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关枫花排泄番号:乘风破浪正当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52:34
——浉河区东双河镇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纪实

图为东双河镇党委书记刘国伟(左二)为市、区试验办领导介绍杜河新村建设情况

图为东双河镇双河佳苑农民新村
□本报记者 孟 磊
特约记者 张炳武 张国联
去年,浉河区东双河镇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按照“单项工作有特色,整体工作创一流”的工作理念,立足优势,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示范带动,精心做优“八篇文章”,全力打好“六场硬仗”,试验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该镇荣获2010年度全市“试验区建设先进乡镇”称号。
土地流转势如破竹。该镇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大胆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通过政策驱动、招商促动、能人带动、合作拉动、干部推动、龙头舞动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村土地、林地和水面的合理有序流转,流转面积达1.24万亩。其中周庙村丰野合作社规模流转土地1000亩,建成浉河区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被列入浉河区“四十”工程项目。翟洼村村民朱范国吸收24户农民以土地入股,采取“保底+分红”的方式流转土地200亩,创办了红绫寺休闲垂钓园;杜河村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动林地流转,土地流转面积达2200余亩。
合作组织蓬勃发展。该镇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原则,紧紧围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通过采取政策资金倾斜、提供技术指导、搭建服务平台等措施,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镇已注册各类专业合作社25家,涉及板栗、茶叶、粮食、蔬菜、水产、畜牧、农机、特色养殖等多个领域和行业,入社社员1500多人,带动农户2200余家。红绫寺休闲垂钓专业合作社以联利联薪为合作模式,以城乡兼顾为营销定位,以历史遗存为文化卖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经验做法引起新闻媒体广泛关注,信阳电视台进行了连续报道。
城乡一体全面提速。该镇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市乡镇第13位,去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2亿元,财政收入超过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产业布局全面优化,以国道107线和省道S339线为轴,形成休闲旅游、商贸物流、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新型工业五大产业集群。镇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休闲健身广场、便民服务综合办公楼相继开工建设;投资460万元的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全部完成;投资300万元的自来水厂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建立户收、村集、镇运、区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城镇功能日臻完善。
人才引领激情创业。该镇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采取政策促动、资金推动、荣誉鼓动等激励措施,支持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创业,共有镇村干部、大中专毕业生52人参与创业,共领办、创办项目46个,充分发挥了先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开展茶园规范化管理、板栗嫁接、水产养殖、高效特色农业等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民1500余人(次)。制订出台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和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形成了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良好局面。
社会保障日臻完善。该镇不断健全农村低保、五保、大病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共办理农村低保879户、1879人,在浉河区率先完成新农保试点工作。杜河、翟洼、双河、周庙、王店5个示范村共参保5316人,参保缴费69.2万元,平均参保率在90%以上。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镇农民新农合共参保3.3万余人,筹资99.6万元,参合率达到98%。投资120万元完成镇敬老院改扩建工程,新增床位60个,集中供养率达到45%。投资30余万元完成镇中心学校教学楼改造;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镇卫生院综合病房楼项目顺利实施。
文化创新精彩纷呈。该镇深度发掘东双河文化历史遗存,妥善保护辖区内王店革命遗址、红绫寺、姑嫂桥等文化历史景点,全方位招商推介,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AA”级景区金河园茶文化体验园。认真抓好文化阵地建设,总投资60万元的镇综合文化站即将投入使用;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茶文化公园正在施工建设;杜河村、彭洼村、翟洼村农家书屋已全部建成;全镇20个村(居)均已实现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村村通目标;广泛开展试验区建设“五星村”、“十星户”评创活动。
金融创新硕果盈枝。该镇不断推动金融创新,激活民间资本,先后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6个,入社农户112户,吸纳股金1960万元,投放互助金840万元。多方整合支农项目资金760万元,集约投放,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对接,积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申请贴息创业贷款270万元。扎实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累计筹资195万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资总额逾1.5亿元,龙祥页岩砖厂、恒信发制品厂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组织建设亮点频现。该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开展党员服务承诺公示。大力推行“五位一体”农村党建新模式,先后成立7个合作社(协会)党支部,将6个行政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重新编排党小组24个,培养“双强”党员86人,“双强”村干部52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500余人。坚持推行党务、政务公开,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先后在土地流转、道路建设、筹集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等方面,解决热点难点问题84件,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新村建设如火如荼。该镇按照“整合自然村、确定中心村、抓好重点村”的思路,全面完成19个村的建设规划,8个农民新村相继开工建设。其中“双和佳苑”农民新村,总投资7000万元,按照“政府主导、公司参与、群众建设”理念,采取宅基地置换模式,一期建设民居126套。杜河新村占地76亩,规划建设高标准民居269套、别墅30套。创新运用“村支两委引导,群众共同建设,资金互助合作社资金支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程监控”模式,筹集资金300万元,新村建设顺利推进。充分发挥马店、左店、王店、彭洼等村基础优势,因地制宜推进新村建设。
乘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年,该镇将继续坚持以试验区建设统揽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要求,瞄准“六个放大提升”,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关键点,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着力点,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支撑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试验区建设继续保持全市靠前位置。
城乡一体再提速。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扩大规模。在搞好已规划的新村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扩展省道S339线和京九大道沿线两侧的新区规划和建设。二是加快进度。加强协调,力争休闲文化公园、镇便民服务大厅办公楼、综合文化站等工程项目及早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两横三纵”格局。三是制订政策。出台优惠政策,采取宅基地置换的方法,吸引更多农民到镇区居住就业,形成集聚效应。四是加强配套。完善休闲文化公园、供水管网、中心幼儿园建设,完善各项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综合试验再深入。坚持一手抓老典型的提质升级,一手抓新亮点的培育打造,不断巩固扩大试验区建设成果。完善土地流转平台,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丰野、春禾蔬菜合作社为核心,辐射带动刘畈、响山、彭洼等周边村,将基地扩大到2000亩,建成浉河区最大的蔬菜种植批发基地。不断规范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运作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五权”确权,拓展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围绕优势产业加快合作社建设,重点做好茶叶、板栗和农机合作社的组建工作,努力实现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多元化、合作规模扩大化;继续抓好人才引进和职业技能培训,为试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充分发挥双强村干部作用,建立乡村干部培养选任和激励机制,引导各类人才投身创业;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场所建设,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经验,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特色产业再升级。充分发挥板栗冷藏协会的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双河板栗销全国、全国板栗销杜河”大流通格局。紧紧抓住浉河区实施“6316”茶产业振兴工程的契机,掀起茶产业发展新高潮。一是大力推进“信阳红”生产,争取瑞龙“信阳红”茶场项目早日建成;二是全面提高茶叶品质,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改进提高炒制工艺水平;三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建立茶叶加工小区(点),实行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四是以建荣茶叶公司为龙头,联合茶叶生产合作社,引进茶叶加工、包装生产线,着重推出“龙王寨”、“云香”等一批茶叶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五是做亮“AA级”旅游景点——金河园茶文化体验园,结合全镇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特色餐饮优势,大力发展茶生态观光游、茶事体验游、茶乡风情游等旅游项目,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民生再改善。进一步健全农村(城镇)低保、五保、大病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认真做好农村低保、五保集中供养等工作。确保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以镇卫生院为龙头,村级卫生室为主体,实施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提高镇村两级社区平台的管理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全区一流的农村社区示范平台。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台账,及时采集、发布劳务用工信息,组织劳务输出转移,认真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农村“六大员”制度试点工作。引入市场机制,做好自来水厂的运营工作,加快卫生院住院部大楼、杜平路改扩建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惠泽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