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死了怎么处理:[转] 黄龙玉的起绵现象-黄龙玉的起绵、褪色现象辨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4:00:54

关于黄龙玉的起绵现象,近年来有个别藏家或消费者,提出在其收藏或购买的黄龙玉玉料或黄龙玉玉雕件中曾经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鉴于黄龙玉的起绵现象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并仔细观察分辨和深入研究探讨;现将一些关于黄龙玉起绵的自然现象,“除绵”的观察方法和处理结果以及相关情况分析向业界说明如下:­

1.“绵”是什么东西?­

“绵”在包括翡翠在内的各类玉料中,或多或少都有存在,“绵”在玉料中表现为呈半透明至微透明的白色、黄白色云雾状、不规则网状、脉络状的浅色絮状物。“绵”实质上是玉料内的天然不规则状“气液包裹体”,也是玉料中微细孔隙或隐裂隙群所聚集而成的“絮状脉络”,其中主要充填物为密度比玉质小得多的空气或少量液体,所以光线通过时就要发生“散射”和“折射”,使局部玉质失去透明温润的美感,而显现出微透明的絮状“绵”。在不同的其它玉种或彩石制品中,也或多或少地会出现“绵”,甚至有的还被用来作为鉴别其真伪的根据之一。如田黄石的“萝卜丝纹”,也是一种萝卜丝状的“绵”。­

­

­

2.“绵”如何形成?­

有原生及后生两个主要形成途径:­

其一,“原生成因”:地下的含矿热液,随着成矿环境温度、压力的下降,在脉动式冷凝成玉的复杂过程中,由于成矿环境的不断改变,矿液的纯度、结晶析出的速度、残留气体或液体的清除程度,乃至杂质的混入等因素,都会促使在玉料中出现与玉质的温润透明特性不相和谐的“原生绵”。­

其二,“后生成因”:玉料曾经长期裸露于坡谷、河滩的表层,长期受到风霜雨露的侵袭风化,特别是长期受到烈日的暴晒后,使得玉璞变得皮厚而表层的玉质发枯而“出绵”。如果使用了此类玉料进行深加工时,技工没有把较厚的皮除尽,而仅是依赖用“油养玉”的办法来达到“隐绵”的目的。所以,日后一旦养玉的油脂逐渐散失,则会慢慢地透出“绵”来。还有一种后生“绵”是玉料原石在自然剥蚀、搬运过程中,受到岩块的撞击或开采玉料时的爆破冲击常使玉质产生较集中的“隐裂隙”也能形成较规则的“隐裂隙绵”。­

3. 哪些玉料温润“无绵”,哪些玉料容易“生绵”?­

大凡优质水坑籽料、优质田坑籽料、优质山流水肉料、优质山坑肉料、优质瓦沟肉料及优质原封石、优质包浆石等玉料的“出绵率”都比较低,往往可获得满意的优质“无绵”玉料和产品;而普通的、玉肉薄的、玉肉厚度(脉幅)和形态变化极不稳定的,以及接近或出露地表而长期受风化、日晒的厚皮“枯料”,其“出绵率”都较高。所以选货、挑料时,必须注意各玉料的品类和品级;这是至关重要的。涉足者应勤学多练,掌握好识别、分辨黄龙玉的品类和品级的技能,注意积累识别玉种、分辨优劣的实践经验。­

­

­

4. “绵”在玉料及玉雕件中的危害?­

“绵”的出现,如果仅在次要部位而且量少、微弱不显眼,对质量的影响不大,反而表明其为天然玉质。但出“绵”太多而明显,则明显失去了玉质的温润度和水头,大大降低玉料和玉雕件的等级档次。­

5. 怎样才能选到不会起“绵”的玉料和玉雕件?­

如上所述,“绵”是由于“绵体”内外密度差而产生光线散射才会“出绵”;不明显的表层“绵”可用“油养法”暂时消失而隐去。所以,选料和判断时,不要过分看好用塑料簿膜层层密实包裹而打开后“油淋欲滴”的“油炸果料”或“油淋雕件”。必须购买时,在取得货主同意和支持后,先将油质用吸油软纸揩吸干净,再用温热的洗衣粉水除油刷洗,直到将油清洗干净,最后将水汽吸干、晾干。如果不放心,可请货主用理发用的热吹风机距离玉料0.3米(雕件0.5米)缓缓吹热1~3分钟。­

一般而言,通过上述简单处理后,如果有“隐绵”即可用放大镜观察到;否则放大镜下都看不出“绵”来,就没有大的问题了。保险的做法是:最好还是选购那些没有过量使用油养的玉料或加工品,应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天然玉质本来真面目的无油玉料或无油、微油加工件。­

6. 玉料、雕件如何“除绵”?­

较多的“绵”、明显的“绵”是无法除去的,处于表层的“绵”,不明显的“绵”,常被使用油养的方法来隐去。其原理是“油质”渗入到组成“绵”的微孔隙、微裂隙里驱除了里面的空气后,使得致密的玉质与“绵”之间密度和折光率渐趋接近,透过的光线不再因“绵体”内外密度差而产生散射“出绵”,所以“绵”就暂时消失而隐去了。只有当“油养”的油质逐步散失后,“绵”才又渐渐再现。所以,油养的用油,必须是不易挥发散失的透明无色而稳定性极高的“非干性油”,而且最理想的是使用折光率与黄龙玉相近的“非干性油”。­

顺便提一句:准备交易销售的黄龙玉玉料或加工件,不要一个劲地过分油浸、油养,不弄虚作假,不给别人和自己找麻烦。数万元以上的交易,最好买卖双方都签署一个质量保证书或相关合同,这样做既增强了交易的信誉度,又减少了往后可能发生的纠纷和麻烦,也使黄龙玉高端交易逐步走向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质量保证信誉至上的发展模式。                                ­

黄龙玉最初人称黄蜡石。在当地人看来,它有着田黄般的颜色、翡翠的硬度,与和田玉等软玉相比,硬度更好、透度更高、色彩更鲜艳丰富。由于其产在龙陵,又以黄色为主色,故最终得名为黄龙玉,也有人称为龙黄玉。此前,当地政府还有一个“龙陵玉”的命名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