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最长隧道是哪里:孔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博客中国---沧海孤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45:3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易经》中的话,这里的“君子”应指那些有志向有骨气的人;“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这是《诗经》中的话,此处的“君子”指的是那些外出当兵打仗服劳役而没了归期的男人;而“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是《诗经》中的名句,但这个“彼君子”无疑是指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吏,与“硕鼠”无二。
“ 君子”,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现代人对这个词的理解通俗而言,是指那些品行高洁、道德纯正而又修养很高的人。那么,二千多年前我 们孔圣人眼中的君子又是怎样的形象呢?近来我重新翻读《论语》,并做了细致的统计,发现整部《论语》中提到“君子”一词多达82处,而多数出自孔子之口,也有一部分来自孔子的学生。在孔子及其弟子们的眼中,“君子”既有总体的标准,又各有不同的解释。概而言之,在孔圣人眼里的君子是指两种人:一是有道德有追求的人,一是指有权势有地位的人,而以前者为多。“小人”,则与“君子”相对,指无道德无修养之徒,有时也指那些没地位的人。
君子,首先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那么何为有道德有修养呢?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可以说是学生对他孔老师总体全面的评价,孔子自身就具备了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的品性,这既是一种道德的标准,也是一种修养的结果。孔子自己曾谦虚地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有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但子贡认为,这三点恰恰是他老人家对自己的描述。在孔子的学生及中国绝对大多数人的眼中,孔圣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君子形象。
君子是有修养的,有修养的人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是有自己人生之准则与底线标准的,是可以独处一地而又能自得其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这不是君子吗?在《论语》开篇,孔子就说到了这一点。别人不了解我可以,我还是应当了解别人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可以自得其乐,可以享受孤独,但我不能无视别人的存在,了解别人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也是君子修为的一个途径。
君子的修为以“道”为准,符合“道”,可以贵亦可以富,而若违背了“道”,那是坚决不行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就是君子的做人底线,不论何时何地,绝对不能违背仁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就是苦中作乐地坚守着自己人生操守的孔子。

那么,什么是“道”呢?与老子《道德经》中主要是讲自然法则与人生哲学之大道不同,孔子所指的“道”多讲社会准则。政治清明,统治者为老百姓着想办事,那就是“道”。在评价当时卫国的两位大夫史鱼与蘧伯玉时,孔子赞道:“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刚直不阿的史鱼,在政治清明时像箭一样直;在政治黑暗时也像箭一样直。这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做人的原则。而有君子品性的蘧伯玉,则在政治清明时出来当官,在政治黑暗时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孔子自己曾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还对他的弟子们表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与后来许多传统知识分子奉行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宗旨有些相同,亦有极大的不同。
“道”有时在孔子眼中也是一种理想一种学问,是真理是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朝闻道,夕死可矣。”主张不同,怎可同谋大事?早晨得了道,晚上死了又怕什么?为了得道,可以忍饥挨饿,“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食。”在孔子看来,君子得不到道才让人着急,而吃不到饭或得不到财富则不需着急。

得道或有道的“君子”与“小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又多次将“君子”与“小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论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的,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是的是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心地坦荡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恰恰相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用自己正确的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不肯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合,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在君子底下工作很容易,讨他的欢喜却难。不用正确的方法去讨他的欢喜,他不会欢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按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而在小人手下工作,讨他的欢喜很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就欢喜;等到他用人时,却百般挑剔,求全责备。“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安详舒泰,却不盛气凌人,小人盛气凌人,却难安详舒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不可用小事来考验他,却可接受大任务;小人不可接受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虽然穷,可仍坚守着自己做人的原则,小人一穷便无所不为……
孔子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里,随口就说出了这些有关“君子”与“小人”的名句,让他的弟子们听到了,赶忙记了下来,以至于传到了今天,使我们得以欣赏领略圣人的宏论。这些对比的论述,不用多说,既是对“君子”的肯定称赞,也是对“小人”的否定批判,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评判标准。

当然,孔子除了将“君子”与“小人”单独放到一起比较之外,还在不同场合分别提到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而以谈论“君子”时为多。比如他说——“君子不争”——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君子不器”——对此句的解释有多种,一是说君子不必成什么大器,意即不要有什么大作为;二是说君子不要成为别人的器具,意即指不要当他人的工具。我同意后者。“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么干,也没有规定不要怎么干,只要怎么干合理恰当,便怎么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恳敏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采与朴实,配合恰当,这才是君子 ;“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为可耻;“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因为你一句话讲得好就提拔你,也不会因为他的人品不好而鄙弃他说得好话……
在孔子的眼中,当一个君子是不容易不简单的,条件与标准似乎很多,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除了上面所讲的这许许多多外,孔先生为了君子的更高修为,又提出了“三戒”、“三畏”。“三戒”就是:“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三戒”就是三点应当引起君子注意的地方,还有三点是君子一生都有可能害怕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为什么害怕这三点?孔子没有讲,我想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本人的正统思想有极大的关系。
在“三戒”与“三畏”之后,孔子为了让“君子”能更明白地做事做人,又提出了著名的“九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应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说活言语,考虑是否老实;对待工作,考虑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别人请教;将要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要得到的东西,考虑我是否应当得到。
这“九思”,也可以看出是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较为具体的要求,如果君子这九点都考虑到了,也做到了,那么就会成就“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君子给人民好处,而自己却不破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自己欲仁欲义,却绝不贪婪;安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看看,这是一种怎样的高深修为呀!但是我很奇怪而又不解的是,孔圣人在《论语》的最后部分竟然提出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的论断,可见,说千道万,君子还是要相信命运的。他的学生子夏也曾发出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感叹,这显然是受其老师的影响。

总体说来,孔子眼中的君子形象,有时是笼统抽象的,而有时又是具体生动的,不管是那一种,都是高大完美的。虽然他不以为自己是君子,可他却将他的学生颜回看成是一个大贤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以至于颜回死后,他痛哭流涕、痛不欲生地长叹:“噫!天丧予!天丧予!”不过颜回在他生前却对他的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不是他们师生相互吹捧,颜回固然伟大,但孔子绝对是一座高山,若他老人家还是算君子,那人世间还有君子了吗?
可是,在对待何为“小人”这个大问题上,孔子尽管也发出了许多精深的话语,比如前提到与君子相对应的那些关于“小人”的论述,以及“乡愿,德之贼也”——没有事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颜色严厉,内心怯弱,就可比作小人;“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现在看来还是十分深刻而有道理的话语,然而,也有一些论述毫无道理可言,有些甚至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例如,他那个名叫樊迟的学生,有一次问他如何种庄稼,孔子竟没好脸子地回答:“吾不如老农也。”可待樊迟出来后,这个当老师的却在背后骂道——“樊迟真是个小人。统治者讲究礼节,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统治者行为正当,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诚恳信实,百姓就没有敢不说真话。做到了这样,四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儿女来投奔,为什么要自己种庄稼呢?”这哪里是骂樊迟?分明是对劳动者的歧视。
更让人难以苟同的是孔子还讲过一句对后世影响极深极坏的话:“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只有女人与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就会无礼,疏远了,他又会怨恨。将女人与小人放到一块评说,可见这位圣人骨子里对妇女有着怎样的偏见。女人中固然有些小人,可男人中就没有小人了吗?
虽然孔老夫子谈了许多关于“君子”的品行标准,但在我看来,历史与现实中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君子”——有品德纯正之君子,有严格自律之君子,有刚直不阿之君子,有好学不倦之君子,有勇往直前之君子,有助人为乐之君子,有自甘贫贱之君子,有独善其身之君子,有兼善天下之君子,当然也有过错有毛病之君子,“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还有更多的如金庸《笑傲江湖》中所写的华山派那个掌门人岳不群之类的伪君子。而“小人”也是种类繁多——投机钻营者、落井下石者、媚上取宠者、投人所好者、甘为奴才者、“乡愿者”,都是德之贼也,都是小人也!不过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点看问题,或许对君子与小人之评判也不尽相同,孔子说樊迟和女人是小人,这就不足为信;而岳不群之类,表面上道貌岸然、光鲜无比,可又怎么能以君子论之?
一个人是不是真君子,平日里或许不会看得很清楚,但关键时、大事大非面前最可得以验证。文天祥,年轻时也曾放荡不羁、声色犬马,被许多所谓的正统人士看成浪荡公子,但后来怎么样?在有关气节上、在事关民族大义上,他没有一点媚骨,显现了一个真正铁血男儿、一个大丈夫应有的气慨,这才是令人仰慕的君子。谦谦者、好好者、见人三分笑者、一味恭维人者、总是好脾气者,不一定是君子,那很可能就是孔子所说的“乡愿”。当然胡作非为者、好大喜功者、硬充好汉者、不明事非者、好勇斗狠者、盲目呈能者、目中无人者,更谈不上什么君子了。
综合孔子的正确论述,窃以为君子应具有坦荡真诚善良勇敢好学的品性,应当首先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疾恶如仇的人,至于有没有地位或权势,那绝对不是君子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