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性痴迷完整版能看:李建忠:“言满天下”杭辛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9:33:41

李建忠:“言满天下”杭辛斋

发布时间:2011-11-03 10:17 作者:李建忠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81次

  ——记浙江早期同盟会员杭辛斋的传奇经历

 

  1924年1月25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浙籍国会议员杭辛斋君,入冬后即患气喘失眠等疾,历延中医调治,病势时增时减,从未全愈,前昨两日,突然转剧,时作呓语,至昨日傍晚,诸医束手,延至夜九时半,遂因病逝世……”时年五十五岁的杭辛斋,突然撒手西去,未能圆满地完成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事业,令人扼腕。


  杭辛斋去世后,民国元老及社会知名人士章太炎、于佑任、胡汉民、沈钧儒、史量才等纷纷前往吊唁。时值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之际,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闻此噩耗,倍感痛惜;特嘱人赠送花圈,挽带上书有《忠贞谅直》四字。并通过临时动议:以大会名义致电,对杭去世表示深切哀悼。


  杭辛斋,浙江海宁人。名慎修、字一苇,生于清同治八年七月(1868年)。从小父母双亡,靠乳母郑氏收养。启蒙后,与同学陈吉卿最为亲密,经常互相勉励,同温功课,课余还习作书画、篆刻。谁知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族人无力继续出钱供读,他只好中途辍学,进了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杭自幼羸弱,干体力活往往力不从心。如此下去,岂非可惜。族叔幼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听说杭州正蒙义塾招生,就带了侄子赶到杭城继续求学。正蒙义塾是一所免费的学校,办学经费来自地方募集和私人捐助,主要招考贫寒人家子弟。杭辛斋进义塾后,发愤勤读,经常彻夜不眠,即使有病也从不缺课。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杭辛斋二十一岁,回籍参加海宁州童生试,果然不负众望;获县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第二年,随幼庐叔进京,入国子监读书。此时,正值新旧学交替之际,洋务运动后创办的“同文馆”声誉日隆,馆内集中了一批要求变法,革新图强的有识之士,杭慕名考入同文馆,攻读历算与法文。①自此,为了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杭辛斋走上了一条把自己一生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道路。


  一、奉旨进宫“言满天下”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惊。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的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大义,北京城风起云涌。杭辛斋目睹列强侵略和清王朝日益腐败的现实,满怀报国之志,积极参与了维新变法运动。他曾痛笔疾书,上陈光绪帝,呼吁加快变法,指出清政府“政以贿成、日即腐败”的病根所在。杭的主张,得到了光绪帝的赏识,先后两次被密旨召见,并授为内阁中书,面谕京机章京行走。②然而,光绪的器重,并非杭辛斋的意愿,他不想做官,也不愿做官。他唯一的抱负,是为这个日益衰落的国家,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光绪见他无意为官,心中更为尊崇,转赠“言满天下”象牙章一枚。


  这时,正值戊戌政变、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的前十天。北京城内,风声鹤唳。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正磨刀霍霍,京城充满一片杀机。许多维新派人士,唯恐避之不及;而杭辛斋大胆面见光绪,陈述自己的变法主张,这需要极大的胆识和勇气!光绪也许预见到这次变法,希望已经十分渺茫,赠杭“言满天下”四字,或是寄托了他的某种希望,希望这位比自己年长七岁的报人,在国运危难之际,能担起重任,继续鼓吹变法。


  此时的杭辛斋,正在天津与同乡王修植、严复等人合办《国闻报》。严复曾为杭辛斋所撰的《学易笔谈二集序》中说道:“在光绪丙申、丁酉间,创《国闻报》于天津,实为华人独立新闻事业之初祖。余与夏君穗卿主旬刊,而王菀生太史与君作日报。。。。。。(君即杭辛斋)”从中可见杭辛斋在《国闻报》中担当的重任。


  《国闻报》是清末维新派办的一张报纸,以连载严复的《天演论》而名闻天下。《国闻报》也是我国民间自办的第一张报纸,与上海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被人称为“占有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等守旧派上台,便迫不及待地逮捕、镇压与变法有关的维新党人。他们于八月初九日,将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六君子关押于刑部监狱,随后又未经审讯残杀于菜市口。在全国舆论万马齐暗之际,《国闻报》不顾巨大的压力,在十二日刊登了一则来自京师的消息,标题为《视死如归》。


  该报这样记载:“有西人自北京来,传述初六、七日中国朝局既变,即有某国驻京公使署中人,前往康氏弟子谭嗣同处,以外国使馆可以设法保护之说讽之。谭嗣同说:丈夫不作事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亦何足惜;且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以变法流血者,谓自谭嗣同始。。。。。。。”


  面对凶险的形势,在报界同仁岌岌可危之际,《国闻报》敢为天下先,成为第一家站出来,以《视死如归》为题,报道六君子被杀的消息,还赞扬维新人士“视死如归”。这不仅是对维新派遭到残酷镇压表达的愤怒;也是不畏强权,对慈禧等顽固派的一种蔑视。《国闻报》敢作敢为,替谭嗣同等张目;为他们实现变法,视死如归的精神,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也尽到了一家新闻媒体的职责,为再现历史的真实,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二、主笔《中华报》因言获罪


  上图为1904年与彭翼仲办《京话日报》


  20世纪初的北京城,有一张影响较大的报纸,名谓《京话日报》。因为它面向大众,语言通俗、关心人民疾苦、为广大民众所喜欢。《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曾说:“北京报界之享大名者,要推《京话日报》为第一。时整个中国北方,东到奉黑、西及陕甘,凡言维新爱国者莫不响应传授,而都下商家百姓,《京话日报》则人手一纸。。。。。。”甚至连西太后和光绪帝,也传旨内侍,指定每天必看。在这份报纸的创刊号上,曾有这样的告白:“本报发起人为长洲彭诒孙翼仲、海宁杭慎修辛斋。”③可见,《京话日报》是由彭翼仲和杭辛斋合办。


  京话日报的办报方针,主要是开民智。第一是白话;“通篇概用京话,以浅显之笔,述朴实之理,记紧要之事。”第二是爱国;该报发动“庚子赔款”由四亿同胞一次还清的认捐运动,为国分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第三是敢言;“京城各界,为洋人之威力所慑,上自政府,下及劳动,无一人敢撄其锋。而该报却不畏强御一鸣惊人”。


  《京话日报》曾撰文披露德国士兵街头鞭打人力车夫事件,引起市民对德兵的广泛谴责,最后迫于压力,德国公使不仅认错,还惩处了相关人员。这在清末的社会中,是绝无仅有的事。


  《京话日报》在本京新闻栏目中,还刊文揭露了发生在王府的一件骇人听闻的事:该府的王爷将一名小妾,活埋在王府的后院,后经调查,弄清是管家长九所为。长九势力很大,平日飞扬跋扈。《京话日报》不惧威权,对此进行了连续报道。长九纠集了社会黑势力,先是恐吓,继而利诱,报馆不为所动,最终,逼迫长九畏罪潜逃。


  所有这些事例报道的成功,和杭辛斋的直接参与有关。他事必躬亲,尽职尽力,做的每一件事,都秉持着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1905年,经程家桎介绍,杭辛斋加入了同盟会。自此,他以一个革命党人的秘密身份,从事着为之奋斗的理想与事业。


  如果说《京话日报》办得如此有声有色,是彭、杭联手之力,那么,杭辛斋主笔《中华报》后,为他放开手脚,利用媒体,剖析社会、揭露清政府腐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1904年《中华报》在京创刊,杭辛斋担任主笔。著名学者梁漱溟曾回忆道:“《中华报》是‘启官智’,它是面向社会上层知识分子的一份报纸。《中华报》刊登的文稿,往往与国家民族、民生密切相关,面对国家民族危机,还时时不忘呼唤国人惊醒。”在《中华报》的发刊词中,曾这样标榜:中国虽有悠久历史,锦绣河山,但已被称为“东亚病夫。。。。。。当此危局,我政府却谨慎秘密,无论外族有若何之要求,若何之逼迫,皆隐忍之而不宣布……”其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中华报》还揭露各级官员的劣迹:“如为官之人,不以国事为重,取媚乎外;政风腐败,官员纷纷不作为;无德无才者竟能为官”等等,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权者。当然,《中华报》大胆敢言,也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最后,终因一篇涉及保皇党,阴谋刺杀慈禧的案件,而遭到查封。


  事情的导火索,是一篇名为《保皇党之结果》的文章所致。1906年六月,警方在北京逮捕了保皇党吴道明和范履祥,后解送到北洋营务处。经直隶总督袁世凯亲自审讯后,被秘密处决。关于此事,京津一带,传言纷纷。作为主笔的杭辛斋,派员前往天津,用了五天时间,进行调查,并核实了死者的口供,及“暧昧处死之情形”。在掌握了大量的事实后,决定予以披露。文章发表后,在京津引起强烈反响。


  “以言获罪”,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鲜见。在发表这篇稿件前,《中华报》已经预见到这种风险。但杭辛斋认为,此事非同小可。作为一介新闻媒体,应该凭事实和良知说话。另一方面,此事还关系到清政府假立宪的阴谋;在此以前,清廷已宣布立宪,诏令中对于司法独立等细节,都已有宣示。然而,此案却秘密审判,然后私下处决,不仅程序违法,也暴露了清政府言行不一的假面目。这才是《中华报》披露此事的真正目的。


  《中华报》的出格,早让清政府脑羞成怒,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收拾而已。警部获悉后,立即上报朝廷,以“妄论朝政、捏造谣言、附合匪党、肆为论说”的莫须有罪名,将杭辛斋等下狱治罪。八月十一日,杭辛斋等与友人望桂臣等,正在正阳楼喝酒,席间,报馆有人“踉跄奔入”,说:“祸将不测,速速藏避,万不可回报馆。”这时,有人提醒杭辛斋:“《保皇党之结果》发作矣。”可见,此事早在预料之中。事发后,在有人通风报信的情况下,杭辛斋为何没有躲避,仍坦然自若,历史虽未作记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年谭嗣同之辈,那种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在杭辛斋的脑海中,早已留下深刻的印象。九月十二日,京师警察厅逮捕了杭辛斋等人,《中华报》、《京话日报》相继被封。


  杭等入狱后,舆论大哗。各国公使和上海各领事从中斡旋,加之社会的压力,杭辛斋才得以不死出狱。


  据记载,出狱后的杭辛斋,曾在袁世凯手下做过幕僚,但仅一星期而已,终因政见不合,袁又将杭“递籍禁锢”回到浙江海宁。


  三、参加革命不遗余力


  如果说在维新变法过程中,杭辛斋在政治上的主张是变法和立宪,提出的是“唯郡主立宪为政治理想,那么通过《中华报》涉案这件事,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自己空怀报国理想,最后落个”递解出京,回籍禁锢“的下场,这对杭辛斋的内心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才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回想当初面见光绪,是何等踌躇满志……岂料戊戌变法,惨遭失败;“庚子之乱”后,自己曾变卖所有,与北方诸豪侠,图谋劫持光绪南迁,结果事败未成;落难后携妻儿避迹山东,行医度日,生活艰难,不可言状;继而妻子了却尘世,国破家亡……种种遭遇,使杭辛斋对君子立宪的政治主张早已心灰意冷……然而,南方的革命浪潮,正此去彼伏,好像又在时时召唤着他。倘能脱离北方沉闷的政治环境,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事。


  杭辛斋以戴罪之身,回到海宁。州牧郭文翘见是朝廷钦犯,岂敢大意,即行收监。地方绅士,久慕杭的声望,纷纷出面相救。其时,在苏州执教的王国维,正回乡休假,听到消息,义不容辞;联合许行彬等,商讨救人良策。有人提议,是否在“递籍禁锢”上做些文章,此举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时,拿出《后汉书》,与州牧郭文翘论理:说“禁锢”一词,意即往后不能为官,并非监禁。④王国维等,年少气盛,血气方刚,给州牧出了难题,州牧不得不有所收敛。尽管此议,最终不为郭文翘所采纳,但这种急人所难的侠义心肠,令时人与杭辛斋仍感慨不已。


  时值农工商部,正广罗人才,兴办实业。杭辛斋在京津时,曾参与办过辽东富华公司和北京织布厂等实业,于是众人又上书州牧,希望能利用杭的经商之才,为地方服务,此举获得海宁州的认可。外加浙江巡抚增韫,早就仰慕杭辛斋的才能;力奏朝廷,请旨襄办实业,得到批准,杭终获释放。


  杭辛斋获释后,因祖上无产,一时无处栖身,只能客居于海宁长安镇小桥张宅。张杭两家是世交,落难之际的杭辛斋,只好委身于此,另作打算。不久,浙抚增韫委任杭为农工研究会长,浙江农会正会长。杭才得以来到省城。在杭州,杭辛斋仍不忘办报的本行,他先后办了《农工杂志》、《浙江白话新报》。据杭氏后人杭肇峰记述:有一年冬天,杭州闹饥荒,难民因抢米被官府所抓。有人向浙抚增韫提议,非杀几人,以儆效尤。而增韫说“等阅明日各报披露情况再议”。第二天,大部分报纸回避此事,只有《浙江白话新报》直言无忌:“饥民嗷嗷待哺,不得一口之苦状,政府要关心。”迫于舆论压力,此事最后未开杀戒了之。


  与此同时,杭辛斋继续鼓吹革命。杭州起义前夕,他与陈其美等革命党人,在自己寓所聚会密商,筹划发动起义大事。一次,黄克强(即黄兴)到杭州,在杭寓所策划,不料被巡抚增韫探知,意欲抓捕,亏有线人及时通报,才得以脱身。


  1911年十一月四日晚,在革命党的领导下,浙江新军宣布起义。据诸辅成所撰《浙江辛亥革命纪实》一文记载:“迨午夜一时,陆军等八十二标由吴思豫、顾乃斌协助,周承菼率陆军,蒋中正率敢死队进城,直扑抚署驻军,同时陈占芬所持炸弹,掷中抚台上房,顿时着火延烧,敢死队冲入抚署,大门卫队略事抵抗,旋即降服,巡抚增韫及眷属皆被擒。”抚署衙门即刻攻下。至十一月五日凌晨,除驻守湖滨的旗营外,全城宣告光复。“


  此时,旗营将军德济,尚有数千士兵,装备精良,凭借营内城墙,企图负隅顽抗。义军几次派人前往劝降无效,并遭枪击,打死送信之人。即刻,义军在城隍山,架起大炮,试图逼旗兵就范,战事一触接发。杭辛斋得到消息,焦急万分,自请入营安抚。他以文弱之躯,冒着枪林弹雨,只身进营,对清官兵晓以大义;当然,也凭他曾两次面见光绪的资历,终于获得旗营的信任,平息战火,避免了生灵涂炭。


  谁知到了第二天,事情险有反复;据《安乐老人随笔》记载:“杭州独立时,旗营协领贵林,始顽抗不从,继践言缴械投诚,惟尚隐匿一部分,经杭辛斋侦得,密告于先生(褚辅成)与陶成章。先生诓贵林来,面责其匿留枪械,贵林词穷不屈,先生即下令,缚于阶下杀之。”由于杭辛斋的警惕,革命党及时粉碎了贵林的复辟企图,巩固了起义后杭城的革命成果。


  杭州光复后,杭辛斋受命创办《汉民日报》,该报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之精神,建设完全无缺乏共和政府为唯一宗旨”。经许云彬先生介绍,他还提携了邵飘萍担任该报主笔。


  杭辛斋对革命的执著,深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加上他在新闻界的影响,1921年,孙中山在上海委任杭辛斋为宣传部长,并负责创办新闻学会;1922年9月、11月、12月,孙中山在上海邀请各省同志,召开了三次改选国民党的会议,商讨国共合作事谊,杭辛斋每次都应邀参加了会议;第二年,孙中山委任了21位参议,杭辛斋又是其中重要的一位;1924年国民党筹备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他又是孙中山亲自指定的浙省三位代表中的首席代表。⑤纵观杭辛斋一生,从参加维新运动,到最后能放弃改良派的观点,坚定地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许多值得后人思考的地方。著名历史学家吴泽先生,曾在蔡东藩与《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一文中说:“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改良派中严复和夏曾佑等一翼,既反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派,也认为康有为搞维新变法‘操之过急’;理由是:中国‘民智未开’,只有大力兴办教育事业,民智启发了,才能谈政治改革。”而杭辛斋不以前清遗老自居,毅然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这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相比,不仅在个人的道德和人格上,是他人所不能比拟的。在政治和思想上,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


  四“学易”论坛天下宗仰


  上图为1919年与“易学研几社”同人在广州(前排左四为杭辛斋)


  杭辛斋不仅是一个革命家,而且在学问上也是博大精深。著名政治活动家沈钧儒曾说:“五年以前识先生于政治之途,五年还从先生于问学之衢。”⑥了解杭辛斋先生,还应该知道他对易学还有极深的造诣。


  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称帝,杭辛斋再度入狱,岂知因祸得福;在狱中他遇到了一位易学大师,这对他今后从事易学研究影响很大。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曾这样记载:


  “当丈之入狱也,忽见壁上题某月日杭辛斋当来此,诧之,犹以为知者所戏书耳。诘其人,则河南寇”白狼“之记室某也。”⑦一位须眉皆白的老人,早就卜知,在壁上写道,某年某月杭辛斋一定会来,杭看后大吃一惊。那位老人还告诉他:“吾道有传人矣,然后以易学授之。”于是,杭在狱专心研究易学,直到第二年袁世凯死后被释出狱。


  杭辛斋是否真遇到了“白狼”,然后得其易学真传,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易学的研究,并成为研究的集大成者,这是无可非议的。一直以来易学给人的感觉是深奥难懂,而杭辛斋能把这些艰深的道理,讲得形象透彻。他在《学易笔谈》中的“亨祀”篇里这样说:“易之言‘祭祀’、‘亨祀’均含有二义,一为祭神祀鬼,此祭之本义也,一为人群之集会,以谋一群公共之事。。。。。。”他说“祭祀、亨祀”,不仅是祭神祀鬼,其实又是一种集会,不过借此名而行他实。


  然后又说到“后与专制政治,普通人民更不容有公然会之事,幸有此祭祀成例,可援得籍事。上以神道愚民,民以神道自卫。。。。。。名乡社、各业与侨民会馆,无不以‘祭祀’为集合群众之,介犹足以觇易之遗意焉。”把群众的集会、起事与易学结合起来。还说神道愚民,而民又用神道自卫,诙谐幽默,确实颇有新意。


  在“十字架”一文中,他又这样写道:“泰西之十字架,相传以为耶酥代众人受刑,钉死於十字架上,故尊奉之,以为耶酥流血之纪念。此宗教家符会之说不足信也。其实,十字架乃交线也……”把十字架与数学几何联系起来;然后,又和我国的“太极图”四象生八卦,变化无穷相联系,以两者是“天然之配偶也”,再推断“中西之学融会贯通之”。读这样的文章,真是人生乐事。在《学易笔谈》里,像这样的文字随处可见。严复看了《学易笔谈》,说自己“冬寒多病,拥炉摊书,阅未终卷,惬理餍心,神为之旺。”⑧


  其实,杭辛斋对易学的造诣远不至此,囿于篇幅,在此不作赘述。杭辛斋曾组织《周易》学术研究会,名“研几”学社,在学社担任主讲。并撰写《周易》讲义六卷,另刊《杭氏易学七种》,被后人称为研究易学的重要典籍。


  杭辛斋说自己是议政之暇,研习易学,并说“搜集易著为生平第一快事”。他原打算有生之年遍寻易著,可惜英年早逝,不能实现他的理想,这也是易学界的一大损失。


  五、光明磊落淡泊人生


  杭辛斋一世清贫,不重名利。杭州光复后,在考虑军政府领导人选时,曾有人提议,请他担任民政长(即后来的省长),⑨他坚辞不就,说愿意去办他的报。


  他曾对家人说,这辈子“不置田产、不建屋舍”。当年“递籍禁锢”回海宁后,寓居他所,一无所有。许多人不理解,他只是淡淡地一笑置之,说:“财多产多,子孙祸多”。他一生走南闯北,做过的事不少,而且都是大事,所挣的钱,光明磊落。


来源: 共识网 | 责任编辑:邵梓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