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处出血:教育科研能改变教师的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8 12:35:47
——增强科研意识

世界上有许多种发现,但归纳起来都只有两种:一种是发现外部世界,一种是发现自己。
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
老师,不知你当初是带着何种心理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也许是随心所愿,也许是喜忧参半,也许是出于无奈……但是,不管你高兴也罢,不情愿也罢,你毕竟现在正从事教师这个职业。
俗话说,与其感叹,不如实干。路是人走出来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教师仍然可以干出成绩来。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教育科研也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教师如果走教学科研之路,同样可以给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一个美好的前景。或者说,教师如果能把枯燥乏味的教育教学工作,转化为其乐无穷的研究工作,这将是教师人生的一大幸事。
第一节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高尔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有的学者说:“教师是手持金钥匙的人。”严格说来,学校教育是一门科学,塑造人的灵魂,启迪人智慧的科学,并不比律师、医生、工程师等(这些也都是学校培训出来的)职业逊色,问题在于教师自身是平庸还是才华出众。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就不能满足于当个“教书匠”,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改善待遇来提高地位与声誉。根本的还应自己行动起来,树立科研意识,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用自己的教育教学成就、研究成果,来改变职业形象,使教师职业成为令人羡慕与尊敬的职业。所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一种神圣的选择。
综上分析,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一举数得,学习、工作、研究,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应大大提倡。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能不能搞科研
也许许多老师会这样说,搞科研是好事,但我们一线老师搞不了,一是搞科研比较深奥、复杂,我们不会搞;二是我们一线教师又备课,又上课,又管班,时间紧没法搞;三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是好猎,如果教学质量抓不上去谁也负不了责任,搞科研怕影响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来看待这些问题呢?中小学教师到底能不能搞科研呢?
一、中小学教师人人都能搞科研
有些老师总认为搞科研那是专家学者的事,我们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少,又缺少方法,搞不了。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首先,从搞科研的优势和劣势上看,中小学教师完全可以搞科研。中小学教师同专业科研人员比较,固然有科研专业缺乏的劣势。中小学教师缺乏从事教育科研的理论准备和方法准备,缺乏较高理论素养及科研资料。但也应看到自己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有丰富的研究机会和最佳的研究位置。
从研究位置来看,外来研究者对中小学实际情况的了解往往非常肤浅,因此提出来的研究建设往往无法切入问题的关键。而教师一直身临其境,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省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乃是最直接、最适宜的方式。所以从这一点看,教师比外来研究者在进行研究上处在一个极有利的位置。
从研究机会上看,教师还有得天独厚的最佳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来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教师可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了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任何外来研究都不会改变课堂的自然状态,就只有依靠教师。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他不是一个局外人,他可以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人选。这种干中学,学中干的行动研究法,最容易出成果。正因为上述原因,中小学教师搞科研难度并不大,而且投入小,结合实际,见效快。这是专业研究者所不具备的条件。
其次,从教育科研成功的实践经验上看,中小学教师是能搞科研的。俗话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与伟大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李庚南是一位普通教师,只有高中毕业,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不仅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而且取得教育科研的累累硕果。下面是她的一段道白:
一个人一生总少不了一个舞台,生旦净末,笔墨刀枪,任你施展。我的舞台不大,三尺讲台;学历不高,高中毕业;道具不精,一支粉笔。但我一“站”就是43年,其中22年搞教改,矢志不渝,上下求索,颇有收获。6部专著,170多讲电视讲座,还有遍布全国的师友弟子。党和人民更给了我莫大的荣誉。回想起来,这成功来自于6个字:追求、拼搏、超越。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做教师就要做一流的教师。我从17岁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立下了誓言。从此,我孜孜以求,不断磨砺。白天要带好一班,晚上还要挑灯苦战,以充实我“学为人师”的内涵。忠心、爱心注进我沸腾的血脉;泪水、汗水浇铸我  坚强的脊梁。我不怨天尤人,坚信:“后天的学习”一定能胜过“来天的禀赋”,更能填补动乱岁月留下的苍白。陈规陋习左右不了我,误解曲解动摇不了我。在教育改革的声浪中,我被推到了教育科研的前沿。
22年来,我“敢立潮头唱大风”,努力为学生寻找开启他们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先后主持承担了多个科研课题。从“数学自学能力及其培养”到“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创建与实验,从“优化教学学习过程,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到“学程导进技艺研究”,再到现在正进行的“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实践”。5个阶段,5个跨越,它升华成一个体系——“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贯穿着一根主线——不断探索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成功的机会交给学生,为学生创新发展架桥铺路。从中我总结出可供操作的“独立自学”、“群体议论”、“相机引导”。3个基本环节和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三结合”的教学形式,经常性地开课、讲学、奔波推广,夜以继日,虽然忙忙碌碌,但我在不断追求、奋力拼搏中得到超越和升华。
有志者事竟成。李老师的成功充分说明,教育科研并不是神秘的。能不能做好,这要看每个人所下的功夫了。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每个人就是一座阿里巴巴的宝藏,一旦你打开心灵的无尽宝藏,便会惊异地发现自身的伟大奇迹。那么,怎样把这些宝藏开发出来呢?成功始于意念。每个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中都应勇敢地说——我能行,要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
二、工作忙,时间紧也能搞科研
有的老师说,我整天忙于上课,批改作业,哪有时间搞科研呢?其实此话差矣。我们说,越是没有时间越是应该搞科研。对时间应有一个辩证的看法。没时间,你就更要认真去想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没有时间?是否有蛮干、硬拼的浪费时间的问题;二是既然时间那么紧张,就要更好地科学地去运用它,如有的老师见学生写错了生字,动不动就罚写10遍、20遍,甚至50遍、100遍,这当然费时间,为什么不探索一下学生的抄写规律,思考一下防错窍门,这不就节省时间了吗?
谈到搞科研没有时间,魏书生的做法也许对大家是有启迪的。
魏书生老师1995年曾说:“我教了近18年书,当了17年的班主任,可惜,我不能倾全部心力于班级工作,就支付给班级管理的时间而言,我是个不合格的班主任。这17年中,我当了 7年多副教务主任,当了7年多书记兼校长。
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以下一些实事:
分别为我所任的30个社会兼职(例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学学习研究会理事长等)尽一部分责任。
在国内外的海、陆、空中跑了40多万公里路,参加各种会议、讲学、办各种杂事。
在全国除台湾、澳门、青海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做了550多场报告。
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讲公开课480次。接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6000多人次来校听课、访问、指导。
处理了11000多封国内外来信。
写了 210多万字的日记,发表了84篇文章,已出版了主编的3本书,3本论文集,1本专著。
不少青年教师问我:“时间这么少,还能当得成班主任,您主要靠什么?”
我说:“主要靠两大点。一小点。两大点一是民主,二是科学;一小点是引导学生练气功”……
魏书生身兼数职,又做了那么多的事,还坚持搞科研,并取得累累硕果,看来在时间运筹上主要靠两条:一是把每一天的时间大部分用在工作、学习和研究问题上;二是不蛮干,力求把实干和巧干结合,所以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成绩和丰硕的科研成果。
三、真正的科研不会降低质量,而能促进质量的提高
有些教师担心,搞教育科研会影响教学质量。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这也要看您怎样处理好常规的教学工作与搞科研工作的关系。因为处理得好,不仅不会影响质量,而且能提高教育质量,所以才有“向科研要效益”、“向科研要质量”的口号。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在多年的教改实验中非但没有影响教学质量,而且还提高了教学质量,他说:“从 1987年起,10多年来,我基本上没给学生留过硬性的家庭作业,学生没交过作业,我也没判过作业。我是这样来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的:从接初一年级一个班开始,担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直到这个班高三毕业,6年一循环。我们班(实验班)的各位科任老师也不多留作业,从而使学生在 6年中,一直都能做到每天睡眠 8.5,小时以上,部分优秀学生做到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
“那么,学习质量保证了吗?考试成绩合格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以1991年—1997年的第三轮实验班为例(我校并非重点中学),在 1996年—1997年度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有 5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6人获三等奖。1997年高考,我班40人,全部考入大学,38人上了重点大学,其中22人进入北大、清华。我班阎群同学获得第37届国际数单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我想,我们致力于培养能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学生的头脑逐渐'强大’了,在试题面前'运筹帷幄’,'纵横捭阖’,难题自然是'落花流水’了。所以,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
孙老师的科研实践充分证明,从长远利益上考虑搞科研不仅不能降低质量,而且会大大提高质量。充分体现了科研的巨大作用。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的切入点
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完全能够开展科研,但要想少走弯路和尽快进入角色,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通常,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有这样几种切入点:
一、从移植教育教学经验上寻找切入点
教师无论是平时在家阅读各种教育刊物,或外出学习考察总会学习和观摩一些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在学习了先进经验以后,你就应思考这种经验、模式、方法能否移植在本地、本学科或本班使用?这种经验、模式、方法在操作中还有哪些不足和缺陷?根据个人的优势和积累应该怎样去改进和提高?效果如何,这就是一种科学思路。它的基本程序是:
优选教学经验(模式、方法)→确定研究措施对选择研究对象→实施研究措施→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教师学习先进教学模式可采取以下步骤:
第一步 学。教师在优选经验基础上翻印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材料,收看优秀课例录像,尔后通过同行的研讨,把优秀教师先进学习思想、观念、课堂教学方法模式吃透。
第二步 仿。这是在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依葫芦画瓢”,模仿着上自己的课。学一课,管一类。
第三步 创。这是在仿上“葫芦课”以后进行评论,同时对照优秀课例,联系模仿课的成效得失,再进行设计,起于模仿而高于模仿,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第四步 写。写就是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模式,借助理论进行总结,形成研究论文。
二、从总结自身经验上,寻找切入点
经验也是一笔财富。有许多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教学质量很高,或在班级管理上也有一套。但很多这样好的教师不善于总结,或没有很好地总结。结果其先进经验也随着一个人的退休而消失了。假如教师能对自己的成功教育教学经验进行一番很好的总结,上升到理论上认识,归纳概括出几条基本规律。这也是一种科研思路。它的基本思路是:
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材料——提炼经验主题——撰写研究论文。
关于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后面有专章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三、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上,寻找切入点
在每一天的教育教学中,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对这些问题做一些调查分析,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可以直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给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等。这也是一种科研思路。如抓住当前学生厌学和辍学的问题研究,可以从学生学习兴趣、成绩、家庭经济状况、师生关系等几个方面做调查,而写成研究报告,这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科研课题研究。
这种研究思路一般为:
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调查——资料分析——撰写报告。
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后面有专章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第四节  追求与奋斗是科研成功的保证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教师搞教育科研不同于搞四平八稳的教育教学工作,它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劳动,乃至经受风险。所以教师选择了科研也选择了困难,也就选择了辛苦和奋斗。教师搞科研不仅要掌握科研的方位还需要有搞好科研的信念、信心、毅力等心理素质上的准备。而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
一般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三多”。
(一)困难多
往往刚刚涉足于教育科研的老师,一没经验;二缺少资料积累、面对这种情况,又要忙于各项常规工作,又要忙于搞科研,这就会造成时间、精力上的紧张。各种困难也就会接踵而至。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何有计划地分配时间,这是教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二)闲话多
中国是个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年的古老国度,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封建意识时常表现出来,有人出于对你的不理解;有人出自个人的嫉妒心,各种闲言碎语就会出来,什么“出人头地”、“哗众取宠”,什么“向上爬”、“不务正业”、“脱离群众”……讽刺挖苦会不绝于耳,更为严重的是这时你可能受到孤立,甚至于排挤。面对这种情况,亲朋好友,以至爱人孩子也可能来阻挠你。你该怎么办呢?这对打算搞科研的老师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三)失败多
困难多,闲话多,你也许会硬着头皮顶得住,而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却会使意志不坚定者心灰意冷。如撰写的论文投入很大,但得到的却是一封封退稿信;如课题研究的计划没有变化大,有些研究计划由于受到了校工作调整而搁浅;如有些研究按计划实施,又取得成绩,但成果推广遇到了困难等等,都可能动摇初期的热情。
怎样对待上面的“三多”呢?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态度。当然也就有不同的结果——坚定不移,百折不挠者冲上去了;而见硬就回,知难而退者却掉了下来。应该看到,有追求就会有苦恼,有奋斗就会有挫折,搞科研也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正确的做法应是前者,面对困难、挫折、失败、讥讽、嘲笑、嫉妒和不被理解不气馁,总结经验继续干,成功就在前面。
有人说:人最不能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把自我解放出来。还有人说,前进包含无数次的超越,首先应超越自己,然后才能超越别人。这些至理名言都会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有这样—件事:一次拿破仑外出打猎,忽然听到远处有人呼救,走近一看,原来有人落水。
拿破仑举起猎枪,大声叫道:喂,你要是不爬上来,我就打死你。那人听了,忘记自己是在水中,用尽全力向岸边划去,经过多次挣扎,终于上岸。
他气愤地问拿破仑:“为什么要杀我?”,“我要不吓唬你,你就不会拼命往岸上划,这样,你不就淹死了?”。拿破仑笑着说。
这件事告诉我们人的潜力很大,靠拼搏才能发挥,不能自我埋没;这也就启发我们,要获得某种成功,就要靠自己去努力拼搏,只有努力才能成功。那位落水人就是靠自己努力拼搏才得救的。
面对“三多”,教师还要正确对待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对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确对待得与失。为了追求事业的大目标,就不要过多计较眼前的蝇头小利,不要为名利所累。俗话说:“尝得草根,百事可为”、“当自己倒霉的时候,要想到那些比自己更倒霉的人”,要多一点理性思考,少一点浅薄冲动,多一些博采众长,少一点孤陋寡闻,多一点谦虚谨慎,少一点自满自足。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张富,从50年代后期就开始教法改革实验,经过30多年的持续探索,形成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教学模式,被同行誉为“张富教学法”。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总结自己探索、奋斗、成长经历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对老师不无启发。
逆境中坚持不舍,顺境中加快步伐,得失面前多用“倒算法”。
成功等于长期奋斗加一旦碰上机遇;
机遇来了,没有奋斗等于零;
正在奋斗的人们应坚信:机遇迟早会来的。
要点及思考题:
1、为什么教师要增强科研意识?
2、为什么说中小学教师人人能搞科研?
3、为什么说中小学教师搞科研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