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虹苏青大结局:古代才智过人的谋士和思想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2:53:22

  出身厨师的谋士-伊尹

伊尹商初大臣。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

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公

周公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武王弟。被封于周(今陕西岐山北),因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蔡、霍叔等联合武庚(商纣王子)及东夷进行反抗,他出师东征,经三年征战,平定叛乱。又分封诸候,营建东都洛邑。传说他求贤若渴,广招人才,并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燕国始祖召公奭

召公 燕国始祖。姬姓名奭。助武王灭商。武王灭商以后,又封他于燕地。成王时为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助周灭商的姜太公

吕尚周代齐国始祖。又称姜子牙。曾任太师,亦称师尚父。传说他早年流落殷都,闻文王求贤,遂到渭水钓鱼以待,果为文王赏识。文王被纣王所囚,他进献美女,赎回文王。后助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俗称姜太公。据传著有兵书《六韬》。

齐国上卿管仲

管仲春秋初齐国政治家。齐桓公即位后,任用为卿,以主持政务,尊称“仲父”。他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六工商乡,分野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按士乡之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 成为五霸之首。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即《老子》)。《老子》说明宇宙本质、构成、生灭、变化,提出“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认为道无状无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道法自然”,有本质、规律的含义,提出“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及转化与运动,但忽视转化的条件和运动的发展上升特征。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绝圣弃智;抨击时政,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要求回归自然,主张“小国寡民”、“结绳而用”。又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等伦理、美学观点。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各派吸收、阐发。道教奉之为教主,封建统治者曾封之“太上玄元皇帝”称号。

以"道"为本源的庄子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名周,曾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惠施友善。家贫,曾借粟于人。相传楚威王聘为楚相,坚辞不就。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见。又以为万物无时不变化推移,原因在于其内部有两种力量互相作用。但又认为,事物之间本质上无差别。要求人们安时处顺,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善用寓言,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颇有艺术价值。

得遇黄石老人的张良

张良韩国贵族之后。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变卖家财,寻求刺客,制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在博浪沙与力士刺杀秦始皇,未遂,逃往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藏匿。据说在此遇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秦末参加反秦义军,先在刘邦军中为将,随刘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贪恋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以使他效力,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主张追击项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西汉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高祖欲废太子,由于张良力谏乃止。

西汉伦理思想家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伦理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曾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武帝采纳其对策,由是开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其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杂以阴阳五行之学,形成神学式理伦体系。创天人感应之说,以天为万物之祖,百神之君,认为天制造了人类,人类为天的副本。天对万物实行主宰,以阴阳五行的变化和付瑞、灾异对万物和人类社会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君主是代天行事,须以天意为行为准则。君臣、父子、夫妻之纲常,均出自天意,不可更变。另有以“三纲五常”为封建伦理观点,并分人性为上、中、下三品。宣扬“黑、白、赤”三统的历史循环论,否认社会的发展。倡导义重于利的义利观,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又进一步在义利对立意义上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道德实践路线。政治上反对兼并,主张限民占田。对社会中贫富不均、土地多寡悬殊等现象有所认识和揭露。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以利于政治统治。

巧计脱命的郑玄

郑玄,汉朝人。郑玄拜马融为师学习算学,三年没有见到师父马融的面。马融只是让他的一个学得较好的学生教郑玄而已。一次,马融计算浑天算的不符合,问他的弟子们,没有一个能算出来的。有个弟子说郑玄能算。马融立即将郑玄召来让他计算,一转眼的工夫就算出来了,大家都既感到吃惊又佩服。等到郑玄学业学成后辞别老师回归故里时,马融心里忌恨郑玄。郑玄也怀疑有人追赶他。于是坐在一座桥的下面,将穿着木屐的脚放在水面上。马融果然用“式”这种卜具推算出他离去的方位,带领人去追杀郑玄。看见郑玄后,对跟他一起来追杀郑玄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依靠着木(按:木屐代木。此处说法,要在土下水上,既是棺木。),这回他必定得死。于是不杀郑玄,转身离去。郑玄方免一死。

凤雏庞统

庞统初与诸葛亮齐名,人称「凤雏」。刘备得荆州,拜军师中郎将。后从刘备入蜀,统建议迅速进兵成都,备采纳。

天下奇才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死,为避东汉末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前夕,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抗曹联盟,使曹操败退。又帮助刘备经营荆州,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于临死前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孩子及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诸葛亮担负起蜀国重担,重新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曹魏的司马懿与他多次交兵后,亦赞叹他是「天下奇才」

善鼓琴的嵇康

嵇康三国时人,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为精善为母而迁的徐庶

徐庶三国人,初与诸葛亮等为友。后归刘备,并推举诸葛亮。以其母为曹军所执,被迫归曹操,官至右中郎将。

魏明帝时三日仆射周(岂页)

周(岂页)西晋末,累迁至尚书吏部郎、镇军将军长史。渡江后官至尚书左仆射,因常酒醉不醒,人称“三日仆射”。王敦叛乱,有人主张尽杀王氏,他力保王导无罪。敦功入健康,他被杀。后导知其曾救己,恢未劝阻,因有“吾虽不杀伯人,伯人由吾而死”之语。

融合南北经学的孔颖达

孔颖达唐经学家。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到唐代,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诸职。奉唐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根据南学约简、以玄学治经和北学深芜、引用谶纬的特点,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形成唐代义疏派。极力主张贵贱尊卑的区别。唐代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静修无欲的周敦颐

周敦颐宋代思想家。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他提出「主」、「无欲」的道德修养论,认为「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对程朱学派「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南宋理学家朱熹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为绍兴进士,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之后,朝廷令他监潭州南岳庙,其间致力于著述和讲学。淳熙五年任南康军知军,仍注意与士子论学,并访得白鹿洞书院旧址,奏请予以复修。此后,历任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等。光宗继位,他历任漳州知州、秘阁修撰、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宁宗继位,他因宰相赵汝愚的招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二年韩胄为相,朱熹被弹劾去职,进而被列为「伪学逆党。朱熹一生著述繁富,著名而影响最大的是《诗集传》和《四书章句集注》。它们成了后来历朝学子必读的教科书。朱熹学说的核心就是一个「理」字,他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他把传统的纲常加以理论化和通俗化,认为「三纲五常」应是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认为这是永存而不灭的。这套学说对专制主义和帝皇权力的强化有很大的作用,后来成了统治者的正统理论,影响深远而巨大。他的学说源自北宋的程颢、程颐,故学术界常以「程朱学派」称之。

复兴程朱理学的真德秀

真德秀南宋大臣、学者。学术继朱泉熹,与魏了翁齐名。他见金有必亡之势,曾上书请停付岁币,加强军备,兴淮南屯田,强兵足食,以谋自强。因被史弥远排斥,屡任外官。端平元年被召入京,反对进兵收复两京。临安民谚谓:"若要百物贱,须待真直院,及至唤得来,搅做一锅面",以讥其无补时政。次年任参知政事兼侍读,不久病卒。曾谓"天下未尝有无理之器,无器之理";"若舍器而求理,未有不跟于空虚之见"庆元党禁弛,程朱理学得以复盛,多赖其力。有《真之忠公集》。

一衲一蓑张三丰

张三丰明道士。丰一作峰。名全一,一名君宝,以号行,又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东北)。人。或谓宋、金、元时人,其籍贯,亦有平阳、猗氏、宝鸡、天目等说。史称他龟开鹤背,大耳贺目,须髯如戟;读书过目成育,寒暑只有一衲一蓑。曾在武当山幽栖。明太祖成祖屡遣使救之,不遇。英宗时封为通微显化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