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埋深多少算浅埋:历代书法大观-7-明代[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54:16
                                           书法欣赏---我的收藏-9-明代[下] 李梦阳(1473-1530)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出身寒微。曾祖父赘于王氏,父恢复李姓。弘治六年(1493)举陕西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因连丧父母,在家守制。直到弘治十一年,出任户部主事,后迁郎中。弘治十八年四月,因弹劾"势如翼虎"的张鹤令,被囚于锦衣狱,不久宥出,罚俸三个月。出狱后,途遇张鹤令,李梦阳扬马鞭打落其两齿,可见他嫉恶如仇的强硬态度。正德元年(1506),因替尚书韩文写弹劾刘瑾奏章,被谪山西布政司经历,不久又因他事下狱,赖康海说情得释。刘瑾败,复起任原官,迁江西提学副使。后因替朱宸濠写《阳春书院记》而削籍。   李梦阳的乐府、歌行在艺术上有相当成就。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等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盛唐。目的是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力图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他的主张影响甚大,为明代“前七子”的领袖。

   著有《空同集》66卷。

李梦阳《行书自书诗卷》 纸本 图片由可嘉提供

李梦阳《行书五言诗扇面》 上海博物馆藏李应祯(1431-1439)  初名甡,以字行,更字贞伯,一名维熙,一名维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四年(1453)举乡试,入太学,授中书舍人,官至太仆少卿。真书学欧阳询、颜真卿,得蔡襄用笔之法。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少卿书真行草隶,皆清润端方,如其为人。”篆、楷亦俱入格,尤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他是文征明的岳父,22岁时文征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在晚年告诉他,说自己学习书法四十年才开始有所得,并向文征明论述了书法上的很多道理。文征明评应祯云:公难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也。又云:公既多阅古帖,又深诣三味,遂自成家而古法不亡。

李应祯《行书致惟颙札》 图片由可嘉提供

李应祯《枉问帖》纸本 纵22.6厘米,横4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一封书信,用笔厚重遒劲,气势开张,颇有后世碑学气息。应祯的尺牍,秀丽而又有气度,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横都很生动有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陆深(1477-1544)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少与徐祯卿相切磨,以文章有名。又善书,仿李邕、赵孟頫体。登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第。嘉靖中,为太常卿,兼侍读。世宗南巡,深掌行在翰林院印。进詹事府詹事。卒,谥文裕。深赏鉴博雅,为词臣冠。著作宏富,有俨山集一百卷,续集十卷,又有南巡日录、河汾燕闲录、停骖录、传疑录、春雨堂杂钞、俨山外记、玉堂漫笔、金台纪闻、春风堂随笔、知命录、溪山余话、愿丰堂漫书等,(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明史》有传。

   陆深书法遒劲有法,如铁画银钩。

陆深《芣苢诗册》 图片由可嘉提供

陆深《瑞麦赋》(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瑞麦赋》有上下卷,长3米左右,350余行,上卷从“瑞麦赋”三字标题开始,至“受冻而仆者又如干矣”止,共145行,下卷自“天子轸念南服”至末行题款,共213行。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著名政治家夏言曾经说“文裕书法妙逼钟、王、比之赵雪松而遒劲过之。”莫如忠云:“俨山先山书法雅宗赵松雪,晚熔李北海,两晋风格,宛然县存、足传不朽。”其书在吴门书法盛行之际,在松江地区别树一帜。但明代人对书法艺术的评价总不能合乎实际。像陆深的《瑞麦赋》这样的作品不论是当时还是后来,都不能算是第一流。其笔力固有过人之处,然结体气韵皆俗而不足法。

罗洪先《行书夜坐诗卷》 纸本 图片由可嘉提供

娄坚(1567—1631)


   

    字子柔,明嘉定 (今上海市)人,博学多艺,乡里推为大师。后来考上国子监,但终身没有做官。其书法很受明末大学者钱谦益的赏识。钱在《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说:娄坚“书法妙天下,风日晴美,笔墨精良,方欣然染翰,不受促迫”。

娄坚《闲居感怀诗轴》 图片由可嘉提供

娄坚《行草诗卷》 图片由可嘉提供

李流芳(1575-1629)


    字茂宰,又字长蘅,号香海,又号泡庵,晚称慎娱居士,歙县人,流寓嘉定。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京会试,闻宦官魏忠贤专权,排斥异己,朝政日非,遂愤然赋诗而归,专事文化研究。是年作《长林丰草图》,自题云:“欲挂衣冠神武门,先寻水竹渭南村;却将旧斩楼兰剑,买得黄牛教子孙”。诗后有跋云:“壬戌春日南还,抱疴闭门偶作此图,颇有长林丰草之致。怅然有感,而书此诗”。充分表达了他“南还”隐居,绝意仕途的思想。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并称“嘉定四先生”,又谓“嘉定四君子”。李擅画山水,笔墨淋漓,殊快人目,写生亦有别趣。中年时尝游西湖,即景作画,纵横酣透,情景逼真。时与王时敏、王鉴、董其昌等并称“画中九友”。又与归昌世、王志坚并称“三才子”。
    《列朝诗集》称他“书法规摹东坡”。他的书法作品传世不多。此幅行书潇洒醇美,应属代表作之一。

行书立轴 图片由横竖提供

李流芳《草书五律诗轴》纸本 128×58.8cm 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由可嘉提供

李流芳《行书自作诗轴》 图片由可嘉提供
 刘 基(1311—1375)浙江青田人,明开国功臣,封诚意伯。擅诗文,长行草书。此诗卷是刘基书写自作的春兴诗八首,书法劲挺流美,有赵松雪行书清丽秀美的特点,又有唐楷严谨庄重的意味。

行书春兴八首诗卷 (局部)
图文来自上海博物馆网站
李待问《草书七言绝句诗轴》

刘重庆《临王羲之草书轴》米万锺1570--1628)字仲诏,号友石、湛园、文石居士、勺海亭长、海淀渔长、研山山长、石隐庵居士,原籍安化(今属陕西),后迁顺天(今北京),米芾后裔。官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职。天启五年(1625)成为魏忠贤党羽,倪文焕劾之,遂削籍。崇祯初再被启用,为太仆少卿。性好石,善喜石,有祖风,有谓无南宫(芾)之颖而有其癖。绘事以北宗为楷模,山水细润精工,皴斫幽秀,渲彩研洁,布局深远。亦作泼墨米法巨幅,气势浩瀚。花卉宗陈淳,风雅绝伦。行草得米家法,与邢侗、董其昌、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并有“南董(其昌)、北米(万钟)”之称。    著有《篆隶订伪》。  书迹流传甚多。右图《湛园花径诗》为大字行书,在当时较为少见,其书运笔迅疾,沉着爽利。《书史会要》说米万钟:“擅名四十年,书迹遍天下。”

湛园花径诗 上海博物馆藏

《草书诗轴》 绢本,纵175厘米,横45厘米。武汉博物馆藏

    此诗轴笔墨苍劲,书写自然流畅,可以代表米氏风格。释文:“冻合千岩紫绿消,柴扉不掩草萧萧。重帏沽酒休嫌晚,有客关山度寂寥。”

米万锺《草书扇面》金笺 16.5×50.6cm 南京博物院藏

《草书扇面》

行书七律诗轴 冷金笺 纵151.7厘米,横3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米万锺《勺园次韵诗》纸本 288×98.5cm 山西省博物馆藏

行书游焦山遗诗轴 绫本 纵163.5厘米 横47.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米万锺《七言联句》纸本 166.8×4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长歌达者杯中物 大笑前人身后名

行草诗轴

草书轴 纵354厘米、横103厘米。

行草七言诗轴 纵136.5厘米 横40.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转自首都博物馆网站

释文: 竹鲜月好阴个个,萧碧写窗梦初破。美人不来秋入吟,云际一鸿声远堕。勺园碧鲜寮秋怀,书似它石词丈正之。  米万钟

 莫如忠《答友人七言律诗》 纸本 129×63cm 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由可嘉提供
(点击放大)

莫是龙(1537-1587)


 

   得米芾石刻云卿二字,因以为字,后以字行,更字廷韩,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如忠子。八岁读书,目下数行,十岁属文,有圣童之称,后补郡博士弟子。工诗古文辞。书法锺、王及米,小楷精工,过于婉媚,行草豪逸有态。画山水宗黄公望而另得蹊径,磊落郁葱,气韵尤别。颇自矜重不轻示人。深于画理,传有画说一卷。卒年近五十。传纪作品有《为石秀写浅绛山水》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嘉靖四十五年(1566)作《山水图》轴藏辽宁省博物馆;《仿米氏云山图》卷后自题一诗云:“老龙昨夜排天门,云怪兴没仪曜昏,此时群峰自历乱,银海淼茫湿雨痕。”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溪雨初霁图》流入海外。通画理,著有《画说》一卷、《秀石斋集》。

   王世贞评:"行草豪逸有态"。现这件行草轴确有豪逸之气,笔墨挥洒自如,隐约透露出师法米芾的痕迹。

   明代中后期由文、祝为首的吴门书派曾是书坛的核心。董其昌出,此核心东移华亭,莫是龙亦是华亭派中的皎皎者。董其昌曾说:"父子书家,自羲、献后,有欧阳询、欧阳通,徐峤之、徐浩。本朝则吾郡莫方伯与其子廷韩耳。"他还赞莫云卿的书法道:"廷韩则风流跌宕,俊爽多姿,酝酿诸家,匠心独妙",所评应无虚言。

图片由可嘉提供

莫是龙《半塘寺访镜泉上人诗轴》 纸本 141.7×3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莫是龙《陶潜移居诗轴》纸本 150×70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释文: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莫是龙 《录“晋书”王羲之与谢万书》 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马愈生卒年不详,字抑之,号华发仙人,人号“马清痴”,嘉定(今上海市)人。天顺甲申八年(公元1464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能诗文,善书法,亦工山水。

《暑气帖》马愈书。纸本。行书,纵23.27厘米,横3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由可嘉提供

   《暑气帖》书法骨力矫健,纵逸洒脱,结体开张。此帖曾经明末朱之赤、清安岐等人收藏。 

茅坤《行草陆游诗卷》 图片由可嘉提供
倪元璐(1593-1644) 字汝玉,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天启二年(1621)进士。历官至户、礼部尚书。崇祯末年,李自成陷京师,自缢死。福王谥文正,清谥文贞。

   天启七年(1627)出任江西乡试之主考官,时宦官魏忠贤垄断朝政,败坏纲纪,元璐出考题讥讽之。思宗即位,诛魏忠贤,元璐才倖免于祸。

   元璐素负时望,亦渐获重用, 思宗颇欲用之,然却因此深遭小人所忌,而蒙谗言罢归。元璐自此深知朝政不可为,从此绝意仕途。崇祯十五年(1642)闻清兵入至北京,北京震动,求救兵于天下,元璐毅然尽鬻家产以征兵,募得死士数百人,驰赴北京。并向思宗陈述制敌之法,思宗拜为户部尚书,深恨不能早日用之。三月,李自成陷北京。城陷之日,元璐整衣冠拜阙,曰:“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遂自缢。   元璐书画俱工。其书法学颜真卿。清吴德璇《初月楼论书随笔》评曰:“明人中学鲁公者,无过倪文公。”其书深得鲁公厚实劲健之笔意,而更为劲峭,结体趋于扁方,呈欹侧之势,以险寓正,风格奇倔刚毅,于明末自成一格。行草书用笔苍古劲爽,结字跌宕奇逸,章法字距茂密,行距宽疏,注重节奏变化,书法以气骨见长。秦祖永《桐阴论画》中说:“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康有为曾评:“明人无不能行书,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传世作品有《舞鹤赋卷》、《行书诗轴》、《金山诗轴》等。著有《兒意内外仪》、《倪文贞集》。

扇面 点击浏览大图

草书五言诗扇面 金笺 纵17.3厘米 横53厘米
来自中国嘉德2005秋季拍卖会 估价:42,000 - 52,000 成交价RMB:253,000

自书卜居诗轴 点击浏览大图 行草诗轴[1][2][3][4][5][6][7][8][9][10][11][12][13]
尺牍[1][2][3][4] 相关文章

破山明《草书七言联》拏云自不容收放 喝月谁能使到行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戚继光《送李小山归蓬莱诗》 纸本。130.6×90厘米。山西省博物馆藏
图片由可嘉提供

   这首七言律诗,赠友人李小山,书于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戚继光虽不以书名世,但此帖行笔流畅,结体开拓舒展,气势奔放,胸中自有一股英雄豪情。

【释文】蚤年结社蓬莱下,塞上重逢各二毛。天与龙蛇并笔阵,地分貔虎愧戎韬。朔原酒尽雨声细,岛屿人归海气高。丛桂芳时应入戏,扁舟随处任君豪
隆庆庚午夏六月孟诸子戚继光书于蓟东之莲甓斋。

乔宇《行书尺牍》 图片由可嘉提供
宋 濂(1310-1381)字景濂。出生于金华潜溪(今金华县傅村乡),后全家迁居浦江青萝山下。少时就学于金华闻人梦吉,后慕名至浦江东明精舍从吴莱学,又游学于柳贯、黄晋之门。至元二年(1336),应浦江义门郑氏之聘,讲学于浦江青萝山下东明精舍,前后主讲席20多年。曾任浦江月泉书院院长。元至正九年(1349),曾被荐为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谢,隐居龙门山著书讲学。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次年,应征至应天(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十年,致仕归里。   宋濂勤奋好学,著作甚丰。朱元璋称之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等。后人将其诗文合辑成《宋学士全集》75卷。文章不仅风行国内,当时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亦广为流传。


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跋(点击放大)


题虞摹兰亭跋(点击放大)局部欣赏[1] [2]

沈度(1357-1434)


   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写各体,其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 董其昌对二沈颇推崇,称“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明太宗尤重度书,李绍《皇朝世说新语》载:“太宗徵善书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曰:我朝王羲之。” 官至侍讲学士。与其弟粲名重一时,并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
  当时朝廷很多金版玉册、重要制诰都出自他的手笔,又因为当时八股科举,读书人纷纷效仿,成为流行一时的“台阁体”。 明清两代提倡馆阁体,束缚和扼杀过书法创作的自由精神。然而,这也是书法史上“尚法”精神的一次复兴。馆阁体崇尚法度谨严,丝丝入扣,清秀耐观,没有病笔,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没有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临池不辍,要写出象样的馆阁体,那是不可能的。
  

 

《敬斋箴册》作品乃1418年(永乐十六年)沈度52岁时书。结字端正严谨,笔笔工致稳健,体态珠圆玉润,表现出精湛的功力,是“台阁体”的经典之作。只是因过于关注精巧与雅致,故笔墨较少变化,这也是“台阁体”千人一面、千篇一体的通病。清代书家王文治曾制诗赞曰:“沈家兄弟直词垣,簪笔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书制诰,至今馆阁有专门。”此诗正解释了沈度为何多书“箴”、“铭”一类文体,而少见自作诗文之现象。

《楷书四箴页》 纸本 纵29cm 横1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箴”是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根据孔子《论语·颜渊第十二》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展而成的道德戒律。朱熹《近思录》卷五《克治》载:“伊川先生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请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作品以乌丝界栏,楷法紧结遒丽,具唐人法度,又不过分甜润,是沈度“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作。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此帖曾经清代乾隆、嘉庆、宣统御府鉴藏。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将其“赏溥杰”,遂被携出皇宫。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所编《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对此事有所记载。1965年由故宫博物院出资购回。 (撰稿人:华宁)

  释文:
  言箴: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
  动箴: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视箴: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听箴:人有秉彝,本子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隶书七律诗》 纸本 纵23.2cm 横3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沈度擅长隶书,但传世作品稀少。此帖结体方整,用笔少波磔与回转,体势笔法更接近楷书,具有唐隶的特征,但略显厚重呆板。  释文: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宫。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云间沈度隶古 

《行书七律诗》 纸本 纵24.5cm 横29.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笔法仍以“台阁体”为基调,端妍润丽,亦仿米芾笔意,结字欹斜,遂成紧劲清健之势。  释文:
  伯也驰驻历岁年,阿咸来省意何专。儒林共说多才艺, 乡里从知有俊贤。舟舣石城青嶂月,帆开杨子白沤天。到家已是春将半,应念当时蜡凤圆。
  云间沈度 


 沈藻 生卒年不详,字凝清,一字仲藻,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中书舍人,迁礼部员外郎。沈度子,承家学,以书法知名,擅长楷书,传家法,真、行、草书并佳。“台阁体”代表人物。


楷书《橘颂》纸本 纵27.6cm 横47.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楷书《黄州竹楼记》纸本 纵81.5cm 横2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轴书法师唐虞永兴,笔致圆融遒丽,体方笔圆,筋力内聚,韵度悠游超逸。  释文:
  黄州竹楼记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复,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清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至(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 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茸之,庶斯楼之不朽也。宣德元年岁次丙午秋八月初吉云间沈藻书

沈粲(1357--1434)


 

  字民望,号简庵。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官太常少卿。 与兄沈度并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均善书,度以婉丽取胜,粲以遒逸见长。粲尤工草书,学宋克而参以锺繇情旨,行笔圆熟,意趣遒逸。丰坊《书诀》称其“学宋克而得锺(繇)体,大非其兄所及”。
草书古诗


梁武帝草书状局部

    明成祖时期,“二沈”兄弟——沈度、沈粲书法名声极大。其中沈度更是名重天下,被皇帝称为“我朝王羲之”。然而他的书法作品只不过婉丽工整,为馆阁体的范本而已,如今知者甚鲜,可见历史是无情的,“时名”不一定能经得起历史的淘汰。然而,他弟弟沈粲的草书却至今为人们珍爱。     沈粲因字写得好而做了官。书法宗明初的宋璲、宋克,草书行笔圆熟,遒劲骏逸,被人们称为“草圣”,名擅一时。他的《梁武帝草书状》笔笔挺劲峭拔,转折峻利,通篇章草与今草夹杂,然而自然天成,神情贯注,洒脱奔放。因章草捺脚的率出,形成字字独立,很少连绵,但行气极为流贯。因此,王世贞称他为“章法尤精,足称米南宫入室”。


草书古诗(点击放大)

纸本 83.4X33.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书应制诗 纸本 121.7X2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粲得到皇帝的恩准,遊覽宮苑,並以藻麗的詞句,歌頌皇家園林之美。此幅楷書與章草二體並用,楷書精整,草書則是將三世紀時古樸的書體化作華麗的,講究技巧的書法。末一行出現較放縱的連筆草書,好像逐漸從拘謹的筆法中,解脫出來。

沈粲《草书千字文》(局部) 纸本 纵25.2厘米 横57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 璲(1344-1380)明代书法家。字仲珩,浦江(今属浙江)人。宋濂次子,洪武九年(1376)官中书舍人,因牵涉于胡惟庸一案,受连坐并死。《名山藏》称其精篆、隶、真、草,小篆之工,为国朝第一。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璲大小篆纯熟姿媚,行书亦有气韵。”何良俊《四龙斋书论》评其书师法康里巎巎,可称入室弟子。传世书法作品极少,《明史》附《宋濂》后。

敬覆帖 26.9X54.8cm 草书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可嘉扫描

释文:璲敬覆别来数日便觉鄙陋顿生第未知何时可见昨日会令姪叔高还伏审候纳福为慰潜溪外集望即授的当人示还幸勿淹滞恐失落难寻也诅楚文何时可睹游五泄之兴浓甚下知几时可遂否此亦有定数耶呵呵灯下草草不能详尽尚容面既四月三日璲敬覆   此为宋璲传世仅见的墨迹,用笔流畅劲健,长于结势,时出章草笔法。明方孝孺称之“如天骥行中原,一日千里”,形象地概括出宋璲草书的艺术特点。 宋广生卒年不详。字昌裔,河南南阳人。曾任沔阳同知。擅画,亦擅行、草书。师法张旭、怀素,略变其体,笔法劲秀流畅,体势翩翩。明初时与宋克、宋璲俱以善书知名,人称“三宋”。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广草书宗张旭、怀素,章草入神。”然评者谓宋广书风瘦劲婉畅,不及宋克的书法成就。

草书 李白月下独酌诗 印花笺纸本 纵87cm 横3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正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谓醒者传。
昌裔为彦中书

草书 风入松词轴 纸本 1379年 纵101.7cm 横33.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底停骖。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试朝衫。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椷。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洪武十二年夏五月,余于钟山挈累还吴。明年春又复徙家湖南昆丘。友人陆君德修颇爱眷之,将行,德修出此纸俾余书,遂录《风入松》二阕,以为复会张本云耳,匊水外史宋广昌裔识。

宋克(1327—1387)


《草书韩偓七绝条幅》
100X32cm
山西省博物馆藏

     字仲温,一字克温,吴郡长州(今苏州市吴县)人。居南宫里,号南宫生,人称南宫先生。曾官风翔同知。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三宋指:宋克、宋广、宋璲,二沈指:沈度、沈粲)。

     自幼便博涉群书,因其性豪爽,身躯魁伟,喜击剑走马,有任侠之举,家中蓄养门客甚众,喜饮好博,家财丧失,元宋动乱之时,意欲树功立业,北走中原,举义旗而起事,不意中道受阻,遂溯江游金陵,入浙江之金华、会稽诸山,搜奇揽古,归家后因其以气节而闻名乡里,张士诚屡欲招其为幕宾,皆谢辞不赴,闭门家居,辟一室,内藏历代法名帖、周秦鼎,专心书画,日游其间不以为倦,相传又得到元末书家饶介的亲授,所以书艺大进。诗文亦名于时,与吴门文士高启、张羽、徐贲、陈则等为友,时称“十才子”。晚年(洪武初)曾任陕西凤翔县同知,不久又辞官还乡,在他隐居期间,与杨维桢、倪瓒等人相交其契,以诗文相酬唱,特别是杨维桢非常喜欢宋克的书法,若有新作诗词,常请仲温书之,宋克学书取法高古,从魏晋上溯草隶之,尤其是对皇象《急就章》深有研究,相传宋克曾师从元代的著名书家饶介,深得其用笔之法,且其于书十分用功,据《明史·文苑传》谓:“克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其真书出自钟繇,行草兼二王及皇象《急就草》之遗意,清劲古雅,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章草融合到他的行草中去,而别开生面,吴宽《匏翁家藏集》评其书谓:“克书出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翩可爱。” 可谓中的之语。

     其书出于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擅长楷书、草书,尤精工章草,为当时第一。他的章草,延续赵孟頫、邓文原的风格又有所发展,融入了今草和行书的写法,更加流利、矫健。传世书迹颇多,计有《李白行路难》、《七姬志》、《杜子美诗》、《定武兰亭跋》、《刘桢公讌诗》、《形增影古诗》、《急就章》、《书孙过庭书谱》等。均为墨林所宝,翰中精品。     宋克亦善写竹,别开生面,虽寸冈尺堑而万玉千篁,雨叠烟森,萧然出俗。尝作《鸡栖丛篁图》一幅,自题有“艺成不觉自敛手”之句,李日华甚为欣赏。传世作品有洪武二年(1369)作《万玉丛图》卷,款署:“己酉岁,宋仲温为长卿写万竹图”,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三年作《书陶诗并画竹石小景图》卷著录于《石渠宝笈》。

章草急就章(局部) 纸本 纵20.3厘米 横34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

     《急就章》原称《急就篇》,是汉代学童的启蒙读物。世传本共三十二章,每章六十三字。作者史游,在西汉元帝时(公元前四八——三三年)官黄门令。《急就篇》书名据宋王应麟解释是:“急就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的意思。这部书在魏晋间很流行,当时的书家往往多有写本。历代章草《急就章》写本,以传为三国时皇象所书最古。宋克临习章草书,即从此书得法。
     《急就篇》在唐以前,因为辗转传写,内容颇多讹脱。《急就章》的书体,在当时是从隶书解化出来的一种新兴草书,人们把这种草书叫做“章草”,章草后来又经过演化变革,成为流传到现今的草书——“今草”,这是草书发展史上的两个阶段。
     宋克所书急就章,不只一本,现存的就有故宫藏本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就故宫博物院藏本而论,此作笔势劲健,风貌简古。从他“聊以自备遗忘”的自识,结合全篇精绝谨严的面目,可知这是宋克经意临摹,以兼备古法之神与形的得意之作。对此,王世贞的一则评价颇为中旨:“观仲温书《急就章》,结意纯美,以为征诛之后,获睹揖让。而后偶取皇象石本阅之,大小行模及前后缺处若一,惟波撇小异耳。”
     此卷十接纸一千九百余字,一笔不苟,心手相应,其书艺已臻极境。除书法价值外,此卷对《急就章》章草、正书二体的互释, 以及文字脱佚伪误的校勘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章草急就章(局部) 纸本 纵13.8厘米 横232.7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

     宋克《急就章》,章草。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洪武二年(1369年)宋克四十岁时临皇象的得意之作,但与皇象的《急就章》又“貌合神离”,其用笔流畅,行、草相杂,结构多变,笔意健峭,古雅微存。粗犷的波脚与瘦劲的笔画巧妙结合,相映成趣,较之赵孟頫所临《急就章》更为生动精采,富有感染力,又具有今草的灵性、跌宕的艺术情趣。这是章草发展到宋、元以后而形成的新风格。

草书唐宋人诗卷 上海博物馆藏

    有人认为:宋克在举世都被赵字的波涛卷进之时,单独另走一路去写章草,以一种瘦挺的笔画改易了古章草的肥厚姿态,成为新的面貌,这表现了他独立不倚的豪杰气概。此卷草书,即融入了章草的笔法。(

孙过庭书谱册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图书馆藏

    宋克章草《孙过庭书谱册》,是赠送给他的好友俞孟京的,后未署书写年月,但纵观此册作品,熔楷、行、章草于一炉,笔力清劲健古,结字疏宕萧散,通篇千余字一气呵成,无一懈笔,真可谓于精到处见豪放,于细微中见功力,笔笔如入嫌素一般,令人叹为观止。    浏览高清晰图片[1][2][3][4][5][6][7][8][9][10][11][12][13][14]

《草书韩偓七绝条幅》 100×32cm 山西省博物馆藏(可嘉扫描)释文:遐方不许贡珍奇 密诏唯教进荔支 汉武碧桃争此得 枉令方朔号偷儿 仲温
  此幅作品书唐韩偓《荔枝三首之一》,行、草相杂,变化自然,隽秀飘逸中颇显骨力,运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纸本 纵46.7厘米 横37.7厘米 北京文物局藏

    此幅作品参用楷、行、章草诸书体,录唐代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书体变化适意,用笔自如,圆劲飞动,韵致朴茂。释文:
    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峰峦起伏:谓起笔蹙衄,如峰峦之状,杀笔亦须存结。真草偏枯:谓两字成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须求映带,字势雄媚。邪真失则:谓落笔结字分寸点画之法,须依位次。迟涩飞动:谓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射空玲珑:谓烟感识字,行草用笔,不依前后。尺寸规度:谓不可长有余而短不足,须引笔至尽处,则字有凝重之态。随字变转:谓如《兰亭》“岁” 字一笔,作垂露;其上“年”字,则变悬针;又其间一十八个“之”字,各别有体。

《草书刘桢古诗立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浏览大图可嘉扫描)

    此幅作品书魏刘桢五言古诗,行书、今草、章草、狂草相杂,字形大小错落,变化自然,行间紧凑,是承袭元末草书野逸之风的典型之作。释文: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遗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傍。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叶)华。菡萏溢金塘。灵鸟宿木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生平未始闻。歌之安能详。投翰长叹息。绮丽不可忘。 刘桢《公宴》诗东吴宋克书

《草书进学解》(局部) 纸本 纵31.3厘米 横46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草书进学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进学解》是唐文学家韩愈所作,后人评该文:“说到极谦处,愈显得世道之乖,人情之妄”。宋克此卷书法体势开放,动势较大,在今草中夹杂少许章草结体和用笔,筋骨强健,磔画变化丰富,表现了宋克杰出的艺术创造力。宋克借书该文以抒泄自己的感情,达到了艺术与内容的完美统一。难怪英宗皇帝见到他的书法也发出感叹“仲温得人,而书法若此,真当代之羲之也。”

点击右键逐页下载全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图片由可嘉提供)释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沈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窥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俱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致(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以兴。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糜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无,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
    时至正己丑七月廿八日 东吴宋克书于南宫里 沈周(1427-1509)


   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世称“石田先生”。长州相城(江苏吴县)人。是明中叶画坛上四大艺术家(另三人为文徵明、唐寅、仇英)之一,人称江南“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

   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出身在诗画世家,祖上收藏甚丰,对古人诗画见多识广。受先辈影响, 沈周一生不仕,淡泊功名,博览勤学,仅“以丹青以自适”,专心从事丹青与诗文艺术,刻苦研究前人的优秀理论与技法,融会贯通,故其艺术质朴而有情致,画风纯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我国十五世纪下半叶在戴进之后最有影响最具独创力的一位画家。他在绘画、书法和文学艺术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沈周的成就,最杰出的当表现在绘画方面。嘉靖年间苏州名士王登在(吴郡丹青志)中称,“先生 (石田)绘事为当代第一”。沈周绘画兼收并蓄,作画路子较宽,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通,而山水、花鸟成就尤为突出。

   沈周的书法起步于家传,初以学赵孟頫、苏轼体为主;四十岁左右起,泛学赵、钟(繇)、王(羲之)、二沈(度、糜)和宋四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诸家,而对宋四家用力最勤;至晚年更倾心学黄庭坚。喜用狼毫挥书,线条锋利铦锐,结构跌宕开阖,中宫收紧而四维开张,所谓“长撇大捺”,遒劲奇崛,也是明代的书法名家。传世墨迹有《化须疏卷》、《落花诗卷》等。

《行书立轴》上海博物馆藏

沈周《行书五律诗轴》 纵129.3厘米 横29.5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7.8

释文:疏木林居静,野人心迹闲。流云过屋上,落叶在书间。扫地迎佳客,推门看好山。时时问城市,拄杖待樵还。沈周  此为苏州博物馆藏“联璧奇珍”之一,即集明代吴中书画大家沈周《行书五律诗轴》、文徵明《草书七绝诗轴》、祝允明《乐志论草书轴》、唐寅《行书七律诗轴》四大家书法字轴成一堂。书画鉴藏家钱镛藏有祝允明晚年草书《乐志论》轴,后其妻舅吴湖帆又陆续赠与尺幅相近的文徵明草书轴及沈周行书轴,遂倡议再配以唐寅字幅,则集明代吴中书画大家字轴成一堂。沈字轴固以难求,更何况唐字轴,遑论尺幅相匹!所幸《过云楼书画记》著录有唐寅行书轴。钱经与过云楼后人顾公硕商议,各出所藏,合成一堂,以为完璧,捐献苏州博物馆,遂有此联璧奇珍。

沈周 《声光帖》砑花笺纸本 纵23cm 横40.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向自金仲,寄至苏合丸,珍佩、珍佩。日来知德与位称声光,向隆可见,德门旧族,风致自殊。卫中运士还极言,佩荷足激, 乡里近时薄风,健羡、健羡。寒舍饥垫中, 又以则户点解,村僮皆愚于料物托揽好耳。所司交纳利害,略不知头绪,尚有核桃一色,知待新方收,因不敢赍价去,缘僮俱非惜家者,凡百事为,恃在故旧之爱,希为指点饼檬,当铭刻不浅也。录尔尊先大夫心耕诗,请须裁教。外有小笔山水一帧,将意而已,未间伏惟为国, 自玉不宣。姻生沈周再拜全卿豸史亲家阁下。
三月廿九日锦帕二方伴缄。

沈周 题赵雍图跋

沈周 跋《陆游自书诗卷》 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沈周《次韵吴宽东园玩菊诗》 纸本 纵36厘米 横11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为沈周行书《次韵吴宽东园玩菊诗》五古一首,卷前另有吴宽书五古1首,沈周行书19行,款署“八十一翁沈周”,下钤“沈氏启南”朱文方印及“白石翁”白文方印。

   沈周晚年曾来北京,住在吴宽家中,吴宽邀其赏菊并写此诗相赠,第二年就去世了。沈周写此诗时,吴宽已谢世4年,故诗中有“遗墨照眼鲜”,“雪涕交我颜”之句。沈周此书也是晚年的作品,结字疏朗秀丽,用笔苍然劲健,神韵俱胜,也是难得的佳作。   此卷有“柏成梁鉴赏章”、“柏氏家藏”鉴藏印2方。

沈周《卧游图》 纸本水墨、淡设色 每开纵27.8厘米 横37.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册开首作者自书“卧游”两字,楷法劲健。以后各开依次画:仿云林山水(水墨),杏花(设色),蜀葵(设色),秋柳鸣蝉(水墨),平波散牧(设色),桅子花(设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设色),批杷(设色),秋山读书(设色),石榴(设色),雏鸡(水墨),秋江钓艇(设色),菜花(设色),江山坐话(设色),仿米山水(设色),雪江渔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题诗或词。   册中所绘山水、花鸟,运用多种画法,抒写各自意趣,也集中反映了沈周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册中有山水7页,其余10页均写日常生活中习见的花卉、 禽畜等,清新、质朴,洋溢着自然天趣。画法也随意灵活,设色或水墨,或没骨,或勾勒渲染,形简神完。此选《秋柳鸣蝉》及《雏鸡》两帧。
孙慎行(1565—1636)字闻斯,号淇澳,武进(今江苏武进)人。明代大臣。万历二十三年 (1595)进士,累官礼部右侍郎。天启初,召拜礼部尚书,以追论大学士方从哲进荐红丸罪案 ,为权贵所忌。天启二年(1622)托病辞官。后阉党作《三朝要典》,翻红丸案,指慎行为罪 魁,议戍宁夏,适逢魏忠贤失败,得以免谪。卒赠太子太保,谥文介。著有《玄宴斋集》。

行书中堂释担当(1593-1673)

 俗姓唐名泰,字大来,晋宁五龙山人。法名普荷,字担当,一字通荷。明末年轻时,曾到北京应试,进太学学习,到各地游历。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官场的腐败,加深了他对明朝的不满;寻师访友,使他大开眼界,加上自己的努力,诗、书、画三方面都大有进步。眼看明朝灭亡,他感到报国无门,就至鸡足山削发为僧,把“担当天下大任”的一腔爱国豪情,寄寓在诗画之中。

    曾师事董其昌。担当的诗作很多,内容广泛,多是反映他的爱国感情和坚贞不屈的品格。山水法倪瓒,风格荒率纵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书法董其昌而变之,后多写草,其势瘦劲清奇,豪放练达,有一泻千里之势。石涛赞曰;“担当老人大有解脱之相。”

《草书扇面》50.5*16.5cm

《五绝诗轴》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土满锄难划,墙低砍茨围。我能存厚道,瓜菜自然肥。担当

《草书立轴》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才欲登程霜力紧,一层黄叶一层秋。 担当

《竹诗草书轴》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诗翁种植不近城,一枝虽瘦骨犹清。为是无色人不忌,腾腾千丈插天生。 竹 担当

《草书扇面》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过了溪桥远市城,千峰一室足生平。乱云杂雾都消尽,惟有紫香入脑清。

《行草书四言诗轴》 纸本 135.2X31.3cm 南京博物院藏释文:即心是佛,砒霜狠毒。起死回生,不消一服。担当

《暂寄横披》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古雪古僧横幅》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草书诗册[1][2] 其他[1][2][3][4][5][6][7][8][9][10][11][12][13] +草书手卷

商辂《浙藩送行诗序》(局部) 图片由可嘉提供
邵弥《七言草书律诗》(点击浏览大图)

史可法手札一

史可法手札二
申时行《草书诗轴》桑悦 诗翰

邵宝 《七言绝句扇面》

邵宝《东庄杂咏诗》卷(局部) 纸本行书 25.8cm×231.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七言草书律诗---屠隆:中国惟一的死于情寄之疡的风流才子

行书自诗 纸本 立轴很少有人提到他的书法,书名实为其文名所掩。他的书法也别具一格,风流蕴藉,劲健潇洒,是那种典型的学人书法,丝毫不逊于时人!此幅作品为其18岁时所书,令人难以相信,18岁的他,书法功力已如此精湛,或许我们可以揣测,书法对于这位伟大的剧作家来说,不过翰墨“余事”而已。 释文:红尘堆里懒低头,石路迢迢入乱山。拟向云边种黄独,几时容我屋三间。戊辰(1568年)六月 汤显祖
唐顺之(1449-1524)字济之,别号守溪,学晚号震泽先生,苏州吴县人。乡试、会试皆第一,殿试一甲第三名。明正德间官至少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后归居苏州,致力于地方文献著述,纂有《姑苏志》、《震泽编》等。卒赠太傅,谥文恪。王鏊有书名,书法清劲爽健,结字纵长严谨,得峭拔风神。不足处似清健有余,沉稳不足,笔画略见干涩,这或许与硬毫书有关。

唐顺之《草书歌凤台行卷》(局部) 图片由可嘉提供

唐顺之《行书七律扇面》洒金纸本 19×54cm 常州市博物馆藏 图片由可嘉提供

吴宽(1435-1504)


 

    明代诗人、散文家。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会试、廷试获第一,入翰林,授修撰。曾侍孝宗东宫,孝宗即位,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吴宽作风高洁,不受时尚左右,而以清正自守。死后谥文定。少壮好学,于书无所不读,尤喜《左传》、《汉书》、唐宋大家散文,最喜苏轼文章。他学有根底,诗文和平恬雅,有典则。《明诗评》说:"文定力扫浮靡,一归雅淡,诗如杨柳受风,煦然不冽;又如学究论天下事,□□竟日,本色自露。"

    吴宽兼工书法,书亦学苏东坡。此幅行书,润中辣健,墨气浓厚,工稳有法。 

吴宽《行楷书扇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五律诗轴 上海博物馆藏

纸本 纵122.5厘米,横35.7厘米 此件法书为吴宽的名作之一,其书风闲逸清俊,纤细奇绝,极具观赏价值。

行书扇面


吴宽《饮洞庭山悟道泉诗》纸本 140.4×5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承恩(1506-1582) 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淮安河下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擅长绘画,多才多艺,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
   工书法,师二王、虞世南,欧阳询,点画丰腴,劲秀俊朗,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家。

吴承恩《扇面七言律诗》纸本 20.5×55.6cm 扬州博物馆藏 (点击图片浏览大图)

   《七言律诗》扇面为吴承恩三十五岁时作,洒脱俊秀,行草相间,体势开阔,不拘一格。吴承恩流传墨迹罕见,此当是难得佳作。自撰诗一首:“十年尘梦绕中冷,今日携壶试一登。醉把花枝歌水调,戏书蕉叶乞山僧。青天月落江鼋出,绀殿鸡鸣海日升。风过下方闻笑语,自惊身在白云层。”款署:“甲午秋宿金山寺,射阳承恩为沫湖先生书。” 文彭1498--1573)

    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著名书画家文徵明长子。明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他的诗文、书法、篆刻继承家学,书法有青出于蓝之誉。

    文彭草书闲散不失章法,错落有致,神采风骨,兼其父文徵明和孙过庭之长,甚见功力。他对六书深有研究,据《印人传》载所用牙章,亲自落墨,请南京李石英镌刻。文彭在印学上的地位要比在书法上高得多,他是公认的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      附加:草书诗卷

草书五律诗轴 上海博物馆藏

草书七律诗轴 纵137厘米、横65.5厘米 纸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

草书雪赋册 13.5×20.5CM,共11页,文不全,辽宁省博物馆藏
更多图片[1][2][3][4][5][6][7][8][9][10][11]

文彭行书诗中堂 纸本 纵335.5 横98.5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文彭草书滕王阁序墨迹 图片转自《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点击右键下载图片[1][2][3][4][5][6][7][8][9][10][11][12][13][14][15]

文彭《颁诏侍班诗草书册》 草书 纸本。纵26.5厘米,横13.7厘米(单开)

文彭草书《昼锦堂记》 十二屏 隆庆庚午(1570年)作

草书扇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放大)

草书扇面 文 嘉(1499-1582)

    字休承,号文水。长洲(今苏州)人,文徵明次子,曾官和州(今安徽和县)学正。擅画山水,山水笔法得倪瓒清脱之意,间仿王蒙皴染,亦颇秀润。兼能花卉。好作诗,精於鉴别古书画,著有《和州诗》、《钤山堂书画记》等。工石刻 ,为有明一代之冠。然书法不及其绘画成就高。明人王世贞评:“其书不能如兄,而画得待诏(文徵明)一体。”,詹景凤亦云:“嘉小楷轻清劲爽,宛如瘦鹤,稍大便疏散不结束,径寸行书亦然,皆不逮父。”然,文嘉一生一直在追求,王世懋在《跋文嘉书古诗十九首》后称:“休承晚年书奇进,几不减京兆(祝允明)。”

行书扇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放大)

行书《七绝诗》轴 纸本,纵121.3cm,横25.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太湖石畔种芭蕉,色映轩窗碧雾摇。瘦骨主人清似水,煮茶香透竹间桥。山斋雨坐漫焚香,几净窗明竹树凉。午睡起来无一事,自翻残墨写潇湘。不到天平三十载,每于图画忆登临。何时倚杖苍松侧,来看峰头万笏林。己卯秋日茂苑文嘉。
   钤“休承”、“文水道人”印。收藏印钤“颐椿庐通理藏”。“己卯”为明万历七年(1579年),文嘉时年79岁。
   《七绝诗》为文嘉自撰七绝诗3首。书法清丽秀气,简净劲爽。通篇笔画圆曲、细长,运笔正斜、曲直、连断、轻重、虚实表现自然得当。体势疏密相间,多取斜势。文嘉书受其父文徵明风格的影响,又有所变化。 (资料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撰稿人:傅红展)

文嘉《行草扇面》

文嘉《行书扇面》

王宠(1494—1533)


王宠像

    初字履仁,后改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人称“王雅宜”。长洲(今苏州吴县)人。他是一个极有才气的书家,可惜一生仕途不佳,八次应试,皆不第,仅以邑绪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享年仅四十岁。为唐寅姻亲,其子娶唐女,亦与文徵明交善。
    他一生用心诗文书画,兼擅篆刻,放意山水,才高志远,于诸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于世,并称“吴中三家”。其中尤以书法最为知著,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取法魏晋,浸淫于钟、王,道正功深,书风趋于端庄古雅,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之趣味尤高,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于法度之内,他的笔下无狂怪之病,点画、结体皆有来处,心境旷达而使字势开阔正大,无琐小习气。他的小楷取法钟繇,冲和于二王而于古雅中见清淡;草、行法《十七帖》、《圣教序》等而形神兼备。在书法史上学王右军杰出者米芾、赵孟頫 之外就数他和王铎,而且各有所长;米得王之迅疾,赵得王之端正,王铎得王之雄厚,王宠得王之萧散。就气韵言,王宠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圆融,更进一步。
    作品有楷书《辛巳书事诗册》,草书《李白古风诗卷》、《石湖八绝句卷》等。

草书五言律诗 纸本 纵144.4cm 横33.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000北京中国千年传世书法珍品展(刊于《中国书法)2001年第2期)

  本诗为《张十二子饶山亭诗二首》中的一首,取自《雅宜山人集》。此轴书法与其醉后所书的《草书诗轴》不同,风格近于平铺直叙,点画线条清新刚健,有追逐斧斫之痕迹。更接近蔡羽书法的婉转得势、结字清劲、气骨爽健一类。  释文:
  野性山林僻,高人水竹居。焚香耽燕寝,卧病习玄虚。秀岭迎宾座,闲花落道书。逍遥云物赏,人世上皇余。雅宜山人王宠书 
 

王宠《草书七言诗轴》 纸本,纵cm 横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山冈荦确苦多沙,学种东陵五色瓜。激涧即看穿石竹,插篱偏自爱藤花。囊中未得飡霞法,溪上时留泛海槎。长日辍耕无一事,只须牛角挂南华。
钤: “王履吉印”白文方印、“雅宜山人”红文方印。

草书五言诗轴 纸本,纵79cm 横36cm 安徽省博物馆藏释文:帝里红樱院,翩翩舞辔来。江山窥隐见,云物指昭回。石竹开棋局,天花送酒杯。秋光满吴楚,万里一登台。王宠。
钤: “王宠之印”白文方印、“雅宜山人”红文方印。

王宠(1494——1533)


自书游包山诗手卷,草书,砑花笺,尺寸为横382厘米,纵29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院藏

  卷前钤有“且喜斋书画印”朱文长方印一枚。此书作于嘉靖三年甲申(1524年),时年王宠整三十岁。此时,他的书法尚处于兼采众长、变化融通的阶段,用笔尖锐果猛,线条圆润遒劲,字体大多欹侧且较后期书作为长。

草书李白古风诗卷 25.3X310cm 上海朵云轩藏

草书西苑诗



点击下载大图[1] [2][ 3]

王宠《草书山庄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昨辱手教,在山庄失裁答,罪罪,贱体稍佳,尚未全胜,游饮石湖之上未能也。家兄四月廿八日出京,到陕军中纪功,幸北虏引退,五月廿二日已有旨取还,此时想在京矣。前寄上尧峰卷,幸为挥洒。山僧每来致恳,望勿绐其意,千万早赐,感感。门生王宠百拜,尊师大人先生门下。
钤“王履吉印”白文印

王宠草书册页   这是一件今草的作品,但几乎字字独立,字迹又带有章草的笔意,將王宠起伏顿按、急遽有力的笔法特色表现出來,是他传世的一件精品。

王宠《行草扇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锦石疏花暑气清,翠岩丹壑夏云生。
已添海燕梁间语,直看湖帆镜里行。
四壁惊风弦索响,千林修竹簟纹明。
令人却忆王车骑,更觉西山爽气横。
——王宠书于沧浪精庐

王守仁(1472--1528)


 

   字伯安,初名云,更名为守仁.曾建舍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专心儒学,“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求诸事物,其学识影响巨大,自成“姚江派”,流行日本,善诗文,工书法,流传作品有《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王守仁是杰出的学者,也是著名哲学家,书法多以行草为主。《七言绝句》、行草作品,潇洒秀逸,流畅圆转,用笔劲健老辣,受李东阳书风影响颇深,《七律寿诗》为天香楼王氏家藏,其书法挥洒自如,爽直风健,得右军之骨。

   《行草手札》。手迹。经折装共14纸,上海图书馆藏。守仁手札流传甚少。此为 其答虞佐侍御(即浙江按使 唐龙)书,计一通,书法挺劲古逸。 款署“守仁”钤有“阳明山人之印”,末署“七月五日寓广信具”。 当为明正德十六年其自南昌返浙时所作。另钤有“流传在海昌 张渭渔处”旧藏印。

王守仁《与郑邦瑞尺牍》纸本,行草。纵 24厘米,横 392.8厘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蔵
转自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王守仁《七言绝句轴》 图片由可嘉提供

王守仁《五言诗轴》 图片由可嘉提供 王穉登(1535-1612)

   明文学家。字百谷、百谷、伯谷,号半偈长者、青羊君、广长庵主、广长闇主、松坛道人、松坛道士、长生馆主、解嘲客卿。先世江阴(今属江苏)人,移居苏州。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十岁能诗,长益骏发,名满吴会。嘉靖末入太学,万历时曾召修国史。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风格接近公安派。吴中自文徵明后,风雅无定属,穉登尝及徵明门,遥接其风,主词翰之席三十余年。同时期山人布也以诗名者十数,而穉登为最。万历二十二年(1594)与陆弼,魏学礼等被召参与御史。善书法,行、草、篆、隶皆精,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云:“穉登妙于书与篆、隶。闽、粤之人过吴门者,虽贾胡穷子,必踵门求一见,乞其片缣尺素然后去。”《游居录》谓其“隶书遒古,大胜真、草。”王世贞云:“百谷出入淳父,公瑕,而加尖峭。”周之士谓其“百谷瘦而不露骨。”著蛾《吴社编》《弈史》《吴郡丹青志》。

行书丁亥初度条幅 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王穉登《义兴杂诗册》纸本,纵24.8厘米、横15.2厘米 湖北省博物馆
共有25页
图片转自 中华博物网 点击右键下载更高清晰全卷资料

 

王穉登《录宋人语》纸本 行书 纵117.3cm,横44.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唐子西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方足,旋汲山泉,拾松枝,鬻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竹林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溪边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秔稻,量晴较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饷。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翠万状,变幻顷刻,恍可人(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人能真知此句之妙,则东坡所云,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万历丁亥三月上巳后三日,尊生斋烛下书。王穉登。

王穉登《行书轴》

王穉登 题周天球《桃花书屋书法卷》 文震孟(1574-1636)字文起,别号湛持。文徵明曾孙。年五十始进士,崇祯初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文徵明埒。

行书初入侍班诗轴 绫本 纵214厘米 横51.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图文来自上海博物馆网站

文震孟《西园公宴诗轴》
王世贞(1526-1590明代诗文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其父为严嵩所害,隆庆时替父昭雪,出任浙江,山西、湖广、广西地方长官,入为太仆卿。万历时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主盟文坛。攀龙死,名望日高,独主文坛二十年。其持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晚年略有改变。著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读书后》、《艺苑卮言》等。

行书手札(局部)分页欣赏[1] [2]

王绂《重过庆寿寺等诗帖》 纸本 楷书 纵26.8厘米 横41.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书法风格端劲清雅,以锺王小楷为法,与当时盛行的“台阁体”比较,别具古意魏骥《楷书贤杰传》(局部)王鏊(1449-1524字济之,别号守溪,学晚号震泽先生,苏州吴县人。乡试、会试皆第一,殿试一甲第三名。明正德间官至少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后归居苏州,致力于地方文献著述,纂有《姑苏志》、《震泽编》等。卒赠太傅,谥文恪。王鏊有书名,书法清劲爽健,结字纵长严谨,得峭拔风神。不足处似清健有余,沉稳不足,笔画略见干涩,这或许与硬毫书有关。

王鏊《七言诗轴》 图片由可嘉提供

王鏊《自书诗轴》 图片由可嘉提供

王鏊《自书诗轴》 图片转自中华博物网

王逢年《韩愈琴操》(局部)
王问(1497-1579字子裕,原号筮斋,学者称 “仲山先生”,明无锡人。幼即聪慧,能诗善画。后入二泉书院。正德十四年(1519)中举,嘉靖十一年(1532)会试中式,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户部主事,监徐州仓,调南京兵部,任车驾郎中。又调任广东佥事,未至即弃官回乡归隐。王问忠于职守,管理有方,市民抚贫,抗倭有力。又事亲严孝,淡于仕进。工诗文书画,清修雅尚,士人皆仰慕之。

王问《自作诗卷》

王问《慧山寺示僧诗》

王思任诗卷一 图片由可嘉提供

王思任诗卷二 图片由可嘉提供

王璲《手毕帖并诗》 纸本 行书 纵18.1厘米 横38.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手毕帖并诗》是王璲写给“白寉山高士”的书信并和诗三首,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及渴望相见的心情。第一首见王璲诗集《青城山人集》卷四,题为《寄虞公务》;第三首载于卷六,题为《寄友》;第二首则为集外之作。书法天然古淡,意态萧散平和。师法钟繇、王羲之,又具赵孟頫书法的韵味,乃元末明初小楷常见之体貌。释文:
   璲复:家僮至,辱手毕并诗,兼承录示云翁先生洎孙学和章,浩然起云霞之思。今日因山中石师旋便,仍用旧韵,赋短句奉柬,且用为晓猿夜鸐,展限一笑。林间樵人王璲上复,白寉山高士。
   泛泛踪难定,皇皇思每惊。岁年知几换,书剑竟何成。多雨江村夜,微灯独馆情。此时谁共语,唯念昔同盟。
   答山中见示韵二首。春色雨中归,春芳渐复稀。常因听林鸟,却忆在岩扉。月夜诗空赋,花时约又违。几逥愁不寐,孤枕远钟微。 莺歇江乡杜宇悲,故人西望久乖离。梦因春尽归常切,书为山遥寄每迟。踈雨林边寻远寺,夕阳岭下谒丛祠。忩忩已负瑶华约,别有西风桂子期。

徐渭(1521-1593)


《题墨葡萄诗》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如荷兰的梵高那样发疯,生时寂寞,死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

     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与有司”。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预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 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了抗倭爱国的英雄,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本以为能施展抱负,但后来 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击破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还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 后为好友张元忭(明翰林修撰)营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 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 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当官的来求画,连一个字也难以得到。在当世凡前来求画者,须值徐渭经济匮乏时,这时若有上门求画者投以金帛,顷刻即能得之。若赶在他囊中未缺钱,那么你 就是给的再多,也难得一画。实在是一位性情中人。

     徐渭的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历来被世人称道。当然他的才气还表现在戏曲的创作之中。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赞,在戏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文书画处处弥漫着一股郁勃的不平之气和苍茫之感。

     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徐渭处于祝允明之后,他和祝允明一样学书的路子毫无例外是属于二王一脉,他倾慕王羲之的人品书艺,作为同乡人,他对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但给他的影响最大的是宋人,其中取法最多的米芾。他在《书米南宫墨迹》一跋中激动地说:“阅米南宫书多矣,潇散爽逸,无过此帖,辟之朔漠万马,骅骝独见。”没有广泛的研习,是不会作出“潇散爽逸”的恰切评述,可见他对米芾的深悟透解。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自己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又曾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这也难怪,“知者”又有几许?

    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偶于友人陶望龄家翻到一本徐渭的诗文稿,“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但在灯下读了几篇,不禁拍案叫绝,惊问此人是今人?还是古人?竟拉起陶望龄一起彻夜阅之,“读复叫,叫复读”,以致把童仆惊醒。而后袁宏道不遗余力地搜罗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大力宣扬徐渭,认为徐渭诗文“一扫近代芜秽之气”,认为徐渭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又云“不论书法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书林藻鉴》)。袁宏道还写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小传——《徐文长传》。可以说他是徐渭第一个知音者,而后来追随者不计其数,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甘当“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郑板桥等,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对后人影响之深。  

    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墓表赋》 纸本 163.7X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朝廷久罢孝廉科,只(咫)尺公车奈若何?墓道且须镌石去,关门终见弃繻过。寸心落日俱千里,尺雪孤舆夹两臝。此生彭城止十日,莫教造次下冰坡。
——子遂父以尊人墓表故抵燕,至腊始归,赋此送之。天池山人徐渭。
《煎茶七类卷》局部 1592年万歴二十年72歳壬辰秋仲8月  北京榮宝斎
请点击浏览高质量全图[1][2]

徐渭 行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册页 纸本。高25.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 行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凡八十四行,每行字数不一,共四百五十六字。每开纵25.3cm,每开横则不一,大约均在三十厘米上下,共十一开。《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四),载入台湾《故宫书画录》卷三。

请点击右键下载全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扫描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徐渭墨迹大观》)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地(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车)金鼓振, 征西(羽)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 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 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 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 石鳞鲸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天池道人 渭书

徐渭《野秋千十一首局部》
刊于《西泠艺丛》NO.32期(西泠印社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请逐页下载[1][2][3][4][5][6][7][8][9][10]
   徐渭《草书诗轴》 纸本,中国美术馆藏。(请点击缩略图浏览清晰图片)
    释文:幻有知花,践无尽波,一刹那间。坐见波罗。天池渭
徐渭 行书烟云之兴

徐渭 题画跋语
(扫描自河南美术出版社《徐渭书法精选》)

【释文】余避暑碧霞宫中客有以瓜果饷余临别出侧理一束于袖中余曰是欲余作负进帐耶客笑不答余即握管画瓜果之类以塞殊不工幸勿哂之青藤道士 欲知更多徐渭书画作品请进入:徐渭

解缙(1369-1415)


   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江西吉水人。幼颖敏,二十岁中进士,授庶吉士,仕至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太祖甚爱重,常侍御前,主持撰修《永乐大典》。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被誉为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解缙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他屡次上疏,针泛弊政,弹劝奸馁小人,由此导致他一生坎坷,时而得宠,时而失宠,时而升迁,时而贬滴,直至遭人构陷,惨死狱中。

   解缙在诗歌、书法、散文等方面也很有成就。他下笔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诗,现存诗五百余首。他的古体歌行,气势奔放,想象丰富,逼似李白,而律诗绝句,亦近唐人。他又擅长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用笔之精妙,出人意表。他的著作有《白云稿》、《东山集》、《太平奏疏》等。现在留存下来的有《解文毅公集》十六卷及《春雨杂述》一卷、《古今烈女传》三卷。后人对他一生的评价是:“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邹元标《解春雨学士旧墓》)。

   其草书开晚明狂草先河。明何乔远《名山藏》曰:“缙学书得法于危素、周伯琦。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倍。”足见解缙书法的成就。

解缙《宋赵恒殿试佚事》 纸本 草书 纵20厘米 横8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点击放大)图片由可嘉提供

释文:
宋真宗采賈誼置器之說試進士讀至蔡齊赋有安天下意歎曰此宰相器也凡貢士富赐第者考定必召其高第數人並見參擇才質及至齊衣冠伟然進對有法天于以為無能過者遂以第一赐之缙紳書

   解缙的草书,师法怀素。此卷前三行略显拘谨,自第四行起,渐趋流畅奔放。运笔矫健劲拔,锋颖多变,顿挫圆转,挥洒自若。其用墨浓而干,墨色黝黑如漆,墨韵飞动,更添风采。解缙的草书,在书法史上负有盛名,与明初三宋(宋克、宋广、宋璲 )并驾齐驱。

解缙《游七星岩诗》 纸本 草书 纵23.2厘米 横6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曾经朱之赤、安岐、乾隆御府、顾崧、潘厚、伍俪甫、张珩等鉴藏,上钤诸家鉴藏印记共16方。
    诗见于解缙《文毅集》卷五"题临桂七星岩",共三首,此处增至四首。七星岩位于广西桂林东七星山,岩洞深邃,钟乳凝结,瑰丽多彩,隋唐以来即为游览胜地。解缙于永乐五年始在广西、交阯作官,游览七星岩并成诗章实属自然。
    此作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时解缙40岁。其书艺臻至成熟自化,笔墨奔放,傲让相缀而意向谨严。 (撰稿人:华宁)

释文:
游七星岩偶成   
早饭行春桂水东,野花榕叶露重重。七星岩窟髯灯火,百转萦回径路通。右溜滴涂成物象,古泽深处有蚊龙。却归为恐衣沾湿,洞口云深日正中。就日门前春水生,伏波岩下钓船轻。漓江倒影山如画,榕树交柯翠平城。村店午时鸡乱叫,游人陌上酒初醒。殊方异俗同熙皞,欲进讴谣合颂声。度水穿林访隐君,七星岩畔鹤成群。犹疑仙李遗未实,几见蟠桃结绛云。石乳悬崖金烂烂,瀑泉瞪洞雪纷纷。流莺满树春风啭,共坐高吟把酒闻。桂水东边度石桥,酒旗村巷见渔樵。葭祠歌吹迎神女,野庙频繁祀帝尧。附郭有山皆积石,仙岩无路不通霄。 日长衣乡观民俗,行乐光辉荷圣朝。永乐戊子五月十一日为文弼书廌识

解缙《草书自书诗卷》 纸本,手卷,纵34.3cm 横47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共录自作诗 7首,是解缙于1407――1410年在广西、交阯为官期间所作。除第六首《过藤县》外,其余 6首均见于解缙《文毅集》,其中个别诗句互有出入。
    作品创作于永乐八年(1410年),时解缙42岁,恰从遥远的边陲入京奏事。之后不久即被陷入狱,5年后惨死狱中。此卷书法纵横超逸,奔放洒脱,点划出规入矩,绝无草率牵强处。章法经营尤见匠心,全篇一气呵成,神气自备,显示出解缙驾御长卷游刃有余的不凡功力。从卷末自识中流露出解缙本人对此卷也是颇为得意的。他把这件得意之作送给祯期,祯期为解缙兄解纶之子,以书名,不失门风。
    幅后有明王穉登跋一则。钤诸家鉴藏印共25方。曾经清安岐、乾隆、嘉庆、宣统御府收藏。《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等书著录。(撰稿人:华宁)

释文:
   去岁端阳奉御筵,金盘角黍下遥天。黄封特赐开家宴,迴首薰风又一年。右广西感旧。
   荔枝子结虫窠绿,倒黏花开女脸红。望见石城三合驛,便分岐路广西东。右过三合驛。
   上将勲庸动百蛮,偏裨威略重如山。市桥一堠将(此字点去)当千里,横槊青天白昼闲。右交阯市桥。
   九月明江日尚迟,村园果熟正离离。故人尺素青云下,书后黄柑玉露垂。颗晕灵芝金作粟,叶繁薌雾翠为枝。常时锡贡来京国,尚忆金盘进御时。右谢友人惠黄柑。
   苍梧城北繫龙州,水接南天日夜流。冰井鱷池春草合,火山蛟室夜光浮。千家竹屋临沙嘴,万斛网船下石头。伏枕梦迴霄汉近,佩声犹在凤凰楼。右过梧州作。
   繍水东流会郁江,古藤城郭镇南帮。山云桥度飞虹并,江月楼空乳燕双。晴日鸳花红张锦,春风烟树碧油幢。吹簫唤起蛟龙舞,金鸭焚香倒玉缸。右过藤县。
   久客怀归归便休,乡园随处輒淹留。淋漓宫锦千钟醉,不用人间万户侯。右归乡偶作。
   此余近日所作数诗,皆率尔而成,今又率尔书之。虽然,未尝敢弃古自为也。中间复笔、覆笔、返笔之妙,付有识者自辨之。永乐庚寅五月二十三日夜,京城寓舍书与禎期。縉绅识。

邢 侗(1551—1612)


   明代书画家。字子原,临邑(今属山东)人。神宗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行太仆寺少卿。工书,7岁即能作大字,后学王宠楷书。24岁考进士时所写殿试策书法高超,引起评卷官的惊异。30余岁即辞职还乡,在古犁丘上筑来禽馆,接待四方慕名来访的宾客。家藏甚富,自摹刻《来禽馆帖》行世,其中以《十七帖》最为著名。书法博采众长,而主要取法于王羲之、笔力矫健,气味古淡。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合称“明末四家”,人称“北邢南董”。时周之士评其书:“研精二王(羲之、献之),笔法恒仿佛《十七帖》意,即其绢素所书,亦多述王帖,可谓极意监摹者矣。”并谓当时魏晋书风已被轻视,然邢侗“独裒然辟除陋习,追迹逸少,无论其精诣谓何,即其矢志, 则已超人一等。”亦工画,善写拳石莎草,长松修竹,笔法古秀洇润,点缀清疏,大抵是仿元代王冕、王蒙的笔意。也写墨竹, 宗北宋文同一派。 兼善诗文,著有《来禽馆集》。邢侗的书法深得王羲之神髓,作品为海内外所珍视。

《信札册页》纸本

《饯汪元启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纸本,立轴,纵142cm,横33.2cm, 行书,6行,154字。
释文
三月三日置酒前池,饯汪元启先生南访沈孝丰明府,兼讯东吴王百谷诸公。 徘桃一万树,那不醉流霞。袒席临池静,啼莺傍客譁。秦邮家亦寄,越耶路非赊。会见吴阊侣,还邀过狭斜。 重过苏台畔,应花月杯。舞鸾惊飒沓,弹鹰落玫瑰。侬恐行云去,人怜旧雨来。坐深堪下泪,裘剑欲藏摧。 泽国栽花令,相逢罨画前。几年板桥别,此日故情牵。置驿分官酒,倾囊损俸钱。怕荐安邑累,不注石尤船。
济南邢侗。

临王羲之书

行书轴岑参七言绝句 绫本。纵170厘米,横26厘米。 图片由可嘉扫描

   邢侗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岑参七言绝句》笔力矫健,使转自如,充分体现邢侗深厚功力。 

《草书扇面临王羲之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击放大)

《草书临阁帖》

草书临《逸民帖》轴 纵168 横26.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邢慈静生卒年代不详。临邑(今属山东)人。邢侗妹。贵州左布政马拯妻。书法宗李、卫, 而颇类其兄。善竹石及白描大士,宗管道升。有发绣大士极精。於色丝之外,另辟蹊径,见者诧为针神。工诗,著有《非非草》。 书法与其兄邢侗大抵相若,摹古功夫颇深,作品笔力矫健,遒润爽俊。

《草书临王羲之书》

徐贲《题濯清轩诗》 纸本 楷书 纵17.6厘米 横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页为徐贲传世书法,秀整端慎,清逸可爱,颇有倪云林风范。释文:
   题濯清轩
   春草绿芳洲,清江绕舍流。芹香低渚燕,波影媚沙鸥。风滞初闻笛,花藏罢钓舟。沧浪千古意,何处问巢由。剡郡徐贲

徐有贞《行书尺牍》 图片由可嘉提供 许初《行书自作诗轴》(点击浏览大图)

许光祚


  生卒不详,字灵长,浙江仁和(今浙江温岭县)人。约明神宗万历末前在世。万历初,举于乡,知太平县。能诗,格调平易,著有《许灵长集》行世。艺术行迹被载于二十余种典籍中。善书,真、行、草皆能。《杭州志》上说:“光祚与汤焕(字尧文,号邻初。隆庆举人,为江阴教谕。后征为翰林待诏,转郡丞。作品有《游西山诗册墨迹》等传世。)同郡,得其书法,时人号曰‘汤、许’。”

许光祚《行草诗轴》 

许光祚行草书《杜甫秋兴八首》长卷 邓代昆私人藏

许光祚《行书陈子昂五言诗轴》释文: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项元汴 跋《中秋帖》 图片由得意忘形提供【资料来源】王献之《中秋帖》

叶向高《草书轴》 

姚 绶(1422-1495)


  浙江嘉兴人。明代画家,字公绶,号丹丘生,又号谷庵子。进士出身,曾任监察御史。工诗文,善书画。长山水、竹石,宗法元人,受吴镇影响较深。他与杜琼、刘珏、谢缙等明代早期文人画家,为明代中期吴门派的勃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堪称吴门派的前期画家。他的诗赋优雅,行文流畅,能下笔千言不休,洋洋乎大文。
  姚绶工书,擅长楷书和行书,行书追踪钟繇、王羲之,并取法苏轼和元张雨,书体劲健婉和。

  



行书洛神赋卷(局部)此卷书写曹植洛神赋,书法可见赵松雪的影响。

姚绶《 夜行诗》 纸本。每页24.1×10.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俞贞木《楷书书怡颜堂诗卷后》

《题公中塔图赞》纸本 行楷书,纵29cm 横6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由可嘉提供 (点击放大)
释文:
    余以巡抚奉命还京。道过都城东南之夕照寺,有僧普朗者,出其师古拙俊禅师所遗公中塔图并赞语,和南请余题。余惟师之是作,盖易所谓立象尽意者也。图以立象,而意已寓于象之中;言以显意,而象不出于意之外。所谓贯通一理而包括三教,因境悟道而舍妄归真者也。非机锋峻拔、性智圆融而深造佛谛者,乌足以语此哉。普朗能宝而藏之,日夕观象以求其意,则于真如之境也何有。焚香赞叹之余,书此数语以遗之。

致颐庵先生尺牍 纸本。楷书。

刊于日本《书道全集》(十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法史图录》(二)

跋《仲尼梦奠帖》 纸本 楷书 辽宁省博物馆藏

杨慎《诗札》
杨基《陶煜行状》 纸本 楷书 116.8×28.7cm 吉林省博物馆藏俞允文《行书论书语》

严衍《草书李白诗轴》

释文: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严衍 

詹僖《王彦明寿序》

詹景凤(?-1602)


    字东图,号白岳山人,室名遐梦庵,明代休宁县流塘人。隆庆元年(1567年)举人,后为进士。历任南丰县教谕、翰林院孔目、广西平乐府通判等地方小官。由于在仕途上颇不如意,故而喜爱游历,所到之处,尽情题咏,抒发自己的心情和抱负。

    詹景凤对书法颇有造诣,功力很深,用笔不凡。他尤擅狂草,所书作品,笔舞龙蛇,若有神助,既变化无穷,又不失古法。时人评论其书法可与祝枝山齐名,称雄东南,名噪全国。

    詹景凤书法师承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但又不拘一格,他妙集众家之长,博涉古人笔意,加上将诗词音律之素养融会于书法之中,故形成其独特风格。据记载,有人向他请教书法之经验时,他回答说:“胆大心细,一气呵成”。

    詹景凤除以书法著称于世外,亦擅画,墨竹花卉、山水云岚,也极尽其妙。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东图玄览》、《詹氏小辨》、《书苑补益》、《画苑补益》、《六纬撷华》等。

詹景凤《草书扇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詹景凤 《草书千字文》卷 1599年点击右键逐页下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詹景凤《草书千字文卷》 1597年

詹景凤《跋祝允明草书云江记卷》

詹景凤《草书扇面》

张电《楷书王维诗轴》纸本 183×94cm 上海博物馆藏

张璧《行书杂诗卷》 纸本 图片由可嘉提供

   张骏 七言绝句 纸本 草书 154.3×33.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件草书笔力健劲,结体盘郁,得怀素龙蛇争斗之势,有独特的风格。(可嘉扫描于《中国美术全集》)
释文:
试泽霜毫下玉墀,辋川风景忆王维。淡云斜日青天外,写出无声一卷诗。天骏诗书 文华殿直书於光禄之後堂 癸酉冬月也 

  张骏书杜甫《贫交行》诗轴 纸本 草书 七言绝句一首。凡四行,共三十七字,151.9×63.1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七)。
释文: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右杜子美《贫交行》 天骏

  张骏《手札》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刊于《中国书法》杂志1991年第一期(赠页)

周天球(1514-1595)


   字公瑕,号幼海,一作幻海,又号六止居士。明代画家。诸生。江苏太仓人。善画写意兰草,在文徵明门下学习书法,善大小篆、隶、行、楷,文徵明赞其:“他日得吾笔者,周生也。”晚年能自辟蹊径,一时丰碑大碣,无不出其手。

   以诗文画名世。兼工花卉,善画兰,取法宋代画兰专家郑思肖标格,笔势一波三折,笔力老辣苍健,清劲飘逸。《明画录》谓:“墨兰自赵松雪(孟頫)后失传,惟天球独得其妙。”

《五言律诗轴》纸本 行草 纵57.1厘米 横l30.2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件书轴,笔致圆浑,墨色浓郁,布局舒朗。南京博物院藏。

周天球《行书陋室铭轴》 纸本 纵130.1厘米,横31.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轴为周天球行书唐代著名哲学家、诗人刘禹锡之名诗《陋室铭》一首,其书端庄劲健,作者时年六十八岁。

周天球《心经》 纸本 纵130.1厘米,横31.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轴为周天球行书《心经》,气脉贯通,工稳有致,峻厚妍秀,温润苍劲。是谓经典。

周天球《行书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七律诗轴》 纸本
转自书法江湖网站,感谢总版主游于斯提供

释文: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周天球

张凤翼

王穉登

王祖枝
 
周天球 跋《李思训碑》 

张 弼(1425-1487)


  明代书法家。字汝弼,号东海,晚称东海翁。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家住郡城西门外谷阳桥西南。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兵部主事,晋员外郎。因作《假髻篇》讽刺时贵,遭当权者忌恨,被排挤出京,任江西南安知府。南安地当赣粤要冲,亡命者聚山为盗,久为民害。到任后,先后捕灭。大庾岭为客商货物往来通道,当地人民从事运输,赖以为生。后为广东南雄豪霸侵夺,民众失业贫困。张弼请准江西、广东二藩司,予南雄、南安两地民众中分其利。岭路狭隘险峻,难于行走,就将所得商税,雇工拓宽路基,砌道,架桥,长达30里,岭路畅通。荒年,开仓平粜,救济民众;时疫流行,延请名医,为民治病。南安府所辖的南康县,民俗好讼,则严惩首恶,杀其刁风;禁诬告,反冤狱。创立“射圃”,亲自教民习武,以备盗寇;建社学,创书院,祀先贤,修郡志,以教化南安士民,习俗为之一变。告归之日,老幼攀辕而送,为建祠塑像。殁后,葬于凤凰山之阳。

  诗文清健。尤工草书,取法张旭、怀素。往往酒酣兴发,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欹如堕石,瘦如枯藤。更喜作擘窠大轴,怪伟跌宕,震撼一世,人称“张旭复生”。四方求书者无虚日,甚至海外诸国,都知张东海之名,前来购求墨宝。传世手迹有《草书千字文》、《草书登辽阳城诗》等(现藏故宫博物院),又有《七绝》诗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后人搜集其草书,于明末刻板保存,名《铁汉楼法帖》(现藏松江博物馆)。

  著作有《鹤城》、《天趣》、《面墙》、《清和》、《庆云》诸稿及《东海手稿》,后由其子张弘至辑为《张东海先生集》(9卷)刊行。

以上资料转自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草书《蝶恋花》词轴
2000北京中国千年传世书法珍品展(刊于《中国书法)2001年第2期)
释文:
  钟送黄昏鸡报晓,昏晓相催,世事何时了。万古千秋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忙处人多闲处少,闲处光阴,能有几个人知道。独上小楼风云杳,天涯一点青山小。
  此古词,书之。有倒句,以为何如?东海翁

张弼《草书王维诗》(传) 纸本 卷 纵155.4公分 横61.5公分  

张弼 五言诗轴

张弼《草书轴》(传)

张弼《草书七言绝句轴》 纵122cm 横30.8cm 南京博物院藏

释文:
去年南郡赏元宵歌吹声中度画桥烂熳新诗谁记得红梅零落路迢遥东海醉书

  此草书七绝神色飞扬,跌宕有姿,老辣劲健,一气呵成。

张弼《草书诗文卷》(局部)洒金笺纸本 纵29.5厘米 横58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卷书自作诗、短文十一则。明成化十六年(1480)书,张弼时年五十六岁,已为晚年作品。  此卷书法用笔奇崛,线条流畅,牵带笔处挥洒自如,使转生动活泼,气势贯通,变化丰富,为其典型书风的代表作。

张弼《学稼草堂记》

张瑞图(1570-1641)


    字长公,一字果亭,号二水、白毫庵主、芥子居士、平等居士、果亭山人等。福建晋江青阳下行人,早时从事儒业,家贫,日需费用仅靠其母机杼纺织供给,常以大麦粥充饥。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进士,殿试第三,授编修官少詹事,兼礼部侍郎,以礼部尚书入阁。曾为魏忠贤书写“颂词”,并因趋魏党仕至武项殿大学士。后魏党败,故入逆案,坐徒赎为民。继而遁迹江南,隐于青阳里白毫庵。

    善画山水,尤工书,以“金刚杵”笔法著称于世。山水骨格苍劲,点染清逸,间作佛像,饶有意趣。论其渊源,则以元为基调,略参宋人,并不限于北宋,粗笔方折则近乎南宋。其特点是小品多剪裁宏阔的景象,画面繁琐,结景细碎,勾皴点染,用意精到。于大轮廓转折处时露圭角;在大幅则多以粗放的笔墨绘近景数株大树,后衬远景以一座高峰开合而成,画面结景比较空疏。瑞图画名既高,书名尤著。特别擅长于行草,气魄宏大,笔势雄伟。清代秦祖永在《桐荫论画》中云;“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梁巘在《评书帖》中亦曰:“张二水书,圆处皆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一变。”“张瑞图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又云:“行草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醉翁亭》。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瑞图、王铎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倪后瞻也说:“其书从二王草书体一变,斩方有折无转,一切圆体皆删削,望之即知为二水,然亦从结构处见之,笔法则未也。”杨守敬《跋张二水前后赤壁赋》云:“顾其流传书法,风骨高骞,与倪鸿宝、黄石斋伯仲。”

    在宗唐宗晋的明代书坛,张瑞图敢于在赵孟頫书风的笼罩下,以直率自然的挥运,不拘常规的用笔、大写意的气势表现动荡时代激越躁动的心态,力矫颓靡的时弊,这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他所开创的奇逸书凤,是自帖学以来从未有过的。从来帖学无论千变万化,终不出“二王”正道,而他的另辟蹊径则具有晚明浪漫主义狂飙所掀起的时代精神,是明未书坛变革中反叛传统、绝去依傍的一个实例。在他的影响下,其后的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亦为一时风气所趋,力振摩刻之风,颇能振聋发聩,开启了晚明书坛改革鼎新的先河。书名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齐称,有“邢、张、米、董”或“南张北董”之目。日本书坛亦极力推崇,从江户时代起倭人就因黄蘖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时带去张的书迹而熟知其人。

繁體中文| 

张瑞图行书论书卷(局部) 绫本 纵25厘米 横274厘米 安徽省博物馆藏

杜甫秋兴八首局部

张瑞图《行草书杜甫诗册》(局部) 朵云轩藏点击下载高清晰图片 朵云轩藏 张瑞图《行草书杜甫诗册》

张瑞图《行书八言联》 立轴 纸本 145×29厘米×2
(转自中华博物网)

钤印:笔研精良人生一乐、瑞图、左柱国少师大学士章
款识:瑞图。

释文:百和传香独游花里 狂蜂扑酒时入茆堂

张瑞图《小楷王无功答冯子华处土书》卷请点击下载清晰图片张瑞图《小楷王无功答冯子华处土书》卷

张瑞图 草书李白《月下独酌》
(来自网络)

释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崇祯年末书于白毫庵中 果亭山人 瑞图。

草书杜甫诗轴 夜宴左氏莊

释文:枫(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果亭山人瑞图 欲知更多进入:张瑞图

祝世禄(1539-1610)


   字延之,号无功。江西德兴人(一作鄱阳人),明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七)进士,授休宁知县,任南科给事,尚宝司卿,随户部尚书耿定向修业,讲学东南,与潘去华,王德孺同是耿定向门下高徒。著有《祝子小言》、《环碧齐诗集》等。

祝世禄行书七绝诗轴 上海博物馆藏
纸本 纵215.9厘米 横60.3厘米


张凤翼 行草《自书诗》



张凤翼 行书 《五言诗》,用墨淡疏。流畅清妍,有晋人风度。



张凤翼 题《李思训碑》



张凤翼 题周天球《桃花书屋书法卷》 大军帖 纸本 行书 纵33.7厘米 横47.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点击浏览大图 可嘉扫描) 《大军帖》是朱元璋写给部将的一封信。从内容分析,此时朱氏已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正全力攻打北方,战事频仍。大军所过之处,收降元朝官员甚多,就如何妥善处置告喻部下。信文明白晓畅,对研究明初军事形势和政治方略颇有参考价值。幅未有“朱”字花押。此帖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特色。如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行草第二十五》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释文:
   大军自下山东,所过去处,得到迤北省院官员甚多。吾见二将军留此等于军中,甚是忧虑。恐大军下营及行兵,此等杂于军队中,忽白日遇敌不便,夜间遇偷寨者亦不便。况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门,难以姑假补之。亲笔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员,无分星夜发来布列于南方观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后用之,决无患已。如济宁陈平章、卢平章等家小,东平马德家小,尽数发来。至京之后,安下稳当。却遣家人一名,前赴彼旧官去处言,信人心可动。朱

朱瞻基《雪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