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糠txt下载:引经据典/广言·群策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8:57:54

引经据典/广言·群策

(2008-01-17 21:45:55)转载 标签:

中华文化

人生

文化

分类: 中华文化  ●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荐贤》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房子。陡峭的高山,不是一石所垒成;穿云的高大建筑,不是一木所建成。

●华衮灿烂;非只色之功,嵩岱之竣,非一篑之积。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华衮(gǔn):古代帝王或三公(最高的官)穿的华丽的礼服。嵩:嵩山。岱:泰山的别称。篑:盛土竹器,即畚箕之属。灿烂华贵的衣裳,不是一种颜色所形成,高峻的嵩泰二山,不是一畚箕泥土所堆积。

●大鹏之功,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

  汉·王符《潜夫论·释难》大鹏: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鸟。功:功效。骐骥(jì):骏马,千里马。大鹏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飞翔本领,不是靠一根羽毛奏效的;骐骥之所以跑得那么快,不是靠一只脚成功的。

●日月之明,非一精之光也,圣人致太平,非一善之功也。

  汉·董仲舒《春秋露繁·考功名》精:古谓生成万物的灵气。一善:一件善事。

●太山之高,非一石之积也;琅琊之东,渤澥稽天,非一水之钟也;所以治国家天下者,非一士之言也。

  晋·程本《子华子·晏子问》太山:即泰山。琅琊:山名,在山东。渤澥(xiè):即渤海。稽:至,到。锤:积聚。

●寒温之变,非一精之所化也;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独知也;海水之大,非独仰一川之流也。

  春秋·楚·鹖冠子《鹖冠子·道端第六》精:古谓生成万物的灵气。仰:依赖,靠。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

●大厦不倾,匪一瓦之积,黎庶之安,乃众贤之力。

  明·方孝孺《瓦铭》 倾:倒塌。匪:通“非”。积:堆叠。黎庶:百姓。

●狐白之裘,非一腋之毛;宇宙为宅,非一贤所治。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荐贤》狐白:狐腋下的白毛。以此制成之皮衣极珍贵。裘:皮衣。宅:安定。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

  汉·刘向《说苑·建本》榱(cuī):椽子,即放在檩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先王:先前的历代贤君。

●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狐白之裘,非一狐之皮;治乱安危,存亡荣辱,非一人之力。

  《慎子》 廊庙:朝廷建筑,大建筑物。

●泰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

  汉·刘向《说苑》累卑然后高:从低下积聚以成高大。卑,地势低。

●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

  《慎子·知忠》喻不管亡国治国都不是一人所能导致。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用众》粹:纯。比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就能达到精善的地步。

●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吕氏春秋·善学》三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皇帝,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皇五帝之所以能大立功名,就在于他们善于博采众长。

●以众者,此人君之大宝也。

  《吕氏春秋·用众》大宝:最宝贵的东西。依靠民众,这是治理人民的人之最重要方法。

●昆山积琼玉,广厦构众材。

  晋·潘尼《赠侍御史王元贶》昆山:即昆仑山。积琼玉:堆积美玉。构众材:以众多木材构筑而成。

●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周知,亦非一人所能独成,必兼收博采,治理可望焉。

  元·张养浩《风宪忠告·荐举第六》 周知:全部知道。独成:单独搞成。 兼收博采:同时收采众家之长。可望:有希望。

●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

  三国·魏·曹植《当欲游南山》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东海之所以广且深,是由于它自甘在百川之下;五岳虽然高大,是由于它不排斥尘垢的积聚。

●上广皇上之圣聪,可坐一室而知四海;下合天下之心志,可同忧乐而忘公私。

  清·康有为《公车上书》广:扩充、扩大。圣聪:臣下称颂皇帝明察的套词。谓其听之聪曰圣聪。

●古来真主百灵扶,风虎运送龙自不孤。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7回真主:即所谓真命天子。百灵:各种神灵。风虎云龙:古来有风从虎,云从龙之说,喻有所依仗、扶持。

●广开言路,博采群谋。

  明·俞汝楫《礼部志略》广开言路:指政府鼓励国人言事,以为施政的参考。博采群谋:广泛地采纳群众的意见谋略。

●集思广益,其功不必自立。

  清·王夫之《宋论·英宗》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功劳不一定要计在个人身上。

●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

  宋·王安石《兴贤》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就能使自己增长才干。

●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

  《汉书》广箴谏之路:即广开言路之意。箴,规劝。

●直言之路开,则四方众贤不远千里。

  《汉书·谷永传》让人坦率地提意见的风气形成了,则四方的许多贤者就会不远千里而来。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

  《宋史·乔行简传》贤路:进用贤才的途径。言路:向上进言的途径。

●城门闲,言路开;在门开,言路闭。

  《大宋宣和遗事》 闲:设防:障碍。城门有设防,言路就能开;城门不设防,言路就受障碍。

●容直言,广视听。

  唐·元稹《献事表》 直言:坦率的意见。广视听:增加见闻。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老子》自见:只看自己的长处。自是:自以为是。不彰:分不清是非。只看自己长处的人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清。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宋·苏洵《论衡·远虑》 知道的全说出来,要说的毫无保留。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经·毛诗·周南·关雎》原指进谏的人不会因说话而获罪,听话的人却会从中得到警戒。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者无罪闻者戒,下流上通上下泰。

  唐·白居易《采官诗》下流上通:上下通情。上下泰:上下相安。

●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

  汉·梅福《上书言王风专擅》 戒:警戒。患:灾祸。

●狂夫童谣,圣地所译。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二》狂夫:放荡无拘的人。虽是狂夫和童谣,也为圣人所选取。喻意见不因人而废。

●街谈巷说,必有可矣。

  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街谈巷说:街头巷尾的传闻。虽是街头巷尾的传闻,也必有可取之处。

●长莫长于博谋,短莫知于自恃。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自恃:过分自信而骄傲自满。人的长处,莫过于博取众长;人的短处,莫过于自以为是。

●闻街谈巷语,句句皆有可听;听舆台皂隶,人人皆有可取。

  宋·吕祖谦《杂说》舆台皂隶:是古代等级制度十等人中,士以下的四等人,这四等人均属奴隶。说明各方面的意见都要认真听取。

●谏之双美,毁之两伤。

  宋·佚名《名贤集》谏:规劝在上者,使改正错误。毁:指诽谤,破坏。说明以谏的态度进谏,彼此都有好处;以毁的态度毁谤,彼此都受挫伤。

●苟自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资治通鉴·唐纪》苟:如果。受谏:接受别人的批评。安能:怎么能。谏人:使别人接受批评。

●天下无事,则公卿之言轻于鸿毛;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于泰山。

  宋·苏轼《御试制科策》 公卿:指朝廷上的高级官吏。匹夫:庶人,平民。 轻于鸿毛:比雁毛还轻。重于泰山:比泰山还重。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左传·襄公二十年》 堵塞百姓的言路比堵塞江河更加危险。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唐·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川:江河。 不可防:不能堵塞。弭(mǐ):止息。

●民虑之于心而宣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国语·周语》 宣:公开,发泄。胡可壅:怎么可以堵塞。壅,堵塞。

●开直言,广视听,理这萌也。甘诌谀,蔽近习,乱之象也。

  《资治通鉴·唐纪》 开:广开,开放。视听:所见所闻。理之萌:这是治理的征兆。理,治理,安定。萌,萌芽,征兆。甘诌谀:以诌谀为甘。即喜欢阿谀奉承。蔽近习:被近习所蔽。近习,亲近熟悉之人。象:征兆。

●毋拒直言,勿纳偏言。

  《新唐书·郭太后传》 毋:不要。 纳:采纳。偏言:偏袒之言。

●治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

  《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治理江河的人应开通水道使其畅通,统治百姓的人应广开言路让百姓讲话。《国语·周语上》:“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善防川者,决之使导。

  唐·白居易《采诗》善于治理江河的人,总是经常疏通河道使之畅通无阻。

●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

  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 顺旨:顺从君主的旨意。忤(wǔ)情:违背君主的意志。

●当官力争,不为面从。

  《资治通鉴·唐记》此为唐太宗赞赏裴矩仗义直言,而夸奖他的话。面对上司要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而不要当面唯唯诺诺。

●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

  《资治通鉴·唐记》 颜情:指情面。兆民:众百姓。兆:数词,一百万。如果只顾一个人的情面,就会给千百万人带来无穷的灾祸。

●犯颜相谏。

  《史记·管晏列传》冒犯君主的威严而诤谏。《唐书魏征传》:“犯言进谏。”

●士不忘身不为忠,言不逆耳不为谏。

  宋·欧阳修《论杜衍范仲淹等置政事状》忘身:舍弃生命,不顾一切。逆耳:听不入耳。谏:直言规劝。

●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

  《三国志·吴书·张紘传》挟(xié):怀着,此指执行。难进之术:不易为国君接纳的谋术。逆耳之言:听不顺耳的言论。一般指忠言。

●文死谏,武死战。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6回 文:文官。 死:死去。谏:进言直谏。 武:武将。

●天下之大患,在于人之不得言,而得言者不以言。

  元·余阙《题宋顾主簿论朋党书后》患:灾祸。不得言:指听不到好的意见。得言者不以言:听到好意见的又不用好意见。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诌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非我而当者:批评我的错误而合乎实际的人。诌谀我者:阿谀奉承自己的人。吾贼也:是损害自己的人。

●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

  《晋书·王沉传》诽谤之言:说自己坏话的言论。舆人之论:众人之论,群众意见。

●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

  《后汉书》 杜塞:堵塞。聋盲:这里作动词用,使人聋盲,愚民之意。世:代。古称三十年为一世。

●下无言则吾谓之喑,上无闻则事谓之聋。聋喑,非害国家而如何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下无言:下边的人不说话。喑(yīn):哑。上无闻:国君听不到反对意见。

●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汉·刘向《说苑·贵德》乌鸦鹞鹰的蛋不被毁掉,然后凤凰才会飞来;犯诽谤罪的不被处死,然后忠良才能进谏。说明对人宽容,别人才敢于提批评意见。

●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

  晋·傅玄《傅子·通志》谏(jiàn):直言规劝,批评,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路:渠道。逆己:与自己心愿不一致。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即使是圣人考虑问题,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即使是愚昧的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会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来。

●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参同:相合一致。一人之见,总比不上众人相合一致的意见强。

●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诺与众听之聪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聪:听觉灵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是有限的,必须听取群众之所见所闻。

●一己之见有限,众人之智无穷。

  明·何汝宪《兵录·论将》 一己:自己一人。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明·李贽《焚书·复京中友朋》 不曾:未必。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唐·白居易《涧底松》 高者:高贵的人。 下者:低贱的人。

●达者未必知,穷者未必愚。

  汉·王充《论衡·自纪》达者:指得志、(地位)显贵的人。知:通“智”。穷者:贫困的人。

●知者之所短,不如愚者之所修。

  《淮南子·修务训》知:智。 所修:所长。

●贤者之所不足,不若众人之所余。

  《淮南子·修务训》 有余:与“不足”相对,即长处。

●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

  《墨子·尚同下》 视:看。 若:如。

●一目则不明,一耳听则不聪,一足步则不行。

  唐·马总《意林·太公金匮》不明:视觉不清。不聪:听觉不灵。一足步:一条腿走路。不行:不便行走。

●一目之察,不如众目之明。

  唐·马总《意林·任子》 察:观察。 明:清楚。

●狂夫有可择之言,愚者有一得之虑。

  唐·白居易《代论伐剑南更发兵表》狂夫:无知妄为的人。可择之言:值得取纳的意见。一得之虑:有价值的见解。

●君子千言有一失,小人千言有一当。

  元·无名氏《鲁斋郎·一》 小人:平凡的人。 当:正确。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清·刘开《问说》 谓圣人未必比凡人强。

●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

  晋·葛洪《抱朴子·辨问》有所不照:也有照不到的地方。有所不知:也有不知道的事情。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 懵懂:糊涂。一辈子聪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

●特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0回比喻无论怎样聪明的人都离不开众人的支持。

●因天下之心以虑,则无不得;因天下之目以视,则无不见。

  唐·高郢《再上谏书》 因:根据,以。说明以众人之心智耳目去考虑和观察问题,就无所不得,无所不见。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六韬·文韬·大礼》 视:看。以众人的耳目心智去视听及考虑问题,就不会受认识的局限。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

  晋·葛洪《抱朴子·务正》 并:一起,合并。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万钧,犹言很重。庶绩:众人功劳。康:赞美。比喻只要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创造辉煌的成绩。

●用天下之目视而救之,夫岂无最远之见乎?用天之心图而济之,地岂无最长之策乎?

  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 图:考虑,谋划。用众人之目力、心智去观察天下,拯救天下,就会有最远之见,最长之策。

●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

  《淮南子·主术训》 以:用。 视:看,观察。

●能以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

  宋·邵雍《渔樵对问》 目:眼。

●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听,天下之心为心。

  汉·马融《忠经·广至理》

●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者,即无不乘也。

  《老子》 乘:利用,登上。只要能充分利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没有不可胜任、不可攀登的。

●任一人力者,则乌获不足恃;乘众人之制者,则天下不足有也。

  《淮南子·主术训》乌获:战国时期秦国力士,此处为力士之通称。只有一人之力者,虽力士也不足恃,用众人之力者,力量强大,以天下为小,故天下不足有。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淮南子·主术训》 积力:集体的力量。 众智:集体的智慧。

●力不敌众,智不尽物。

  《韩非子·八经》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敌不过众人;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

●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

  《管子》 起事:办理事情。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韩非子·八经》 下君:糊涂的君主。中君:指一般君主。上君:贤明的君主。下君用自己的能力治国,中君用众人的气力治国,上君则用众人的智力治国。

●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矣。

  《韩非子·定法》 人主:国君。以一国目视:用全国人民的眼睛观察。视莫明焉:眼力没有不明的。聪:听觉灵敏。

●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

  宋·邵雍《渔樵对问》能以天下人民的心为自己的心,那么,所有的谋划都可以想出来。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中铄金。

  《战国策·魏策一》积羽沉舟:把羽毛堆积起来,可以使船沉没。九轻折轴:把众多的重物放在一起,可以使车轴折断。铄金:使金熔化。

●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

  《淮南子·主术训》 众智:众人的智慧。

●众庶成强,增积成山。

  《战国策·东周策》 庶:庶民,平民。人多力量大,积少可以成多。

●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国语·周语》万众一心,象城堡一样,坚不可摧,众口一词,可使金属熔化。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谣言众多,可以混淆是非。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

  《吕氏春秋·本生》 操弓:拿着弓箭。 招:箭靶。说明大家目标一致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失众必败,得众必成。

  唐·陆贽《奉天论前答奏未施行状》 成:成功。

●孤单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清·魏源《默觚·治篇》单个人就难以举起很重的东西,大伙儿一起赶路就容易走得快。

●人不可孤立,孤立则危。

  清·陈宏谋《训俗遗规》

●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汉·扬雄《法言·重黎》西汉的刘邦由于能广泛采纳群臣的谋略,发挥群英的才能,终于使事业兴旺起来。

●不任舟楫,岂得济彼巨川?不藉盐梅,安得调夫五味。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任:任用,使用。舟楫:舟船、船桨。 济:渡过。 藉:凭借。 盐梅:咸盐和酸梅。

●举事不以众者谋,必迷惑。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36 举事:办理事情。 以:通“与”。谋:计议,商量。

●群尚则爱,群弃则恶。

  清·唐甄《潜书·卿牧》 尚:崇尚。恶:憎恨。众人崇尚的我就喜爱,众人鄙弃的我就憎恨。

●一人不敌两人智。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5回

●一人之智,不如众人之愚。

  唐·马总《意林·任子》 智:智慧。愚:愚昧,愚蠢。一人虽智,终不及众愚智多。

●广谋从众,则合乎天心。

  《汉书·郊祀志下》广泛地商量:听取群众的意见,就合乎天下人的民的心愿。

●合四万万人之心为心,天下莫强焉!

  清·康有为《公车上书》 合:联合,团结。四万万人:指全国民众。天下莫强焉:天下就没有比之更强的了。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万夫一力:万人一齐出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