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e能去老年斑吗: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辉煌成就与基本经验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3:50:47

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辉煌成就与基本经验研究

 

摘要: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党内与党外几个层面,初步阐明了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进程,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这对我们线行科学发展观,提升民主政治现代品质,坚持与扩大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促进多元合作与交流,维护国家政局稳定与世界和平,有效破解国际难题与危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人类和平民主文明进步等具有现实意见。

关键词:统一战线   历史发展   辉煌成就   基本经验

一、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进程

统一战线是由不同阶级、党政、社团组织乃至不同的民族国家与国际社会为了在一定时期有效应对与破解各种难题并实现共同的特定目标所结成的政治联盟。始于19C40年代的英国,创始人马克思和思格斯。19C末扩展到欧洲,20C初传播到俄国,20C20年代推广入中国,“二战”前后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同与实践,现在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已涉及到国际国内和党内党外诸多重大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生态、气候、海域、太空开发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反恐维和、反腐禁毒、自然地质灾害等复杂领域。

统一战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它在理论上有其坚实的科学根基,在实践上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并起着不同的客观作用。

1848年2月,马克思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并发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党纲——《共产党宣言》,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共同为反对资本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斗争,标志着统一战线理论已

 

作者简介:

林波(1963—   )女,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十八中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教务管理与理论研究。

 

注:本文系重庆市统战部2009年度课题指南选题。

初见端倪。之后,马、恩又在实践中亲自创建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列宁组建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并针对当时国际法西斯势力抬头号召组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把统一战线的理论成功地用于解决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以及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具体实践。

1924年1月,孙中山先生根据苏俄建议,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吸收中共党员、团员参加并担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军务、政务等各种工作,从而标志着国共两党为基础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使马列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第一次在中国变成了生动的现实。这次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有史可考的。只因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中国革命,抛弃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正确主张,制造震惊中外的“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事件等,才导致政治大革命的失败和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于1927年终于破裂。

但是,坚定的共产党人继续沿着孙中山开启的中国革命之路,高举马列主义旗帜,独立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并在革命进程中始终坚持与扩大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长期坚持并先后主导建立了中国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193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6-1949),人民爱国统一战线(1949-1976)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1978-至今),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行程中的一大法宝。

这里值得特别强调的是:统一战线不仅在中国革命和国际共运史上,而且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破解当今国际社会重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难题等方面都发挥着日渐凸显的重大作用(本文限于篇幅,不予赘述)。

二、历次统一战线的辉煌成就

翻开中外历史,追忆人类足迹,统一战线的辉煌成就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向。

1、统一战线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实践意义和辉煌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1852)是马、恩领导组建的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工人阶级统一战线性质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它的成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有力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

2)培养造就了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准备了干部条件。第一国际(1864-1876)和第二国际(1889-1914)是分别由马恩创建的国际共运史上具有更大规模和国际工人阶级统一战线性质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这两个组织为欧洲各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思想家,并为法国巴黎公社的诞生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干部条件。

3)理论上促进了马列主义传播,实践上开创了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以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广泛兴起的新纪元。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1919-1943)是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组建的又一个更具广泛意义统战性质的国际共产党组织。这个组织把欧、亚、美三洲各国无产阶级的政党都统一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反对国际资本帝国主义为革命对象,以实现社会共产主义为革命目标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它的成立,客观上有力促进了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大大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向前发展,并在实践中开创了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以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纪元。

2、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辉煌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推动了中国革命势力向前发展。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第一次合作建立的。它的形成客观上壮大了中国革命力量,直接夺取了东征胜利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大好形势,促使中国革命势力从广州珠江流域迅速扩展到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流域,迫使北洋军阀政府发出“求和”声明,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

2)坚持土地革命十年之久,诞生了红色苏维埃政权。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1937)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组建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红色统一战线。它在实践中为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与巩固扩大、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以及红色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和党的建设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为开展土地革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3)夺取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是在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生死关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的。这次统一战线的建立,使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八年之久,并夺取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此间,中共还单独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为原则并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为八路军、新四军在日本占领区消灭日本侵略者、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争取与发展进步势力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中国革命转入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4)推翻了三座大山,夺取了解放战争的历史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6-1949)是中共在解放区组建的除国民党顽固派以外包括国内各阶级阶层、各民主党派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十分广泛的政治联盟。它的建立,客观上为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旗帜下,通过三年多的奋斗,直接推翻了三座大山、夺取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革命克敌制胜一大法宝。

5)开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创造了条件。人民爱国统一战线(1949-1976)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巩固扩大的。这个时期,中共发扬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把国内外和党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并化消积因素为积极因素,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把中国引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国防、外交以及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使人民生活从“饥饿型”跨越性地转向“温饱型”,为中国走向工业化、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6)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使人民生活从“温饱型”转入“小康型”和“现代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1978-至今)是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扩建的。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统一战线理论,并在实践中结合当代国情与世情把人民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成为更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战线。这次统一战线在统战理论、统战政策与策略、统战体系与机制、统战组织与体制、统战对象与范围、统战内容与形式以及统战目标等方面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与创新。使统战理论与实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特别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政治生活和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使统战的功能与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进程中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3、统一战线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破解国际难题方面也取得十分辉煌的成就。具体表现如下:

1)国际纵队(1936-1939)是由苏联和西班牙等国共产党人组成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国际政治势力。它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不仅有力打击了弗兰·西斯科法西斯独裁政府,而且充分彰显出共产党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2)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39-1945)是“二战”期间逐渐形成的国际反法西斯政治军事联盟。它以中苏美英四大国为代表共计26个国家参加并为共同反对德、意、日三国为代表的国际法西斯战争为目标,以1942年《26国共同宣言》即《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为标志。它的形成与建立,使各国反法西斯国家与人民相互合作与配合,支持与援助,斗争与战斗,鞭策与激励,终于1945年8月夺取了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伟大胜利。客观历史事实证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即统一战线的建立,不仅在当时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也不仅仅是挽救与维护了当时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权,而且还改变了战后至今的世界各国命运和发展趋势,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二战”以后至今的时代主流。

3)当代国际社会统一战线或称战后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统一战线(“二战”后至今)。本文主张把美国“9·11事件”和西方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两次伊拉克战争为标志性事件后国际社会以不同方式或形式出现的带有共性目标进行的国际性合作、合伙、联合、联盟、组织机构与政治经济军事集团统称为现代国际社会统一战线(包括“联合国”)。不言而喻:“二战”以后日渐产生并以不同方式形成的这种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统一战线,为当代世界各国共同应对与破解各种国际难题,包括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国际民生、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空间开发、气候净化、能源资源、食品安全、科技攻关、反恐维和、禁毒反贪,特别是重大自然地质灾害发挥着日渐凸显的重大作用。

三、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回顾中外历史,追寻人类足迹,顺应当今时代主流,展现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结果,为人类留下九个方面的宝贵经验。

1、法宝。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毛选》第2卷第613页),加上党本身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一部中国近现代史证明: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辉煌胜利与成就的一大法宝。从世界角度审视,统一战线是反对国际法西斯恐怖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进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全面进步的法宝。

2、核心。组建统一战线离不开领导核心。中国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主导者。世界史证明:国际统一战线的建立也必须有领导核心。“二战”时期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就是以中苏美英四大国为核心,“二战”后的国际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则以中苏为核心,“联合国”更明确地以中苏(俄)美英法为常任理事国,当今国际社会统一战线也不可能脱离中美俄等大国核心。离开了核心,既不可能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也不可能应对与破解当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难题。

3、机制体制。组建统一战线在不同时期应当有相应的机制体制。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实行的是党内合作与分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采取了党外合作,统编军队,分区作战,独立领导,共同抗日的目标机制。“二战”期间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26国发表共同宣言,保证各国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以本国政府最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资源相互支持与配合,直到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不与法西斯国家单独讲和,实行最终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战时体制。“二战”后组建了“联合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建立了各种组织机构。所有这一切都为我们积累、遗留了宝贵经验。

4、形式与对象。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统战形式与对象,但总体趋势却都是由不同的阶级、政党流派以及社会团体乃至不同的民族国家和不同的阶级成分所组成。其合作形式具有多元化,其统战对象要不断扩大化,其统战根基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进步势力。

5、途径与目标(任务)。不同形式与不同性质的统一战线应当完成不同的统战目标并遵循不同的途径。从历史上看:中国历次统一战线都是以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为目标,世界史上的几次统一战线都有不同时期急需实现的特定目标。在当代中国,统战目标更加明确,那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今与未来世界主要是为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及应对与破解各种重大国际难题而努力。

6、坚持与扩大。我们有理由与事实依据认为:无论是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还是破解国际社会诸多难题都离不开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坚持这个法宝,人类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离开这个法宝,人类进步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在现阶段,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的范围与规模、形式、对象与内容,以便有效破解国内外和党内外以及国际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与诸多疑难。

7、创新与发展。我们认为:统一战线既然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大法宝,那么我们就不仅仅是要坚持,而且还更需要创新。使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更加适应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包括统战理论、统战对象、统战政策、统战机制体制、统战组织体系、统战形式与内容以及统战目标的创新与发展。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物质及其运动的形式的可变性,一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支柱。”(《列选》第二卷第288页)

8、方针与原则。历史经验证明:不同形式和性质的统一战线应当遵循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战方针与原则。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毛泽东提出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方针”,所实现的原则是国共合作以及“有利、有理、有节”三原则,国共双方独立自主、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时期以及当代国际社会的统战方针与原则应当是精诚团结、相互合作、长期共存、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互相监督、共谋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未来。

9、旗帜。统一战线是引领人类全面进步的一面旗帜。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统则地久天长、互惠共赢;分则有碍人类进步,甚至一事无成。

 

文章来源:民进区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林波
 中国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简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第一阶段(1921—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统一战线的产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1927年)。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建立国共合作,唤起民众,进行民族民主大革命。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进行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坚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第二阶段(1949—1978)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建国初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为进入社会主义准备条件。

  2、开始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过渡时期统一战线,其任务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奋斗;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任务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

  3、“文化大革命”对统一战线严重破坏时期(1966—1976年)。

  4、统一战线恢复时期(1976—1978年)。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任务是积极落实各项统一战线政策,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恢复各方面的统一战线工作。

第三阶段(1978至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1978—1988)。全面落实统战政策,实现了统一战线工作重点战略转移,提出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是:以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总目标,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几千万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推动“一国两制”的实施,为统一祖国服务;发扬爱国传统和智力优势,为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完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服务,并使这三者密切配合,互相促进。

  2、爱国统一战线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988—1998)。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3、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998至今)。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江泽民论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我们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红军长征结束到达陕北时,革命武装力量只剩下几万人,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党把一些最好的干部派去做统战工作。革命事业一经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结合,就调动起了千军万马,开创出抗日救国的新局面。我们党正是依靠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联盟,联合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强大的统一战线,经过长期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江泽民:《努力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990年6月11日),《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231—23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统一战线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国内外敌人、恢复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我们党经过统一战线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改造和赎买政策,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江泽民:《努力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990年6月11日),《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232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方针和任务,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统一战线由过去四个阶级的联盟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联盟。——江泽民:《努力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990年6月11日),《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232页。

    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确立的统一战线,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为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又做出了新的重大贡献,把它发展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并明确确定了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统一战线和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的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必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发扬党的统战工作的优良传统,运用长期积累的统战工作经验,发挥统一战线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使我们的统战工作形成新的气势,开创新的局面。这种新气势、新局面,要体现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中各界群众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之上,要体现在为我们党和政府广交朋友、广纳群言、广求善策之上,要体现在为促进政治稳定、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作出贡献之上,而最根本的是要促进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把我国经济建设搞上去。这也是我们党对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基本要求。——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11月7日),《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88—1998)》,华文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58页。

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原则,为我党中央所提出的真实政策,已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尤应为全党同志所奉行。因为这种政权表现为几个革命阶级对汉奸、亲日派、反动派的联合专政,既能合乎统一战线原则,团结大多数以与日寇、汉奸、亲日派、反动派进行斗争,又能保证由共产党员与进步势力结合起来的优势,所以这不仅是今天敌后抗战的最好政权形式,而且是将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应采取的政权形式。——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1941年4月15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8页。

  现在敌占区开始起了有利于我的巨大变化,其基本表现就是人民抗日情绪大大增长,敌伪矛盾发展。我们应好好抓住这个基本特点去发展工作,掌握中日矛盾的实质,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阶层一切抗日人民对敌斗争。经验证明:在敌占区不应该去扩大中国人自己的阶级矛盾,基本是团结一切中国人对敌。能如此我们便能开展敌占区工作,反之我们便不能在敌占区立足。——邓小平:《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1943年1月26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41页。

  在政治上要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争取或联合其较好的部分,中立其动摇的部分,孤立和打击其最反动的部分。切不可打倒一切,帮助敌人团结,把自己孤立起来。——邓小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1948年6月6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18页。

  我们有的部队同志把胜利只看作是枪杆子打出来的,这是不全面的。从历史来看,党中央、毛主席对统战工作一直很重视,做得很精心。我们的胜利,一方面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另一方面也和统战工作分不开。长征到达陕北时,红一方面军只有六千人,加上陕北红军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一共只有一万几千人,被十多万敌人包围,非常困难。党把一些最好的干部派去做统战工作,加上其他方面的工作,在“双十二”事变后形成了抗日救国的新局面。抗日战争时期,我们部队到达华北、华中后,人人感到需要有统战工作,因为我们有了朋友就可以站住脚跟。那时甚至对一个碉堡的伪军,都拼命地去做统战工作。在解放战争中,我们聚精会神地从政策等各个方面去做工作,争取了各民主党派。蒋介石也争取他们,但我们胜利了。我们由于得到了各阶层人民、各民主党派的支持,理直气壮,士气很高,才打胜了。——邓小平:《全党重视做统一战线工作》(1951年3月26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85页。

  抗美援朝开始的时候,有些人,包括一些民主人士、工商界和知识界人士,有疑虑。后来由于加强了工作,各界都赞成、拥护,各民主党派发表联合宣言,资产阶级也出来游行,这样就长了自己的志气,灭了敌人的威风。我们有的同志不了解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的意义,以为照例是官样文章,但是各阶层的人民很重视。这个宣言表明了抗美援朝是举国一致的。如果不要统一战线,内部不团结,能够抗美援朝吗?在历史上,统一战线是决定革命胜利的三大因素之一。没有统一战线工作,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办不好的。——邓小平:《全党重视做统一战线工作》(1951年3月26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85—186页。

  各位朋友在各地都听到过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介绍,这就是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普遍真理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离开了这条普遍真理就谈不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那就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不是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今天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所走的道路,是列宁所想过的,但是列宁没有能实现。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了和平改造的办法。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我们的生产不仅没有受到破坏,而且得到了发展,既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教育了资产阶级。——邓小平:《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956年11月17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59页。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采取赎买政策,一方面把它们改造成公有制,另一方面也没有损害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长期允许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存在,根据自愿的原则,其中大部分组织成合作社,实行集体所有制。由于我们是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采用这些方式的,所以几乎没有发生曲折,生产没有下降还不断上升,没有失业,社会产品是丰富的。——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1980年4月—5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14页。

  各个方面的变化表明,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邓小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87页。

  新时期统一战线,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爱国者的范围是很宽广的,包括蒋经国在内,只要台湾归回祖国,他就做了爱国的事。现在可以提第三次国共合作。——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联盟》(1979年9月1日),《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158页。

  统一战线的性质,叫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就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样范围就宽了,具有广泛的性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联盟》(1979年9月1日),《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159页。

  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工人和农民是联盟,说明工、农是两者。过去把知识分子搞到另一个概念,新的提法,知识分子是劳动者。——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联盟》(1979年9月1日),《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159页。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任何阻力都将被我们打破。——邓小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1979年10月19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06页。

  我国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它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了。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团结,使我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中,做出积极的贡献。——邓小平:《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要为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作出贡献》(1980年8月28日),《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239页。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国家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国内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使得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方针、基本政策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邓小平:《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1980年9月29日),《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241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一战线工作和人民政协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局面。我们的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扩大了,不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前程远大,大有可为。——邓小平:《爱国统一战线前程远大大有可为》(1982年11月24日),《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250页。  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统一战线名称的发展变化
从1921年7月1日党的建立开始,我党就开始了统一战线工作。80多年来,我国统一战线的名称,随着不同政治形势发展变化,也产生了不同的名称。至今前后出现过4个 “统一战线”的名称
(1)1921—1927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一一 “联合战线”或“联合阵线”。
(2)1927—1945年 (抗日战争前后)一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945—新中国成立初期 (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4)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一一“爱国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统一战线的产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1—1927年)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正式的决定。1924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国民党 “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的成功,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新局面。但由于当时我们党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没有深刻的认识,由于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的软弱退让,拱手让出了党对革命统一战线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解除了已有的工农革命武装,在强大敌人的袭击下,最终使党完全丧失制止和
打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叛卖革命的能力。这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沉痛教训。
  这个阶段,在党的文件和党的主要领导人讲话、文章中,一般将统一战线称作“联合战线”或 “联合阵线”。
  (2)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1927—1937年)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1936年9月1
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适时地将“抗日反蒋”的方针调整为“逼蒋抗日”方针。这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事变获得了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基本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格局。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1945年)
  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军队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中国的全面抗战自此开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宣布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党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对日妥协和反共倾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在党内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放弃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投降主义路线,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
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得到很大发展,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党在各根据地普遍建立 “三三制”的统一战线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工商政策,争取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其他中间力量。党建立了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合作关系,获得广大的同盟者。
  抗日战争时期,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趋于完善和成熟的时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有很大发展。他提出了独立自主原则;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有理、有利、有节”,“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等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的坚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期间,毛泽东作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著名论断。
  这一时期的统二战线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5—新中国成立初期)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民主,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反人民的内战。为了争取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并推动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但是,蒋介石集团在美国支持下,背信弃义,悍然撕毁停战协议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
内战。
  蒋介石政权的反动、卖国、独裁,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加广泛、高涨的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开展。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中先后产生的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及抗战前建立的中国致公党、中国农工民主党等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共同战斗。
  在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反美反蒋斗争遍及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了反对蒋介石集团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直接打击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条战线,使蒋介石集团陷人全民的包围之中。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号召得到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海外侨胞的迅速响应。1949年9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开幕。会议讨论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
领》,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1日,北京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达到了空前广大的规模。建国以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运用统一战线,推动和组织广大知识分子、各民主党派、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和各界爱国人士,投人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运动,进一步提高各族人民的觉悟,孤立和打击了国内外敌人,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
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民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方针,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和统一战线工作,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不仅实现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革,而且促使资本家等剥削阶级逐步完成了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转变。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 《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对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民主党派,采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关于国内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实际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平等、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大力培养使用民族干部,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团结教育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等民族政策,深得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至1956年,全国除西藏外,都基本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使各少数民族 (有些少数民族跨越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发展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由于西藏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央决定西藏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往后延缓,什么时候进行,要待条件成熟后再定。1959年发生了达赖集团的武装叛乱,从而使西藏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到来。通过平叛斗争和民主改革,西藏也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全面贯彻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教育了广大的信教群众和宗教界爱国人士,开展了反帝爱国运动,使教会割断了同帝国主义的联系,清除了帝国主义的势力;并且在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中进行宗教制度的改革,废除了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前的七年,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各方面
的统一战线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光辉灿烂的时期。
  1957年下半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方针上出现了“左”倾错误,导致了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以及反地方民族主义的扩大化,使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和民族关系紧张。当中共中央觉察了这一错误后,采取相应的方针和措施,主动调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使紧张关系有所缓解。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十年内乱时期,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破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爱国统一战线新的发展阶段。
  1979年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建议为全国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部门摘掉“执行投降主义路线”帽子的请示报告》,撤销了1964年强加给李维汉的所谓 “长期以来在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工作方面坚持一条反党、反中央、反毛主席的修正主义路线,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向资产阶级和封建农奴主投降,严重损害了党的事业”的罪名,明确指出,给统一战线工作和民族、宗教工作扣上“执行投降主义、修正主义路线”的罪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应一律推倒。
  1979年6月15日,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邓小平作了题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开幕词,讲话阐明了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范围和方针政策,成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在党中央领导下,党的各级组织部门、统战部门积极落实各项统战政策,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在全国复查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并采取措施调整各方面的社会关系。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推动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建设和文教、科技等领域积极发挥作用。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的总目标下,结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党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把完善这一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89年,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提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在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这样,就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980年到1981年,中央书记处先后召开西藏、云南、新疆和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工作会议,认真解决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等方面的问题。1982年3月,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科学分析了宗教在历史上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系统阐明了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宗教工作方面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文件。
  80年代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标志着对台工 作进大了一个新阶段。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八点意见。在 “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中英、中葡己经就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达成了协议;对台工作也有很大的进展,海峡两岸各项交流交往日益增加。
  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组成的、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另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就改变了过去统战工作主要在大陆范围内做工作的旧格局,形成“立足大陆、三个面向 (面向港澳、面向台湾、面向世界)开放型的新格局。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推进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发扬党的统战工作的优良传统,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中各界群众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方面,在为我们党和政府广交朋友、广纳群言、广求善策方面,在为促进政治稳定、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不断做出贡献。
  1979年9月,邓小平同志将新时期统一战线称为“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提法改为“爱国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的提法,一直延续至今。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发展趋势
  进人新的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出现新的发展变化。要完成统一战线的各项任务,就必须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要对统一战线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统一战线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统一战线的作用将更加重要。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将会发生激烈的碰撞,由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事端将会增加,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还会进一步加剧。这不仅使我国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也必将对统一战线的民主党派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以及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应对这些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既关系到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特殊功能,在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
  二是统一战线的构成将更加多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已呈多样化的状态。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在数量和规模上还会扩大,社会各阶层的分化、组合和流动在程度上进一步加深。新的社会群体产生后,原有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将有新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分流的知识分子以及海外新华侨等一些新的统战工作对象将会大量涌现,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将更加多样。
  三是统一战线成员中的政治意愿将逐步纳入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轨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方略的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参政议政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的有序政治参与,并把他们的政治意愿和要求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四是统一战线工作将进一步社会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需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需要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随着爱国统一战线的不断发展壮大,统战工作将逐步从大陆扩展到海外,从上层延伸到基层,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同时,承担统战工作的各种社会团体和部门也将会逐渐增多,统战工作会越来越显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五是统一战线工作将广泛运用现代化手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国际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将给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加错综复杂。统一战线工作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动态,把握人们的思想变化,迅速处理各种敏感问题,单纯依靠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己经难以奏效,必须延长“手臂”,厂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需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做好新世纪的统战工作。
  
  ●统一战线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首先,是由于在我国有统一战线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客观需要。从大陆范围内看,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集团。这种状况将长期存在,统一战线的团结、沟通、协调、自我教育功能也将在长时期内发生作用。
  其次,从“一国两制”的要求看,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的地区搞资本主义,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几十年、成百年不变;另一方面,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两制和平共处,长期共存。统一战线要为推动“一国两制”的实施服务,任务是长期的。
  第三,从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关系看,共产党员在全国总人口中是少数,非党群众是大多数,仅就统战对象来说,也有上亿人口。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任何时候,共产党员都要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团结合作。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长期性也决定了统战工作的长期性。
  《宪法》对统一战线的长期存在作了明确。《宪法》指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己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我们党领导的事业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不断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任何阻力都将被我们打破;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以史为镜:学习 “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和成功经验”有感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统一战线的历史,谁把握了统一、联合的主动权,谁就把握了胜利和成功,甚至谁就成了历史的主人。历朝历代,兴盛于拿起统一战线,衰败于放弃统一战线。这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轨迹或者说规律。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我看到了什么?

在工农革命军的危机时刻,井冈山地方武装力量的带头人袁文才、王佐接纳中国工农革命军,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让我看到了统一战线为党保存实力、蓄精养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然而,因为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这两位同志的命运以悲剧的形式收场,这种悲剧不但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期我们党的悲剧:损失惨重,而历史又不可能重演。井冈山失守,即使是久经沙场的陈毅元帅,也未能收回。这让我看到放弃统一战线的结果是让人痛心的。

我们的党是一个善于纠错的党,在经历过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第二次国共合作联合抗日取得胜利再到解放战争,我们的党已经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经验。在这个历程中,为了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全民族的抗战,周恩来积极团结当时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陈毅积极争取社会名流韩紫石,由韩负责召集苏北各界代表会议,呼吁各种力量团结抗日、一致对敌,还为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竞选上海市副市长拉选票,呐喊助威;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在选举边区政府委员时,当选的十八人中有中共党员七人,由于超过了三三制原则,徐特立主动退出,补选一名党外人士。历史长河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让我看到了党的开阔胸怀和智慧,看到了民主党派人士的高风亮节和明智,归根到底,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爱国。那个时代,爱国热情高涨,求贤若渴,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求才求贤,三顾茅庐,不少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了国家大局,改弦易辙,积极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

以史为镜,反观现在,感觉确实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思考。我们有必要对照革命前辈检查自我,,检查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爱国热情是不是依旧浓厚?我们还能不能找到韩紫石那样一呼万应的社会名流?我们的执政理念是不是民主,我们的胸怀是不是宽阔,是不是能够集思广益、坦然面对困难和问题?

以史为镜,要时刻想到今天和谐稳定生活局面来之不易,要时刻用先辈们的爱国热情来点燃和保持我们的爱国热情;要时刻想到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任务还很艰巨;要继续坚持走好统一战线这条路线,最大程度的团结一切力量,特别在群众和基层干部职工政治权利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要特别注重听取他们的意见,要特别注重汇集民智。

总之,以史为镜,可以照亮我们的未来。

 

(第七期中青班学员曾晓虎供稿)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民盟徐州市委秘书长    赵渝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因推翻三座大山的客观需求,在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指导下,通过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第一次统一战线。

 

 

    但是,正当国民革命高歌猛进,形势一片大好时,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背叛了革命。这种背叛的主要表现便是破坏与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他们通过采取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赣州惨案”、“九江惨案”、“安庆惨案”、“三三一惨案”等行动,在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中排挤共产党.进而发动“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大肆逮捕和屠杀工人领袖、共产党员,镇压农民运动。这一切使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最终瓦解。

 

 

    由于统一战线遭到破坏,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任务刚开始进行便过早夭折。中国的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被迫中断。这一切造成了十分恶劣的严重后果,不仅使中国人民重新陷于水深火热的苦海之中,而且方便了国外帝国主义的入侵。日本帝国主义不仅相当顺利地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对其进行殖民统治,而且进一步将侵略魔掌伸向全中国.妄图将整个中国纳入自己统治之下,将中国的资源全部攫为己有,使全中国人民亡国灭种。统一战线被破坏以后的恶果逐年凸显。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了抗击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早日脱离法西斯统治的苦海.维护中国的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共产党与国民党再度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于1935年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强烈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问有任何意见和利害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都应该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底,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系统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策略同时共产党通过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停止了内战。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共产党将国共合作成立的宣言交付国民党,促使蒋介石发表声明.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的再度结成,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使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游击队能够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有效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这种统一战线的结成是不牢固的。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驱使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当局不顾民族安危,先后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对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主人士进行骚扰、袭击乃至屠杀。从1938年到1945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制造了一系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恶劣事件特别制造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系列恶劣行径严重破坏了,统一战线的稳固,遂使亲者痛、仇者快。中国国防力量因如此内耗而{大大削弱。日伪军可以抽调更多力量对中国各地居民进行统治和掠夺,中国人民不得不更多的遭受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蹂躏。抗日战争局势更加复杂化,抗战胜利的时间被人为推迟,中国文明进程大大延缓。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本有可能建立推进国家文明进步的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代表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后签订了《双十协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已看到了有可能在千疮百孔的废墟上重建幸福美满的家园的一线希望,饱受战争创伤的祖国有机会从新开始和平文明的进程。

 

 

    但是,这一机遇如昙花一现。随着国民党当局撕毁《双十协定》和加紧内{战,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不复存在。刚脱离弥漫硝烟不久的中国又被再度拖i进战火之中,刚从日寇铁蹄蹂躏下喘过气来的中国人民又被迫重受战争煎熬和腥风血雨的恐怖统治。不仅共产党员被大量屠杀,连主张和平民主的民盟、民进等民主党派人士也惨遭杀害或迫害。众所周知的李公朴、闻一多被枪杀的“李闻惨案”,马叙伦等人被殴打的“下关惨案”等令人发指。在此险恶状况下,共产党被迫放弃了与国民党重结统一战线的愿望,而同主张和平民主、文明进步,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各民主党派结成了广泛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

 

 

    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结成,团结了国内最广泛的和平民主力量.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临近解放的1949年6月,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的经验时,强调了不可缺一的三大法宝:“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艾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人民共和国的主耍缔造者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强调至与共产党、人民军队相提并论的地步,可见若无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巨大作用,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是难以想象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了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的重要性,并对轻视和否定民主党派作用的思想提出了严厉批评。在建国后一段时期内,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统一战线相当稳固.一些民主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中任职,不少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担任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国的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顺利发展,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开始显现。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随后而来的“反右”运动扩大化过程中.长期以来与共产党亲密合作、并肩战斗的以民盟为首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及其所代表的广大知识分子受到严重伤害,一段时间内民主党派与中共关系十分紧张,统一战线的正常发展举步维艰

 

 

   统一战线的进一步被破坏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创作历史剧《海瑞罢目》的民盟中央副主席吴晗首先受到冲击,由此拉开了“文革”序幕。在这史无前例的大动乱中,大量民主党派人士与共产党的许多开国元勋和高级领导人遭受了同样悲惨的命运,他们被批斗、游街、关“牛棚”、逮捕、刑讯逼供乃至追害致死,幸免于难者也被发配到边远农村被迫接受所谓“改造”。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多年来结成的统一战线遭受彻底破坏。与统一战线受破坏相对应的,是整个中国政治上陷于建国以来最黑暗的时期.“四人帮”推行的法西斯专制横行.民主与法制受到最严重的粗暴践踏,人们的最基本权利和起码尊严荡然无存.国民经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的温饱生活难以为继,本来可以在科技、教育、文化和法制建设等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知识分子斯文扫地,对文明发展至关重要的知识受到歧视和贬低.正需要接受系统教育的知识青年被发配到农村接受所谓“再教育”,使中国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倒退了数十年,原本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被人为地大大拉开。由此造成社会风气败坏,越来越无知的人们的廉耻观念和道德水准大大下降,其恶劣后果和深远影响至今犹存。

 

 

    随着拨乱反正十年动乱的结束。中国进入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结成的统一战线叉开始恢复、稳固和发展,并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巨大作用。

 

 

    抚今追昔.从中国现代历史演变的规律考察,凡是统一战线稳同发展时期.便是中国的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良性发展时期。反之亦然,只要统一战线受到损害甚至遭到破坏.失去监督和批评的国家政策便会出现偏差乃至发生严重错误.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也随之倒退。历史的经验教训实在应当令人深省!因此,统一战线应当存在并加以精心维护和使其巩固发展,不是仅凭高深的理论能够探讨出来的,而是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血的教训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中国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关于这种必然性.共产党的四代领导人均作出了充分肯定。毛泽东曾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还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邓小平强调:“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缩小而是应该扩大。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光荣的历史,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作了重要的贡献。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不会忘记的……”胡锦涛强调:“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今后,若要使我国的文明进程加速,早日赶上发达同家的社会文明发展水平.就应当深刻吸取历史教训,维护统一战线的稳固,不能再使其受到丝毫损害。

  江泽民提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长期历史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中国的政局稳定,就必须稳定这个政局。

党委统战部

 

1949年到2009年,在波诡云谲的世界风云中,中国共产党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旨归,紧紧围绕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时代大局,不断拓展统一战线的价值空间。在六十年的伟大历史征程中,统一战线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直面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波澜壮阔地演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与博大胸怀。从民主中国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统一战线的目标与任务、性质与特征、对象与范围、手段与方法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发展变化,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增添了宝贵财富。回眸共和国六十年的统战风云,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统战经验:

  第一,统一战线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是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从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从国民革命联合阵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都是紧密围绕某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来凝聚人心,联合力量,统一战线的价值也就体现在它是否能把最广大的革命者、建设者与爱国者团结起来,形成革命、建设与发展的巨大合力。什么时候坚持了这个中心,统一战线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违背了这个中心,统一战线就会误入歧途。

  第二,统一战线必须立足于中国与世界两个大局。马克思指出,工人没有祖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不但要突出中国主题,更要有世界眼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统一战线更要立足于国内大局,团结国内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还要团结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是资本主义阵容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友好态度的力量,使海内外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下,结成最广泛的联盟。中国在世界上可以利用的力量越大,朋友越多,统一战线的空间就越广,“中国元素”向世界的渗透力就越强,吸引力就越大。

  第三,必须矢志不渝地加强统一战线的队伍建设。一是统一战线的理论研究队伍建设。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要使统一战线的理论原则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进行艰苦卓越的理论研究与创造。如果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理论研究队伍,创造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统一战线就没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统一战线的干部队伍建设。斯大林同志指出,路线方针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一切的因素。统战政策需要统战干部去贯彻执行,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统一战线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人缘好、人格好、人品好的统战干部,因此,建立一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统战干部队伍既是统一战线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基本经验。三是党外干部队伍。统一战线发展的实践证明,培养、选拔一大批能够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新一代各界党外代表人士,建立一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党外干部队伍,是搞好党与非党合作共事的基础和必要保证。各级统战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四,统一战线必须始终贯彻四条基本原则。一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把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共产党人虽然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和魔鬼结盟,但必须是共产党人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牵着共产党人走。二是必须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统一战线是“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同”是指共同的目标、没有“同”,就不可能建立统一战线。“异”是指世界观、具体利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经济成分等方面的差异,没有这种差异的存在,就没必要建立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首先应该求同,这是共产党领导权的体现。但是求同不是追求“清一色”,在求同的前提下,应有存异的胸怀和态度,否则,就难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三是贯彻以人为本,照顾同盟者利益的原则。如果统一战线不坚持以人为本,不尊重和维护统一战线成员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排忧解难,就难以把他们吸引、团结到我们党的周围。四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不要把革命阵营和统一战线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变动一样,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必须根据革命、建设、改革的任务,建立和调整统一战线,灵活地制定和实施统一战线的政策与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

  第五,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五大关系。既然是统一战线,就意味着是多种力量的联盟,自然就会有多个“关系场”的存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更多,范围更广,各种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在各种关系中,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事关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实践证明,正确处理这五大关系,是统一战线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浅析统一战线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  

民盟徐州市委秘书长    赵渝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因推翻三座大山的客观需求,在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指导下,通过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第一次统一战线。

 

    但是,正当国民革命高歌猛进,形势一片大好时,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背叛了革命。这种背叛的主要表现便是破坏与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他们通过采取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赣州惨案”、“九江惨案”、“安庆惨案”、“三三一惨案”等行动,在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中排挤共产党.进而发动“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大肆逮捕和屠杀工人领袖、共产党员,镇压农民运动。这一切使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最终瓦解。

 

    由于统一战线遭到破坏,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任务刚开始进行便过早夭折。中国的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被迫中断。这一切造成了十分恶劣的严重后果,不仅使中国人民重新陷于水深火热的苦海之中,而且方便了国外帝国主义的入侵。日本帝国主义不仅相当顺利地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对其进行殖民统治,而且进一步将侵略魔掌伸向全中国.妄图将整个中国纳入自己统治之下,将中国的资源全部攫为己有,使全中国人民亡国灭种。统一战线被破坏以后的恶果逐年凸显。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了抗击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早日脱离法西斯统治的苦海.维护中国的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共产党与国民党再度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于1935年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强烈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问有任何意见和利害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都应该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底,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系统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策略同时共产党通过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停止了内战。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共产党将国共合作成立的宣言交付国民党,促使蒋介石发表声明.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的再度结成,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使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游击队能够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有效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这种统一战线的结成是不牢固的。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驱使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当局不顾民族安危,先后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对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主人士进行骚扰、袭击乃至屠杀。从1938年到1945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制造了一系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恶劣事件特别制造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系列恶劣行径严重破坏了,统一战线的稳固,遂使亲者痛、仇者快。中国国防力量因如此内耗而{大大削弱。日伪军可以抽调更多力量对中国各地居民进行统治和掠夺,中国人民不得不更多的遭受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蹂躏。抗日战争局势更加复杂化,抗战胜利的时间被人为推迟,中国文明进程大大延缓。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本有可能建立推进国家文明进步的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代表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后签订了《双十协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已看到了有可能在千疮百孔的废墟上重建幸福美满的家园的一线希望,饱受战争创伤的祖国有机会从新开始和平文明的进程。

 论统一战线主题内容的发展演变

    但是,这一机遇如昙花一现。随着国民党当局撕毁《双十协定》和加紧内{战,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不复存在。刚脱离弥漫硝烟不久的中国又被再度拖i进战火之中,刚从日寇铁蹄蹂躏下喘过气来的中国人民又被迫重受战争煎熬和腥风血雨的恐怖统治。不仅共产党员被大量屠杀,连主张和平民主的民盟、民进等民主党派人士也惨遭杀害或迫害。众所周知的李公朴、闻一多被枪杀的“李闻惨案”,马叙伦等人被殴打的“下关惨案”等令人发指。在此险恶状况下,共产党被迫放弃了与国民党重结统一战线的愿望,而同主张和平民主、文明进步,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各民主党派结成了广泛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

 

    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结成,团结了国内最广泛的和平民主力量.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临近解放的1949年6月,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的经验时,强调了不可缺一的三大法宝:“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艾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人民共和国的主耍缔造者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强调至与共产党、人民军队相提并论的地步,可见若无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巨大作用,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是难以想象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了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的重要性,并对轻视和否定民主党派作用的思想提出了严厉批评。在建国后一段时期内,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统一战线相当稳固.一些民主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中任职,不少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担任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国的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顺利发展,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开始显现。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随后而来的“反右”运动扩大化过程中.长期以来与共产党亲密合作、并肩战斗的以民盟为首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及其所代表的广大知识分子受到严重伤害,一段时间内民主党派与中共关系十分紧张,统一战线的正常发展举步维艰

 

   统一战线的进一步被破坏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创作历史剧《海瑞罢目》的民盟中央副主席吴晗首先受到冲击,由此拉开了“文革”序幕。在这史无前例的大动乱中,大量民主党派人士与共产党的许多开国元勋和高级领导人遭受了同样悲惨的命运,他们被批斗、游街、关“牛棚”、逮捕、刑讯逼供乃至追害致死,幸免于难者也被发配到边远农村被迫接受所谓“改造”。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多年来结成的统一战线遭受彻底破坏。与统一战线受破坏相对应的,是整个中国政治上陷于建国以来最黑暗的时期.“四人帮”推行的法西斯专制横行.民主与法制受到最严重的粗暴践踏,人们的最基本权利和起码尊严荡然无存.国民经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的温饱生活难以为继,本来可以在科技、教育、文化和法制建设等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知识分子斯文扫地,对文明发展至关重要的知识受到歧视和贬低.正需要接受系统教育的知识青年被发配到农村接受所谓“再教育”,使中国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倒退了数十年,原本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被人为地大大拉开。由此造成社会风气败坏,越来越无知的人们的廉耻观念和道德水准大大下降,其恶劣后果和深远影响至今犹存。

 

    随着拨乱反正十年动乱的结束。中国进入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结成的统一战线叉开始恢复、稳固和发展,并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巨大作用。

 

    抚今追昔.从中国现代历史演变的规律考察,凡是统一战线稳同发展时期.便是中国的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良性发展时期。反之亦然,只要统一战线受到损害甚至遭到破坏.失去监督和批评的国家政策便会出现偏差乃至发生严重错误.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也随之倒退。历史的经验教训实在应当令人深省!因此,统一战线应当存在并加以精心维护和使其巩固发展,不是仅凭高深的理论能够探讨出来的,而是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血的教训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中国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关于这种必然性.共产党的四代领导人均作出了充分肯定。毛泽东曾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还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邓小平强调:“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缩小而是应该扩大。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光荣的历史,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作了重要的贡献。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不会忘记的……”胡锦涛强调:“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今后,若要使我国的文明进程加速,早日赶上发达同家的社会文明发展水平.就应当深刻吸取历史教训,维护统一战线的稳固,不能再使其受到丝毫损害。

 

    江泽民提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长期历史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中国的政局稳定,就必须稳定这个政局。论统一战线主题内容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统一战线作为党的重要“法宝”,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战略的一部分,它关乎社会力量的整合,是党团结力量、调动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重要途径。它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遵循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开展工作。由于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中心任务,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就有着不同的主题内容。本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新世纪新阶段时期四个阶段来分析统一战线主题的发展演变,尝试从中找出统一战线发展的规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联合与革命 

  统一战线是党的联合战略,历来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为:联合与革命。

  第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构成和发展看,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高举反帝反封的革命大旗,联合各革命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大买办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1]

  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921年7月—1927年7月)。它以推动国民革命为目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组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制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提出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并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改组后的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具有反帝反封的革命内容。在民族问题上,《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则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主问题上,《宣言》指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而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在民生问题上,《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在实质上触及了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容。第二阶段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关系由合作变为对抗,党的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工人、农民运动走向低潮。民族资产阶级脱离了革命统一战线,使这个战线中只剩下工人阶级、劳动农民和贫苦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开展革命?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通过了《告全党党员书》,提出党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革命,必须把着眼处转向发动工农,并对中国共产党与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与土地革命进行了专门论述,同时还指出:“党应当要明白以后还是要与国民党联合,但是要与国民党的左派联合;与他们的下层群众,与他们劳动群众的党员,与他们的下层组织联合。”“所谓左派联盟,实是与革命小资产阶级联盟”,不包括小资产阶级的上层。[2]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实际上是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它包括:工、农、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阶级的联盟。第三阶段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1945年8月)。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国家、民族存亡的根本利益,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时的统一战线包括了整个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以及除汉奸、投降派以外的地主家阶级和亲英美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广泛联盟。这次国共合作,是双方各有政权、军队的合作,是具有广泛民族性、曲折复杂性的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有共同的民族敌人,又存在着复杂的阶级矛盾。第四阶段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年8月—1949年9月)。这个阶段的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的广泛联盟。[3]其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

  第二,从党的领导人对统一战线的论述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是联合与革命。1922年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提出共产党为实现民主革命纲领应“联合一切革新党派和团体,组织民主联合战线”。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构成和方式进行了专门论述,指出:“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这就不但规定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基本的革命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在一定的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并且规定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4]1947年10月,人民解放军发表宣言,提出:“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随后,毛泽东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结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充当领导者。这就是说,由参加这个革命的人们所组成的统一战线是十分广大的,这里包括了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从地主阶级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开明绅士。……这个革命所要推翻的敌人,只是和必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5]由此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是联合与革命,即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联合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进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团结与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性质的变化决定了党的任务的变化。此时的共产党成为国家的执政党,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了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统一战线也相应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其主要任务是争取或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奋斗。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为:团结与改造。

  第一,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统一战线的阶级关系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已确立并成为国家的执政党,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内民族关系已从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转变为平等互助的关系;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这一社会阶级,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原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废除地主这一社会阶级,广大农民真正从经济上做了主人。这表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统一战线已不同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其主题不再是联合与革命,而是团结与改造。所谓团结就是“依靠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巩固团结。”它不同于新民主主义时期“联合”的地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和阶级压迫的废除。过去的“联合”是中国共产党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现在的“团结”是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巩固团结。所谓改造是指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不同于革命的地方在于,“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6],而不是武装斗争的方法。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第二,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看,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地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显然,社会主义改造对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国家工业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因此,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体现为团结与改造。从实际工作看,统一战线围绕团结与改造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时任中央统战部长的李维汉提出,不仅要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工商业,而且要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其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1953年6月25日至7月22日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学习和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和部署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李维汉在会上作了题为《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的报告。报告指出: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整个过渡时期的根本问题之一,各级统战部门应当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把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结合起来,参加这一伟大的社会主义变革。人民政协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还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之后继续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它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提供了坚实政治基础。它在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民政协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能从较多方面并较集中地对上述代表人物和民主党派进行团结、教育和改造工作,并经过他们去影响其联系的群众。

  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爱国与建设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情况下召开的重要意义的大会。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向大会所作报告也指出:“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处在消灭的过程中。”[7]这说明我国开始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依据党的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和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统一战线的主题应当是处理、协调好人民内部矛盾,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由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经验不足,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导致1957年10月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一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长时期的严重后果。特别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统一战线也被严重摧残。这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严重曲折,没有形成正确的统一战线的主题内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从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依据这个阶段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和党的中心工作,我们将统一战线的主题概括为爱国与建设。

  第一,从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看,“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加强,我国农民已经是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国的资本家阶级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他们当中的绝大多少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各民主党派,“现在它们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8]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心向祖国,爱国主义觉悟不断提高。由于阶级、党派关系、民族关系的变化,统一战线已不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变化表明统一战线性质的变化,即统一战线不再具有阶级联盟的性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这里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明确地称为“爱国统一战线”,毅然放弃了延称多年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传统提法。新提法使新时期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更加广泛,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大联合、大团结的基本精神,使一切热爱祖国的个人、团体、政党、组织不受社会制度、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限制,都可以、都能够加入到统一战线中来,从而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

  第二,从改革开放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目标。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辞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992年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在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四、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主题:和谐与发展 

  跨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称之为新世纪新阶段,尽管这一社会阶段的基本国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中央依据这些特征,着眼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或形成了新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主要体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与之相适应,统一战线的主题内容也主要体现为和谐与发展。

  第一,从新世纪新阶段影响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因素看,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统一战线根本任务。党的十六届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矛盾和问题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反映到统一战线内部关系上,就是要促进统一战线中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因为,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是社会结构的反映,其内部团结、和谐是社会整合的基础;统一战线作为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体现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发展、合作共赢,其价值目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一致,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9]

  第二,从新世纪新阶段影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科学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当前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此外,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等等。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们在发展问题上既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又遇到新的更大挑战,为此,要有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实际出发,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的认识,提出并形成了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看,它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10]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世纪新阶段必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工作,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注释:

  [1]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45页。

  [2]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79页。

  [3]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213页。

  [4]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04页。

  [5]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313页。

  [6]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7]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3—214页。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5—186页。

  [9] 李俊、蔡宇宏:《统一战线制度在现有政治资源中的功能分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4期。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4页。

  (作者:蔡宇宏,《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教授;李俊,信阳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法学博士)

论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论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功能不断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作用;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网络化特点。   关键词:统一战线: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是党团结和领导全国一切积极力量,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法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这个法宝的重要作用,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指出,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发展的创新,对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统一战线的功能不断提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独特优势
  1.凝聚功能不断提升
  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是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统一战线包括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和其他各界人士,集中了许多文化名人、科学技术专家、学者等方面的知识分子,是一个集中全体人民聪明才智的智力库。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党和政府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提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政策。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广大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工作热忱,他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有的创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大量社会急需的人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原工商业者、台胞台属、港澳同胞、侨胞侨属具有广泛的海内外社会关系,他们通过这些社会关系,为吸收建设资金、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牵线搭桥,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大旗,实行大团结、大联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倍增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经济建设上来,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实现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内在动力,它体现为中华民族对各民族的吸引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进入21世纪,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成为突出的时代特征。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企业的无疆界经营,诱发了文化观念上的“全球主义”,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部分公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淡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苏东剧变”以后,国际敌对势力以民族、宗教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破坏。西方发达国家还利用传播的网络化,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传播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加速转型的阶段,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使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经受严峻考验。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几乎可以将所有阶层的代表人物吸引进来,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包容并协调各民族、各阶层、各行业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面对世情和国情的新变化,统一战线通过发挥其政治整合和利益协调功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重任。
  2.整合功能更加凸显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其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也正趋于多样化,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必然导致许多新的社会利益群体的出现,从而使得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急剧增多,并表现出政治参与的高涨,给现有的政治系统带来压力。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冲突事件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些新情况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时期,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及时反映社会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而根据不同利益群体反映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政策,有些人就有可能谋求政治体系外的利益表达渠道,从而直接危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这就给我们党提出了对正在变化的社会进行新的政治整合的历史性任务。“所谓政治整合,是指政党把有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的社会政治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协调稳定的相互关系,以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这一政治整合任务完成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执政地位的得失,从而进一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成败。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组成的政治联盟,是党实现政治整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建立一个适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需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也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在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的迅速增长和民主制度建设的循序渐进往往发生矛盾,导致国家政治的动荡,从而延缓现代化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是一个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为了实现最大范围的大团结、大联合,统一战线能够求大同存大异,最大限度地包容各种社会群体的不同政治诉求,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有着理性的认识,对民主的本质和程序也有着较为客观的认知,他们代表和联系着特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功能不断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作用;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网络化特点。
  关键词:统一战线: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8)06-0058-06
  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是党团结和领导全国一切积极力量,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法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这个法宝的重要作用,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指出,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发展的创新,对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统一战线的功能不断提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独特优势
  1.凝聚功能不断提升
  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是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统一战线包括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和其他各界人士,集中了许多文化名人、科学技术专家、学者等方面的知识分子,是一个集中全体人民聪明才智的智力库。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党和政府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提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政策。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广大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工作热忱,他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有的创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大量社会急需的人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原工商业者、台胞台属、港澳同胞、侨胞侨属具有广泛的海内外社会关系,他们通过这些社会关系,为吸收建设资金、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牵线搭桥,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大旗,实行大团结、大联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倍增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经济建设上来,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实现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内在动力,它体现为中华民族对各民族的吸引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进入21世纪,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成为突出的时代特征。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企业的无疆界经营,诱发了文化观念上的“全球主义”,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部分公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淡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苏东剧变”以后,国际敌对势力以民族、宗教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破坏。西方发达国家还利用传播的网络化,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传播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加速转型的阶段,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使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经受严峻考验。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几乎可以将所有阶层的代表人物吸引进来,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包容并协调各民族、各阶层、各行业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面对世情和国情的新变化,统一战线通过发挥其政治整合和利益协调功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重任。
  2.整合功能更加凸显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其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也正趋于多样化,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必然导致许多新的社会利益群体的出现,从而使得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急剧增多,并表现出政治参与的高涨,给现有的政治系统带来压力。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冲突事件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些新情况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时期,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及时反映社会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而根据不同利益群体反映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政策,有些人就有可能谋求政治体系外的利益表达渠道,从而直接危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这就给我们党提出了对正在变化的社会进行新的政治整合的历史性任务。“所谓政治整合,是指政党把有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的社会政治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协调稳定的相互关系,以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这一政治整合任务完成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执政地位的得失,从而进一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成败。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组成的政治联盟,是党实现政治整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建立一个适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需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也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在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的迅速增长和民主制度建设的循序渐进往往发生矛盾,导致国家政治的动荡,从而延缓现代化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是一个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为了实现最大范围的大团结、大联合,统一战线能够求大同存大异,最大限度地包容各种社会群体的不同政治诉求,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有着理性的认识,对民主的本质和程序也有着较为客观的认知,他们代表和联系着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可以广泛收集本党所联系的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等渠道,有效地把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要求通过体制内的途径表达出来,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从而增强了党的政治整合能力。
  3.协调功能日渐强化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包括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还应该包括建立反应灵敏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以消除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两极分化的弊端。为了降低前期改革的阻力和风险,我国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改革的路径是先试点后推广、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沿海后内地。率先改革的地区和行业获得明显的政策优势而先富起来,地区差别和行业差别不断扩大,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在跨入新世纪后,我国出现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社会和谐又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达到均衡、协调发展的状态。统战工作的基本职能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安排人事”,从本质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是开展利益协调,从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各阶级、阶层、团体的团结,调动最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因此,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作用。
  “所谓统战工作开展利益协调,是指为使广大利益主体的求利活动受到适当制约所需的统战工作条件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其目的在于促使各种利益主体普遍、长期、自觉地选择和坚持那些不损害并能有利于其利益主体获得正当利益的求利方式,使每一利益主体的求利活动都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方向上进行,从而促使和确保各种利益主体的正当利益得以长期、持续地实现和较快的增长。”统战工作通过发挥民间社团、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中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关系以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致富、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光彩精神,到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建功立业,是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有效办法。团结教育战线上的广大知识分子,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变人口压力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加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是加快建设有限、服务、高效、廉洁型政府的理性办法。随着国内矛盾减少,中华民族凝聚力就会不断增强,我国就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
  1.革命统一战线转变为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党派和社会力量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成的政治联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是不同的,统一战线的对象构成也会因此发生一定的变化。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联盟,另一个是劳动者与剥削者(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这是一个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运用这个统一战线,领导全国各阶层各族人民,通过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70年代后期,我国国内阶级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已经大大加强,农民已经成为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广大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原来占有的生产资料早已转移到国家,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已经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者。各民主党派由原来的民族资产阶级、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转变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并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一部分,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人民政协应当积极开展工作,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台湾早日回归大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9月,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正式称为“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名称的变动,反映了国内阶级状况和整个形势的根本变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把国内外、党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范围应以宽为宜,只要赞成祖国统一,即使并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们,也要团结。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联盟”的形成
  1982年5月,全国第十五次统战工作会议把爱国统一战线的统战对象列为十个方面:民主党派;无党派知名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干部;起义和投诚的原******军政人员;原工商业者;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爱国的宗教领袖人物;去台湾人员的家属和亲友;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归国侨胞和国外侨胞。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统一战线的范围和规模得到扩大,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由大陆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一个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联盟的形成,使统一战线完成了新旧两个联盟的转换,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也存在两个联盟,即劳动者(工人和农民阶级)之间的联盟、劳动者和非劳动者(如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革命统一战线是阶级联盟,从本质上讲,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政治联盟,从本质上讲,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大陆内部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个体劳动者、私营工商业者也是拥护社会主义的,他们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大陆以外的港澳台胞、国外侨胞可能是不接受社会主义的,但他们在向往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赞成“一国两制”,拥护祖国统一,并在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客观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时期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把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团结起来,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3.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渐进式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就是使农民成为自主安排生产的市场主体。从计划经济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亿万农民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有效地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并不断深入发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社会声望在全社会重新分配,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兴阶层。******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对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产生影响。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新世纪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表述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006年全国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扩大十五个方面: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原工商业者;起义和投诚的原******军政人员及眷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为新世纪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
  “科学地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结构的状况,历来是党制定统一战线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建立、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基本前提。”在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之前,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阶级联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其非凡的理论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指出统一战线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统一战线的范围和规模得到扩大,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由大陆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一个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给统一战线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战工作的范围日益出现由小到大、由窄到宽、由上层人物到下层人物的扩大的趋势。统战工作从政治领域日益扩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领域,从大中城市不断延伸到农村和基层,从公有制领域越来越扩展到非公有制领域、从海内延伸到海外,也由此引起统战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三、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网络化特点
  1.用“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是解决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推动统战工作发展的“跨江之桥”和“渡河之舟”,是统一战线运行机制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性质的变化决定了统战工作方式的转变。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正在逐步消失,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统一战线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的矛盾,等等,还是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只能用讨论、批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来解决。毛泽东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概括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一团结”。1957年以后,由于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被当成敌我矛盾来处理,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手段,使统一战线受到严重的损失。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虽然落后和腐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封建意识形态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但作为阶级的资本家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经不再存在,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内部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总的说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统一战线内部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根本愿望。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总题目,按照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坚持正面说服教育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的各种矛盾,积极帮助各方面的党外人士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取得新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改革开放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拉开了收入差距,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打破大锅饭的同时,又出现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由于收入分配的持续扩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内部结构和组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从中产生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拥有相当财富的高收入企业主阶层。社会流动的加快,阶级阶层的分化,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的产生,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人民内部的关系和矛盾趋于更加复杂和紧张,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冲突事件成高发态势,数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这些矛盾的产生,不排除境内外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从中利用、策划、挑拨的可能,但主要还是物质利益分配不公正及其由此引起的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宗教意识的冲突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通过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另一方面,遵循“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用民主的、讨论的、批评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统一战线人民内部矛盾中的思想问题,还是行之有效的。
  2.统战工作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协商的方式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不仅包括祖国大陆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而且还包括拥护祖国统一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但他们并不一定就认同社会主义。统战工作要根据“一国两制”的要求,树立求大同存大异的观念,善于求祖国统一之同、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异,因此,平等商量、互相切磋的民主协商就成为达成共识、增进团结的主要方式。“民主协商是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主要方式,是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统一战线开展工作和活动的主要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新的利益阶层和组织群体不断涌现。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主体都应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参与政治以表达自身利益要求。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民主协商成为我国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实现当家作主的一条重要途径。
  “民主协商的要旨在于决策前的充分协商和讨论,特点是尊重各方,照顾少数。协商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使参加协商的各方面人士全面了解有关情况,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和酝酿。协商中从善如流,凡是能够采纳的意见都采纳,不能采纳的说明情况和原因。”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士就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不仅重视决策的结果,更加重视决策过程的商讨,为社会各阶层、团体以及个人的利益诉求提供民主选举之外的另一条渠道,扩大了政治参与的途径,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对民主协商的形式作了具体规定。政治协商有两大类:直接协商和间接协商。直接协商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民主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三种形式讨论大政方针,听取意见。间接协商就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在人民政协中的合作协商。人民政协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在人民政协中,各党派以政党的名义参加会议,发表意见,提出提案。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并对民主协商的内容和程序作了具体规定,使民主协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统战工作开始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和网络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有效地利用十分有限的资源以快速实现工业化,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由此也形成了经济、政治、社会高度合一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结构简单,主要是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组成,党的统战工作的重点在上层,主要是在大城市及其上层单位开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日益增多,原来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统战对象也越来越多地被吸引到中小城市乃至乡镇工作。基层民主党派成员数量增加,非党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迅速增加,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来大陆投资和定居的港澳和台湾同胞也越来越多。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的扩大,也催生了“结社运动”,商会、行业协会、同乡会、学会等各种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统战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工作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出现了从政治领域向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渗透,由公有制单位向非公有制单位的拓展,由大中城市向小城市和广大乡镇延伸的趋势,参与统战工作的部门和组织日益增多。基层统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
  在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下,个人的一切社会事务和利益诉求都由单位负责协调。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政治、社会高度合一的单位体制开始松动,许多人从原有的单位体制中脱离出来,成为没有固定隶属系统、部门和单位的“社会人”,在社区安家落户。社区统战工作成为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领域。统战工作领域的扩大和对象的增多,传统统战工作方式已无法适应,需要整合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创新工作载体,延长工作手臂,建立“大统战”的工作格局。新世纪新阶段的统战工作因时而变,开始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和网络化特点。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悄然兴起的“社团革命”突破了条块分割的单位体制制约。社团组织看似结构松散,但参加人员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容易产生认同,感情联系较强。通过联系一个社团成员可以联系一片人。因此,社团组织被吸收进入统一战线队伍。社团组织既是统战对象,又是统战主体,统战工作形成了社会化局面。网络具有开放交互、资源共享的特征,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统战工作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掌握和了解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政治态度、利益诉求和思想动向,积极宣传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负面声音,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建议,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多种维权、服务咨询的方便,从而使统战工作具有了最大的开放性。
  总之,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特殊功能,在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同的经济成分、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和规模上不断扩大,新的统战对象大量涌现,统一战线的对象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的明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升,为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有序的政治参与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统一战线的不断发展壮大,统战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工作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参与统战工作的各种社会团体和部门也逐渐增多,统战工作越来越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