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形象分析:财务管理(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38:12
 浅谈城投公司财务战略规划
 

  浅谈城投公司财务战略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建投资管理模式,盘活城市资产,按市场规律经营城市,城市投资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生,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几乎都成立了类似城投公司性质的公司。许多城市城投公司的有效运作,为所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一些城市中,尤其是城市投资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的城市中,城投公司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甚至走入误区。作为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城投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与所在城市的经营发展休戚相关。城投公司的发展战略问题,尤其是财务战略的选择与规划关系到城市城投公司的存亡与兴衰,也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因此,本人在此想谈谈城投公司的财务战略规划的问题,以此抛砖引玉。

  一、财务战略在城投公司的重要地位

  财务战略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战略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对现有的资金市场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公司财务的实际情况,选择公司的投资方向,确定融资渠道和方法,调整公司内部财务结构,保证公司经营活动对资金的需要,以最佳的资金利用效果来帮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财务战略在城投公司有其更加特殊的重要地位。

  1、城投公司的职能定位决定了财务战略的重要性。城投公司的根本任务在于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效率,促进城市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个定位明确了城投公司的两个重要职能是投资与融资。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运营离不开财务战略的支持。财务战略主要包括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利润分配战略和财务结构战略。城投公司要实现其职能,首先,就需要在项目建设筹资总量、资本结构、筹资方式、资金分配与管理等筹资方面进行筹划,选择有利的渠道和方法,力求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借入资金的使用效果。其次,需要在投资方向的选择、投资组合、决策标准、资本预算、并购行动等方面进行筹划,发掘市场中最具有潜力的项目,实现投资的最佳效果。第三,还需要对各投资方的利益分配进行筹划,根据市场金融状况和公司财务状况确定分配政策,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第四,还有对财务结构需要进行合理筹划,拟定有利于城投公司长远发展的资本结构,并在安全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中寻求最佳结合点。因此,财务战略是城投公司职能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

  2、城投公司的经营发展方向是财务战略实施的途径,决定了财务战略的重要性。首先,城投公司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城市建设投融资的运作主体。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主体的城投公司,应将计划经济条件下各部门分散投资、分散管理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控股公司集融资、投资、建设和经营相结合集约管理的企业行为,彻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经营责权不明,政企不分问题。城投公司只有通过财务战略的实施才能解决投融资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城投公司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城建资产的运营主体。经过长期投入,形成大量的城建存量资产,在城市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过去政府或主管部门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实际上这部分国有资产没有明确的业主,往往造成建设时热火朝天,建成后管理薄弱、无人管理,需要大量的城建维护补贴。现在用市场经济观念进行审视和分析,大部分城建资产不但可以形成新的产出,还可以运用市场手段,使存量资产盘活变现。以城投公司为主体,运用市场手段运营城建资产,即通过财务战略筹划,不仅可以解决城建资金不足这一难题,还可以提高城建资产的运营效率,形成城建资产投入、产出良性循环,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投公司如何进行财务战略选择

  进行财务战略规划必须要做好财务战略选择,财务战略的选择要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城投公司总体财务战略思想必须着眼于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防范未来风险的意识。城投公司财务战略选择必须考虑经济周期波动情况、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等因素,并及时进行调整,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发票管理制度
 

  1.目的:为了更好地加强发票的管理和财务监督,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经济秩序,根据税务机关制定的发票管理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规定了发票领用、填制和保管的要求和方法。

  3、发票领用

  3.1发票统一由公司财务部到税务机关领购后交相关部门使用。

  3.2设“发票使用登记本”,领取时要记载领用日期、数量、发票起止号、经手人。

  3.3确定专人负责发票管理、领、 退、开具等日常工作。

  3.4发票只限在本单位合法经营范围内使用,不准向外转让、出售

  4.发票的填制

  4.1填写发票时必须在发生经营业务确认收入时,没有经营业务一律不准开具发票。

  4.2取得发票时不得要求变更用途和金额,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限、号码顺序,逐栏、全部联次一次性如实开具,要求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字迹清楚并加盖单位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

  4.3不得转借、转让、代开发票,未经税务机关批准,不得拆本使用发票,不得自行扩大专业发票使用范围。

  4.4建立发票使用登记制度,设置发票登记簿,并定期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发票使用情况。

  4.5 填写错误的发票不得丢弃,应加盖作废章或签写作废字样后,粘贴在存根上长期保存。

  5.发票的保管

  5.1 出办税员负责发票的领用和保管。

  5.2 发票的存放和保管严格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办理,不得丢失和擅自损毁,如有丢失当日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并在报刊和电视等传播媒体上声明作废。

  5.3 已经开具的发票存根和发票登记簿保存5年,期满报经税务机关查验后销毁。项目结束后移交公司存档。

  5.4 税务机关进行检查必须出 示税务检查证,财务人员应积极配合,税务人员检查时,需将已开具的发票调出时应开具借用单,需调出空档发票查验时,应当开付收据。 “才”女与“财”女的理财之道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轰轰烈烈的“理财”旋风席卷大街小巷,无论“才”女还是“财”女,似乎有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学会管理钱包,做个富女人。

  所谓理财,说到底就是管理好自己资金的进出。增收很重要,但在收入固定的情况下,节支不可忽视。怎样使钱生钱,其实方法还挺多——

  购买国债

  购买国债对女性来说,是一种不错的投资,不仅风险小,利率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况且,国债现今可在证券市场交易,兑现非常方便。凭证式国债还可以作质押物,使你在需要用钱时轻松申贷到所需的部分资金。所以说,购买国债绝对是求稳的女性个人理财投资的一条好途径。

  将钱存银行

  此方法虽然老套,但有保障。定期存款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一定要积累到一个大数目,其实几百元、几千元都可以存定期存款。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济现状、用钱频率、工资收入等因素来决定合适的存期,以获取恰当的利息收入。由于定期存款的特殊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你有计划地用钱,而且定期存单还可以作为个人贷款的质押物,及时借贷到资金。

  证券投资

  证券投资的风险度较高,回报率相对来说也比较高。但对于证券技术分析能力不强、消息相对闭塞的女性来说,最好别轻易入市。

  外汇买卖

  现在多家银行推出了外汇实盘买卖业务,假如你银行里有外币存款,外汇买卖可以使外币存款动起来。通过外汇买卖,可以规避汇率变动所造成的损失,获得差价收益。此外,还可以选择高利率的币种储蓄,增加利息收入。

  期货买卖

  期货买卖由于实行的是保证金制度,只需不多的保证金,就可以进行倍数于保证金的交易,因此收获可能更丰。但期货交易风险颇大,须谨慎入市。

  女孩子大都有购物的嗜好与冲动,这是导致许多女性个人理财失败的重要原因。怎样在维持现有生活水准和生活习惯的情况下,做到节支呢?

  每月制订支出计划

  对每月支出制订周详的计划,是有计划统筹安排支出的好方法。当然不必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详细记录,只需制定一个大致支出构成框架,到月末,再分门别类地将有关费用合并记录,这样你就对自己每月的支出情况一目了然,并可根据各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总额控制。

  适量控制你的购买欲

  你是不是经常会因一时冲动而买回一些无多大用处的东西;你家里是不是有很多积满灰尘、至今未用过的东西,如果是,你就应该警觉了,因为你的购买欲已大大超过了你的物质需要。

  如何控制购买欲呢?首先,在选购东西的时候,要慎重考虑自己目前是否真的需要这件东西,假如这件东西目前不需要,那你就坚决不要买它,哪怕它的价格非常优惠。因为家里很多束之高阁的东西就是由于这样的诱惑才被买回家的。

  身上不带过多的现金,是控制随意花钱的好方法。控制了钱包,在某种程度上就能控制肆意膨胀的消费欲。

  理财需持之以恒,适当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完全可以将自己的钱财打理得井井有条。 从穷忙族翻身成为“富闲族”
 

  英文里有个词叫“workingpoor”,翻译过来是“穷忙族”,原意是指那些整日劳碌奔波、始终无法摆脱穷光蛋称号的人。最近这个词在网络上、白领中流行开来,而且如今的“穷忙族”以白领居多,他们收入不菲,但却陷入拼命赚钱满足各种消费欲望、消费过后重返穷忙的怪圈,相对于“月光族”(每月花光月收入),“穷忙族”还要加上一个“过劳模”的称号。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针对11351人的在线调查显示,75%的人自认为能归类到这一族群之中,我们今天的主角孙小姐就是一个典型的“穷忙族”,那么,怎样才能摆脱穷忙的生活呢?

  【今日主角】 孙小姐

  (27岁,销售经理,工作四年,单身)

  我的收入:每月工资加奖金大概8000元,年终有2万元奖金。

  我的支出:每月开销在6000-8000元不等,其中房租1200元,基本生活费用2000元,其余为应酬、化妆品、服装、数码产品等开销。

  我的资产:手里有3.5万元现金。无房无车。

  我的负债:无。

  我的保障:三险一金。

  我的问题:忙忙碌碌,总要加班,工作一累就想花钱调节情绪,收入不少却攒不下钱。生活没有目标,以前曾经想买房子,但又觉得实现起来难度太大。应该怎样合理规划一下现在的生活?

  【理财师评价】

  孙小姐每年的收入大致为11.6万元,但能结余下来的恐怕只有年底的2万元年终奖。虽然工作性质决定用于应酬的花销可能较大,但整体看,消费支出所占比例过高,仍有较大的结余空间。相对于孙小姐的工资收入和工作年限,资产积累较少,而且没有固定资产,生活风险较高。

  孙小姐这种情况,在80后的年轻人中较为常见,单身,生活目标不明确,财务状况又较差,孙小姐必须立即开始着手进行理财规划,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从一定程度上说,理财也是理人生。

  【理财建议】

  让欲望熄熄火 每月省下3000元

  从孙小姐列出的这几项花销就能看出,孙小姐对物质的要求较高。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比如数码产品这一个消费项目,职场新人在每个月赚2000元时,觉得用2000元的手机是自己最大的心愿,而当月赚3000元时,目标手机的价位肯定被修正为5000元,而实际上,数码产品这类消费实用即可,而服装、化妆品等得体就好。

  孙小姐应该从日常消费中合理节省一些开支,建议每月开销总额控制在5000元以内,其余3000元购买货币基金或存银行进行强制储蓄。由于消费习惯很难改,孙小姐可先从日常记账开始,对日常的消费项目进行检查,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

  先从眼前做起 为远大目标努力

  孙小姐说自己的生活没有目标,有时又觉得目标实现起来难度较大,那就不妨将目标分解一下,先给自己设立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

  建议孙小姐先订一个10万元积蓄的理财目标。如果每个月能够结余3000元,1年零3个月以后,孙小姐的工资结余、年终奖,再加上目前的3.5万元积蓄,就能攒到10万元整。

  在实现第一个理财目标后,孙小姐应该订第二个目标——买房。孙小姐目前单身,每个月要缴1200元的房租,这笔开销也不算小,如果利用公积金贷款买一套小户型住房,用节省下来的租金来还贷,就能实现自己安家的愿望,如果以后结婚,这套住房还可以用来投资,或者给父母居住。建议孙小姐买一套4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住房,按每平方米5000元计算,总价20万元。可首付7万元,其余3万元用于简单装修,贷款13万元,分15年还清,按照目前公积金贷款利率,每个月还款1043元。

  给自己充充电 专业、理财都别少

  一般情况下,大学毕业后的三到五年里,是整个职业生涯最重要的时期,是积累工作经验、得到认可的关键时刻,孙小姐已经工作了四年,根据经验来看,也到了“充电期”。与其没有目的地忙,不如补充一些专业知识或进一步深造,这也能为工作的升迁和薪水的上涨增加筹码。

  另外,理财方面相关知识的补充也是孙小姐要解决的问题。孙小姐3.5万元的积蓄以现金方式持有,这不但不安全,还失去了增值的机会,鉴于这笔资金的抗风险能力较差,提出如下建议:留出5000元做应急准备金,以现金方式持有;拿出1万元购买债券型基金或记账式国债;另外2万元存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

  致穷忙族

  理财让你变“富闲”

  很多把自己归类到穷忙族的年轻人,不是真的穷,也不是真的忙,而是没有调整好金钱与生活的关系,您不妨先建立起理财纪律,养成理财观念,比如从记账开始,创建良好的开端后再进行储蓄投资,制订合理目标。越早开始,就离目标越近,也就有机会从穷忙族翻身成为“富闲族”。 亚太地区的全球化并购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收购和合并成为跨国公司进入全球其他市场、扩大竞争优势的主要方式,当今世界掀起了跨国并购的全球浪潮。在这样的浪潮下,跨国并购的活动日益频繁,已经成为了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0年跨国并购总额超过1.143万亿美元。纵观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可以说没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利用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

  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87万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29%,较2000年的前一个创纪录水平也高出16%。

  二、亚太地区的全球化并购形势

  (一)亚太地区成为全球并购的后起之秀

  长期以来,跨国并购一直集中在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盟各国、美国和日本。但近几年来日本在跨国并购活动中的作用显著弱化。由于并购投资对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求相对较高,如证券市场、资本流通市场、社会保障制度、企业现代化制度等的完善程度对并购投资的展开有直接影响,所以,今后一段时期,跨国并购的重点市场仍将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尤其是大宗并购仍会是发达国家居多。

  联合国贸发会议指出,发展中国家也将加速展开跨国并购,如拉美的巴西,墨西哥,中东欧国家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还有南非等国也将成为跨国并购的重点国家。特别是亚洲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和吸收外资新一轮增长势头的出现,跨国并购的发展速度将可能大大加快。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重重压力下,亚洲地区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并购手段的重要性。目前,亚洲的并购已呈现出快于其他市场的发展势头,亚洲将成为世界跨国并购的重要市场。特别是中国,将成为最具成长性的并购市场。

  在全球并购市场中,发生在亚洲市场的并购交易通常占全球的15%左右,但在200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则达到了18%。伴随着中国、印度这两个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以及日本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对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并购形势都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仅在2005年上半年,包括跨国并购在内的亚太地区并购额达到2452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劲增了59%。其中,日本企业可谓身影活跃。它们在日本国内外频繁发起的并购活动,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新现象。近两年来,日本占整个亚洲并购额的50%以上。其次是澳大利亚,占到15%左右,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分别约占5%左右。

  (二)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隐忧

  无论是当年的波音和麦道合并,还是现在的惠普、康柏联手,都说明并购的确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新市场,利用相关资源,降低经营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从汽车史上最佳组合之一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结果来看,并购也确实存在着难以预计的困难和缺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海外并购整合的成功率很低,全球并购只有25%的整合是成功的,更何况是基础薄弱的亚太地区。

  随着亚太地区全球化并购的升温,各种各样的问题也相继冒了出来。TCL兼并法国汤姆逊以后,盈利下降,市值缩水;上汽并购的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员工持续罢工,让中国老板伤透了脑筋;华为收购了3COM,现在正想尽办法赶快卖出去;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破产后天天被“德国工人阶级”声讨……。

  三、亚太地区全球化并购的案例分析

  (一)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

  1.背景介绍。TCL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于1981年,是一家从事家电、信息、通讯、电工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集技、工、贸为一体的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2002年4月18日,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4年1月30日,TCL集团整体成功上市。目前它是全球最大的彩电制造商。 22年来,TCL发展稳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12年以年均42.65%的速度增长,它主动地认识与培育市场,形成以创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为目标,树立起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的企业宗旨。同时TCL是我国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2003年的估价为267.12亿元人民币。

  2003年11月,TCL高层领导与汤姆逊代表频繁接触并在本国订立了收购协议谅解备忘录。2004年1月28日TCL集团与汤姆逊集团在法国正式签订了收购协定。按照双方协议要求,TCL集团与汤姆逊计划合并其彩电及DVD资产,组建合资公司——TTE。TCL将其在祖国大陆、越南及德国的所有彩电及DVD生产厂房、研发机构、销售网络等业务投入新公司;而汤姆逊将所有位于墨西哥、波兰及泰国的彩电生产厂房、DVD的销售业务,以及所有彩电及DVD的研发中心投入新公司。合并重组后,估计TTE的总资产规模将超过4.5亿欧元。

  2.并购后的结果。自收购汤姆逊集团的彩电业务以来,TCL不断进行内部重组与调整,以应对接踵而来的整合难题,资金吃紧的状况日益严重,现金流成为明显的问题。

  TCL集团的彩电资产都装在其香港上市公司TCL多媒体(1070.HK)中,TTE(TCL集团和法国汤姆逊合资成立的彩电企业)欧洲公司是TCL多媒体目前在欧洲最重要的子公司。而作为TTE的控股股东,TCL多媒体已被TTE的不利业务拖进巨亏深渊,TCL多媒体在香港的市值也在两年内跌去了一半还多。

  截至2006年9月底,TCL多媒体的欧洲业务已累计亏损2.03亿欧元,仅是2006年头九个月的亏损净额就达1.59亿欧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TTE导致TCL集团的报表相当难看,2005年TCL集团报亏3亿元人民币,2006年上半年总体亏损7.38亿人民币。

  2006年11月中旬,TCL集团发布公告称,将结束公司品牌彩电在欧洲市场的销售。TCL的欧洲经营上半年出现了7.63亿元人民币巨亏,亏损源自并购汤姆逊后的TCL多媒体(TMT)在欧洲彩电市场的惨败。 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理论研究的深度,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首尾一贯的理论,则是评估实务正确与否的指南。我们知道,财务管理实务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但财务管理理论的出现则相对较晚。根据现有的资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学,是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费·吉亚琴科教授倡导与创建的。在西方,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比较规范的财务管理理论。中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问题,始终没有进行过充分的讨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理论又指导实践和预测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务管理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亟需理论上的规范与指导,以求能使今后的财务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取得长足的进步。

  一、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概念

  (一)财务管理理论

  为弄清什么是财务管理理论,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理论。世界著名的《韦氏国际词典》第三版对“理论”一词的解释是:理论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概念和实用原则所构成的系统。我国《辞海》的解释是: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论认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但不论怎样描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总是非常密切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相为对方提供支持和帮助,每一方都有助于纠正对方的缺陷,使它变得更加完善。理论的职能是扩大经验的范围,并深化其含义。凡属科学的理论,必须能完整地、准确地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解释实践,即认识世界;如何进一步做好实际工作,即改造世界。

  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

  (二)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结构”作为哲学上的范畴,通常是指物质及其运动的分布状态,是事物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稳定的排列顺序、组合方式和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依赖的关系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对“结构”的解释是:“结构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一般而言,讲到结构,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构成系统或物质的基本要素或元素;二是这些要素或元素在整体中的作用及其排列组合,即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即使系统的构成要素或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由于其联结方式不同,也会引起系统或物质发生变化,因此,笔者认为,人们一讲到结构,一定包括上述两方面的内容。

  借用结构的基本定义,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是指财务管理理论各组成部分(或要素)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排列关系。本文所建立的是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财务管理假设为前提,财务管理目标为导向的由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构成的理论结构。其中基本理论又包括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的原则、财务管理的方法等问题;应用理论又包括财务管理的通用业务理论和财务管理的特殊业务理论两个方面。

  (三)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意义

  1.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能够弥补财务管理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纵观中外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有关财务管理的文章虽然很多,但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文章却基本上没有。一些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文章,虽然提出了一些理论构想,但都没能进入理论结构的实质领域。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时,既要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的构成要素,也要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按这种内在联系排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理论框架,以便用于指导财务管理的实践和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因此,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财务管理咨询要“量企裁衣”
 在企业界,提起管理咨询,或多或少还存在着某种认识误区,似乎企业只有在遇到了困难、出现了问题时才会需要管理咨询服务,而这些问题又无疑是难以解决的;企业寻求管理咨询服务总是被动的,往往由于形势所迫。事实上,无论是行业领先企业,还是行业跟随者或者行业新进入者,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有些是属于战略层面的,有些是流程性的,还有些是竞争性的。管理咨询服务的价值就在于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这一核心,在产权管理、发展战略、组织机构、营销管理、产品提供、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公关关系、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及监督机制等各个方面协助企业解决上述管理中的种种难题,促进企业内部实施变革,推动企业的组织学习,帮助企业抓住新的市场机会,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

  财务管理咨询是企业管理咨询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事实上,企业不仅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需要财务顾问的建议,而且在企业改制、重组、并购、投资、项目实施、税务筹划、利率和汇率安排、资产剥离、企业的扩张、收缩、出售、破产和清算等方面都需要财务的意见。从发展趋势看,财务咨询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覆盖面会越来越大。

  通常我们在为企业提供财务管理咨询时,首先要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和趋势、企业目前的经营规模、发展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衰落期、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现行的财务制度和实际管理状况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等,以便对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状态,应该而且可以达到的水平、运行能力和可供操作实践的模式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至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即财务基本功能的实现流程,应以公司现时存在的具体财务问题为切入点,以标准票务流程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运作方式,访谈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深入了解被咨询公司的具体操作过程及其整体财务运行状况并做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同时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趋势,以标准财务规则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工作人员共同修改或重新设计财务流程,制订符合公司现实情况与发展需要的正规合理的财务流程和具体的处理方法,并力求在实施过程中,以具体制度为基础逐步理顺财务变革过程中的信息收集问题,达到财务信息的畅通、有效、及时、公开的效果。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将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从事后核算转变到事前和过程的控制,最后上升到全面预算管理,充分发挥财务在客户企业经营和资本运作决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日常持续经营状况下的财务管理还涉及到资产管理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管理、筹资管理及利润分配的管理等方面。它具有不同的业务特性,故应辅之以相应的管理控制方法。

  企业的资源体现在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资产上有形和无形,而企业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和有效则与企业的资金来源的结构、比例与数量密切相关和充分对应。所以,企业的资产运营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融资策略即融资组合或资本结构和利润分配政策,并将资金运用与之相对应,使资金成本与资产收益找到最佳组合点。

  投资决策是企业最重要的决策,企业将资本分配于各个投资项目,包括对外投资、技改项目投入等广泛的范围,而项目效益将在未来实现,所以企业的投资项目必然包含风险,这就需要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上给出相应的财务意见。

  现金是企业资源中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资产,但它的收益性却往往很差。如果企业持有过量的现金,虽然可以降低财务风险,但也会降低企业的收益。所以,企业现金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现金的同时,尽可能节约现金,减少现金持有量,而将闲置的现金用于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换言之,在降低企业风险与增加收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以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有价证券既可以作为现金的替代品,又可作为短期的投资工具。它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财务管理应尽可能地平衡现金持有量和有价证券持有量,并设计有价证券的投资组合,以使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性达到最佳配比,应收账款是企业信用销售的结果,相当于企业为了获得更大收益而进行的一种投资。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在扩大销售、减少存货和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之间进行权衡,以便在有效地控制信用成本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收益。对于固定资产和存货,财务管理人员则应从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给出财务意见。

  在企业实施战略性的并购、资产重组以及非持续经营状况下,也都需要借助财务顾问的意见和建议。国际上对一个项目的投资,必须有专业分析师或财务顾问的财务分析和推荐报告,才可能融到资金,而非只有企业自己的一纸说明即可立项。因此,国内财务管理咨询业在这一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财务管理创造企业价值的三个途径
 

  传统观念认为,财务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一样,是不需要承担为企业“直接创造利润”压力的部门。多年来,在国内传统企业中,财务部门一直扮演着单纯会计部的职能,但实际上,财务职能应该涵盖会计(依据会计准则对外提供企业经营报告)、财务(融资、投资)和管理(预算、控制)三方面的职能。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推动了财务部门职能的发展和变化。在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和挑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财务部门和财务管理者全面融入到了业务流程中,通过事前计划、决策、事中监督到事后稽核等财务管理手段,全程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直接为企业和股东创造了价值。

  通过财务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大致有以下三条途径:

  1.运营层面

  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升企业绩效。

  财务通过与业务部门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企业的绩效。在运营层面的预算制订、税收筹划、财务分析等环节,财务高管都可以通过这些财务管理手段使企业形成和保持健康的管理状态,以便对企业经营的最终财务结果产生积极影响。

  企业运营的成功最重要表现在财务上的成功。因此,财务高管有责任也有权力通过财务管理为企业的运营提供财务上的专业支持。

  在今天,当从资本市场瞬间获得超额价值的热潮渐渐退却的时候,更多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开始冷静地把企业盈利的焦点回归到企业运营层面上来。

  2.资本层面

  毋庸置疑,在企业运作日益国际化趋势下,帮助企业上市或进行投、融资管理是一个成功CFO不可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很多企业财务上的成功均来自于首席财务官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随着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日渐规范和企业竞争全球化的加剧,资本市场为财务高管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了另一舞台。

  3.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今天的CFO或财务总监仅仅具备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财务高管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和多重使命使得首席财务官的角色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他们直接面对媒体、面对股东等的机会越来。因此,提升企业形象、沟通技巧、个人魅力等“软能力”也渐渐成了首席财务官们的必备职业技能。这些看似与财务职能并不紧密相关的能力正悄然发挥着重大作用。在这里,企业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凸现出来。

  财务管理的实质是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寻求完美平衡。 企业如何利用虚增库存偷税
 

  在对企业日常检查时发现,一些企业存在利用虚增库存降低税负进行偷税现象。以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为例,其2003年度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50万元,应纳税额23.50万元,期初存货余额120万元,期末存货余额209万元,税负率仅为2.5%左右,远远低于同行业正常税负水平3%-5%。经询问及实地稽查盘点核实:该企业期初存货余额35万元,期末存货余额44万元,企业虚增存货库存253万元,虚抵进项税额18万元,查补税款后税负率达4.4%左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类似的偷税行为除在塑料制品行业中存在外,在铸造行业、兼营农产品收购行业中也普遍存在。其特点是销货时必须向供货方开具专用发票,在销售环节无法偷税,偷税行为均发生在进项方面,他们多利用虚开废旧物资收购发票,虚增存货库存,多抵进项税额,降低税负的方法进行偷税。

  其偷税手法主要有:

  1、未有经济业务发生,通过支付好处费等方式从废品回收企业非法取得虚开的发票,虚增存货多抵进项税额。

  2、自设独立核算的废旧物资回收站,以回收站名义为自己虚开发票,虚增存货多抵进项税额。

  3、有经济业务发生,虚开存货数量、金额多抵进项税额。

  4、购货时取得的普通发票因不能抵税不入账,而是自开或让他人非法代开收购收购发票抵扣进项税额。

  几种检查方法:

  1、综合分析法:对税负明显偏低,存货在一定期间内持续增长的。结合同行业税负水平,原材料库存情况及本企业上年同期销售量、库存量、税负率等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问题疑点,确定检查重点。

  2、账实核对法:到企业存货地点进行实地盘点,账实核对。这是检查虚增存货类问题关键的步骤,企业账务处理再高明,在实物面前也会露出偷税的蛛丝马迹。

  3、实地核查法:到车间、仓库查看纳税人购进的废旧物资、初级农产品是否为非废品、非初级农产品。

  4、延伸调查法:到相关废旧物资回收站,农业生产者处调查,查看企业购进货物的业务是否真实。

  建议:

  一是管理局对税负明显偏低,存货库存持续增加的企业要加强日常管理,定期进行库货盘查。把问题及早解决,避免大案要案的发生。

  二是取消废旧物质收购企业的税收优惠政从根本上遏制住利废企业偷税行为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需多方努力
 

  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瓶颈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7%,在社会就业和经济贡献度方面都超过50%。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都把中小企业视为其经济发动机和社会进步的稳定器。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占比则达到99%以上,其吸纳社会就业人员、出口额及经济贡献度都比发达国家高。

  同世界各国一样,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超过一千万家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比达99.3%,GDP占比55.6%,全国工业新增产值占比 74.7%,社会销售额占比58.9%,税收占比46.2%,出口总额占比62.3%,城镇就业岗位占比75%左右。然而,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却是极不相称的,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瓶颈。

  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我国中小企业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中小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内源性融资比重过高,外源性融资比重过低,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在外源性融资渠道中,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中小企业缺乏外部股权融资渠道。而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占有相当比例,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健康的信用环境和相关的法律保护,加之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间信用体系建设的差异,非正规金融在较大地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纠纷,同时也对国家金融秩序形成干扰。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逐步建立了一套在完善信用体系基础上的包括信用机构、担保机构、中小银行、创业投资体系和创业板市场在内的中小企业直接、间接融资的市场体系和政府政策支持及扶持体系,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全方位的融资支持服务,有效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借鉴国外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经验,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开始尝试在中国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创业投资体系、中小企业板等间接和直接的融资体系。这一系列工作,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远未解决,还有待政府、金融行业和全社会共同采取措施,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融资环境。

  金融业: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

  首先,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主要金融机构放款比例只有16%,优质中小企业只有30%的信贷需求得到满足。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发展起点低,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信用观念较为淡薄,自我约束力不强,加之关联交易复杂,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低,信用等级不高,抗风险能力差。因此,银行常常因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贷款的交易和监控成本高且风险大而缺乏贷款意愿。200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平均不良率为32.11%,比商业银行贷款的平均不良率高出15.7个百分点,贷款质量较差也影响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是“少、急、频”,而银行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必须实行谨慎的经营原则以规避风险。

  全面推进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对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和改善金融资产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最近,银监会制定和下发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在市场原则和商业化运作下,全面转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和文化,适应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构建全新的信贷管理理念和机制,这将会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

  各类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建立符合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制度;商业银行应对中小企业市场进行必要的细分,制定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市场策略,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推出满足中小企业不同需求的贷款产品和金融服务,包括固定资产贷款和周转奖金贷款。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根据信贷业务风险特点将小企业信贷业务分为“速贷通”业务和“成长之路”业务,并创立专门服务小企业的“速贷通”和“成长之路”两个信贷业务品牌,实施不同的信贷业务流程。商业银行还应扩大抵押贷款范围,以借款人经营活动所形成现金流量和个人信用为基础,以其已有可抵押资产和未来融资项下形成资产和权益进行抵、质押。

出纳员日常工作流程表
 

  出纳人员应当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流程表,才能使工作有条不紊,也不会在忙碌的工作中迷失方向。

  1.出纳工作的每日流程

  出纳工作的每日流程一般是:

  (1)上班第一时间,列明昨日未办完事项,检查现金库存,查询银行存款余额。

  (2)请示领导或财务主管对当日资金的收支安排,在当日工作安排簿上一一列明。

  (3)根据领导批示办理付款手续,付款依据必须真实、完整、合理,超越权限范围的付款要求应当报送相应的领导审批。

  (4)办理各种收款事项,应当注意收入计算的准确性,明确收入来源。

  (5)对收、付款单证进行检查,补齐手续并分类。

  (6)根据收、付款单据,编制记帐凭证。

  (7)根据记帐凭证,逐日逐笔按顺序登记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并每日结出余额。

  (8)逐笔注销工作安排簿中已完成事项。

  (9)下班前进行库存现金盘点,做到帐实相符。

  (10)对银行支票进行清点,核实当日银行收支金额。

  (11)对发票、收据等进行清点,合适当日相关业务。

  (12)对未完成的经济也列明待处理。

  (13)编制出纳日报表,反映单日资金收支情况。

  (14)临下班前,检查保险柜、抽屉是否锁好,资料凭证是否收好。

  2、出纳工作每周流程

  对于收支业务频繁的大中型企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便于资金安排,通常以每周为一个出纳工作周期。出纳工作的每周流程大致是:

  星期一:各部门及结算单位报送付款申请或付款通知书。

  星期二:领导审批付款申请或付款通知书后,财会部门通知付款。

  星期三:财会部门审核付款单证后安排付款。

  星期四:根据审批单据,办理资金收付,登记出纳日记帐。

  星期五:根据出纳日记帐,编制出纳报告。 药业巨星的陨落资本运作下的连锁悲剧
 2000年3月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三九医药风光无限。时隔五年,昔日的光环早已散去,却以资产重组的结果而悲情收场。这其中既有其自身连锁经营的不足,也有其大股东三九集团引致的盘根错节的财务问题。其中的前因后果,昔往今来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思索,思索一个我们也可能重蹈覆辙的资本运作下的连锁悲剧……

  惊天变局

  2004年10月末,深圳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关于转让三九医药连锁股份有限公司93.6%的股权的公告。公司股权结构如下图。三九医药持有93.6%(其中三九医药直接持有91.5%,另有三名自然人股东代三九医药持有2.1%),深圳市三九医药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九医贸")持有6.4%(以自然人名义持有)。

  关于转让三九医药连锁股份的决定是在大股东三九医药第十一次董事会上做出的。公司董秘周辉曾称,由于医药连锁业务与公司长期战略发展方向不一致,且三九连锁赢利能力不佳,连年亏损,最终公司才做出这样的决定。按照相关规定,三九连锁拟在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该股份。挂牌价格不低于人民币300万元。

  2005年11月20日,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报道过一件事:原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被捕了。这条消息让备受煎熬的三九连锁雪上加霜。三九连锁自然与赵新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三九连锁正是在赵新先的策划下成立的;如今,赵新先在医药行业的气数已尽,三九连锁业似乎走到了进军医药连锁道路的终点。事情最终出现一线转机。2006年8月13日,浙江中耀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最终以1710万元的竞拍价,成功拍得三九集团旗下的三家医药连锁公司股权。其中包括三九医药持有的深圳市三九医药连锁股份有限公司91.5%的股权、上海价美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江苏三九医药连锁股份有限公司95%的股权和杭州三九医药连锁股份有限公司92.5%的股权。转让价格比当初竟高了五倍。自此,三九连锁的1000余家全国连锁店归入中耀药业集团名下,随之而去的也有三九连锁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

  经营理念之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而三九连锁成立之初就显现出它经营理念上的不足。2001年三九医药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赵新先表示要在五年内投入13亿发展连锁店6000至8000家(后来定位“万家连锁”),成为医药零售的领先企业。当时赵新先提出这样的操作思想的环境背景是国家允许医药零售企业发展跨省连锁,鼓励企业通过兼、收购、重组的方式来做大做强,医药零售企业有了更大的成长空间,整个行业呈现出蓬勃生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发展医药连锁本无可厚非,但是三九连锁的高歌猛进的做法与自身特点并不相符。

  三九连锁的失败可以归结为三点。首先,三九连锁并没有稳固地区的市场优势。在深圳除了三九以外还有中联一致、海王星辰、万泽、南北和合丹六大医药连锁企业与之抗衡。在没有稳固自己地区优势的情况下盲目进军全国市场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的风险。因为一旦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发展策略的失败三九将再无安身立命之地。

  从连锁行业的特点来看,通常都是采用立足某地,奠定基础,逐步辐射的做法。这样的做法收益和风险是相一致的,企业有足够的空间化解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电器行业的国美是从北京走向全国的,进而成为行业的老大。

  其次,管理和效率的落后。三九连锁一谓地追求做大做强,在这样的理念下很容易导致的就是无效率的扩张。在一些城市,员工为了完成既定的连锁门店数量指标,建店速度太慢只能购买。效益好的门店别人不愿卖,买到的只能是一些效益不好的店。很多钱都是作为冤大头投进去的,一些地方签下了400至500家店但最终能够运营的只有100家左右。这些效益不好的店一直拖着三九的后腿。这样的效率损失显然是由公司不恰当的经营战略造成的。

  管理方面的问题或许要更糟。三九连锁的早期员工大部分是三九集团转过来的,零售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并不缺乏,不足之处在于他们缺乏管理和全国经营的经验。连锁销售的优势在于通过其数量和区域上的规模达到对零售终端市场的占有,销售额的扩大,集中采购和配送下的成本递减,新的管理方法和标准的应用等。如果在做连锁销售管理时没有充分考虑和利用这些优势,那么这样的连锁经营实践肯定是失败的。或许三九连锁的管理层深谙其道,但从实际结果来看三九连锁的管理绝对是其最大败笔。全国统一的采购配送中心没有建立,总部和连锁店没有形成有效统一的管理对接体制,流动资金不足导致局部地区店面又太少,财务管理的漏洞导致门店虚减利润截流独肥。这些问题没有及时清理最终成

本文关键字:药业,巨星,陨落,资本运作,连锁悲剧
为三九连锁经营能力下滑连年亏损的主因。

 

  再次,人员的补充。所有商业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经营业绩的下滑引发了恶性循环。一方面业绩恶化对自身员工信心造成严重打击,尤其是那些曾经经历过三九历史上辉煌时期的员工;另一方面优秀的营销人员和职业经理人对三九失去兴趣望而却步。一个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的企业是不可能像赵新先所说的那样做大做 财务控制:四项原则 三项措施
 

  企业要搞好财务控制,必须建立严密的财务控制体系,建立财务控制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制度理财:制定游戏规则、不折不扣实施

  建立企业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汉语中“制”有节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这两个字结合起来,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财务控制是对财务活动过程的约束和调节,既然要约束和调节,就得有一个节制标准和尺度,就必须建立起公司的财务制度和监控体系,财务制度的实质是指节制人们财务行为的尺度,是事先制定的一种游戏规则,监控就是为保证制度体系能有效运行,而采用的监管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仅建立规则远远不够,企业在理财过程中应坚持不懈、不折不扣地履行这些规则,以达到企业的理财效果。

  二、以统管聚财:以财务集权为主体体制

  企业管理常提到"集中控制、分层管理",对部门实行集权与有效分权相结合,即在财务管理方面侧重集权,生产经营方面有效分权。财务集权有利于企业总部随时调集各分公司与部门的财务数据,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同时将企业有限的资金资源集中控制,有利于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企业的战略投资和偿还到期债务,加速资金周转速度,降低成本和财务风险,以统管来达到企业聚财的目标。

  三、抓龙头控财:以现金流为中心

  财务控制从企业投资到利润分配,含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但其核心和龙头是企业的现金收支,则现金流。现金流主要记录的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对外出资和支付税收等活动中的现金流动状况,反映了业务的现金收支状况,现金流对于企业,就像血液对于人体,只有血液充足且流动顺畅人体才会健康,良性现金流可以使企业健康成长。企业运转就需要不断地有足够的现金参与运转,并将制造的产品销售出去,及时收回现金,现金流比利润更实际,更不易被操纵,现金流是企业生存的必要元素,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的支付能力,而且可以证明企业的信用和实力,是企业控财的中心。

  四、用指标管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管财就得推行一套切实可行的管财标准,预先给定出达到企业目标,各个环节的水平及相应的标准,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调整企业年初制定目标等。现在企业推行的主要是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是根据生产状况和生产经营指标,在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下确定实物工作量和货币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体现生产与财务的结合优化,避免了算和干脱节的现象。

  五、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

  财务控制是企业的中枢控制,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活动最终都会以各种财务信息反映出来,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企业财务管理及控制体系必须能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渗透于企业的研发、采购、生产、营销和风险控制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实时收集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只有掌握全面真实的信息,才有可能对其加以调节和控制。

  六、建立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

  除了建立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外,监控手段和方法也很重要,企业还必须采用多种财务监控方法来有效收集数据,利用IT技术、派住代表、授权审批、多元稽核、定期审计、不定期抽查、对比分析等手段,保证收集数据及时性、准确性,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从中发现问题,采取多种策略来监控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以防止内部人控制,财务数据失真。

  七、设立顺序渐进的多环节财务控制防线

  设立顺序渐进的多环节财务控制防线,在一线建立丛横相错的的双职、双责控制体系,避免一事单管,丛横核对,相互制约;在二线建立以预算与目标控制的控制体系,保证公司总体能按预先制定的战略健康发展;建立企业监督、检查和考核、调控机制,以定期查检与流动检查,以专项审计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利用有效的调节手段,调节各项经济业务,使其朝着企业既定目标健康发展。战略期权:从战略角度看公司财务
 

  过去的几年里,战略管理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结合产生了一个新的领域:战略期权(real options)。随着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的管理层开始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这个财务上的问题。在最近几期的《战略财务管理》(Strategic Finance)杂志上,有几篇文章对这个问题也有所探讨。

  但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战略期权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制订战略决策的高管人员通常不是财务出身,他们对期权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全面;期权中的数字关系不太容易被理解,这也带来了一些障碍。尽管如此,认识和理解战略期权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战略上的灵活度,对企业管理人员还是很有意义的。

  现在企业的资金预算以及项目计划的都是以折现现金流量(Discounted Cash Flow,DCF)为基础的,本文会给出一个框架,讨论什么时候、在哪里进行期权分析,能够起到对传统的资金预算和项目计划起到补充作用。

  期权产生战略灵活度

  战略期权的特点就是:现在支付,使不使用以后再决定。就好像在金融市场购买股票期权。购买一份期权合同,就意味着你具有了在未来某一时刻以某一价格购买某种股票的选择权。例如,你可以购买IBM的股票期权。在本文写作的时间,IBM的每股价格为74美元,有一份价值为62美分的期权合同,让你有了在60天之后以每股80美元的价格购买一股IBM股票的选择权。现在支付62美分,至于买不买它的股票,以后再说。

  许多战略期权具有类似的特点。比如,房地产商面临着很多战略期权。它可能先买下这块地皮,至于修不修夜总会,那要看旁边那个规划中的酒店的施工进度。现在支付(购买地皮),使不使用(修还是不修)以后再决定。另外一个充满了期权的行业是石油勘探和开采业。石油公司先获得开采权(现在支付),等油价上升到足够高的时候才开始开采(使不使用以后再说)。这两个行业都遵从的是一种灵活的,或者是相机而动的战略,未来的决策是由变化的因素决定的。

  但是,目前的大多数的战略性的项目投资评价都是用折现现金流量法(DCF)进行分析的——首先进行收入和盈利的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再计算出需要的固定资金投入。战略的方向是固定的,没有考虑变化的因素,这种分析是一种先期决定的战略规划。然而,有战略决策经验的人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预料之外的事情不断导致新的决策,制订好的战略不得不改变。经理们希望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战略的数量分析,于是就对战略性期权产生了兴趣。

  战略灵活度的商业价值

  在实施战略期权的实践中,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所有的灵活度都是有价值的。下图展示了什么时候灵活度是有价值的,什么时候不是。在左边,项目刚开始时,项目的价值在阴影区域内上下浮动。在这个范围内,项目的价值尽管有波动,但是没有必要改变战略计划。最初的DCF分析还是正确的。

  从“今天”这个时点起,这个项目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如果是路径B,项目的价值增加,但是仍然在期望的范围内,此时,DCF分析的战略还是最优的。但是如果是路径A,项目的价值超出了DCF分析的预测范围,比如,一旦价值高于了DCF预测的上限,就应该选择扩张性的战略。举个例子,如果 DCF的预测是100万的销量,但这个产品卖疯了,销了200万,那么这个时候,将战略调整成扩张型的,可能就会给这个项目带来更大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就是DCF分析所没有考虑到的。

  路径A的可能性给战略决策带来了新的选择,也显示了战略的灵活度是如何增加价值的(显然,当市场情况不好时,采取收缩战略也是增加价值)。但是,不是所有的战略灵活度都增加价值。在阴影的范围内,固定的规划是最优的,随便改变原计划只会造成价值的损失。因为经理的鲁莽行事,可能会导致一个计划改变10次20次的局面。那样的话,在不断的转换过程中,成本急剧上升。因此,实施战略性的期权,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理解如何决定阴影部分的边界,这涉及到如何去认识环境的不确定性。

  战略期权能够一步一步地为决策者所用。 左图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它表明了为什么在战略评估中,既要有DCF分析,又要有战略期权。尽管没有使用一个数字,但这个图形启发决策者去考虑:除了固定的战略之外,我们还要做什么准备,什么时候我们

  要采取相机而动的战略。

  作者玛撒·阿姆拉姆博士(Martha Amram)是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她的新书《战略之帚:规划企业的增长机会》(Value Sweep: Mapping Corporate Growth Opportunities,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2)是本年度美国最畅销的商业图书之一。电子邮件箱:Martha@valuesweep.com

  基思·豪博士(Keith M. Howe)DePaul大学Kellstadt商学院财务管理教授,《应用财务杂志》的高级编辑。电子邮件:khowe@depaul.edu

快递公司是怎样利用财务杠杆的?
 

  21世纪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管理观念及生产运营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科学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崛起,顾客需求变化以及股东回报的压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得不将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目标,由专业化职能性经营管理转向全局性决策管理,而这一转变的目标,归根结底在于企业能够为客户创造多少价值,并且只有这一价值超过该企业创造它的成本形成超额价值,才能使企业继续生存。作为公司价值管理的中枢,财务领域再次成为管理变革的先锋,财务部门也将承担更多的管理和战略决策方面的角色。

  财务管理的重心转换

  财务的职能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基本财务职能,即是财务控制员、财务会计长所履行的职能,包括公司的财务报表、财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日常的财务会计核算、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税务管理等方面;重要财务职能,即是司库所履行的职能,包括筹融资、资金管理、生产管理(包括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物流)、和内部外部关系的沟通、业绩考核、产品定价等方面;高级财务职能,这是财务控制员和司库都不具备的职能,包括制定公司预算(全面预算)、参与重大投资项目和公司战略决策、风险管理等方面。前两项是传统财务的核心业务处理职能,而参与公司管理和进行决策支持则是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 TheConferenceBoard(1997)的研究表明,在过去3年,34%(N=300)的CFO把决策支持作为优先拓展的功能,而未来3年将有 74%的CFO这么做。而注重控制、报告和交易处理的CFO则从过去3年的69%下降到26%,该研究同时发现,在以决策支持为导向的公司,其股价表现要优于其同行,因为偏重决策支持,财务人员就需要更加关注企业运营和战略发展,更多的站在顾客和股东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公司传递出来的财务信息就更为全面和实用,在帮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效评价公司的同时,提升公司自身价值。

  决策支持所包含范围甚广,其核心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为公司战略提供财务评价;为管理层及经营者提供经营预测的模型和工具;为管理层提供动态的预算、预测信息和实时的经营信息。决策支持的流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战略评估、经营分析与风险评估、规划与预测、会计与合并报告和业绩报告、认知与反馈。

  国际快递公司的财务如何为公司创造价值

  近年来,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公司的急剧扩张,使得财务管理人员有机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更强的专业能力参与到企业的各项业务发展之中,通过事前计划、决策、事中监督到事后稽核等财务管理手段,全程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直接为企业和股东创造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总结四大国际快递巨头的财务管理经验,他们大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

  构筑一个高效精简的财务系统,缩减低效的操作环节。

  高效的财务系统既包括基础帐务处理系统,又包括管理分析系统。通过创建基于WEB技术的帐务处理系统,既减少了交易处理时间,提高数据质量,和报告质量,又能让财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分析和决策等方面工作;而基于数据库技术的“管理分析平台”,能够时时、准确的追踪和分析各种数据,预警突出问题,提供质量更高,内容更加个性化的分析数据,全公司使用统一的数据平台,不但可以扩大数据的共享和提高分析人员的技能,使各级管理拥有了同一口径的数据源,而且可以将公司的战略管理项目、年度重点工作和绩效考核等管理内容纳入平台,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控制业务风险,减少由于公司内部舞弊、流程混乱所导致的管理风险。

  财务管理的实质是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由于公司未能很好的防范于未然,内部舞弊和混乱的业务流程导致公司利润流失,甚至公司倒闭的事件屡见不鲜,所以合理的内部治理规则,是有效平衡公司利润和风险,进而是提高公司价值的重要保障。许多国际快递公司都设有风险监控小组,定期对重点风险点进行检查、跟踪,并将相应结果汇报董事管理层,使风险管理形成一个从上至下,上下融合的过程。 用友集团是如何进行财务管理的?
 

  企业与案例在具体操作上,用友集团财务管理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工具,实现了会计核算集中、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和集中采购管理。畅享网软件库,选型好帮手一个金币兑换一块钱,购买心仪的数码产品为什么众多的国内制造企业会选择用友ERP(ERP是一种管理整个供需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走出中国?为什么众多的跨国制造企业会选择用友ERP走进中国?也许中国权威的IT市场研究机构———首席财务官新近公布的统计数据会帮你解开这个谜:在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用友软件的市场份额达17.6%,以明显的优势超越了国内和国际厂商,稳坐中国管理软件市场头把交椅。那么,以“中国ERP第一品牌”著称的用友软件,自己的财务部门是如何管理和运作的呢?日前走访了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王仕平。

  王仕平介绍说,用友集团自1988年成立以来,一直从事企业应用软件产品的研发、销售和服务。2001年5月,用友集团股票上市。目前,用友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35家分公司、15家办事处,形成了近千人的软件开发队伍、逾千人的软件咨询顾问实施队伍和3000多名员工的企业规模。如此庞大的集团结构,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财务管理模式和财务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

  集中财务管理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用友集团财务管理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工具,实现了会计核算集中、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和集中采购管理。

  在会计核算集中方面,用友通过应用ERP-NC总账、ERP-U8供应链、网上订单系统和iUFO报表实现了集团三个业务板块、四级管理关系共计65家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数据大集中,实现了会计业务处理的实时监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各部门提供了更加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服务。

  用友的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做到对所有经营活动“心中有数”,初步实现了对复杂组织机构的数字化管理。公司的每个人、每个期间都有明确的经营目标,计划和目标的数字化展现使事前控制成为可能。其预算编制的特点表现为:基于公司明确的总体业务计划与可操作的具体行动计划编制;更加明确的预算编制假设;更加简明的预算表格。

  用友实行资金集中管理,通过工行网上银行的有效利用,可实现对全国65家独立核算单位近165个资金账号的统一管理和对主要账号的实时监控。资金的实时划拨加快了资金结算速度,提高了服务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资金效益。

  集中采购管理是用友集中财务管理的又一特点。集中采购包括各类固定资产、礼品、办公用品、中介服务、专项工程、商务活动及其对外采购的项目。用友强化集中采购管理意识,坚持采购需求申报和采购结果反馈制度,通过采购需求网上申报系统,节约了采购成本,提高了经营效果。 中小型企业融资决策
 企业的产生、生存及发展均离不开投资与融资活动。随着我国加入WTO 组织,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与融资效率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应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认真考虑如何选择自己需要和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以及各种融资方式的利用时机、条件、成本和风险,确定合适的融资规模以及制定最佳融资期限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小型企业制定适当的融资策略,以作出最优化的融资决策。

  一、企业融资决策概述

  (一)企业融资决策概述

  企业融资决策,是企业根据其价值创造目标需要,利用一定时机与渠道,采取经济有效的融资工具,为公司筹集所需资金的一种市场行为。它不仅改变了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而且影响了企业内部管理、经营业绩、可持续发展及价值增长。典型的融资决策包括出售何种债务和股权(融资方式)、如何确定所要出售债务和股权的价值(融资成本)、何时出售些债务和股权(融资时机)等等。而其中最主要的包括融资规模的决策和融资方式的决策。融资规模应为企业完成资金使用目的的最低需要量。而企业的融资方式则多种多样,常见的以下几种:

  1.财政融资。财政融资方式从融出的角度来讲,可分为:预算内拨款、财政贷款、通过授权机构的国有资产投资、政策性银行贷款、预算外专项建设基金、财政补贴。

  2.银行融资。从资金融出角度即银行的资金运用来说,主要是各种代款,例如: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贴现贷款、融资租凭、证券投资。

  3.商业融资。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商品交易过程中各企业间发生的赊购商品、预收货款等形式。

  4.政券融资。该方式主要包括股标融资和债券融资两大类。

  (二)融资决策过程

  企业制定融资决策的过程,也即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过程。具体决策程序是:首先,当一家企业为筹措一笔资金面临几种融资方案时,企业可以分别计算出各个融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然后选择其中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最低的一种。其次,被选中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最低的那种融资方案只是诸种方案中最佳的,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形成了最佳资本结构,这时,企业要观察投资者对贷出款项的要求、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等情况,根据财务判断分析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同时企业财务人员可利用一些财务分析方法对资本结构通行更详尽的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在企业进一步的融资决策中改进其资本结构。

  (三)中小企业融资的总思路

  中小企业融资的总体思路应是:投资与融资相结合,以投资带动融资。融资决策在中小企业财务决策中并不具备像大企业(尤其是股份公司)那样的独立性,它应该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一部分,融资必须直接为投资服务。这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必须通过投资决策这一环节才能通向财务管理目标,而不是像股份公司那样,融资决策与财务目标之间可以建立直接的函数关系。这是因为:

  1.中小企业财务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只有投资活动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即最优的投资决策就是最优的筹资决策。

  2. 中小企业的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企业融资的渠道、数量、时间都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像大企业那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手段来自由调整资本结构,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

  因此,对于有数十年经营历史,由职业经理层管理的中小型企业而言,融资计划是为投资服务的,必须与投资需求相匹配,包括融资金额和融资时间上的匹配。更重要的,投资项目必须是经过多方面因素考虑的,不是盲目圈钱的幌子,否则容易出现投融资决策失效,导致投资失败、损害企业权益的问题。在监督职能缺乏的中小型企业中,进行程序化的项目可行性论证是必要的,但只是决策的一个部分,提供财务上的参考,不能对整个计划是否可行提供意见,更不能作为项目可行的决定性依据。战略和内部需要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是很重要的。[论文网 Www.LunWenNet.Com]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和了解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中小企业自身的状况来看

  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往往比较低,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风险比较大。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信任度很低,所以也不会轻易地将资金借贷给中小企业。

  (二)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来考虑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讲究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在实践中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客户贷款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求客户能够提供有效的担保,中小企业自身则因资力有限而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同时因为中小企业经营的风险性,第三人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为中小企业的债务提供担保。既然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不会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三)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看

  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对中小企业虽然也有一些扶持政策,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当中也规定,“国家运用信贷手段,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设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这些规定很难落到实处。

  (四)从我国的金融管制来看

  企业之间不能相互借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依据我国现行法律,公民之间、企业与公民之间、企业或公民与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发生合法的借贷关系,然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却被视为非法借贷关系而为法律所不允许。这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等于少了一条融资的途径,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三、中小型企业应制定合理融资的具体策略

  因此,对于在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不利的情况下而言,中小企业在制定具体的融资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数量上追求合理性

  对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来讲,融资的目的在于实现最佳资本结构,即追求资金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而对中小企业来讲,融资的目的是直接确保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资金不足会影响生产发展,而资金过剩也会导致资金使用效果降低,形成浪费。由于中小企业融资不易,所以经营者在遇到比较宽松的筹资环境时,往往容易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错误。但如果筹来的资金用得不合理或者并非真正需要,那么好事就变成了坏事,企业反倒可能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影响融资能力和获利能力。因此,企业界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决策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下,量力而行,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

  (二)资金使用上追求效益性

  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和方式上不像大企业那样存在较大的选择余地,但这并不是说中小企业只能“饥不择食”,相反,由于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以及筹资困难,更应该对每笔资金善加权衡,综合考虑经营需要与资金成本、融资风险及投资收益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必须把资金的来源和投向结合起来,分析资金成本率与投资收益串的关系,避免决策失误。

  (三)资金结构上追求配比性

  中小企业的资金运用决定资金筹集的类型和数量。我们知道,企业总资产由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又分为两种不同性态:一是其数量随生产经营的变动而波动的流动资产,即所谓的暂时性流动资产;二是类似于固定资产那样长期保持稳定水平的流动资产,即所谓的永久性流动资产。按结构上的配比原则,中小企业用于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以中长期融资方式筹措为宜;由于季节性、周期性和随机因素造成企业经营活动变化所需的资金,则主要以短期融资方式筹措为宜。强调融资和投资在资金结构上的配比关系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四)资金运作上 面向E时代的财务管理:国际财务还是网络财务?
 

会计电算化历经风雨二十年,今天,由于Internet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财务软件走向了网络化应用阶段并在世界也掀起了网络风潮,杭州新中大的"国际财务"和北京用友的"网络财务"就是其中的两种最典型的代表。3月21日,作为行业兰强之」的新中大公司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隆重推出国际财务软件而以用友为代表的软件厂商在提出"网络财务。的概念后,用友公司于4月18日在京就其最新的网咯财务软件举·行新闻发布会,随后,这两家公司先后在全国范围岗举行头规模的巡展活动
  
  当前,Internet的普及和发展、交互式、Web应用的出现导致了电子商务浪潮的风起,Internet作为网络经济乃至知识经济的引革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特别是电子商务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直接对原有的商务模式发起猛烈的神击;从而也重新定义了新经济时代企业生存天;发展的全新规则。而中国企业在面临网络化生存的同时必须面对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叶财我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尤为实现电子商务的重要巧节。作为用户的企业对此显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互联网,WTO对财务管理的冲击

  财务管理是伞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软件是企业电子"商务奉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耳取网引发的企业经营环境的革命性变化也必然冲击着传统财务及其相应的软件系统,并导致发生相应的变化。

  1、对会计功能的冲击和变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很多企业将成为全球网络供应链中的一不结点,企业的众多业务处理活动都将在网上进行,如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电子广告、电子合同等传统的财务计价、财务控制、结算方式等都要进行革命性的创新,以往的融资、筹资、资金管理等将成为财务的一个方面而不再是主要内容,财务的重心是全面介入到产品和市场上。
  
  传统会计的单一货币计且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多国货币、电子货币。W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全球的贸易越来越频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业务将越来越普遍,英支付方式也将由现有的纸质现金、支票、汇票等结算方式转变为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等网上结算方式。财务软件在设计中就必须具备电子货币交易结算系统。同时,财务所提供的数据信息不仅仅是以货币计量的财务数据,更重要的是诸如网络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反映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营、领导决策提供全方位服务。

  2、财务走向集中式管理,财务信息实时动态化
  
  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经营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普通企业同样可以拥有原来只有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才具有的优势和资源。这样,企业经营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各种虚拟企业,其业务分散在全球各地,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的印、可以随时随地将全球的信息掌握在手中,为财务的集中化管理创造了条件,而传统会计期间的假设也不再显得如此重要,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信息将得到快速便捷的反映从而实现财务信息的动态实时处理。

  3、财务业务协同处理,管理信息全面集成
  
  财务如何协同业务一直是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财务业务的协同包括企业内部协同、供应链协同等。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地分支机构以及与客户、供应商等每一结点在发生供、产L销、控制、预测等业务活动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各种信息,如果伴有财务信息,企业就必须及时将这些信息并行送人财务系统进行处理并将产生的结果反馈给业务系统,保证财务业务的协同处理并集成各种管理信息。这时,财务人员必须利用互联网这一先进的技术进行网络化操作,如在线办公、移动办公、分散办公、远程传输和查询等等。

  4、财务的国际化
  
  随着WTO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浪潮的影响,财务的国际化问题已是必然选择,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更要强调财务的国际化。财务的国际化其目的就是要提供具有国际可比的会计信息,这需要做各方面的工作,如必须打破传统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接轨,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支持多国语言,支持多币种和电子结算,并将财务融人Internet时代,最终解决财务的国际化问题。

  二、传统财务软件望e兴叹

  传统财务软件是为替代手工计帐,从以会计核算对外报告为主要目的传统会计中产生的,这些软件面对Internet及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网络经济时代显得如此脆弱而只能望e兴叹!

  1、过分强调中国会计制度,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传统财务软件所依据的基础是中国会计制度,从某种角度讲,正是中国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给中国财务软件创造了较大的市场空间。然而,中国会计必须走国际化道路,闭封自守不是它应有的特性。

  2、体系封闭,无法实现网铬化管理,更无法支持电子商务。传统软件由于产生的技术背景落后,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或只支持局部网络应用,更无法支持电子商务,不能适应网络时代企业的斋求。

  3、会计信息单一、落后且缺乏前特性,财务业务协同更无法谈及。一方面,由于传统会计核算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计价方法多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其软件也只是核算一经发生的历史会计信息,而忽视了前瞻性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传统财务软件无法做到会计信息的实时动态处理、事前的预测并提供称瞄性信息。

  4、对管理会计考虑甚少。财务软件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监僵会计的束缚强调的是遵循会计准则,以对外报告为其存在目的。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汤谷良教授认为,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不断融合的今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将越来越关注于通过财务软件获取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真丐有用的信息,财务软件不单单是一个核算的工具而已。 

  5、单币种、单语言。《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计帐本位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律通过人民币进行技算反映,"这就决定了传统财务软件单币种和单语言性。

  三、面向e时代的财务软件 

  1、实现功能的多样证;厂话务软件的功露某诗扩大,软件在设计中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机结合,以财务会计报告系统为核心,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计划和控制响·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朽铀态管理。 

  2、基于Internet、WEB的全面应用:全面采用网络计算技术,网络化管理,移动办公;体系开放下支捧电子商务;实现财务集中式管理、动态铰算实时监控;闷上操作等。

  3、财务国际化:软件衣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多语言、多币种的传况下提供具有国际可比的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4、财务业务协同,钩金信息流、票据流有效整合。新时代财务软件应最大限度地做到各种数据信息的共享,企业信息不再局限于财务信息,而必须扩展到业务信息,做到财务业务的协同。

  四、各厂商的努力:窜际财务和两络财务e比高低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商机国内财务及企业臂理软件厂商的软件产品纷纷开始向仙侄庇l领技进军,然而真正具有实力的是新中大、用友等少数领导厂商。1999年7月,新中大公司在深刻反思财务软件现状的基础上,率先对中国财务软件进行了重新定义。其中针对Internet广泛应用和日趋成熟的电子商务,新中大公司在国内首创"网络化管理",大举进攻Internet ;1999年8月,用友、金抉等相妓发布互联两故略,提出了。网络财务概念,并发布了相关财务软件产品。

  2000年,中日加入WTO进人了倒计时的阶段,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更是如火如荼。2000年3月21日新中大公司再次凭借其领先技术和对业界的敏锐洞察,推出?quot;国际财务软件"。紧接者,4月18日用友向业界发布了其基于Web应用的网络财务产品V8.11和v9.00。随后,新中大和用友为他们的新产品分别举行了"国际财务,龙腾国际"和"企业触网,应用为先"的大规模全国巡展活动。对于这些新产品,,我们的用户也许会感到有些措手不及,在这里我们不妨对两者作简单的比较。

  2、国际财务和网络财务均的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营模式。

  3、两者都能实现财务远程公、实现财务的集中式管理。

  4、将实现财务业务协同物
  
  相比传统的财务软件而言,新中大国际财务软件具备四大特点:一、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支持多国语言,参与国际竞争;二、全面实现网络化管理,支持移动办公;三、全新架构管理会计,支持领导决策;四、全方位开放体系,支持电子商务。其中,国际化和网络化是新中大的国际财务IntFi(其中Int既指International也指Internet)的核心。
  
  国际财务是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和电子商务浪潮迅猛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就是满足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4月22一23日,由北京工商大学主办、杭州新中大软件有限公司协办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管理、财务与会计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国内外的会计专家都谈到财务国际化的重要问题,申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问题。因此,国际财务软件强调与国际会计的接轨,既要符合多国和国泳会计准则,支持多国语言,同时强调全面实现网络化管理,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远程怅务处理,移动办公更是软件所应具有的普通功能之一。软件的开放性体系更使企业的电子商务大有作为。细心的财务人员会发现,新中大国际财务软件始终强调网络化管理和基于Internet的应用,这与新中大公司"首创网络化管理"理念有关。据新中大的介绍,"网络化"是新时代财务软件的一个必备条件,财务软件应能基于网络计算,但并不是说,财务帐套应建立于互联网上,通过www或Web平台来运行财务软件。 一个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
 
一、财政改革与国企改革呈高度的正相关性

与其他经济成分相比,公共财政与公有经济尤其是与国有经济有着一种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财政一方面要承担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又要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满足不断增长的必不可少的公共需要。这些特点表明,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与政府职能的转化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息息相关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今后一定时期,国有经济将仍然是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二)从政府弥补市场失效的角度看,公共财政的建立不能排除国有企业的存在。根据公共产品的特征,可以把公共产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外交、货币发行、空间技术等;一类是准公共产品,如交通、通讯、能源、城市公共服务等。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类是直接生产,一种是向社会其他生产部门采购。一般来讲,纯公共产品和自然垄断性很强的准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以直接生产的方式提供,而政府直接生产就必然依托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具有“公共企业”的特殊功能。而政府向社会其他生产部门采购时,对象也可能是国有企业。所以,无论政府采取什么形式,都不排除国有企业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三)政府在调节和干预经济时,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原则,必然会进入一些垄断性行业。政府干预垄断性行业的主要方法有,由政府直接经营或者制定严格的经济措施限制这些行业的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以保护市场竞争,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世界各国来看,有相当多的垄断性行业是由国有企业直接经营的。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体制中,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公有制经济规模比重逐年降低,但是在财政收入来源中,公有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成分比重一直居高不下。1995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的比重下降为33.95%,但提供的财政收入比重却占71.15%。在传统体制当中,国家的某些目标和职能需要通过国有企业来实现,国有企业除了以利润和税收向国家提供财政收入外,还担负着充分就业及向职工提供福利等政府宏观经济目标,因此,“企业办社会”的结果是企业效率低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不仅制约了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而且减少了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再加上税收监管的不力,预算外收入挤压预算内的收入以及财政支出的不断膨胀,造成90年代以来,国家连年出现财政赤字,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

财政压力的最终缓解有赖于多项重大的改革措施: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政府行政改革的同步推进。同时,财政改革的推进即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和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将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因此,国企改革和财政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规范的、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对于推进国企改革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新型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为国企卸下沉重的财政负担和社会负担,使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轻装上阵。其次,新型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能够为国有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国有企业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面对改革。再次,新型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为国企改革带来了各种新的实践方式,使国有企业真正能够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改革。最后,新型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为国企改革创造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提供了巨大的财政支持,降低了国企改革的社会成本,减少了国企改革的后顾之忧。总之,新型的、规范的、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将为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开拓空间。

二、从公共财政收入角度看国企改革

1.发展非国有经济的第三产业,摆脱财政和就业对国有企业的依赖,为国有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新型公共财政收入制度的建立,可以摆脱那种以国家所有权为基础的财税体系,改变国家财政收入对国有企业的严重依赖。重构公共财政收入制度的思路之一,就是根据变化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经济结构状况,拓宽理财思路,调整有关财税政策,提高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的财政贡献率。

(1)发展非国有经济,摆脱财政和就业对国有企业的依赖。非国有经济的崛起使国企改革遇到了极佳的机会。随着非国有经济在中国经济中比重的迅速上升,其产值和财政上缴的比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成了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源泉,给了国家财政新的支援。困扰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崛起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非国有企业以它惊人的包容能力为数以千计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相对于国有企业在提高就业方面的作用在逐步提高。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财政税基。从财政收入来源的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的财政收入对工业这个国有企业密集分布的产业依赖性很大,约占50%。而信息、房地产、证券、金融、娱乐、中介等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利润率高,但财政贡献率却很低。因此,提高第三产业新兴部门的财政贡献率,对减轻国有企业财政负担,拓宽财政税基、增加财政收入意义重大。

(3)公平各所有制企业间税赋,为国有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各类企业间的公平税赋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企改革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国目前国有企业税赋较重,非国有企业税赋较轻,难以形成公平有效的竞争,这样就扼杀了国有企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各类企业间的公平税赋意义重大。此外,还应尽量减少针对非国有经济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过多的优惠政策、税收减免政策,一方面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另一方面反映了行政手段对市场活动的干预,使没有获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的国有企业更加感到不公平。

2.清费立税,减轻国有企业税外负担。国有企业除了预算内各项利税的上缴外,还要负担沉重的各项预算外非税收入,包括基金、收费和摊派等,形成了税费并重,甚至费税倒挂的现象。沉重的税外负担吞噬了企业的利润,削弱了企业的活力,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而且由于这部分资金长期游离于预算之外,脱离了政府的监管和控制,扰乱了我国财政秩序。经过改革,规范、完善的公共财政收入制度的建立,将减轻国有企业沉重的财政负担。

3.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开征社会保险税,推进国企改革。与西方的个人所得税相比,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引起的收入再分配规模较小,涉及面较窄,没有起到将国民收入应有份额从社会富裕阶层向贫穷阶层转移的作用。为此,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主要是在技术上加以完善和加强征管,使其能够实现其调节社会收入,为社会保障提供财力支持的职能。为了使国企改革到位,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及开征社会保险税。这样,个人所得税侧重调剂社会成员之间的个人收入不平,社会保险税侧重调剂社会成员之间社会福利水平,防止个人在收入及福利方面的过分悬殊,为国企改革的深入进行创造稳定的环境,尽量减少国企改革引起的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不满。

三、从公共财政支出角度看国企改革

1.财政从生产领域走出来,从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走出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否定了财政以国家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方式,要求财政尊重和维护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切实维护国有企业理财自主权,财政不再承担弥补企业亏损的责任,摆脱国有企业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性,迫使其提高自主经营意识,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真正做到财政和企业分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还要求财政从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退出来。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经营由企业自主解决,财政将致力于“市场失灵”问题的解决,侧重宏观调控。

2.增加对科研、教育等公共物品的提供,为国企改革注入活力。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时期,财政支出还远远不能满足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使得公共财政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公共物品中的行政、公安、国防、公共卫生等的供给,是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每一个企业正常所需生产经营的宏观环境。而科研、教育虽然不是纯公共物品,但却具有极大的溢出效应,所以应该成为新型公共财政支出体制中的侧重点。增加对科研、教育的投入,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查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使国有企业能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专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这些都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3.增加公共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为国企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失业问题的解决。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职工面临下岗。失业问题已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新型公共财政支出制度的建立,要求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办再就业工程,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尽量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使失业职工尽快成为劳动力市场“空缺”的合适人选。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增加财政转移性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与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西方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和个人所得税相配合,是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收入和社会福利再分配,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水准和消费需要,缓和了社会矛盾,充当了宏观经济的“自动稳定器”。我国以往的社会保障对城市人口的福利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对那些真正需要“济贫”的贫困人口并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社会保障性支出在发达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为30% ~50%,在发展中国家占20%左右,但在我国还不到2%。因此,必须将社会保障纳入财政支出规划,建立和完善与国企改革各项措施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国企改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国家介入社会保障有助于减轻国企作为社会保障的支付主体带来的沉重负担,弥补企业作为主体所造成的效率损失,使财政成为社会保障的坚强后盾。

(3)利用财政手段公平社会分配 CEO眼中的CFO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只有美国的少数跨国公司设立CFO(首席财务官,本文泛指公司最高财务负责人)一职。到了20世纪末,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在资本市场充分发达的国家,CFO已广泛地活动于战略规划、业绩管理、重大购并、公司架构、团队建设以及对外交流等领域。他们引领关键性变革,并作为CEO(首席执行官,本文泛指公司最高经营负责人)的真正伙伴参与公司决策,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随着WTO的加入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公司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腾飞的前景和竞争的压力,我们的经营者需要什么样的CFO呢?为此,我们访谈了33位上市公司的CEO,以了解他们对我国CFO的看法。

  二、被访谈公司分布

  (一)行业分布

  被访谈公司的行业分布如下:  
  
   ┌────────────┬──────┬───────┐
  
   │     行业     │访谈公司数量│  所占比例  │
  
   ├────────────┼──────┼───────┤
  
   │   制造业、采掘业  │   9   │  27.27%  │
  
   ├────────────┼──────┼───────┤
  
   │  贸易、商业零售业  │   5   │  15.15%  │
  
   ├────────────┼──────┼───────┤
  
   │  金融业(含风险投资) │   2   │   6.06%  │
  
   ├────────────┼──────┼───────┤
  
   │    公用事业    │   6   │  18.18%  │
  
   ├────────────┼──────┼───────┤
  
   │旅游、广告、宾馆等服务业│   4   │  12.12%  │
  
   ├────────────┼──────┼───────┤
  
   │   软件、网络    │   3   │   9.09%  │
  
   ├────────────┼──────┼───────┤
  
   │    建筑业     │   3   │   9.09%  │
  
   ├────────────┼──────┼───────┤
  
   │    综 合     │   1   │   3.03%  │
  
   └────────────┴──────┴───────┘
  
  (二)规模分布
  
  被访谈公司收入分布如下: 
  
   ┌──────┬───────┬──────┐
   │ 收入(元) │ 访谈公司数量 │ 所占比例 │
   ├──────┼───────┼──────┤
   │  5亿以下 │   14   │ 42.42%  │
   ├──────┼───────┼──────┤
   │ 5亿—50亿 │   13   │ 39.39%  │
   ├──────┼───────┼──────┤
   │  50亿以上 │   6    │ 18.18%  │
   └──────┴───────┴──────┘

  三、CFO目前的地位与作用

  (一)CFO的地位

  CEO与CFO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对于CFO作用的发挥及企业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调查中,57.6%的CEO认为CFO是CEO的下级、参谋或助手。33.3%的CEO认为是上下级兼合作伙伴,上下级关系体现在日常管理中,而涉及重大决策、与董事会或股东的沟通时,CFO则成为CEO的合作伙伴。上下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公司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经理对董事会负责,可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财务负责人。有一名被访者认为,CEO与CFO之间既有上下级又有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CFO实际上是由大股东推荐,对CEO起着监督作用。只有一名CEO表示与CFO是平等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并非典型意义的商业合作伙伴,而是CEO负责业务,CFO负责财务,二者互不交叉,同时向董事会负责。

  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美国,许多公司的CEO与CFO是一种战略合作关系。美国咨询机构Heidrick&Struggles针对美国财富1000强的CEO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17%的人对此进行了反馈),调查显示,91%的反馈者认为CFO是他们的战略经营伙伴,并有三分之一的人考虑将CFO作为他们的继承人。

  (二)CFO目前在公司中的作用

  无庸置疑,会计核算与报告是CFO的本职工作。在此之外,CEO认为CFO在融资、资金管理及调度方面承担关键角色。54.5%的CEO在被问及CFO对公司的贡献时,提到了CFO在融资及资金的有效使用中的作用。这与公司的发展重心是分不开的。在访谈中,54.54%的CEO表示公司的重心是做强主业或扩大经营规模,而开拓市场最大的制约还是资金,CEO们希望其CFO能从股票市场尽可能多地获得资金。

  45.4%的CEO认为CFO在成本、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方面为公司做出了贡献。财务控制的手段包括建立垂直财务系统、实行财务委派制、资金审批、重大项目联签等方式。但是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还没有为CEO广泛认知,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也还停留在对部分财务风险的揭示(如存货积压、应收账款坏账等)上,还没有上升到系统的风险管理的高度。

  36.4%的CEO认为CFO在公司的投资、收购兼并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有些CFO参与投资、购并的战略制定,有些CFO从财务角度进行项目的前期评价和事后评估,有些CFO参与项目的谈判,有些CFO甚至负责项目的管理和整合,也有极少部分的CFO参与了投资或购并项目的战略、目标定位、估价、谈判、整合的全过程。

  24.2%的CEO认为CFO对公司起到了决策支持作用。决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为管理层提供内部信息,包括资本支出的效益分析、长短期投资决策以及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复合分析。

  18.2%的CEO认为CFO在股东价值创造、业绩和预算管理中起主导作用。这些企业的CEO已经认识到CFO在公司价值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正如一位CEO所说:“CFO围绕企业发展的目标参与管理,根据企业的整个运营,用数据表达出来。CFO负责的业绩评价最为关键,这一关要把好,企业的整个目标才可以得以落实;CFO对企业的责任,不是事后,而应该是事前,他要将经营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建立企业的整个标准。”

  只有6%的CEO认为CFO在公司战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一些CEO提到了CFO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作用、资源调配的作用、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建立协作伙伴的作用、信息与知识管理的作用以及在产品市场定价中的作用。

  在美国,CFO在公司承担的最重要的工作是股东价值管理。美国最为权威的研究机构之一The Conference Board的调查报告显示,75%的受访CFO认为他们是公司价值管理及股东价值创造的核心。这与上市公司股份所有权的转变是密不可分的:如美国和欧洲,个人投资者曾一度直接拥有50%以上的股权,但现在所占份额已远不及诸如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亚太地区也正经历着同样的变化。掌握更多的股权使机构投资者相应地获得了更大的控制权,但同时公司也面临着持续向这些投资者提供高额回报的压力。因此,投资者希望公司管理层关注他们价值最大化的期望。从而,CFO对外成为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沟通的桥梁,每年向他们提供现实的和预测的数据,并与他们交流公司的经营方略;对内则负责价值链的分解,通过业绩管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在我国,尤其是国有企业,控股股东没有严格的回报要求,股东价值管理意识薄弱。随着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深化以及上市公司股东意识的强化,CFO将会协助CEO完善股东价值管理体系,并在价值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CEO对CFO的预期

  (一)对CFO工作的预期

  33.3%的CEO希望CFO更多地参与公司战略和决策,42.4%的CEO希望CFO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这一方面表明我国CFO尚未真正成为公司战略和决策的核心成员,另一方面也表明公司正越来越多地倚重CFO参与制定决策。

  30%的CEO希望CFO关注“资本运营”或“资本运作”。CEO所指“资本运作”主要是指股票市场的融资、收购兼并,以及在资本市场或资金市场进行短期投资,以更有效率地运用资金。这表明公司正在逐步借助收购和兼并增强公司实力,并希望公司成为资本市场更积极的参与者。

  21.2%的CEO希望CFO具备更多的行业经验。一位CEO认为其CFO的不足之处是“对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了解不够深入”,甚至认为这是目前国内CFO的通病。他认为一个好的CFO对生产技术的掌握应该至少相当于半个技术人员。而另一名CEO更认为CFO对生产经营的了解应该仅次于生产部门负责人。

  21.2%的CEO希望CFO强化内部控制、预算管理、风险管理和财务控制。这些财务管理的传统领域在许多公司还属于薄弱环节。这些财务基础是进一步建立共同财务标准,精简财务流程,采用更高效的财务系统的先决条件。

  18.2%的CEO希望CFO加强与股东及其他外部相关利益集团的沟通,以及与内部经营层的互动。15.1%的CEO认为CFO应该更具有创新意识,并在公司的管理变革方面走在前列。还有一些CEO希望CFO能帮助公司国际化,或者花更多精力致力于税务策划。

  尽管CEO对CFO的预期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几乎所有的CEO均认为,要提高CFO的工作质量,财务部门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关键。

  (二)对CFO能力与职业道德的预期

  几乎第一位CEO都希望公司的CFO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他们希望CFO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浅析销售环节的财务管理
 

销售财务工作是企业开展销售活动中得一项重要方面,所谓销售是指企业按计划和合同发出商品,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收回货款,实现产品价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重,第一,按计划和合同发出商品,是销售人员的职责;第二,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收回货款,是销售财务人员的职责。

  签订合同发出商品是决定企业由没有活干、能否生存发展的前提;而收回货款则是企业付出和经营能否获得回报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在销售财务岗位上工作4年多,深深体会到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逐步完善和发展,销售财务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原有计划经济的一套销售会计结算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现就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些体会:

  l、业务独立运行,建立健全有关销售财务制度

  随着市场发展,销售财务所包含的业务内容越来越多,内部分工也越来越细,而且不同于生产、供应等财务部门的日常收付、月终核算,是具有相对独立内容的针对产品销售的货款回收,因此,企业应当单独设立销售财务机构或专职销售会计,以统一管理用户信用等级考评会同预收款、产品来、用、余款的结算、应收帐款核对、销售费用、清理欠款等会计业务,并协调处理好同销售业务人员之间的关系,以共同研究、开发市场,同用户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彼此了解伙伴关系。

  同时,要在遵守《会计法》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前提下,结合《合同法》等经济法规,建立健全“销售财务人员职责和标准”、“专款专用管理制度”、“应收帐款管理办法”等内部管理和考核制度,规范指导销售财务日常工作的开展。

  2、规定财务会计业务控制程序

  规定财务会计业务控制程序,主要是收入控制程序这个基本控制程序防止内部舞弊。下面是制造企业收入控制程序的一般情况:三线两点

  企业的收入业务涉及钱、单、货三个方面。产品销售后或提供了劳务,帐单(发票)就得开出去,货币就会跟着收进来,或者随之形成帐款的追索权。在钱、单、货三个方面,产品是前提,如果产品不销售,其余都是空的;货币是中心,因为所有的控制都是紧紧围绕帐款的收进而进行的,保证货币正确无误地收进,是控制程序的基本任务;单据是关键,产品是根据单据发出的,帐款是根据单据计列和收取的,失去了单据,则控制就失去了依据。

  因此,收入业务控制程序的设计,即要把握这三个方面的有机联系进行综合考虑,又要将这三方面分开单独进行考察和控制。而“三线两点”,就是从这一设计原则里概括出来的,也是目前比较完善、比较完整的收入控制程序。

  所谓“三线”是指发票传递线、货币传递线、产品传递线:“两点”是指发票与货币核对点、产品与发票核对点。“三线两点”的主要精神就是把单、钱、货分离成三条互相独立的业务线进行传递,在三条传递线的终端设置两个核对点把这三条线联结起来进行控制。使经手产品的人,不经手发票帐单和货币;经手发票帐单的人,不经手产品和货币;经手货币的人,不经手产品和及发票帐单。从而形成三条业务传递线,而每一条业务传递线又由许多传递链条或传递环节所组成,这些链条和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或部门担任,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每向前传递一步,就对上一步的传递工作进行核查一次,以保证每条传递线、传递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再将三个传递结果集中在一起进行核对,这就进一步提高了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程度。

  “三线两点”的运作程序如下:

  (l)发票传递线

  发票传递线的具体步骤是(采用现款销售的程序):

  ①除个别零星销售外,企业所有的销售业务都应有销售合同。销售合同一般由销售部门与购货单位签订,合同应载明本企业与购货单位之间就产品销售过程中的有关品种、质量、数量、价格、交货方式、交货期限、付款方式、交货地点、违约责任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并以此作为规范销售行为的直接依据。销售合同的副本要送一份给财务会计部门。

  ②在销售业务发生时,开票员根据销售合同开具销货发票(一般纳税人开具增值税发票)。增值税发票一般有×联,如第一联存根联,由开票方留存备查;第二联为发票联,是购货单位报销联;第三联为税款抵扣联,是购货单位计算进项税款的证明;第四联为记账联,是本企业核算销售额和销项税额的主要凭证;第五联为提货联;第六联为出门证联(有些企业产品的出门证与发票分开,由财务会计部门另外单独填制)。

  ③发票开好后,开票员留下×联,其余交收款处办理结算手续;

  ④每日下班前,开票员将收款员退回的发票记帐联与存根联进行核对后,根据发票记帐联编制销售日报;

  ⑤将发票记帐联附在销售日报的后面,一并送交的销售会计。

  (2)货币传递线

  货币传递的具体步聚是:

  ①收款员接到销售发票时,应审核发票上的购货单位、产品名称及规格、产品数量及单价,应复核销售发票上金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②复核后,收款员按照发票金额收款。如属转帐结算的销售业务,收款员应核实其通过银行转帐的款项是否已确实到帐;客户拿来支票和汇票结算的,应按有关支票和汇票收受程序办理;挂帐结算的,应审核其有无经规定的程序批准或合同上有无此约定。

  ③货款点收或查实无误后,在发票上加盖“现金收讫”或“转帐收讫”的财务印章。如合同上规定或企业领导层批准属于“先提货后付款”的,应加盖其他财务印章或由批准人签字,并将发票的记帐联留下,退给开票员。

  ④每天下班前,将本班收到的现金清点整理好后,编制收款报表。

  ⑤将收款日报与现金一起交给出纳员。

  ⑥出纳员将各收款处交来的现金送存银行,并汇总编制每日收款报告,把送存银行的回单附在其后,送交销售会计。

  (3)产品传递线

  一般来说,产品的传递是实物的传递。但实物的传递给内部控制带来诸多不便。故从内部控制上来看,产品传递控制的主要对象是代表产品实物运动的单据的传递。即对提出产品的有关单据进行控制。

  产品传递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仓库保管人员根据盖有“现金收讫”、“转帐收讫”等财务会计确认印章的发票提货联发货;

  ②发货后,仓库保管员在发票上加盖“货已发”的仓库印戳,将提货联留下。

  ③产品出厂时,门卫人员应索回发票的出门证联,检查出门联上有无财务和仓库上述印戳,核对产品的数量后放行。

  ④仓库保管员在下班前,将留下的发票提货联按顺序整理好,填制“发货日报表”,然后将提货联附在“发货日报表”后面送交财务会计部。

  ⑤门卫人员也必须将收回的出门证交到财务会计部。

  (4)发票与货币核对点

  发票与货币的核对实际上是销售部门交来的销售日报与出纳部门汇总编制的每日收款报告的核对,但从根本上说仍是发票和货币的核对。核对的执行人是销售会计人员或其他专设的稽核人员。

  发票与货币核对的具体步骤是:

  ①复核销售部门交来的销售日报及其所附的发票;检查销售日报上的数量金额与发票加总的数量金额是否一致。

  ②审核出纳部门交来的每日收款报告及所附银行回单或现金入库(入本企业保险柜)单是否合法、真实、正确;检查银行回单或现金入库单与收款报告的有关项目是否相符。

  ③最后将审核后的收款报告、销售日报的有关数额相核对。

  (5)产品与发票核对点

  核对的执行人仍然是销售会计人员或其他专设的稽核人。方法是:

  ①先将仓库交来的提货联与发货日报表进行核对,检查发货日报表有关数字编制的正确性。

  ②再将发货日报表的有关数量数据与销售日报的有关数量数据相核对,以验证产品发出的数量与销售记账的数量是否相符。

  ③必要时将门卫交回的出门证与销售发票相核对。

  后边这两个核对点,是整个收入程序的关键控制点。发票与货币的核对,是保证帐款相符、揭露现金结算错弊的关键;产品与发票的核对,是保证单单相符、帐实相符的重要环节。两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发票与货币的核对,则应该收进的款项是否全部收入,现金是否发生短缺或被截留等现象都很难发现并控制;如果缺少产品与发票的核对点,则实际收入与产品的实际发生是否一致,以及有无利用发票作弊,开出大头小尾、上联与下联不一致的发票以及涂改发货数量等问题,也很难被揭露和控制。

  因此,对于销售会计来说,在销售收入记账前,认真进行上述两项核对,是极其重要的。发票与货币、产品与发票不核对清楚,不能记账。

  3、充实会计业务内容

  销售业务人员在开发市场、承揽合同时,遇到的用户千差万别,各有各自的特点,如有的用户信誉很好,但合同需求量不大;有的用户信用不好,但合同需求量很大;有的用户前期信誉良好,但后期信誉大大下降等等,在对待各不同用户货款结算的政策上,需采取不同的办法,这些以前都是没有的。综合起来,应充实的内容如下:

  (1)加强对用户信用等级和考察评定。建立用户档案,针对用户的订货量、存欠款、存欠料等具体情况,对用户进行信用等级测定,可分为A、B、C、D、E五类等级。

  (2)对预收款比例的掌握控制。依据五个信用等级对用户采取不同的预收款比例,按100%、80%、60%、40%、20%等订货合同金额收预收款。

  (3)规范对用户来料受托加工产品货款和来料的清算。用户来料加工的货款和来料必须按所签合同的执行情况随进掌握,以避免以出欠款、欠料情况。

  (4)加大对用户有老欠款又订新合同货款的控制。 社会责任性投资与企业绩效评价
 

一、社会责任性投资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责任性投资”的英文原文为“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SRI)”,也被称为“可持续和负责任的投资”(Sustainable and Responsible Investment,SRI)。SRI是一种基于环境准则、社会准则以及金钱回报的投资模式,它通过投资者对财务、社会、环境的三重考虑,做出投资决策,这三重考虑在SRI中被称作投资的三重盈余(Triple bottom line),因此SRI又被称作“三重盈余投资”。SRI理念从三重盈余出发,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使用多种策略滤除那些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不佳的公司股票,促进公司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为投资者和社会带来持续发展的价值。

SRI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表1):初始阶段、扩散阶段、增长阶段。

初始阶段(20世纪20-60年代):SRI的根源可追溯至1920年,当时美国卫理公会派教会(The Methodist Church)打破从前对股票市场的偏见,决定投资到股票市场,但是他们决定在投资组合中排除那些从事酒精、赌博方面经营的公司。此后,教友派(The Quakers)也效仿他们,在投资组合中排除那些有关武器的股票。在这一阶段,SRI主要通过“社会筛选”的方法实现。

扩散阶段(20世纪60-80年代):现代社会责任性投资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越战期间,公众在投资组合中排除了与越战有关有公司,第一个只SRI基金—美国Pax World Balanced Fund于1971年产生。1971年,一份建议公司对少数雇员、环境污染等问题采取全面措施的报告被提交到通用汽车公司的股东年会上,这标志着SRI“股东请愿”方法的开始。同年,美国互信责任中心(Interfaith Center for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ICCR)成立。此后,美国相继出现了投资者责任研究中心(Investor Responsibility Research Center,IRRC)、南岸银行(South Shore Bank)、环境责任经济联盟、KLD等与SRI有关的组织。SRI在英国的发展也非常迅速,1974年,英国第一个支持具有社会利益项目的银行—Mercury Provident成立,1983年英国伦理投资研究机构(EIRIS)成立,1984年英国首个SRI基金—The Friends Provident Stewardship fund成立。受环保主义的影响,1988年英国推出了第一只可持续发展基金—Merlin生态基金。在SRI的发展阶段,许多SRI组织相继成立,SRI基金市场开始发展起来,SRI的实现方式由单纯的“社会筛选”发展到“社会筛选”和“股东请愿”并存。

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1990年Domini 400 Social Index的发布和1991年英国社会投资论坛(UK Social Investment Forum,UKSIF)的成立是SRI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996年美国社会投资论坛(USSIF)成立。1999年道·琼斯可持续全球指数(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Global Index, DJSGI)以及2001英国伦敦金融时报社会指数(FTSE4Good World Social Index)的发布,意味着SRI成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SRI基金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USSIF《2003年美国社会责任性投资报告》,2003年美国SRI基金资产达到了2.18万亿美元,占专业资产管理总量19.2万亿美元的11.4%。按照可持续投资研究国际组织(SiRi Group)的报告,至2001年6月,13个欧共体国家共有250只SRI基金,总价值达151亿欧元,其中,仅英国就拥有60只,总价值达40亿英镑。在亚洲,SRI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初见成效。亚洲可待续发展及责任性投资协会(Association for Sustainable & Responsible Investment in Asia, AsrIA)于2001年2月28日年成立。从1999年8月日本推出了第一只SRI类基金—the Nikko Eco-Fund 以来,至2003年10月,日本已经佣有12只可供选择的SRI基金,资产价值达约710亿日元。香港有四个全球性SRI基金可供选择。在澳大利亚,7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着10亿澳元的责任性投资基金。在中国,SRI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却被大多数人们所熟知。SRI与可待续发展战略从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战略思想,而SRI更体现为一种注重社会责任和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如果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SRI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广泛地倡导“社会责任性投资”理念与方法,尽快建立社会责任性投资机制,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良性发展。

 

表1   SRI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

时间

事件

国家或地区

1920’s

宗教组织将涉及酒精、烟草、武器的公司排除在投资组合之外

美国

1960’s

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等社会问题促进SRI发展

美国

70年代

1970

“股东请愿”(shareholder advocacy)开始

美国

1971

第一个SRI基金Pax World Fund成立

美国

1971

公司互信责任中心(ICCR) 成立

美国

1972

投资者责任研究中心(IRRC)成立

美国

1973

南岸银行(South Shore Bank)成立

美国

1974

推出养老金固定缴款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 plan)  企业对外投资的策略选择
 

截至2001年6月底,经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非金融类境外中资企业总数已达6439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已达77.82亿美元。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选择问题,如投资国别的选择、投资所有权形式的选择等等。许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策略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选择。

  一、国别或地区策略

  选择国别或地区时应遵循的总原则是:第一,选择我们进去后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而不是全球遍地开花;第二,选择我们进去后产品有市场的国家或地区;第三,依据不同行业的项目性质选择确定是进入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第四,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企业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我们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原苏联体系中的国家以及与我国西部相邻的国家等。在发展中国家中,应尽量选择那些市场规模较大、对企业产品需求较多、欢迎外来投资、且与中国保持良好经济关系的国家。从中近期来看,发展中国家(包括经济转轨国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印尼、越南、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消费群体,经济增长较快,并且我国许多产业相对于其国内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是许多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理想的目标国。另外,周边国家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接近,有的属于同一个文化圈,相对来说,本国企业对周边国家的投资机会和市场条件更熟悉,所以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开展境外投资往往更容易成功,因此,周边国家也可以作为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国。当然,就具体的项目和具体的企业而言,只要我们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只要产品有市场,我们也可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无论是到哪一类国家进行投资,都要注意对该国的投资环境进行充分的、具体的分析与评估。

  二、行业或项目策略

  科学地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或项目,要注意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1)不同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程度不同,对外投资企业决策者所应奉行的竞争战略也应当有所不同。(2)中国企业自身的优势。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要素,才能获得最大效益或比较利益。企业独特的和通用的优势要素共同构成了企业特有的竞争力,这是企业制定和选择产业或项目策略的重要依据之一。(3)企业是遵循一元化发展还是多元化发展道路。原则上,一个企业在国内搞什么,到国外以后也应当搞什么,即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当然,中国企业走向境外时也可以开展多元化经营,但与一元化经营相比,要更为谨慎,因为多元化经营比一元化经营对企业优势要素和竞争力的要求更高。

  考虑到目前中国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可能性和世界直接投资发展的新特点,现阶段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产业选择的重点应包括成熟产业的外移、升级产业的追踪、资源利用型产业的开发等,具体有:(1)境外加工贸易行业(即加工装配型的制造业)。这一行业主要涉及机电行业和轻工服装业,具体涉及到农用汽车、摩托车、小型农机具的组装生产,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空调器等家用电器的加工装配,纺织、服装等轻纺工业的境外加工贸易等。(2)资源开发行业。发展境外资源类投资项目,开发国内紧缺的石油、天然气、森林、木材加工、造纸、采矿、海洋渔业等自然资源开发的行业,可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过去的十几年,资源开发型项目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点,今后仍应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3)科技开发行业。这方面的企业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过对中国目前技术上仍属空白或落后的东道国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和参加管理,从中学习和吸取对方的先进技术,将技术带回国内应用;另一类是在国外发达国家组建高科技新产品开发公司,将开发的新产品交给国内企业生产,然后再将产品销往国外;还有一类是指鼓励国内的高科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境外投资,扩大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实现科技产品的国际化。(4)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行业。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这一行业具有几乎是绝对的优势。(5)服务贸易行业。这类企业包括服务业中除承包劳务与合作行业以外的金融、保险、进出口贸易、商业批发零售、信息咨询、运输、旅游、教育等行业。中国在上述行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和劳动与资本密集结合型以及某些特色服务方面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

  三、出资方式策略

  现在已经办起来的几千家境外投资企业有不少是拿外汇资金{货币资本)作为出资物的。其实,到境外办企业不一定都拿资金去,就像外商到中国来办企业一样,拿机械设备、技术(专利、商标或专有技术)、管理折股投资都是可以的。中国企业在机械设备、技术和管理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今后应鼓励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些优势从事境外投资。即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必须投入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也不一定都从国内输出,而是要尽可能从当地或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

  四、所有权策略

  所有权策略是指国内投资企业 (母公司或总公司)对境外企业的控制策略。所有权的形式有独资、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参股和非股权投资等。

  中国企业在进入陌生的国外市场时,一般应选择合资企业的方式,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将近70%的中国企业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中国海外企业使用的是标准技术,生产成熟产品,因此借助设立独资企业防止技术扩散的动机不明显;设立合资企业是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和营销手段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历史较短,因而缺乏经验,需要采取与外资相融合的方式,即与外资合作,向外资学习,积累经验,降低投资风险。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还要注意选好投资伙伴,理想的投资伙伴是境外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

  另外,中国企业进行境外投资,除股权投资外,还有非股权投资 (非股权安排)。非股权投资的主要形式是通过与东道国企业签订技术、管理、销售或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同,取得对该东道国企业的某种控制权。最常见的非股权投资是技术授权、管理合同和委托生产合同。企业采用作为直接投资替代物的非股权投资方式,不仅可以不用出资和少承担投资风险,而且还可以使它们的技术、管理和销售机制获得令人满意的回报。

  五、技术策略

  技术策略总的思路是:第一,重视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技术输出与技术入股问题。第二,从中国的技术水平实际出发,输出标准技术和适用技术。这些技术的特征除劳动密集型技术外,还有小批量和灵活性,这类技术的市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第三,对于需要控制扩散的先进技术和特色技术,要通过建立独资企业方式加以保护。第四,对外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对外投资企业也要大力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因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要求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需要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

  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在输出和转让技术时应讲究策略:首先,把握转让时机。对于处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技术应采取不同的转让策略:当技术处于创新阶段和发展阶段时一般应不予转让,因为如果转让我们掌握的具有垄断优势的技术,容易使我们丧失得来不易的技术优势。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都不能转让,但企业对这类转让应建立一套评估机制,以便在促进技术转让的同时,又能保持中国的技术优势。当技术处于成熟阶段时,可以予以转让。当技术处于衰退阶段时,要主动寻找买主予以转让。其次,选择转让方式。可以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学习,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技术入股、技术互换和以技术换市场等方式。再次,注意股权的差别。向境外子公司可以转让处于任何生命周期的技术以及高新技术,而向境外合资企业应只转让一般性技术。如海尔向马来西亚输出洗衣机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后,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特别注意专利和商标等手段的使用以及企业的技术秘密和商业诀窍的保护,保护企业自有的知识产权,维持技术优势。

  六、经营当地化策略

  经营当地化又称经营属地化或经营本地化,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东道国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按照当地的法律规定和人文因素,以及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管理惯例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东道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首先要承认自己在形式上是东道国当地的企业,是在东道国已形成的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下经营的法人,因此,要把经营当地化作为自己的基点和发展方向。实现了经营当地化,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才算真正纳入了所在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之中。

  对外投资企业经营当地化的主要内容包括:(1)经营管理当地化。即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实行一系列当地通行的做法。国外市场经济的发展较国内要早要成熟,因而当地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环境需要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手段,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应尽快把这些东西学到手并加以实际应用。例如,我们应采用当地或国际通行的企业制度、企业决策与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方法、人事管理制度、营销策略、审计制度和方法以及企业资产信托机制管理方法等。 (2)人员当地化。人员当地化并不是指对外投资企业要百分之百的聘用当地人员,这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仍然可以从母公司派遣,但应大胆地、较多地聘用当地人员,不仅一般工作人员可从当地雇佣,而且中高级管理人员(如总经理)也可从当地雇佣,并且还要从当地雇佣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员。实行人员当地化政策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3)工资分配当地化。工资分配当地化又称国外工 海外传媒集团的财务管理
 

世界上著名的跨国传媒集团,包括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 Time Warner)、贝塔斯曼(Bertelsmann AG)、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维亚康姆(Viacom)、维旺迪(Vivendi Universal)和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等,其负债率都比较低,固定资产与财政收益比都很接近,说明他们的财务管理都处于良好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效率最高,其次是新闻集团,而维亚康姆由于负债高影响了整体效益。①财务管理对传媒集团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试图对这些跨国传媒集团财务管理的经验和策略做初步总结。

  财务工作的重要地位

  毫无疑问,财务工作在任何一个海外传媒集团中都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不管是传媒集团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还是资本运作、公司上市、企业并购等重要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财务部门的支持。不敢想象,一个拥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子公司的传媒集团,每天有大量涉及采编、广告、发行、投资等方面的现金流,如果没有完善和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如何能够保持正常的运营?传媒集团对财务工作的重视,仅从一个职位便可管窥:跨国传媒集团的首席财务官(CF0)始终位列集团少数最高管理层的名单中。

  对财务部门在传媒集团的重要性,曾在新闻集团从事多年财务管理、现任星空传媒集团(中国)副总裁李映红有句话:“在整个传媒集团的架构中,财务在哪里,总部就在哪里。”②据介绍,新闻集团有两个总部:一个在悉尼,是新闻集团在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总部;另一个在纽约,是对全世界业务进行管理的总部。无论在哪,财务部门始终是总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首席财务官始终是公司少数最高管理层成员之一。集团内有个管委会,相当于一般公司的总裁办,由集团董事长默多克、集团总裁、首席财务官和法律总顾问组成。下属子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基本由总经理、总编辑或内容负责人和财务总监组成。无论集团还是子公司管理中,财务负责人始终受到充分重视。

  财务部门的基本职能

  新闻集团的高层都知道,每周四上午,新闻集团在全世界的几个核心公司的财务总监会及时把当地汇总的财务报表传真给默多克。拿到财务报表后,他会很快地看几个大报、大台的业绩。如果某个地方出了问题,他会拿起电话不管时差立即跟当地的负责人联系。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通过传真机收财务报表是他管理新闻集团的生命线,这个习惯默多克永远都不会改变。③对财务部门的职能,我们如果打个比方,可以说:倘若跨国传媒集团遍及世界的子公司是粒粒珍珠,财务就像一根红线把它们全部贯穿起来,从而让集团的最高层能够把所有的珍珠握在手中。

  具体来说,传媒集团的财务部门主要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职能:

  一是提供决策依据。财务部门要收集全世界子公司的经营信息,通过财务报表和财务总监的分析,提供给决策者作为高层拿主意的重要依据。财务部门向上的汇报,喜要报,忧也要报。

  二是控制子公司。传媒集团主要通过财务报表和现金流两方面对子公司进行控制。子公司总经理就重大业务向集团总裁申请批准后,对子公司管理有相当大的权力。集团对子公司进行具体管理,财务报表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手段。此外,子公司在运营中会产生大量的现金流,集团可以对不同子公司的现金进行合理调动,比如去投资其他领域。

  三是进行税务管理。一个传媒集团如果财务部门不擅长税务管理的话,可能会向税务部门支付相当多的税金。以新闻集团为例,其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有业务,他们的财务人员非常本土化,深谙各个国家的税法,能够进行合理、合法的税务管理,上税额度占总收入的比例比其他的传媒集团要低。

  四是控制现金流。一个跨国传媒集团的财务部门其实相当于一个跨国银行。和记黄埔的首席财务官曾经自豪地说:“我们的司库(现金控制队伍)的现金管理能力比世界上任何一个银行都成功”。财务部门应当对风险投资、现金管理以及银行利率等非常熟悉、随时掌握,知道如何合理、有效地管理现金,让公司的资金在每个时段都发挥最大的价值,创造最大化的利益。

  财务部门的人事结构

  根据笔者了解,一个跨国传媒集团财务部门的结构基本如图。集团税务经理主要负责税务管理工作;集团管理会计师主要对内,向管理层提供财务报告和决策依据;集团项目经理负责对新项目(如集团的并购案)进行财务分析和业务论证;司库则负责对现金进行管理;集团注册会计师主要对外,按照相关规则(如在美国需遵循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做帐给股东、证监会看;集团系统会计师首先要懂会计,同时还要懂IT,能够给集团财务的ERP管理等提供服务和支持。

  一般来说,传媒集团下属子公司财务部门的结构也基本类似。但因为权限和实际需要的不同,子公司一般没有司库、税务经理和项目经理。新闻集团在悉尼的全国新闻有限公司不但有管理会计师,在每个主要报纸也设有助理会计师,而且,他(她)会跟子报的总编辑在一起办公。

  财务管理的母子关系

  跨国传媒集团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子公司,财务是集团控制和管理子公司的最重要乃至唯一的手段。具体来说,海外传媒集团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和控制,会从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集团会设计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财务报表,发给下属子公司,要求子公司财务按照统一标准提供各自的财务报表。通过财务报表,可以管理子公司的业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集团对子公司的财务权限要进行一定的限制,子公司签署合同的金额必须有上限。这样既有一定自由度,也有合理的规范;再次,总公司要定期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进行审计,派专人到子公司了解业务情况和部门运营流程,找部门经理沟通,从实际调查中审核子公司的财务。

  国内报业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即财务委派制:集团统一委派财务人员到子公司负责财务工作,子公司的财务既要对子公司总经理负责,也要向集团的财务总监负责。这是符合国情或当前实际需要的一种形式。但子公司的财务人员,不是集团派下来的监工,而是来协助子公司总经理的。除非总经理违法,才会向上级汇报。

  贝塔斯曼中国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也采取财务人员委派制实行集中管理。集团设财务中心,中心内设一个总监和7个经理,一个经理管一个公司。委派到子公司的会计工资由集团发放,但工作向两头汇报(子公司总经理和集团财务总监)。在资金应用方面,偏向于子公司经理,以提高灵活性;但在成本、费用入账和财务报表上偏向于财务总监,以做到独立反映经营状况。④

  此外,财务工作对总公司和子公司的要求有所不同。首先,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同:子公司的管理比较具体,财务人员对业务的熟悉要求更高些。比如,子报的财务经理应当熟悉报纸的发行,广告等;总公司的财务人员则主要服务于公司的战略决策,对未来战略规划、公司宏观管理的情况要更了解;其次,由于公司管理层的级别不同,财务信息发挥的功能不同。以贝塔斯曼中国公司为例,一线的子公司财务信息更加侧重于反映经营信息的结果,但亚太区经理级,财务报表将作为重要的管理工具来实施管理。每个月的财务报表都将汇总到亚太区经理处,以供决策之用;再次,财务部门的人员比例也有很大差异。以新闻集团在悉尼的全国新闻有限公司为例,财务人员占总人数的1/30左右,而在集团总部则有一半以上是财务人员,其他一半为高级管理者和法律人员等。

  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

  财务报表是财务部门劳动的主要成果,是总公司控制子公司及考核高级经理的最佳手段,也是高层管理者了解公司运营的“风云图”。海外传媒集团的财务报表按照不同周期,分成周报、月报、季报和年报,这些财务报表是新闻集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传媒巨头管理旗下报纸的主要手段和基础。世界上好几个传媒集团都把每周的损益表包装成蓝色封面,因而,其周报又常称为蓝皮书。⑤一般来说,蓝皮书里的主要内容包括:本周经营预测、下周经营预测、本月经营报告、全年经营预测(每月一次)、全年经营报告。“蓝皮书”基本上有五大特点:

  (一)表格精美讲究包装。财务表格的行高和列宽、语言定义、数字格式、计算方式等都有标准。损益表的设计通常由会计师中的电脑高手承担,上级签字后,会交由首席财务官确认,甚至由老板本人审定、批准后方可实施。经审定后的蓝皮书是公司的高级机密,不能有任何泄露,如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必须加密保护。

  (二)财务汇总精确快捷。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全世界子公司的损益表一级级地汇总起来,没有强大、准确的财务汇总系统是不可能的。因此,传媒集团的会计师通常必须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财务核算和数据库等技术,才能快速做出精确的财务报表。一位报业集团的高级会计师曾风趣地说:“交给老板的蓝皮书一定得百分之百正确,因为他能嗅出任何错误”。

  (三)广告发行收入支柱。对传媒集团尤其报业集团而言,收入主要包括发行、广告和其他收入三大类。蓝皮书中最重要的收入项目是广告和发行,其中,广告更是主要收入源泉。此外,不少大型报业集团也进行多种经营,如向其它传媒或个人出售内容的版权,收入可观。

  (四)采编印刷开销大户。传媒集团蓝皮书的开销主要包括采编和印刷两个部分,通常占总开支的四分之三。大报的总编辑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记出身,对于新闻质量精益求精,而对开支则事不关己。编辑记者们的工资跟国际水准挂钩。

  (五)统计数据考核基础。光有漂亮的收入和利润还不够,还需要财务总监和首席财务官对财务报表做深入、细致的分类和分析。本周发行收入很好,那么每天的发行量如何,竞争对手表现如何?报业巨头更关心各类广告的数量、尺寸,每广告单位的收益比,还有收款情况。此外,关于新闻纸 财务管理新领域——税务筹划
 
税收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永恒的热点,因为不论法人、自然人,不论富人、穷人,只要发生有应税行为,就要依法纳税,不纳税就是违法行为。而现实又是大多数纳税人并不情愿多缴税。其实他们这样做是完全正常的,因为他无须超过法律的规定来要求承担国家赋税,税收是强制性课征的,而不是靠自愿捐款。但有些人又因此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抗税、偷税或漏税。其实真正精明的企业不是抗税,不是偷税,不是漏税,而是进行税务筹划。
  一、税务筹划概念及特点
  国内关于税务筹划概念的认识较模糊,从已有的专著来看,代表性的说法有:一是税务筹划属于避税范畴,避税包括税务筹划、税收规避和税收法规的滥用三种方式。二是税务筹划有广义和狭义理解之分,广义的看法有,人大张中秀教授认为税务筹划指一切采用合法和非违法手段进行的纳税方面的策划和有利于纳税人的财务安排,主要包括非违法的避税筹划、合法的节税筹划与运用价格手段转移税负的转嫁筹划和涉税零风险。天津财大盖地教授认为税务筹划包括节税筹划和避税筹划。狭义的税务筹划指企业合法的节税筹划。三是将税务筹划外延到各种类型的少缴税、不缴税的行为,甚至将逃税策划、骗税策划也都包括在纳税筹划的概念中。
  二、税务筹划的特点
  税务筹划的根本目的是减轻税负以实现企业税后收益的最大化,但与减轻税负的其他形式如逃税、欠税及避税比较,税务筹划至少应具有以下特点:
  1.合法性。税法是处理征纳关系的共同准绳,作为纳税义务人的企业要依法缴税。税务筹划是在完全符合税法、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在纳税义务没有确定、存在多种纳税方法可供选择时,企业作出缴纳低税负的决策。依法行政的税务机关对此不应反对。这一特点使税务筹划与偷税具有本质的不同。
  2.筹划性。在税收活动中,经营行为的发生是企业纳税义务产生的前提,纳税义务通常具有滞后性。税务筹划不是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后想办法减轻税负,而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之前通过纳税人充分了解现行税法知识和财务知识,结合企业全方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的规划、设计、安排来寻求未来税负相对最轻,经营效益相对最好的决策方案的行为,是一种合理合法的预先筹划,具有超前性特点。
  3.专业性。税务筹划作为一种综合的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环节上看,包括预测方法、决策方法、规划方法等;从学科上看,包括统计学方法、数学方法、运筹学方法以及会计学方法等,因此,税务筹划在方法上的综合性特点使筹划活动是一项高智力的活动,需要周密的规划、广博的知识。税务筹划的专业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企业的税务筹划需要由财务、会计、尤其是精通税法的专业人员进行;二是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日趋复杂,各国税制也越趋复杂,仅靠纳税人自身进行税务筹划已显得力不从心,税务代理、咨询及筹划业务应运而生,税务筹划呈日益明显的专业化特点。
  4.目的性。纳税人对有关行为的税务筹划是围绕某一特定目的进行的。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一组目标:直接减轻税收负担是纳税筹划产生的最初原因,是税务筹划最本质、最核心的目标;此外,还包括有:延缓纳税、无偿使用财政资金以获取资金时间价值;保证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缴税及时足额,不出现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名誉损失,实现涉税零风险;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无理、非法侵犯以维护主体合法权益;根据主体的实际情况,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确定筹划的净收益,保证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5.筹划过程的多维性。首先,从时间上看,税务筹划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任何一个可能产生税金的环节,均应进行税务筹划。不仅生产经营过程中规模的大小、会计方法的选择、购销活动的安排需要税务筹划,而且在设立之前、生产经营活动之前、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都应进行税务筹划,选择具有节税效应的注册地点、组织类型和产品类型。其次,从空间上看,税务筹划活动不仅限于本企业,应同其他单位联合,共同寻求节税的途径。
  三、我国企业开展税务筹划的必然性及现实意义
  1.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筹划是纳税人的必然选择。
  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运筹,其中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即国家要依法征税,企业要依法纳税,是企业经营筹划的重点。其原因在于:
  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自主权的日益扩大,企业在逐渐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和主体利益观念日益强烈。由于税收具有无偿性的特点,税款支付是资金的净流出,企业的税后利润与税额互为增减,因而,无论纳税多么正当合理,怎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企业来讲毕竟是既得收益的一种丧失。如何在不违反税法而又充分利用税收的各种优惠政策条件下,预先调整企业的经营行为,以达到合法地节约税负支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影响举足轻重,成为现代财务管理面临的紧迫课题。
  ②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大量外资涌入(截止到去年,在我国注册登记的三资企业已达35万家)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大步走出国门。据统计,至1997年底境外投资企业已有5357家,分布在世界上140个国家和地区,中方投资额60.64亿美元。涉外企业的增加不仅引发一系列国际税收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而且由于外资企业大都有着强烈的税务筹划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企业为维护自身权益、增强竞争力而进行税收筹划的需求。入世在即,这种需要日益迫切。
  ③税收强制性特点使纳税活动受到法律约束,企业必须依法纳税。随着税收征管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对偷漏税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如果采用偷、骗、欠等违法手段来减少应纳税款,纳税人不但要承担税法制裁的风险,而且还将影响企业的声誉,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企业不得不转而用合法又合理的手段来追求其财务目的,即只有在不触犯税法又不违背税法立法意图前提下实现的税负最小化才是有效的。税务筹划,成为纳税人的必然选择。
  2.现行税制为企业税务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税务筹划作为企业经济利益保护措施是完全必要的,但筹划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环境和配套措施作为前提。从理论上讲,只有一部完善而又全面的税法细则并认真的加以实施,才有可能避免或消除纳税人的节税行为。然而,事实上,现代经济条件下,由于税法除了组织稳定的财政收入职能外,还拥有宏观调控等效应,各国政府为了鼓励纳税者按自己的意图行事,无不把实施税收差别政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加以利用,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税收政策,使得无论多么健全严密的税制,税负在不同纳税人、不同纳税期、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总是存在差别。对某一应税活动往往有多个纳税方案,这就给纳税人寻找降低税收成本、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和众多的机会。
  在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复税制中,税收政策差别普遍存在:既有体现政策引导的激励性税收政策(出口退税;外企、高企的税收优惠等)、限制性税收政策(如特殊消费品的高消费税,某些货物的高关税等);又有体现特定减免的照顾性税收政策(如自然灾害减免等),以及涉外活动中的维权性税收政策(如税收抵免及关税的互惠等)等。而且由于立法技术上的原因,企业在缴纳税种的选择上并是唯一的。即便同一个税种,其税制要素的规定也不是单一。此外,现行的财务制度中的有些核算方法具有选择弹性,不同的处理方法将形成不同的纳税方案。由税收政策的这些差别所带来的选择性,为我国企业理财活动中开展税务筹划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3.开展税务筹划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一项合法权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自主化,利益独立化,权利意识得到空前强化。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为已的特征,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是十分正常的。从税收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权利主体双方应是对等的,不能只对一方保护,而对另一方不予保护。对企业来说,在税款缴纳过程中,依法纳税是其应尽的义务,而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税收筹划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维护自身的资产、收益,亦是其应当享有的最重要、最正当的权利。这一权利最能体现企业产权,属于企业所拥有的四大权利(生存权、发展权、自主权及自保权)中的自保权范畴。鼓励企业依法纳税、遵守税法的最明智的办法是让企业充分享受其应有的权利,包括税务筹划。对企业正当的税务筹划活动进行打压,只能是助长企业偷逃税款或避税甚至于抗税现象的滋生。
  4.企业开展税务筹划对财务管理意义重大。
  企业开展税务筹划是以符合税收政策导向为前提的,不仅有利于正确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而且对于在市场经济中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我国企业而言,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开展税务筹划工作,尤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一,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资金、成本和利润是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要素。税收筹划作为企业理财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围绕资金运动展开的,目的是为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首先,企业在进行各项财务决策之前,进行细致合理的税收筹划有利于规范其行为,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使整个企业的经营、投资行为合理、合法,财务活动健康有序运行,经营活动实现良性循环。其次,筹划活动有利于促使企业精打细算、节约支出、减少浪费,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第三,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税收的法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有其一定的适用性、相对的规范性和严密性。企业要达到合法“节税”的目的,必须依靠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只有如此,才能使筹划的方案得到最好实现。因此,开展税务筹划也有利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加强财务核算尤 企业经营预警控制方法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企业预警控制指标的研究,建立了预警控制指标体系及综合指标,阐述了预警控制原理及方法,建立了预警控制的初步框架,为企业经营者加强内部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法。

1.引言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这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营机制,使企业能及时了解有关信息,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满足市场需要,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评价及预警控制系统就是通过企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连续的测定、监视和预先报警,显示企业当前经济运行是否正常及未来有无潜在危机,以达到预先报警的目的和监控企业目的,使企业经营者和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心中有数,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2.经营预警控制指标体系建立

2.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好坏不仅要看企业经济发展速度,还要看企业的经济效益,今后的发展潜力;既要考虑近期的,也要考虑远期的;既要看绝对水平,也要反映相对水平,要全面反映出经营状况。

    (2)综合性原则。企业生产经营信息量很大,一个企业有许许多多统计指标,要从中选择能综合反映某一方面运营状况的主要指标。

(3)可比性原则。各指标所反映的统计范围、统计口径要一致;同一指标的内容,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价格要一致,且当有变化时要及时调整,使指标具有可比性。

(4)可操作性原则。各指标在设置时应尽量采用现有的定量统计指标,以利于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汇总和对历史统计资料的分析。

(5)敏感性原则。必须能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通过指标值的升降能够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2.2预警控制指标体系的设置

(1)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

①资产负债率: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②流动比率:它是反映企业用流动资金偿还负债的能力的指标。

③速动比率:它是反映企业快速偿还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

(2)盈利能力指标

①销售利润率:它是反映企业单位销售额中所赚取的增值部分。

②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周转率):它是衡量工业全部资产获取盈利的能力的指标。

③成本费用利润率:它是反映企业投入生产成本及费用获取利润的能力的指标。

(3)经营效率

①存货周转率:它是企业产品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成本之比率,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强弱和存货是否过量的指标。

②应收帐款周转率:它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状况的指标。

③劳动生产率:它是反映劳动者劳动效率的指标。

(4)发展能力指标

①资本保值增值率:它不仅反映企业当前的运营状况,也预示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②产销率:它不仅反映了销售能力与生产能力对比状况,也反映了企业未来发展的能力。

2.3预警控制综合指标的构划

    前述11个指标对于各自的领域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综合性,但对于企业整体评价及预警控制来说,需要设置或构划综合指标。

(1)资本金利用率

资本金利润率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投资者投入资本金所获取盈利的能力,也反映了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能力获取利润能力的大小,这一指标是企业所需要追求的最高层次、最根本的指标。

(2)经营安全率

这个指标是从企业利润相对大小的角度评价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其大小反映发生亏损可能性大小。

(3)加权综合指标

将前述11个指标,用专家意见法或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取不同的权数,进行加权平均,所得到的综合值,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3.企业预警控制方法

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企业生产过程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投入在先,产出在后,且有时生产周期较长。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及早发现问题,判断走势并做出决策以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有一套预警控制方法。借鉴宏观经济运行预警控制及交通信号预警控制方法,我们设计了企业预警控制方法。

3.1预警控制信号及分区

借鉴交通管理信号灯,把各指标数值分为三个区域,即正常区(绿灯)、警惕区(黄灯)、报警区(红灯)。

绿灯表示企业经营处于正常状态,企业各项指标值正常,资源配置及利用合理,有发展后劲,生产经营处于稳定、受控状态。 财务管理主动性在于发挥财务的全部职能
 

企业的资源无外乎人、财、物,企业经济活动就是通过合理配置、增减这些资源,以获得利润最大化及长期稳定的发展,而利润是企业最具综合性的指标,它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让这些因素有序地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各种管理制度应运而生。虽然各种制度千差万别,但都赋于财务部门重要的职能。

  财务职能可分为三大类,即核算、管理、决策。各公司可视其规模大小、所从事行业、公司管理细致程度等因素决定赋予财务部门什么样的职能及赋予程度。曾经读过一篇文章——《3000万元是个坎儿》,大致是说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往往以3000万的销售规模为限,超过3000万规模必须以制度化管理代替“人治”化管理,在企业规模小的时候,领导者的喜好、性格特点等决定公司的一切,即企业靠总经理的个人魅力支撑着,而当企业发展到足够大时,领导者应当变成整个企业运行机器的一个重要部件。艾柯卡能救活克莱斯勒公司,证明是一个奇才,但福特公司并没有因其离开而一蹶不振,只是经受了一个不小的挫折而已。就是因为福特公司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换一个总裁它可以继续运行。总经理好比机长,现代化的飞机在正常飞行情况下,自动驾驶系统可以让机长轻松地休息一段时间。作为小型公司,欲做到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的确不易,因为这儿的财务部是个彻头彻尾的服务部门,从公司效率考虑亦难以要求总经理事事征求财务部意见,在此情况下财务人员要摆正心态,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有一个准确的认定。完全的财务职能具体而言:

  核算职能

  核算职能是财务工作的基础职能,它是履行其它两项职能的前提。所谓核算职能就是及时准确地以会计记帐方式记录公司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向企业管理层、政府、金融机构或其它相关部门及经济实体报送财务报告。记录方式尽可能做到细化,即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量。核算职能可在如下几个方面日臻完善:

  及时性:制定合理流程及规定,保证所发生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发票等)尽快流转到财务部,财务部在接到单据后在一个工作日内进行帐务处理。

  准确性:现在很多公司使用电子计帐,这对原始数据准确性要求非常之高。同时对帐务操作也提出很高的准确性要求。为了保证尽可能的准确性,每月结帐期结束后,财务部都要与各相关部门核对存货、往来、费用等数据。

  细致性:财务管理若要有主动性,即对公司的重大决定做到“事前知”,必须建立在对公司经营成果深入细致了解基础上,这就要求财务核算具有较高的细致程度,只有做到核算细致才能为财务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

  灵活性:财务记帐强调正式单据,基于我国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由于经营上灵活性要求,每个公司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非正规票据,如收据、白条等,这在许多企业只能以“小金库”的形式单独记帐,而“小金库”的记帐方式只能反映出现金流水,撇开企业领导人保密性需求等因素外,财务部门应将不尽合法的票据以完整的帐务体系来反映,让公司领导层拿到的报表实实在在地反映公司经营状况,这尤其是大量非国有公司管理层的最需。

  管理职能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的不断运动,内在地表现为资金的不断运动。资金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物商品不断运动,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并在形态转变过程中实现增值。保证公司财产安全及资产的保值增值是财务部门的义务和责任,财务的管理是以资金为介质实现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1、严格成本及费用控制,从最直观的角度降低公司支出,保障公司利润空间;2、保证公司货币资产及实物资产的安全;3、在董事会制定的公司发展规模基础上,通过以资金为主体的调控手段,保证公司运作的平稳与协调,从而保障公司资金运动的增值空间及可持续发展;4、从经营合法性角度,在日常经营中保证企业规避法律风险;5、合理确定公司各项财务指标的最优值,并以此为参考系来计划并规范各部门的经营行为;6、与营运部门、生产部门及人力资源部门一起制定出一整套公司的考核激励机制,并负责实施此机制下的主要绩效认定。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A、强化费用控制力度,做到费用预算刚性化。费用控制要落实到相关人员的日常行为中。即使费用节省的空间很小,但因其与日常工作及个人利益相伴生,足以体现公司对此的重视,亦是财务部门对公司日常经营的介入点。

  B、加强成本控制。通过适当的资金调配,保证原材料采购资金,以规模效应及优惠的付款条件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对材料采购及外加工费加强管理,对主要原材料及外加工价格建立台帐,与采购部门一道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外加工费用;科学制定产品定额消耗,严格执行超定额领料审批制度及过错赔偿制度等。

  C、将审计工作制度化。在公司规模足够大时应成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公司各部门、各下属机构进行常规审计,并形成制度及习惯。这是加强公司制度化管理,摆脱“人治”痕迹的重要步骤。

  D、加强资金调控力度。从战略角度看,董事会在制定年度目标责任制时,已根据企业规模、发展潜力、风险控制度等因素确定了公司总体资金规模,公司行政班子在此规模条件下制定自己的经营方针。从战术角度看,资金调控分月度调控及中期调控。月度调控即每月底以前市场营运部门应报出当月回款计划,各部门报出下月资金使用计划,财务部将到态地关注银行贷款的到期调头等融资事宜,根据上述因素计算当月现金流量及现金流动时间,确定是否需增加贷款规模。若确需增加规模但一时难以做到,必须调整月度资金使用计划。中期调控为公司一年内的季度、半年度或全年资金使用计划,如市场格局的调整、生产原料的合理储备、大额固定资产投资及项目建设等,必须与公司自身现金净流入及融资进度紧密结合起来,不能各部门按自己的工作计划自行其事,通过以资金为纽带的综合调控,做到整个企业发展的有序。

  E、规范经营法律行为。从财务角度来说,主要是保证公司进行合法经营,从而规避法律风险。公司越大,越需要经营的规范性。

  F、用各项财务指标指导日常经营行为。公司经营中会逐步形成自己的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经营能力指标的合理值。公司在日常经营中应围绕财务指标规划经营行为,力求将各种指标调到最佳平衡点,因为根据“木桶原理”,一只木桶所装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企业均衡发展是用财务指标指导企业经营行为的核心内容。

  决策职能

  建议公司制定出固定的决策程序,从宏观、微观、反馈调整三方面适度参与公司决策。

  宏观决策:每年分两次对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及未来两年发展趋势作出具体的量化分析,根据资金、人力资源、市场状况作出半年度的企划促销计划、市场格局调整计划、销售计划、成本计划、费用计划等,最后根据上述各项计划做出计划期间的财务计划。

  微观决策:对某项具体的决策行为,如决定开设某商场或办事处、收回某代理商前,给某经销商的信用额度等,须在市场调研基础上,就项目的财务状况作一可行性研究报告,若有企业形象宣传考虑也宜将广告效应予以量化。除财务可行性研究外,还应进行人力资源的前期准备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追踪实施进度以保证按计划实施。

  反馈决策:决策本质上是一种判断,虽然决策前应进行量化的可行性研究,同时有丰富的市场经验作保证,但总免不了一些偶然失误,这就需要对决策的执行过程跟踪反馈,发现失误及时调整。因财务部是决策前参与、决策执行过程的管理、决策实施结果的反馈的部门,公司各部门的决策要求必须及时与财务部门沟通信息,牵涉到资金需求、客户与公司利益分配等方面应在决策前与财务部门共同磋商,信息的及时沟通可大大增加公司管理的严密性与时效性。

  综上,只要财务部门履行了各项职能,其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就会变成“要我参与”而不是“我要参与”,因为公司最高管理层会感觉到没有你的意见心里不踏实。

 

虚假财务报告成因及监管的理性思考
 
[提要]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及监管等问题进行的分析认为委托代理制度下所派生的利益不一致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经济诱因,信息不对称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客观环境,而会计信息监管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是虚假财务报告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进而提出应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推进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健全民事赔偿机制等方面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
    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著名会计学家R·瓦茨和J·齐默尔曼指出:会计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了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产权裂变,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同时也产生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现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整合的组织机制--委托代理制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分层授权并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产权控制模式。经理层行使经营权,直接指挥并控制企业、会计部门及其核算与报告活动,掌握了充分的内部信息;大股东凭借优势股权成为董事会成员,能够直接从企业取得较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并监督经理层,经理层和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中小股东由于股权比例小而远离企业最终控制权,他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全是局外人,对会计信息的占有上处于先天劣势,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获取信息来监督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履约情况,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正是为了适应众多且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强烈需求,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开披露的方式提供财务报表。但是,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客观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利益不一致的矛盾。而经营者与大股东作为经济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他们有动机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优势为自身谋取利益优势,直接对财务报告进行操纵,以达到不公平地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引发财务报告造假问题。因此可以说,利益不一致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经济诱因,信息不对称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客观环境。
    信息提供者利己的动机是普遍的且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但动机不一定转化为现实的行为。如果能对虚假信息提供者进行有力的监管,使造假行为不现实,不经济,那么造假者在理智权衡中会放弃造假。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监管恰恰存在着诸多误区,严重地降低了监管效率,使得财务报告造假得以成为现实。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监管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是虚假财务报告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清醒地认识这些误区,有助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监管机制。
    误区一:重视“单一”监管,忽视“综合”监管。独立审计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也是确保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的制度安排。然而,独立审计仅是确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制度安排,只是财务报告监管链条中的一环而已,只有借助于其他环节的监管手段,它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自从证券市场发生了欺诈案开始,我国就加强了证券审计市场监管力度,如1996年独立审计准则颁布实施,1998年会计师事务所开始脱钩改制,2000年事务所进行〖KG)〗合并重组,2001年一系列与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相继发布。由此可见,监管者的监管思想中存在误区:监管者试图通过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达到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管。过分夸大了独立审计在虚假财务报告中监管的作用。事实上,证券市场舞弊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行为,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上市公司内部公司治理、社会舆论监督、法律制裁都是整个监管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光靠“独立审计”一枝独秀,是达不到效果的,必须实行全面监管,证券市场虚假财务报告问题绝不是抓几个注册会计师,关掉几家事务所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误区二:重视“硬性”监管,忽略“柔性”教育。证券市场是充满机会和诱惑的博弈场所,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对参与者和监管者进行制约和威慑,但是堆砌的制度不一定达到好的监管效果。我国自90年代起接连不断颁布、施行、修订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但虚假会计信息却从未消灭过。制度终究需要人来执行。如果证券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不讲正直诚信,制度安排将显得苍白无力。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所以仅靠制度安排这样的“硬性”监管手段是不够的,必需重视“柔性”的诚信教育,而且应当是全方位的诚信教育,不仅包括中介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等证券市场的参与者,而且还应包括政府监管机构和新闻媒体等证券市场的监督者。
    误区三:重视行政制裁,轻视民事赔偿。在我国,自开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以来,涉及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诉讼案件时有发生,我国对涉案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处理,大多以行政处罚为主。虽然脱钩改制后,加大了处罚的严重程度,直接针对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处罚越来越重,甚至追究刑事责任,但是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诉讼案仍尚不多见。这种处罚结果对审计职业界难以起到足够的震动作用。因为造假受到查处和责令赔偿概率很小,造假成本仍远远低于造假收益,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并未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不能挽回投资者的损失。

    对虚假财务报告监管的理性思考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不仅是高质量会计、审计准则的产物,它更依赖一个具有支持作用的基础机制来运作,以保证准则能够被严格地理解和运用。只有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合理保证最终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才能使中小投资者利用这些真实会计信息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最大限度地免受大股东、经理层的利益侵害。
    (一)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企业内部有效制衡、约束制度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1)规范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关键,也是独立董事制度的生命力之所在。保证“独立性”关键在于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如果我们希望独立董事能够真正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就必须构建由中小股东选聘独立董事机制。但是,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这一规定无异于宣告大股东依然控制独立董事人选的合法性。因此,目前在我国构建由中小股东选聘独立董事的机制还有困难,但作为一种过渡,应当适当限制大股东及执行董事所代表的股东的独立董事提名权。
    (2)独立董事的人选问题。独立董事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条件。目前一些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董事会或董事长聘任,聘任中人情董事、名人董事的现象非常严重,使得独立董事的知情权和工作时间得不到保证,而且这些人未必“董事”。笔者认为,应选择那些经济上无后顾之忧、人格上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专业上具有胜任能力的人担任董事,且应建立独立董事档案管理制度。
    (3)规范独立董事的权利与责任。赋予独立董事独立的权责有利于提高其独立性。《指导意见》规定,上市公司除赋予独立董事具有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赋予董事的职权外,还应当赋予独立董事特别职权和独立意见发表权。笔者认为,为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意识,应明确独立董事行使特别权利和发表独立意见既是权利,也是义务,独立董事“必须”行使职权和发表独立意见,而不仅仅是“应当”,且在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独立董事履行权利责任的情况。另外,从法律层面上,需要对《公司法》等相关法规进行修改,明确独立董事的权利与责任,协调独立董事与监管的权利与责任,协调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使独立董事在运作过程中有法可依。
    (4)建立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独立董事也是“经济人”,也存在激励问题,需要明确谁来评价独立董事的绩效,如何评价,如何奖惩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的绩效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这也是独立董事未能发挥作用的一个原因。笔者认为,独立董事激励机制必须考虑“独立董事声誉机制”是一种自律的道德约束,一旦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表现出应有的独立和客观,无形当中保护和提升了他们的声誉,并拓展了他们未来市场。
    规范内部控制制度
    (1)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还缺乏一个成型的体系。随着《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规范、货币资金的具体规范的颁布实施和其他的具体规范的陆续出台,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将会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规范体系,但是,在操作性层次上,尚有相当艰巨的任务。目前许多规范的诸多内容非常原则,现实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规范的缺失与失效都会影响规范的有效性。
    (2)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离开了人的能动作用,制定再好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也都无济于事。人员素质控制包括:知人善任;加强对员工特别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建立技术轮训制度,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素质;建立员工技术考核和业绩评价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建立职务轮换制度等。
    (3)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它包括:确认、记录所有有效的经济业务;随时详细记录经济业务,以便恰当归类、提供会计报告;采用恰当的货币价值计量经济业务;确定经济业务发生时期,并保证在合理会计期间记录经济业务;在财务报告中恰当提示经济业务。
    (4)改进内部控制的设置方式。建议借鉴COSO报告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按企业业务循环来设计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既能与内部控

 文

二十一世纪财务分析发展展望
 

财务分析产生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财务分析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其相关理论已比较完善。财务分析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要求,在将以知识资本为首要资本的21世纪,同样对其产生更高的要求,财务分析将向更高层次发展。本文主要从现行条件下财务分析的局限性、财务分析将面临的挑战人手,阐述21世纪财务分析的发展方向。 

  一、现行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现行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相剖析的一项业务手段。
 
  从定义可看出,财务报表的数据是财务分析的主要依据,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各种会计报表及其附表和附注是财务分析的起点。因财务报表本身具有以下局限:(1)财务报表以原始成本为基础,尚末考虑现行市价、重置成本等因素,其数据均是对己发生的成本、费用、收入的记载,缺乏时效性;(2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和物价变动,其数据隐含着资产超值或贬值的风险;(3)财务报表数据末考虑期初到期末之间的变化数据以及全年不规则变化的数据,使数据之间的比较产生一定的困难; (4)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所反映的时间不同,以比率的形式将两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可比性程度不一致,损益表是时期报告,反映的是跨越了整个会计年度的数据信息,而资产负债表是时点报告,只反映企业某一时点财务状况,将两报表的数据进行比较会有一些困难;(5)当前我国的会计报表尚末对人力资源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而这些内容对决策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财务分析依据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内容狭窄,不能使决策者做出最佳的选择。 

  当然,进行财务分析所依据的资料,除财务报表以外,还会涉及日常核算资料 (凭证、账簿等)和生产技术方面资料。但在会计电算化尚未普及、系统不完善、效率不高的情况下,财务分析的工作仍主要由手工执行,凭手工对庞大的日常数据进行财务分析成本高、耗时多,因而现行条件下能真正充分利用日常数据的财务分析是微乎其微的。
 
  总而言之,现行财务分析的起点主要是财务报表,分析使用的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财务分析将面临的挑战 

  财务分析的挑战主要来自于财务报表内容的变化。从会计及经济的发展趋势看,我国财务报表必将做以下调整:(1)出具人力资源报告。美国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把人力资源作为财务报表的一部分,把职工招聘成本、职工培训费、企业管理者能力等有关人力资源因素单独出具报告。现阶段,我国有关人员已对人力资源进行深人的探讨研究。据有关专家预测,人力资源将作为一间科学列人大学课程教学。由此可见,出具人力资源报告是必然趋势。  (2)公允价值与原始成本相结合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既提供资产的历史成本信息,又提供现行价值。尽量避免因通货膨胀或物价变动而使报表数据失去作用,防止财务分析丧失现实意义。  (3)未来信息将披露于财务报表中。21世纪我国的投资主体越来越多,投资环境也更复杂,企业的未来信息对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报表应披露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盈利性预测、企业发展前景等信息。
 
  另一方面,在信息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希望能得到时效性更强的财务信息,因而执行即时的财务分析也将成为一个必然要求。 

  三、财务分析的发展方向 

  未来财务分析应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既需解决财务分析的局限性问题,又需根据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增加扩充内容。因而,财务分析将主要有以下三大发展。 

  (一)财务分析应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未来的21世纪,信息技术将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企业的财务信息存入计算机,愈来愈多的财务会计事项可由自动化数据处理。财务分析所需的数据绝大部分可来自计算机或网络,因而也可直接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快速及时地收集、整理、计算、分类、分析。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使财务分析的技术手段从手工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向电子计算机转变,不仅提高了财务分析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解决了现行分析成本高、时效性差、无法处理特殊事项或偶然事项的缺陷。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将有所增加和扩充。财务分析与会计报表紧密联系,财务报表内容的增加必然要引起财务分析内容的增加,可以预见,在未来的21世纪,企业的财务分析的内容将增加人力资源因素分析、社会责任信息分析、公允价值信息分析、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分析。另一方面,未来财务分析也将更多地使用日常财务数据而不仅仅是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期初额和期末额,日常信息将对财务分析起重要作用。 

  财务分析内容的增加,补充了现行财务分析内容狭窄的局限性,充分利用日常数据冲破了财务报表所反映信息的局限性。 

  (三)财务分析的期限缩短、时效性增强。财务分析需要综合、汇总的数据,由于条件的限制,当前要获取综合信息需要较高的人工成本和所费时间长,因而现行财务分析是在会计报表出具后方才执行。在未来的21世纪,相关人员应该针对财务分析开发一系列软件,通过计算机即可迅速取得所需数据,冲破使用报表数据的局限,企业管理者、投资者能根据需要及时快速有效地进行信息收集、整理、计算、分析。 

  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企业的经济决策愈来愈重要,相关人员应明确财务分析的不足之处,也应明确它的发展方向,对症下药,确保财务分析不断健全和发展。

 

两种财务分析体系的对比——从银广夏事件谈起
 

银广夏公司自1999年以来一直闻名遐迩,银广夏2001年的市值高居深沪两市第三名。银广夏创造了股市神话。但是2001年8月《财经》刊发的《银广夏陷阱》撩开了银广夏神秘的面纱。
  银广夏公司神话离不开传统财务指标体系、业绩评价体系的推波助澜。这里的传统财务指标包括中国证监委要求公布的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以杜邦分析体系为参照设计的财务指标体系、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以及现阶段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常用指标。这些体系以“会计利润”为核心指标。依据这些评价体系,许多精英荟萃的机构投资者看好银广夏,将其列为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之一。银广夏事件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对这些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心。人们有理由怀疑:在利润操纵屡禁不止的情况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否有能力揭示出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从而对公司价值做出恰当评价。
  笔者认为,造成银广夏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缺陷。本文拟将银广夏公司作为案例,分别运用传统财务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两种财务分析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将分析结果与事实进行对比,形象地说明传统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和现金流量分析的独特作用,进而提出构建现金流量指标体系的设想。
   一、运用传统财务指标体系分析的结果
  1、净利润和每股收益指标。1999年度银广夏净利润总额1.27亿元,每股盈利0.51元,并实行公司历史上首次10转赠10的分红方案。2001年3月,银广夏公布了2000年年报,净利润达到4.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6.56%,在总股本扩张1倍的基础上,每股收益增长超过60%,达到每股0.827元,盈利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2、净资产收益率。1998年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15.35%,1999年为13.56%,2000年达到34.56%。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大大超过了10%的配股线,而且大大高于上市公司的同期平均水平。
  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1998年为87.9%,1999年为-13.7%,2000年为72.8%,三年平均收入增长率为49%,体现了很好的成长性。
  4、总资产报酬率。公司总资产报酬率1998年为18.4%,1999年为9%,2000年为17.7%,超过了一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
  5、主营业务利润率。公司1998年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4.6%,1999年为24.3%,2000年为46%,可谓一年上一个台阶。
  6、总资产周转率。1998年公司总资产周转率达到46.1%,1999年为26.1%,2000年为32.6%,均显示出企业良好的资产营运能力。
  7、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银广夏1998年资产负债率为53.8%,1999年度为53.7%,2000年度为57.1%。应当说,从静态分析,资产负债结构较为合理。而从动态分析,银广夏的已获利息倍数1998年为3.3,1999年为3.22,2000年度为7.00,这说明银广夏每年的息税前利润足以支付当期的利息支出。由以上两项指标分析,该公司具有良好的偿债能力。
  8、资本积累率。银广夏1998年资本积累率为18.1%,1999年为62.3%,2000年资本积累率为28.2%。
  9、市盈率和市场反应。银广夏自1999年以来,市场反应良好。其股价从1999年12月30日至2000年4月19日不到半年间,银广夏从13.97元涨至35.83元,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较一年前启动时的价位上涨440%。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中证·亚商依据1999年度报告将该公司遴选为“第二届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第38位,香港《亚洲周刊》也将其评为“2000年中国大陆一百大上市企业排行榜”第8名。在今年创刊的《新财富》7月号推出的“100最有成长性上市公司”银广夏位居第二。2001年5月中国证券报社和清华大学企业研究中心根据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联合推出了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排行榜,银广夏雄踞中国上市公司十强第五。尽管我们不能全部否定上述分析系统和绩效评价模型,但是就事实而言,上述属于基本分析范畴的业绩评价不可争辩地存在缺陷,甚至是重大缺陷。
   二、运用现金流量指标体系分析的结果
   (一)盈余质量评估
  1、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该指标反映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比重,一般而言,该指标应当大于1(当利润大于0时)。银广夏公司1998年经营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为-23.3%,1999年为-4.4%,2000年为29.7%。这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创造的利润提供的现金贡献很小。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存在连续几期经营现金流量远远小于净收益的情形发生。
  2、现金流量偏离标准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折旧+摊销)。该指标衡量实际现金流量偏离标准水平的程度。一般来说,该指标应在1左右。银广夏公司1998年该比率为-20.9%,1999年为-3.8%,2000年为28%。这说明现金流量偏离标准现象异常严重。按照用间接法计算经营现金流量的有关原理,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上,进一步查找现金流量表,发现公司1998年在应收账款项目上沉淀了2.04亿元,占全部销售收入的1/3。当公司下一年回收贷款时,这一指标应当大于1,但是我们发现,1999年该指标仍为负值。这就属于严重的不正常状态,降低了盈余的质量。
  3、经营现金流量/营业利润。由于经营现金流量和营业利润都对应于公司正常经营活动,因此有较强的配比性。该比率一般应大于1。然而1998年,银广夏的这一比率为-12.3%;1999年为-4.8%;2000年为27.8%。与标准相距甚远。通过以上分析,基本可以判定该公司的盈余质量是低劣的,存在着管理当局虚增利润的可能。
   (二)现金流量偿债能力分析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债总额指标。这是一个预测公司财务危机极为有用的指标。指标越大,则偿债能力越强。银广夏公司1998年该指标值为-2.4%,1999年为-0.4%,2000年为6.9%。这表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对负债的偿还不具有保障作用。也就是说,企业需要偿还到期负债的资金来源必须是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如果投资活动不产生效益、筹资出现困难,则企业很可能面临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情形。
  2、现金利息保障倍数。这一指标类似于利息保障倍数,但是帐面利润并不能用来支付利息,只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收入才可以满足利息支出的需要。因而这一指标较利息保障倍数指标更具有合理性。银广夏公司1998年现金利息保障倍数为0.715,1999年为0.935,2000年为2.794。也就是说连续两年,公司的息税前经营现金流量连利息支付都无法保障,更别说债务本金了。
  3、经营现金流量/流动负债。该指标能有效地反映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对到期债务的保障程度。其意义在于如果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能够满足支付到期债务,则企业就可以拥有较大的财务弹性,财务风险也相应减小。银广夏公司1998年经营现金流量/流动负债值为-2.8%,1999年值为-0.7%,2000年值为8.5%。很明显,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并不能对流动负债起任何保障作用。
  由上所述,这个公司的偿债能力存在严重的问题。
   (三)现金流量营运效率分析
  1、经营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通过主营业务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银广夏公司1998年该比率为-3.4%,1999年为-1.1%,2000年为13.7%。银广夏持续高额利润居然不能产生正的经营现金流量,它需要依靠筹资活动来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这种反常现象理应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觉。
  2、经营现金流量与资产总额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银广夏1998年该比率为-1.3%,1999年为-0.2%,2000年为3.9%。说明公司运用全部资产产生经营现金流量的能力极其有限。
  3、现金流量构成。通过分析企业本年度现金净流量的构成,可以了解公司现金流量的真实来源,从而恰当地评价公司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如在1998年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为-20792479元,投资现金净流量为-123443350元,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121283838元,现金净流量为-22951990元。公司的经营活动没有给企业创造现金流入,这样企业购置设备等投资活动需要的大量资金都必须通过新增筹资渠道来解决。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公司想方设法筹集了3.5亿元现金(发行债券3000万元,借款3.2亿元)仍然不能满足企业现金支出的需要。到1999年更是变本加厉,其经营现金净流量-5575052元,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372170118元,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655814690元,公司经营活动仍然不能产生现金流量,巨额投资所需的资金仍然是通过外部筹资。从报表上可以看到,当期筹资现金净流量达到了6.5亿元。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1999年该公司实际融资额达到了9.5亿元(其中吸收权益性投资3亿元,债券发行8000万元,借款5.7亿元),公司该年用于还债和支付利息的现金就达到了2.9亿元。
  从现金流量分析的三个方面看,银广夏公司是一个财务风险很大,盈余质量低劣,靠借款度日的公司。
   三、两种分析方法的对比及其启示
  尽管本文选择分析的样本过于特殊——银广夏是盈余操纵过于严重的公司——使传统以利润为核心的财务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得出的结论呈现出天壤之别,但我们必须看到,两种分析中现金流量分析结果更切合实际,它不仅反映了公司资金捉襟见肘的真实财务状况,并且揭示出银广夏盈余中存在的猫腻。其中主要原因是现金流量信息能够避免应计制会计对盈余的操纵,因此反映的信息更为真实、更为客观。
  现金流量分析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分析现金流量,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正确评估企业价值;对债权人来说,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助于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由于负债和利息都必须用现金支付,用现金流量分析企业偿债能力从理论上比以利润为基础的财务指标更为科学。对资本市场投资者来说,对现金流量分析则是洞察企业盈余操纵、分析企业收益质量和企业成长性的重要手段。银广夏事件启示我们,在我国,应当尽快开发现金流量分析系统以加强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洞察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
 

一、市场经济下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大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的终极目标,由于“利润最大化”目标没有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往往导致企业财务决策的短期行为,所以逐渐被实践所否定。后来又提出“企业财富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虽然克服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点,体现了企业所有者对资本增值的要求,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1)“企业财富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而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从非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才能确定;从上市企业

  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虽然可通过股票价格来显示,但由于股票价格的变动不是公司业绩的唯一反映,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因而股票价格的高低实际上不可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富或价值的大小。所以“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财务管理人员所掌握。(2)由于上市企业大都相互参股,其目的在于控股或稳定购销关系,法人、股东并不把股价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管理追求的直接目标。(3)“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其财富最终都归其所有,所以“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直接反映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是企业所有者所希望实现的利益目标。这可能与其他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理人员、内部职工、社会公众所希望的利益目标发生矛盾。因而“企业财富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都不能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或唯一目标。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为基础的竞争经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财务管理目标应当与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保持一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财务管理目标应当与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保持一致,以便通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管理最高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应将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确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首先考虑的问题。

  第二,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经济性目标与社会性目标的统一。经济性目标强调企业的经济责任,谋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由经济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性目标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优化,这是由市场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各种社会关系都会不同程度地制约或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不但得不到社会的支持与报偿,还会受到社会的惩罚。失去社会支持的企业等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将会使其生存

  和发展举步维艰。因此,财务管理目标既要突出经济性,又不能仅限于经济性,它必须有助于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优化。

  第三,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战略性目标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战术性目标则强调企业的近期利益,关注既得利益的增长。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对立统一性决定了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为获得长远利益而不得不放弃某些眼前利益,为实现企业的战略性目标而必须进行战术调整以至让步。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如果不能体现企业的战略发展思想,必然会导致财务管理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短期化行为,并由此衍生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等阻碍企业发展

  的现象。反之,如果财务管理目标缺乏具体的战术经营要求,又会使目标成为空中楼阁,不利于企业审时度势,制定和实现不同时期的财务策略,取得阶段性利益,积聚发展实力。所以,在战略发展思想指导下制定不同时期的经营战术,在确保长远利益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短期利益,实现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应是确立财务管理目标的正确思路。

  第四,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所有者利益与其它主体利益的最佳兼顾。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除所有者外,还有债权人、职工、供应商。消费者及政府等。各利益主体问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强调的是“双赢”。无论制定何种财务政策,都必须合理兼顾企业所有者利益与其它主体的利益,绝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经济关系,使财务分配政策保持动态平衡,获得各利益主体的信任与支持,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并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这样才能满足各方利益要求,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小企业项目投资的决策分析
 

长期投资是一种影响超过一年的投资,例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等。由于股票和债券等长期投资在必要时可以出售变现,真正难以改变的是生产经营性的固定资产投资,所以这里所讨论的长期投资只限于固定资产投资,又称为项目投资。

  项目投资的决策分析,并不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日常财务活动最经常的部分,也许在一个会计年度都难得碰上一两次。但是,它却是企业财务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项目投资的金额大,影响时间长,风险大,一旦投资就难以改变或补救。

  研究中小企业项目投资的决策分析,必须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对两个问题进行重新观察和思考: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采用“现金流量观”好还是“会计利润观”好?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采用贴现分析技术好还是非贴现分析技术好?

  一、中小企业投资决策中的现金流量观和会计利润观的比较

  有一个直接的矛盾:一方面现金净流量比会计利润对企业经营决策更有用的观点已基本获得公认,并且成为当代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的立论基础;但另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头脑中却没有现金流量的概念,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进行项目投资的决策时,如果采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计算分析,主要是运用财务会计数据。

  从理论上讲,现金净流量比会计利润更能客观反映投资的收益,而且在运用贴现分析技术时,几乎不得不采用现金流量的观念。但是现实中,中小企业更习惯于使用会计利润,之所以如此,至少可以归结一个原因--经营者在现代经营和理财知识方面的缺陷。笔者认为,如果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能够掌握更多一点现代的财务管理知识的话,那么他们是可以接受这个概念的。

  向经营者宣传新的观念和理论当然是解决这种理论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但引起作者更深一层的思考是:在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会计利润是不是现金净流量的一个好的替代变量?或者说在中小企业决策者看来,不采用现金净流量导致的损失可以由采用会计利润产生的收益弥补吗?笔者初步分析认为这种猜测可以找到一些实际依据:

  1.项目投资未来现金净流量数据的获取必需在占有比较充分的资料基础上才能预测,这对中小企业决策者来说显得困难而且成本太高,但对会计利润的预测只需要根据企业账簿数据加上个人经验即可估算,这不仅成本低,而且使决策者觉得可靠。

  2.现金净流量与会计利润在数据上的主要差异是投资项目中的折旧费用,中小企业的投资额往往不大,摊到各年的折旧费也不会很多,现金净流量与会计利润在数量上的差别并不大。

  3.如果采用现金贴现分析技术,显然应该采用现金净流量。不过根据笔者曾对中小企业做的调查发现,现实中中小企业很少采用贴现分析技术,现金流量的优势和必要性并不明显。

  结论:与大企业巨额、相对频繁的项目投资决策不同,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并不一定必须采用现金流量观念。在以下条件下,应用会计利润数据将是更好的选择:企业具有较完整和准确的会计核算资料;该项目投资额不很大;采用非贴现分析技术。

  二、非现金流量贴现技术在中小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在非现金流量贴现技术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

  回收期法通俗易懂,大致反映投资回收速度,而且计算简便,但是这种方法有两个缺陷:第一,它忽略了回收期后的收益,容易造成严重的退缩不前。因为许多对企业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的较大型投资项目,并非在开始几年内就能带来收益,实际上,资本投资的全部目的在于创造利润,而不只是为了保本。第二,由于决策者以回收期作参数,往往会导致企业优先考虑急功近利的项目,导致放弃长期成功的方案。

  然而一种方案是否可取是相对的,要因不同情况、不同项目而宜。中小企业受自身能力等各种因素局限,投资项目往往不大而且时间短,这就使得货币时间价值对之产生的影响也可能不大。企业当然要盈利,但如果老本都丢了又谈何盈利?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采用回收期法做出错误决策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对于投入资金大,而且周期长的项目,则不宜唯一使用这一指标,尤其是处在升级阶段的中小企业,急功近利常常使企业走向相反的发展方向。

  会计收益率法是以会计收益率法作为评价投资的参数。会计收益率=年均净收益/原始投资额。它在计算时,使用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以及普通会计收益和成本观念。这种方法要求企业事先确定要达到的必要会计收益率。在进行决策时,高于必要会计收益率的方案可以入选,在多个互斥方案中则选用会计收益卒最高者。会计收益率法遭到的异议一是未采用现金流量观,二是未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我认为它适合于中小企业对项目投资的评价。

  三、现全流量贴现技术在中小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倾向于使用非贴现分析方法,但这并不能削弱贴现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小企业越是发展,越是追求升级壮大,长期投资的规模、范围和频率就越接近于大型企业,这个时候就应尽可能地采用现金流量的观念和相应的贴现分析技术进行辅助决策。

  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基本上不采用现金流量贴现技术的原因主要是贴现技术的分析成本相对过高(教育成本、雇佣成本),比如对分析人的专业教育程度、分析预测方法、手段等有较高的要求。从一定范围来看,这种分析成本是固定的,因此在投资额较小的中小企业看来运用贴现技术是不经济的。但我认为在以下两个基本条件具备时,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贴现分析技术将在中小企业中得到比较普遍的运用:

  1.经营者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和专业训练。这一方面可以使经营者有能力了解和愿意接受现代的投资决策方法,另一方面也降低贴现分析技术的使用成本(学习成本)。

  2.中小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首先表现在企业筹资条件的好转,这使得中小企业有可能进行较大规模的长期投资;其次表现在市场逐渐成熟,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度降低,使其对未来现金流量尤其是中长期现金流量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

  现金流量贴现分析技术中最常用的有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按照净现值法的思路,净现值大子或等于零,则说明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不低干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净现值若小于零,则说明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低于预定的指标,方案不可行。净现值法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在几个独立方案之间评价优劣,但这个缺点在中小企业看来就几乎不存在了。因为中小企业很少会有对几个独立的项目同时投资,主要是对互斥方案作评价。而在互斥方案中,净现值高的项目当然是最优选择。所以在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一般说来,净现值法的优点能充分发挥而其缺点刚好未能显现。

  现值指数法是针对净现值法的缺点提出来的,它能够对独立方案的投资效率进行排序,但这种需要在中小企业中并不常见。内含报酬率法具有现值指数法同样的优点,而且它还能大约地指出投资项目的实际报酬率是多少,其缺点是计算比较复杂。

 

从企业的安全性谈偿债能力分析
 
摘要:偿债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中一个重要组成内容。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方法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安全性的角度剖析了其中问题所在,并分别论述了在现有的分析方法基础上,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应该完善之处。 
 
关键词:安全性;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的安全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在财务分析中体现企业安全性的主要方面就是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将企业的安全性和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联系在一起,因为对企业安全性威胁最大的是“财务失败”现象的发生,即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诉讼或破产。企业的安全性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安排好到期财务负担;二是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二者不可偏废。如果仅仅满足于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还算不上安全。真正安全的企业应是在安排好到期财务负担的同时,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和盈利。从根本上来讲安全性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某一时点上的债务偿还能力即静态性,而这个偿还能力又是平时盈利以及现金流入的积累即动态性。如果企业无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或盈利,很难想象它能长久生存而不出现危机。我国绝大多数教科书上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都有失偏颇,并且导致企业财务分析人员教条式运用,得出的结论往往不正确。 
 
一、我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是建立在清算基础而非持续经营基础上的。长期以来,对偿债能力的分析是建立在对企业现有资产进行清盘变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认为企业的债务应该由企业的资产作保障。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都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来计算的。这种分析基础看起来似乎十分有道理,但是并本符合企业将来的实际运行状况、企业要生存下去就不可能将所有流动资产变现来偿还流动负债,也不可能将所有资产变现来偿还企业所有债务。因此只能以持续经营为基础而非清算基础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否则评价的结论只能是企业的清算偿债能力。而正常持续经营的企业偿还债务要依赖企业稳定的现金流入,所以偿债能力的分析如果不包括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就有失偏颇。 
 
2.偿还债务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化。偿还负债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可以以资产变现,可以是经营中产生的现金,还可以是新的短期融资资金。而后两种偿还渠道往往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常常采用的。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大多是以资产变现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渠道,显然不能正确衡量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这样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必然会使企业视线狭窄,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 
 
3.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是一种静态性的,而不是动态性的。只重视了一种静态效果,而没有充分重视在企业生产经营运转过程中的偿债能力;只重视了某一时点上的偿债能力,而不重视达到这一时点之前积累的过程。 
 
4.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没有将利息的支付与本金的偿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长期性的债务,本金数额巨大,到期一次还本,必须有一个利润或现金流入积累的过程,否则企业必然会感到巨大的财务压力。这样一个积累过程没有在财务分析中充分反映,必然导致企业产生错误的想法。 
 
二、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分析,除现在所使用的几个比率外,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取决于企业销售量大小及增长情况、成本开支比例及 
变动情况、赊销政策及资产管理效率等因素。外部坏境的变化及企业的适应能力是分析企业产生现金能力的关键。这方面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分析企业近几年的现金流量表,观察企业近几年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首先要分析基本的经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如果一个企业一段时期从客户处收到的现金大于它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的支出,那么,这个现金流量水平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正数。这个数字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保证,长期出现负值是十分不正常的,经营活动将难以维持。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其现金流量的特征是不同的,现金流量的特征与产品生命周期特征是否相吻合是判断现金流量适当性的关键。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由于企业不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可能相互交叉,故整个企业的现金流量应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才是恰当的。其次,较多企业将一些现金流量投入到营运资本中,所以还要分析营运资本的投入是否恰当。企业在营运资本上的投入是与企业的有关政策相联系的,如赊销政策决定应收账款的水平,支付政策决定应付账款、预付费用的水平,预期销售增长前景决定企业的库存水平。所以应联系企业自身的战略、行业特征及相关政策来解释企业在营运资本方面的投入是否合理。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比率来分析现金流入与债务偿还的关系:经营活动中现金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 

 

2.通过分析企业的现金周转期限来判断现金周转的速度。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现金的周转天数实际上等于存货周转天数加应收涨款周转天数减 
应付贴款占用天数。企业实际现金周转速度取决于这三个阶段占用现金时间的长短,与会计上的实际购物和实际销售有一定的时间诸位。一般来说,现金周转天数越少,其周转速度就越快,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 
 
(二)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 
 
借新债还旧债是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的一种还债技巧,所以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也包括这方面的能力。但企业短期融资能力往往不能直接从财务报表的项目上看出来,需要对财务报表附注予以分析: 
 
1.分析企业短期借款的融资成本,若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较公布的贷款利息高出很多,说明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的信誉较担心,或说明企业尚未得到金融机构的高度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生短期债务危机时很可能要付出高额代价甚至无法应付。 
 
2.企业是否存在大量未使用的银行贷款额度。这种信贷额度的存在往往是企业保持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动态平衡能力的重要体现。 
 
3.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长期融资环境。如是否具有配股资格、是否发行过长期债券且信誉良好。良好的长期融资能力往往是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的重要保证。 
 
4.企业的长期资产是不是有一部分可以立即变现。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是营运中的资产,短期内可能难以变现。但若企业有大量的已上市债券和股票,均可以缓解短期流动性问题。 
 
5.企业若将应收账款出售或将应收票据贴现,另一方面如有追索权,则会增加企业短期债务数量的风险。 
 
6.企业若有负债,或为他人提供的信用担保,均会增加企业的短期支付要求,且为进一步融资设置了障碍。 
 
(三)流动资产的质量 
 
流动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短期资源准备,绝大多数流动资产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应转化为现金投入下一轮周转,所以,流动资产的质量也影响今后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质量主要反映为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比是否存在高估的问题。高质量的流动资产应能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而迅速变现。流动资产的质量判别应通过分析每项具体的流动资产项目来得出综合结论。 
 
三、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长期负债是指期限超过一年的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的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保证长期负债得以偿还的基本前提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不至于破产清算。所以,短期偿债能力是长期偿债能力的基础。(2)长期负债因为数额较大,其本金的偿还必须有一种积累的过程。从长期来看,所有真实的报告收益应最终反映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所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与企业的获利能力是密切相关的。(3)企业的长期负债数额大小关系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对长期债务不仅要从偿债的角度考虑,还要从保持资本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来考虑。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又能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的改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是根据损益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使用的指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指标反映的是从所借债务中获得的收益为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多少倍。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外借债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经营资本,企业举债经营的原则是对债务所付出的利息必须小于使用这笔钱所能赚得的利润。否则对外借债就会得不偿失。由此该指标至少要大于1。 

但该指标有较大的局限性,表现为(1)对于企业来说举债经营可能产生风险,这个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期支付利息,如果每期的息税前利润小于所需支付的利息,企业就有可能发生亏损;二是必须到期偿还本金,衡量企业偿债能力时,既要衡量企业偿付利息的能力,更要衡量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只衡量其中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而“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只能体现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 

(2)企业的本金和利息不是从利润本身支付,而是用现金支付。故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还不能了解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现金偿付本金利息费用。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进一步计算以下两个指标以全面衡量债务偿还情况: 
 
1.债务本金偿付比率 
 
债务本金偿付比率=年税后利润/[∑债务本金/债务年限] 
 <>< div="">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
 

在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筹资、投资活动与日俱增,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不断。目前,理论界在企业理财的主体、目标、内容等方面已基本上达成共识,但对财务基本理论的构成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纵览财务管理的有关文献,笔者认为迄今止,企业筹资、投资决策中所涉及的重大问题的解签,大多是建立在以下六个基本理论之上的。

  一、效率市场假说(The 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

  效率市场假说这一理论认为:股票市价反映了现时与股票相关的各方面信息,股价总是处于均衡状态,任何证券的出售者或购买者均无法持续获得超常利润。效率市场一般分为三种类型:(1)弱式效率性,股票的现行市价包含了过去股价变动的全部信息;(2)次强式效率性,股票市价不仅包含了过去价格的信息,而且也包含了所有已公开的其它信息;(3)强式效率性,股票的现行市价已反映了所有已公开的或未公开的信息。

  效率市场假说经历了长期的检验。在所有完善的资本市场或股票市场中,都具有高度的弱式效率性,以及相当程度的次强式效率性。研究效率市场假说对企业财务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证券市场反映了全部已公司的市场信息,故大多数股票的价格都是公平合理的,即给所有投资者以均等机会的价格,投资收益的大小只取决于所承担风险的大小;由于在股票价格中包含的信息非常多,因而股票指数可作为市场状况的主要指数,这对于那些与发行、出售股票、股票回购和偿还债券等有关财务决策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效率市场假说这一概念已深入到投资实践并成为政府制定有关证券市场法规的依据。

  二、现值分析理论(Present Value Analysis Theory)

  现值分析理论是贯穿现代财务管理的一条红线,它是基于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对企业未来的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贴现分析,以便正确地衡量投资收益、计算筹资成本、评价企业价值。

  企业经营活动的现值分析一般包含三个要素:企业投资或筹资活动的有效期,即现金流量的时间域;发生在各个时点的现金流量,即每一时点的现金流入或流出量;以及平衡不同点现金流量的投资收益率(为个收益率或称贴现率能正确地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以及相应于其它投资机会的机会成本)。这三个要素缺一均不能进行现值分析。利用现值分析进行财务决策的标准是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的现值,即净现值大于零时才值得去投资或筹资。在通常的情况下,企业资产的净现值越大,企业的价值就越大。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几乎所有的财务决策都涉及到未来现金流量,都需要决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时价值,因此,现值分析是企业进行投资或筹资决策基本准则之一。

  三、风险收益权衡理论(Pisk and Peturn trade-off Theory)

  风险与收益是一切财务决策的共同标准,现代财务领域中有关风险和收益权稀理论主要包括: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学说、套利定价理论。

  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 Theory)是由美国的著名学者马科维兹(Markovitz)提出,并由夏普(Sharpe)等人加以完善发展的。投资组合是由一种以上的证券或资产构成的组合,投资组合的收益是投资组合中单项资产预期收益的加权平均数;而投资组合的风险却并非单项资产或证券标准差的加权平均数,它是通过协方差和相关系数来衡量的。随着投资组合中包含资产的数目增加,单个资产的方差对投资组合总体方差形成的影响程度会越来越小,而资产与资产之间的协方差形成的影响程度将越来越大。这表明通过多种投资组合,可使隐含在单个资产中的风险得以分散,从而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资产之间的协动关系也可以用相关系数来度量。是协方差与标准差积的比值,即标准楷的协方差,用于在同等水平对事物进行比较。

  研究投资组合理论旨在投资决策中,寻求一种最佳的投资组合。按照马科维兹的观点,有效投资组合是一种具有预期收益水平下的最小风险或一定风险水平下的最大预期收益的投资组合。掌握投资组合理论,对于企业进行多角化投资,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具有重要作用。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特瑞诺尔(Treynor)、夏普等人于60年代在马科维兹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简记CAPM),这一模型揭示了多样化投资组合中资产的风险和所需要的收益之间的关系。CAPM的基本模型为:

  Rj=Rf+βj×(Rm-Rf)

  式中:Rj-第j种证券的必要收益率;Rf-无风险利率,通常以政府债券利率表示;βj-第j种证券的贝他系数;Rm-市场证券组合必要收益率;(Rm-Rf)-市场证券风险溢酬;βj×(Rm-Rf)-第j种证券的风险溢酬。

  上述公式表明,任何风险性资产的必要收益率等于无风险收益率加上风险溢酬,市场风险溢酬决定于投资者的风险回避程度。CAPM简明易懂,目前仍是财务分析的核心理论。

  套利定价理论 美国学者罗斯(Ross)在1976年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简记APT),它是对CAPM的进一步扩展。这一理论认为:风险性资产的收益率不只是同单一的共同因素之间具有线性关系,而是同多个共同因素之间具有线性关系,从而从单因素模式发展成多因素模式,以期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情况。按照这一理论,证券或资产i的预期收益率为

  Ri=Rf=bi1(Rf1-Rf)=bi2(Rf2-Rf)+…bin(Rfn-Rf)

  式中bi1,bi2,…bin-第i种资产的收益率对因素的敏感度;

  (Rf-Rf),(Rf2-Rf),…(Rfn-Rf)各种因素的风险溢酬。

  套利定价理论与酱资产定价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CAPM确定的风险因素是市场证券组合的随机收益,而APT则事先不确定风险因素,它可以包括若干个风险因素,诸如行业生产力水平、通货膨胀、长期和短期政府债券收益差异、债券风险报酬等。因此,可以把CAPM看作APT的特例,只是APT比CAPM考虑的因素较多。

  四、总价值理论(Total Value Theory)

  总价值理论主要是探讨企业能否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或股利政策以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价值=股票市场价值+负债市场价值)。

  美国的Modigliani和Miller(简称MM)两教授于1958年首次提出了资本结构无关系论。这一理论主要包括:(1)无论是负债经营不是无负债经营,任何企业的价值等于其预期息税前利润除以适用于其风险等级的资本成本率;(2)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等于同一风险等级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加上风险溢酬。由于市场套利机制的作用,随着企业负债的啬,2股本成本也增加,因此,在无赋税的条件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资本成本。

  M&M于1963年将公司税引入企业价值中,提出负债会因利息是可减税支出而增加企业价值。主要包括:(1)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赋税节余的价值,后者等于公司税率乘以负债额。当引入公司税后,负债企业的价值会超过无负债企业的价值。负债越多,这个差异越大,当负债达到100%时企业价值最大;(2)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等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价值加上无负债企业的股本和负债成本之差以及负债额和公司税率决定的风险报酬率。

  米勒模型(Miller Model)。米勒教授于1977年再发表论文,探讨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时存在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根据米勒模型,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赋税节余,而赋税节余的多少视公司所得税、股票所得税和利息所得税的大小而定。权衡模型(Trade-off Model)。MM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地修正和拓展。当引入财务危机成本和代表成本时,企业价值及负债杠杆之间的MM关系可表示如下:

  负债企业价值=无负债企业价值+赋税节余现值-财务危机成本现值-代理成本现值
  等式右边前两项为MM理论,减去后两项即为权衡模型。根据权稀模型,当减税利益与负债的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相互平衡时,即成本和利益相互抵消时即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M&M于1961年提出股利政策不会影响公司的价值。M&M认为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存在着一种套利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使支付股利与外部筹资这两项经济业务所产生的效益与成本刚好相互抵消,因而股利政策并不能增加股东的现金流。根据这一理论,公司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投资决策所决定的获利能力,而非决定于公司盈利或现金流的分割方式(即股利政策)。因此,单就股利政策而言,无所谓最佳,也无所谓最次。

  如果说现金流的分割方式不能增加公司价值,那么,将不同的现金流合并也不能增加公司的价值。这表明单纯为了多角化经营而将不同的公司合并起来的做法对公司价值不产生任何影响。

  尽管上述理论是建立许多假设基础上的,但它为管理者进行财务决策提供了某种思路或启发,特别是关于资本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现代财务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五、期权估价理论(Option Pricing Theory)

  期权或称选择权是一种衍生金融工具。其基本特征是:期权持有人(其权购买者)具有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某个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金融资产(或称标的资产)的权利;期权立约人(期权出售者)则负有按约定卖出或买进一定数量金融资产的义务。其权是一种不对称合约,给予期权买方随时履约的权利但并不要求其必须履约,期权的卖方则负有责任,只要飞翔方行使权利,卖方就必须履约,若买方认为行使期权对其不利,卖方无权要求对方履约。在期权交易中,期权买方的风险是可预见的、有限的(其最大损失是为拥有选择权而支付给卖方的权利金),而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却是不可预见的、相当大的;期权卖方的风险是不可预见的、无限的,而获得收益的可能性是可预见的、有限的

 

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分析
 
[摘 要 ]根据经济学利润最大化原理 ,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 ,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是指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的水平 ,但在实践中 ,这一最优水平难以确定 ,只好寻求适度股利支付水平。文章认为适度股利支付水平应是 :在目标的负债 /资本比率条件下 ,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 ,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水平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 ,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得合适与否关系到公司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融资成本的高低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适度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 ,并在公司面临外部接管威胁时提供有效的防御屏障 ,因而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 ,实现公司价值 (股东财富 )最大化。长期以来 ,公司管理层和金融专家致力于寻求股利政策的最佳模式 ,但至今未有一合理的、可以为各公司普遍接受的结论。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制约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众多 ,有公司内部的也有公司外部的 ;有市场的也有非市场的 ;有投资者、债权人的也有代理人的 ;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 ,而且各个因素之间又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随着公司发展情况的不同 ,这些因素所占的地位又经常发生变化。所以 ,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本文在评析西方金融理论中最佳股利支付模式的基础上 ,定性研究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最优股利分配政策的理论确定
    西方金融理论中关于最优股利分配政策的确定主要有三派观点 :第一派是以沃尔特 (J、E、walter)模型为代表 ,从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和基准折现率的关系来确定最佳
股利支付规模。
  沃尔特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 , 研究了股票价值同每股税后利润、股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基准折现率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相应的评价股票价值的公式。
如下所示 :

     即当公司投资受益率和基准折现率相等时 ,股票价值除同基准折现率有关外 ,还与公司的税后利润有关 ,而同公司的股利政策无关。
(2 )若 r>ρ,即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大于基准折
现率时 ,股利分配越少 ,股票价值越高。特别当股利支付率为零时 ,股票价值最高 ,换句话说 ,此时 ,最佳股利支付应为 0。
(3)若 r<ρ,即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折现率时 ,股利分配越多 ,股票价值越高。特别是股利支付率为 1 0 0 %时 ,股票价值最高 ,换句话说 ,此时 ,最佳股利支付为 1 0 0 %。据此 ,沃尔特认为公司最佳股利支付率完全取决于公司的投资收益率 :如果公司有许多投资收益较高的机会 ,则应少分配现金红利 ,多提成 ,甚至把税后利润全部用作投资。相反的 ,如果公司没有获利较高的投资机会 ,则应该把利润大部分、甚至全部分配给股东。第二派 ,股利显示理论认为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应是当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与公司股票内在价值一致时的水平 ,进而提出 :公司前景越好 ,股利支付水平就应越高。股利显示理论考虑股利支付最佳水平的逻辑是 :当一家公司需要为一项目筹资时 ,它要么增发新股 (配股 )要么少回购一些在外股份 ;不管哪一种情况都会导致现有股东持股比率稀释(dilution)。对于前景比较好的公司 ,降低现有股东持股比率稀释程度的价值就比较高 ,如果外部投资者都认识到这一关系 ,其结果 ,代表现有股东利益的内部人 ( 管理者 )就会发放含税负的股利 ,股东持股比率稀释程度下降 ,公司股价上升。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之所以存在 ,就是因为不同公司支付股利的边际收益不同 ,而投资者获得股利收入的税负是递增的 (随股利水平 ),因此 ,具有较好前景的公司就必须支付较高股利 ,直至股利支付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 ,(税负成本 )相等 ,此时 ,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也因为最佳股利的显示升至其内在价值水平。
    第三派 ,代理成本理论认为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应是股利支付降低的代理成本等于股利支付的税负成本时的水平。如图 1所示

  ,MC1 表示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 ,它渐次递增说明随股利水平的提高 ,边际税率不断提高。MR1 表示股利的边际收益 ,即因股利支付而降低的代理成本 ,比如管理层更加卖力
为股东利益着想 ;管理层更具有创新意识 ;管理层少“揩油”了等等。一开始 ,单位股利支付所降低的代理成本不断提高 ,说明此阶段股利支付的效用递增 ;当股利支付水平已达到 Q0 时 ,公司的代理问题已弱化 ,相应的 ,再提高股利的边际效用开始下降。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原理 ,若把股利看成公司经营中一个投入要素 ,则图中 MC1 与 MR1 的交点 A1 所代表的股利水平 Q1 就是代理成本理论所认为的最佳股利支付水平。
  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从投资机会、市场表现和降低代理成本的角度提出了最佳股利支付水平。这些最佳股利支付水平分别就某一方面而言都是合理的 ,但作为一个公司整体而言 ,则都有以偏概全的不足。不过 ,上述三种关于最佳股利水平的确定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若把股利支付的各种效用综合起来就可以给出公司股利支付的效用函数 ,同样 ,把股利支付的各种成本汇总起来 ,就可得出公司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我们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 ,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应存在 ,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水平。股利支付的各种效用包括 :(1 )降低代理成本。(2 )当公司投资机会较少时 ,提高投资者效用。因为公司现金增多时 ,会出现过度投资现象 ,而把这多余现金派发给股东 ,股东可另作高收益率投资。(3)扩大筹资渠道 ,股利支付可显示公司未来前景。
    股利支付显示公司有一好的发展前景 ,公司股价提高 ,增发新股 ,配股价就可确定在较高水平。股利支付所涉及的成本包括 :(1 )税收成本。(2 )融资成本的提高。当公司面临投资机会时 ,由于股利支付 ,公司不得不通过外部融资 ,如增发新股、配股、举债等 ,而现代财务理论普遍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要高于利润留存。 (3)中介费用。股利发放、筹资都要聘请相关的中介机构 ,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 ,而这些中介机构的参与就会涉及相关的中介费。综合这些考虑 ,我们也可以给出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股利支付
变量的边际效用曲线 (MR)和边际成本曲线 (MC),如图 2。曲线 MR与曲线 MC的交点 A相对应的股利支付水平 Q为公司最优股利支付水平。
 
  二、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根据效益最大化原理所确定股利支付水平 ,虽然是最优的股利水平 ,也是公司管理层理论上应该认可1 的最优选择 ,但是选择这一最优方案存在着许多限制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前述的边际效用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确定上。
图 2

  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中税负成本、中介费用相对较好计算 ,但筹资成本的提高却是因公司各方面的情况及资本市场特定环境共同引致的 ,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支付股利产生的就很难区分 ,因而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理论上存在而实际操作中真正定量确定有一定的难度。相对比而言 ,股利的效用函数确定难度更大 ,比如说因股利支付而导致的代理成本降低一项 ,因为代理成本降低转化为股利的效用是通过管理层更加卖力为股东财富着想而带来的公司价值的提高实现的 ,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 ,管理层卖力的程度、为股东财富考虑的成份有多大、对公司投资的开创性如何等等本身极难衡量 ,内部人会把种种“揩油”行为解释为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其二 ,代理成本的降低是导致公司价值提高的各种因素之一 ,代理成本降低与因之而提高公司价值之间难以形成固定的定量关系。因此 ,前述的由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最优股利水平理论上存在 ,但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确定的。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 ,选择次优方案 ,寻求适度的股利支付政策。对于中国公司而言 ,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可概括为 :在目标的负债 /资本? 嚷侍跫?nbsp;,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 ,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具体而言 ,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1 .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的较大幅度提高 ,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股权结构稳定等都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针对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实情 ,公司股票价值的表现形式——股票内在价值频繁波动 ,简单地把“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操作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我们有必要对“公司价值”作进一步具体界定 ,在操作上可选择两项财务指标来替代。
(1 )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是指公司股份的当期每股实际价值 ,公司帐面价值即等于每股净资产与普通股发行数之积。与公司市
略论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以实现成本最优化为目标,利用各种成本信息资料,对企业相关成本进行系统地预测、决策、计划、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科学管理工作。战术成本管理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以实现产品经营成本的最小化。而战略成本管理则致力于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并在具体战略决策下组织成本管理,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成本的最优化。战略成本管理是对战术成本管理的战略拓展,两者存在必然的联系与区别。

 

一、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联系

1、战略成本管理是对战术成本管理的功能拓展

每一种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都是顺应一定时期企业管理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伴随环境的变化向前推进。在以产品营销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目标,为适应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需要产生了战术成本管理,并借助于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当社会进入以全局性战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时,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全球性竞争愈演愈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和生存发展的空间,迫切需要实施战略管理以培育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系统的战略成本管理便应运而生,并借助于企业战略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而成长起来。战略成本管理拓宽了成本管理的视野,创新了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将成本管理提升到长期的战略管理层次。由此可见,战略成本管理是在目前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对战术成

本管理的继承和发展,也可以说是战术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2、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相辅相成

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对战术成本管理的完全否定,也不可能取而代之,相反还会进一步促进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无论是战术成本管理还是战略成本管理,其基本职能都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并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战术成本管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是战略成本信息的基础和重要构件,战略成本管理目标需依赖于战术成本管理来实现。如果缺乏战术成本管理的信息资源,战略成本管理便成为“空中楼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时,战略成本管理对战术成本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它们一个是战术,着眼于企业局部的近期目标;一个是战略,着眼于企业整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两者共同服务于企业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基本一致

成本管理程序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步骤,也是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战术成本管理的程序已为大家所熟知,主要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成本分析评价),这五个基本步骤的程序图如下所示:

 

成本预测             成本决策             成本计划

业绩评价             成本控制

由于两种成本管理基本职能的相似性,上述程序同样适用于战略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对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行预测,企业决策层综合预测成本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做出战略选择的决策;其次,在企业既定的战略下,依据战略成本预测的结果,制定与企业整体战略相适应的战略成本计划,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战略成本控制;最后,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检验战略成本决策的正确性和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肯定成绩,分析问题,以利于企业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该程序的循环往复,将逐步推进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效。

 

二、 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区别

基于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的不同,两者在成本管理的视野、时效、方法手段、信息系统及各环节的工作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1、成本管理的视野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的范畴主要是企业内部整个生产经营环节,它起始于材料供应,终止于产品销售,重点是产品生产。通过对生产经营成本的分析与研究,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决策支持系统,其提供的成本信息一般局限于企业内部,很少涉及企业外部环境,管理的视野十分狭隘,管理效果也非常有限。战略成本管理将视野扩展到企业外部,不仅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更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通过与供应商、购买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寻求采购成本和顾客购货成本的持续降低及市场份额的扩大;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差距,以便调整或改变竞争战略,成为竞争中的强者,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成本管理的时效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是针对短期的日常经营所实施的管理,其降低成本的目标是短期的,成本管理行为是短期的,成本分析方法也是短期的,如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均只适用于短期成本决策,其假设条件在较长时期是不成立的。战略成本管理则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围绕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维持和提高来实施成本管理,树立长期、全面的战略目标,而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企业在强调降低成本的同时,重点关注企业的成本行为对竞争地位和竞争力的影响,并以此作为战略方案取舍的重要依据。如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加大投入、注重新产品开发等战略方案的实施,虽然会导致眼前的短期成本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企业形成在人才和产品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能增强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此外,战略成本管理还是对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应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成本管理策略。

3、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对成本费用形成过程的指导、规范和约束。如标准成本控制、预算成本控制、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等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均是以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对成本进行规范和约束性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前瞻性,要求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有所创新,目前主要有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及成本动因分析等新方法。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战略定位分析将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针对特定战略进行功能展开和运用创新,成本动因分析则是对企业既定的成本管理战略的细化,使之得以真正贯彻实施。

4、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适时成本信息的产生与分析利用,提供的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短期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的财务成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战略成本管理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要从企业内部、外部市场、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乃至政府等多处搜集信息。所提供的信息也要求全面而多样化:既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信息,又包括企业外部环境信息;既包括货币性的财务成本信息,又包括诸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5、成本管理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虽然是一致的,但在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却大不相同。

① 成本预测。战术成本预测测算的是企业未来某种产品的成本水平,预测依据主要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条件,预测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因预测期较短,预测条件相对稳定,预测结果也比较准确。战略成本预测测算的是

试析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增资减债措施
 

一、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状况及成因
  资产负债过高是影响国有企业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据1994年对2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结果表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达到79%,有些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甚至高达80%以上。这不仅大大高于国外工业企业的一般负债率30%,而且也大大高于国内股份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一般水平,也大大高于国内乡镇企业的50%的平均资产负债率。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是相当明显的。这种高负债率,一方面使我国国有企业利息包袱沉重,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低,缺乏竞争能力和自找改造及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资金几乎全靠银行贷款解决,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常常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导致了宏观政策的两难选择。
  目前国有企业债务,按其成因大体可分为三类,即正常负债、非正常负债不良负债。正常负债即企业日常经营所发生的债务,它是企业在正常经营周期内有能力偿还的债务。非正常债务主要是指那些由于政策不衔接和改革不配套所形成的企业过度负债。如有些项目国家计划投资不足,在建设阶段就留有硬缺口,自有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甚至没有。所谓不良债务,主要指那些企业管理混乱、浪费严重;贷款投资决策失误、贷款投资项目效果欠佳;投机性投资失败;还贷款自我约束不硬;或领导班子中个别人化公为私,损公肥私,国有资产流失等因素所造成的归还不了的呆帐、烂帐。显然,解决企业过度负债,主要是指后两种债务。
      二、当前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不同思路
  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不解决,想要真正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性进展经营状况的根本好转,将是困难的。因此,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突出任务。关于解决企业过度负债问题的途径措施,当前理论界和管理部门提出了不少具体设想,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
  第一种思路是向企业注资,包括国家资本的直接注入和各类法人资本的投入。从这些年的实践经验来看,通过注资解决企业过度负债的思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因是:一方面,直接注资受国家财政状况的限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投入企业:另一方面,吸收其他法人机构投资的设想受到国有企业自身经营效益和吸引力的制约,很难对现状有全面改观。
  第二种思路是在企业、银行和国家财政之间进行债务重组,即由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交给企业,企业归还专业银行贷款,专业银行减少向中央银行的贷款。由财政出资解决企业过度负债,是应当的事情。因为,一些非正常债务是国家造成的,本应由国家财政承担。然而,这种债务转换方法的实质,只是把企业对银行的欠帐转变为财政对银行的欠帐,虽然表面看来并不增加货币供应量,也不增加财政支出,但是,不良债务只是从企业转到财政,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没有最终解决。另外,在财政本来就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再增加几千亿元的不良债务,势必成为日后引发通货膨胀的根源。因此,必须谨慎对待。
  第三种思路是设法将企业的负债,或者说债权人对企业的债权转变为对企业的投资,即债权转股权。具体设想一是企业相互间的债权债务转变为投资关系,二是银行贷款转变为银行对企业的投资,银行从企业的债权人转变为企业的股东。应当说,企业之间债权债务转变为投资关系,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银行由债权人转变为股东却是不好办的。问题主要是:(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的90%以上是储户的储蓄存款,自由资金不足10%。企业降低负债比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减少利息负担,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经营收入将无法保证。(2)商业银行将会面临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按照国际上《巴塞尔协议》,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投资要从核心资本中扣除,在国家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不足,国有企业资本不足数量巨大的情况下,让银行持有企业的股权,会进一步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3)银行既从事贷款,又从事投资,会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损害银行业务的公平性,也不符合当前中国金融业经营的原则。
  第四种思路是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中的部分国家股股权,将收回的资金用于归还企业的债务,即用资产归还债务。但以目前在资产结构优化试点城市的试验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认识、规划和部署,由于标准不一,把关不严,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主要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解决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应根据债务形成的不同成因,从多方加大帮助国有企业增资减债的力度,通过国家和企业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第一,把“拨改贷”形成的债务逐步转为国家资本金。“七五”期间,国家对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实行“拨改贷”政策。由于贷款利率高,贷款利息超过企业实现利润,亏损企业不要说还贷,连利息都付不起。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从政策上进行调整。通过清产核资,将这部分贷款形成的固定资产,转为国家的资本金投入,变“拨改贷”为“拨改投”。
  第二,应将1989年以后的基本建设经营性基金形成的债务,逐步转为国家资本金。为了建立相对稳定的基本建设资金来源,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需要,从1989年以后,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中,有一部分用贷款方式使用,称为“基本建设经营性基金”,主要用于能源、交通、机电、农业、原材料、轻纺等行业的重点建设项目。为了减轻这些资金使用单位的债务负担,支持这些行业的发展,应将这部分贷款资金转为国家资本金。
  第三,因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或上级决策失误造成的亏损,可用银行坏帐准备金予以冲销。国有大中型企业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由于计划改变或决策失误而造成的失误亏损,如产品定购变化、型号变化等等造成的产品、备件积压等,属于企业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或决策失误而造成的亏损,应由开户银行审查并报有关部门批准,用银行坏帐准备金予以冲销。
  第四,选择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筹集资金。这些年,有一大批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既筹集了大量资金,也转换了经营机制,效果很好。选择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二要产品有市场,三要经营管理好,四要优先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
  第五,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运用本级财政资金,解决一些骨干企业资本金不足的困难。改革财税体制后,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为了支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可以运用本级收入,采取拨款注资,返还企业所得税,返还国家股红利等多种形式补充企业资本金。
  第六,鼓励企业运用自己的财力,积极补充公积金和资本金。例如,在清产核资中,通过土地作价、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增加企业资产,使企业可以相应多提折旧;实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鼓励企业加速折旧,多提折旧资金,允许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新产品开发费并计入成本,等等。这些政策,能为企业通过自身努力补充资金、减轻债务创造条件。
  第七,增加流动资金贷款。当前企业流动资金十分紧张,相当多的一部分企业开工不足,有的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的原材料库存为0,有的千方百计地开发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可是,银行“贷盈不贷亏”,不给亏损企业贷款,新产品不能投产。因此,在宏观调控上,凡符合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的企业,应予增加流动资金贷款,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这样做,有利于企业休养生息,增强发展后劲。
  第八,界定各种摊派、收费标准,严禁乱摊派、乱收费。目前,对企业名目繁多的摊派、收费仍很严重,有的地方甚至有增无减,企业负担沉重。因此,对摊派、收费标准应明文界定,制定法规,建立企业社会负担卡,凡收费者一律必须登记。对乱摊派、乱收费者公开爆光,经济上退赔、行政上处罚。
  第九,用法制规定企业厂长经理的行为。当前,因企业管理混乱,制度松弛,浪费严重而造成亏损的企业是相当严重的。管理混乱,说到底是企业厂长经理问题。因此,适应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转换经营机制,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规范厂长经理的行为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应着手建立经营者市场和竞争淘汰机制,厂长经理通过竞争,招标投标,选聘任职。建立以社会信誉为特征的厂长经理责任制度,他们的离退休年龄不应受行政机关干部的限制。对其应实行重奖重罚。
  总之,当前中国国有企业负债面宽、额大,且复杂。从长期来看,一方面,要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从短期来看,国家、政府帮助企业减轻债务负担,企业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转变机制、观念,面向市场,把功夫下在“三改一加强”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是降低负债率的根本途径。为此,其一,应注意区别负债成因,分别增资减债。即使是同一原因如“拨改贷”形成的债务,也应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化解。其二,应注意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妥善处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关系。其三,应注意将解决企业过度负债与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紧密结合。企业要借解决债务的机会,着力于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运营效率,防止解决了旧帐,又出现了新帐。其四,应注意把解决企业过度债务问题与国有资产存量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国有产权的转让对国有经济进行必要的调整,缩短战线,优化结构。其五,解决企业过度负债还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和程序,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允许企业以“破产”逃脱银行债务,不允许以改组、租赁、承包为名,将原企业资产大量转移到新设立的小规模经济实体中,而由已成为空壳的老企业承担全部或大部分债务,致使银行资产悬空。因此,必须在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操作标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