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爱莫能弃相似的文:教研员素质提高的有效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8:57:14
教研员素质提高的有效策略         教研员,主要从事学科教学的研究并指导和服务一线教学,是基层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是理论工作者与教师之间最直接的桥梁。没有教研员,基层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我国的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也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大力提高基层教研员的素质,对于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推进课改进程中,基层教研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我认为,最起码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一是终身学习的意识;二是较强的研究能力;三是指导与服务教学的能力。指导与服务教学是教研员的第一要务,教研员必须及时传播前沿的教育信息与先进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并帮助广大教师解决在课改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研员要练好“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每学年力争做到:研究一个专题、举行两场讲座、精读三部著作、撰写四篇文章,这是行之有效的四项策略。一、研究一个专题从教研机构的职能看,国家对教研机构的最新定位是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其中,研究是指导、服务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以后,要求教研员从原来大纲的诠释者转变为具有主体意识的教学研究者。因此,教研员每学年应选择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做到有所侧重、有所突破。根据教研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确定研究专题:1.从工作重点中确定。例如,校本课程建设是近几年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结合学校实际、依托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呢?现有的经验不多,我们就可以此为专题进行研究。;2.从教学诊断中确定。例如,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教师热衷于让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然而由于教学时运用不当,致使多角度解读脱离了文本与正确的价值导向,出现了漫无边际、四海皆准的倾向。为此.我确定了“多角度解读应立足文本并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为专题进行研究。3.从自身特长中确定。即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进行选题。比如语文科教研员.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从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写字等项目中确定研究专题。4.从经验迁移中确定。即吸取他人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迁移于另一学科或另一领域进行研究,并有所创新。例如“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小学数学科教学的重要经验,那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汉字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呢?我就以此为专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二、举行两场讲座教研员的事业在基层,研究成果要回归学校,回归教师。而且,为了在更大层面上发挥教研员的指导作用,必须逐步打破“一对一”的指导模式。因此,教研员每学年有必要为基层教师举办2场以上的教学讲座(即每学期至少为基层教师举办1场有较高质量的专题讲座)。通过讲座,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动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教研员举行讲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问题从实际中来。教研员为基层教师讲座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区域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教研员应重点关注基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以此为教学讲座的主要选题。例如在听课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如今的语文教学对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品味、感悟语言重视不够,方法不多,致使阅读教学高耗低效,就为基层学校举行了题为“落实语言.返璞归真”的教学讲座,深受教师们欢迎。2.案例从课堂中选。根据一线教师的特点,教学讲座不能停留在理论的阐释,相反,应选取具体的案例进行剖析,让教师从形象鲜活的教学事件中获得启迪。这些案例除了从书面阅读和影像收视中获取外,更重要的应来源于基层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些案例真实、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因此,教研员在深入课堂听课辅导的过程中,应注意发现、整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正反案例。3.对策要切实有效。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教研员在讲座中不能只是查摆问题,更重要的是指明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与方法,策略与方法应符合教学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三、精读三部著作教研员的成熟只是相对的,而发展才是绝对的。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研员应把学习作为自觉的内在需求,要及时汲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把握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了解教学改革动态和学科发展走向。在与经典的不断对话中,教研员才能走出狭小、走出平庸。更好地指导与服务基层教师。因此,教研员必须加强学习,每年精读3部以上的教育著作(即每学期精读l部教育著作.暑假期间精读l部教育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精读著作要讲究方法,具体说要做到“三个要”:1、要有所需。教育著作浩如烟海,阅读时应有所选择,教研员可以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选择恰当的读物,从而增强阅读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实施新课程以来,如何进行评价改革一直是个“瓶颈”问题,为此,我选择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一书进行精读,学习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和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2.要有所思。反思是成长的阶梯,教学实践活动的独特性和可生成性要求教研员更要学会反思。首先要进行内化。即用自己的见解去剖析作者的思想和见解,用自己的理解去消化别人的言论,以形成完全属于自己的认识。其次要进行鉴别,敢于质疑。如: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见解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法是否符合具体实际?从而批判地学习别人的研究成果。3.要有所用。学习是为了应用。学习理论和经验以后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应用,这样既解决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又提高了理论素养。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丰富和发展所学的理论和经验,努力做到推陈出新。例如在推广运用、;;氨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较多地流于形式。而且出现了忽视教师引导和知识传授等倾向。为此,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应处理好自主与引导、合作与独立、探究与接受这三对关系”的观点,肪止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四、撰写四篇文章经常动笔撰写文章,可以有效地梳理思维,促使教研员更理性地思考教育问题,并使问题思考更具深度,是提高教研员素质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教研员要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每年撰写4篇以上的研究文章(按每学年40周计算,每10周至少撰写1篇研究文章)。.教研员撰写研究文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样式多一点。教研文章形式多样,理论文章、经验总结、课题总结、调查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反思、教育叙事、读书随笔……教研员撰写文章不能仅局限于一种样式,而应多有涉及,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基层教研员要借助写教育日志、教育故事、教学随笔等方式,以写促思,并使反思成为专业生活的自觉状态。2.领域广一点。每位教研员都有自己的研究专长,在有所侧重的基础上,还应广泛涉猎,因为教研员面对的是广阔的教学天地,对于学科领域内的诸多内容均应有所研究。因此教研员应该在多个领域里做文章,通过撰写文章促使自己去学习、思考,做到“一专多能”,全面提高自己指导教学、服务教学的能力。3.讨论深一点。教研员撰写文章不能仅仅满足于有所得,而应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做到理论探讨有深度、措施方法有新意。为了拓宽交流领域,教研员应该重视建设“个人博客”(例如可以在“新思考网”上建立成长博客并加入相应的群组),定期发布读书或研究心得,积极参与专题研讨,以网络为载体,在群体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做学习型的教研员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建设学习型的社会是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教师既是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又是学习型人才的培养者,因此教师本身应当成为学习型的教师。新时期的教研员是教学改革的带头人,是教学研究的引领者,是促进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者,毋庸置疑,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的教研员。笔者担任中学数学学科教研员至今已25年,愿结合多年实践,就学习型教研员的学习内容、学习精神、学习方式等问题,浅陈管见,权作引玉之砖。一、教研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学习型教研员的学习内容——丰富而深刻  1.学科教研员应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  对学科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应高于普通教师,教研员应当成为该学科教学的区域性带头人,不应该随着工作性质的变化而淡化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反更应不断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教研员是区域性教研活动的主持人和引领者,应当对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其知识系统、能力要求有更清晰的理解,为此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逐步成为广大基层教师认可的该学科区域性的权威。  学习型教研员不但要精通业务,更要高屋建瓴,这集中体现在学科素养上。以数学学科为例:中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规定不但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从事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而且还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作为数学学科的教研员要把不断提高基层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即对数学本质和精髓的理解当作重要的学研内容,而且不断学习思维科学特别是思维品质的理论,钻研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理论,学习数学史与数学美育的知识,不断深化理解并付诸教研实践。  2.学习型教研员必须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教学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研员作为区域性教学改革的带头人,要全面提高区域性学科教学质量,必须踏踏实实地学习教育理论,认认真真地研究教学规律。比如知识的认知规律与能力的形成规律,比如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基本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等。坚持教育科学引路,探索教学规律,才能使区域性的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科学的发展,并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使广大教师和教研员都获得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研员要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广泛听课调研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从宏观上的教学理论、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达成,到微观上的训练题目的选择、课堂提问的艺术等,去探索课堂教学的规律,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要适时的推出有价值的研讨课、示范课,汲取广大教师的智慧加以总结、完善,使每一节课都成为教研员学习、探讨、研究、反思的活生生的教材。  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教育革命。教研员既是新课程的学习者,又是新课改的实践者,而且还是区域性新课改的组织者、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些重要角色,决定了教研员必须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学习与研究。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学教研观念,指导新课改的实验。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实践中涌现了许多问题与困惑,而难题的破解,既依赖于学习,又促进了教研员的学习。将普遍性的问题当做“课题”,以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先导,集中广大教师的智慧,攻克一个又一个课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总之,课改是当前教研员工作的中心,更是学习型教研员自身专业发展的最佳契机。  信息与网络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它带来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也带来了课堂教学呈现方式的深刻变革,教研员应自觉学习信息技术与网络知识,自觉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万万不能掉队。  当前考试仍然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教研员担负区域性的高中、初中毕业年级的总复习的指导工作,担负区域性各个层次教学评价的命题任务,要认真学习命题科学化理论,学习高考、中考的命题精神,不断提高命题的针对性、科学性,充分发挥考试对教与学两方面的良性导向作用。  3.教研员应不断加强人文修养,增强人格魅力。  教研员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他必须扎根于广大教师之中。依靠和调动骨干教师,集中众多教师乃至所有教师的智慧,形成合力,使区域性的教学研究成为有吸引力,有凝聚力的高效能的活动。  调研表明:基层广大教师喜欢有雄厚底蕴和渊博知识的翩翩学者型的教研员,欢迎善于协调合作与和谐交流的谦谦君子型的教研员。因此学习型的教研员应不断加强人文修养,提升合作、沟通的能力,而这些一靠不断充电学习,二靠长期实践锻炼。  做学习型的教研员,自觉提高人文素养,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以为主要的有:学习和践行师德规范,向优秀教师学习,向同行学习,学习和了解当前教改教研的新信息、新动态,学习国学,提高文学素养。二、教研员的基本素质决定了学习型教研员的学习精神——求真与创新。  教研员是学科知识的研究者,是教育科学的实践者,是教学规律的探求者。学科知识、教育科学、教学规律都是“科学”。而知识的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求真”是教研员的灵魂,也是学习型教研员学习精神的主要特征。学习型教研员应做到:  1.真真切切的读书学习,那些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学习、断章摘句、以一些时髦的词句唬人的学习必须克服,使读书成为教研员提高自身素质的内源性需求。  2.教研员要将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结合学科教学实际,结合区域性教改教研实际学习,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通过学习、反思,要敢于怀疑已有的结论,敢于修正自己曾经提出的观点,敢于发表可能引起争论的观点,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与众不同的风格。  4.坚决摒弃一切急功近利的做法,如果说“学习的最大敌人是自己满足”,那么我以为学习型教研员的最大敌人是急功近利。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所有的科研成果是学习的升华、实践的结晶。“广学习、多实践、慎发表”是求真的精神、科学的态度。  学习型教研员的学习精神突出表现在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崇尚学习而又善于学习、善于研究而又敢于创新。  学习型教研员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不断丰富学习的内涵,不断更新学习内容,不断扩展学习的领域,善于跨越时空,多渠道、多方式地有效地进行学习,敢于突破框框,敢于批判陋弊、敢于超越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反思,促进创新性的学习。三、教研员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学习型教研员的学习特点——合作与反思。  教研员既要投身教学改革,又要开展教研活动;既要下校普遍进行听课调研,又要抓毕业年级的复习指导;既有“面”上的工作,又有“点”的工作;既有日常的教研工作,又有长远的科研专题。教研员独特的工作方式,形成了学习型教研员鲜明的学习特点。  1.自学。学习型教研员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发自内心,崇尚学习;紧跟时代,自觉学习;不断更新,善于学习;合理安排,高效学习。特别是能发扬“钉子”精神,钻进去,挤时间学。  2.实践。学习型教研员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求知。教改、教研多彩的教学实践,为教研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成为了自觉学习的过程。  3.合作。教改试验、教研活动、教育科研都是开放性的、群体性的。学习型教研员善于团结同行、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进步。经验证明,合作学习不但促进了教研员与骨干教师的和谐交流,而且能明显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了教研员个体的发展。特别应指出的是教研员要善于倾听,虚心倾听,从倾听中捕捉真知的火花。  4.反思。教研员的反思空间比起基层教师更加宽泛,在反思中学习是教研员学习的主要特征。反思可以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反思可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反思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思可以由表及里,归纳升华。要使反思成为教研员专业生存的新状态。  5.坚持。持之以恒,日有所得,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6.总结。注意积累,甄别梳理,勤于小结,善于总结。  作学习型教研员,是时代的要求,是工作的需要,更是教研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研员与第一线的教师相比,与教育科研人员相比在学习方面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崇尚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终身学习,教研员队伍一定会产生更多的教育大家。             教研员的八条“军规”教研员队伍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个教育者群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打着“计划经济”烙印的单一课程体系、单一教材教法及单一评估手段的产物。教研室曾被戏称为“考研室”,而不少教研员也只是重复着听课、评课、命题的工作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调课程整合、创新教育和教师培养,这对教研部门而言是一场严峻的挑战,需要对教研员的工作方式进行全面的审视与反思。  一、不要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的教师  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力图体现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的共同发挥与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因而对教师的评价也应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教研员一般来自教学一线,多年的实践及研究使他们潜意识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好课”的常模,而且会常常以这种常模为参照进行评课。传统观念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目的,而把教师发展排除在外。在这种认识中,教师是成熟的主体,其教学主体性似乎无需在教学活动中建构,或者认为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已在教师职前教育过程中建构了起来。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恰当、不符合实际的。一方面,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差异性,恰恰是这种教学的差异性、多样性,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学习风格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素养、教学经验、业务能力的不同,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效果各不相同。教研员应充分尊重教师业务水平的差异性,站在特定教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能看到每一课的优点与不足,用发展性的标准来衡量其教学过程,指出改进的方向,不要随便将教师评得一无是处,否则极容易挫伤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  忌语:“这节课上得太差了!”  二、多一些对话,少说大话、空话、套话  教研员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是连接课程改革目标和常态教学现状的桥梁,因此,教研员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应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研员喜欢套话连篇,开口必谈“新课程”、“建构主义”,却总是一言堂,而且空而无物,绕来绕去绕不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上。  将新课程挂在嘴边的人并不一定真正理解新课程。新课程不需要理论家,而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教研员要科学定位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职责和作用,适应以参与性指导为主的多元化服务方式,要让教师谈体会谈感想,要提倡对话。教研员还应善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也就是在研究与思考的基础上,多从具体教学的过程设置与环节处理的角度与教师共同探讨,促进其业务水平及理论素养的提高。  忌语:“这种课太传统了,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三、不要一评了之,要跟踪关注改进的过程  教研工作就是要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教研员一般都有课后及时点评的习惯,但不少人喜欢一评了之,对所提建议的落实情况缺乏跟踪性关注。普通教师的工作负担很重,有时对教研员的听课及评价也只是不得已的应付,只有在建议恰当且给予适量的关注时,改进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教研员要摒除“专家”意识,多一些研究者的心态,能真正地关注教师的发展。在进行了常态的教学分析与策略指导后,教研员应针对普遍性的问题,将可操作的方案制定到他今后的工作中,并且定期回访,运用教师访问卡、交流札记、反思案例分析等方式与教师共同尝试解决问题,共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研究的快乐。这样可以调动教师课程研究的主动性、提高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忌语:“你自己多听听好课,多看看理论书!”  四、视服务为天职,当好教师的助手  课程改革对教研队伍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研究”是基础,“指导”是形式,“服务”是目标。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主体,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而教研工作正是教师发展的助力器。  新的课程标准和多样化的教材对于教研员来说是全新的东西。要当好教师的助手,必须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先学一步,必须在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方面协调发展。除亲身体验课堂教学并适时指导外,教研员还可以采取到学校蹲点的办法,参与学校的教师培训,参与学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多通道提供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库、案例库、工具库,给教学实施提供丰富的物质保证。教研员要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处理教材,善于创设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敢做示范,敢亮绝活,与一线教师共同磋商,共同进步。切不可以服务为借口,以批评为大棒,以分数为杠杆来进行教研。  忌语:“我只看考试成绩。”  五、管好自己的口和手  教研员不是教育行政官员,却担负着一定的管理评价职能,评业务骨干、评优秀论文甚至评审职称都与教研员工作相关,于是会有单位或个人对其晓之以“礼”,动之以“钱”。  教研工作的性质、特点和职能决定了他们还是教辅类报刊资料出版商、经销商的“攻坚”对象,在出习题、做评委、当“特约编辑”或是编著教辅书的背后常常有与蝇头小利相关的故事。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对他尊重程度的界尺,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尊重,那么教研员的人格魅力自然会使教师们增加教学研究的热情。一个优秀的教研员首先应当人品好,是位有书卷气的“谦谦君子”,否则即使其知识素养再好、理论水平再高、表达能力再强,终究会为教师们所不齿,从他口中说出的新课程理念也会苍白失色,不可能充满人性的光辉。  忌语:“……”  六、创建学习型的教研团队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同样,一个人的视野与智慧总是有限的,当多样化的教材、教法伴随课程体系一同走向开放的时候,教研员常常会感觉力不从心,许多教研工作只能浮在表面上。在这种知识爆炸的课改大潮中,孤军奋战显然是行不通,而创建学习型的教研团队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教研型团队可以是研修班形式的骨干队伍,也可以是头脑风暴式的主题沙龙、主题论坛,还可以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的交流平台。其特征应当是学习型的专业修炼,教研员则是这个开放式团队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当你的团队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支撑力时,可以引发更多的思想火花,从而对某些问题的解决形成更为开阔的思路。在平等互动的学术氛围中引发深层次的、发散性的思考不仅会带动全体参与者的进步,也会促进教研员专业水平的提高。  忌语:“一、教研员永远是正确的;如果教研员错了,请参照第一条。”  七、养成跨学科听课的习惯  新课程观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整合,学科课程中已经超越不同知识体系,知识的分割线和学科间的隔离带将不再明显。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员只关注自己学科的发展,所以当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合并在一份试卷上甚至出现在同一条题目中时,一些教研员开始不知所措。教研员不妨试试先从相近的学科开始,每周坚持听一次学科外的课,如果能参与课后的讨论,效果会更好。跨学科听课不只是扩大视野,还会对本学科教学方法带来启发。  忌语:“我只懂……”  八、建设自己的“量化”工程  教研员的工作比较繁杂,所以有些人在走上了教研岗位后,便开始不思进取。不可否认,教研员常常是一个地区学科高度的标杆,因此应当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基本方法是给自己制定一个量化的计划表。如计划在每学期带一名徒弟、写一篇科研论文、做一个示范性教案或课件、出一份诊断性试卷等等。教研员还应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做些笔记或是积累些文本资料。通过这样宏观与微观的努力,教研员才能真实了解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情况与动态,才能发现本学科教育教学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而明白自身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重点。  忌语:“我太忙了,没有时间读书写作。”                 教研活动的误区与对策教研活动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教研活动的内容应当来自日常教学,并从理论层面上指导日常教学,揭示教学规律,使教学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也使老师们明确自身不足,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但现在有些教研活动存在着误区,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误区一:导向不准,方向错误有的教研活动,陈旧的教学理念占上风,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难以贯彻,致使有些地区、单位的教研活动导向不准,方向错误。如有位一年级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写字,课后的教学研讨,评课的教师都反对写字,认为公开课是给人家看的,写字教学影响了教学流畅性,应当取消。有的教师还认为,公开教学应当展示教师的教学才能,课堂上要热热闹闹等。  对策:导向准确,方向正确  教研活动要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作为指导,要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探索新课标的实质,坚持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多活动,压缩教师的讲解,教师少讲、精讲、讲到关键处,讲到学生的困惑点,凡是和学生发展相违背的都是错误的。要认识到教学的误区,如过度开发课程资源、滥用多媒体、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放任学生等。教研活动要给广大一线教师正确的导向,才能使广大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这样的教研活动才是有效的。还有些知识点的研讨,要查找资料,集思广益再得出答案,切忌操之过急,匆忙下结论。  误区二:华而不实,空洞无物  有的教研活动只是学习一些空洞的理论,和本地区本单位的教学联系不大,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教研活动效果差,教师受益不多。  对策:内容具体,针对性强  教研活动要针对本地区、学校的日常教学,一堂课的教学方法、一个知识点的教法、教师们困惑的问题、评课、研究课等,都是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教研活动的内容要具体。教研内容主要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前瞻性的研讨。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专家的文章要学,但要让大家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落实。要探讨在新理念下,如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拿出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方案,这应当是教研活动的重点和关键。只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并指出所支撑的教学理念,教师们才能真正受益。误区三:流于形式,落实不够  一般的教研活动有的是一周,有的两周一次,据了解,很多教研活动难以落实,教师们闲谈,时间到了自然就结束,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或者教研时间不能保证。  对策:注重效果,抓好落实  教研活动要落到实处,即使被有些活动冲击了,过后也要弥补。每次教研活动要有专题,要有教师重点发言,教师们谈体会。提倡每学期或一年有一个教学专题,围绕这一专题开展活动,或讲座,或进行公开教学,或评课,具有实用性。县区教研活动的规模一般比较大,人数多,要组织好,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后,以学校或以教研组为单位,写出书面意见,进一步消化吸收活动内容,巩固活动效果。另外,可以提倡随时随地地进行教研活动,教师们遇到疑难及时解决,这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误区四:包办代替,越俎代庖  有的教研活动搞一言堂,不允许争鸣,以少部分人的观点代替大多数人的观点。还有的公开教学,教研组事先备好课,上课的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教师个人能力得不到提高。  对策:发挥主动,促进发展教研活动是为了促进教师更好、更快的发展,教研是学术活动,教研员或者其他教师一言堂,或者包办代替,会束缚教师的成长。教研活动还要允许争鸣,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亮出来,畅所欲言,供大家参考。如果有的意见一时不能为别人所接受,也允许别人保留意见,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公开教学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由执教者个人决定,集体备课只是给执教者指明方向,当然也可以很具体,但是否采用,要由执教者定夺,执教者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能极大地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向科研型的教师不断迈进。     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1.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直呼其名相对于不指名道姓课堂效果会更好,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2.课前要“胸有成竹”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著名特级教师  徐斌教师唯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会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3.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上课,那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老师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4.巧用上课的前三分钟  课间休息结束了,一节课开始了,老师应该尽快地让孩子静下来,兴致勃勃地迎接“智力体操”的开始。老师应该具备这种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的本领,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著名特级教师  李烈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5.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一节课,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 ——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教师以后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6.上课时要充满激情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是否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如果说你是平和宁静型的,那你的激情就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无香,十分适宜禾苗的成长;如果说你是奔腾豪放型的,那你的激情就像夏日里的幕雨,沁人心脾适宜禾苗成熟。因此,只要热爱孩子,你的平静平和中藏着的只不过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更会细心、耐心……所有这些,为课堂气氛奠定的是深沉的激情曲。——著名特级教师  窦桂梅教师上课要充满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做一个真实的人  真实的遗憾比虚假的完美更加动人,更加具有生命力。 ——著名特级教师  张化万从教学的角度而言,真实更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优秀的教师都能很坦率地以“真实的人”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反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也因此爱听他们的课。8.要了解你的学生  你了解了学生,就会体谅学生的苦衷;你更善良了,就会被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就握着一把钥匙,一把让学生学业成功,也让你自己事业成功的钥匙。——著名高级教师  郑杰教师只有真正的了解了学生之后,调整教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9.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每一位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著名特级教师  李希贵自由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我选择”,要给予学生自我选择的权力,让他们真正走向学习的自由境界,进而还他们一个阳光明媚的天空。10.课堂要立规矩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有人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级的儿童不懂什么叫“权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民主”,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 ——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积极、向上、有序的课堂规则,会使师生之间目标一致,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11.给学生一个期望  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著名特级教师  李元功期盼是更深层的爱。要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期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12.和学生有个约定  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教师充满深情的眼神、笑貌,给孩子赞扬、肯定,滋润学生的心田,焕发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荡起孩子幸福、欢乐、奋发、向上的激情,他们会显得特别活泼、开朗,与老师的感情也会特别相融,自然生发求知欲望。孩子一旦和老师有约定,被老师寄托了期望,在他的身上就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他们的智力、情感、甚至个性都能顺利成长,学生个个都可雕琢的神话就变成了现实。 ——著名特级教师  詹明道要相信孩子的潜能,多给孩子鼓励,更加耐心地去等待他们的蜕变。13.课堂管理要管放有度  清代的冯班曾指出:“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面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什么事过了头,都会走向反面。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爱而不宠”就要求严之有情、严慈相济。14.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经常听教师们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心态不平和。如果教师上课时满脸的不高兴,一开口就批评孩子,那么,课堂上只有教师和学生紧张的、糟糕的情绪,这种情绪不利于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 ——著名特级教师  张化万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15.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作为教师,对待学生应严而有格、宽而有度,儿童尽管小,但是“冷暖自知”,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会珍惜教师的这份信任和期盼,所以包容是引导学生走出困境的一帖良药。——著名特级教师  张化万教师的包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16.把爱给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著名特级教师  吴正宪一个学生一个世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欣赏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学生。17.保持亲和力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去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著名特级教师  孙建锋“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18.赏识你的学生  我的口袋里总是揣满了“高帽子”走进课堂,因为我知道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 ——著名特级教师  孙双金蹲下来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19.切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爱心贴近童心,它会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 ——著名特级教师  丁谷怡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20.让学生在幽默和笑声中学习  课堂上学生的笑既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也是一种对知识理解的表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的、比较幽默的语言,常常会引发阵阵笑声,这种幽默往往会比清晰的讲述更有吸引力,它会使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概念,更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李烈幽默使语言更形象更生动,教育教学效果会更好。21.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课堂上,没有比倾听孩子们心灵的声音更幸福的了。——著名特级教师  李镇西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人,作为教师,应该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心灵之音,重视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感倾向。22.尽量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还可以把举手发言变成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代表要经常更换,不要固定。有的学生发言占用时间过长,影响其他学生的发言,对此,要有时间上的规定,表述要简洁明了。如果有的学生说起来没完,教师就要提醒,甚至请其暂时停止发言。总之,要尽量多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著名特级教师  程翔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23.让你的眼睛会说话课堂上,我的眼睛不是盯在教案上,也不是盯着正前方,而是用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可以在教风上为学生作个示范。——著名特级教师  聂在富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几多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24.老师,请注意您的语调  我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情绪高亢;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低沉。但是,这种“高低轻重的变化”是有要求的,即语调在其主旋律上应保持清新、平稳,在平稳之中再加以变化,做到“稳中有变”。——著名特级教师  斯霞语调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平地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5.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 ——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能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把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6.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时时刻刻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工作的态度以及一点一滴的所作所为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人格力量的作用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大得多。儿童以自己的视角在观察着社会,观察着老师,不但听老师怎么说,更在看老师怎么做。因此,身为人师必须严于律己,用自己的良好行为,给学生示以做人的榜样,永远留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形象。——著名特级教师  李烈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7.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教师通过精心设疑、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性极强。在学生精神焕散时,用提问的方法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著名特级教师  嵇明海教师精心设疑、提问,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学生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28.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课堂教学要努力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这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真正表现。29.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老师站到学生中间,忘掉自己是老师,不是刻意在寻找一种感觉,而完全是以一颗童心在心理上和学生相容,这是师生之间全方位的信任,是一种真正的师生情。 ——著名特级教师  李烈心理相容可以为创造性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气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30.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  教师要改变观念,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著名特级教师  李烈爱因斯坦提出: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我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也说过:做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31.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  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交汇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喷射;新的信息、新的学习需要不断涌动产生,通过讨论、辩论、争论,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辉,闪烁着五彩的生命原色,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在课堂的精彩生成中,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辉,闪烁着五彩的生命原色。32.控制好课堂的“活”老师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著名特级教师  李希贵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33.将游戏引入课堂  教会学生读书、读人、读生活。教会学生在玩乐、游戏中发现真善美。——著名特级教师  张化万游戏是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趣味性活动,将这种活动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更适合学生心理特点。34.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  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努力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著名特级教师  王海平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有助于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35.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信;注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在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中强化自信。——著名特级教师  李烈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自由发展的空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从中提高自己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36.平等、民主的课堂很重要  在课堂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绝不能“居高临下”,而要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在一起的参与者、探索者。——著名特级教师  李烈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彼此理解、相互信任、共同促进的一种关系。具体的说,应该是: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同时教师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学生的身心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健康的成长。37.善待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出现错误后是孩子最容易丧失自信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给予关注,并且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著名特级教师  李烈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出现错误后是孩子最容易丧失自信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给予关注,并且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要让孩子带着遗憾回家。38.让学生自己“认错”  学生犯错误不承认,是个棘手的问题,教师说服批评甚至训斥,往往收效不大,学生依然如故,有的甚至变本加厉。学生做错了事,有时还并非是学生的错,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也允许他沉默,可是我们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往往没有耐心听完学生的申辩,或不作调查就不分青红皂白、痛加训斥,直训得学生不声不响,才以为达到教育目的。其实,不允许学生申辩,非但不能奏效,还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产生一些不良心理。自尊心和耻辱感是促进学生产生自我教育愿望的直接情绪因素,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和耻辱感才会自爱、自重,做了错事才会自责。因此,教师的职责也在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利用他们的耻辱感进行正面引导,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又保证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价值,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著名特级教师  华应龙教师对学生犯的非原则性的错误不必去严厉地指责和处罚,而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分析,使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39.善意“忽视”不良行为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在教师善意的“忽视”中流露出对孩子的爱和尊重。善意地“忽视”学生不良行为,有意识地关注其积极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40.表扬和批评要适度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表扬与批评可能是最常用的两种方式了,我认为应该以表扬为主,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动力。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在严厉批评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肯定它的积极因素,增强孩子克服困难、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表扬和批评看来很简单,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掌握好,尤其是“适当”的尺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只有善用表扬与批评这两种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  刘永宽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给予及时适当的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兴趣得以调动,同时对学生的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促进其健康成长。41.把握好公正的天平  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喜欢一些美好的事物,老师也是一样,对成绩好或是守纪律的学生总是有些偏爱,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更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成绩和表现不佳的学生,我们不应该在这些后进生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只是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在不问青红皂白的情况下将错误全部归于他们。老师的不公可能会引起学生之间的互相排斥,进而影响到一个集体的凝聚力,所以,一个老师要尽量做到公平,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的关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团结一致。——著名特级教师  于漪要使爱的教育真正具有公正性,教师就必须具有一颗无私的心,要随时随地注意防止和克服自己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42.善于委婉地劝诫  批评学生的过错,一定要事实确凿、批评得恰当中肯,孩子才能消除抵触情绪,才能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认识错误,产生自责、内疚的心理,为改正错误打下思想基础。批评的言辞、态度一定要适度,要符合孩子的承受能力,如果违背适度原则,只凭主观愿望进行批评,很可能会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著名特级教师  詹明道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委婉的语气既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帮助和希望。43.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若是你当众宣布学生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对其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著名特级教师  詹明道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有时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轻微的责备,一句轻声细语的分析开导,一个轻轻的拍拍肩膀的动作,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44.正面教育效果好  学生犯错后,教师假如能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说服教育,会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反之,挖苦、嘲讽或者是压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会使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丧失。——著名特级教师  刘德武课堂管理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学生为本,通过正面教育使学生能心悦诚服,从而能自觉克服其不足,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4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课堂管理中,树立榜样,相当于在集体中确立了一个坐标系,使学生感觉到有压力,有动力,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模仿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有榜样就能够给他们压力,给他们动力,只要在适当的时机推出适当的榜样,就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动力,使得学生能够以积极竞争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不断取得进步。——著名特级教师  华应龙榜样的激励作用远比说服教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更易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46.帮助学生赢得信心对学生来说,家长、老师无疑是权威人物,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或评价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都会触及孩子的心灵,都会对孩子自信心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信是人追求成功的一种意念,是坚持走向成功的一种意志,是一种巨大的潜能,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切记:孩子的自信是学好的关键。——全国优秀教师  金荷华自信是人追求成功的一种意念,是坚持走向成功的一种意志,是一种巨大的潜能。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切记:孩子的自信是学好的关键。47.巧用个别谈话  有些学生,在师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作用下,“装样儿”也能装十天半个月,之后,一些问题就开始暴露了。这时的谈话,我丝毫不流露出早已了解了他的过去,而是把他当作一个“很不错”的学生,现在出现了错误,我总是先诚恳地讲述他开学以来的种种优点,然后再指出他的问题,提去批评和希望。这样的谈话使学生感到“我在老师眼里并不是差生”,感到“开学以来的努为没有白费,我是个好孩子,克服了老师提出的缺点会更好”;这样的个别谈话起到了“加油”作用,并且在师生间建立起了信任感,孩子会更爱自己的老师,也会更爱听老师的话。——著名特级教师  李烈个别谈话使教师避免了与学生在课堂上正面冲突,同时也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容易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思想上转变了学生的错误认识。48.“一帮一,一对优”尽量鼓励好的学生、优等生去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互帮互学,消除了学困生的畏惧情绪;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讲解,又便于学困生及时提问;学生互教互学,有利于取长补短,增进友谊。——著名特级教师  宋运来“一帮一,一对优”能有效地发动优等生帮助差生,使学生能互教互学,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增进同学间彼此的友谊。49.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  惩罚,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要的惩罚,是让一个人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剂。孩子从小在一片赞扬中成长,固然对树立信心有好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过惩罚,他也会禁不起挫折,不能敢于承担责任。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教师适当地惩罚学生不是害学生,而是爱他们,孩子需要成功,同时也需要失败的磨砺,要让他们从失败中体验成功的快乐。50.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  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容易受伤的,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有时候,教师不恰当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只是一个眼神,都可能造成对学生的伤害,而学生一旦受到伤害,再要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不大可能了,这时,教师往往要用十倍的努力才能弥补自己一时疏忽造成的损失。在这一点上,教师真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翼翼才是。——著名特级教师   钱梦龙老师要用心保护好学生的自尊,要适当地给学生留一些成长的空间,不要把他们的脸面剥夺得一干二净,这样才保护了学生成长的动力。51.多看学生的闪光点经验表明:在批评中长大的学生,会养成自卑、指责、挑剔的习性;在表扬中长大的学生,则会养成自信、欣赏、合作的习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在充满宽容和鼓励的气氛中,让我们的学生少一点自卑,多一些自信;少一点指责,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些合作,从而走向人格独立、身心健康的理想彼岸。作为教师,无论何时何地,要想点燃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就必须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 ——著名特级教师   王勤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他们,将他们融于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使其正确地认识自己,努力学习。52.巧设物质奖励  不同的学生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不同,故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与奖励方式,这一点要求老师要严格地分别:即是口头表扬还是以光荣榜的形式写出来;是当众表扬还是单独谈话时称赞;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奖励。对经常调皮捣乱、破坏纪律、人缘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他,这样可以帮他恢复名誉,创造利于学生树立优秀品质和行为的环境;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找他单独谈心,表扬他遵守纪律的优点,鼓励他上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对考试进步大的学生,发几个作业本给他以示奖励,这样运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表扬,效果很不错。——著名特级教师  嵇明海教师应慎用物质奖励,过频的物质奖励方法容易使学生养成追求物质的不健康心理,物质奖励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为前题。53.把握激励的最佳时机  适时地赏识、激励学生,对其实施发展性评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让很多不起眼的学生找到自信,看到宝贵的自我价值,从而点燃内心从未熄灭的希望之火,奋发努力。 ——著名特级教师  李吉林把握激励学生的最佳时机,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并化为良好的行动,去实现预定的目标。54.慎用您的课堂语言  教师的语言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学生,即使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教师的语言应该象“雪中炭”、“六月风”,应当把自尊、自爱、自我调整的权力留给学生,而教师自己则主要起点拨、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也不应该以学生尊严的伤害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教育效果”。教育绝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剥夺了学生的尊严,也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55、用心对待“个别生”  学生总是有差异的,特别是一些智力稍差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成功,需要教师特别“用心”,找到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著名特级教师  刘永胜所以,我们不但要有恒心和毅力,还要有耐心和细心!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56.签订课堂管理合同  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给学生规定应尽的义务,指出学生在执行或未能执行合同要求的具体行为时,应得的奖励或惩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管理。 ——著名特级教师  宋运来签订课堂管理合同,既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也是对学生的道德要求。57.用好学生舆论监督  一个人从生下来,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周围的环境,而学生交往的圈子最多的就是班集体,学生犯错时他可能不怕给自己的处罚,但是他一定在意大家对他的看法,如果大家一致“攻击”他,都指责他的错误,那么学生受到的教育和制约就会远远大于老师的批评和说教。老师要抓住这一点,利用群众监督的力量,号召大家批评犯错同学,在“寡不敌众”中明白错误,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 ——著名特级教师  孙双金群众监督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学生心里形成一道屏障,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激励每个学生的行为。58.给孩子认错的勇气 孩子年龄小,对自己的某些行为还不能很好地控制,甚至不知道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只有找到孩子错误的根源,对孩子进行细致耐心理智的教育,给孩子认错的勇气,才能帮助孩子战胜错误。孩子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尊,也有丰富的内在情感,对他们不能采取简单生硬的批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既要心照不宣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又要给孩子认错的勇气,让他在宽容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著名特级教师  于漪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用自己善良的情感去熏陶学生,用自己宽容的胸怀去感化学生。宽容不仅能让我们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更利于我们教育教学,更主要的是它能够让我们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创设无限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与空间,从而更利于学生的成才与发展。59.教师要有慧心、恒心和耐心  对于学困生,说来我的做法也简单,首先就是要有爱心和恒心。 ——著名特级教师  王凌一个孩子的转变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期待学生的成功要有耐心、有信心,教师要善于等待,善于寻找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60.把孩子教好 我的教育方法就是“激励、赏识、参与、期待”,以极大的爱心、耐心、细心、信心、责任心,把孩子教好。——著名特级教师  霍懋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61.不要放大孩子的缺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教育者积极的教育眼光,需要教育者一个个真诚的微笑和鼓励,那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源泉。——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教师学会以宽容的态度观察和处理特殊学生的独特问题,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教育者积极的教育眼光去观察,需要教育者一个个真诚的微笑和鼓励,那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源泉。62、尽量赢得家长的支持  对所有家长都要以礼相待,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 ——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要想成功地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得到父母们的支持,教师必须保持与家长间很好地交流和合作。63.学校里没有相同的课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校里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不同的班级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才能获得理想的课堂管理效果。——著名特级教师    曹少华教师在课堂生成中应及时关注“学情”,注意把握好方向,并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 64.用心呵护课堂的秩序  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必须有稳定的课堂秩序,把握课堂的走向,处理好学生与教学的关系。——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建立完善的课堂秩序,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把花费在维持纪律上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65.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  教师不能 “老”,经验固然可贵,但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新”的,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学需要创新,创新能给课堂注入活力,创造奇迹。 ——著名特级教师  薄俊生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师不但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且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66.“课堂”管理功夫在课外  东坡先生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确实,老师们只有重视课外工夫的积累,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对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学问,处处留心,兼收并蓄,才能得心应手地做好课堂管理工作。 ——著名特级教师  杨一青教师们要重视“课外”功夫的积累,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同时也要意识到课堂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的自主性。     教研活动的误区与对策教研活动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教研活动的内容应当来自日常教学,并从理论层面上指导日常教学,揭示教学规律,使教学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也使老师们明确自身不足,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但现在有些教研活动存在着误区,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误区一:导向不准,方向错误有的教研活动,陈旧的教学理念占上风,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难以贯彻,致使有些地区、单位的教研活动导向不准,方向错误。如有位一年级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写字,课后的教学研讨,评课的教师都反对写字,认为公开课是给人家看的,写字教学影响了教学流畅性,应当取消。有的教师还认为,公开教学应当展示教师的教学才能,课堂上要热热闹闹等。对策:导向准确,方向正确教研活动要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作为指导,要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探索新课标的实质,坚持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多活动,压缩教师的讲解,教师少讲、精讲、讲到关键处,讲到学生的困惑点,凡是和学生发展相违背的都是错误的。要认识到教学的误区,如过度开发课程资源、滥用多媒体、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放任学生等。教研活动要给广大一线教师正确的导向,才能使广大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这样的教研活动才是有效的。还有些知识点的研讨,要查找资料,集思广益再得出答案,切忌操之过急,匆忙下结论。误区二:华而不实,空洞无物有的教研活动只是学习一些空洞的理论,和本地区本单位的教学联系不大,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教研活动效果差,教师受益不多。对策:内容具体,针对性强教研活动要针对本地区、学校的日常教学,一堂课的教学方法、一个知识点的教法、教师们困惑的问题、评课、研究课等,都是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教研活动的内容要具体。教研内容主要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前瞻性的研讨。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专家的文章要学,但要让大家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落实。要探讨在新理念下,如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拿出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方案,这应当是教研活动的重点和关键。只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并指出所支撑的教学理念,教师们才能真正受益。误区三:流于形式,落实不够一般的教研活动有的是一周,有的两周一次,据了解,很多教研活动难以落实,教师们闲谈,时间到了自然就结束,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或者教研时间不能保证。对策:注重效果,抓好落实教研活动要落到实处,即使被有些活动冲击了,过后也要弥补。每次教研活动要有专题,要有教师重点发言,教师们谈体会。提倡每学期或一年有一个教学专题,围绕这一专题开展活动,或讲座,或进行公开教学,或评课,具有实用性。县区教研活动的规模一般比较大,人数多,要组织好,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后,以学校或以教研组为单位,写出书面意见,进一步消化吸收活动内容,巩固活动效果。另外,可以提倡随时随地地进行教研活动,教师们遇到疑难及时解决,这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误区四: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有的教研活动搞一言堂,不允许争鸣,以少部分人的观点代替大多数人的观点。还有的公开教学,教研组事先备好课,上课的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教师个人能力得不到提高。对策:发挥主动,促进发展教研活动是为了促进教师更好、更快的发展,教研是学术活动,教研员或者其他教师一言堂,或者包办代替,会束缚教师的成长。教研活动还要允许争鸣,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亮出来,畅所欲言,供大家参考。如果有的意见一时不能为别人所接受,也允许别人保留意见,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公开教学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由执教者个人决定,集体备课只是给执教者指明方向,当然也可以很具体,但是否采用,要由执教者定夺,执教者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能极大地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向科研型的教师不断迈进。               评课怎样让每个参与者都有收获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教师在台上讲课是在“炼”,课下评课是在“锤”,只有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一、评课首先关注课程目标最优化评课,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好课的标准不仅仅在于教师讲得多么精彩透彻,也不只是在于学生多么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多么热烈,而是围绕一个中心点,即“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的最优化”。什么是课程目标的最优化呢?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目标问题。想通过一节课来落实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科学而合理地设定目标。二是实现最优化问题。所谓最优化是就实现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的,想通过一节课使所有学生都上升同一个台阶、达到同样的水平,同样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实现的广度而言就是使所有学生都有所获,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实现的深度而言就是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要达到课程目标的最优化实现,只有通过两个基本点,即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才能达到。因此,任何形式的评课都要围绕着课程目标最优化这个中心和它的两个基本点来进行。二、评课要实现参与者的多维互动要评课首先得进行课堂观察。听课者要把自己当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要使自己的思维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以获取第一手材料,为后面的评课作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进行课堂观察才能评好课,才能在评课时做到有的放矢、有感而发,才能把课评得有理有据。评课者要明确所评课的性质与课型。对于不同性质的课,评价的侧重点也应当有所不同。初试、汇报课要关注常规和基础,要善于发现并指出被评者的教学潜能以及发展前景;研究、探索课要重点关注和评价所研究的问题,不能求全责备;示范、竞赛课要关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去评价,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发现其独具的特色和创新点。通常情况下,评课活动主要有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评课、教学管理者对教师评课、教学研究者对教师评课这三种形式。无论何种形式的评课,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评课者,而主体地位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授课教师和旁听教师身上。活动组织者要明晰这种关系,在活动的流程、时间的安排等方面要协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使所有参与者都能各尽其能、各有所获。为了尽可能地扩大受益面、充分发挥评课的作用,无论针对什么类型课的评课,还是什么形式的评课都应当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开进行。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绝对避免“一言堂”,同样,评课活动也不能搞成“一言堂”的形式,要把评课活动由“证明式”和“鉴定式”转变成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究式和引领式。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评课氛围,实现评课者、被评者以及旁听者之间充分而有效的沟通,使所有参与者都能够畅所欲言。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甚至争辩,使所有参与者都能互相激发学习的激情、点燃思维的火花、释放教学的潜能,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评课者不仅要评价,还要在评价中渗透启发、点拨、引领,要善于倾听、主动学习、参与讨论。被评者不仅要倾听,还要在倾听中思考、领悟、总结,要敢于答疑、释疑和说明。旁听者不仅要旁听,还要在旁听中思考、领悟、学习,要换位思考假如我是被评者我会怎样教?我是评课者我会怎样评?要有参与意识,要尽可能地参与到讨论和交流之中。三、评课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原则评课者评课时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坦率诚恳的热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被评者,用学习的心态看待自己,要允许并坦诚面对不同的声音,一般要把握以下十个原则:一是导向性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鉴定,而是为了发展,评课者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操作层面,更要从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理念等潜隐层面去发现、点拨和引领。要有意识地弘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要鼓励教学创新、提倡教学个性,引领教师朝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方向去发展。二是实事求是原则。评课只是一种学术范围内的评价、讨论和交流活动,不涉及人情世故等其他外在因素,评课者要有责任意识,不能因为顾及面子、情绪等其他因素而该说的不说、该点的不点。三是坦率诚恳原则。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真诚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评课者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说教,要双向互动、平等交流,要努力实现与所有参与者和谐沟通。四是激励性原则。没有教学自信的教学是不堪设想的,评课者在评课过程中不仅要时刻维护教师的教学自信,还要通过评课来帮助教师寻找自信、培养自信、强化自信,评课时要“优点谈足,缺点抓准”,要评出特色、点出创新。对于某些优点很少的课,不妨将优点拆大为小分开评、缺点归类分开抓主要的说。五是正确归因原则。评价是为了改进,评课者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还要帮助教师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要通过评课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师的发展。六是重点突出原则。一节优秀的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同样,评课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课型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不能要求过多过细而抑制了教师对教学个性的追求和教学创造力的发挥。七是兼顾整体原则。不要孤立地评议一节课,要考虑这节课的内容与前后内容的关系,将这节课放到学期教学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评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教学设计者的意图、思路和方法,才能在评议时做到有的放矢、有理有据。八是换位思考原则。对授课教师的不足,换位思考自己能否避免。给授课教师提出的意见,换位思考自己能否做到。九是差异性原则。除竞赛课之外,要考虑教师的阅历、教学经验、性格特点等个体因素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议,不能整齐划一、求全责备。要充分尊重教学的独特性,倡导教学的创造性,发扬教学的艺术性,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十是互利共赢原则。评课是一个多方受益、互利共赢的活动,除被评者和旁听者之外,评课者也要以学习的心态去参与,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通过评课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学科学术素养,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如何策划有效的教研活动 如今学校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下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零打碎敲读一些从杂志上摘抄下来的理论;一个组内只有少数几位年轻教师如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地评课;从网上摘抄一些现成的教材分析材料进行所谓的教材研讨,发言时经常出现“意见雷同”;一人写好教案,在小组内念一遍就是所谓的集体备课,课上完任务也就随之完成,等等。个别地方甚至还出现了集体拉家常等待教研活动结束的现象。一、上述现象如何产生(一)教师参与教研缺乏内需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没有专业成长的需要,特别是现在学校教研组内部还存在着一大批中老年教师(农村中有民转公教师),这批教师认为自己反正已经没什么奔头了,认为教师发展是青年教师的事,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这种情绪也会感染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也并非个个才华出众,追求上进。林林总总的原因,造成教研氛围不佳。(二)教师参与教研缺乏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引领,而现在很多学校缺乏专业引领,单纯依靠自身资源难以对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水平差距小,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期在同一水平徘徊,不能获得长足发展。久而久之,教师便将教研活动作为一项任务来对待,使教研失去了“研讨”与“发展”的本意。(三)教研形式陈旧单一现在的教研活动方式陈旧单一,罗列出来,无非是:理论学习、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教材研讨、教学沙龙。尽管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上述每一件事情做好都是不容易的,但是,教研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更需要新鲜的形式来刺激。二、怎样才能让学校的教研活动走向高效?(一)分层培养,诱发内需学校应对校内教师进行分层培养,对中老年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应分别制订考核条例,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奔头”。而考核条例的侧重点可以分别如下:中老年教师以教学质量和为青年教师做好常规方面的示范为主,可以在学期初自定目标,期末时由全体青年教师打分;骨干教师则以辐射引领、自身继续发展为侧重点;青年教师则以常规养成与能否脱颖而出为侧重点。(二)文武结合,引领成长文,即教育教学理念;武,即教育教学临场经验。现在的教研活动一般以研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居多,即以“实战”为主,科研味不浓。其实教研活动不能简单看成是对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科研引领还是相当必要。如果单纯聚集于教学方式方法,始终摆脱不了“教书匠”的味道。但如果以科研的眼光洞察教育教学,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往往容易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因此,教研活动应该系列化,应该全力发掘本校的办学科研优势,即依据学校主课题或子课题来确定教研主题,并为每一次教研活动系统的收集好理论材料。这样既为教研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又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试行、验证和领悟,使教学与科研能够真正融为一体。(三)不拘一格,开拓平台1. 办公室内。不是说只有团团围坐在会议桌旁的才叫教研活动,应该在办公室内营造一种经常研讨的氛围。不管研讨的主题是来自学生的学习还是来自教师的教学,不管参与研讨的人员任教哪个年级什么科目,只要与教学有关的研讨便是“开口有益”。2. 校际之间。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校际间可以成立民间组织,并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及需要,自发地与其他学校建立项目式学术交流组织,与其他学校教师在自身学习、科学研究、教学业务等诸多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讨。通过这些非常贴近教师实际、来自自身教学实践的“草根性”教育学术交流与沟通,使自己的教育个性得到彰显,又使自身的理论底蕴、科研意识、教学业务等都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教研活动,这一形式本身就会给教师带来成长的动力,使其自觉地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对待,促使教研更为有效。3. 网络时空。伴随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网站的诞生如雨后春笋,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强大特点,为教师的教学研讨提供了新的平台。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育论坛上发帖、研讨,与大师对话,真正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跨越时空的优势,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互动中激荡、生成,同时在网络中寻找展示自己的机会,抓住自身专业发展的新机遇。(四)找准真问题是教研活动的的基础和起点要开展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抓准要解决的问题是关键。发现教师存在的困惑并且提出问题,是教研活动的起点,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正确、顺利地开展。有研究者曾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成效取决于教师能否满足他们对于知识和情感的需求。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情感需要共同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其实成人何尝不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才能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这就是说,要想使教研活动取得实效,问题必须真正来自教师的体验。于是,我首先和几位老师进行了座谈,了解他们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最需要通过教研活动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后又利用随机谈话的方法,注意发现老师话语中表现出的对教育教学的困惑和难点。要组织好一次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关键是要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研讨主题。为此,一方面必须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真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而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五)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教研活动的关键要想开展好一个教研活动,教师的状态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活动的主持者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作为主体的教师则必须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如何才能确保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应该享有确定主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教研活动的主题应在教师的亲自参与下才确定下来,应是教师从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中选择出来的。从发现和提出问题环节开始,就应确定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而不是到了召开讨论会时教师才参与进来。正因为教研主题是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确定的,教师就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其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应该享有选择权。在教研活动中,不是管理者或主持者去规定教师说什么、怎么说.而是由教师自己去确定应该展示什么、用什么方式展示,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正是因为选择权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中,教师就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要和教师一起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既然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开好教研会自己责无旁贷,因此就不会去打无准备之仗,不会去打无把握之仗。这种主体的意识,就必然要落实到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上来。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来参加教研活动时,就不再处于茫然状态或是随机式的即兴发言,而是有条有理有据有深度。这就使得教研活动开展得十分有效。教研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们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保证。教研活动必须是教师自己从内心中需要的活动,必须是教师以主体的身份积极主动要求参加的活动。为了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教师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六)恰当的组织方式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采用案例分析与体验相结合的教研活动方式。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例如录像),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体验式教研活动所突出的,则是教师的“体验”。我们把案例分析与体验两者结合,其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被重视、没有意识到的许多问题,同时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加深和验证这种认识。教研的活动形式要为教研的目的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教研形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教研需要权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选择更加有利于达成教研目标的形式;同时,这一决策应该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七)适宜的环节安排是教研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其展开的各环节必须是环环相扣,能够一步步引领教师在经历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后,最终获得某种认识。如果在教研活动中各环节脱节或是拖拉,就会使教研的目标发生偏移,甚至无法达成目标问题的解决;而如果教研活动中环节紧凑,设计合理,必然能够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八)每次专题研讨活动后,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都要进行反思组织者反思研讨的专题是否合适,专题研讨后从与会者的发言中学习到什么,专题研讨的形式是否需要改进,怎样促进个体主动参与到群体活动中等。很多研讨的内容不可能一次得出结论,为使研讨不断深入,组织者应该及时将每次研讨的结果整理出来,在下次研讨前及时发下去,为所有参加研讨的老师提供可以继续思考的“把手”,为进一步的研讨打下基础。如,我们组织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新课程实施以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研讨活动,研讨中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及时将大家提出的问题整理出来,然后进行分类。去掉那些不属于教师能够解决的问题,然后拟出继续研讨的题目:“你认为克服这些困难的办法是什么?”这样一来,在接下来的研讨活动中,大家通过互相启发,基本上能够解决大部分属于教师“认识上的问题”、“操作技巧上的问题”、“教师自身社会生活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等。参与者需要反思自己的发言存在什么问题;向其他发言者学习什么;能否将学习到的东西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能否发现什么新问题。通过活动组织者的反思,可以进一步提高专题研讨活动的质量。教研活动各个环节的合理安排,需要教研组织者的精心设计,也是对教研组织者的考验和锻炼。         浅谈新课标下的教师培训工作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培训工作必须体现“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为根本,本人认为教师的培训工作应该改变传统的培训观念和方式,变灌入式培训为开放式培训;变理论指导实践性说教为由实践分析看理论支持的必要性,使教师在深切的感悟体验中主动接受培训学习;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的培训做法为我启你思、你谈我析、互动探究的新方法,使教师在思维的自由碰撞中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再提升。一、教师培训应紧贴教师的教学实践,准确把握教学思想提升和教学方式转变教师培训应做到想教师所困、急教师所难,才会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这样,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才会在“以教师发展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出服务教师、服务教学、互动提高和发展的培训模式,才会使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重新焕发出新的感召力和活力。教师培训工作应灵活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结合新课标准及新教材,进行教学观念再转变、再提升的集中式培训。即在培训中,紧扣学科课程标准及学科教材,紧密结合教师的实践性问题,安排一些较系统的专题讲座,在根据专题讲座的内容,设计某一篇具体的课文。通过对新课程具体课例的实践性分析和探究,广大教师不仅会倍感真切,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启迪,而且会在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中,自觉地去改进、完善或重构自己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进而使教师培训工作真正成为帮助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增强发展信心的学习平台和“加速器”。二是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进行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动态式培训。因为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你讲的理论是否符合我的理论要求”,“你讲的对我的教学是否有用”等等。所以教师培训工作应切实走进教师的教学生活,从教师教学生活的资源中发现、提炼和构建培训的基本内容或方式。那种集中一室、说教贯之的培训已经过时。二、教师培训应注重教师的理论提升与实践发展相结合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应始终以教师教学实践的创新发展为主线,摒弃过去那种照本宣科、空洞乏味的理论单行式做法。因为教师是带着不同的具体的教学实践问题而来的,他们的第一需要就是你的培训能给我多少启发,能给我多大帮助等。虽然教师是从实用的角度走进培训过程的,但他们从来也不反对紧贴教学实践的先进理论的指导。所以,教师培训必须以一线教师真实的教学生活为背景,将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所遇到的具体困惑及真实情感,有机地融入培训的内容和过程中,才会打动人、感染人并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否则,教师不感兴趣或学一挂一的现象仍难避免。取之于教师具体实践而用之于教师理论再提高的培训方式应是深受教师普遍欢迎的好方法。现今的教师培训工作,无论是在培训内容、过程或方式、方法等,都必须紧贴教师的教学实际而不断创新和发展。三、教师培训应专题讲座与分组研讨相结合专题讲座应注重两个“提高”:一是新概念的丰富和发展,亟待教师教学实践观念和能力的提高。培训专题,应较充分地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在实践指导上的最新发展成果,以更好地促进和发展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二是教学实践的纵深发展需要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训专题的构建,应充分体现“形”散而“神”聚地特点,即将新课程理念之“神”贯穿于若干有“形”的教学案例或片段的深刻剖析之中,使教师在与昨天的自我或他人的教学实践不断“对话”的过程,进一步感悟出新课程理念的时代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发展性。四、教师的培训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师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教师的远程教育培训是在职教师培训的主要途径,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登录“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网”等网站,可在网上浏览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或选课学习,接受辅导,相互交流,提交作业等,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使教师轻松自如地接受教育培训,同时教师还可通过这一途径更快更好地提高学历,这些大容量的网络资源以及平台的互动性为教师提供了各取所需自主学习的个性化学习条件。五、教师培训工作应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1)建立和完善听课、评课制度培训教师不仅要经常性的听课、评课,而且还要定期上示范课、探讨课等,搞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发展性研究。(2)加强领导、建立“三级”立体化管理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条件,而以培训单位为中心的县、乡和学校“三级”立体化管理机制,则是齐抓共管、互动共促,真正将培训服务职责落实到位的可靠保障。新课程的实践,教师是关键,通过科学的培训,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能使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转变再提升。          以“同课异构”为平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也由形式上的模仿发展到本质上的创新,课堂教学正在从新课程的“形似”向“神似”转变。在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单靠教师个体解决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阻碍着课堂教学的发展和深化。为了使课堂教学不断正向发展和深化,我们以“同课异构”为平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力求达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课堂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一、同课异构的内涵及其外延  同课异构是教学型教研的一种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以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得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主要涉及一节课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课例研究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  1、什么是“同课异构”  所谓“同课”,就是相同内容的一节课。  所谓“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学构思。这个构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风格和课堂结构等。  由上可见,“同课异构”,就是同一堂课,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构想,不同的上法。大家在比较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课例教研活动。其流程一般为: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  实施这一模式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第一,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第二,所选教学主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多元性是新课程、新课堂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善于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2、同课异构的性质  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有三种,分别为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同课异构属于教学型教研。下面介绍一下三种教研形式。  一是教学型教研。教学型教研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过程渗透或融入到教学过程,贯穿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课堂教学。显然,这种研究只是一种手段,缺乏独立性和独立价值,但它却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  二是研究型教研。研究型教研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与教学型教研相比,研究型教研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  三是学习型教研。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这种研究表现为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不是去掌握一些理论术语和时髦名词,而是理解和领会理论的内在实质,学习理论所蕴含的反思和研究精神,不仅仅是用理论来解决自己的实践问题,而是利用理论来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3、同课异构是教学型教研的一种实践模式  同课异构的目标:寻求最优教学设计,寻求适合教师自己,适合学生的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寻求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最佳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择优的过程。  教学型教研是以课例为载体的实践研究。同课异构的研究,必然是课例的研究。就课例研究而言有如下实践模式:  一是“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可以分为“多人同课异构”和“一人同课异构”等形式。从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教师看到不同教学风格的人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从而引发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智慧的碰撞,真正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同课异构注重教师的全过程参与,关注过程中的细节(这个过程包括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多人同课异构”由同年级教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具有开放性的内容,由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进行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然后再回到教研组或备课组内交流汇报,分析反思,汲取他人之长,进行二度整合设计,然后上课展示,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听课,开展评课,以便上出适合每个教师个性特点的课。  “一人同课异构”是同一教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同一课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教研组或备课组交流汇报,吸取大家意见,凝聚集体智慧,在不同班采用不同方案上课,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听课,也可在课后即时检测不同方案所产生的效果,课后开展评课,以便选出适合该教师个性特点的课。  同课异构研究是为了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营造同伴互助的教研氛围,实现一个“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在活动开展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教学特色的关系。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解读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集体智慧、同伴互助的体现,在教研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加之每个班级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因班制宜,因生制宜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其次,处理好“求同”与“求异”的关系。“异构”的目的是根据学生和教师实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理解不同,这里有深浅程度的不同,有认识角度的不同。我们所希望的是在教学内容理解上首先要“求同”,即对文本的正确解读;然后才是“求异”,阐述个人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总之同课异构绝对不能为了异构而异构,教师应该在比较中学习,在共性中追求个性,通过问题解决建构个性化的教育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是“一人同课多轮”。一人同课多轮就是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节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具体流程一般为: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独立备课、上课,教研组或备课组听了教师独立上课之后,针对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上课老师形成新的方案,二次上课。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向,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写成教学课例。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效果明显。  三是“多人同课循环”。多人同课循环是指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第一个教师上完课,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的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共同参与研制的。多人同课循环活动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四是“互助式听课”。互助式听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既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其目的是通过听课后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问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互相切磋,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互助式听课侧重于问题诊断。  五是“邀请式听课”。邀请式听课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的课。邀请式听课侧重于成果鉴定。教师就课改某一专题,在经过一段时间改革探索后,取得成果,课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为了从理论并从多角度对自己的改革探索成果进行评价,教师主动邀请有关专家、教研员和同事前来听课。其一般流程是:教师公布自己的上课内容和研究主题;向其他教师发出邀请;听课教师认真阅读相关资料;听课教师进入课堂现场听课;并针对研究主题作出相对规范性的评价。  六是“反思式听课”。教师成为观察自己课堂的主人。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相来实现的。其流程一般是:学校在自然状态下,为教师摄制“家常课”,然后由授课教师自己观看,实事求是地剖析和反思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反思式听课能够让教师看到一个真实的自我,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直面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和完善自我。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例研究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学性。课堂的本质是教学,而不是展示。教学重过程,展示重结果。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知识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如果就教学要展示的话,展示的也应该是这个过程的本身。第二,研究性。课堂不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更是进行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每个教学都是独特的,都是教师把教学方案加以落实、试验、验证和修正的地方,因此,每一间教室都是教学理论和方案的实验室。研究性意味着课堂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第三,实践性。课例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课例研究是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二、开展“同课异构”研究的好处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实践者。要改变课堂教学,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由于教师每天都要上课,都要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同课异构”研究是集体智慧和个人智慧的结晶,贴近教师教学实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融合,便于丰富教师的教学生活,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同课异构”能够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实用性强,容易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师能研究、会研究,基于解决教学问题,教师愿意研究,并能自觉参与,积极实践。概括来说,有以下好处:  1、针对性强。校本教研的本质是“改进”。改进就是改不合时宜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旧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进就是将利于学生发展,利于教师成长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课异构”研究不但能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上的个性问题,还能解决教师群体中的共性问题,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问题解决,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分析、解决课堂存在的真实问题,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实用性强。“同课异构”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解决教师个人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同伴的讨论研究中得到启示和启发,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灵活应用,优化了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而指导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强。教师有了成功的体验和感受,就容易内化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参与性高。“同课异构”研究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是具体的一节课。和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教师的兴趣浓,热情高,容易参与其中,在讨论中,有话可说,有共同问题可研,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教师是新课程的参与者、研究者。从而将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生活的幸福指数。保证了教师课堂教学常上常新,每次都有新的体验,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总之,教师的实验场地在课堂。“同课异构”为教师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教师的教学生活丰富了,同伴之间的关系融洽了,研究的氛围浓厚了,教师生活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之中,思维深刻了,认识广泛了,课堂上就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  三、开展“同课异构”的条件  要进行“同课异构”,教师必须做到:  1、学习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依据。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可以内化新课程基本理念,理解该学科的性质和地位,熟悉新课程的设计思路,明确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掌握新课程在“一标多本”情况下的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实施意见和建议,为全面了解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标准和大纲的异同)。  在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反复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的目标,目标要具体、明了,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重点、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时刻牢记,在诸多教学资源中,教师、学生、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因而,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自己,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在学习课标、研读教材时,我们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做”。   2、积极参与课堂实践  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只有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经过课堂教学的检验,才能看到效果。是大获全胜还是小有进步,学生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同课异构”就是进行课堂实践的途径之一,只要教师聚焦课堂,积极研究,勇于探索,大胆实践,那么,决胜课堂的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3、认真进行课后反思研讨  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上课,更有可比性。同课异构的课,首先要反思。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否到位,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准确。其次是反思对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恰当,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再次是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否完成了三维课程目标。同时还要从课堂现场效果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掌握了当堂所学的内容;还要将同课异构的课的效果进行对比,看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什么差距,并根据同伴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最后,将其写成课例分析,使课例分析成为教学反思的载体。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教师研究课堂教学,对教学内容加工改造,对教学过程巧妙安排,对教学方法加以选择,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就必须适应学生,就必须教给学生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的落脚点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要进行“同课异构”,学生必须做到: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控制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一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二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空间。这种空间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活动,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活动。包班学生分成苦干小组,学习过程以小组活动作为主体,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与合作、自主探究,最终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二是合作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首先教师要明确本部分内容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能比其他形式学习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很明确自己小组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具体到自己又是什么。最后,教师还应清楚,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哪些合作及社交技能。三是合作学习强调学习共同体中各因素的互动合作。合作学习是一个创设的学习环境,它强调通过调动学习共同体各因素间的合作性互动来推进学生的学习。在学习中,利用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及多元的个性,让他们在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中建构知识。四是合作学习注重对小组团体成绩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合作、组内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中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  3、探究学习。学生的探究学习只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模拟活动或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简约复演”。它具有以下内涵:一是问题性。探究性学习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二是过程性。所谓过程,即达到学习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达到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巩固。三是开放性。探究学习强调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  探究性教学有以下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收据证据,形成解释;交流和评价。几个环节也可以看作是几个要素,它们是探究学习和教学的基本标志。无论从结果还是从过程看,都不必要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本身。因此,开展探究学习时不能机械套用科学探究程序和技能。  四、“同课异构”教师需提高的能力  “同课异构”充分发挥教研组或备课组的作用,选择的主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几种能力。  1、听课的能力。听课是教师同行或专家、领导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观摩、观察、调研。听课对上课者而言,是展示自己教学观念、教学个性、教学思路、教学经验、教学智慧的平台;对听课者而言,是学习、借鉴、同行教学经验的机会。“同课异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听,还要仔细记,特别是问题解决的部分,更要关注细节。不但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程度以及活动的开展情况,要善于思考,全身心投入分析、判断、归纳、概括、总结课堂中现象和本质,以便于评课时能有的放矢。  2、评课的能力。评课是继说课、听课之后教师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研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反馈系统。评课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听课后,开展评课活动。在评课中,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情况。具体反映执教者和学习者的课堂表现,在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要认真听取同伴之间的评价,积极参与讨论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执教者和自己都能在交流、讨论、研究,改进中不断进步。  3、比较能力。“同课异构”研究由于多人上同一课,比较性强。“同课异构”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研究法。因此,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在教研组或备课组讨论研究中,不但要对执教者之间的“同”“异”进行研究,还要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还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在分析比较中不断开阔教学视野,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浅析网络形式下的全员培训及教研活动探索 一定的技术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联系在一起,网络以其灵活便捷连通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符合教师的学习环境的要求。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开展各种各样的网络教研实践探索,尝试各种各样的样式,在网络形式下进行教研活动其形式如何才能有效?有时不免感到茫然,于是我们要了解各种学习方式的分类与特点、信息传播的模式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网络教研的作用及教研实践的实际。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方式、学习方式,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冲击、方向,更多的应该是引领、思考、发现和探索……  一、什么是网络教研广义上讲,网络教研是指在教研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研活动。狭义上讲,从学习方式与教学研究实践方式的视角来看,网络教研则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网络教研的作用  (一)进行异地交流 共享集体智慧  教研员组织教研活动本来就是件不容易的事,种种的原因加剧了教研开展的难度。现在教研对于新课程的实验是重要的,包括对教材的吃透、对教参的利用、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等都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方向与质量,所以区域教研非常迫切。网络教研正是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教研群体,大家可以进行区域网络教研活动,使之达到一种区域的共享、互补的功效,能够实现异步、同步相结合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教研。教研群体形成的真知灼见的观点、经验和案例,一方面是参加网络教研的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也是网络教研组织者进行整理、聚合的结果。通过网络教研,群策群力,大家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达到一种更高的学术层次,促进了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广泛交流。  (二)开展民主群研  保障资源再生  传统教研活动往往由某些教师主讲,其他教师参与讨论,甚至不讲。这样的形式很容易造成虚假教研。通过网络教研,可以定期地参与讨论一些疑难问题,既解决了一线的困惑,也有利于教师发表真实的言论。通过网络教研实例来看,的确能形成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教师与教师开展更加民主化的、真实化的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打破了“空间”、“环境”的限制,互动的网络教研资源已经成为教师学习的有力工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师师互动”。同时可以使教学资源的使用更为灵活,也为资源再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和保障。  (三)形成泛研规模 促进教师发展  网络教研促使教研手段、教研过程、教研形式等教研行为、教研思维的广泛化。教研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通过教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教研不再仅仅是以教研部门为中心,而是形成了教研网。网络对定时定点聚集的教研活动的全时空延伸,使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程,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各环节。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引领教研的深入。  三、网络教研的实践反思   网格教研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着眼于在区域教研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及构建信息环境,不断优化、改善甚至变革区域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从而整体推进课程实施、学科教学和教研活动,从而促进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反思式的实践和专业成长。通过网络教研,激发校内、市内、省内各组织潜能并促进其发展,建立网络教研、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区域教研工作方式,使教师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我们应该怎样利用网络优势来有效开展网络教研呢?网络教研这种新的教研方式,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观念和结构的改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下列观念对于网络教研的开展至关重要:一是资源观念,二是教研观念。首先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根据调查有些教师觉得麻烦和没有效果,特别是老教师,认为宁愿花时间坐公交车去参加集体教研活动,而不愿参与网上教研。针对这样的问题,采取在集体教研活动时加以动员和培训网上教研方法。其次是要了解教师在网络教研中需要什么?通过教研后能得到什么?教师需要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考试信息、课题研究、教学论文、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测试练习等等。根据教师需要,我们就应该从教研网络中去提供这些教学的信息,来吸引教师关注我们的网络教研。在结构上,网络教研需要对教研的组织、网络、计划、内容、活动等方面的结构进行调整,以形成数字化教研配套体系。在组织结构上,以教研室牵头建立区域学科教研中心组。在计划结构上,先有教研任务计划再定教研内容活动;在活动结构上,要带动活动前后的教研和方便全员参与。  那么我们用什么内容、什么形式来吸引教师把参加网络教研作为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的需要?即怎样来开展网络教研?  1.网络教研的内容要有主题,议题是老师所关心的内容,这是网络教研的根本。  2.网络教研的主题或议题,要有实质性内容,要能够展示教师的教学成果和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是网络教研的核心。  这种成果或资源是集体的智慧,不仅能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而且是能够吸引教师的眼光来参与探讨问题。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由于教师能拿出来交流的都是经过准备的,都是有质量的,所以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就高,回复率就多。  3.网络教研具有教研“延续性”,这是网络教研的升华。  它不会因为时间、空间的局限性造成教研的不充分,它可以使教研不限时地开展下去,从而获取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教研时间的集中性。即要规定某一时间段的网上集中教研,才能保证教研的实效性,才能进行充分的有效的研讨。其次是教研时间的延续性。集中研讨之后,必然还存在不少未能解决的问题,必然会出现研讨问题的紊乱,这时需要重新整理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组织中心组教师对此进行解答,提出有效见解,使教研更加充分有序。 另外,需要提出的是,网络培训、教研和传统教研一定不是取代的关系。交流需要专业,需要情感,需要社会交往等,由此决定教研一定是多种形态的相互结合,绝不是取代传统的教研方法,事实上也无法取代,只不过通过网络教研,可以更容易解决传统教研条件下不易解决的一些问题。二者各自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所以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弥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网络教研作为教研的一种补充,它在信息化时代,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不断成长。它带来的不仅是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更将是一种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文化。                    有效培训“三句半”“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有效的教师培训,应是培训者对参训者的激励、唤醒和鼓舞。面对“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少慢差费”等等批评和责难,思考产生的原因,关键在于是否真正以参训者为主体。顾泠沅指出,“教师这个职业的艺术含量高,以经验知识为主。”唤醒教师的经验至关重要,培训者需要把理论和案例跟参训者的经验、背景结合,方可实现知识的内化。这样,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才可能有所保证。一、讲参训教师能听懂的话——唤醒培训教学中,培训者讲的话参训者听不明白比较多见。有参训者把这样的培训者称为“砖家”,即“砖头到了家”,意思是故作高深,实为“空心砖头”(目中无人、心中无生)。深入浅出、触类旁通,把先进的理论结合具体的例子,或者打比方,或者作比较,或者列数据,或者画图表,这些方法能够唤醒参训者的经历、经验、知识、体验,简单明白、直观形象。但是,有一些培训者却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下定义,二是作诠释,在术语和概念上兜圈子,使参训者不明就里。殊不知,多数的参训者来自一线,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教育教学经验,同时有着自己的“话语”系统。比如,对“三维目标”,下面的解读就直截了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三个维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起的,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样。(王敏勒)二、请参训教师说自己的话——激励培训者“话语霸权”,是培训教学中的另一种常见现象。新课程教师培训教学中,培训者布的是新理念的道,行的却是背“道”而驰的实,正像有人戏谑地评价当下的教师培训教学那样:“培训者用最枯燥无味的语言告诉中小学教师怎样在课堂上避免讲课枯燥无味;培训者用最不重视参与者主体地位的方法告诉中小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未有过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的人在告诉中小学教师怎样做好教师。”那么,培训者首先应该真正发挥学习主体(即参训者)的作用,“请”他们“说自己的话”。参训者的“说话”有两种方式,一是用话语和文字参与对话交流,二是用行动表现体验感受。培训课堂上,培训者组织、激励、引导和推动参训者们“说”起来、“动”起来,以实施关注生成的参与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大致有两层境界,一是学员参与教师的教学,这种参与重在学员思想的参与——学员的思想和灵魂受到培训教学言行的触动,思想结构趋于开放,学习意识主动激活,思维开始运转;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参与学员的思想建构和灵魂‘改造’。学员经过学习新思想和反思过往实践、连缀、修正过往知识网络,形成新的图式,贯通新的知识脉络,并在行为倾向上开始发生变化。”(孟繁胜)三、把听懂的做出来,把做好的说出来——鼓舞参训教师听懂只是前提,不是目的。“专业引领的有效途径应该是:引导教师学会听中学(文本知识,以听讲为主),做中学(实践感悟,在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明言知识,融会贯通),做好以后说出来(实践智慧,逐步清晰化)。”(顾泠沅)因此,培训者更为重要的责任在于“鼓舞”——使参训者发现自我的变化与成长,增强自信力,激发成就感。也就是让参训者在“做”与“做好”的过程中得到鼓舞,在“成果”形成(说、写)过程中得到鼓舞。其实,在“做”与“说(写)”的过程中,参训者收获是快乐和幸福。因为,“教师成长的终极目标是教师幸福。具体地说,教师成长的终极目标是教师本人因自己的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而幸福。”(刘良华)通过培训,由“不会做”到“我”能“做好”,就是对自我的超越和更新;而说(写)出来的“成果”,能给予别人一定的帮助和启发,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同,则使自己感到自豪和满足。因此,在培训活动中,培训者要构建起参训者表现自我发展的平台,并帮助其“做”——“做好”、“说(写)”——“说(写)好”。那么,受参训者欢迎的培训者就不该是“讲”师,不应是教“授”,而应该是教“练”和“导”演;受参训者肯定的培训课堂不该是“教”室,不应是“讲”堂,而应该是“训练场”和“展示台”。                “满意度”高≠培训效果好——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思考 培训效果评估是一次(期)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进行“满意度”调查是许多教师培训效果评估的内容,如:“您对本次培训的总体意见是(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在统计时,评估者会把“非常满意”与“比较满意”的数据相加,得出很高的“满意度”,如56%+34%=90%。这样的结果通常被认为本次培训效果好,即“满意度”高=培训效果好。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以为,“满意度”高≠培训效果好。比如,不少教师培训机构需要对教师培训者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常用现场评估的方法,如参训者对培训者(老师)打分,分数决定了培训者教学质量的优劣。同样,参训者给培训者教学效果选择“满意”情况选项,或者选择“优秀”“良好”“一般”等选项,都使得培训者为了得到现场评估的高分(高满意度或“优秀”等次)而迎合参训者,讲课时往往讲参训者爱听的却不讲实用、有用的。如,用“插科打诨”、说“段子”、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博得掌声笑声不断等,参训者高兴了,培训者的分数自然走高——教学质量好吗?不一定吧!一、教师培训效果评估的常用模式培训效果评估主要有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分层次评估和分阶段评估几种模式。其中,“分层次评估模式”按照评估的深度和难度递进的顺序,把培训效果分为五个层次:反应(Reaction)、学习(Learning)、行为(Behavior)、结果(Result)、投资回报率(ROI)。这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评估模式。反应层——即参训者对培训项目的反应和评价,是培训效果评估中的最低层次。它包括对培训者(师)、培训管理过程、测试过程、课程材料、课程结构的满意等。学习层——该层次的评估反映参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主要测定参训者对培训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方面的了解与吸收程度等。行为层——行为层是测量在培训项目中所学习的技能(能力)和知识的转化程度,参训者的工作行为有没有得到改善。这方面的评估可以通过参训者的上级(如校长)、下属(如学生)、同事和参训者本人对接受培训前后的行为变化进行评价。结果层——它用来评估“反应”“学习”“行为”的变化对组织(如学校)发展带来的可见的和积极的作用。此阶段的评估上升到组织的高度,但评估需要的费用、时间、难度都是很大的,是培训效果评估的难点。投资回报率——是培训结果的货币价值及其成本,往往用百分比表示,重点是将培训所带来的收益与其成本进行对比,来测算有关投资回报率指标,即用财务绩效来表示培训效果。对于教师培训来说,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应该以培训效果的“行为层”或“结果层”为目标。对于“投资回报率”,由于教师培训的“受益”因不能“立竿见影”而难以衡量,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培训机构只进行“反应层”和“学习层”的效果评估,前者往往通过“满意度”调查,后者借助考试(常用笔试方法)的及格率反映。显而易见,“满意度”调查是不可能全面评估出培训效果的,也就是“‘满意度’高≠培训效果好”。二、教师培训效果评估的问题解决首先,我们需要反思当前教师培训效果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以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效果评估停留在“反应层”和“学习层”,而极少进行“行为层”或“结果层”的评估。另一方面,教师培训机构进行分阶段评估的也不多见,训前的诊断性评价、训中的形成性评价、训后的终结性评价“不到位”或“走过场”现象屡见不鲜。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对效果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受经费、精力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等。2、工具与手段单一。教师培训效果评估需要培训者开发评估工具,掌握相应的技术,并采取相应的手段,有效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当前,许多培训机构采用的评估工具是问卷调查和参训者座谈会议(极有可能是失真的),并借此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而较少采用其他评估工具,如个别访谈、组内互评、技能练习、实践跟踪、现场观察和体验表达等,实现“行为层”或“结果层”的评估。3、评估体系缺失。“分阶段评估模式”告诉我们,培训效果评估包括“背景评估”“投入评估”“反应评估”“产出评估”四种评估级别,分别对应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资源和培训方法确定、参训者对培训的反应、培训结果收集等四个阶段。也就是对培训效果评估应贯穿于整个培训工作流程,与培训实施过程同步进行。但是,能够这样做的教师培训机构实在的少之又少,又何谈建立评估体系。4、专业性不强。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发现现在的许多培训者是严重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的。如,由于教师培训机构很少进行培训需求的分析,导致培训者不具备需求调研和需求诊断等相应的能力。又如,培训效果反馈问卷设计技能、培训效果评估工具的开发技能,以及培训效果评估报告写作技能等,是一个专业教师培训者必备能力素质。然而,各地的培训者培训关注这些专业能力素质的确实极为少见的,这反映了培训者培训本身缺失专业性。对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存在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解决建议:1、教师培训机构管理者要切实提高对培训效果评估重要性、必要性的重视程度,把此项工作作为实施有效教师培训的主要措施之一。这需要通过相关制度建设予以落实,如培训需求和问题调研制度、培训课程计划论证制度、培训者教学效果测评制度等,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2、重视培训者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培训者集中(或远程)培训、院(校)本培训和“行为跟进”等途径,把教师培训效果评估相关理论作为培训者的本体性知识,扎实训练与其相关的各项技能,提升培训者的专业能力素质。3、在有效教师培训理论的支撑下,完善教师培训项目计划设计、实施方案设计,改进教师培训模式的运用和管理,跟踪参训者的教育实践,聚焦参训者的行为变化,实现由“反应层”“学习层”评估向“行为层”“结果层”评估的转变。4、树立系统的教师培训观念,全程跟进培训实施进行分阶段的效果跟踪评估,做到“阶段性评估”与“分层次评估”的有机结合,“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的有机结合,构建起教师培训的评估体系,推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不断完善,促进有效教师培训的实现。三、几种教师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按照上述培训效果评估模式,结合教师培训的特点,为达到效果评估的反馈与调节的功能,除了问卷、测试、座谈、个别访谈和查阅资料等基本方法外,以下几种效果评估方法需要培训机构及其培训者掌握,并付诸实施:1、参训者行为变化分析法。评估者直接观察培训对参训者的行为变化起到了什么效果,是“行为层”评估的基本方法。但要准确地评估行为变化,存在一些困难。这就需要评估者在培训中跟进培训教学,进行课堂观察和诊断(即时性评价);在培训后观察参训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其行为的变化(滞后性评价)。2、参训者绩效变化分析法。这是“结果层”评估的基本方法,是对培训成效的评估,直接关注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在教师培训方面,评估者应主要考察与分析教师培训后对学生的影响情况(学生的进步是衡量教师培训的标准),以及对学校发展(如学习型组织建设)带来的变化。3、培训方案假设检验法。这种方法是定量评估模式的方法之一。评估者收集训前和训后的数据,或是收集参训者和未参训者的数据,建立假设,用检验值判断结果是否显著,从而接受或拒绝假设。这是数理统计的方法,结果比较科学。其价值在于不断改进和更加完善培训方案。4、培训目标比较评价法。这是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结合的方法。教师培训机构在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制定时,把参训者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变化程度细化成各个目标。在培训结束后,对比是否达到原定的目标,以实现对培训目标的调整和改变,提高培训效果。5、参训者关键人物评价法。关键人物指的是参训者的校长、同事、学生及其家长,由于他们对参训者比较了解,可以通过他们提供的参训者培训后前后变化的信息进行效果评估。这种方法评估者将付出大量的精力,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高的技巧,但其价值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教师培训的终结目标(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                        有效教师培训者的四项修炼培训者,包括负责实施培训的领导管理人员、教学教务人员、市场运作人员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指的是教师培训机构中以教师培训工作为其主要工作的有关人员,以及中小学里专司校本培训工作的中小学教师。本文仅指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以下简称“教师培训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提升教师培训者素质成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实施教师培训者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实施培训者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者的能力和水平,正在国家层面和许多地区进行着。这反映了教师培训管理机构的观念觉醒——有效教师培训者是实现有效教师培训的要素之一,在一定意义上,教师培训者的素质和能力是确保培训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教师培训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可以通过两条主要途径实现:一是培训者培训,包括脱产集中培训和在职远程培训,以及院(校)本培训。二是教师培训者的自我修炼。“培训者培训+自我修炼”,是成就有效培训者的当然选择。培训者培训是外因,自我修炼是内因;前者是“推动力”,后者则是“自动力”,是成就有效教师培训者的主导方面。教师培训者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自我修炼,怎样进行自我修炼,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自我修炼的内容和方法主要取决于教师培训者的角色要求和工作任务。一、角色要求和工作任务有效教师培训者的角色要求涵盖三大方面:角色职能、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对于教师培训者的角色定位已有不少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首先,有效教师培训者是培训理论的研究者,是培训资源的开发者,是培训课程的设计者,是培训教学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并将这些角色融为一体。其次,有效教师培训者需要具备的本体性知识主要有教师职后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成人学习理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和社会调查方法等。第三,有效教师培训者至少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有需求调研和问题诊断的能力、建构培训模式的能力、搜集整理资源和开发课程的能力、组织活动和示范引导的能力、质量分析和研究培训的能力等。从教师培训有效运行的角度来说,作为培训者的工作任务主要有十项:1、组织调研活动,分析、判断教师个人和群体的培训需求;2、研究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即设置培训课程);3、确定培训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即建构培训模式);4、遴选培训者(教学、教务、服务),召开培训者会议;5、开发课程资源;6、制定与培训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措施;7、对培训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管理(监控、示范与调适);8、评估培训的质量(不定期的课堂观察,学员会议和效果反馈),评价培训的结果;9、管理培训的资料(现实课程、过程材料和档案建设等);10、形成培训总结报告,为教师培训机构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者提供顾问,等等。二、四项修炼和行为建议教师培训者的角色要求和工作任务为我们进行自我修炼指明了路径和方法。笔者把教师培训者的自我修炼概括为以下“四项”:(一)需求诊断力。教师培训需求是有效教师培训的起点,至少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当教师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状态等低于教育教学工作所要求的水平时,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学校和教师个体的培训需求。第二,当学校和教师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需要解决,又苦于不能有效解决时,问题解决的策略就是培训需求。教师培训者如何准确诊断培训需求,方法主要有一个,就是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培训需求调研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查阅资料、集体座谈、个别访谈和现场观察等,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如“问卷调查”“集体座谈”和“查阅资料”往往得不到真实的信息,而“个别访谈”又可能与实际有较大差距。我们认为,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要把“现场观察”做到位。为此,教师培训者应该做到“三进”:走进学校实境、走进课堂场境、走进教师心境,从教育教学行为细心观察和面对面真诚对话中,在参与学校问题诊断和指导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把脉需求。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对培训需求的分析诊断尽量减少误判,以至准确无误。除了上述对学校和教师个体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诊断外,教师培训者还需要掌握培训周期(一般5年)的培训规划(一般由上级师资培训部门宏观规定),确定年度(或专题)的培训重点,即对培训需求的分解。同时,为提高培训需求诊断的适应性,教师培训者还必须了解培训时间、培训场地、培训设备条件等培训资源,并据此对培训需求作适当的调整。(二)课程建设力。教师培训者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也不同于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既是培训课程的设计、开发者,又是培训课程的实施、完善者。一句话,教师培训者是教师培训课程的建设者。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是教师培训者应该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素质。课程建设一般要在确认培训需求的前提下,经历建构培训模式、开发培训课程和实施培训课程等环节。教师培训者需要全程主持和参与“调研——建构——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运用专业知识整合培训需求和培训资源,提出课程、论证课程、设计课程,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改、调整、完善培训课程,在“行为跟进”中转化专业知识为专业能力。第一,发现潜在的培训课程。教师培训者要在与教师的专业对话中发现隐形的需求和现实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第二,进行培训课程论证。通过课程专家指导、教师培训者之间的“同伴互助”和与中小学教师充分研讨,论证培训课程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等。第三,设计培训课程。教师培训者根据培训需求、培训资源和课程论证结果,确定课程目标、编制课程内容、选择培训策略,同时做好专兼职培训者的选聘和训前集体备课工作。第四,完善培训课程。教师培训者在组织实施培训课程的过程中,全程监控,全面管理,并在培训进行中和培训结束后,不断进行反思,评估培训课程,对培训课程进行实时调整和完善提高。(三)培训监控力。教师培训者是培训监控的具体执行者。培训监控主要包括对学员的监控和对培训者的监控,具体任务有学员与班级管理、反馈信息搜集与处理等。一般来说,教师培训者即学员的管理员,如被称为“班主任”或“组班教师”“指导教师”等,担负“班级”管理、学员指导(生活、学习)等责任。做好培训班班主任工作,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是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由于管理对象是作为成人的教师,需要教师培训者具备高超的管理艺术,成为学员的“伙伴”和服务员。要以人为本,立足学员实际,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要依托团体,引导自主管理,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由于教师培训者不可能承担所有的培训课程教学工作,其他培训者(如兼职培训者)的课堂教学情况又需要进行监控,以确保培训效果。因此,教师培训者应进入培训课堂,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手段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观察”。搜集学员和其他培训者对课程及教学的反馈信息,是教师培训者实施培训监控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获取,也可以通过座谈会、访谈和问卷等形式获取。这需要教师培训者掌握并科学运用有关技术。同时,教师培训者要善于分析和处理反馈信息。既做好与培训者的沟通工作,及时帮助其改进教学,提高针对性。又要做好对学员的学习引导工作,促进其与培训者之间的相互适应、彼此理解,促成学员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四)质量管理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培训者管理、课程管理、考核管理和资料管理。首先,一次(期)培训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培训者。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需要在培训者遴选和培训者会议上发挥管理效能。如,召开培训者集体备课会议,研讨培训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协同备课,研究课程,使培训者明确各自所教内容的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避免内容重复。其次,加强对培训课程的管理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手段之一。如,要求兼职培训者事先提交教学设计(讲稿、PPT文件等),甚至“试讲”,并根据培训目标和重点提出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第三,培训考核是教师培训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考核标准的制定、考核内容的设计以及考核的组织实施等。如果着力于学员的能力提升,就需要教师培训者精心设计培训考核,突出学员的行为变化,必要时将考核延后一段时间,培训者到学员的岗位上进行实践考核。第四,培训资料管理是经常被教师培训者忽视的环节。培训课程教学实录(文本的、电子的)被束之高阁者有之,作业、问卷、座谈记录等不作整理分析者有之,教师培训者不会整理整个培训档案者有之。这些培训资料其实是宝贵的资源,有着再利用、再开发的价值。比如,要为教师培训机构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者提供意见和建议等,就需要培训者撰写有价值的培训总结报告,必须完全依据培训的原始资料。                            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关键环节    一、多维理解“为什么培训”:做好培训需求分析“为什么培训”是有效教师培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师培训项目需要从追问“为什么”出发,明确培训需求,把握培训目的和意图。理解“为什么培训”,就是要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做好培训需求分析,以便培训更加具有目的性。二、深度分析“培训谁”:掌握学员个体学习特征“培训谁”表面上看是要解决培训对象的选择和确定的问题,故在一般的培训项目中,培训管理者通常更关注培训对象的人数、学科、学段、岗位、职位、职级、学历、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这些分析结果是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与针对性培训的切人点,可使培训主题更加明确。三、准确揭示“培训他们什么”:聚焦培训目标“培训他们什么”旨在回答“培训要达到什么目标”,“学员在培训中要有什么变化、提高和发展”以及“培训项目本身要取得什么成果”。培训目标主要分析培训具体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有效培训的目标应能够使学员便于理解、易于接受。为此,在培训实施方案中,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至关重要,准确地表述目标也非常关键。四、精心设计“用什么内容培训”: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和培训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如果说培训需求是培训的现实起点,培训目标是培训的预期终点,那么,培训课程就是起点和终点的连接线路。五、严格遴选“谁来培训”:优化培训师资资源教师培训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在加工资源(培训场地、设施和教具等硬件)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主要通过智力资源的开发、投人、应用和转换等方式,实现以人影响人、以智力资源再生智力资源的活动行为。六、积极探究“如何培训”:发挥研修主体的参与作用教师培训者研修的有效方法需要建立在对学习者学习规律的把握上。作为教师培训管理者,在研修性学习过程中,其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复杂性等方面,体现出互动、共享、仿真、多样化等特征。七、密切关注“培训效果如何”:全程监测和控制培训质量“培训效果如何”,实际上是关于教师培训效果评估问题。针对一个具体的教师培训项目,培训投资方或组织方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对培训效果的价值,培训质量的好坏、高低,培训目标、课程与方法的有效程度等作出判断,其目的在于指导今后的培训决策和培训活动。           教研方式创新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支撑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更加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要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离不开有效教研的支撑。但现实中,落后的教研活动方式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影响了教师的成长。那么,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集体备课——有效教学的孵化器教学常规诸要素、诸环节中,备课是基础和前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和互动。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按照预期目标进行,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怎样保证教师备课卓有成效?集体备课是一种好形式,把教师的个体行为变为集体行为,集思广益,互相促进,在研讨交流中共同成长,从而实现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目标。在实施集体备课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集体备课前必须做到人人自备。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的交流和研讨,这就需要个人作好充分准备,因为个人自备是集体交流的基础。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前自己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供集体议课时交流、研讨。只有事先作了大量的准备,交流时才能谈出自己的观点。其次,集体备课中要突出一个“议”字,强调集体交流、研讨。集体备课要求教师人人都主动参与和发言,要坚决避免组织者看讲稿一说到底,讨论时泛泛而谈的局面。要多“议”少“评”,“议”时,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可以互相转换角色,质疑问难,形成“说”、“议”、“研”一体化的教研氛围。再其次,在集体交流后,组织者要及时进行整理,整理的方案(最好是提纲)一定要留有空白,切莫形成统一的教案。因为,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出现“千人一面”、“如出一辙”不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最后,必须重视问题反思。目前集体备课最大的缺点就是缺少反思,确切地说是根本就没有反思。集体备课是对下一步要教学的课进行讨论,不涉及刚刚完成的教学任务,对存在的问题一无所知,就谈不上解决问题。所以在集体备课时,必须对前面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同课异构——有效教学的助推器集体备课毕竟还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集体备课的效果如何,教学设计符合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要靠课堂教学来检验。实践出真知,实践也长技能。同课异构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然后发挥不同优势、实施不同风格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相互比较,取长补短,追求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状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是基于帮助教师理解新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个性风格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教师思路,真正实现“同伴互助”。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并不代表实际的可行性,通过几位不同教师采用不同方案上课以后,全体教师参与评课与反思活动,分析每种教学设计与方法的闪光点与商榷之处,通过集体的智慧进行再次比对,找出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设计上课。这样,让教师从不同角度领略了不同的教学功底、教学智慧和教学风格,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同课异构”既有个体独立的创设,又有集体合作的智慧,使每位教师在实践中,成了教学研究的主体部分,有了更多向别人学习和全面审视自己教学的机会,同时也增进了同组教师间相互协作的感情,有利于个体和团队的结合。同时,“同课异构”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每位个体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这有利于教学和研究的结合,能切实解决教学中一些问题和困惑;它用理论诠释实践,用案例解读理论,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它可以借鉴分享他人的成功案例,创造性地生成自己的案例,有利于传承和创新的结合,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与风格。这比起过去泛泛开展的应付差事、例行公事式的公开课,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同课异构”的作用在此,“同课异构”的魅力也在于此。教学沙龙——有效教学的加速器传统的教研方式是指令性、行政会议型的,其弊端是教师教研主体的丧失,成为被动的倾听者或权威的诠释者,自由思想与个体意识被埋没。教师教研主体地位的缺失,抑制了教师自由创造精神的有效释放,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失去了思考与分析的能力。而教学沙龙这种教研方式为教师创设了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研究氛围,使教师脱离困倦与疲乏,走进闲暇与惬意。邀上几个同行,沏上一杯清茶,播放一段音乐,确定一个话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交锋,可以辩论,可以倾听,也可以倾诉。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也在交流中汇聚与成熟。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是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教师们利用教研沙龙这一轻松民主、自然灵动的教研方式,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也可以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或问题,谈感悟、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这样“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针对性强。这种真切开放的交流给教师带来的是最直接的心灵震撼与思想启迪。教研沙龙的目的是给教师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共享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因此,开展教研沙龙要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确定,切忌指令圈定,因为“强扭的瓜不甜”。沙龙可由学校组织,也可由教师自发组织,可以是同一学科的教师交流,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教师交流。由于教研沙龙是轻松的,因此切忌随意和肤浅。这就要求每次沙龙活动前应确定好研讨主题,明确活动的重点;沙龙的准备工作,包括发言人、主持人、地点、时间、形式等,要提前做实做细,力求实效,给教师带来实惠。同时,还要注意做好沙龙的总结与拓展,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得以宣传和交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学沙龙对有效教学的加速器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研员“四勤”“教研员”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特指省、市、县三级教学研究机构中从事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研究的专业人员。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教研员队伍,对于较好地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政策,帮助教师较好地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组织开展区域性的教学研究,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作用是不可或缺也是无以替代的。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基础教育从核心理念到培养目标、从课程结构到教材体系、从教学方式到评价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教研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厚积薄发,努力成为深受欢迎、作用明显、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就要做到“四勤”。一是勤学。明朝大学者解缙治学严谨,很看不起那些徒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的人。一次,有一个秀才找他对联。这位秀才摇头晃脑地念道:牛跑驴跑跑不过马,鸡飞鸭飞飞不过鹰。解缙听了哈哈大笑,说:“我送先生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秀才听了顿时满面羞愧。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我们一定不能做“墙上芦苇”,更不能做“山间竹笋”,而应该做“厚积薄发”的学者。当老师的人都知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了给学生“一碗水”,我们用了十多年的专门学习和从不间断的岗位学习,去不断地增加和更换自己这“一桶水”。如果自己本身就只有“一碗水”,又怎样去给学生“一碗水”呢?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了,自己连“一碗水”也没有,这又怎样“为人师”呢?教书如此,教育科研更是这样!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学习始终是我们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首要任务。教研员要想当好领军人物,就必须加强学习,超前思考,多看理论和专业书籍,多看报刊杂志,多从电视、网络等媒体吸取知识营养,及时掌握课改最前沿的信息,把握课改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认识,适应形势,和新课程一同成长。二是勤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而不思考,人就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我们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什么叫研究?研究就是孔子说的“思”。只有“勤思”,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教研员不能当新课程、新理念的“搬运工”,而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想,有超越课程的专业意识。要把学习和思考作为专业生活的支撑,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研教和研学为中心的课程教研。新课程改革过程是一个科学的民主共建的过程,不是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具体到底怎么改,专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实践中也没有可供遵循的模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广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并肩探索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员作为课改共同体的一分子,应带着疑问、困惑和理性先行,将专业引领有机地融合在基层实践中。教研员要在听课评课、座谈研讨、对话交流等调研活动过程中开展反思,要借助问卷调查、成绩测查、写教育日志、教育故事、教学随笔等方式搞好反思,并使反思成为教研员专业生存的新状态,使专业引领变得更为厚重。三是勤写。我们经常说某某人会写文章,其实一篇好的文章并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也不是对写作知识的拥有,而是学习与思考的结果。我们很多人爱学习也爱思考,就是不爱动笔去写,因此也少有科研成果。从某个角度来说,科研成果就是在不断学习、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不写出来、说出来,你的思想再伟大、观念再先进、措施再有力,又有谁知道呢?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呢?当教研员要坐得住,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做教研工作来不得半点浮躁,不能草上飞,除了要善于独立思考,还要善于动笔提炼总结,保持思想的鲜活。教研员应有总结感性材料,加以概括、归纳、升华的基本素质;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做好一手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做好阶段成果的总结与先进经验的及时推广交流;要不断评估反思课改的进程,透过现象抓取事物的本质。四是勤说。教研员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教育教学指导,不说话怎么指导?因此,教研员要通过专题讲座、研讨活动、调研督查等方式多讲解,多宣传,多传播。教研员要做传播教改动态的信息员,做教师发展的服务员,做教师校本研究的辅导员。教研员要把自己融入广大师生中,融入课堂教学中, “蹲点式”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下水式”投入课堂教学中,“朋友式”结识教师与学生,走近一线教师,倾听他们的呼声与困惑,传播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帮助他们在具体的课堂中明白新理念,在真实的课例评析中理解新理念,从而自觉地在课堂上实践新理念。还有一种“说”,那就是把自己写出来的调研报告、研究论文、课题成果等,通过一定的形式发表或传递出去,尽可能地去影响别人,如果仅仅藏在自己的办公桌里,意义也是不大的。只要勤学、勤思,就能够“厚积”;只要勤写、勤说,就能够“薄发”。教研员只要做好了“勤学、勤思、勤写、勤说”这四件事,就能做到“厚积薄发”,从而实现理念上的引领和号召。            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固然有千万条,但实践证明,通过经常上公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最大,专业化成长最快。压力就是动力人有天然的惰性,教师平时上“家常课”,一般都是得过且过,很少为准备一节课而废寝忘食。上公开课则不同,从决定上公开课之时起,教师的神经就开始高度紧张起来,每时每刻都在为如何上课去思考。虽然能利用的时间都利用了,但还是感到时间不够用。从表面看,这些给教师的精神增加了负担,其实,这种负担对教师也是必要的。因为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教师才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储备教学资源和才智资源,较快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准备就是提高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上公开课,就像家中来客前必定要洒扫庭院,准备盛宴一样,其中有准备的紧张,更有展示的兴奋。这就像过日子,家中如果没有客人,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正是那经常光顾的客人,使得我们‘家政技艺,一日千里’。”丁风良老师说:“五年中,我参加了若干次不同范围的评优课。在评优课活动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评优课准备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而评优课过后无论取得名次如何,自身都将完成一次蜕变,完成一次质的提升,完成一次自我超越。”的确是这样,教师上公开课的准备过程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教师为准备一节课不知要去查多少资料,不知要去请教多少人,不知要写多少遍教案。一次次的试讲,一次次的创新,一次次的反思,都不可能从那些四平八稳的“家常课”中获得。群言就是智慧一个教师完全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天地里,其专业成长一定是缓慢的。“家常课”虽没有挑剔和指责,但其中的问题乃至错误也会永远地延续下去,其中的亮点也没人去欣赏。公开课则不同,在公开课中教师要把自己的真实教学水平和文化底蕴暴露给别人,让别人来评头论足。这样,教师才可能了解一个真实的自我,才能让自己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进化。虽然教师在参加公开课的活动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试讲、反复琢磨,对教案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修改和调整,最后才能走上讲台进行展示。但是,这样的经历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历练,是一种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历练,相信这一经历必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带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公开课后的群言虽然会刺痛教师的神经,但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指导、批评、表扬、挑剔中铸就了他们。因此,上公开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次机会,当机会来临时,要敢于面对,及时把握。诚然,剖析自己、否定自己是痛苦的,但只有敢于挑战自己,才能使自己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才能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历练就是成功教师准备一节公开课是比较复杂的,要注意的事情很多,这里就谈几点不成熟的建议。1. 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狭路相逢,勇者胜。一个人做事,自信心和勇气都很重要。教师对公开课,既然决定上,就不要有顾虑,要敢于拨开公开课神秘的面纱,要有上好课的信心和决心,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当然,要想把事情做好,不仅要靠胆大,还要靠心细。上公开课并非儿戏,必须认真对待,精心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开发课程资源,广泛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优化教学设计等。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到家,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叫做在战术上重视“敌人”。2. 备课,成竹在胸。“教”要成功,必“备”字先行。“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要想上好一节课应多设计几种方案,征求同事的意见,反复推敲,不断研究,直至自己满意为止。3. 试讲,体验一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备课前写出的教案无论修改多少次,只要没讲,就是纸上谈兵。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提前试讲,做一番尝试和体验,以便修正。4. 真实,不上假课。一节好课应是真实、朴实、扎实的。上公开课做必要的准备是应该的,但不能把工夫下在“反复排练”上,更不应该老师表演,学生背台词,因为上课不是做戏。5.总结,及时反思。对于我们来说,上公开课不是目的,提高自己、锻炼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上完公开课后,要趁热打铁,把自己成功、失误的感悟和体会及时梳理、总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