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贾的一句话图片:逃回北上广现象 大城市更能找到尊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14:01
逃回北上广现象 大城市更能找到尊严 

【逃回北上广现象】专题报道:这两年,有关逃离“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的话题受到社会关注(去年本报7月29日第17版《谁在“逃离北上广”》、9月16日第18版《“中产”的未来在哪里》曾对此作过报道)。


  近期,逃回“北上广”的话题引发了新一轮热议。“逃离”又“逃回”,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相对于大城市,中小城市有哪些特点?年轻人该如何结合实际安排自己的生活?

 


  最近,年轻人“逃回北上广”的现象,引起社会关注。从当初的“逃离”,到现在的“逃回”,北上广还是北上广,并没改变什么,但年轻人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终于认识到,北上广再艰难,也比其他二三线地方好。


  其实,这种“逃回北上广”现象早就在我国存在多年了,这是大学生到基层“初次就业”,然后纷纷回大城市“再就业”。大学生基层就业,于政府、大学和大学生来说,都像是一个“美梦”,在现实中很快破碎。


  整,扩大服务业的份额,由此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和发展的空间。事实上,这正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长远之策,而且,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为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但遗憾的是,我国各级政府,由于各种既得利益因素的阻扰,并没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规划和长远打算,地方追求GDP经济,谋求短期的政绩,这与大学的GDP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就业也成为短期的政绩工程。从当初的“逃离”,到现今的“逃回”,年轻人的精力被无谓的折腾。对于个体来说,这样的折腾,熬一熬,或可负担得起,而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年轻人的精力如果被这样折腾,这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这是我国政府,以及我国大学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持续走高——今年达到670万,人保部的预计是,未来五年,大学毕业生规模保持在700万左右——每年政府部门和各大学,都会出台政策,做大学的工作,鼓励学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到基层就业,认为这是发展地方经济、缓解地方人才缺乏困难、解决大学生就业、实现大学生基层创业的“多赢”,而且,政府部门和大学,已经就此总结出大学生就业的重大变化,诸如“从集中就业(集中地域、集中行业)到多元就业(分散地域、行业拓宽),可是,相当数量基层就业的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很快对基层工作环境、事业发展空间失望,继而想着离开基层,重回城市。他们中有部分加入考研、考公务员大军,有的则很快就“二次择业”。


  这其中还包括政府重点推进的基层就业工程的大学毕业生,比如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工程等。分析起来,大学毕业生到基层走一遭,又心系大城市,有如下原因。其一,基层单位,并不如上级政府所设想的那样,求贤若渴,并理解上级政府的政策精神,因此,对大学生人才,只是听指令安排接收,并没有想好怎样培养、管理、发挥他们的作用,于是大学生感觉倍受冷落;其二,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基层单位并没有编制解决这些大学生的长远就业,因此,就是大学生在完成计划、工程服务期之后,想继续留下来,也比较困难;其三,政府部门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诸如基层就业学生考研优惠、考公务员优惠,给人的感觉就是,到基层就业是权宜之计,大学生的出路,还是要离开基层,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很难重视提高基层职业本身的吸引力。


  整,扩大服务业的份额,由此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和发展的空间。事实上,这正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长远之策,而且,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为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但遗憾的是,我国各级政府,由于各种既得利益因素的阻扰,并没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规划和长远打算,地方追求GDP经济,谋求短期的政绩,这与大学的GDP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就业也成为短期的政绩工程。从当初的“逃离”,到现今的“逃回”,年轻人的精力被无谓的折腾。对于个体来说,这样的折腾,熬一熬,或可负担得起,而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年轻人的精力如果被这样折腾,这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这是我国政府,以及我国大学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样的基层就业,能留下什么呢?最大的价值,可能就是延缓了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城市就业时间,以及告诉越来越多的学生,大城市才是就业的最终归属,到基层是暂时的、过渡的。很显然,这与政府和大学设想的政策初衷,严重不符。




最近,年轻人“逃回北上广”的现象,引起社会关注。从当初的“逃离”,到现在的“逃回”,北上广还是北上广,并没改变什么,但年轻人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终于认识到,北上广再艰难,也比其他二三线地方好。其实,这种“逃回北上广”现象早就在我国存在多年了,这是大学生到基层“初次就业”,然后纷纷回大城市“再就业”。大学生基层就业,于政府、大学和大学生来说,都像是一个“美梦”,在现实中很快破碎。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持续走高——今年达到670万,人保部的预计是,未来五年,大学毕业生规模保持在700万左右——每年政府部门和各大学,都会出台政策,做大学的工作,鼓励学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到基层就业,认为这是发展地方经济、缓解地方人才缺乏困难、解决大学生就业、实现大学生基层创业的“多赢”,而且,政府部门和大学,已经就此总结出大学生就业的重大变化,诸如“从集中就业(集中地域、集中行业)到多元就业(分散地域、行业拓宽),可是,相当数量基层就业的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很快对基层工作环境、事业发展空间失望,继而想着离开基层,重回城市。他们中有部分加入考研、考公务员大军,有的则很快就“二次择业”。这其中还包括政府重点推进的基层就业工程的大学毕业生,比如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工程等。分析起来,大学毕业生到基层走一遭,又心系大城市,有如下原因。其一,基层单位,并不如上级政府所设想的那样,求贤若渴,并理解上级政府的政策精神,因此,对大学生人才,只是听指令安排接收,并没


  “逃回北上广”只是大学生基层就业整体现象中的一个新表现而已,只是与政府工程、计划不同的是,这些年轻人是自己选择离开大城市到二三线工作,而结果还是一样,二三线城市的现实也很残酷。


  大学毕业生就业集中在大城市,这并非大学生就业不理性,而是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极不适应。这从根本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困境——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8930人,这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可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十分严峻,主要在于服务业不发达,在GDP中仅占40%,而服务业是吸纳大学生毕业生最多的领域。我国不发达地区、基层单位,所处产业集中为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业大多不发达,让大学生去这些地区就业,不匹配是情理之中的,除非这些地方,努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服务业的份额,由此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和发展的空间。


  有想好怎样培养、管理、发挥他们的作用,于是大学生感觉倍受冷落;其二,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基层单位并没有编制解决这些大学生的长远就业,因此,就是大学生在完成计划、工程服务期之后,想继续留下来,也比较困难;其三,政府部门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诸如基层就业学生考研优惠、考公务员优惠,给人的感觉就是,到基层就业是权宜之计,大学生的出路,还是要离开基层,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很难重视提高基层职业本身的吸引力。这样的基层就业,能留下什么呢?最大的价值,可能就是延缓了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城市就业时间,以及告诉越来越多的学生,大城市才是就业的最终归属,到基层是暂时的、过渡的。很显然,这与政府和大学设想的政策初衷,严重不符。“逃回北上广”只是大学生基层就业整体现象中的一个新表现而已,只是与政府工程、计划不同的是,这些年轻人是自己选择离开大城市到二三线工作,而结果还是一样,二三线城市的现实也很残酷。大学毕业生就业集中在大城市,这并非大学生就业不理性,而是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极不适应。这从根本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困境——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8930人,这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可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十分严峻,主要在于服务业不发达,在GDP中仅占40%,而服务业是吸纳大学生毕业生最多的领域。我国不发达地区、基层单位,所处产业集中为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业大多不发达,让大学生去这些地区就业,不匹配是情理之中的,除非这些地方,努力实现产业结构调




事实上,这正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长远之策,而且,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为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但遗憾的是,我国各级政府,由于各种既得利益因素的阻扰,并没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规划和长远打算,地方追求GDP经济,谋求短期的政绩,这与大学的GDP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就业也成为短期的政绩工程。


  最近,年轻人“逃回北上广”的现象,引起社会关注。从当初的“逃离”,到现在的“逃回”,北上广还是北上广,并没改变什么,但年轻人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终于认识到,北上广再艰难,也比其他二三线地方好。其实,这种“逃回北上广”现象早就在我国存在多年了,这是大学生到基层“初次就业”,然后纷纷回大城市“再就业”。大学生基层就业,于政府、大学和大学生来说,都像是一个“美梦”,在现实中很快破碎。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持续走高——今年达到670万,人保部的预计是,未来五年,大学毕业生规模保持在700万左右——每年政府部门和各大学,都会出台政策,做大学的工作,鼓励学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到基层就业,认为这是发展地方经济、缓解地方人才缺乏困难、解决大学生就业、实现大学生基层创业的“多赢”,而且,政府部门和大学,已经就此总结出大学生就业的重大变化,诸如“从集中就业(集中地域、集中行业)到多元就业(分散地域、行业拓宽),可是,相当数量基层就业的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很快对基层工作环境、事业发展空间失望,继而想着离开基层,重回城市。他们中有部分加入考研、考公务员大军,有的则很快就“二次择业”。这其中还包括政府重点推进的基层就业工程的大学毕业生,比如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工程等。分析起来,大学毕业生到基层走一遭,又心系大城市,有如下原因。其一,基层单位,并不如上级政府所设想的那样,求贤若渴,并理解上级政府的政策精神,因此,对大学生人才,只是听指令安排接收,并没


  从当初的“逃离”,到现今的“逃回”,年轻人的精力被无谓的折腾。对于个体来说,这样的折腾,熬一熬,或可负担得起,而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年轻人的精力如果被这样折腾,这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这是我国政府,以及我国大学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经济压力小了,但精神需求怎么满足?


  原以为在小地方生活,压力会更小、过得会更舒服,但事实并非如此。回到二、三线城市的“都市人”,感觉又跳进了一个“围城”。


  年前,曾静离开了广州,前往广东东莞常平镇一家外企做企划投资。谈起这段经历,曾静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当初“逃离”广州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真正吸引她的却是东莞这家企业“提供食宿”的福利。


  “广州当时进行‘城中村’改造,我住了两年的农民房不能再续租了,而且要立即搬离。”曾静说,“你不知道在广州租房子有多难!租金与楼价一样急剧飙升,在公司5公里范围内根本找不到2000元以下一室一厅的房子,光房租就要占月收入一大部分。”加上工作时间不固定,吃饭成了曾静面临的另一大问题:自己做太累,出去吃小店又不放心,所以她经常靠方便面、饼干、面包填肚子。


在大城市,房子贵、交通难、生活烦,票子却不够花,成为很多身处“北上广”的人逃离的理由。那么,节奏缓慢、房价相对低廉的二、三线城市,真的就是“世外桃源”吗?


  “当时我想,东莞虽然小,但企业提供食宿、工作时间固定,收入低点也无所谓。”曾静说,但真正到了东莞,她却感到诸多不适应:企业提供4人一间的集体宿舍,跟大学宿舍差不多。有些室友经常带小伙子来玩,深夜才走,这让她无法忍受;食堂还算令人满意,厂里每月还把补贴打到饭卡上,但晚饭后走出厂区,根本没有休闲去处,连看个电视也要呆在食堂……


  这还不是最难以忍受的。对26岁的曾静来说,现在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厂里生活圈子太窄,那些经常试着约她出去吃烧烤的小伙子,无论学识还是眼界都与曾静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不由让她怀念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听音乐会的日子,留恋珠江边与友人聚会的时光。


  几经考虑,今年10月曾静又回到了广州,继续她辛苦的打拼。但和一年前离开广州时的心态完全不同,现在的曾静多了几分稳重与成熟:“工作虽然辛苦,但不会像以前一样心烦意乱。相反,我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


  人生处处是“围城”。原以为在小地方生存,压力会更小、过得会更舒服,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小地方物价低,但收入也低;小地方生活比较单调,远没有大城市丰富多彩。有了大城市生活经历、重新回到二、三线城市的“都市人”,感觉又跳进了一个“围城”。


  一些专家表示,年轻人“逃回北上广”是一种人生围城的无奈。在一线城市,人们尽管背负着经济压力,却能满足一种无法替代的精神需求。这不仅在于大城市拥有更多电影院、文化馆、健身房等场所,也在于大城市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人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更多价值观相近的群体,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免于沉陷精神荒漠。




讲人情拼关系,“都市人”是否还适应?


  一些人回到小城市工作,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应,因为在一个熟人社会,做事更要讲关系、论人情,发展或许更难,价值观的冲突或许更大


  前几天,张超离开湖南老家,又回到了广州,多少带着一些失望。想当初,他离开广州回家乡时充满激情,但这么快“逃回”广州,出乎所有人意料。


  最初,张超在广州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主管房地产销售策划,他的梦想就是在广州买房,将父母接到广州。但现实是残酷的,广州的房价一个劲往上蹿,就凭他每个月不到5000元的工资,是没法买房的。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累了,想到了回家。


  “当时考虑,如果能够回乡创业,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张超说,正巧有朋友介绍在湖南的一个地产项目招聘销售团队,他想这是一个机会,可以将业务上有来往的好友组织起来,组成销售团队与公司签下代理合同。此后,张超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都说房地产开发很“暴利”,但对于承销房地产项目的销售团队来说,却是另外一番光景。张超说,销售团队原则上说是回家乡常德落脚,但实际上总在湖南全省以及外省“流窜”,他们的销售团队力量不是很强,无法与大的开发商、大的楼盘及商业地产接洽,实际就是在一些市县承销小的地产项目。


  “在广州给客户服务的时候,主要是谈文案,很‘文气’。但回到内地拼的全是酒桌上的功夫,文案写得怎么样不重要,销售创意也不重要,只要能签下业务就是‘英雄’。”张超说。


  更难的在于回款。完成销售业绩后,按照合同,对方应该将属于他们的款项及时付来——这在市场经济意识很浓的广州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但到了内地,“回款”就成了千难万难的事情,对方会千方百计扣除各种费用,拖欠回款更是家常便饭,张超承销的好几个项目回款至今没有着落。时间一长,这很影响团队的情绪。随着几个骨干成员的离开,销售团队不得不散伙。


  带着失败痛苦,张超权衡再三还是决定回到广州。按他的想法,在大城市继续打拼几年,今后即使要创业,也会选广州及其周边等市场经济较成熟的地区。“回内地创业,太辛苦。”张超说。


  去年,赵文从北京回到了山东泰安,跟着自己的叔叔做体育用品生产销售,深刻体验到在中小城市做事有多么不容易。


  为上一个新项目,他去当地政府部门办手续,折腾了半个月也没动静。最后还是在叔叔带领下,通过朋友找到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请客、吃饭、送礼、说好话,两天就搞定了。


  “我不是不知道在小城市做事要讲关系,但不经历一次,还真难以体会。”赵文说,“以前叔叔总说我需要学的还多着呢,我不服气,现在算明白了。如果说大城市人们还有时间、精力用在做事上,在中小城市则要耗费很大一部分心力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专家认为,大城市往往更加开放、相对公平,而二、三线城市往往更讲等级关系、人情关系。一些人到了小县城工作,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应当地的人际交往模式,因为在一个熟人社会,做事更要讲关系、论人情,发展或许更难。


  大城市与小城市,到底选择哪儿?


  人们应该慎重选择发展的地方。大城市和小城市各有优点、缺点,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才能生活得更幸福


到底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到小城市谋生?


  或许,这个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人们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一线城市工作过的人,虽然面临着买房压力、户口歧视等,但二、三线城市也绝非世外桃源,不少人无法适应城市间的巨大落差。如何选择,人们应该考虑自己的能力、性格、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慎重做出决定。毕竟,大城市和小城市各有各的优缺点,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才能生活得更幸福。


  夏玲从江西南昌一所大学毕业后,2006年托朋友在上海找了一会计工作。一年之后,夏玲很不适应,房子太贵、交通太难。后来夏玲回到老家,生活虽然安逸了,却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苦恼。


  在人们眼里,夏玲从上海回来,一定是能力不行,或者有啥情况,这让她找个对象都很难。“我还是要回北上广。”夏玲说,后来她又南下广州,不仅找了一份工作,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实际上,无论“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目前都没有准确的数据统计,难以说明这些现象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一种趋势。但之所以能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主要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公众试图找到一个表达生存压力的话题。


  当然,即便“逃回北上广”,现实问题依然存在,房价依然很高、生活成本依然很大。为了不让年轻人再次因为这些现实问题而纠结,大城市应该积极解决他们的安居问题,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生活有了保障,人们的发展才能有奔头。


  专家表示,大城市毕竟容纳能力有限,二、三线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更多,政府应当更加重视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多为中低层社会成员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为年轻人搭建更大的就业、创业舞台。这不仅是改善民生最直接的体现,更是为地方发展注入活力的必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