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斯凯菲尔:天眼看历史---激烈的民族碰撞年代(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45:10

天眼看历史---激烈的民族碰撞年代(1)

(2011-08-11 13:07:21)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共同资助,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我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杂志上。
    据研究负责人、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禹介绍,科研人员通过研究青藏高原上的中国特有树种“祁连圆柏”现生树的年轮,并与唐朝古墓里出土的“祁连圆柏”的年轮相衔接,以树木年轮宽度作为温度变化的代用指标,成功构建了从公元前484年至公元2000年,共2485年来可以代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温度变化曲线。这也是亚洲目前最长的树轮重建温度序列。
    通过分析这条树轮重建的温度曲线图,科研人员发现,我国历史上的朝代垮塌几乎都与曲线图上的低温区间相对应,秦朝、三国、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灭亡年代,都是处于过去2485年来平均温度以下或极其寒冷的时期。

    例如,历史文献研究表明,公元1~6世纪(贯穿我国东汉、三国、魏和晋朝),我国气候相对较冷。在温度曲线图上,这一时期的温度大部分都处于过去2485年来的平均温度值(2.07摄氏度以下)。由于气候寒冷,晋朝时期的草场、牧地已延伸到黄河以南区域,农业用地也在往南退缩,整个中国西北部处于干冷气候中。其中公元348年至366年间达到了过去2485年间寒冷的顶点,年平均温度仅为1.62摄氏度。(说明,这点结论是和其它研究方法有出入的,从竺可桢的物候研究以及挪威雪线研究,明末清初的小冰河期是过去两千多年间最寒冷时期)。

    下面开始书归正传。

=================

   汉族的原始含义是汉朝的民众,汉朝以后也曾经称为晋人;三国两晋和五胡乱华的大分裂时代彻底改变了这个含义;如今的汉民已经和汉朝没有任何延续性,三国两晋时期(五胡乱华)完成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如今的汉族不过是特指两三百年前居住在中原的人士的统称而已。

   我们需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在激烈的民族碰撞的年代将告诉我们一半的内容,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五胡乱华)的大分裂时代。

   ---------------

   东汉建立前后,气温有短暂的回暖期,幅度不大,很和缓,中前期以后温度下降,但是依旧比较和缓,到东汉末年气候剧烈下降,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此次波动为魏晋气候大降温的前奏,自此开始了长达约400年的寒冷气候时期,在这一气温剧降的过程中,东汉灭亡了,东汉灭亡之前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巾起义既是这一时期。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物候法研究,从公元初年(东汉建立于公元前6年)到公元600 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

   东汉初期天气又趋寒冷,有几次冬季严寒,首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从竺可桢先生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东汉中前期的气温变化并不是很剧烈,东汉末期开始气温下降剧烈;因为东汉大部分时间处于气候比较寒冷而且缓步下降的周期,东汉在历史上不是一个强悍  繁荣的王朝。

  三国时,曹操在铜雀台种桔,只开花而不结果(〔唐〕曹邺:《梅妃传》,见《说郛》卷三十八)。魏黄初六年(225 年),淮河首次结冰,时魏文帝曹丕到广陵(今淮阴)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因天气骤寒,淮河冰封,演习被迫中止(〔唐〕李德裕:《瑞桔赋•序》,见《李文饶文集》卷二十)。晋太和元年(366 年),渤海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载车马及三、四千人的军队(《苏东坡集》第四册,页86,《杏》,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可见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很多。

  南北朝时(420~589 年),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覆舟山筑有冰房,用来保存新鲜食物,供宫庭贵族享用。那时,南京的冬天,比现在要冷2℃,才能提供储藏用的冰块。北朝的贾思勰约在公元533—544 年写了一本《齐民要术》,记录当时黄河以北“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生叶、桑花落为下时”(《齐民要术》卷一《种谷第三》)。与现在相比,约迟十天至半个月。书中还提到当时黄河流域石榴树过冬,“十月中,以蒲藁裹而缠之,不裹则冻死也”(《齐民要术》卷四《安石榴第四十一》)。而现在河南、山东石榴树冬季已不需任何防冻措施,也表明六世纪上半叶气候比现在冷。

     如果以农产品产量计算,秦汉时期平均亩产为131公斤,北朝(西晋)为128.8公斤,到东晋南朝时期只有125.4公斤,这还不包括广大的土地因为气候变冷而无法种植的因素(种植面积缩减),反应的是气候变冷的趋势。

   中国的历史,当气温从低向高的时期,必定是社会趋于稳定甚至繁荣的开始,而气温比较长时间的稳定在高温期必定繁荣,在低温期的时候,如果政权得力也可以稳定(但一般伴随不断的动荡),但是气温剧烈下降的时候必定是社会分裂并剧烈动荡的年代,这源于低温期相对稳定的时候,已经渡过了人口和土地生产能力之间矛盾最剧烈的气温剧降时期(需要缩减人口)。

   而三国到五胡乱华的年代,虽然未必是中华大地平均温度最低的时期(不同的研究结论有差异),但是绝对是气温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剧烈的动荡和民族之间为了生存的而导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

   从本篇开头的树木年轮可以知道,晋朝时期的草场、牧地已延伸到黄河以南区域,农业用地也在往南退缩,整个中国西北部处于干冷气候中。其中公元348年至366年间达到了过去2485年间寒冷的顶点(树木年轮法的结论),年平均温度仅为1.62摄氏度;可是公元401年至413年,却是过去2000多年来气候最温暖的一段时期。公元348年至413这段时期的温度发生了突变,由极端寒冷迅速攀升到极端温暖,此后又迅速降温,几十年的时间周期,气温剧烈变化(长周期气温图表是无法表述的),由于这段时期正处于我国东晋时期,因此科研人员将这次温度突变命名为“东晋事件”(在西汉末年,一样发生一次这样的剧烈变化,西汉末期,气温短期剧烈下降,发生在王莽时期《王莽同志或许有才能,但命不好》,后来至东汉建立前后又开始回升。所以气候预测是极其困难的,这些诡异的走势到如今既没人也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解释,在这一气温剧烈下降然后上升的过程中,完成了西汉东汉政权的更迭,实际上完成朝代转换)。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入侵,主要是来自北方大漠。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东、南两面有海洋,基本上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阻碍。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外族受地形和气候不可能对东部的汉族政权造成千里突袭。所以汉族政权在古代一直蒙受着来自北方的压力,例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完全靠草原来养活自己,当气候变冷时,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在这时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激烈的争夺就是必然。
     在东汉末年气温剧降,后来又剧烈升降的大背景之下(约500年),西  北方民族迫于生存的压力不断向南和东南争取生存的空间,这些北方民族的来源燎原广阔,既包括如今新疆西藏和中亚地区,也包括如今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广大少数民族(西鲜卑即发源于大兴安岭,属于白人血统),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剧烈碰撞开始了,现代中国人的基因形成过程开始起步。

    气候的变迁决定了这一波澜壮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