
“一样拖鞋穿就很好了,这世界不变化是不可能的,唯一不变化的应是我们的心。”
大师又打了一个比喻:
人生就像球一样:
小时候像篮球,人人抢着抱。
青少年讨人厌,像排球,被拍来拍去。
老了很可怜,像足球,被人踢来踢去。
大师为这个比喻点眼:
“不管篮球、排球或足球,只要学问很多,道德很好,广结善缘,都会变成橄榄球,人人紧抱不放呀。”

怎样用钱
星云大师
一条狗来告状:“大人,我因肚子饿了,到一户人家想要一点饭吃。我遵守狗的礼节规矩向那人要饭,那人不但不给我,反而打我。”
法官一听:“咦!狗要饭吃还有规矩吗?”狗说:“我们狗向人要饭,前面的两只腿可以趴进屋门内,但是后面的两条腿和尾巴必须要在门外。”
法官派小吏把那人找来问话,那人坦白招认,于是罪名确定。法官问狗:“你希望用什么方法来处罚他?”狗说:“请大人罚他做个大富翁!”法官听了哈哈大笑:“这不是倒给他讨了便宜吗?”狗说:“大人,我前生就是一个大富翁,因为为富不仁,不肯喜舍,所以死后堕入畜生道中受种种苦难,所以我要求法官判罚他将来也做个大富翁!”
有财富固然很好,但是财富对某些为富不仁的人而言却是不好的。放眼看今日的社会,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穷人”,也有少部分是“贫穷的富人”。这是为什么?明明看起来很富有的,却说他贫穷,明明看起来很贫穷的,却说他富有,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来看待财富?
最富的穷人
善生长者得到了世间上最稀有最宝贵的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他宣布:“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我们拥有无数金银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正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在善生长者的心中,波斯匿王虽然有钱,而不会照顾社会大众,不知道做一些福利众人的事业,虽然有钱而不会用,这不就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吗?所以有钱会用才是最富有的人,否则,有钱也是穷人。
最穷的富人
苏格拉底临死时,弟子问:“老师,您还有什么遗言?”苏格拉底突然想起:“啊!我还欠人家一只鸡,还没有还他。”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临死时连一只鸡也没力量还人,可他是否真的贫穷呢?苏格拉底的智慧几千年来仍然影响着世上的人,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是不穷的,是贫穷中最富有的人。
共通与个别
财富,在“能用”上是共通的,但在“所有”上就有所分别了。因此,这世间上的许多财富虽然都是别人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共同享用。就好比电视机是你的,你在看,我在旁边沾沾光也能看——虽然这电视机不是我所有的,但是我看一看总可以吧。又如高楼是你建的,是你所有的,不是我所有的,不过下雨时我可以躲躲雨,在你的屋檐下站一站。或如树木花草,虽然是你栽的,不是我的,不过我也可以看一下,闻一下,心里想着:“好香哦!”
世间“所有”是个别的,而“享用”有时是能共通的。所以,我们不一定事事物物都非要有所有权不可,只要我们能够共同享用,那也就很幸福了。
水盆与大海
王新华  译
师傅打发他的一个年轻弟子到集市上买东西。弟子回来后,满脸的不高兴。
师傅便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这么生气?”
“我在市集里走的时候,那些人都看着我,还嘲笑我。”弟子噘着嘴巴说。
“为什么呢?”
“人家笑我个子太矮,可他们哪里知道,虽然我长得不高,但我的心胸很大呀。”弟子气呼呼地说。
师傅听完弟子的话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着一个脸盆与弟子来到附近的海滩。
师傅把脸盆盛满水,然后往盆里丢了一颗小石头,这时,脸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接着,他又把一块大一些的石头扔到前方的海里,大海没有任何反应。
“你不是说你的心胸很大吗?可是,为什么人家只是说你两句,你就生这么大的气,就像被丢了颗小石头的水盆,水花到处飞溅?”


真心祈祷
刘瑞芳译
我请求上天拿走我的傲气,上天说:“不,傲气不是我能拿走的,而是你要放弃的。”
我请求上天让我的残疾孩子变完整,上天说:“不,她的灵魂很完整,她的身体只是暂时的。”
我请求上天赐予我毅力,上天说:“不,毅力是苦难的副产品,不是别人可以赐予的,而是要凭努力赢得的。”
我请求上天给予我幸福,上天说:“不,我给予你祝福,幸福取决于你自己。”
我请求上天让我的精神得以成长,上天说:“不,你必须自己成长,但我可以为你修剪枝叶,让你硕果累累。”
我请求上天让我爱别人,上天说:“啊,你终于说到点子上了!”

一手遮日
弟子去见师父。
弟子说,“我不再继续我的经文学习了。我跟父母兄弟同住一座小屋子,根本没有理想条件将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面。”
师父指着太阳,叫弟子把手放到脸上,将太阳遮住。弟子照办了。
师父说,“你的手虽小,却能将那巨大的太阳给完全遮住。同样,那些小问题总是想让你有理由阻止你在精神旅途的前进。正如你的手有能力将太阳遮住,平庸也有能力将你内心的光亮给遮住。不要因为你自己的无能而责怪他人。”
施舍的心
朱成玉
一场火灾将寺庙化为乌有。僧众们在大冷的天,住着露天地,让人唏嘘不已。
主持领着弟子们下山去化缘,希望筹集到一笔可以用来重建寺庙的款子。主持在当地还是很有名望和影响力的,连一个乞丐都将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紧贴口袋的钱捐了出来,但是一个月过去了,化缘到的钱依然是杯水车薪。
有人向主持建议,不如去镇上最富有的刘员外家去化缘,如果运气好,一下子就可以化到很多钱。
刘员外答应了给他们一笔巨款,但有个条件:在寺庙门口为他塑个塑像,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寺庙是他刘员外建的。主持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好答应。
寺庙建成了,刘员外的塑像趾高气昂地挺立在门口。但人们看见“他”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感恩之心,相反倒是有一些厌恶之情。
刘员外很高兴。但是令他诧异的是,在塑像下方的功德牌上,他看到他的名字竟然排在一个老乞丐的后面。他气愤地向禅师质问。
禅师说:“因为你施舍的是钱,而那个乞丐施舍的是心。”
上帝只发送种子
陈荣生译
一位妇女在购物中心闲逛时,看到一家新花店开张的海报。她走进那家花店后,看不到花瓶,也看不到任何鲜花,店里只有上帝本人站在柜台后面;
“你想要什么都可以提出来。”上帝说,
“我想要幸福,我想要安宁、金钱、被人理解的能力,我想死后能够上天堂,而且我也想让我的朋友们都能得到这一切,”
上帝从他身后的架子上取下几个罐子,打开盖子,从中取出一些颗粒状的东西,将它们递给那位妇女。
“你把这些种子拿走,”上帝说,“把它们拿去种,因为我们这里不出售成果。”


修心
李碧华
看——
火那么壮大,水却熄灭它。
水那么壮大,土却掩埋它。
土那么壮大,风却吹散它。
风那么壮大,山却阻挡它。
山那么壮大,人却铲移它。
人那么壮大,权位、生死、爱恨、名利……却动摇他。
权位、生死、爱恨、名利……那么壮大,时间却消磨它。
——时间最壮大吗?
不,是“心”。
当心空无一物,它便无边无涯。
心静自然凉
一位商人平常对钱看得很重,做买卖赔了一笔钱,伤心得如丧考妣,苦闷不堪,于是走进一处深山里去散心,化解悲苦。他走进林木葱郁、溪流潺潺的幽谷,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清凉,而是倍感烦躁,愈加气恼郁闷。
无意中他走进幽谷中一座寺院,见烈日下一老僧正在院中坐禅,便 走上前去向老僧 倾诉苦衷,老僧听了深思片刻道:“心静自然凉。”遂又闭目进入禅境。
商人顿悟。
一个人心情浮躁,杂乱纷纭,即使到了清凉之地也不见得能够得到解脱,仍可能会烦恼丛生;只要你能宁静淡泊,抛弃个人得失,放下一切,远离贪欲,抵制诱惑,自然会进入到一种清凉的境界。即使烈日当头、酷暑盛夏,也会感到清风徐来,五内生凉,神清气爽。
放下的智慧
从前,有一位老财主家有万贯资财,仍吝啬到了极点活得烦恼郁闷。于是,他便外出去寻找快乐。
路上,他见到一堆马粪,便如获至宝,想铲到路边的地里去,可是一看路边的地不是自己的田,便用衣裳下襟兜着马粪继续往前走。时值盛夏,老财主兜着沉重的马粪汗流浃背,再加上马粪散发出强烈的臭气,苍蝇乱飞,臭得几乎把他熏倒,但他仍然踉踉跄跄兜着马粪往前走。
这时对面有一个路人走了过来,老财主便 让其停下,虔诚地向其讨教快乐的秘诀。 那人被马粪熏得直想吐,一边捂着鼻子一边打着手势说:“放下,放下。”然后匆匆地离开了。
放下,放下什么呢?老财主低头一看才知自己衣襟上还兜着马粪呢,这才感到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便将马粪倒在路边的田里,顿时感到如释重负,轻松多了,心中涌出一股快意。
咦,这不就是快乐吗,还到哪里去找,老财主顿时开悟,并回想自己大半生省吃俭用,积累财产,如牛负轭,罪没少受,还活得十分沉重,活得没有一点意思。由于对佃户特别苛刻,搞得怨声载道,这何苦。
从此,老财主开始仗义疏财,将田分给穷苦人家种,灾荒年月还开仓济贫。由于广结善缘,做善事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变得快乐起来。
人处在滚滚红尘中,身边有太多的障翳、名缰利索的羁绊、小肚鸡肠的逼仄……由于把物质利益、名誉地位看得太重,心怀不开,常被这些自寻的烦恼压得喘不过气来,幸福从何而谈,快乐何年去找。
当你能把恼人的名利放下,就如同守财奴搁下熏人的马粪,就如同挑水者放下沉重的担子,就如同攀山丢掉累赘的行装,怎不敞心,怎不惬意,怎不轻松,怎不潇洒。
放下是人生的一道禅,你放下多少心理负担,就收获多少快乐的因子。


四马
吉祥法师
一天,佛陀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出去托钵的弟子们陆陆续续地回到精舍,一个个威仪具足,神态安详。弟子们静静地走到水池旁边,洗去沾在脚踝上的尘土,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坐具上,等待佛陀的开示。
佛陀结金刚座,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主人为它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它能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一见到鞭影,便知道主人的心意,迅速缓急,前进后退,都能够揣度得恰到好处,不差毫厘。这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马。”
第二种是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抽过来的时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扫到了马尾的毛端时,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奔驰飞跃,也算得上是反应灵敏、矫健善走的好马。”
“第三种是庸马,不管主人多少次扬起鞭子,它见到鞭影,不但毫无反应,甚至皮鞭如雨点地抽打在皮毛上,它都无动于衷,反应迟钝。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躯上,它才开始察觉,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庸马。”
“第四种是驽马,主人扬鞭之时,它视若未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无知觉;直至主人盛怒之极,双腿夹紧马鞍两侧的铁锥,霎时痛刺骨髓,皮肉溃烂,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的驽马。”
佛陀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眼光柔和地扫视着众弟子,看到弟子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心里非常满意,继续用庄严而平和的声音说:“弟子们!这四种马好比四种不同根器的众生。”
“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而丧生失命后悔莫及。”
“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
“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族好友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坏灭,看到颠沛困顿的人生,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忧怖惊惧,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幡然省悟。”
“而第四种人当自己病魔侵身,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佛言:“人生苦短,生命可贵,我们应当做一匹明智的良马,日益精进,驰骋不息。”让我们奋起精进,努力做第一等良马,时时刻刻开启智慧,内观自心,了知无常。在每一个心念生起的当下,像花儿一样轻松绽放。在每一个心念灭去的时刻,像鸟儿一样从天空飞过而不留痕迹。内观的力量会鼓励着我们专注当下,让花儿一样的心时时开启,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念念离尘劳,步步解脱天。


天堂地狱一念之间
星云大师
有个将军向白隐禅师求法:“禅师,真的有天堂、地狱吗?”
“有啊!”
“那么,天堂、地狱又在哪里呢?”
白隐禅师打量了他一番,问道:“你是什么人?”
“在下是一员武将。”
白隐禅师大笑:“哈哈!笑死人了!就凭你这么一副乞丐模样,也配做镇国将军?”
将军勃然大怒,心想:我谦虚诚恳地来问道,你怎么一开口就骂人呢?真是太无理了。于是怒气冲冲
拔出腰间佩剑,向禅师一剑砍去。白隐禅师笑声一收,伸手向将军一指:“你看,地狱之门开启了!”
将军一听,心念立传,刹那间觉得惭愧,放下利剑,恭恭敬敬地向禅师道歉:“在下愚痴,多有冒
犯,尚望禅师见谅!”
白隐禅师呵呵一笑,点点头:“你看,这不就是天堂之门启开了吗?”
心是生命本体,是人的主宰,人即使身体死亡了,真心永远不死,将来轮回往生受报时都要靠这颗心。
万事都在一念之间,掌握好这一念之间,也不是易事!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有一个从小双目失明,懂事后他深深烦恼,认定这是老天在责罚他,感到一辈子完了。亲友、社会都来翔他,照顾他,但他不愿在被怜悯中度过一和一。后来一位老师对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做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若干年后,当地传诵着一位德世双馨的盲人推拿师的故事。
上帝知道了这件事,笑道:“我很喜欢这个美丽而睿智的比喻。但我要声明一点:所谓缺陷是指生理上的,那道德缺陷的人是烂苹果,不是我咬的,是虫蛀的。”

<
物我合一
星云大师
宋朝诗人苏东坡和秦少游,二人才华都狠高,又很自负,经常在一起谈学论道,互不相让。
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吃饭时,正好看到桌上有一只虱子。
苏东坡就说:“这个地方好脏,竟然有虱子,不知是谁身上的垢秽变成虱子!”
秦少游一听,马上反驳说:“虱子哪里是人身上的垢秽变的?它是人身上穿的衣服裡的棉絮所变的。虱子两人为此争论不休,最后决定第二天去请教佛印了元禪师,以做公断。
苏东坡求胜心切,先私下去找佛印禪师,请他务必“帮忙”,说虱子是人体的垢秽变的。苏东坡走了以后,秦少游也来找佛印禪师,请他说“虱子是衣服里的棉絮生出来的。”
佛印禪师都答应了他们,所以苏东坡和秦少游二人都以为自己稳操胜算。
第二天,当三人见面时,佛印禪师就说:“虱子的头是从人体的垢秽中生出来的,虱子的脚是从衣服的棉絮裡长出来的。”
禪师做了这么一次巧妙的和事佬,有诗云: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首诗告诉我们“物我合一”的道理。外在的山河大地,也就是我们内心的山河大地;外在的大千世界,也就是我们心内的世界,物与我之间,没有分别。我们如果把物、我调合起来,好比一棵树,虽然接受同样的阳光、空气及水分,但是各个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彼此又能无碍的共存於同一株树。
因此,宇宙世间在现象上儘管千差万别,在禪的本体上,还是一个。

向前走,能走多远走多远
有师徒两位僧人,从很远的地方去灵山朝圣。一路上一边乞食一边赶路,日夜兼程,不敢稍有停息。因为在行前,他们发了誓愿,要在佛在佛诞日那天赶到圣地。作为僧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虔诚、不妄语,何况是对佛陀发的誓愿呢!
但在穿越一片沙漠时,年轻的弟子却病倒了。这时离佛诞日已经很近,而他们距灵山的路还有很远。为了完成誓愿,师父开始搀扶着弟子走,后来又背着弟子走,但这样一来,行进的速度就慢了许多,三天只能走完原来一天的路程。到了第五天,弟子已经气息奄奄,快不行了,他一边流泪一边央求师父:“师父啊,弟子罪孽深重,无法完成向佛陀发下的誓愿了,并且还连累了您,请您独自走吧,不要再管弟子,日程要紧。”师父怜爱地看着弟子,又将他背到背上,边艰难地向前行走边说:“徒儿啊,朝圣是我们的誓愿,灵山是我们的目标。既然已经上路,已经在走,灵山就在心中,佛陀就在眼前了。佛绝不会责怪虔诚的人,让我们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这则故事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居士讲给我的。
他说,他年轻时经商,在商海中搏命,赚了一些钱,挣下了一份产业。这中间,有失败有成功,有笑声也有眼泪,但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却总是离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欲望差很远。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则师徒朝圣的故事,大受感动之后,翻然悔悟。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朝圣者,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誓愿,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目标和实现誓愿,尽管每个人的目标和誓愿都不相同。其实只要你上了路,向目标靠近,你就已经到达了,因为每个人的灵山都不一样。关键是你要整装上路,要向前走!能走多远走多远……


心净国土净
李普士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报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繁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静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地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到:“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