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三国演员表全部:清人养生有要诀 “心不想事”的“蠢人”活百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07:35

摘自潘洪钢《细说清人社会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出版

阅读提示:江苏松江府有个老人80岁了,仍能健步40余里。有人问以养生之道,回答说,人生七情中,只有怒最难克制,我也没什么,只是不怒罢了。还有个老人80岁了还能在灯下写小字,人们问他如何保养的,他说,也没什么,我50岁后就没性生活了,平日不让自己饿着了,常带着个袋子装点吃食,感到饿了就吃点。【本书连载

吃与养生

清代,秉承中国人古代传统,对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十分重视。如康熙帝不仅自己注意饮食问题,还经常关心亲信大臣的饮食。康熙四十四年(1705)七月,江宁巡抚宋荦在奏为老病乞休事折中说:“赋性迂执,凡事过于用心,不以年老为意。”康熙皇帝看到后朱批:“年老之人,饮食起居须要小心。”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帝得知大学士李光地疮毒复发,准备坐汤,用洗温泉的办法治疗,康熙同意他坐汤的办法,并且指出最好是春天去坐汤,并告诫李光地“但饮食中留心,生冷之物不可食”。显然,康熙认为,李光地发疮毒,特别要忌食生冷的食物,饮食好坏对保证身体健康和对疾病的医治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前面“吃多与吃少的故事”一节中,我们讲了几个关于吃多与吃少的故事,如有的官员凌晨上早朝以前,要吃实心馒头50个、黄雀50只、鸡蛋50个、喝酒10壶,才能保证一天都不饿;有的人同样上朝,却只吃几片土豆、喝清水一碗,也能保持一天不饿。二人在当时的条件下,都算是高寿之人。是什么道理呢?当时也有人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需求不同,习惯也不同,所以不在于吃的多与少,而在于按照个人的需要安排饮食。但就主流而言,清人仍然是崇尚“食勿过饱”这个孔夫子总结的饮食原则。

那么,怎样吃才算是健康的呢?关于饮食与养生,清初著名文人李渔在他的名篇《闲情偶寄》中,曾提出了几条基本原则,影响颇大:“爱食者多食、怕食者少食、太饥勿饱、太饱勿饥、怒时衰时勿食、倦时闷时勿食。”如爱食者多食,基本原则是“生平爱食之物,即可养身”。不必过于拘泥于《本草》等书所说的营养原理。“食色,性也,欲藉饮食养生,则不离乎性者近似。”就是说,人不能过分依赖养生理论,自己喜欢吃的不吃,不喜欢的因为有营养而多吃,如此,则“饮食之事亦太苦矣”。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调饮啜第三”,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51-52页。

清代的主流思想还是中国传统的“食勿过饱”的原则。“养生不在安饱”,过饱和过于安逸,都对健康不利。清代有个当过御史的宗室叫达德的人,每天早餐吃饱以后,一天不再进食,每天行走十里至数十里,把个京城的大街小巷都走遍了,一生无病,到老了愈加健壮。御史程澄红,每天只吃几个馒头,喝几碗粥,几十年不吃米饭,年过七十,身体健康如同50岁的人。雍正时户部尚书德明,每晚绕宅千步而后就寝,愈老愈健。清人赵慎畛在《榆巢杂识》一书中记叙了这几则故事之后感慨说:“古人云:'身要常劳。身愈劳愈强健。'又有云:'食取补气,不饥即已。'”饱生众疾,“信乎养身之不在安饱也”。人要健康长寿,主要不在于安饱。清人陈康祺讲了他自身的亲身经历,当年避乱于山中时,偶然得一鱼一肉,如同“八珍”,甘美无比。后来到江南等地做官,僚友之间互相宴请,节日更是忙碌于餐桌之间,有时一天要赴宴四五处,每宴必然是山珍海味杂陈于前,但他却再也没有从前那个食欲了,每次听到有人请吃饭就皱眉头。为什么呢,他总结原因在于,吃得太多太饱,饮食健康的关键在于一个“少”字。“是以宋人治具宴客有三字诀:曰烂,曰热,曰少。烂则易于咀嚼,热则不失香味,少则俾不属餍而可饫。后品'少'之一字,真妙诀也。”(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3,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9页。梁章钜总结了他几位老师长寿的原因后说:“今人以饱食安眠为有生乐事,不知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养生家所忌也。”他认为,真正的养生家是忌讳饱食安眠的。

晚清重臣李鸿章,上了年纪之后,每天以牛肉汁、葡萄酒为食,二者都是经过西医检查的。牛肉汁以温水冲服,热则无效。葡萄酒每餐后喝一杯,用以帮助消化。晚清川督刘秉璋,平生每餐只吃一碗饭,晚年所食更少,菜也吃得少,几乎只吃一样菜。偶然得病,则禁食,病好后“仍清斋数日”。虽然是这样个吃法,却精神健旺,步履如年轻人一般。到了80岁以后,眼能看极小的字,耳能听极细之声,牙能嚼坚硬之物,而且“声如洪钟”,可见少食者多长寿。著名文人袁枚是个好吃佬,“精于饮馔”,但晚年多病,从他的诗集来看,他的病往往要服用大黄一类去火的药,显见得他是吃得太多了,“为食所伤”。虽然袁枚也活了80多岁,但清代养生家认为,他若不是精食美馔,身体或可更好,如能节食,说不定可活到100岁呢。(清)刘声木:《苌楚斋五笔》卷2,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9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