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效救心丸是处方药吗:国府在大陆失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54:49

 

           十万大军被千名解放军击溃,将无决心兵无斗志

(国府在大陆失败系列之一) 






 

       1949年厦门战役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营大约300多人的解放军沿着公路向厦门滩头狂奔。公路两边黑压压的一片,看起来好像是一片片低矮的灌木。

    每当解放军跑到一处,这些貌似灌木的东西就骚动起来。实际上这是无数的国军士兵!他们一群群的坐或者躺在在公路边的土地上,海滩上,每个人拿着武器,有的还是崭新的美式武器,却没有一点要战斗的意思。

当几百名解放军跑尽他们的时候,这些人纷纷站起来,哗啦啦的扔掉手中的武器,举起双手投降。

实际上,解放军不过200,300人,这些投降国军的数量成千上万,完全可以10个,20个打一个。他们却丝毫没有要战斗的意思,甚至士兵的脸上毫无表情,只是默默的扔掉武器,然后继续躺在路边。追击中的解放军却根本不看他们一眼,只是自顾自的向滩头跑去。

沿着解放军前进的道路,路边站起来缴械投降的国军士兵就行浪潮一样,一波波的!

当几百名解放军到达滩头的时候,已经乱成一团的数万国军和随军家属立即举手投降,几万只举起的手像一片黑色的森林。

后来经过计算,厦门岛上汤恩伯的守军总兵力有3万多人,还有大量在厦门等待撤退其他部队士兵和随军家属。

防守厦门岛的国军投降时,登陆厦门的解放军部队有多少人?仅仅是进攻第一梯队的1400人!兵力刚到国军的三十分之一。

此战为什么国军如此之惨,关键在于将无决心兵无斗志。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指挥官在军事作战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过,厦门战役的指挥官汤恩伯对此战显然是并没有什么胜利的决心。

为什么呢?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是汤恩伯刚在几个月前的上海战役中遭到惨败。

汤恩伯指挥的25万大军凭借在上海修建的3000个美式碉堡、4000个钢筋水泥永备工事、一万多野战卫星工事及两万多颗地雷,居然仅仅守了15天就被攻陷。

在汤恩伯看来,号称防御上比斯大林格勒还要强大的上海也只守了15天。那么如何凭借一个小小的厦门和2万多残兵败将去抵抗南下猛扑二来的数十万解放军大军呢?

所以说,汤恩伯对厦门战役的总体预计就是极为悲观的,他在战前根本没有取胜的任何决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他的举动就可以很好的看出来!

----------------汤恩伯此时能力平平,顶多是个当军长的料。此战汤逃到军舰上指挥被蒋介石严厉训斥,后汤在金门战役时没敢在这么做!汤对蒋介石倒是非常忠心,自己老师陈仪试图拉拢他投共,被汤告密后枪决。

 

厦门岛刚打响几个小时,解放军尚且在佯攻鼓浪屿的时候,汤恩伯就已经带着副官等人逃到海边,准备去军舰上指挥。当时解放军没有海军和空军,唐在军舰上是万无一失的,无论厦门是否被攻陷,他自己性命可以保住。

可以说,单纯就这点来说,就表明汤恩伯认为厦门受不住,也没有任何守住厦门的决心。不然他至少会等到战役进行到中段,解放军已经全面占优势的时候再设法撤退。

没想到的是,汤此次的撤退也惹来了大麻烦。他一到海边用报话机命令军舰放下小艇接他走,此时正在退潮,船只一时无法靠岸。汤恩伯在海边急的直跳脚,在报话机中破哭大骂,这些都被解放军窃听到。

直到一个小时后,驱逐舰上的小艇才靠上岸接走了汤恩伯,这段时间厦门岛上的国军根本没有指挥官,实际处于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局面,自然无法做出有效抵抗。

这也是厦门岛仅仅被1000多解放军攻占的一个根本原因。

为什么汤恩伯这么做?是因为厦门同之前放弃的那么多中小城市一样,不重要吗?

并不是的!厦门对于台湾来时,是极为重要的。厦门自古就是台湾攻取大陆的跳板,如果台湾想反攻大陆,就必须攻占金门,进而攻占厦门。金门是从台湾到大陆的一个微型中转站,而厦门则是台湾反攻大陆最好的一个立脚点。明末郑成功试图从台湾反攻,也是首先攻打厦门。

所以说,保留住厦门对于台湾还是有着很大的意义。况且厦门一旦失守,和厦门近在咫尺的金门也就很难保住。

一旦金夏完全失守,从台湾到大陆也就没有任何可以作为战略防御的支点,这对于台湾就是极为危险的。

蒋介石对厦门也是相当看重的,之前他督促汤恩伯在此处修建了很多永久性工事,还亲自去厦门视察,以鼓舞士气。

而汤恩伯在此处也精心修建了一整套工事。一个阵地分为前沿阵地、主抗阵地和纵深核心阵地,阵地内的工事大部分为钢筋水泥结构。前沿阵地敷设雷区、铁丝网、鹿砦、外壕,构成要塞环形防御体系。

汤恩伯、刘汝明、毛森等为了鼓舞士气,也曾经号称厦门防御“固若金汤”,“守三五年没有问题。”

实际上,解放军对攻打厦门岛也没有太大把握。因为之前他们并没有攻打这种海岛的经验,

战前连足够的运输船都找不到,只勉强找了一些平底船凑合。这种船经不住风浪,仅能在近海风平浪静时候使用。解放军士兵大部分是北方人,从没有下过海,一上这种船几乎人人晕船,战斗力大减。

加上解放军一无海军二无空军,火力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况且登陆作战,如果第一梯队站不住脚,往往就是全军覆没,满盘皆输。当时按照解放军的运输能力,第一梯队也就是实际历史上的1000多人,面对国军守军3万人之众,实际还是非常凶险的。

稍后的金门战役,解放军第一梯队登录多达9000多人,却在该数万国军围攻下全军覆没,说明这样作战防御一方如果拼死敢打,还是很有获胜的可能。

 

却没有想到,厦门岛仅仅打了几个小时就被解放军攻占。解放军除了佯攻鼓浪屿的少量部队损失较大以外,其他部队虽然遭遇到泥沼,峭壁,山地等地形的阻碍,却伤亡极少。

该战解放军伤亡人数不过几百人,国军伤亡也不过2000多人,投降被俘却有2万多人,实则厦门防御作战几乎等于一开始就被放弃了。



---------------其实打厦门并不容易,解放军有很多地理上的障碍。驻守厦门的国军拥有火炮和少量坦克装甲车,战斗力并不弱。可惜士气过于低落,几乎是碰了一下就垮了!

 

后期汤恩伯就在军舰上指挥作战,实则他已经无法了解战局的进展,这种指挥是没有用处的。

 

总指挥如此,其他军官也好不到哪里去。

厦门岛被攻克之前,国府已经下了撤退令,当时部下十几万人拥挤在海滩上等待撤退。在解放军发动战役之前,尚还有一大班人没有被撤退。此时几艘大船开来,按照之前的规定应该分批上船,一波波的撤走。一些高级军官却很快就向船上挤过去,维持秩序的宪兵不敢拦截。普通的士兵看长官逃了,他们也想要命,随后也一起向船上挤去,顿时秩序大乱。

一些军官拔枪组织士兵蜂拥上船,而士兵此时也眼红了,他们也举枪威吓军官们。最终是军官们收起枪灰溜溜的走了!结果就是船上密密麻麻挤满了人,大部分重武器都被扔掉了,有本事的军官都挤了上去,其中还包括一些官高显赫的长官。

这些船停了很久也不见开,后来才发现被抓来的福建本地船长和船工已经乘着他们乱哄哄逃命的时候,跳海游逃走回家了。

这边还在争着上船的时候,那么解放军的登陆战已经打响了。听到枪声,滩头立刻乱成了一团。有的叫,有的哭,有的骂,到处都是团长找师长,营长找团长的,越找越乱,完全乱成一锅粥。而这些所谓的团长师长,很多已经坐在船上,正等着开船呢。

滩头剩下的几个军官在混乱中试图指挥,但完全没用,他们一找不到汤恩伯,不知道应该执行什么命令,二所谓兵败如山倒,大军已经陷入混乱和惶恐中,没有人能够稳定这个局面。

曾经有军官站起号召部队回去和解放军拼命,结果数万人中仅有几十名年纪较轻的官兵跟随他跑向前线作战,其他人都是一屁股坐在地上,像一群跟着被杀的绵羊一样,等着被解放军俘虏。

其实也不仅仅滩头是这样,留在厦门岛上机场的10几架飞机也没人管。这些先进的飞机一没有飞走,二没有被破坏,就扔在那里,等着解放军来将其缴获。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之前国军遭受了一系列的惨败,到了这个时候出了厦门以外,周边各省几乎都已经沦陷。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之前那么强大时候尚且打不赢,此时到了这种地步,士兵还如何相信可以打赢,士气都已经到了最低点。

一旦一支军队没有了士气,就只能依靠人的本能行事,也就是想保住自己的生命,没人再愿意去打仗。

实际,士气的低落早在战役开始之前也就有了非常明显的表现。战役开始前为了鼓舞士气,当时厦门市长毛森曾经搞了一个所谓战斗英雄和军人模范的活动,要求每个连必须选出一名。这在当时无异于是大笑话,当时漳州已经被解放军攻陷,厦门危在旦夕。国军退守到厦门的部队多是之前被重创的残部,个个灰心丧气,不知明天怎么样,还何谈英雄模范?

实际当时国军官兵多是图名,如果这是在平时,肯定个个争着当选。无奈此时朝不保夕,如果当了这个所谓的英雄,模范后再被解放军俘虏,说不定罪加一等,谁又敢去做。

最后各连队推选了一些性格偏执,行事疯癫,智力低下等士兵来充数,这些人平时多是大家取笑的对象。

这群活宝随后在双十节参加了所谓的群英大会,汤恩伯,毛森等文武官员亲自参加。结果却成为一场极大的闹剧!大会开始以后,很快由英雄们上台介绍自己的光辉伟绩。这些英雄们身披红布,上面写着英雄和模范的字样上台,顿时一个接一个唾沫横飞的开讲。

因为本来就不是英雄,自然讲不出什么东西,只得胡乱编一些来说。有的人尚且编的合情合理,有些有些疯癫的就不同了。当时的老兵记的一个模范称自己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少年时候加入过白莲教(反对政府的地下秘密宗教组织),学会了刀枪不入的神功。所以每次冲锋时候,他都冲在最前面,解放军子弹打在他身上全无作用。一旦他冲到解放军的碉堡边,就用胸膛堵住机枪口,机枪被他的神功影响,就无法发射。

这等胡话说出来以后,全场皆惊,一些旁听的市民和士兵嬉笑不止,而汤恩伯毛森等人听的冷汗直流,汗毛倒竖,却又无法中止这个大会,只得硬着头皮听完。

由此可见战前军官之荒唐,士气之低落!



----------------厦门战役也有后遗症,就是此战让解放军过于骄傲,甚至说:不怕敌人守,就怕敌人走!攻陷厦门以后,解放军集中数万主力攻占小岛金门,在他们看来最多几个小时就可以攻下,甚至解放军还任命了一个金门县长。却没有想到国军拼命死守,最终登陆的9000解放军全军覆没,仅有一个人在被俘后靠两个篮球胆游回了大陆。

 

最终解放军登陆部队过来的时候,只有一部国军在预定阵地抵抗。凭借地形优势和永久性工事,却不到10个小时就被解放军全面击溃。之后国军再没有有组织抵抗,只是蜂拥试图逃走。

却是就军事上来说厦门并不可能长时间防守,像汤恩伯吹嘘那样守上三五年绝不可能,甚至守上三个月半年也是不可能。但终究守了如此之短的时间,伤亡如此之少,投降却如此之多,显然并非单纯军事上的原因,而是官兵均没有继续作战的意志,还没打就认输了!

 

其实厦门战役只是国共内战中无数个战役的缩影,国府和国军在内战中期已经处于将无获胜决心,兵无斗志的情况。

直到稍后的金门战役,国军已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边缘,才奋起拼命,保住了台湾外围最后一个支点。

 

             法币点香烟,金圆券擦屁股

(国府在大陆失败系列之二)

 



    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皇朝都是被无法生存的人民推翻的!老百姓不管你是什么皇帝什么君主,只要他们无法生活,始终会起来跟你斗一斗。明末的明军为什么一再大破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却像割韭菜一样,消灭了1万又出现10万,消灭10万又出现50万。最终明军一败涂地,连首都北京也被攻陷了。这就是因为无法生活的老百姓太多,他们见横竖是死,还不如起来拼命。

 

其实内战时期的国府的经济政策到了最后也就是跟崇祯皇帝一样。老百姓被搞得几乎活不下去,很多人停止了对政府的支持,甚至还有的人直接倒向了中共一方。

这里就要说说国府的通货膨胀了。

老萨对经济是外行人,懂得仅仅限于大学的经济课。不过老萨知道对于一个国家处于全国性战争来说,通货膨胀,货币大量贬值等等几乎是必然现象。为什么呢?

因为战争对经济破坏极大,政府由于缺乏大量的物资供给战争,导致出现收入和支出严重的不均衡。那么,为了消除支出太多,收入太少的巨大差额,一般政府就只能通过发行大量货币形式。

比如政府1月份的军费应该是1亿,但实际各方面收上的钱款只有5000万,剩下5000万从哪儿来?军队要打仗,士兵要吃饭,没有钱就要完蛋。政府只能靠新发行5000万的货币加以弥补。

这种行为如果偶尔一次两次还好,哪怕用个十次八次也上算勉强,顶多形成物价稍微上涨,短时间内不容易看出影响。事后用相应的经济手段进行调控,用不了多久就会恢复正常。国府败退到台湾也曾经有过相当恐怖的通货膨胀,由于已经没有战争,很快就稳定了局面。

但如果政府长期这样做,把它当做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常规手段,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导致经济的严重受损甚至崩溃。

比如实际毛巾市场的所有的1000万条毛巾的总价格为1000万元法币,算起来每条毛巾值1块钱。

但政府在毛巾市场大肆发行货币,导致所有毛巾市场总的流通法币数量变成了1亿元。那么实际每条毛巾的价格就变成了10元,等于价格上涨了10倍。

内战时期国府的通货膨胀有着各种因素,其最根本的在于战争对于经济的巨大破坏。

抗战期间国府已经有了巨大的通货膨胀,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政府收入百分之九十来自于关税,日军占领中国沿海以后,关税就等于没有了,财政收入一下子减少了一大半。而政府的开支却并没有任何减少,由于战事激烈,甚至军费每年还大幅度增加。

当时政府依靠西北和西南这些偏僻贫穷的省份,来供养一支数百万的大军和数千万的难民队伍,根本是不可能的。

而当时国府因为建国以后长达20多年的战乱,刚刚统一全国没有多久,尚没有一个健全的财政经济制度(法币制度935年刚刚建立,还受到当时各方军阀的抵制)。

国府在抗战期间因为入不敷出,财政极度困难,又没有其他办法弥补财政上的巨大缺额,加上没有成熟的财政经济制度给予缓解,只能依靠大量发行货币来割肉补疮。最终的结果就是物价飞速上涨,经济全面崩溃,老百姓生活极为困难。

1937年抗战爆发前,国府纸币-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5亿元,到抗战胜利的时候,法币发行额已达5000亿元,导致经济几乎崩溃。换句话说,战前1块钱可以买到的东西,抗战结束是就要300多元才可以买到。

而抗战时期虽然通货膨胀明显,好在人民对胜利普遍还是有信心的,加上英美等列强多少给了一些帮助,最终国府经济还算没有崩溃,法币也在战后蹒跚的稳定下来。



---------------1945年,上海一市民把一麻袋的钞票放到人力车上


随着抗战胜利,国府经济情况有了相当的好转,不但收复了大量的失地(接受日伪财产折合10万亿元),财政收入上大为增加(有600万盎司的库存黄金和9亿美元外汇储备),更得到美国一部分剩余物资的支援(约有20亿美元),这些就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的20倍(当然沦陷区当时还没有法币在使用,必须发行大量新的货币)。

更重要的是,当时由于国民对国家的前景看好,人心安定,物价立即大幅度下跌!

这本来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只要保持当时的情况,用不了一两年经济就会进行良性循环,老百姓的生活也会恢复正常。

可惜好景不长,几乎抗战刚刚结束内战就爆发,经济情况也急剧恶化。

抗战虽然艰难,老百姓认为日本和以美苏为首的盟国作战,是必败无疑的,所以普遍对抗战胜利有决定,对政府也是支持的。但内战中由于国军连战连败,甚至可以说鲜有胜仗,老百姓普遍对胜利已经没有什么希望。加上此时美国人又袖手旁观,一毛不拔,还将去要求援助的宋美龄一顿羞辱。战争中,国府控制的大片相对富裕的地区被解放军攻陷,物资更为短缺。这些都更导致了只能通过发行法币来弥补巨额赤字,最终造成经济完全崩溃,老百姓活不下。

在经济情况还算好的1946年,当时的财政部长俞鸿钧就坦言,从1月到5月……税收仅有2亿5000元,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的财政赤字,由发行货币补足。

通货膨胀有个特点,就是一旦形成恶行膨胀,就立即成为一种非人力能够控制的力量。伴随着通货流通速率的加快,物价上涨的速度会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纸币发行速度,发行与物价赛跑,循环相因,最后,货币制度与国民经济必将一起走向崩溃,任何人采用任何手段都无法在短期内将其扭转!

1948年中旬之前还算勉强可以支持,由于国军在全国战场还没全线溃败,经济问题虽然严重,军队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物资尚能满腔维持,经济还没有到崩溃的地步。

到了1948年下旬由于三大战役先后惨败,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沦陷,此时国府经济已经基本处于无可救药的地步。

1948年,国府的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这是什么概念?就等于战前1毛钱一根的冰棍,在1948年底要卖349万元一根。

上海的白米价每石(156市斤)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9月的价格为法币3725元,到了1949年变为金圆券1亿7500万元。如果加上金圆券和法币的兑换率的1比300来算,实际等于1石米卖500亿法币,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经济学家吓得瞠目结舌,不知所措!

通货膨胀也许是个空泛的概念,朋友们可能没有直观的印象。

实际上一点也不空泛,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简单的几个字:活不下去。

由于货币大幅度贬值,导致大部分中国老百姓迅速成为赤贫的一族,甚至以往的中产阶级也不例外。

打个比方,战前你全家辛辛苦苦用了10年时间存了40万元存款,可以买4辆汽车或者买个房子,如果全家不出去工作可以维持5年时间。由于货币大幅度贬值,到了1948年底,你的40万元存款也就等于相当于战前的1分钱,等于你全家之前10年的苦干瞬间化为乌有,维持一天的生活也有困难。试问?处于这种情况下,老百姓能够漠然视之,不会抱怨政府吗?

当时一般的中产阶级虽然有一定数量的黄金和白银,但仍然有着大量的货币存款,经过几年通货膨胀的冲击,用陈诚的话来说:我们已经帮助共产党把老百姓都变成了无产阶级来反对我们!



------------  1945年,一位城市女孩用厚厚的几摞钞票准备买东西。当时用钞票买东西已经非常困难,几十斤钞票也买不到什么东西。



 

另外,物价飞涨只是表象,实际上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资缺乏。也就说,老百姓得不到必要的生活物资,生活自然极为艰难。

当时物价飞涨已经到了极为惊人的地步,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回忆。北平被围困的时候的通货膨胀到了惊人的地步,他们一行人进入饭店吃饭,进门的时候是一个菜价,1个小时后吃完饭结账的时发现菜价已经涨到了另一个价格。

当时老百姓每月发到工资后,就立即想方设法换成银元,金条,美钞。为什么?因为你月初得到10万元,按照当时物价可以买30公斤大米,很可能月末时候这10万元只能买到15公斤大米。如果你不换成银元等硬通货,你的收入等于白白减少一半,一家人也只能喝西北风去。

当时国内什么人最耀武扬威?就是给英美等列强工作的人,因为他们得到的工资都是美钞或者英镑,不会跌价(老舍因为曾经写文章拿过美元作为酬劳,被诬陷为美国特务,被殴打批斗后投河自杀)。而普通老百姓手中的法币和金圆券形同废物,必须立即换掉,不然可能只有短短的2,3天自己就吃了大亏。

老萨的爷爷的兄弟中有做商人的,据他说当时几乎和清朝时期一样,交易尽量用银元和金条,钞票是实在没有办法的穷人才用的。

甚至一些单位里面每个处负责领钱的人,一旦拿到钱就立即冲出去找人兑换银元,然后拿回来才分给处里面的同事。为什么?因为甚至可能一天之内,银元兑换法币的价格就有大幅度波动,本来可以买5袋面粉的钱,一下子就变成只能买3袋面粉,普通老百姓吃不了这样的亏!如果这个负责发工资的人拿到钱以后就分给同事,导致延误了时间贬了值,同事自然都会埋怨他,所以不立即兑换是不行的。

但银元金条也不是那么容易换的,在当时民间黑市换,一般老百姓也百分之百吃亏,但不换又不行,真是逼得人没法活!

有些没有办法的老百姓就只好购买一些实物充数,因为实物总比钞票保值。

一时间,市场上出现了畸形的热销现象,不管商店里面卖什么东西都非常畅销,连老百姓根本用不上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也被买光,到处出现了大量的抢购潮。

一次一家药店新开门营业,没想到所有药品在短短半小时内被抢购一空。店员看见一个人力车夫冲进店内拿起美国进口的注射用青霉素等药品感到很奇怪说:先生,这些药品自己不能用,都是医生看病时候用的。

车夫翻着白眼没好气的说:再没用也比钞票值钱!

这种情况,不但老百姓生活艰难,中产阶级也瞬间被消灭,连大富豪大地主也受到惨重的影响。货币贬值太快,一些富商就不敢卖掉自己手中的货物。因为今天这批货买100万,明天说不定就卖150万,一周以后说不定买1000万。如果现在卖掉了,就等于白白吃了大亏。所以商人都将货物囤积在自己手中,只要不卖,就等于赚钱了。

当时很多商店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就是开着门做生意的商店门口却站着一个挡客人的店员。有客人来,他们就不让进去,还说:过一家过一家,这样卖下去我们都要讨饭去了!

这样就更造成市面上物资缺乏,物价上涨更为严重。

当时蒋经国到上海试图扭转经济危局,首先做的就是迫使富商们抛出手上的货物。但这又谈何容易!商人不是慈善家,他们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如果此时将货以这个价格抛出去,很可能半年以后自己就成为赤贫的穷人,那么他们的损失有谁来管?苦心经营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财产不就等于打了水漂了!

所以几乎所有上海富商都拒不执行蒋经国的命令,直到蒋下令处理了几个,甚至把杜月笙的儿子都抓起来,才稍有好转。煤炭大王、火柴大王刘鸿生忍痛交出黄金800条(每条10两)、美钞230万元、银元数千枚。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也不得不向中央银行移存现金外汇114万美元。

其实通货膨胀几乎是战争的必然现象,历史上认为和平时期和局部战争时期的一般军费支出如果控制在国民收入的百分之十左右,会形成良性循环,甚至会给予经济相当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超过这个标准,就会造成经济出现严重的问题。苏联当时就是保持这种高军费,被美国拖垮。



-------------当时全国还在以百分之百的效率工作的,就是这些生产钞票的工厂。这个妇女在清点钞票,然后按照每捆多少钱的金额捆好。工厂的钞票堆积如山,但极少有人偷。因为在当时偷钞票还不如偷桌椅板凳更划算!




和平时期的苏联尚且如此,而处于全国性战争中的国家也就更为常见,也更为严重。

早在1930到1936年的抗战开始之前,国府每年军费均在3亿元以上,均占年度财政总支出的40%左右。当时已经对国家经济造成相当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商业萧条,工业倒退,这也导致人民普遍要求停止内战,支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结果到了抗战期间,军费开支居然猛增到70%左右,到了内战期间这个数字又增加到80%。这个比率足以压垮任何国家!

当时几乎任何一个这样的国家都有严重的通货膨胀,俄国内战期间,货币迅速贬值,西伯利亚地区老百姓一家月收入能高达几亿卢布,却连饱饭也吃不上。抗战期间中共控制区也出现大幅度的货币贬值现象,本来1元,10元的货币是最常用的,到了1942年以后,中共控制区开始出现了1000元的大面额货币。京冀鲁豫边区1944年的物价比2年前高出了15倍!

至于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因为该区除了鸦片以外没有什么特产,又是地瘠民贫,政府几乎没什么收入,各种非劳动人员过多,通货膨胀也极为严重。

从陕甘宁发行边币的1941年到1944年仅仅3年时间,边区物价暴涨800多倍,其势头也不比国民政府控制区要差!

但苏联也好,中共也好,他们有着自己的优势,就是铁腕政策。

在他们的控制区,他们采用说服宣传和武力强迫的手段完成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手段。以上面富商囤积为例,苏联红军对囤积粮食者采用就地枪决的政策,迫使商人大量交出库存,市面上物资得以增加,物价自然相对下降。

解放军攻占上海以后,也立即处理了一批所谓的奸商,同时武力强迫所有商人交出自己的库存。

可惜国府就无法这样做,这是他们当时环境所决定的。

以蒋经国去上海打老虎为例,毛泽东说:上海滩虎踞龙盘,老蒋都搞不定,小蒋哪能搞定!

蒋经国去了上海以后,发现了和现在中国一样的大量官商结合体,这些人都是国内的实权派,有自己的政治力量。他们一些人都是国民党内存在几十年的老党员,是所谓国民党的历史问题,在地方和中央都有自己的势力,很难动得了他们。蒋经国当时还算年轻,目睹国家经济就要崩溃灭亡,他怀着一颗救国的心去上海。结果短短几个月后,上海各派联合起来反对小蒋,使用了各种手段,导致经济反而更为恶化。蒋经国查抄仓库,遇到仓库有物资就查封,然后强制将物资卖掉。商人们就把货物转移!小蒋在上海抓,他们就把货物转移到苏州,小蒋追到苏州,就把货物转移到无锡,一路躲猫猫。

甚至还有人狡猾的推出了孔家也有存货的事情,看小蒋如何大义灭亲,给他种种难题。

小蒋对物价强制约定,限定什么物资必须以什么价格出售,商人就把货物藏起来,让你按照这个物价也买不到东西。1948年8月19日根据蒋经国稳定物价的强制制度,上海市米价每斤金圆券1角3分、面粉每袋7元6角、猪肉每斤7角3分、生油每斤6角,表面上看物价还可以接受,可是从10月以后市面上就没有限价商品了,有钱你也买不到。

人们只能在黑市高价购买生活用品,导致限价制度完全失败。

而他们的政治保护者甚至跳出来以投共为口实进行恐吓。小蒋不为所动,再他要继续打老虎的时候,却接到了蒋介石停止上海整顿的命令。因为当时国府军事上已经失败,如果在出现内部的剧烈斗争分裂,国府自然是死路一条的,只好被迫不动这些大老虎了。

接到这个命令后的小蒋据说一连几天喝得大醉,醉后大哭大笑。一个国家就要灭亡了,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这种心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理解!

而实际这些目光短浅的所谓富商,政商的大部分物资和财产也都被解放军查抄了。既然最终的结果都是给别人,为什么不支持当时的小蒋呢?



----------------------成麻袋的钱只能买到这点米?怎么活下去呢?米价一天几变,一大早就要去买米



 

除了小蒋以外,国府也试图发行金圆券来挽救已经崩溃的法币制度,推出以1元金圆券兑换300万法币重新调整了物价。可惜经济和军事上并没有任何好转,甚至更为恶化。这个金圆券自然也就无法局势,仅仅仅仅70天后,由于金圆券发行得以暂时抑制的物价又以更加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飞涨。最终金圆券制度成为过眼云烟!

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量突增至130万亿,比10个月前初发行时增加24万倍。金圆券钞票面额不断升高,最终出面值100万元的大钞,但仍不足以应付交易之需,各式买卖经常要以大捆钞票进行。甚至出现一麻袋钞票买不到一麻袋纸的情况!新钞票刚印刷出来就因为货币贬值导致面额过低,根本没有人用而失去作用,被迫全部销毁(1947年印刷的一批小面额法币全被销毁)。

5月,市面上的一石大米竟要4亿多金圆券。而1948年中旬的物价也比年初涨了50倍之多!

 

到了南京沦陷以后,法币和金圆券基本彻底破产,地方老百姓已经不使用这种货币,连国府在广东,福建,浙江等自己的控制区内购物也无法用金圆券,国军也不接受政府用钞票做的军费,所有购物都只能使用银元和库存的黄金,没有人再用货币。

军队政府尚且如此,老百姓自然更可怜。

地方上老百姓之前都开始了类似于古代原始人的以物易物,一双皮鞋换几十个鸡蛋,几十个鸡蛋换多少斤大米。

由此国府经济彻底崩溃,战争的失败也就必然了!

通货膨胀导致除了少数特权阶级以外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生活相当困难。国家栋梁,学术界泰斗的陈寅恪教授在冬天也买不起取暖的煤炭。

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在记者招待会上抱怨:教授们吃不饱,生活不安定,一切空谈都是白费!1947年9月21日,胡适校长致电政府,说平津物价高昂,教员生活清苦,请求发给实物。

 

教授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苦了。以在山海关到锦州一线的东北农民为例,首先八路军开过去的时候,在当地购买粮食全部用所谓的边区币,甚至打白条。八路军还没过完,各村庄的粮食就基本光了。之后国军大部队又再次过来,这次给的是法币。国军还没过完,老百姓手中已经全是边区币和法币,却没有一颗粮食,很多村庄整个逃难去了。老百姓手上的这些货币,仅仅几个月以后就因为通货膨胀成为了废纸,实际等于老百姓被军队白白抢空了。

如果说东北算是前线地区,由于战争的影响,1948年土地抛荒面积在湖南、广东等所谓的后方省中,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0到40%,主要农具减少了30%。1949年全国粮食产量只有2263亿斤,较战前1936年的水平降低40%,这是极为可怕的减产,足以饿死上亿人口,国府被迫向国外大量购买粮食,这又导致使用大量外汇,加速了通货膨胀。


由于内战的影响,运输遭到破坏,加上国民党政府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粮食,使得国产稻米和麦子的真正价格反而低于战前;而受通货膨胀影响,同一时期布、种子、肥料、农具及农民其它必需的工业品价格却猛烈上涨,工农业产品交换价格的剪刀差愈来愈大,最终也就是农民一年忙到头,却自己连饭也吃不上。种不出粮食的赚不到钱,种了很多粮食的也卖不出什么钱,农民欲哭无泪,奄奄待毙!

加上中共普遍进行了土地革命,国府拿什么去获得农民的支持?




------------------在1947年经济还算凑合的时候,一根金条可以换这么多钞票。到了1949年民间交易使用钞票的已经不多,这些首饰都是交易中最常流通的东西。




农村是这样,城市呢?

以城市的居民来说,本来一个青年男人的月收入还买不到30公斤大米,无法养活一家子(当时女人很少出去工作)。

结果现在由于通货膨胀,拿到本来就不够的钱,几天后就又缩水大半,这让老百姓怎么活呢?(中纺天津分公司工人平均工资,仅在1948年9月到10月的1个月内竟下降了85%)

这些也算是有工作的工人,而还有大量工人根本没有工作。

当时由于战争的破坏,所有除了和军事,人民最低要求生活品相关的工厂几乎全部停产,无法运转下去,大量工人失业。

仅仅在1946年上海产业工人失业者30万人,北平失业工人70万人,成都失业工人10万人,重庆失业工人6万人,连小城昆明也有失业工人5万人(当时普通城市人口不过10,20万,大城市不过50,60万)。

除了工人农民以外,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国府公务人员的实际收入越来越少,1937年到1943年平均降低了85%,这导致了贪污受贿成风和政府工作人员消极怠工,纪律松懈。成都市国民小学教师的月薪不到100万元法币,平均每小时只合4000元,而当地的物价,寄一封平信要5000元,喝一碗茶要8000至12000元。大家都知道,老师从古至今都是相当要面子的。结果,成都500余名小学教师由于实在活不下去,不得不罢教,上街请愿。

搞成这种样子,就是不让人吃饭!难不成真的让老百姓把嘴吊起来支持你?

当时国府高官承认:通货膨胀的危害远比共产党在战场上的获胜要大,它让老百姓失去了政府的信心和认可!

当时举家上吊投河服毒的比比皆是,卖儿卖女抛弃妻子的社会悲剧也不罕见!长春被围困时期钞票如同废纸,一些老百姓家为了换粮食,被迫将自己的女儿嫁出去,其实也就是卖出去。

一时间有些粮食的老头,残疾人,病人都娶了年纪很小的老婆,有些甚至还是小老婆。

对于老百姓来说,活不下去就谈不上其他任何东西。我自己尚且活不了,还能去谈什么三民主义,什么戡乱剿匪,什么一心报国!这都是扯淡的事情!

不起来拿枪打你就算是对得起你了!



-----------------金圆券刚刚发行的时候,100元已经是相当大的面额了。但仅仅2年之后,就出现了50万面值的。那100元的金圆券连张草纸也买不到,还不如拿来擦屁股。




本来一些城市生活相对富裕,老百姓生活相对安逸,所以普遍对被宣传为共产共妻的共产党有种恐惧。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活不下去,反而认为共产党控制区生活相对较好,还不如共产党来了才好呢。所以很多人的立场一下子就转到共产党那边去了。

至于军队中一些现役士兵和复原军人的生活也因为通货膨胀极为痛苦。有些上尉少校以及军官的每月薪饷仅能买2条香烟,如何能够养家?

大部分军人也就是农民出身,对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人民当家作主的宣传还是支持的,至少不反感。加上现在生活不下去,国府又莫名其妙的大裁军,由此很多官兵复原以后很快跳到解放军那里去了。当时国军中还有个顺口溜:不要吵,不要闹,老蒋不要老毛要。武汉先登记,延安来报道!

由此,通货膨胀这个杀手锏可谓国府失败最大的原因之一。一个通货膨胀将人民对政府的支持消耗殆尽,也让国府自己根本无法继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