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按压步骤:心理管理17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8:42:09

心理管理17

 

1、《怎样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在强烈的虚荣心支使下,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把它克服掉。虚荣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对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方面。一个人的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否则就要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的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1.做到自尊自重克服虚荣心这是首先要做到的。做人起码要诚实、正直,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不惜用人格来换取。有的少女为了满足物质的追求,牺牲自己最宝贵的贞操,是值得深思的。只有把握住自尊与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

2.树立崇高理想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的美,不图虚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同时,做到自知之明。这就是说要能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消除为实现理想而存在的差距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3.正确对待舆论因为,虚荣心与自尊心是联系的,自尊心又和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决定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2、《不可忽视情绪锻炼》 
  “体育锻炼”,这词儿常听说。“情绪锻炼”,有这一说吗?有!前者是“身体健康”之必需,后者则是“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人的情绪无非有两种。一是愉快情绪,二是不愉快情绪。无论是愉快情绪还是不愉快情绪,都要把握好它的“度”。否则,“愉快”过度了,即要乐极生悲。古时有范进中举之日便是疯了之时的先例,现今也有因摸彩中了大奖而欢喜得神经失常的报道。至于不愉快过度的悲剧更多。有资料讲,80%的溃疡病患者有情绪压抑的病史;还有急躁易怒者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自卑、精神创伤、悲观失望者易患癌症。生气也是一种不良情绪。“气为百病之长”。可见保持良好情绪之重要。

  情绪不是不可以控制的,这需要平日的锻炼。首先,要学习点辩证法,懂得用一分为二、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事物看“死”。其次,要陶冶情操,培养广泛的兴趣,如书法、绘画、弈棋、种花、养鸟等,可择其所好,修身养性。再次,不要经常发脾气,遇事要量力而行;要有自知之明,要相信别人,多为别人着想。还有,要学会倾泻,有欢乐,不妨学学孩子跳几跳,放开嗓子吼几句;有苦恼,也不要闷在肚里,可向亲朋倾诉一番,甚或大哭一场。要广交朋友,消除孤独。多参加些体育锻炼,也是与情绪锻炼相辅相成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总之,激怒时要疏导、平静;过喜时要收敛、抑制;忧愁时宜释放、自解;思虑时应分散、消遣;悲伤时要转移、娱乐;恐惧时寻支持、帮助;惊慌时要镇定、沉着。情绪锻炼好,心理健康了,再加上身体健康,才算一个真正的健康人。 

3、《找回好心情有计可施》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精神紧张,心理负荷增加,从而有碍身心健康,诱发胃溃疡、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等多种病症。下列行为疗法有助于你消除精神紧张状态,使你恢复良好的心情,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理发
 
  一个人的情绪好坏,似乎和理发扯不上任何关系;心理学家却建议人们在情绪欠佳时去理发,这样心理上的不平衡即可得到调节。当一个人在洗发、梳理、吹风的过程中,他的精神兴奋、心情舒畅,同时心律变缓,血压下降5%。所以,从美发厅走出来时,他(她)不仅看起来漂亮,而且心情愉快,身心健康也明显地增进了。
 
  ■聊天心理学家认为,聊天是获得美好心情的一种有效而愉快的手段。茶余饭后,节假闲暇,亲朋好友一聚,合家老少相围,连珠的妙语,风趣的谈话,一切烦恼琐事都会抛于脑后。聊天之乐,益于身心。
 
  ■欣赏音乐
 
  音乐疗法兼有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两种作用。节奏感强、音调高昂的乐曲,可增强信心,振奋精神;节奏缓慢、音调和谐的乐曲,可使呼吸平稳,心跳规律,血压下降,有助于调整植物神经功能,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
 
  ■雨中散步
 
  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毛毛细雨中轻松悠闲地散步,能充分领略雨中的自然美景,犹如欣赏一首欢快的交响乐,从而陶冶性情,驱烦解忧,有益于心理平衡。初降雨时会产生大量的“空气负离子”,这种享有“空气维生素”美誉的物质,可以调节神经功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进而起到安神镇静、防病健身的作用。
 
  ■白日做梦
 
  白日做梦常用来讽刺那些不切实际空想好事的人。然而,从心理学观点来说,做白日梦是一种有效的松弛心理神经的方法。专家们认为,“空想”对松弛身心、解决问题大有益处。你幻想的加薪、升迁甚至“做梦娶媳妇”,都事出有因。美国心理学家指出,白日梦虽然是虚幻的“遐想”,但对人的精神心理有积极作用。对每日从事紧张、刻板、枯燥工作的人们,白日做梦能使你从乏味、烦恼的现实中游离出来,徜徉于白日梦境中,情绪能获得松弛,有助于消除生活和工作中的不悦。
 
  ■换水洗脚
 
  经常处于紧张工作和生活状态中的人们,如果坚持每晚用不同温度的水洗脚,可有效地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换水洗脚的方法是:用热水洗脚2至5分钟,然后换温水,过2分钟再换微温水,最后用凉水洗脚2至4分钟,换水洗脚似乎比较麻烦一些,但其镇静安神作用独特,经常坚持对增进身体健康有益。
 
  ■拥抱大树
 
  当你心情不畅、烦事缠身时,不妨到郊外、公园等环境幽雅静谧的地方,伸开双臂拥抱大树2至3分钟,定会使你产生身心舒畅的效果。医学家认为,拥抱大树可以使机体释放“快乐”激素,而与之作用相反的肾上腺素即“压抑”激素分泌减少。在“快乐”激素的调节下,人的心情格外愉悦舒畅。

4、《缺少幽默感的心理贫困》
 
    在人生道路上,挫折和失败是常有的事,如果忍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得不到提高,则焦虑和紧张就会常常困扰我们的身心。假如你拥有幽默,也就具有了随环境变化不断加以调节自我心理的有力武器,即可利用幽默减轻生活中因失败带来的痛苦。
 
  有位年轻人,一面查看那辆崭新摩托车被撞后的残骸,一面对周围的人说:“唉,我以前总说,有一天能有一辆摩托车就好了。现在我真有了一辆车,而且真的只有一天”。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起来。对这个年轻人来说,车被撞已无可挽回,但他并没有看得很重,而是利用幽默的力量,既减轻了自身的痛苦和不愉快,又给围观的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幽默常会给人带来欢乐,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等。确实,幽默有助于消除敌意,缓解摩擦,防止矛盾升级,还有人认为幽默还能激励士气,提高生产效率。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家公司通过调查证实,参加过幽默训练的中层主管,在9个月内生产量提高了15%,而病假次数则减少了一半。测验则证明了沉闷乏味的人和具有幽默感的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幽默感心理调节功能和作用所在。
 
  (1)智商经多次心理测验证实,幽默感测试成绩较高的人,往往智商测验成绩也较高,而缺少幽默感的人其测试成绩平平,有的甚至明显缺乏应变能力。
 
  (2)人际关系具有幽默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比较好的人缘,他可在短期内缩短人际交往的距离,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赖。而缺乏幽默感的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往,也会使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3)工作业绩在工作中善于运用幽默技巧的人,总是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据统计,那些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并非都是最勤奋的人,而是善于理解他人和颇有幽默感的人。
 
  (4)对待困难的表现幽默能使人在困难面前表现得更为乐观、豁达。所以,拥有幽默感的人即使面对困难也会轻松自如,利用幽默消除工作上带来的紧张和焦虑;而缺乏幽默感的人,只能默默承受痛苦,甚至难以解脱,这无疑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显而易见,人们具有幽默感,有助于身心健康。因此,要善于培养幽默感,如有机会可参加专门的幽默训练,但更重要的还是,从自我心理修养和锻炼出发来提高自己。
 
  释放心襟,开阔心胸。不要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要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学会善意地理解别人。正确地认识自我,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总是保持一种愉悦向上的好心情。
 
  主动交际,缓解压力。交往是人的本能行为,主动扩大交际面,有利于缓解工作压力。在人际交往中,使自己交际方式大众化,与人为善,主动帮助他人,从中获得人生乐趣。
 
  掌握幽默的基本技巧。一是必要时先“幽自己一默”,即自嘲,开自己的玩笑;二是发挥想像力,把两个不同事物或想法连贯起来,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注重与形体语言的搭配和组合。
 
  幽默就是力量。如果在交往中逐步掌握了幽默技巧,就会巧妙地应付各种尴尬的局面,很好地调节生活,甚至改变人生,使生活充满欢乐.

5、《用幸福衡量财富》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发生在你我身边的财富现象无穷无尽,显得扑朔迷离。而我们,总是不断尝试着给这些凌乱的财富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借此预测未来。迈入2003 年,新年第一期《财富周刊》带给读者的,正是这样一种解释财富现象的新视角---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经济学。

 这就是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 Kahneman )带给人们的"前景理论"新方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术远见,历来被视为当代经济学的风向标。不少赫赫有名的经济理论,当年正是从诺贝尔奖开始走向巅峰,为大众所熟知的。刚刚获此殊荣的"前景理论"自然成为世人关注的热门理论。作为"前景理论"基石的心理学对经济学产生的重大影响,也自然重又为世人所关注所重视。

  而心理学的吃香,本身也折射出"9·11事件"以后弥漫在世人心中的不确定情绪。传统经济学崇尚的是基于精密数学模型的理性主义,而心理学则强调实验,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回首2002 年,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低谷,恐怖袭击时有发生,海湾局势又开始日趋紧张……多事之秋,人们转而从心理学中寻求对财富的理解,也在情理之中。

  卡尼曼在做诺贝尔演讲时,特地谈到了一位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就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中心主任奚恺元教授。奚教授用心理学来研究经济学、市场学、决策学等学科的问题,是这个领域的主要学者之一。日前,奚教授在复旦大学和中欧工商学院发表演讲,采用大量的实例阐释了前景理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以及心理学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财富周刊》在本文中截取的,正是演讲中的精彩片段。细细读来,您会发现:小到个人购物消费,企业的风险决策,大到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社会上林林总总的财富现象,都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03年,让我们换个视角看财富。

  看上去很美---在差的物品上花更多的钱
  如果有两个匹萨,他们的配料和口味等其它方面完全相同,只不过一个比另外一个更大一点,你是不是愿意为大的匹萨支付更多的钱?

  答案似乎毫无疑问是肯定的。人应该都是理性的,对于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人们总是愿意为好的东西支付更多的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决策却并不总是如此英明。

    来看一个奚教授于1998 年发表的冰淇淋实验。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你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

  如果人们喜欢冰淇淋,那么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们喜欢杯子,那么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别判断的情况下(评点:也就是不能把这两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决策所依据的参考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人们反而愿意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实验表明:平均来讲,人们愿意花2.26 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却只愿意用1.66 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

  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比如在冰淇淋实验中,人们其实是根据冰淇淋到底满不满来决定给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钱的。(评点:呵呵,哈根达斯不常吃,太贵,麦当劳那个平时卖2元、炎夏季节1元的冰淇淋蛋筒倒是吃的人很多。整个螺旋形的冰淇淋高高地堆在蛋筒之外,虽然三口两口就吃完了,但看起来就是感觉很多、很超值。还有肯德基的薯条,常听朋友说买小包的最划算,其实又没谁一根根数过,不过是小包的包小,看上去装得满扑扑的罢了。人们总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眼睛,实际上目测最靠不住了,聪明的商家就善于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制造"看上去很美"的效果。)

  再来看一个奚教授做的餐具的实验。比方说现在有一家家具店正在清仓大甩卖,你看到一套餐具,有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碟,共24件,每件都是完好无损的,那么你愿意支付多少钱买这套餐具呢?如果你看到另外一套餐具有40件,其中24件和刚刚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无损,另外这套餐具中还有8个杯子和8个茶托,其中2个杯子和7个茶托都已经破损了。你又愿意为这套餐具付多少钱呢?结果表明,在只知道其中一套餐具的情况下,人们愿意为第一套餐具支付33美元,却只愿意为第二套餐具支付24美元。

  虽然第二套餐具比第一套多出了6个好的杯子和1个好的茶托,人们愿意支付的钱反而少了。因为到底24件和31件算是多,还是少,如果不互相比较是很难引起注意的,但是整套餐具到底完好无缺还是已经破损,却是很容易判断的。瞧,人们还是依据比较容易判断的线索做出判断的,尽管这并不划算。(评点:这是"完整性"概念,一套餐具件数再多,破了几个也得归入次品,人们要求它廉价是理所当然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嘛。不过,商家也可以善加利用人们认为次品必廉价的心理,比如一套好好的家具,五斗橱上蹭破块漆、掉了个原装把手,只能作为处理品卖了,有的商家脑筋急转弯,把价格抬高一倍,再打个大大的叉,下面写上对折处理,实际上还是原来的价,结果反而一下子卖出去了。且不论是否有欺诈的嫌疑,但完整性概念还是有好的应用。在为人处事上也用得到,常言道"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就是说一个人做好了20件事,只要有两、三件做错了、没做好,另外一个人只做了10件事,但都做好了,别人对第二个人的评价往往比对第一个人高。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人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踏踏实实地做事,把损失降到最少就是得益。)其实,大到联合国的公共决策都可能发生这种偏差。来看这样一个实验。比如说太平洋上有小岛遭受台风袭击,联合国决定到底给这个小岛支援多少钱。假设这个小岛上有1000 户居民,90%居民的房屋都被台风摧毁了。如果你是联合国的官员,你以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但假如这个岛上有18000 户居民,其中有10%居民的房子被摧毁了(你不知道前面一种情况),你又认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后面一种情况下的损失显然更大。可实验的结果显示,人们觉得在前面一种情况下,联合国需要支援1500 万美元,但在后面一种情况下,人们觉得联合国只需要支援1000 万美元。据说,这个实验从一般的市民到政府官员,屡试不爽。(评点:这个故事对于政府的决策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赌徒永远口袋空空---钱和钱是不一样的

  钱就是钱。同样是100 元,是工资挣来的,还是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拣来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一般来说,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这证明了人是有限理性的另一个方面: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虽说同样是100 元,但在消费者的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芝加哥大学萨勒( Thaler )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

    比如说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 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 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会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 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子。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子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 元钱买张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掉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 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没有道理丢了电话卡后仍旧去听音乐会,而丢失了票子之后就不去听了。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子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 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评点:把不同的钱归入不同的账户,这就是为什么赌徒的口袋里永远没钱的道理,输了当然没什么好说的,赢了,反正是不劳而获来得容易,谁愿意存银行啊?从积极的方面讲,不同账户这一概念可以帮助制订理财计划。比如一家单位的员工,主要收入由工资---用银行卡发放、奖金---现金发放构成,节假日和每季度还有奖金,偶尔炒个股票、邮币卡赚点外快,那么可以把银行卡中的工资转入零存整取账户作为固定储蓄,奖金用于日常开销,季度奖购买保险,剩余部分用于支付人情往来,外快则用来旅游休闲。由于在心理上事先把这些钱一一归入了不同的账户,一般就不会产生挪用的念头)

  类似的概念还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政策。比方说,一个政府现在想通过减少税收的方法刺激消费。它可以有两种做法,一个是减税,直接降低税收水平,另外一种是退税,就是在一段时间后返还纳税人一部分税金。从金钱数额来看,减收5%的税和返还5%的税是一样的,但是在刺激消费上的作用却大不一样。人们觉得减收的那部分税金是自己本来该得的,是自己挣来的,所以增加消费的动力并不大;但是退还的税金对人们来说就可能如同一笔意外之财,刺激人们增加更多的消费。显然,对政府来说,退税政策比减税政策,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痛苦让人记忆犹新---人人怕风险,人人都是冒险家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是会选择躲避呢,还是勇往直前?

  让我们来做这样两个实验
---
  一是有两个选择,A是肯定赢1000 元,B是50%可能性赢2000 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大部分人都选择A,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

  二是这样两个选择,A是你肯定损失1000 元,B是50%可能性你损失2000 元,50%可能性你什么都不损失。结果,大部分人选择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上面两个问题,你会发现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假定你现在先赢了2000 元,那么肯定赢1000 元,也就是从赢来的2000 元钱中肯定损失1000 元;50%赢2000 元也就是有50%的可能性不损失钱;50%什么也拿不到就相当于50%的可能性损失2000 元。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了。这就是卡尼曼"前景理论"的两大"定律"。

  "前景理论"的另一重要"定律"是: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让我们来看一个萨勒曾提出的问题: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低于美国年均车祸的死亡率)会突然死亡,现在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这种药呢?那么现在请你再想一下,假定你身体很健康,如果说现在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测试他们新研制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服用后会使你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么你要求医药公司花多少钱来补偿你呢?在实验中,很多人会说愿意出几百块钱来买药,但是即使医药公司花几万块钱,他们也不愿参加试药实验。这其实就是损失规避心理在作怪。得病后治好病是一种相对不敏感的获得,而本身健康的情况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对人们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损失,显然,人们对损失要求的补偿,要远远高于他们愿意为治病所支付的钱。

  不过,损失和获得并不是绝对的。人们在面临获得的时候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偏爱风险,而损失和获得又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所使用的观点,可以改变人们对风险的态度

   比如有一家公司面临两个投资决策,投资方案A肯定盈利200 万,投资方案B有50%的可能性盈利300 万,50%的可能盈利100 万。这时候,如果公司的盈利目标定得比较低,比方说是100 万,那么方案A看起来好像多赚了100 万,而B则是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多盈利200 万。A和B看起来都是获得,这时候员工大多不愿冒风险,倾向于选择方案A;而反之,如果公司的目标定得比较高,比如说300 万,那么方案A就像是少赚了100 万,而B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少赚200 万,这时候两个方案都是损失,所以员工反而会抱着冒冒风险说不定可以达到目标的心理,选择有风险的投资方案B。可见,老板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盈利目标来改变员工对待风险的态度。
  再来看一个卡尼曼与特沃斯基的著名实验:假定美国正在为预防一种罕见疾病的爆发做准备,预计这种疾病会使600 人死亡。现在有两种方案,采用X方案,可以救200 人;采用Y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救600 人,三分之二的可能一个也救不了。显然,救人是一种获得,所以人们不愿冒风险,更愿意选择X方案。

  现在来看另外一种描述,有两种方案,X方案会使400 人死亡,而Y方案有1/3 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 的可能性600 人全部死亡。死亡是一种失去,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冒风险,选择方案B。

  而事实上,两种情况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救活200 人等于死亡400 人;1/3 可能救活600 人等于1/3 可能一个也没有死亡。可见,不同的表述方式改变的仅仅参照点---是拿死亡,还是救活作参照点,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奚教授介绍,这是新经济学对微观经济学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风险决策理论的修正。传统的经济学是一个规范性的经济学,也就是教育人们应该怎样做。而受心理学影响,经济学更应该是描述性的,它主要描述人们事实上是怎样做的。风险理论演变经过了三阶段:从最早的期望值理论( expectedvalue theory ),到后来的期望效用理论( expectedutilitytheory ),到最新的前景理论( prospecttheory )。其中前景理论是一个最有力的描述性理论。

概括来说,前景理论有以下三个基本原理:(a)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b)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c)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前景理论有很多应用。除了上面谈到的例子之外,奚教授又谈到了另外一个应用:怎样公布好消息和坏消息。如何发布消息甚至可以影响股市的走势。如果说一家公司要向它的股东/股票持有人公布一项好消息,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公布这个好消息才能使它产生最积极的效果呢?如果要公布的是一项坏消息,公司又该如何做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个消息的不利影响呢?

  奚教授讲到了最早由 Thaler 提出的四个原则:

  (a)如果你有几个好的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分开发布。比如假定今天你老板奖励了你1000 块钱,而且你今天在一家百货商店抽奖的时候还抽中了1000 块钱,那么你应该把这两个好消息分两天告诉你妻子,这样的话她会开心两次。根据前景理论,分别经历两次获得所带来的高兴程度之和要大于把两个获得加起来一次所经历所带来的总的高兴程度。

  (b)如果你有几个坏消息要公布,应该把它们一起发布。比方说如果你今天钱包里的1000 块钱丢了,还不小心把你妻子的1000 块钱的手机弄坏了,那么你应该把这两个坏消息一起告诉她。因为根据前景理论,两个损失结合起来所带来的痛苦要小于分别经历这两次损失所带来的痛苦之和。
  (c)如果你有一个大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坏消息,应该把这两个消息一起告诉别人。这样的话,坏消息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所冲淡,负面效应也就少得多。

  (d)如果你有一个大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好消息,应该分别公布这两个消息。这样的话,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淹没,人们还是可以享受好消息带来的快乐。

  奚教授认为,不仅是个人可以应用这些原则来影响他们所关注的人的高兴程度,公司也同样可以用这些原则影响股票持有者的投资行为。

  让人人拥有快乐---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想不想换一个工资更高的工作?

  当然想。

  为什么要追求更多的工资呢?

  为了生活更富裕。 那么生活更富裕为了什么呢?

  
……
  归根究底,人们最终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因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

  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但奚教授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举个例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 GDP 翻了几番,但是许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却没有什么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奚教授指出,人们到底是不是幸福,取决于许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鉴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奚教授正在发展一种新的、严格的理论来研究如何最大化人们的幸福。和经济学( Economics )相对应,奚教授把这种科学叫做"幸福学"( Hedonomics )。这个理论提出: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那么除绝对财富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的幸福呢?

  时间性的比较和社会的比较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感。比如你最近在上海的市中心买了一套别墅,你觉得很开心。但实际上你觉得开心只有很少一部分因为你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给你带来的,更多的是因为比较而产生的。从时间性比较来说,如果你以前住在阁楼里,那么现在你住别墅你会感到非常幸福。如果你以前住的是花园洋房,那么你不会感到特别开心。从社会性比较来说,如果你和你周围的人,你的朋友同事进行比较时发现,其他人都还住在普普通通的公房,而你现在有自己的别墅,你当然会很开心。如果说你周围的人现在已经都住在更好的地方了,那么你就算住在别墅里感觉舒服,你也不会非常开心。

  幸福的另外一个来源是脉冲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如果一个人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而没有什么变化,他是不会比一般人幸福的。也就是说,舒适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而如果一个人本身生活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他时不时地会有一些起伏变化,比如旅游、探险等,这些脉冲式的快乐则能使人感觉到更加幸福。(评点:美国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但据调查欧洲人普遍感到比美国人幸福,欧洲人虽然住的房子比美国人小、开的车子也比美国人小,但他们省下了钱来度假。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幸福感。这是一个很好的教益,公司不妨鼓励员工好好利用每年的休假,员工感到幸福的同时,对公司的认同感也会提升。)奚教授又举了一个简单而耐人寻味的例子,现在到年底了,许多公司都会发放奖金给员工。比方说有两种选择,一是发1200 元现金给员工,另一种是发给员工两张上海最好的法国餐厅的就餐券,价值1200 元。哪个更好呢?肯定是前面一种更实惠,而且如果把这两种方法给员工选择的话,人们也会选择前面一种。但如果你把这两种奖励分别给两组员工(他们不知另一组所获奖励),则是拿到后者(1200 元就餐券)的员工在多年后还会津津乐道谈起此事,长久的快乐记忆有助于增加员工愿为公司效力的凝聚力。

    同样的道理在员工报酬方面是很有用的。假定你是一家公司的CEO,你有两种支付员工报酬的方式。一种方式你可以给员工支付定额的高薪,另一种方式你可以给员工相对低一些的工资,但是时不时给他们一些奖励。客观来讲,你的公司第一种方式中花的钱更多,但是奚教授指出,你的员工会在第二种方式中更高兴,而这个时候公司花的钱还更少!(评点:当然,如果你的公司现在已经采取的是类似第一种的支付定额高薪的方式,那么现在要转换成第二种支付方式已晚,因为降低工资总是让员工很不开心的。)我们无法讳言这样的现实: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人人都在希望自己的钱包变得更鼓,人人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富翁。

  但我们同样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可能期望人人都成为富豪。富裕阶层与弱势群体之间的贫富鸿沟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从这个意义上,"终极目标是幸福的最大化"的论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绝对财富的鸿沟无法填平,而幸福感却会将可能被每一个人所拥有。我们关注财富人生,希望财富增加的时候,幸福感也能与日俱增。我们同样关注弱势群体,希望每一个普通百姓都拥有幸福。增加全社会的幸福感,这是政府的责任,也理应成为社会上每一个成员自发的追求。当然,社会在进步,满足感和不满足感都是相对的,不以偏概全,新经济学可以引导看事物好的一面,不把坏的一面放大,来让人们获得幸福感。

  21世纪,是追求幸福的世纪。

卡尼曼和前景理论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卡尼曼因为"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摘得2002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长期以来,正统经济学一直以"理性人"为理论基础,通过一个个精密的数学模型构筑起完美的理论体系。而卡尼曼教授等人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则从实证出发,从人自身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出发,去揭示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其矛头直指正统经济学的逻辑基础---理性人假定。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开始研究行为经济学,但早期的研究比较零散。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由卡尼曼与特沃斯基( Tversky )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行为经济学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且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前景理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机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卡尼曼的获奖,有可能改变未来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6、《快乐配方》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你累了吗?来自周围的压力,你还能承受多久?是逃避,还是调适?真心地问问自己:你快乐吗?

  现代人面对的机遇和竞争越来越多,因而需要承担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无法变更的事实。 要想生活得轻松快乐,就必须直面压力的挑战,用恰当的方法给自己减压。

下面是能够减压的快乐配方。 
【A】清楚自己的事情 往往,让我们晕头转向的,并不是繁重的工作,而是我们没有搞清楚自己有多少工作,该先做什么。在工作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使你感到“不那么累”了。 从清理自己的办公桌开始,把桌上的其他纸张都清除掉,只留下你要处理的内容。

【B】接受现实的自己 给自己增加许多额外要求和太大压力的人,常是追求完美的人,他们对自身极为 苛刻,总是不能很好地悦纳自己。那么,从现在开始,转向自我接受。对自己并不完美的外貌、有些瑕 疵的为人处世,以及并非尽善尽美的工作状态,都要努力赞赏。有时应当心安理得地承认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一定会让你感觉轻松很多。

【C】结交快乐的朋友 中国有句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总是接触沉闷忧郁的人,久之你也会感到自己变得很压抑、很沉闷;如果你总是结交快乐、轻松的朋友,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变成一个快乐而热力四射的人。人的神情和态度就像麻疹一样,是有感染力的。那么,让快乐、轻松的朋友把快乐感染给你,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你就会感到不那么沉重。

【D】倾诉和释放 如果你愿意,可以向你信赖的朋友倾诉你的烦恼,告诉他所承担的一切和你的心情。如果你更愿意自己一个人来面对,那么就找一个寂静优美的地方,在落叶的最深处任凭情绪自由释放。哭泣,大声地呼喊,或者跑一跑、跳一跳,别想自己是不是够文雅,尽情地释放心头那种喘不过气的感觉。让自己在接下来的一轮挑战中轻装上阵。

【E】亲近大自然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儿女。当你感到压力太重时,不妨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利用闲暇散散步,打打球,短程的旅游对于缓冲压力更不失为一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有效方法。在绿树青山之间,在江河大海边,让一切压力都随风而去。如果实在抽不开身,在办公室里也可以“忙里偷闲”地让心灵回归自然。如每天工作三小时,放下工作,向窗外眺望三五分钟,视野尽量向开阔的远处伸展,在大脑和视觉疲劳减轻的同时,压力也会得到释放。

【F】来一点情趣 给自己一个空间,给自己一点时间,做一个“有趣”的人,用一种其他的活动或爱好(如读书、听音乐、烹饪、唱歌等等)来调动内心轻松、快乐的情绪,让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相互抵消,能够有效地减轻心理压力。

【G】膳食平衡 咖啡、浓茶并无益处,应遵循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保持身体的最佳健康状态,这是承担巨大压力挑战的生理基础。有的人为了方便省事,常用快餐食品来应付日常饮食,结果会导致高热量高脂肪食品摄入过多,蔬菜水果摄入太少。热量摄入多会造成代谢物质在体内堆积,加重了身体器官的负担,会感到身体容易疲劳,耐负荷力也相应地变差。而且,有一些高负荷的人养成了靠浓咖啡和浓茶提神的习惯,以此缓解紧张情绪,应付睡眠的不足。事实上,疲劳是承担过度压力后的正常生理反应,最佳消除方式是睡眠,咖啡和浓茶只能起到暂时兴奋的作用,且会加速体能的消耗,对真正缓解疲劳和减轻压力并无益处。压力大的人可经常吃一些燕麦片等富含纤维的食品。

7、《如何应付尴尬》  
  尴尬是在生活中遇到处境窘困、不易处理的场面而使人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在这种时候,人的感受比公开的批评还使人难受,引起面孔充血、心跳加快、讲话结巴等。

  尴尬有时是对方有意的,依仗亲密的关系公开揭你的短,或讲述你过去的傻事。有时是无意的,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你的隐痛之处。如果真的动气,别人还会说你没有涵养,可见,尴尬是人在生活中不愿碰到还不能不碰到的,问题在于怎样应付尴尬。

  要学会自我解嘲。受到讥讽之后,千万不要把时间花在思考对方抱有什么目的跟我过不去的上面,更不能假设有什么“深仇大恨”。因为有意者可能是习惯,对谁都这样,无意者更不能激化矛盾。让心情放松,把这种耍笑自己转移给大家。如有人说“你不愧是属猪的,真能吃”,不妨接上一句“所以咱们才能聚到一起呀”。

  要用幽默来保护自己。幽默感是避免人际冲突,缓解紧张的灵丹妙药,不会造成任何损失,不会伤及任何人、事。萧伯纳有一次遇到一位胖得像酒桶似的牧师,他挖苦萧伯纳: “外国人看你这样干瘦,一定认为英国人都在饿肚皮。”萧伯纳谦和地说:“外国人看到你这位英国人,一定可以找到饥饿的根源。

  如果活动中出现尴尬局面,幽默更是使双方摆脱窘迫的好法。如:双方单位的联欢,男女舞伴第一次跳舞,由于一方的水平低发生了踩脚的情况,说“没关系”,这样礼貌的话可能还会加重对方的紧张,更会失去协调性。如果用一句“地球真小,我俩的脚只能找一个落点了”的话,可使双方欢笑而心理放松。

8、《人生中有力的十种情绪》
  (1)爱 与 温 情

     任何负面的情绪在与爱接触后,就如冰雪遇上了阳光,很容易消融了。如果现在有个人跟你发脾气,你只要始终对他施以爱心及温情,最后他便会发改变先前的情绪。

福克斯说的好,只要你有足够的爱心,就可以成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

(2)感 恩

     一切情绪之中最有威力的便是爱心,但它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出来。感恩也是一种爱,因而安东尼.罗宾喜欢通过思想或行动,生动表达出自己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好好珍惜上天赐给他的、人们给予他的、人生经历的。如果我们常心存感恩,人生就会过得再快乐不过了,因此请好好经营你那值得经营的人生,让它充满了芬芳。

(3)好 奇 心
 
      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人生能不断成长,那么就得有像孩童般的好奇心。孩童是最懂得欣赏"神奇"了,因为那些神奇,能占据孩童的心灵。如果你不希望人生过得那么乏味,那就生活中多带些好奇心;如果你有好奇心,那么便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奥妙之处,你就能更好地发挥潜能。这是个环环相扣的道理,你有必要好好去研究,因此好好发挥你的好奇心,那么人生便是永无止境的学习,其中全是发现"神奇"的喜悦。

(4)振 奋 与 热 情

     如果做任何事情带着振奋与热情,它就会变得多彩多姿,因为它们能把困难化为机会。热情最有伟大的力量,鼓动我们以更快的节奉迈向人生的目标。19世纪英国著名首相狄斯雷利曾就过这样的话:"一个人要想成为何去伟人,唯一的途径便是做任何事都得报着热情。"我们要如何才会有热情呢?就跟要如何才会有爱、有温情、有感恩和好奇心一样,只要我们决定想热情!你可以运用表情:讲话要有力、看事情要远、以无比的决心去追求期望的目标。可千万别想浑浑噩噩过日子,那不仅生活过得会很乏味,人生也会充满了贫瘠。

(5)毅 力
     上面所说的都很有价值,然而你若是想在这个世界留下值得让人怀念的事迹,那就非得有毅力不可。毅力能够决定我们在面对困难、失败、诱惑时的态度,看看我们是倒下去了还是屹立不动。如果你想减轻体重、如果你想重振事业、如果你想把任何事做到底,单单靠着"一时的热劲"是不成的,你一定得具备毅力方能成事,那是你产生行动的动力源头,能把你推向任何想追求的目标。具备毅力的人,他的行动必然前后一致,不达目标绝不罢休。

     安东尼.罗宾认为,只要你有毅力,就能够做成任何大事;反之,缺了毅力,你就注定失败和失望。一个人之所以敢于冒险去做任何事情,凭的就是他们的勇气,而勇气则源生于毅力。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是勇往直前或是半途而废,就看他们是否时常练习他的毅力"情绪肌肉"。埋着头硬干不表示就是有毅力,必得能察看出实际情况的变化,并不失时机地改变自己的做法,试问,如果你只要走两步路便能找到出口,难道非得把墙打个洞才能出去吗?有时候单有毅力并不一定能成事,你还得有
……
(6)弹 性

     要保证任何一件事能够成功,保持弹性的做事方法绝不可少。要你选择弹性,其实也就是要你选择快乐。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必然会遇到诸多无法控制的事情,然而只要你的想法行动能保持弹性,那么人生就能永保成功,更别提生活会过得多快乐了。芦苇就是能弯下身,所以才能在狂风肆虐下生存,而榆树就是想一直挺着腰杆,结果为狂风吹折。如果你能好好培养上述那些情绪,就必然会觉得充满
……
(7)信 心

    不轻易动摇的信心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如果你想一直都有信心,甚至对于始终未曾接触过的范围,那么你一定要打从心里建立起"有信心"的信念。你得从此刻便开始学习想象并感受那份信心,相信自己有资格取得,但这不可能光做白日梦,希望着未来有一天它会平白地冒出来。当你有信心,就敢于尝试、敢于去冒险。要想建立信心有个办法,那就是不断练习去使用它。如果有人问你是否有信心能把鞋带系好?相信你在事实上会以十足信心回答说没问题,为什么你敢说得那么肯定?只因为你做过这件事情已经成千上万次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能不断从各方面练习自己的信心,迟早有一天你会发现,不知何时信心已在那里。

要想使自己能做各样的事情,你一定得去训练你的信心,千万不可害怕。很可惜的是,有许多人就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做,甚至于根本还没做就已经退缩了。在此需要告诉各位,许多成大事、立大业的人,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所拥有的信心,想想看,在他们之前可能还没任何可以借鉴的例子呢!也就是信心,推动着人类不断向前。一旦你建立起上述的情绪,就必然能体验到
……
(8)快 乐

     当安东尼.罗宾把快乐这一项加在最重要的追求价值表内时,大家都说:"你跟我们不太一样,你似乎很快乐。"事实上,罗宾是很快乐,可是却从未表现在脸上。你知道吗,内心的快乐跟脸上的快乐有很大的差别,前者能使你充满自信、对人生心怀希望、带给周围之人同样的快乐。脸上的快乐具有能消除害怕、生气、挫折感、难过、失望、沮丧、懊悔及不中用的能力,当你不管遭遇了什么事,硬是在脸上浮现笑容,就会使你觉得再也没什么比这个更让你难受的了。

     要想脸上表现出快乐的样子,并不是说要你不去理会所面对的困难,而是要知道学会如何保持快乐的心情,那样就有可能改变你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只要你能脸上常带笑容,就不会有太多的行动讯号引起你痛苦。

要想让自己很容易便觉得快乐,你就必须充满
……
(9)活 力

     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情绪,如果你不能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那就很难享受到拥有它的快乐。你要经常注意自己是否活力充沛,因为一切情绪都来自于你的身体,如果你觉得有些情绪溢出常轨,那就赶紧检查一下身体吧。你的呼吸怎样?当我们觉得压力利用很重时,呼吸就会很不顺畅,这样就慢慢把活力耗竭掉了。如果你希望有个健康的身体,那就得好好学习正确的呼吸方法。

     另外一个保持活力的方法,就是要维持身体足够的精力。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都知道每天的身体活动都会消耗掉我们的精力,因而我们得适度休息,以补充失去的精力。请问你一天睡几个小时呢?如果你一般都得睡上8至10个小时的话,很可能有些多了点,根据研究调查,大部分的人一天睡6到7小时就足够了。还有一个跟大家看法相反的发现,就是静坐并不能保存精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坐着也会觉得疲倦的原因。要想有精力,我们就必须"动"才行。研究发现我们越是运动就越能产生精力,因为这样才能使大量的氧气进入身体,使所有的器官都活动起来。惟有身体健康才能产生活力,有活力才能让我们应付生活中各样的问题。由此可知,我们一定得好好培养出活力,这样也才能控制生活里的各样情绪。

    当你的心充满一些具有活力的情绪,那么经由对人群的服务,可以让大家一同来分享富足。

(10)服 务

     某天午夜时分安东尼.罗宾驾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心中想着:"我得怎样做才能改变人生?"突然有个意念闪过脑际,罗宾如大梦初醒,兴奋得难以自持,随即把车开下交通道并停在路边,在笔记上写下了这句话:"生活的秘决就在于给予。
"
     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如果我们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不仅能丰富自己的人生,同时还可以帮别人,那种心情是再令人兴奋不过了。常常我们会被那些为了追求人生最高价值之人的故事所感动,他们无条件地去关心人们,带给人们极大的福气。每天我们都应该好好省思,到底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别只想到自己的好处。

一个能够不断地独善其身并兼善天下的人,必然是因他明白人生的意义,那种精神不是金钱、名誉、夸奖所能比的。拥有服务精神的人生是无价的,如果人人都效法,这个世界定然会比今天更美好。

 
9
、《七种高效思维的方法》  
  不少学者对人类思维的实际运动过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过研究。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发现高效思维者与低效思维者思考过程的区别在于,前者思考问题条理清晰,后者则混乱无头绪。那么高效思维的方法有哪些呢?基本方法如下:

        1.逐步接近法--经过简单的步骤来解答难题;把问题划分为几个部分,从而使问题的解决变得容易。耐心地一次研究一个问题或一个侧面,通过其中的逻辑联系找到你需要的答案;从问题中归纳出简明的“如果--那么“的关系,从而得到结论。
        2.'图表解析法--画出简图、表格、图解以及其他形象化的图形,来启发、帮助你思考,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解决数学、物理题。
       3.重新表述法--以你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将问题或中间结论加以重新表述、等值变化(推论),使你对问题理解得更清楚,使结论的获得更容易。
        4.分割限定法--通过某些简化的推论或直接抛开无关因素、不可能的因素以及方向,来缩小问题的范围,就像放一个篱笆在问题的周围,使它同无关因素隔开,使其范围得到限定,结果,问题的解答自然变得更加清晰、容易。
        5.充分列举法--简明地但不能有遗漏地列举出所有你在寻找答案时应当加以考虑的各种方案、各种可能性、各种情况、各种安排、各种组合等等。
        6.系列连环法--把各种可选择的方案、以及可能派生出来的方案、可能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整理出来,或按时间的序列,或按空间的序列,或按其它的某种关系,画出树形的图解或其它形式,使其系统、全面、连环起来,以便于你去追踪、考察、说明所有已知的、看起来有可能的办法和答案。
        7.异常跳跃法--遇到异常的,或走不通的路,或路太“漫长“,应及时停下来,重新考虑你的整个思路;跳跃到完全不同的思路、完全不同的观点或方法上去重新开始思考;扩大视野;把那些不寻常的、奇特的思路也包括进去。有时要借助于创造性的思维、形象思维的跳越来达到目的。
        总之,能清晰、高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正是有意、无意地运用了这七条基本方法。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智力竞赛中以及在实际生活冲,你会遇到形式各样的问题。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题目需要不同的专门知识、专门解法,你不妨试试。
 
10
、《健康性格的十种表现》 
  一、 直面人生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始终会面队现实,不管身处顺境或逆境;

二、 独立性 办事果断理智,不随波逐流,同时也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勇于承担可能的一切后果;

三、 从爱中获得力量,能够从爱自己的配偶、孩子、亲戚、朋友中得到乐趣和力量;

四、 制怒 生活中令人生气的事是难免的,但能够把握分寸,控制情绪;

五、 有长远打算 可以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利益。即使眼前利益很有吸引力。

六、 善于休息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懂得怎样去享受闲暇和休假。

七、 不见异思迁 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跳槽"持慎重态度。

八、 对孩子钟爱而宽容 喜欢孩子并肯花时间去了解和爱孩子。
九、 对人宽容 这种宽容和谅解不单是对性别不同的人,还包括种族、国籍以及文体背景和自己不同的人。

十、 不断学习和培养情趣。

 
11、《正确处理心理危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目前至少有5亿人存在各种精神心理问题,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其中2亿人患有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己进入“心理疾病时代”了,被列为当今人类十大死因之一的自杀,大多是由于心理疾病引起的。

    我们的医学专家指出,在未来的十年里,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青少年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将是危害我们人民健康的最大精神疾病。所以,专家们把“能正确处理心理危机”定为健康的新标志。

    那么,怎样才能圆满处理心理危机呢?就是在于遭受生活打击而不消沉不怨天尤人的自控能力。这是心理学家研究和调查而得出的结论,他们发现,生活中最顺利的人,大都重实际,可靠、人际关系良好,对于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有一种自控能力,而患严重抑郁症的人正是缺乏这种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的瓦伦特博士指出:“你可以承认存在着乌云,但别忘了乌云边缘的光明。”正确处理心理危机的最佳途径,是控制最初的冲动,反复权衡再做反应,这就是自控能力,只要具备这种能力,就会拨开乌云见光明。

12、《天气条件与心理健康》  
  气象条件是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要素,气象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气象条件,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憋闷、懒惰无力,甚至会导致精神病态和行为异常。

    研究表明,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事件,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资料表明,1982年至198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得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抑郁症,精神病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至少增加了5000次以上。究其原因,是"厄尔尼诺"这种异常气象变化,引起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和天气灾难,超越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发生坐卧不安、精神迟钝等症,意志薄弱者还会发出歇斯底里的哭叫声。

         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而高温或在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精神专家研究发现,当气温较高或有暖流入侵时,精神病人起床徘徊、无法入睡、叫喊骂人、摔打东西的情况显著增加,正常人也会有程度不同的情绪变化。由于高温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所以高温环境下的犯罪率也相对较高096年奥运会前夕,美国警方曾委派专家作过细致研究,发现亚特兰大的日犯罪事件总数,是随气温的升高而递增的,其中最热的6、7月份,犯罪率最高,偏偏奥运会在这一时段举行;为了减轻人们的恐惧感,奥运会组委会的负责人,一度谎称亚特兰大夏季气温不超过30℃。

   古谚云;"天昏昏令人郁郁。"意思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们的精神较懒散,心情也不畅快。我国的医疗气象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阴雨天气之所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下光线较弱,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这样,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就相对降低,人体神经细胞也就因此"偷懒",变得不怎么"活跃",人也就会变得无精打采。

    气象条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还发布未来天气里可能引发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以及"因天制宜"的防病措施建议。

 
13
、《我最喜欢的四句话》  
  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这是我在上高中时的一个办公室看到的,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当时,我在上高二,大概是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之前,班主任叫我到办公室有事,至于什么事我想不起来了,只是记住了这句话。我当时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非常自卑,尤其是数学成绩惨不忍睹。前途一片渺茫,我每天都在痛苦与不安中度过。这句话仿佛点燃了我的希望,照亮了我前进的路程。“迈步”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方法和毅力。数学是我要重点突破的,于是买了一本课外书,周日不会家,大做数学题。自己的精神状态也有所改善,相信自己的努力总会看得见成果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努力下,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我第一次进入了班里的前十名。1988年高考我的数学考了103分。但由于其他科的失利,我品尝到了落榜的滋味。1988年9月,我再次带着行礼迈进了高中的大门,开始了又一次的“迈步”,一年后,我终于迈进了师专的大门。走出大学的校门,我又把这句话传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希望这句话让他们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走向成功的彼岸。这句话以及我的那段经历,已经成为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句话之所以对我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我内心的希望之火并没有完全熄灭,而是在那个特殊的也许是偶然的时刻被点燃起来并且是越烧越旺。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就会有希望,只要抱有希望,前进的路上就会一路欢歌。
人的一生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活到老,学到老”这6个字同样告诉我们学习“只要迈步总不迟”。

细节决定成败
这也是一本书的名字。在看到这本书之前,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句话:细节决定过程,过程决定结果。几天之后,就看到了这本书。冥冥之中,与此书有一种缘分。
这本书我进行了摘录,虽然没写读后感,但我在实践中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个细节。
比如,05年寒假我留的寒假作业之一是让同学们出一份试卷,我提了8项要求。寒假结束后,小组长负责把作业收了上来,结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想。我的经验就是:要求一定要明确具体,凡是有人负责。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有评价。我做到了关注细节,引导大家也认识到关注细节的重要性。大家共同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效率。我发现不止一个同学把“细节决定成败”这6个子写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他们也在不断激励自己、督促自己。

每天给自己放假
这是《读者》上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我把全文打了下来,发送到了学校的网站上。我希望自己和大家都能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给自己一点闲暇时间,与大自然对话,与名著对话,与座机对话。放松是为了享受生活,也是为了更高地集中精力,提高工作效率。
我的放松方式:
看《读者》。美术作品的熏陶,精彩美文的感染,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再糟糕的心情,只要拿起《读者》,它就会带你走入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读者》对我来说真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它不止一次让我远离苦恼与困惑。我要特别感谢它。
去操场散步。去亲近大自然,看看天上的白云,看看地上的小草,自己紧张的心情会很快放松下来。感觉一下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温暖的阳光,活着正好。
选择一首好听的歌曲陶醉其中。比如王菲的《我愿意》和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对我来说都是百听不厌的歌曲。
偶尔给报刊、杂志投稿,放飞一个个希望,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在期待中度过,对未来充满遐想。敢于投稿,说明我对自己有自信,同时也督促自己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即使收到退稿信,也不会打消我的积极性,我深深知道,努力总会看得见的。
上网看看自己的主题帖——秋阳手记。在这里,我经常也写点东西与大家交流,大家也给了我一些回馈意见。每一个回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信心百倍。这也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网络成了我的休息驿站,丰富了我的视野。我衷心感谢《中国教师报》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
给朋友发送贺卡。用心选择一个精美的贺卡,写上真挚的祝福语,三两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免费给朋友送去温馨的礼物。想象着朋友收到贺卡的惊喜,自己心里同样兴奋不已。

做最好的自己
不知这句话出自哪里,我把它写在了我的手机显示屏上。每天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
一个人天资聪颖,能力极强,也不可能比任何人都优秀,只能在某些方面出类拔萃。只有不断超越自己,克服自身的弊端,做最好的自己。
在一些人眼中,我是勤奋的,也是成功的。但在我自己看来,我的成就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已是过眼云烟。我每天都告诉自己要从头开始,低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不求天天成功,只求天天进步。每天都有所收获对我来说就是成功。我对自己并不是非常的苛求,但要求也是有一定高度的。
做最好的自己,我的理想就是自己逐渐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过程中,放弃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改掉一些不良习惯,立足长远,理智地作出决定,确立自己的最终目标和分期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才有实现理想的可能。 
 
14、《人生十二个经典领悟!》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注: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是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注: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3、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说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注: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4、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带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注: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容易要求多于鼓励,更狭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5、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甚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
    (注: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结果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
    6、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赴□」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注: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7.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沿着下坡路快速前进着,有一个人后面紧紧地追赶着这辆车子。一个乘客从车窗中伸出头来对追车子的人说:“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我必须追上它,”这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是这辆车的司机!
    (注:有些人必须非常认真努力,因为不这样的话,后果就十分悲惨了!然而也正因为必须全力以赴,潜在的本能和不为人知的特质终将充份展现出来。)

    8.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
    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在你面对冲突和争执时,先想一想是否心中有亏,或许很快就能释怀了)
    9.某日,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而且满囗黑牙的司机还摇下窗户对他大骂一声:“猪!
    张三越想越纳闷,也越想越气,于是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

    才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不要错误的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学会按捺情绪,耐心观察,以免事后生发悔意。)
    10、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11.小明洗澡时不小心吞下一小块肥皂,他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打电话向家庭医生求助。医生说:“我现在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时后才能赶过去。
    小明妈妈说:“在你来之前,我该做甚么?

    医生说:“给小明喝一杯白开水,然后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让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时间了。

    (take it easy,放轻松放轻松些,生活何必太紧张?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何不坦然自在的面对。担心不如宽心,穷紧张不如穷开心。)

    12、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15、《怎样在三天内记住学生的名字》
        
    我认为,新接一个班时,班主任应在三天内记住班里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
    几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我体会到:班主任能否带好一个班级,管理好一个班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是否关系融洽,是否感情深厚.要使学生和自己的关系融洽,有感情,这自然要靠师生之间的较长时期的接触和了解,但师生一开始接触时的印象也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以后班级工作的开展.对一个人来说,名字,是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符号,也是最能够引起自己重视的字眼.将心比心,倘若我们自己与别人交往后,再见面时若对方能亲热地叫出自己的名字,我们一定会觉得对方特别可亲,感觉上一下子拉近了和对方的心理距离.新到一个班级,学生渴望得到班主任的注意和关心.而让学生觉得自己确实得到班主任的注意的,自然莫过于第二次见面时班主任就能叫出自己的名字了.当你才当了三天班主任,便能脱口叫出学生的名字时,那么,他(她)心中涌起的不止是惊异和感动,更会体会到班主任的关心和爱心
.
    学校教育学告诉我们,教育管理学生要投入情感.投入情感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充满爱心.因为,爱心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外在和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体,是评价一个人精神境界的标尺.一个缺乏爱心的人,他的人格形象仿佛是带着一副假面具,冷漠,麻木,令人觉得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富有爱心的人,却能在心与心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使人与人之间获得共鸣,即使偶有磨擦,彼此的隔阂也可以在这种情感中消溶.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有时候,一些小事也会让他们产生情绪上的波动,特别是在他们碰到困难时,更需要班主任用爱心来加以引导,疏通.刚接一个班,学生一时还不了解班主任的为人,这时,听到班主任随口就能叫出自己的名字,自然强烈地体会到班主任的爱心.一下子便对班主任产生一种亲近感
.
    时代在发展,学生需要的是"良师益友"型的班主任,班主任是否真诚待人,对学生是否真正地关心,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是有一秆称的.罗马诗人西拉斯说:"别人对你感兴趣,是在你对别人感兴趣的时候."一个班主任,要想让学生真正对自己感兴趣,进而使其对自己所管理的班级感兴趣,就应当先对学生感兴趣.只要班主任对学生"感兴趣"了,学生回报给班主任的必定是积极参与班级事务和为班级出力的热情.而对新班主任来说,让学生觉得自己对其"感兴趣"的仅仅是尽快地记住他们的名字而已,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几年来,每当我新任一个班级学生的班主任时,我总是采取诸如在注册单上做记号、按小组将学生"姓名贴"方法
-----
(姓名贴纸是一张贴纸, 在台湾流行应用教学十几年的姓名贴,可以当学生的学习奖励品, 可大可小,可以印上你的姓名。

    把"姓名贴"贴在讲台桌上,自习课时到班级默默记诵,再对着学生"姓名贴"做的花名册死记硬背等办法,力争在3天内记住班里56位学生的姓名.当我看到学生们因为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能叫出他的名字而激动的神情时,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亲其师"了.这,正是我管理班级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新学期开始,凡是小学生的学习用品都贴上姓名贴,尤其是铅笔,因为外表一样,实在很难辨别,每每引起争执,老师也难处理。贴上姓名后就会好处理多了。
    有时我到班级听一些老师的课,有些老师提问学生时,不是叫学生的名字,只是叫着座号,叫完后眼睛到处环视,看这个座号的学生坐在哪里,仿佛学生只是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工具而已,无形中拉大了和学生的距离.有时也听到一些老师说,教这个班一个学期了,班里的学生没几个叫得出名字!问其原因,大多说,记不住.是老师记忆力不好吗 当然不是.作为老师,连学生的名字也不想去记,怎么谈得上热爱学生 更不用说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进行素质教育了.现在我还用姓名贴当学生的奖励用品,学生有得满粉的,做的好的,我再订购好看的姓名贴奖励,学生看到自己喜欢的卡通图案和名字,对我也很亲近了!
    各行各业都有一个职业习惯的问题,由此我想,作为一位老师,尤其是一位班主任,是不是把尽快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也作为一种职业习惯呢 。              摘自《中小学教师培训》
 
16
、《教育成败在细节》 园林三小 彭烈宏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海尔"五个一"服务,到用户家服务:"一付鞋套",先套上鞋再进用户家,以免弄脏用户家的地;二个一"一张服务卡",服务的怎么样,用户填意见,监督你的服务;三个一,"一块垫布",把垫布铺在用户地面上,电器搬到垫布上去修;四个一"一块抹布",维修完了以后,用抹布把维修的电器擦干净,然后把电器安装到原处;五个一"一件小纪念品",象圆珠笔等,作为情感交流吧。还有一剂药方100多道工序: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就是300年不倒的同仁堂。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
在学校办学过程中,我认为如果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上任何一个细节做得不好,都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一个真心实意地在细节上下功夫的学校,其办学品质一定非常优秀,家长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一个真心实意地在细节上下功夫的教师,其办学教育质量一定非常优秀,家长才不会提出转班转学。

举左手?举右手?拖堂几分钟无关紧要吗?“家长签字”好不好?家长会不照面行不行?教师能否为教学的失误向学生道歉?……
一位教师所创造的“举左手,举右手”的教学细节,就是教师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之间的一种约定:如果能够回答问题举右手,如果没有把握则举左手,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请他回答问题。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励了他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但是,在课改的现场,由于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老师们在教学行为中对新理念和新要求的把握水平参差不齐。过去司空见惯的教学细节可能会仍然时而发生。如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教师让学生站着,问“谁来替他正确地回答”,等另一名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则对他说:“你听清楚了吗,请坐。”长此以往,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会逐步消失,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这一细节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观念,即教师已经讲过的内容,学生不应再出错。

还有很多年都习以为常的拖堂细节,多数教师认为拖堂无关紧要,甚至认为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其实课间休息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坐了40分钟的学生,迫不及待地需要下课的10分钟,进行身体和心理的调整,以便下节课更好地学习,所以,拖堂是否合理,应该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重新进行反思和审视。再如,目前中小学普遍使用的家长签字,引发了很多学生模仿家长笔迹、代家长签字的现象,就是不尊重学生、不信任学生的教学细节。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看似“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有意无意的忽视和漠视的地方,正存在着教师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都应该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教学细节具有的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刻“教育性”警示着每一个严谨的教师。

在其他同学面前演示一个十年级的科学实验的结果时,考瑞完全失去了他的潇洒和信心。现在,他感到十分地尴尬,简直就希望能钻到地底下去,这样他就永远也不要见到他的同学们了。孩子们注意到了他内心的斗争,有些开始窃笑,而其他的同学则为考瑞感到很尴尬,于是假装不去注意。这使得情形变得更糟。考瑞僵立在那儿。脸上抽搐着。那种安静变得让人无法忍受。就在这个时候,老师打破这种尴尬,递给考瑞一支粉笔,并问他是否能用两三个要点将主要结果写出来。考瑞这时有了一个机会转过身去,镇静一下自己,不面对其他孩子。同时,老师在班上做了一些评论,以帮助考瑞回忆和梳理结果。结果,考瑞的实验结果陈述的还不错,老师最后说,"谢谢你,考瑞。你刚才经历了一个很艰难的时刻。我们都经历过类似这样的时刻。你做得很好"。
老师看到考瑞面对同学很紧张那就转过身去吧,老师看到考瑞演示不了了那就写吧,老师担心考瑞板书有误那就“做了一些评论”,看似对其他同学讲,实则让考瑞同学听,还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别处。可谓“大爱无痕”!
我们不难想象,同学们的“窃笑”,即便是“假装不去注意”,都可能使考瑞没有“面子”、自卑沮丧直至沉沦。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这位老师期待和鼓励的目光下,成长起来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学业成绩优秀的考瑞,更是一个善解人意、懂得善待他人的考瑞。
一位学生犯了错误,黄锦枝老师在谈话地点的选择上费了一番脑筋。到办公室谈吧,学生可能认为这事很严重而害怕。到教室门外谈吧,可能引来其他同学的议论或猜疑。最后决定在放学路上谈。看到学生走出校门,黄老师快步赶上,拉家常式的谈话就这样开始了,体贴而自然,“看似无意却有心”。
在孙双金老师的课堂里的一处细节笔者终身难忘。那是一次教海探航公开课教学,孙老师为与会者上《黄河的主人》一课。孙老师提问:“为什么要写乘客的悠闲自得呢?”许多同学都作出了回答,孙老师给予了恰如其分的点评。这时,他走到了最后一排,眼光投在了最后一位男生身上。那是一只举得不高的手,孙老师请他回答。男孩用怯怯的声音作出了回答。显然,这位男生的答案非常精彩且与众不同,孙老师一下子捕捉到了!他很想好好表扬他一番,可是意外却发生了。孙老师俯下身子问这位男同学的名字。男孩或许是紧张,或许是胆小,或许是不知所措,或许是名字的确有点拗口,总之,他没讲清楚,孙老师自然也没听清楚。孙老师连问了三遍,连说了三遍,居然都没能准确地说出男孩的名字。男孩一下子脸红了,眼里噙着泪花。当从全班同学的回答中才准确地说出了男孩的名字时,孙老师默默地看着男孩并向他伸出手去。他给予了男孩极高的评价:“席俊杰,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孙老师连夸了男孩子两遍,连握了两次手,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男孩子坐下去了,悄悄地擦去了泪花!在课后的讲座里,孙老师谈及了这一细节,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的风范。原来,课后孙老师特意去向班主任打听了一下这位男孩的情况。当得知这位男孩原本性格内向时,孙老师为自己没能一遍记住孩子的名字而自责,他担心因为自己的粗心伤了男孩的自尊心。这里,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孙双金老师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魅力,更看到了一位特级教师的人格魅力。
 细节实质是什么?细节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
    校园管理也要精细化。宿舍也好,教室也好,办公室也好,从楼梯、走廊到室内,处处得设计精心,维护精心;从学生上课学习、课间活动到就餐、午休、放学回家……要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从校园内的小标语牌、小装饰物、教室走廊上设置的艺术作品、花卉植物都能体现处处皆教育、事事皆教育、时时皆教育的理念。这有序的背后一定蕴藏着有效的管理,管理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内核,通过精细管理,力图把自己变成真正的优质资源,是一所学校应对挑战,为抢占先机、赢得市场做出的主动选择。否则“粗放式”的经营终究会导致学校的“客户”——家长和学生不满意:学生成绩上不去、生活照顾不周、特长培养不实、特色教育效果不明显。精细化管理就是把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家长想到的,我们想到了,家长没有想到的,我们也想到了,通过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最终实现学生进步、家长放心。着才是办人民满意学校。

17、《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奇怪的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实、自在、潇洒;失败平庸者过得空虚、艰难、猥琐。为什么会这样?下面一句话给了我们明确的启示:

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了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
有些人喜欢说,他们现在的境况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都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我们所具备的最大威力——做选择的能力,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你可以让自己做一个与善的人,也可以去做一个难处的人;你可以热心助人,也可以拒人于千里之外;你可以与人虚心合作,也可以固执己见;你可以使自己激动,也可以要冷静;你可以让自己发脾气,也可以让自己对那些原本会使你生气的事淡然处之;你可以去做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也可以做一个尖酸刻薄的人;你可以信任别人,也可以对谁都不信任;你可以自己认为人人都与你为敌,也可以自信大家都喜欢你;你可以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也可以邋邋遢遢,不修边幅;你可以蹉跎倦怠,也可以雄心勃勃;你可以潇洒卓越,也可以窝囊猥琐;你可以赢得成功的人生,也可以让空虚、艰难、萎靡成为你的生存内容……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如行尸走肉一样地度过一生,他们对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选择能力”全然不知,他们甘愿让往后的生活成为自己也成为别人的负担。其实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人们选择方向的差异,而选择方向上最关键的差异则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幸福卓越与失败平庸。

幸福卓越的路途多多。我们所谓的差异不是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即是说成功(幸福卓越)的要素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那就是善用选择的能力。
人们常说他们的想法无法改变,其实如何看待人生,由我们自己决定。
我们不能预知生活的各种情况,但我们能够适应它,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你,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也没有人能够打败你,也只有你自己。
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是自己灵魂的领导。做自己灵魂的领导,自然会变成命运的主宰,这是行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
生命可以价值很高,也可以一无是处,随你怎么选择。
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
我们的环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态度来创造。
一个对自己的内心有完全支配能力的人,对他自己有权获得的任何其他东西也会有支配的能力。
一、心态
心态是我们命运的控制塔。
人力(尤其是人的脑力)潜能的发展甚为巨大,几乎可以说无限大,人类之所以会异于一般禽兽而为万物之灵也是完全借助于人力的发展。
每一个人的内部都有相当大的潜能。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我们自己大吃一惊。
我们过去的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你想怎么样。对于任何人,他(她)的可塑性都是无限的。我们应时刻以发展的观点关注着自己与社会群体的锲合程度。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无穷无尽的潜能,只要你抱着积极心态去开发你的潜能,你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会越用越强,相反,如果我们抱着消极心态,不去开发自己的潜能,那你只有叹息命运不公,并且越消极越无能!
积极成功的心态之所以会使人心想事成,走向成功,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等待我们去开发,消极失败的心态之所以会使人怯弱无能,走向失败,也正是因为它使人放弃了伟大潜能的开发,让潜能在那里沉睡、白白浪费。
人体内具有比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才气,更多的能力,更有效的机能。“我们从来没有期望过自己能够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来。”它是属于我们很多人的问题所在,它把我们钉在了我们自我期望的范围以内。
如果你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任何活动,那么,你实际上就能获得成功。不论有什么样的困难或危机影响到你的状况,只要你以为你行,你就能尽其心智处理和解决这些困难或危机,对你的能力抱着肯定的想法,就能够发挥出积极心智的力量,并且因而产生有效的行动。
所谓内心安全感,正是相信自己能够处理任何事情,对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的安全感。这是唯一持久的安全感,也是真正的安全感。了解自己能够应付各种局面——包括没有任何外界安全条件的局面。一些敢于冒险和探索未知的人他们并未事事都先预订好计划,却可能事事走在前面,因为他们有来自内心强大的安全感,勇于尝试新的经历,就能使自己不断发展,有所作为。
随波逐流的落叶,只有听天由命,是无可奈何的。它的前途完全由风向与流水片面决定。然而,你却可以自己决定前途。不要老呆在静止不动的静水处。你可以向流水中央游处,乘着急流,去寻找更大的新机会。你所需要的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向着急流游去,理论如此,实行自有其难度,是不是能够游到中心处,没有一定的保障,然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挺身接受考验,毅然跳进未知的世界中,向中心处游去是主体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必要行动。
认为改变现状不如苟且偷安,因为改变将带来许多不稳定的未知因素;认为自己非常脆弱,经不起摔打,如果涉足了完全陌生的领域,会碰得头破血流等,这些都是荒谬的观点。如果改变生活中单调的常规因素,你会感觉到精神愉悦和充实;相反厌倦生活则会削弱意志并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一旦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而若再受到严重的打击,就可能导致精神崩溃。然而如果在生活中努力探索未知,持必胜信念,则你的心理一定更加健康而强大。
一旦你敢于探索你所热衷的陌生的领域,便有可能切实体验到人世间的各种乐趣。人们应该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打开心灵的窗户,进行那些自己一向认为力所不能及的行动;否则只会以同样而固定的方式重复进行同样的活动,直到生命的终结。而伟大之所以伟大,往往体现在其探索的品质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气上。
在某件事情上,你也许产生一种不可能,行不通的消极意识,这只能表示你对事物认识不深,经验不足,或是软弱退却,而决不是真的不行。
如果你面对问题时受到“不可能”观念的骚扰,你可以对所谓不可能的因素展开一次实事求是,客观的研究,结果你会发现所谓不可能通常不过是源于对问题的情绪反应而已,而且你还会发现只要以冷静、非情绪的态度,动用智慧审视所涉及的诸事,你通常能克服这些所谓的“不可能”。
我们可以为失败提出成千上万条理由,但应该没有一条是借口”。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可以击败你,只要你不被自己软弱的心智打败。
相信“我确实做到”的态度,产生了能力,技巧与精力这些必备条件,每当你相信“我能做到”时,自然就会想出“如何去做”的方法。
人人都想要成功,每一个人都想要获得一些最美好的事物,没有人喜欢巴结别人,过平庸的生活。也没有人喜欢自己被迫进入某种情况。
如果你愿意付出代价,使用积极的心态的话,你就能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不管你过去的经历、才智、智商或环境如何,这种因果关系都是真实的。记住:你有选择权力。
健康的积极的态度,最终会带来美好,幸福,我们有理由不这样做吗?
二、恐惧
你若不是逼自己走向贫穷、悲哀与失败,就是正引导着自己攀向成功的最高峰,这完全取决于你是采取哪一种想法。
恐惧是积极心态的敌人。普通的恐惧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促使身体过度劳累,反而给我们带来了我们所极力避免的那种东西。可怕的恐惧感对人们压迫得如此利害,以至于使人们变得盲目并迷失在各种冲突与欲望的纠缠中。人类最无可弥补的一种损失就是不知道可以经由一种明确的方法可使普通的任何人发展出充分的自信来,以致绝大多数人将对主体自身的自主驾驭权拱手让给了周围的环境。
在恐惧所控制的地方,是不可能达成任何有价值的成就的。
恐惧使人们随波逐流,追求与社会传统相匹配的安全和地位,不敢“轻举妄动”,“害怕变化”最后变为“害怕成功”。“害怕成功”的后遗症的特点就是缺乏足够的自尊拼命为自己做合理的解释,以及尽量地拖延。他们无法想象伟人的辗转事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使自己安于平凡或失败,并在希望与嫉妒中度过一生。他们养成了回顾过去的习惯,并且幻想同样的情形会再出现。由于他们受制于别人所订下的标准,因此经常把目标放得高不可及。他们既不相信梦想能够真正实现,也未充分准备有所成就,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失败已固定在他们的自我心态中。就在事情似乎已有突破或真正有进展的时候,他们却把弄砸了。事实上对成功的恐惧感,使他们拖延了成功所必须的准备工作以及创造的行为,而为失败所提出的合理的解释,正好可以满足这种微妙的感觉“如果你们也经历我的遭遇,你们也不会有所进展的。
三、自卑

自卑是一种消极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个体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种绳索。
人类的所有行为,从广义上说都脱离不了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的范畴。
我们说,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相对于他人不足之处,故自卑人皆曾有之。所不同者,每个人有的自然水准不同,性格各异,面临的环境,经历和机遇也存在着差异,是又由此,对“自卑”的观念就存在不同层次的自我意识水平,进而外化为种种行为举止。纵观世人生活基调之万端情象,实是都难以脱离其作用的范畴。
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联。环境对人的自卑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积极鼓励、扶持宽容的气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从主体角度来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有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个人因素对自卑的克服有重大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础。面面俱到的优秀者,强者,肯定与自卑无缘,问题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面都是一个强者,即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从理论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自卑的情形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产生,几乎所有的人都曾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自卑表现在哪一方面,表现为何种程度,是因人而异的。人们的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孤僻怯儒型:
由于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成了这类人的座右铭,他们象蜗牛一样潜藏在“贝壳”里,不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即便是遭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或在绝望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2、咄咄逼人型:
当一个人的自卑感在最强烈的时候,采用屈从怯懦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则转为好争好斗方式,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好便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也寻求各种借口挑衅闹事。
3、滑稽幽默型: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这也是常见的一种自卑的表现形式。
4、否认现实型:这种行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愿意思考自卑情绪产生的根源,而采取否认现实的行为来开脱自卑。
5、随波逐流型:由于自卑丧失信心,因此竭尽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惟恐有与众不同之处。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放弃自己的见解和信念,努力寻找他们的认可,始终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状态。
上述各种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都是对自卑的消极适应方法,也称消极的“自我防卫”,消极地自我防卫,会使精力大量地消耗在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威胁上,因而往往难以用于“创造性的适应”,使自己摆脱心理压力的困扰。
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常人,都会在某一些方面表现出优势,在另一方面表现出劣势,也会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或得到外部环境的消极反馈。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劣势和挫折都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卑。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运用调控的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这在心理上阻断消极因素的交互作用。一般情况下,成功者运用的调控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认知法--就是通过全面辩证地看待自我情况和外部评价,认识到人不是神,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全知全能这样的一种现实,人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智力,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而不是片面的追求完美无缺。对自己的弱项上遇到的挫折,持理智的态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将其视为天塌地陷的事情,而是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现实,这样便会有效地消除自卑。
2、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活动中去,可通过致力于书法、绘画、写作、制作、收藏等活动,从而谈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的自卑阴影,缓解心理的压力和紧张。
3、领悟法--也叫心理分析法,一般要由心理医生帮助实施。其具体方法是: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深层原因,使自卑症结经过心理分析返回意识层,让求助者领悟到:有自卑感并不意味着自己的情况很糟,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让过去的阴影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使人有“顿悟”之感,从自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4、补偿法--即通过努力奋斗,以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来补偿生理上的缺憾或心理上的自卑感。有自卑感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就要设法补偿。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使人们在其他方面有超常的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代偿作用”。即是通过补偿方式扬长避短,把自卑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
人之才能,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弊。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好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脚下。
你自己就是你自己,不必“像”别人,也无法“像”别人。要想不被周围的环境所俘虏,走出自卑,就需要敢于面对挑战,迎接它,战胜它,超越它。
补偿心理是超越自卑心理的法宝。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了克服这些偏差,于是从心理方面寻找出路,力求得到补偿。自卑感愈强的人,寻求补偿的愿望往往也就愈大。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变化”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特征,长处,优势以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因为如此,自卑感就成了许多人士成功的动力,变成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而可能成就大业的本钱反而就愈多。
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你努力纠正或者以别的成就(长处)弥补这些不足。这些经历将使你的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成功,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作为发展自己的跳板。所以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解救你的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命运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欲要摆脱自己心理或生理方面带来的自卑感,就要善于寻找运用别的东西来替代弥补这种自卑意识。
强者并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地方,勇往直前,医治自卑的对症良药是不甘自卑,发愤图强,予以补偿。
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处境不同,面临的机遇不同,成功的程度和方向也不会相同。用自己的本色和真实的感情来创造前程这就是一个人的成就。即便是没有建树,只要你充分发挥了生命,也就享受了人生了。
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挫折对人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面对挫折,要做到大志不改,不因挫折而放弃特定的追求。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卑的“资源”。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利。当今社会也已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你敢于尝试,敢于拼搏,是一定会“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拥有不气馁、不自卑的意志,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获得使用生命的主动权。
尊重”是我们的能力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去爱其他的人,而且可以去完成一项有价值的目标而克服恐惧。自尊是精神上的爱。为什么我们敬畏大海的力量与壮阔无际、鲜花的美艳、落日的壮丽……而却轻视我们自己?创造我们的不也是同一位造物主吗?“你可能即没有做伟大事情的知识,又没有经验,而且曾经在无知中游荡,也曾跌进过自怜的深渊……事实上,这些都是每个人成长必然要经历的情节。要在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开始你的旅程,因为造物主已经给你这比森林里面任何兽类都多的知识和本能。
接受我们目前的这种样子,是建立自信的关键--虽然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并不是生来就很公平,但我们却拥有相等的意识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精神标准,却感觉自己是很优秀的。
人生在世,最紧要的不是我们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活动的方向。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开始我们的一生,这是无法选择的。我们生下来就处于一种身不由已的环境中,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的选择就越来越多。我们就越应该为自己的处境负责。然而许多人不是这样想的,他们认为目前的处境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他们向环境屈服,觉得没有别的选择。
别掉进这个陷阱里,如果我们有要做成一件事的强烈而真实的愿望,并乐意为之付出代价的话,几乎没有事情是不可能的。无论你目前的地位多么卑微,别让它剥夺了你的自主的权利。
四、热忱
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
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
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
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
这是对热忱最好的赞同,发挥热忱的特性我们就可以对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加上火花和趣味。
一个热忱的人,在进行着自己的特定的工作上,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而怀着强烈的志趣。对自己的工作热忱的人,不论工作有多少困难,或需要多少的努力,始终会用不急不躁的态度去进行。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热忱是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对于人生的成功亦是如此。
热忱是一种意识状态,能够鼓舞及激励一个人对手中的工作采取行动。而且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感染性,不只对其他热心人士产生重大影响,所有和它有过接触的人,也将受到影响。
热忱和人类的关系,就好像是蒸汽和火车头的关系;它是行动的主要推动力。
把热忱和你的工作混合在一起,你的工作将不会显得很辛苦或单调。热忱会使你整个身体充满活力,使你只须在睡眠时间不到平时一半的情况下,工作量达到平时的2倍或3倍而且不觉疲倦。
热忱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它是一种重要的力量,你可以予以利用,使自己获得好处。没有了它,你就好像一个已经没有电的电池。
热忱是股伟大的力量,你可以利用它来补充你身体的精力,并发展出一种坚强的个性。有些人很幸运地似乎天生即拥有热忱,其他人则必须努力工作,或提供最喜欢的服务。如果你因情况特殊,目前无法或似乎无法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那么你也可以选择十分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将你最喜欢的特定的工作,当作是你的明确的目标。
缺乏资金以及其他许多种你无法当即予以克服的环境因素,可能迫使你从事你所不喜欢的工作,但没有人能够阻止你自己脑海中决定你一生中明确的目标,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你将这个目标变成事实,更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你把热忱注入到你的计划之中。
热情能带领你迈向成功。
因为你如果热忱,几乎就所向无敌了。
要是你没有能力,却有热情,你还是可以使有才能的人聚集到你身边来,假如你没有资金或设备,若你有热情说服别人,还是有人会回应你的梦想的,你的意志能力,追求成功的热忱和热情愈强,成功的机率就愈大。
热情是一种状态--你24小时不断地思考一件事,甚至在睡梦中仍念念不忘。事实上,一天24小时意识清楚地思考是不可能的。然而有这种专注却很重要。如果真这么做,你的欲望就会进到潜意识中,使你或醒或睡都能够集中心志,热情可使你释放出潜意识的巨大力量。在认知的层次,一般人是无法和天才竞争的。然而,大多数的心理学家都同意潜意识力量要比意识的力量大。一家小公司不可能梦想很快就招募到一批奇才,但是我们相信,如果发挥潜意识的力量,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创造奇迹。
热情要单纯。
真正的热忱可以带来人生的成功。但如果热忱是出于自私或贪焚,“成功”也就如昙花一现。如果你对正义毫无感觉,凡事都以自己的恶念为出发点,同样的热情也许一开始会让你尝到“成功”的甜头,最后还是不免倒下。
人生能否真正成功,最后还是要看我们潜意识里的欲念是否单纯。
最理想的情况莫过于去除我们自身的自私,凡事利他助人,并且单纯地希望增进人类和社会的幸福。而其实,我们的更现实更科学的观念是:生命社会运动的中心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更多数的人,是更博大的社会命题。尽管从根本上以自我为中心的欲念正是我们得以生存下来的机制,这是因为我们活着正是为了自身能够获得人生的那种美好的幸福的感觉,但是可见,单纯的热忱又正是为人生能够获得那种美好的幸福的感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障。这是为人者活着的本性的需要。
因此,要赢得成功人生,就必须坚持单纯的热忱。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这些因素当中,积极和热忱同等重要,热忱是积极的进一步强化。积极和热忱居于促成成功的因素之首。没有积极和热忱,不论你有什么能力,都发挥不出来。
你的热忱,你的兴奋从你的眼睛、你的面孔、你的灵魂以及你整个为人方面辐射出来。热忱是出自内心的兴奋,散布充满到整个为人;热忱是内心里的光辉,一个人真的充满了热忱,你就可以从他们眼神里,从他勤快、感动人心而受人喜爱的为人中看得出来,但也可以从他们步伐中看得出来,你还可以从他全身的活力看得出来。热忱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他人,对工作以及对全社会的态度,热忱使得一个人更加喜爱人生。
热忱必须发自一个人的内心,要假装也不可能持久的,产生持久的热忱的方法就是定出个人特定的大目标,努力工作达到这个目标,而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后,再定出另一个特定的大目标,再努力完成,这样做可以提供兴奋和挑战和美好的感觉,如此就可以帮助一个人维持热忱于不坠。我们说,生命的热忱基于自由内心的选择,基于自求,所谓“特定的”,正是基于自由内心的选择而确立的大目标。
热情可以帮助一个人从浑噩中奋起做事。
世界从来就应是美丽和兴奋的,她本身是如此动人,如此令人神往,所以我们必须对他敏感,永远不要让自己感觉迟纯,嗅觉不灵,永远不要让自己失去那份应有的热忱。
热忱一方面是一种自发力量,同时又是帮助您集中全身力量去投身于某一事件的一种能源。
热忱给我们输入新鲜血液,为我们创造奇迹。
人们都知道和理解,只是未能发掘和利用罢了。许多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卑感,常常低估自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缺少热心。其实每个人都应该相信自己的健康、精力与忍耐力,都具有重大的潜在力量。这种自信给予你以极大的帮助。热爱自己,就会帮助你人生的成功。
在世界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别人和你完全一样,在那无限遥远的将来也决不会再有另一个你的。你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为了捍卫生存的权利,出生之前就已进行了优胜劣汰的殊死争斗。那是一场角逐一个单一的目标,即对一个含有细微核子的宝贵卵子的大竞争,争夺的目标比针尖还小。精子本身,也要放大几千倍肉眼才能看到。你一生中最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就在这样极精微的程度下打响了。
精子的染色体,含有由父亲和他的祖先所提供的一切遗传原料与意向;卵子的染色体,含有母亲和她的祖先所提供并可以遗传的特性。你的父亲和母亲,则代表几千亿年人类生存斗争的顶点。有一个最快乐,最健康,得到胜利的独特精子,与那正在等待的卵子结合,而形成一个微小的活细胞。
于是,对于你来说,当世最最重要的那个人的生命便开始孕育,而在那一刻你已经是冠军了。当你来到世间,面对一切特定的实际的目的,无论它有多么高远,你都能达到。因为,你从过去的巨大储藏库中,继承了达到目的所需的一切潜能与力量。
你是与生俱来的冠军,无论妨碍你的是何等的困难和不幸,但与结胎之战时所克服的困难比较起来,前者还不及后者的十分之一。对于活着的人,胜利乃是内藏的。
人,理论上有着绝对控制心理环境的能力。只要你坚强地保持健康地积极进取与进步,你定能除去心灵中的蜘蛛网,控制感情,形成良好的习惯决定自己的命运。
要变得热忱,行动需热忱,理智需热忱。
坚强地保持健康地积极进取与进步,只要是你心神能构思的而又相信的,你就能去实现它。这是一条助你改变世界的原则。
遇到问题了--问题中已经包含着解决问题的办法。
遇到不幸了--对于拥有健康的积极心态的人,每一不幸都有等量或更多幸运的种子。
遇到困难了--假如生命给了我们一个困难的问题,它同时也给了我们应付这些困难的能力。各人都有各项天才可用以克服他的特别困难。
坚强地保持健康地积极进取与进步,不违背客观实际,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为了实现人生的那种美好的幸福的感觉,这样你就会充满热忱,如此敢想敢干,你的人生就向成功迈进。
五、专注
自信心和欲望是构成成功的“专注”行动的主要因素。只有很少数的人能够使用这把神奇之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缺乏自信心,而且“没有”什么特别欲望。对于任何东西,你都可以渴望得到,而且只要你的需求合乎理性而热忱,那么“专注”这把“神奇之钥”将会帮助你得到它。人类所创造的任何东西,最初都是透过欲望而在想象中创造出来的,然后经由“专心”而变成事实。
不要低估“神奇之钥”的力量。所有伟大的真理都是很简单的,而且容易被了解。如不是这样,那么,它们就不能算是伟大的真理。
以智慧来使用这把“神奇之钥”,而且是为达到你特定的人生大目标,那么,它将为你带来持久的幸福与成就。
一个人只要专注,只要集中注意力,就能调整自己的思想,使它能接受空间的所有的思想波。这样,整个世界都将成为一本公开的书籍,供你随意阅读。
集中注意力冥想,是一种使头脑保持冷静、清晰和专一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是一种沉思形式,它能使你在短时间内摆脱日常事物从而与内在的你——真正的你发生联系。集中注意力的技巧能使你得到潜在的无限宁静和力量。这种情况发生在头脑、身体和精神完全处于和谐的平衡之中并与外界紧密相联的时候,具有高度的感知和敏锐,是一种一切都很完美的感觉。
集中注意力意味着与宇宙在此时此刻合二为一。你可以清楚地区别平稳与非平稳的状态。当你全神贯注时,你不可能愤怒,害怕,或陷入冲突之中。当你真正全神贯注时,你肯定会微笑。集中注意力的境界可以用以下这些词来描述:完整、有生气、丰富、单纯、美丽、优秀、独特、便易、幽默、真实。它是愉快和放松的经历,它能使你变得更加可靠、灵敏和开朗。
集中注意力是存在的境界。它可以长久地影响你的思想和做事方式。集中注意力能赋予你能力。在任何时候,是否集中注意力都是你的选择。
集中注意力冥想不仅对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你与外界的关系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最终延伸至他人与你的关系。你周围的环境可以确实地感受到这种积极的影响。
集中注意力冥想,你的生活应该反映出你究竟是谁,你的平稳不变的内心世界,你的生活指导准则。关键在于使你的身体、头脑和精神长时间地得到平静,从而与内心世界发生联系。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放松自己,反思你在生活中的首要使命和指导准则。使用你的支配和控制中心,因为它会描绘出你真正所期望的生活和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紧张会使你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清晰地思考,导致不平衡;紧张会使你感觉不佳或遭受心灵上的创伤。然而,每天沉思冥想你的首要使命和指导准则,你将在生活中变得冷静、沉着、自信、积极、富有成果和健康。
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能够将你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能力……你整天都在做事不是吗?每个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点钟起床,晚上11点钟睡觉,你做事就做了整整16个小时。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只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做很多很多事,而我只做一件。假如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个合理的方向,一个特定的目标上,他们就会成功。
六、合作
我们说,世上的一切或人或事或物之类都可以是合作的对象……
帮助别人往上爬的人,会爬得最高。

很不幸的是,由于无知,或是自大,有些人因而误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脆弱的小帆船驶入这个处处危险的生命海洋。
只有经由和平、和谐的合作努力,才能获得生命中的成就。单独一个人必定无法获得成就。即使一个人跑到荒野中去隐居,远离各种人类文明,然而,他仍然需要依赖他本身以外的力量来生存下去。他越是成为文明的一部分,越是需要依赖合作性的努力。
不管一个人是否依靠白天辛勤工作谋生,还是依赖利息收入过活,只要他能够和其他人友好合作,他的生活就可以过得更顺心。其生活哲学以“合作”而不是“竞争”为基础的人,不仅可以比较容易过日子,以及获得舒适的生活,也将享受到人生的美好。这是其他人所享受不到的。
经由合作努力而获得的成就,不会在它们的主人心上留下伤疤,如果是经过由冲突与竞争方法而获得的成就,必然会使它们的主人受到伤害。
合作可使人们获得双重的奖励,一方面可使我们获得生活所需求的一切;另一方面可使我们的内心获得平静。
不团结导致灭绝。人们不仅要认识团结力量法则的重要性,同时也要以这种法则作为其力量的经纬。
力量和成功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人只要拥有这项知识及能力——和谐地联合个人思想的原则,而发展出力量,就能在任何行业中获得成功。
一个人若能引导其他人进行合作,以及从事有效的团伙工作,或者鼓舞其他人,使他们变得更为活跃,那么这个人的活动能力并不亚于更直接方式提供有效服务的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共同谅解及合作的精神,这种和谐的大众精神,可经由自动或强制的纪律而获得。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思想将被融合成为一种“智囊团”,这表示个人的思想受到修正,彼此的思想合二为一。合作精神减少了某一团体中的个人思想,使这些思想只代表一个集体思想。
合作是领导才能的基础。
优秀者往往会因为自己优秀而无意识地认为自己无需花费与他人同样的气力就能获得比他人更多的幸福,这对于学生时期的学习来说可能是对的,但是对一生奋斗的事业来说,却是不成立的。
世界上从来都不存在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的全才。单个人的能力和才智是有限的,在生产、生活高度社会化的今天,个人的幸福成功仅靠自己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的,它离不开他人的合作和协助。
要幸运,你必须主动,你不能等待事情的发生,你必须使它们发生。你要事先有计划,努力去做,全力控制你可控制的变数。有些事情你不愿意去做,你不想做,这或许就与你的个性有关。这时我们可以依靠合作,把任务委托给一个更适合做,更乐意做的人,这样我们就都成了赢家。
七、挫折
挫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经挫折后怎么做。
你可曾沮丧消沉?遭遇严重挫败?或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过分自责?你可曾劳而无获?你这一生中可曾发生个人悲剧?你可曾因疾病或受伤而造成残障?你会否因为希望破灭而心情沉重?是否冒险犯罪,结果……?
以上这些情形,都不应该妨碍你达成最后目标。
挫折正如冒险和胜利一般,是生命中必然具备的一部分。每个奋发向上的人在成就之前都曾经无数次的挫折。我们需要试验、耐心和坚持,从错误中学习、汲取经验。人类正是利用挫折作为天然肥料,以便获得相对地完美。
把错误和挫折当作是学习的方法,然后将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逐出脑外;不要记住挫折的情景,还情绪化地将它深植在心中,以摧毁你的信心和热忱。
逆境和挫折的危险就是不恰当地归咎自己。
若开始以失败者自居,便会真的成为失败者。
自认不善与人沟通的部门经理,将会发现自己真的很难激励部属,进而更相信确实有些缺点。一位总经理的助理小姐,始终难以忘怀自己在高中时代的舞会中老是坐冷板凳,结果她现在也老是觉得,自己在工作上人缘很差。这些人往往是自取其败。他们下意识地行为吓走了别人,孤傲自大甚至蕴含敌意的态度让别人倍感威胁。其他各行各业的人若没有健全的自尊心,都会面临相同的下场。实际经验似乎“证明”了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正因为有些客观的“证明”,他们很难察觉自己的毛病出在对自己的错误的评价上。
不论发生了什么事,决不要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反而要阻止消极的思想侵蚀你的心灵。不要落入不满的陷阱,变得忧虑,蛮横或愤世嫉俗。处境不顺时,千万不要借酒精或实物来逃避现实,这些东西对心灵迟早会产生压抑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不要与其他失败者同病相怜。不幸的人喜欢结伴同行,你那些什么也做不好的同伴可不愿见你脱离苦海,他们要你和他们一起沉沦下去。
自以为别人都与他作对的人,以及尖酸刻薄的人比患了绝症还要不幸。事实上,精神上的堕落确实可能导致绝症。
只有你自己有力量纠正心理的偏颇,重回健康、富有、幸福的正道。面对挫折,继续坚持继续努力。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取代毅力。才干也不可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很普遍;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满了学无所用的人。只有毅力和决心无往而不胜。
在挫折面前,你表现得越懦弱,挫折就越欺负你。害怕真正地面对生活,你就会像数以万计的人们一样,只能把自己判入终生的心理奴隶的牢笼之中。
对于保持健康地积极进取与进步的人来说,不管如何经受挫折,都只不过是主体不断茁壮发展的过程中的一幕。
失败”这两个字经常被人误用,而给数以万计的人带来不必要的悲哀与因扰。那种经常被视为是失败的事在实际上只不过是暂时性的挫折而已。这种暂时性的挫折实际上就是一种“幸福”,因为它会使我们振作起来,调整我们的努力方向,使我们向着不同的但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不管是暂时性的挫折还是逆境,都应当不会在一个人意识中成为失败,只要这个人把挫折当作是一种教训。事实上,在每一种逆境及每一个挫折中都存在着一个持久性的教训。而且通常来说,这种教训是难以以挫折以外的其他方式而获得的。
挫折通常是以一种“哑语”向我们说话,而这种语言是我们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所不能了解的。这只要看看我们把同样的错误犯了一遍又一遍而又不知道从这些错误中吸取合理的教训,就得以明白了。
对于一个不断进取的人来说,一次次的挫折看来像是失败的,其实却是一只看不见的慈祥之手,阻挡你的错误路线,并以伟大的智慧强迫你改变方向,向着你持定的有利方向前进。
然而,只要我们一旦了解了,这挫折的“哑语”就是世界上最容易了解及最有效果的语言。当我们不去聆听其他语言时,大自然就以它向我们呼叫。
只有在把挫折当做失败来加以接受时,挫折才成为一股破坏性的力量。如果把它当作是教导我们的老师,那么,它将成为一项祝福。
对于保持积极进取与进步的人来说,挫折是大自然的计划,它经由这些“失败”来考验人们,使他们能够获得充分的准备,以便进行他们的工作。挫折是大自然对人们的严格考验,它借此烧掉人们心中的残渣,使人类这块“金属”因此而变得纯净,使它可以经得起严格考验。如果它今天带给你的是“悲哀”,明天它将为你带来喜悦。
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备尝艰辛,异常顽强的人们!芸芸众生在对成功者头上的光环顶礼膜拜的同时,不禁悄悄地哀叹,成功者如同凤毛麟角,何年何时,成功之神才能对自己格外关照几分呢?在自艾自叹的消极心态中,他们早已错过了一次次向成功终点迈进的机会。
当我们纵观历史,横览世界,一个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论断如同闪电一样照亮了漆黑的脑海--
成功者无一不是战胜挫折而来!成功人生无一不是血汗的结晶!成就无一不是血汗与机运的结晶!

在挫折面前,至少有三种人:
一种人,遭受了挫折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成为让挫折打垮的懦夫,成为真正的失败者,此为无勇无谋者。
一种人,遭受挫折的打击,并不知反省自己,总结经验,但凭一腔热血,勇往直前,或自甘卑贱不择手段,这种人往往事倍功半或偏于投机,其辉煌只如芸花一现,此为有勇而无智者。
另一种人,遭遇挫折的打击,能够极快地审时度势,调整自身在时机与实力兼备的情况下再度出击。这种人堪称智勇双全,成功人生莅临在他们头上,成就常常会光顾他们。
前两种人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去想或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一些心理误区。重视挫折,能够从中得到其它方式方法难以给予的宝贵教训和启示,这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和所面对的形势,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选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从而一步步逼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