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宣传资料:◎ 百家讲坛: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9:50:23
◎ 百家讲坛: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下)
这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他高扬着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旗帜。这是600年前人类波澜壮阔的远航,他七下西洋的壮举,成为世界永远的记忆。这是600年来中国的光荣与梦想,他千帆竞渡的船队,成为西洋永不磨灭的风景。这就是600年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在郑和连续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他究竟都到了哪里?他的船队究竟又有着怎样的恢弘气势?他有着怎样的技术,可以在茫茫大海上不至于迷失方向?美洲大陆真的是郑和首先发现的吗?他是否首先完成了环球航海?《百家讲坛》将为您一一拨开历史迷雾,再现人类航海史上的雄壮一幕,特别奉献《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
毛佩琦:
  郑和航行,到了什么地方?我们先解决第一个小问题:西洋是哪儿?郑和下西洋,哪儿是西洋?现在我们说西洋人,是我们习惯的说法,我们现在的概念跟当时不一样。当时西洋在哪里,如果我们查历史书,不同时期西洋有不同的地理概念。郑和所说的西洋是指什么地方呢?是指在什么地方分界呢,东、西洋在哪里分界?
当时跟随他一起出使的叫马欢的人,写的《瀛涯胜览》这本书里头有一句话,怎么说的?说:“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说这个南渤里国这儿有一个大山,平顶峻山,名字叫帽山,这个帽山的西边也都是大海,这里往西就是西洋。所以,西洋是什么地方?就是这个帽山以西。那么帽山是哪里呢?帽山就是现在的马六甲海峡西口的韦岛。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海峡西口韦岛,从这儿往西走就是西洋。这是第一个,我们说郑和下西洋下哪儿去了,从哪儿走算西洋?就这儿。但是这个西洋的概念,到了明朝中期、后期的不同书里头所说的西洋的分界是不一样的。因为马欢他是跟郑和一起走的,当时的记录、当时的概念那里就是西洋,所以我们以马欢说的这个为准。
  郑和下西洋的航路怎么走的呢?一般地说是从南京启航,经过江苏太仓刘家港,然后集结出海,再向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在那儿再停泊一下,等候东北风,刮东北风就走了。到冬天,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远洋,这是在中国境内从,那儿开始走。他经过占城——现在是越南南方,爪哇——今天在印度尼西亚,满剌加——当时的满剌加现在的马六甲,旧港、阿鲁、苏门答喇、南巫里这几个地方——在现在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还到了锡兰山——现在的斯里兰卡,到了小葛兰——现在印度奎隆,到了柯枝——现在印度的科钦,最后到达了古里——印度的卡利卡特,返航。这是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路。
  第二次下西洋呢?他还到了文莱、泰国、柬埔寨,当时叫做浡泥、暹罗,真腊。第三次下西洋到了淡马溪——就是新加坡,还有加异勒——印度半岛的南端,阿拔巴丹、甘巴里,这些地方。第四次下西洋到了彭亨、急兰丹——现在的马来西亚半岛,经过溜山——就是马尔代夫群岛,到了忽鲁谟斯——就是到了波斯湾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是第四次航行。第五次就到了木骨都束,木骨都束是哪里?是现在的非洲的摩加迪沙,索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当时那个音也差不多,“木骨都束”“摩加迪沙”差不多。不剌瓦——现在的索马里,在索马里,麻林——是现在的马林迪,祖法儿、阿丹、剌撒——都在也门,这是第五次航行。第六次航行,到竹步——现在索马里的朱巴河,幔八萨——现在肯尼亚的蒙巴萨。第七次航行从竹步再往西走,再往西到南,往南走,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这是郑和的航路。
◎ 《明史》中记载,郑和所到之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六万余里”。那么,郑和在这连续的七次出使西洋的过程中,究竟在海外的各个国家引起了怎样的反响?明成祖朱棣所倡导的“天朝礼治体系”究竟带来了怎样的世界秩序?遥远国度的君主们,会认同这些吗?
郑和下西洋的国家关系
  明朝和很多国家建立了所谓“朝贡贸易”关系,既有朝贡又有贸易,贸易一般是朝贡贸易,这两个是连在一体的。名义上他向中国来朝贡,中国给予赏赐。朝贡的物品除了少量的以外,大部分明朝可以收买,给他等值的钱,给他钱,他送来不是白要;其余剩下的,允许他在市场上出售,这是朝贡。所谓朝贡,实际上在很多来朝贡的国家看来,他们是来做生意的。朝贡,明朝有规定,不是随便来的,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和他们本国的要求,可能一年一贡,两年一贡,三年一贡,也有的国家一年几贡的,而且对人数有限制,朝贡贸易。
很多国家跟中国建立了朝贡贸易关系,很多国王亲自来到中国。在郑和下西洋期间,来到明朝朝贡的国家有多少呢?有318个(次)国家。有多少国王曾经来到中国呢?有4个国家的11个国王亲自来到中国。现在在中国的土地上还有几位国王在这儿长眠,一个是渤泥国王埋在南京,埋在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冈,渤泥国王;还有一个苏禄国王埋在山东德州;还有一个是古麻拉朗国王埋在福建,埋在福建的福州。一些国王来到这儿,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接待,得到了大量的赏赐,但是他们有病死在这儿了,埋在这儿。都是按照亲王的规格给他们安葬,所以很多坟墓也很有气派,这现在都是我们可以看得到的遗迹。很多国家跟明朝之间建立了朝贡贸易关系,明朝为他们主持正义,不让他们受到强大敌人的欺负,不允许众暴寡,不允许强凌弱,保证了海上航路的通畅。
  ◎ 600年前的波涛汹涌,600年前的波澜壮阔,似乎依然回响在历史的海洋上。那么事隔600年之后,我们寻找郑和曾经的影子,他究竟留下了些什么遗迹呢?
郑和的遗迹
  郑和下西洋现在还留下了很多文物,很多的遗址,我们在这里不详细讲了。北京也有一个郑和的遗址,在什么地方呢?在厂桥这边,德胜门内大街西侧,叫三不老胡同。这个“三不老”胡同在明朝的时候叫“三宝老爹”胡同,到清朝就弄不清楚,乾隆年间就叫“三伯老”胡同,到了清朝末年,传来传去,“三宝”就没有了,这词就成“三不老”了,就是不老松的“不老”,长生不老的“不老”,这是当时郑和的遗迹。特别要提出的,最近发现了三个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是在明朝的一幅长卷画上,发现了郑和的航海图。
◎ 《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载于明代茅元仪所辑的《武备志》第240卷中。该图不仅是我国最早的海图,比荷兰瓦格涅尔编绘并于1584年出版的号称世界第一部航海图集《航海明镜》要早100多年。而且,就海图所绘的海域范围来说,也要广阔得多。《郑和航海图》的特点是,采取山水画的形式,有山画山,遇岛画岛,浅滩浅礁皆莫不齐备。图上列有地名500多个,国外地名也占五分之三。这反映郑和下西洋以后,我国人民对南洋、印度洋以及东非一带的认识有较大发展。
  第二个就是在福建长乐显应宫,发现了明代的一个雕塑群像。因为大水把泥沙带上来,把这宫埋了,所以群像全埋在里头了,就没破坏。现在发掘出来,一群塑像,其中一个巡海大臣,经过考证是郑和。还有一个,最近在印度发现了一个铁造像,这个造像和福建长乐的寻海大臣长得一样,大家认为也是郑和。所以郑和什么形象?我们以前老用一个单线勾的形象,那个是出自明朝万历年间的一本书叫《三宝太监下西洋通俗演义》木刻插图里面的像,还有后来人画的很多像,可是现在我们发现真像了,大家以后可以看看。
◎广阔浩淼的海洋从来就吸引着人类好奇的目光,古往今来,无数的航海家正是在这样的向往之下,驶向大海。然而,波澜壮阔的海洋同样也隐藏着无尽的风浪与危险,长久以来,人们只是在浅海活动,不敢涉足远洋。那么,600年前的郑和,究竟率领着怎样一支船队,竟然可以穿越波涛汹涌的印度洋,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进行了远洋航行?他们的舰队究竟怎样?他们又是怎样保证在茫茫大海上不迷路的呢?
郑和的无敌舰队
  当时郑和航海的时候,有一些跟随他出使的有文化的人,记录了郑和航海的情况。海上的形势是非常地险峻,怎么描述的呢?这样说:“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我解释这句话,说看海上洪涛接天,跟天一样的大浪头,你像那海啸过来多厉害,说我看着外国那些地方,就像在烟霞缥缈的地方一样,非常遥远的,怎么才能接近那儿?形势非常险峻。
那么我们郑和的船队是怎么样行走的呢?这么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支起来大的帆,高张云帆,帆很大,白天晚上连着行驶,顶星戴月,星驰,说走在这些狂涛巨浪上,就好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样,中国船队非常了不起。那么是什么样的船队,什么样的技术,能使郑和能在这样险恶条件下,完成他的航海任务呢?先说船。郑和的船队那是空前的,他的船包括宝船、战船、座船、粮船、水船,好多船,大小一百多只。
  ◎ 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是由100多艘海船组成的一支联合舰队,船队的主体船舶为宝船、马船、粮船、座船和战船五列海船,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指挥船、战船、补给运输船、交通船等。宝船的船体之上,上层建筑豪华壮观,为郑和、王景弘等领导成员乘坐的旗舰,也为使团的重要成员、外国使节所乘坐。
最大的船,据跟随他的出使的马欢《瀛涯胜览》这本书的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明代的尺,一尺相当于0.311米,因此大号宝船长138米,宽56米。跟现在船比较起来这个船有点短粗,就是长宽比例它不是那么特别地狭长,它是长138米、宽56米,就是比较宽,这样一个船。那么还有一种船是二千料的海船,“料”是明朝衡量船只载重量的一种单位,料越多,它的载重量、排水量越大。二千料,根据学者的推算,相当于多大呢?相当于现在排水量1000吨,就是1000多吨的排水量,这是较小的船。
  ◎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写道,明代文献中有关郑和船队旗舰的尺度,乍看似乎难以相信,但实际上丝毫不是“奇谈”,在明朝全盛时期,其海军也许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代的亚洲国家,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所以郑和的船非常大,100多只船。船队的人员也很庞大,27800余人,规模很大。既有官校,又有旗军,还有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木埝、搭材等匠人,有水手,有民艄,27800多人,各种各样的人。你想,一出去就是两三年,这个人员组织严密,船只庞大。
  ◎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舰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我们拿郑和的船,和后来所谓西方的航海先驱他们的船只、他们的队伍比较,我们比较一下。大家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492年,要比郑和晚87年。他有什么船,有多少船?帆船三艘,最大的排水量不足250吨。中国郑和的船,两千料的就排水1000吨,排水量1000吨,还不是那个最大的138米长的。哥伦布三条船,水手多少人呢?88名。中国的船队当时是27800人。第一个比较。第二个比较,达?迦马航海,这是葡萄牙人。达?迦马航海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是在1497年,比郑和航海晚92年。他的船多少呢?四艘,最大排水量120吨,他的人员一共160名。所以没有办法跟郑和的比呀。美国人曾经研究郑和的船只,把哥伦布的船和郑和的宝船比较。他们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得到了郑和宝船的船样,美国人把哥伦布航海的船只和郑和的宝船相对比,画了一个图,那相差是很大的。
◎ 有了如此庞大的舰队,虽然可以有效地抵御海洋中变幻莫测的风浪,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茫茫大海上,在600年前的科技条件下,确定航行方向,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但郑和却在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每一次都成功到达目的地,并且安全返航。那么,郑和有着什么绝招吗?
郑和的航海技术
  在航海技术上,郑和使用了航海罗盘。大家知道指南针是中国人发明的,在海上用的是水罗盘,它用磁针拴在灯芯草上,固定起来,防止海水的摆动,不论海水如何颠簸,指针都可以正常地指示方向。当时的海罗盘分24个方向,24个方向是48个指向,每一个指向相当于现在360度的7.5度,就是它的指度非常精密。
在海上除了用罗盘来定方向,还用什么来定方位呢?叫做“牵星过洋术”。“牵星过洋”,就是看星星的位置,看星象,来判断船只的位置。
  ◎ “牵星过洋术”适应用《过洋牵星图》而判断船队航行所在地的。大家都知道,有些星星靠近人们的头顶,有些星星靠近海水和天空的交线水天线,它们从水天线向上仰起的角度是不同的。航海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航行,看到的星座不同,星星的仰角也不同。而《过洋牵星图》标记的就是船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看到的星星仰角。航海者在航行中,使用一种简单的测角仪测量从水天线到星星的仰角,把测量的结果和一幅幅《过洋牵星图》去比较,参照图上记载就可以知道船队所在的大略位置,从而决定继续航行的方向。
  郑和航海,他记载里程也和我们现在不一样。现在叫海里,这是世界通用的、现代化的里程单位,当时用的是以时间为单位测算距离。他把一昼夜分为10更,就是每一个更所行的距离折合现在是16.32到10.81海里,就是10到16海里之间是一更所行的距离。就是郑和航海有一套自己的中国人独特的办法,不论是测量方位、测量方向,还是测量历程,还是测量海水的深度,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技术。
◎ 明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海军力量和航海技术,郑和很有可能凭借着这样一支精锐的海上力量,完成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海。那么在历史上,郑和究竟有没有率先实现这一人类的壮举呢?
郑和环球航海的猜想
  郑和实现了环球航海没有?2002年,英国有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叫孟席斯,发表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做《1421,中国发现世界》。这本书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反响,书中说什么引起这么大轰动?他说中国人首先实现了环球航海,那就比哥伦布早了好几十年,中国人是最先到达了美洲。他是怎么样得出这个结论呢?他是首先在美国一个图书馆发现了一个葡萄牙人画的地图,说是在哥伦布航海之前这个地图就有了,哥伦布在航海的时候手里就握有地图,地图谁做的?他说是中国人做的。因为他是海军一个军官,他有长期的航海经验,所以他就用地理学、民族学、天文、航海各种学,包括古地图来推断,说中国人首先实现了环球航海,而且是最早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一下子全世界轰动了。他在英国租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礼堂开报告会,讲述他的研究成果,他邀请了250多个人,结果来了700多人,电视、媒体、出版商、电影制片人一哄而上就把他包围了。这个人来到中国,到过云南、南京、北京,我们都跟他见过面。他有一个助手说,这个英国人是一个很怪僻的人,但是只有这个怪僻的人就是较真的人——用我们的话说较真的人,他是一个偏执的人,只有这种人能发现真理。他说你们瞧着吧,一定会有很多学者像狼一样包围他,说孟席斯,门外汉,你瞎说八道什么啊,所以不屑一顾。但是这个书在全世界现在很有影响,2002年出版的。
  孟席斯的研究有非常严重的缺点,最重要一个,当时我当面给他指出过。他说他的地图是什么什么,可能是中国人画的,上面有经度、纬度。我说中国人画地图,古代没有经纬度,到了明朝万历年间以后中国画地图才有经纬度,你这地图肯定不是郑和期间的。就举一个例子,他的书有很多缺点。他的很多材料还是值得推敲的,还不能够确定,所以他得出的结论现在我们也不能够相信。但是我们应该有一个态度,我们应该尊重他的研究,至少他提出了问题供我们思考,他使用的一些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他明确指出:我没有发现任何一次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抢劫,是为了掠夺,是要占别人土地,这和后来的殖民主义是不一样的!一个西方人,能够公正地对待东方文化,能够这样平等客观地看待东方的航海成就,这首先就应该肯定。至于他是门外汉,还是他得的结论还要推敲,那历史研究、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你的结论可以不同意他,但是你不能不尊重他的研究,这是我们对孟席斯的一个态度。
◎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的600年里,不断的有记录说,在海外的很多地区发现了当年郑和船队人员的后裔,并且传说得绘声绘色。那么,在遥远的异乡,郑和的船队究竟有没有留下过他的船员以及后裔呢?
郑和船队的海外后裔
  郑和下西洋每一次都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除了郑和的主船队以外,还有很多分船队,当时叫做“分宗”,到各地去。有的船可能出事故,有的人可能留在当地,那么郑和船队有没有后裔留在各国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最近一些学者、新闻工作者发现了蛛丝马迹。在美国人最近写的一本著作当中,《当中国称霸海上》,有这么一本书,它讲到不论是在澳大利亚还是在非洲,都见到了一种浅色的金黄色皮肤的人,胡子是垂直的,个子不高,身体很清秀,这样的人,他们说自己是郑和船队的后裔。他们盖房子的方法,一些生活习惯和当地不一样,他们说他们祖先是中国人。是不是中国人呢,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但是这种情况已经写在一些人的书里面,郑和很可能在各地留下了一些人,有他们的后裔。
  澳大利亚的我不说了,就说非洲这个。非洲在肯尼亚沿海的群岛上,有一种人叫贝朱尼人,也有英文名字,他们皮肤颜色浅,形体瘦小,面目清秀,男的胡子是垂直的。欧洲人不是这样的,非洲人头发没有,都是卷头发,显然这是东方人的形象。他们自称叫“瓦上家人”,“瓦”他说意思就是“我们”,我们是上家人,这据说是郑和船队船员的后裔。但是这些我们还要通过考古学、人种学、人类文化学的研究去证实它。
  ◎ 郑和七下西洋,是让外国人难以置信的壮举,是中国人永远的光荣与梦想。他和他所代表的明王朝那种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以及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所有的中国人都将深深铭记着郑和的名字。
永远的纪念
  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的航海活动,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这样估计一点儿不过分。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1000年来100位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中国人列了七个,郑和为首。这中间包括忽必烈、毛泽东,还有曹雪芹、画家范宽这些人,郑和是第一个。但是,第一个向世界人介绍、宣传郑和,肯定郑和价值是谁呢?是近代的非常有名的梁启超先生,当时是1904年,他写了关于郑和的传。他称郑和是“并时而兴的海上巨人”,和谁并时而兴呢?和哥伦布,和达迦马,而且他早哥伦布60余年,早达?迦马70余年。这些问题的提出,向中国人宣传郑和,向全世界宣传郑和,梁启超是头一个。孙中山先生也对郑和有非常高的评价,他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都对中华民族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对我们中国人的贡献都有充分的肯定。
1947年中国政府在西沙群岛的两个群岛,东边的命名为宣德群岛,西边的命名为永乐群岛。在南沙群岛一个礁石,一片礁石命名为“郑和礁”。这是郑和下西洋所经过的地方,又是中国的领土。这是1947年。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把第一艘现代化训练舰的名字命名为“郑和号”。所以郑和作为宝贵的遗产,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民族的骄傲,被我们继承下来了。所以郑和航海是奇迹,郑和航海的事业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
  ◎ 中国在600年前一度拥有着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军,但这样一支海上力量,却从未仰仗着它的船坚炮利而欺辱别国,也从未在海外建立过一块殖民地。但遗憾的是,在随后开始的人类航海时代中,西方的殖民者却并未怀着一颗和平之心。
永远的遗憾
  但是,梁启超同时也指出,说哥伦布、达?迦马航海以后,有无数个哥伦布、无数个达?迦马去航海,而且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郑和后边就没有郑和出现了。为什么呢?因为明成祖所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再出一个,还不是哥伦布和达?迦马的方式,还是中国人的观念。
  不过,我们在这里头看到了另外一个方面。郑和下西洋之所以没有能继续下去,因为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是明成祖要实现他政治的目的,他是要推进他的世界秩序的设想。如果我们撇开明成祖个人的想法不谈,他个人希望自己有很高的威信,我们撇开这个不说,我们看他所要建立的天朝礼制体系,没有侵略,没有掠夺,各国平等共享天下之福,是非常美好的社会秩序。
不幸的是,历史的发现、历史的发展,常常伴随着掠夺和侵略,人们在肯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就忽略了印第安人的血泪,没有看到这些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所谓进步,都是以掠夺和屠杀为代价得到的。中国人不这样做!以前的定位,这些西方航海家这么高的评价定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我们今天应该重新认识郑和,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而且他留下了一份伟大的精神遗产,这个遗产就是要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伟大理想。在我们今天全世界要发展、要和平地走向全球化的时期,这样的伟大理想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们讲到这儿。
1375年 1岁
   马和生于云南昆阳(今晋宁)
1382年 8岁
   被掳入明军
  1384年 10岁
   被阉割
  1390年 16岁
   被选入燕王府
  1399年 25岁
   参加“靖难之役”屡立战功
  1402年 29岁
   被擢为内官监太监
  1404年 30岁
   赐姓郑
  1405年 31岁
   被任命为正使
   第一次下西洋
  1407年 33岁
   第二次下西洋
1409年 35岁
   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 39岁
   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 43岁
   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 47岁
   第六次下西洋
  1430年 56岁
   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 59岁
   三月
   卒于归途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
   七月
   葬于南京牛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