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紫霞台词大全:以生态文明为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55:57
方时姣  2011-09-29
摘 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关联入手,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性。通过剖析现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生态约束因素,提出了以生态文明为基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改革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
一、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联
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与完善可持续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联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标与导航仪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些成就取得的同时却又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实践证明,生态文明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树立了全新的思想理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与奋斗目标,提供了新的价值评判标准与路径选择。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建立,以实现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与生态权益的有机统一,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与着力点
建设生态文明蕴藏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利于拓展新兴生态产业的成长空间,有利于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也有利于突破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空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家与地方生态环境项目的整治、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既能拉动当前的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起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支撑作用与着力点作用。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条件与重要保障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通常可以用经济发展的质量、生态环境改善的状况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大标准来检验与衡量。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了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必然要求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支撑条件与重要保障。当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反过来也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就不可能真正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生态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二、现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生态约束问题剖析
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还是一种工业文明的传统发展方式。由于传统发展方式是一种高生态损耗、低生态涵养的发展方式,其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的生态约束也越来越大,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承载空间日趋狭窄,资源约束日趋紧张
首先是耕地规模下降已经接近红线。2009年,中国耕地18.26亿亩,离18亿亩红线仅一步之遥。其次,矿产资源短缺压力日渐增大。以2004年为例,中国GDP占世界的4%左右,但消耗了全世界8%的石油、38%的煤炭、28%的铁矿石、28%的钢、23%的氧化铝、21%的铝、20%的铜、20%的铅、22%的锌、9%的镍、29%的锡、40%的水泥。根据情景分析,到2020年,国内石油、铀、铁、锰、铝土矿、锡、铅、镍、锑、金等10种矿产品的可供能力将下降到40%~70%;铬、铜、锌、铂族金属、镍、硼、金刚石等9种矿产品可供能力将小于40%,可供储量严重短缺。2000年以来,资源性缺水日趋严重,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2000亿元。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超过50%,最高的接近100%,已经超过水资源承载力。
(二)能源支撑能力日益弱化,能源约束日趋紧张
建国以来,随着能源工业的发展,中国曾经在较长时期内实现了能源的自给,甚至可以出口部分能源。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以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延续,我国能源需求急速增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需求总量开始超过生产总量,供需缺口呈不断扩大趋势。部分能源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以石油为例,199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到2009年,已提高到52%,突破50%的国际警戒线。随着能源进口依存度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譬如,由于电力短缺,2005年,由于受能源短缺影响,全国有24个省的炼铝企业被迫削减产量,一些铝项目被迫停止或拖延。其中,有147万吨新建产能被停止,另有90万吨被迫延期。能源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使中国经济容易受到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据专家估计,国际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中国GDP增长率将平均降低1%。
(三)环境承载力严重下降,污染排放空间约束日渐紧张
根据估算,在全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布局、气象条件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要使污染物排放处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降解能力之内,全国最多能容纳1620万吨左右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1000万吨左右的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实际情况是,自1991年以来,中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就开始高于这一水平,且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2007年仅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高达2119.75万吨,高出可容纳量的31%。1990年开始,化学需氧量排放开始超过这一容纳量,1995年,排放量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的30%。2001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达到1405万吨,高于环境承受能力的40%左右。此外,进入新世纪以来,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年排放都超出承载范围40%以上。可见,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早已突破环境承载力。2005年,瑞士达沃斯发布的世界各地环境质量“环境可持续指数”(ESI)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位居133位。
(四)生态损失逐渐上升,可持续经济发展成本约束加大
生态损失即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生态破坏的加剧,开始出现严重的生态损失。1985年,全国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达到1072.92亿元,占同期GDP总量的11.97%。据全国各省、自治区提供的资料,到20世纪最后10年间,全国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总量的4%~13%,有些地区甚至更高,例如,根据中国环境报2004年8月20日,第1版报道,山西省环境污染损失大约已占到当地GDP的15%。根据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部编制的《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分析,由于长期以来生态保护和生态涵养不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各种自然灾害每年给全国八大生态脆弱区造成20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率年均递增9%,普遍高于这些生态脆弱区的GDP增速。由于中国生态损失总量大,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成本约束加大。1949-1999年50年间,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自然灾害总损失为25000多亿元,平均占GDP的3%~6%,大大高于同期美国0.27%、日本0.5%的水平,占财政收入的30%,大大高于同期美国0.78%的水平。另外,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平均综合发展成本是全球平均综合发展成本的1.25倍。其中,自然保护成本是1.25倍,生态恢复成本是1.27倍,自然灾害频率是1.28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小酿造是污染淮河流域的主要行业,创造的产值约为30亿元。但若将受污染的淮河恢复到60~70年代水体环境质量状况,治理投入至少需要150~200亿元。污染环境获得的经济利益尚不到经济损失的五分之一。可见,环境损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而且,随着突破环境承载力的污染物的不断累积和环境污染程度的加深,自然环境消解污染物的能力将会下降,环境损害损失将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
三、以生态文明为基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路
转变现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实际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也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重构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过程。如何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建设生态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生态和谐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笔者认为应加强与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转变现行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生态文化产业,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开展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大局,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正视转变现行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生态约束,保持生态资本存量非减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经济建设的质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2007年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是,传统发展方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在某些地方还有越来越强化的趋势。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理论上将发展方式转变片面理解为要素的组合与配置问题,理解为经济结构问题,在实践上则主要关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较少从这种发展方式赖以构建的文明视角切入考虑问题,更没有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考虑。由于在实践中没有考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生态约束,因而出现了一方面强调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矛盾。如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进程中,一些“两高一资”企业恢复生产,一些项目开工没有经过严格环评,一些项目开工后加剧整体节能减排压力。此外,“绿色GDP”指标体系的推广因为一些地方的抵制搁浅,也表明一些人不自觉地将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文明对立起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正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生态约束,特别是要消除与缓解资源承载空间日趋狭窄的资源约束、能源支撑能力日益弱化的能源约束、环境承载力严重下降与污染排放的空间约束、生态损失逐渐上升的成本约束等多个方面,要采取得力措施保持生态资本存量非减性,为推进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明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三)以生态文明为基点,将生态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核
所谓生态发展就是用生态的观念去评价人类的经济活动,制定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其内涵包括:生态发展包括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即不仅要取得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生态发展必须保证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这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转变现行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生态发展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生态发展了,经济发展才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又不危害环境,保证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这也是新的社会一经济发展的原则。以生态文明为基点,要把生态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核,以推进传统发展方式的转型,这也是转换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以生态文明为基点,把生态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核,在实践中要着力推进“五大根本转变”: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包括传统产业绿化),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由工业文明的黑色产业结构向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在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中,我们看到绿色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这是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方向和潮流。我国应当抓住这个最好时机,推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并加快向绿色经济与绿色产业结构转变的步伐。特别要将绿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使其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而且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二是认真发展低碳经济,着力推进能源经济结构由高碳黑色能源结构向低碳与无碳绿色能源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是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黑色经济,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是以低碳与无碳能源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因此,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生态化,即能源经济结构的全面绿化,形成绿色能源经济体系,才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经济发展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中赢得先机。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由工业文明的最高代价生态外生模式,向生态文明的最低代价生态内生模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推进企业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最终形成生态自然和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双赢的经济发展方式。四是全力发展创新经济,着力推进经济发展从过于依赖要素驱动、黑色增长,向创新驱动,绿色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这个转变的关键所在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其着力点和突破口是使科技创新尤其是绿色科技创新,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在实现两者互动上实现突破,才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五是努力发展生态市场经济,着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市场体制的根本转变。这是我们调结构、转方式、创模式,沿着生态文明发展的绿色方向与生态路标前进的体制保障。因此,我们必须继续进行制度创新、尤其是在绿色制度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才能保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使我国真正走上以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之路。
作  者:方时姣
出  处:《经济学动态》
单  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类别:改革与发展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中国推进低碳发展的五个“有利于” (2011-09-29)
 援欧应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相结合 (2011-09-29)
 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胀作用的测算分析 (2011-09-29)
 福建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政策研究 (2011-09-28)
 外储“瘦身”趋势不可逆转 (2011-09-28)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2011-09-28)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