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老师影音先锋:关于新形势下乡镇工作定位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20:09

关于新形势下乡镇工作定位的思考

 

    随着乡镇和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乡村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乡镇工作该干什么,如何干,也就是乡镇工作如何定位?笔者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与思考:
    一、分析形势,对乡镇工作进行准确定位
    农村税费改革以前,乡镇干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催粮要款”、“刮宫引产”这些任务上。现阶段,随着农村税费的取消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原来长期围绕土地转、农民转、税费转的乡镇干部,一下子感到无所适从,今后乡镇工作究竟该干什么、怎样干,非常迷茫。在此情况下,只能听领导安排,推一下,动一下。而乡镇领导,有部分自己都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如何能安排其他干部?在此情况下,只能是整天转转、看看。
    对乡镇工作进行定位,仍然要抓主要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明确工作思路,才能进行准确定位。当前农村主要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村负债的问题,二是社会稳定的问题,三是公益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四是乡(镇)村层层打主意增加农民负担的问题,五是农村致富奔小康的要求与人多地少、分散经营及乡镇政府及其部门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所以,对当前乡镇工作定位,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保运转、保稳定、促和谐、强服务、求发展,重点是保运转、保稳定、促和谐。
    二、强化措施,推进乡村工作顺利开展
    1、严格预算约束,确保乡(镇)村两级正常运转。从税费改革后的乡村两级财务收支概算来看,形势是比较严峻的,一个乡镇即使乡村两级打100到150万元预算缺口,可以说都“算不拢帐”,更不用说消赤减债。税费改革前,乡村运转缺口主要靠三条途径进行弥补:一是向农民摊派;二是靠乡村干部借款或高息向社会举债;三是“寅吃卯粮”,将有限的资产资源拍卖或拍租若干年。因为有向农民摊派这一途径,乡村干部才有胆量借款,社会资金才敢流向乡村。税费改革后,向农民摊派这一途径被堵死。与此相关联的,第二条途径即由乡村干部举债维持乡村运转,在第一条途径被堵死,而乡村又缺乏稳定收入渠道的情况下,乡村干部已没有借款的意愿或借不到钱。而有限的资产资源,也已经“卖”或“租”得差不多了,近些年内已无钱可用。形势真正严峻的是:大多数乡村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在资金使用上仍然无预算、无计划,办一些力不能及的事,做一些可干可不干的事,甚至干一些不该干的事,一到年关就躲、逃债务,严重影响基层政府形象。《预算法》已颁布多年,但是乡村两级基本没有执行。目前,招商引资不确定,发展经济增收又非一日之功,也就是在增收难度大的情况下,节支就是唯一可行的途径。要按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编制乡村及部门预算,硬化预算约束机制,坚持乡财县管,确保乡村运转。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和小城镇建设力度,发展农业企业或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尽可能培植财源税源,力争实现保运转和求发展良性互动。
    2、创新工作机制,全力维护农村大局稳定。乡村两级要按照减事减人减支的思路,稳步推进乡村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从财务管理、土地流转等方面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才能维持乡村的正常运转,也只有如此才能维护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并积极谋求发展。一是改革乡村机构设置,进一步精简机构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职数,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乡村干部队伍。按职能定位进行乡村机构设置,对原由政府统管的职能,能够交由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的,要尽可能将该职能分离出去,实行社会化管理。二是改革用人与报酬制度,减少行政成本。要改变村组干部领取固定工资的作法,除个别职业化的村干部外,其他人员如财会、计生、民治调等村委委员,只领取误工补贴或工作绩效奖励。三是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谋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创新村级财务管理体制,规范村级财务行为;创新债务偿还机制,破解债务缠绕难题;规范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拍租拍卖行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等。
    3、切实改变农村工作方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不扰民”应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基本准则。“不扰民”并非消极无为,而是积极做政府应该做的事:引导和服务。即使看准了的事情,在领导意识没有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之前,也只能引导和服务,而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推行。“流泪的红辣椒”、“伤心的白萝卜”等“逼民致富”事件不应再演;为了“政绩工程”而进行的达标升级活动更应立即叫停。除防洪大堤培修等大型工程需政府组织外,对于村内及村间道路桥梁、农田水利建设、植树造林等集体公益事业,应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引导群众自筹资金和劳务进行办理。要坚决改变以往简单的依靠行政命令抓生产的工作方式,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大户为示范,通过典型带动,组织开展生产,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要进一步巩固减负成果,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综合补贴、农业保险、计生奖励、农村低保、教育资助、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进一步规范村务管理,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不得增项加码。中央财政每年通过转移支付保证了乡镇村人员的基本工资和运转支出,乡镇村就要将保一方稳定、促一方和谐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任务,不给上级和中央添乱。
    4、逐步减少农村居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加大对农民的培训,促进劳务输出,并将劳务输出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最终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目的。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把对农民的培训与劳务输出提高到改善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解放农村生产力、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来认识。我国人多地少是一个基本国情,靠人均一亩三分耕地的分散生产,无法与社会化的大生产对接,注定靠一亩三分地是无法进入小康的。通过发展劳务输出,将大部分农民工及其家庭平稳地迁入城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二是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使之有一技之长,具备到城市择业或定居的更大内在动力。要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劳务市场联合,定向培训农民。地方政府要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对培训体系的建设力度,建立一套有效的培训体系。三是切实加强劳务输出,将劳务输出作为一个产业来抓。要帮助农民算好外出务工账,包括经济收支账、子女发展账、人文环境账。只有当农民认识到外出比在家种地划得来、合得算,农民才会外出务工,赚了钱之后才会举家外迁而不是将赚到的血汗钱拿回村建房或享受。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和发布信息,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对外出人员,地方政府要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当其在外地受到挫折的时候,要从法律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维护其合法权益。四是鼓励农民进城。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在户口迁移、购房33等方面给予优惠,在农民进城后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吸引农民放弃那一亩三分地,真正实现举家进城。那样,将在发展农业集约生产、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劳动力、促进城镇三产业的繁荣、拉动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农民子女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基层政府能够沉下心来,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劳务培训、输出和土地流转,通过8至15年的努力,将年轻一代农村居民输送出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产生的意义将是深远且无法估量的。
    5、加大内引外联力度,推进乡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一是大力优化农村经济发展软硬环境。要优化法制环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灌溉、交通、电力、信息、科技条件,为乡村农业综合开发和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二是着力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集约化经营。要研究出台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集约化经营的有关政策,出台土地流转指导价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解除农民土地流转后的后顾之忧,顺利将农民外出务工或举家外迁后闲置下来的耕地适当集中以发展集约生产,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引导和支持有一定文化水平、资金实力的农村居民,尤其是外出务工后学得一技之长、有一定资金积累的年轻农民投入农业开发,通过激活民间资本发展庭院、庄园经济及农场、渔场、养殖场等农业企业或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三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促进乡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乡村劳动资源、土地资源、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且便宜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抓住沿海发达地区及国外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引进和发展一大批劳动密集型、微利型产业,把农业劳动者吸纳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来,实现乡村经济持速、健康、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