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享受哪些待遇:坐拥40余海外公司,少林寺资产几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19:31:53

开公司、“被上市”……这些年来关于少林寺的“商业新闻”越来越多,这座寺庙的烟火气越来越重。

 

近日,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举行的“第八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少林寺主持释永信表示,目前少林寺在柏林、伦敦等地直接办了40多家公司,另外还间接办了一些公司。他说,“有点钱就希望在那里按揭买房,再有点钱就买地建房子,我们就是要融入海外,这也不能算少林寺资产。”…[详细]

坐拥40多家海外公司的少林寺到底有多少资产呢?

海外版图:声势很响,但是大部分房产为租用

少林寺海外盈利之道:收学费、搞演出

现在,少林寺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专门研学少林功夫的学校和团体,拥有洋弟子300多万人,仅仅从学员学费的角度而言,收入就很可观。举例来说,很多海外少林寺文化中心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会员制,成为会员之后就可以来这里学习武术,按小时收费。比如在美国,一小时需要十几美元,一般只要招收150个学员,3个月收入就能养活一个中心。当然,这些收入最后有多少归中国的“总部”所有,数目并不明朗。

另外,少林寺在国外的火爆程度非同一般,其在世界各地的演出,阵势丝毫不亚于明星演唱会。邀请少林武僧出国表演要提前一年预约。从1987年起,少林寺就不断派出武僧团到国外演出,目前他们已经走访了60多个国家。据一位从事演艺中介的公关公司人士透露,运作少林武僧团到海外演出,除负责交通、住宿及相关费用外,每场还需要向武僧团支付一定的费用,一般为2万元左右。演出收入也成了少林寺的海外主要收入之一。…[详细]

大多数海外“分舵”的房子是租来的,启动资金多靠捐赠

德国少林寺成立于2001年的7月份,起初是由德国企业家达依乐父子投资的,2006年5月,由于亏损过大,德国投资人决定撤资,德国少林寺轰然倒下。后来,少林僧人释永传从有实力的学员那里筹到了10万欧元,又重组了德国少林寺。不过,这个少林寺的房子可是租来的,每月租金5000多欧元。少林寺希望能在几年后买下这处房产,而且很有可能获得成功。

目前,少林寺在海外多个国家,甚至非洲的很多国家都建有少林文化中心(少林寺将在海外的寺庙大多称为“文化中心”)。因此,在少林寺的海外资产中,房产当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遗憾的是,这些文化中心有很多是租用的,并非自己所有。另外,许多地方都打着少林寺的旗号开设“武馆”,这和少林其实没有任何关系。…[详细]

还有的地方会赠予少林寺房产,附带发展当地旅游业

目前最大规模的少林寺海外分院在澳大利亚。2006年6月,澳大利亚少文市政府将当地1.8万亩土地以协议出让的形式赠与少林寺永久所有。据悉,少林寺和两外两家公司一起投资修建这座“澳洲少林寺”。不过这个议案在当地议会遇到了一些麻烦。因为议员们在查看协议时发现,这个项目还包括500套住房、商铺,一个高尔夫球场和一些农业项目。…[详细]

国内版图:公司+分院,全方位迅速扩张

少林寺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了五个公司

有记者查阅工商资料后发现,少林寺一共在工商部门注册了五家公司。上图中,第一排两家公司的法人为释永信本人。最早的一家“佛教公司”就是河南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据悉,这个公司其实专门负责注册商标,没有什么实业,后来因为害怕误会,已经更名为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之,少林寺的产业链很广,涉及影视、食品、医药、旅游纪念品等方方面面。

另外,市面上也有很多以“少林”命名的公司,但是它们与少林寺本身其实没多大关系,例如去年沸沸扬扬的少林寺“被上市”事件中的主角,就是由当地政府和港中旅共同出资组建。…[详细]

另有29家“加盟寺”,其中4所托管寺庙的收入20年内都归少林所有

“少林寺”这座寺庙本身当然是少林寺最大的资产。而除了在海外开“分院”外,少林寺在国内也有一些分院或者下院。如今,少林寺的直营下院和托管的加盟店已多达29家之多,直逼元朝鼎盛时期的31家下院和分院。修分院主要靠的还是捐赠,少林寺自身基本不需要出资。

另外,加盟少林旗下的昆明市官渡镇土主庙、法定寺、妙湛寺、观音寺4所古寺庙,采取托管的形式,由少林寺派遣十多名僧人进驻4古刹,按少林寺的治寺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期限为20年。期间,所有僧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寺庙的修缮工作都由少林寺负责,而这4所寺庙所获得的收益、接受的捐赠、经销宗教用品和宗教出版物的收入也归少林寺所有。…[详细]

少林寺到底每年有多少钱入账

门票和香火钱是大项,每年入账不低于5000万

少林寺到底每年有多少钱入账,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一个公开、准确的答案。不过,还是有一些数据可以做参考。英国《卫报》曾经报道,少林寺每年的收入高达1000万英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海外。

2007年10月,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少林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门票收入,寺院每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一张门票100元,每销售一张门票,少林寺从中分得30元。其他收入都不多,主要是一些香火钱和捐的善款。

按照官方数字,每年少林寺的游客约在150万左右,但扣除政府招待与各类无票入场者,只有大约110万人确实支付了这30元。而在打9折或8折的团体票上,少林寺的分成也随之打折。除了门票,香火钱也是少林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报道称,2007年少林寺的门票与香火钱合计达5000万。虽然少林寺开了不少公司,发展了不少产业,但是收入主要靠的还是门票和香火钱,其它那些产业,比起来就都是浮云了。…[详细]

一个持续已久的争论:寺庙到底应不应该商业化

释永信:是为了阻止商业化而被迫商业化

事实上,少林寺那些商业化的传闻中,的确有很多不是少林的也归到了它头上。学者秋风就认为,被商业化、被产业化,是几乎所有名山大川、名人故居、宗教寺庙堂观的命运。少林寺所在地政府围绕着少林寺,划出了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嵩山少林景区”,少林寺也被纳入到景区管委会的管理之下。这个景区与少林寺,这个景区的政府及地方政府与少林寺院方之间,形成了外人看不懂的关系。政府与寺院、佛事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显得错综复杂。少林寺在与政府的政治关系之外,又平添了一层经济关系。这种关系的总体结果是推动少林寺商业化。…[详细]

释永信曾经说过:“我们不是商业化,我们只是利用商业的手段阻止少林寺被商业化。”他还解释,之所以注册那么多商标是因为“我们只能按照国际惯例,政府没保护之前我们就用商业手段来做”。只不过,如今大步伐的海外扩张,让人不得不觉得少林寺的商业化越来越主动。

少林寺被商业化的同时,宗教意义不能被忽视

无论是收取门票还是武术表演,无论是开设网店还是实体项目,少林寺都变成了一个品牌,一个“商品”,几乎让人忘记了它的宗教属性。在中国古代也好,还是在现在的西方社会也好,什么时候见过寺庙或者教堂收过门票呢(捐赠和收门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这是因为宗教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媒体人黄章晋就认为,今天僧侣的下山,有社会与其自身的理解错位,在有些地方,多少与地方政府的上山有关,正如对少林寺地方投入巨资重建恢复,既有支持保障宗教活动的一面,又带有以“文化卖点”拉动地方经济的目的。实际上,宗教对一个社会有诸多意义。宗教是一个健全、有机社会里连接人们精神、情感的纽带,存续传统社会道德伦理的载体。宗教之于社会,有道德规范功能、历史文化功能、社会组织功能、慰藉心灵、稳定情绪的功能,种种重要性,不一而足。…[详细]

结语:

不管是主动商业化,还是被动商业化,不管在收入上的数字有没有被夸大,少林寺看起来实在很像个“商业帝国”了。而真正要被诟病的,显然不是少林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