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硝唑片治痔疮吗:西安事变---系列之二十一,二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23:09:20

 

                         朋友或者敌人(西安事变系列之二十一)

 

 

 

       山城堡战役中,胡宗南指挥中央军第一军3万人和东北军王以哲部5万人逼近山城堡。在胡宗南看来中央红军总数不过5万人,刚刚在宁夏战役中被击溃,是不堪一击的部队。而中央军和东北军总兵力有8万,不但兵力占优势,战斗力也占有明显的上风,胜利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但结果正好相反,胡宗南的中央军第一军和所谓齐头并进的东北军联合作战,结局就是东北军按兵不动,而胡宗南第一军的三个师分散在山城堡一线广阔的地域里,完全是孤军深入。结果第一军的一个旅5000多人被红军集中主力数万人合围。胡宗南急忙电报最近的东北军,让他们去解围。但王以哲居然回电到他联系不到前线的部队,无法帮忙。结果中央军该旅被红军歼灭了百分之五十以上,残部乘夜色拼死突围出来。

中央军第一军是中央军最重要的主力部队之一,蒋介石对其一向非常看重。而红军在蒋介石眼中早已是穷途末路,用他的话来说,最多半年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结果自己的精锐部队遇到所谓绝路的红军,却遭遇了这样的失败,确实让蒋大感震惊。蒋除了严厉呵斥胡宗南指挥不利以外,对张学良和东北军67军长,也就是张学良心腹大将的王以哲更是恨之入骨。此次战役中,王以哲在蒋介石多次下令如果剿匪失职立即坐牢的情况下,居然还是公然违抗蒋介石的命令,按兵不动,导致中央军一个旅大半被歼灭。蒋认为东北军和红军勾结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事情,在完全解决红军之前,必须先将内部的叛徒消灭掉。于是,蒋介石准备对张杨动手了。这边张杨也知道危险迫在眉睫,他们用尽所有力气的做事变之前的准备。

 

张杨的盟友

以张杨目前衰弱的实力,想和国民政府对抗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点,张杨自己其实最清楚。

这种情况下,要想和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对抗,就必须尽一切可能的争取内外的援助,最大程度的增强自己的力量。

外援方面,张杨早就做了。

在中共全力出击执行宁夏战役准备接受苏联援助的时候,张学良杨虎城都尽可能的给予帮助。张学良将蒋介石下给他的全部作战计划交给中共,同时命令自己的东北军全力跟红军配合。

苏联这边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他们愿意给中共和张扬全面的援助。苏联希望中共能够占领宁夏省,这样他们就能通过外蒙古将军火物资源源不断的送至宁夏的定远营。

甚至苏联已经在外蒙古边境准备好了第一批600吨军火物资,就等待红军在宁夏战役中获胜,那么装载物资的卡车就立即将这些军火送到红军处。但稍后宁夏战役很快失败,苏联见从外蒙古送至宁夏的路线已经不可能成功,只好提出改在新疆哈密提供1200吨物资援助。红军随即指挥已经渡过黄河的西路军全力进军新疆。

虽然国外援助路线一直 没有打通,但可喜的是苏联的态度大体定了,只要苏联 愿意支持,就一切好办。苏联作为当时世界第四 工业强国,实力不但远远强于蒋介石的国民中央政府,也 大大强于嚣张的日本。

苏联不但愿意援助中共也愿意援助张杨,甚至同意张学良特使栗又文提出在平凉 帮助东北军 修建一个兵工厂的提议。

外援已经基本搞定,下面就是全力争取内援了,但这方面并不顺利。

可能和张扬合作的内援,就是国内的各派系军阀。

中国的军阀从1912年中华民国开始就割据四方,他们的力量曾经非常强大。

北洋军阀的段祺瑞的皖系,吴佩孚的直系,张作霖的奉系都曾经是中国的合法政府,都有拥兵40万以上的规模。

但随着蒋公秉承中山先生遗愿,在1926年开始北伐统一全国的战争。2年内,总兵力高达100多万的北洋系军阀土崩瓦解,直系吴佩孚,新直系孙传芳,鲁系张宗昌,先后失败,全军覆没。当时国际承认奉系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也随即倒台,张作霖返回关外的时候,被日军炸死在皇姑屯。其子少帅 张学良犹豫再三,终于率领40多万奉军易帜,归顺国民中央政府。盘踞中国长达10多年的北洋系军阀集团完全覆灭。

北伐成功以后,虽然旧的北洋军阀的被消灭,但打着国民革命军旗号的新军阀随即产生。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控制西北地区的西北军领袖冯玉祥,山西绥远的模范省长阎锡山,控制广西湖南等地的李宗仁白崇禧,还有无数各派系小军阀。当时冯玉祥拥兵四十万之众,阎锡山兵力有三十万人,李宗仁白崇禧也有二十多万主力部队,三方联合的总兵力不下百万之众。而蒋介石的中央军和归附他们的军阀不过60万人。

不过在中原大战中,蒋介石成功使用军事和政治手段,在军事上获胜的同时,利用政治手段手段分化收买反中央的军阀力量,最终获得全面的胜利。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基本瓦解,广西湖南的李宗仁白崇禧几乎全军覆没,被赶出了自己的地盘(后利用百色起义后的混乱局势返回广西),阎锡山的实力也大大受损。

此战结束以后,能够有能力消灭国民中央政府的军阀势力,也就不存在了,剩下 的基本都是只控制一个省份的小军阀。

中原大战刚刚结束,当时杨虎城说道:中原大战是中国境内所有反蒋力量孤注一掷的大集合,不但集中了几乎全部的反蒋军事力量,还有汪精卫之内的改组派等中国最有分量的在野反对派政治力量,就是这样最终的结果也是失败。可以说,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这三大国内最强的军阀联手都已经失败,我们哪还有什么可以联合的盟友。现在剩下唯一还有力量就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可以勉强和中央政府对抗。但依照现在的形势来看,我们可以断言,张学良也绝对不是蒋介石的对手。

可以说,杨虎城作为一个老军阀,对这一切看的还是很清楚的,他清楚的知道依靠国内军阀联合同中央对抗获胜的可能性很小。

话虽如此,既然张杨已经决定和中共成立西北联合政府反中央,那么自然要尽量争取一切可能的盟友,就算这些盟友不会明确帮助他们,至少也不会明确的反对他们。所以他们早在1936年初就开始了和地方各派军阀势力的联络工作。

 

最重要的阎锡山

 
----------------阎锡山是个狡猾的老狐狸,也是个有名的政治家。到了1936年,阎锡山是民国建国初期省长一级老军阀中,硕果仅存的一个了。阎锡山是和张学良父亲张作霖平辈论交的人物,张学良则是他的晚辈。而阎锡山在山西担任省长的时候,杨虎城不过是陕西一个只有几千人的小军阀,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

 

各派军阀中,张杨最为看重的就是当时控制晋绥两省,拥兵十多万的阎锡山和他的大将绥远省主席傅作义。

为什么阎锡山这么重要呢?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军事力量。阎锡山是西北最为强大的军阀力量,就军事上来说,阎锡山的晋绥军在鼎盛时期曾经有14个军,7个炮兵旅,总兵力不下30万的规模。在中原大战失败以后,晋绥军仍然保持十多万的作战部队。

在1933年和日军血拼的长城会战中可以看出,晋绥军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可以和精锐的关东军硬碰硬的作战。虽然晋绥军最终不敌,但至少不是像东北军那样没用,其战斗力在国内军阀部队中处于中流位置。而山西还有着完整军工生产企业,基本实现武器弹药的自给自足。在条件极为恶劣,山西省一半土地沦陷的抗战中,山西仍然每月可产步枪800支,轻机枪300挺,手枪数十支,手榴弹近万颗,甚至有生产重炮的能力。这在当时国内军阀中,是屈指可数的。军工力量强大,加上兵力强大,装备精良,晋绥军的实力绝对不可小视。当时的西北,除了做客的东北军有十多万军队以外,杨虎城仅有5万人(其中真正战斗力较强又比较可靠的仅有2万多人),马鸿逵马步芳正规军都只有2万多人,新疆盛世才兵力1万多人,其他诸如高双城,高桂滋之内的小军阀都只有几千兵力而已。面对中央军60万大军,这些部队加起来不过30万,如何跟蒋介石对抗?晋绥军正规军十多万,民兵十多万如果能够加入张杨阵营,就等于凭空增加了一倍二倍的力量。

 

2.经济上。山西是西北最富裕的省份,阎锡山从1912年担任陕西都督以来,在山西统治了20多年。和其他军阀倒行逆施,竭泽而渔,把地盘吃空刮尽的蝗虫行为不同。阎锡山是个颇有经济和政治头脑的领袖人物。在控制山西的20多年内,山西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发展。阎锡山和他手下精明的山西官员创建了包括采煤、采矿、炼焦、冶金、电力、机械、化工、建材、毛纺、皮革、面粉、火柴、造纸、印刷等厂矿的西北实业公司;整顿了山西省金融业,新建了上千公里的铁路,数千公里的公路,振兴农村经济,发行纸币平定物价。到了1936年山西的1100万人口生活的相对平稳,生活也远比西北其他地区富裕。杨虎城在访问太原以后,曾经对张学良说:阎锡山是西北最富的大掌柜,我们陕西可远远比不上他。

 

地盘也是阎锡山得以保持自己统治的最好基石,如果富裕的阎锡山能够加入张杨阵营,这个西北联合政府怕是暂时没有苏联支持,经济上也可以支持个一两年。不至于还没打,光是和中央对峙一下,就自己垮了(张杨的存款仅够支持半年左右)。

 

3.地理位置上。阎锡山控制的晋绥两省地理上非常重要,其中绥远省直接和苏联傀儡国外蒙古接壤。谁都知道打通陕西甘肃和苏联的联系非常困难,后来的宁夏战役和西路军进军新疆先后失败了。中共和张扬如果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打通和苏联的联系,那阎锡山就变得极为重要。因为如果阎锡山站在张扬一边,那么张扬可以通过阎锡山部下大将傅作义控制的绥远省获得同苏联的联系,而不需要做任何军事作战。苏联援助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送到陕西。只要有世界第四工业强国苏联的支持,一切都好谈。这才是阎锡山对张杨那么重要的根本原因。

 

但阎锡山却非常的不可靠,他狡猾多变,有九尾狐狸之称。

阎锡山是中华民国历史上和独特的一个老军阀,从辛亥革命开始成为一省的军阀,到1949年最终败退台湾,在民国历史舞台上辉煌了38年。当时和他一起出道的军阀几乎全部完蛋,只有他矗立不倒,可见其不可能是泛泛之辈。

阎锡山的特点是为人极为圆滑狡诈,精明强干,尽一切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待人接物上面,阎锡山外热内冷,嘴甜心狠,别人很难揣摩出他的意图,多被他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早在辛亥革命的时候,阎锡山就表现出自己的狡猾一面。他当时担任清军新军的一个团长,其部下多是同盟会的革命党。在辛亥革命起义以后,阎锡山的战友杀入太原城。当时阎锡山狡猾带着一部分部队躲在进攻部队的最后面,准备观望局势再说。如果清军战胜了革命军,阎锡山就准备反水,把责任推到革命者头上,自己仍然做清朝的武官。如果革命军打败了清军,那么他随即派部队入城,以此邀功。阎锡山当时带着亲信部队躲在城外大教场东北的树林里面按兵不动,同时派人去城内探听情况。结果不怕死的革命军很快击溃了腐败不堪的清军,杀了太原城内的山西巡抚陆钟琦及其子陆光熙,大获全胜。阎锡山听到这个情况以后,立即带着部队入城,很快成为了山西革命领袖之一。

起家第一战,阎锡山的狡猾显露无疑。

之后几十年内,阎锡山参与了多次军阀混战,他左摇右摆,周旋于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冯玉祥,张作霖等军阀之间。打了10多年,阎锡山的实力不但没有损失,反而逐步扩大。在山西省的基础上,还占领了绥远省的地盘,扩大了部队。到了北伐战争后期,阎锡山见到北洋军阀大势已去,兵败如山倒,就准备痛打落水狗,参加北伐来占点现实便宜。

阎锡山随即出兵夹击最后一个军阀张作霖,结果反而被张作霖打的大败,被迫退入山西死守。但中央军这边势如破竹,直系和鲁系军阀先后灭亡,张作霖知道独木难支,火速将攻入山西的部队撤出关外,由此阎锡山随即跟进,占了个大便宜。

北伐胜利以后,阎锡山统治了晋、冀、察、绥四省及平、津两大城市,并先后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太原分会主席和北平分会代理主席、内政部长、晋冀察绥赈灾委员会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部队有10个军,30个师又12个保安旅,7个炮兵旅,4个骑兵师,总数不下30万人的规模,也是他个人事业的最顶峰时期。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阎锡山认为蒋介石迟早会对他动手,联合冯玉祥,李宗仁等发动了中原大战,结果惨败。在中原大战后期,南方战线的李宗仁白崇禧已经被中央军首先击败,冯玉祥和阎锡山的大军在中原战场很快处于全面的劣势。此时阎锡山见势不好,耍了个诡计。他拿出巨款和大批军火物资提供给冯玉祥,谎称大家联合起来和蒋介石决一死战,孤注一掷。结果冯玉祥中计,率领残部20多万人全力反攻,和中央军全线激战。

此时的阎锡山卑鄙的乘着西北军和中央军激战的机会,将自己深入山东河南的主力部队全部撤回山西,从而保住了自己的有生力量。这边冯玉祥率领部下猛攻几十天,突然发现阎锡山已经撤军,措手不及。这边中央军沿着晋绥军撤防的空挡长驱直入,切断了西北军撤退的后路。

西北军慌忙放弃进攻后撤,但已经来不及了。后方潼关,陕西先后被军阀杨虎城部和中央军占领,剩下十几万西北军打不能打,撤又没地方撤,最终全军覆没了。西北军大将韩复榘,孙连仲,吉鸿昌等人投降中央军,庞炳勋,孙殿英离开西北军自立门户去了。曾经40万规模的西北军最终只剩下6万多残兵败将,在宋哲元,张自忠的领导下退入山西境内,后被张学良全部收编,在中国大地上辉煌20年的西北军由此一蹶不振。阎锡山这招釜底抽薪可谓极为狠毒。

 

相比西北军的全军覆没,晋绥军由于撤的早,主力7万多人回到山西以后,很快稳住了局面,并且据险死守。中央军一时打不进去,只得暂时承认了阎锡山对晋绥两省的控制。阎锡山虽然在中原大战中失败,但至少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和本钱。可惜此战阎锡山的军队损失惨重,之后也一直无法恢复元气,还丢掉了河北,察哈尔两个省的控制权,也丢掉了北平和天津两个大城市。

时间到了1936年,阎锡山的处境也很不好。

首先西面的陕北红军发动了东征,主力打入山西境内,阎锡山晋绥军经过激战,以惨重的损失将红军击退。但红军对山西的威胁,仍然是存在的。

南边中央军10万大军乘着红军东征的机会,开入了山西境内,从而结束了该省几十年来没有中央部队的历史。蒋介石一直重视山西和绥远两省,无时无刻不想将其收归中央管辖,阎锡山的地位岌岌可危。

更惨的的是东边日本人也在绥远跃跃欲试,他们扶持了察哈尔绥远的蒙奸德王和李守信,组织了伪内蒙古政府和全部日式装备的数万伪内蒙军,随时可能在绥远进攻。

阎锡山三面受敌,哪一个敌人又都是惹不起的,阎的处境可想而知。只要他稍微决策错误,就可能被三个敌人中的一个干掉,地盘也会被别人吃掉。

也是基于阎锡山的危急现状,张学良杨虎城认为阎锡山和他们同命相连,应该也会有同样的联盟需要。加上以上说的晋绥军阀对于张杨的重要性,所以张杨特别重视和阎锡山的合作关系。



--------------晋绥军在稍后的绥远抗战中,打败了伪内蒙古军和汉奸部队大汉义军,暂时遏制了日本入侵绥远的势头。但山西绥远是西北各省的 门户,日本人是志在必得的。

 

从1935年10月2日张学良就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到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阎锡山与张、杨之间直接接触达6次之多,相互之间的特使接触更是不计其数。尤其是张学良,在此期间曾5次亲飞太原,面见阎锡山。

最初的见面,主要是张学良探听阎锡山的意图,比如4月29日张学良亲驾飞机到太原,与阎锡山面谈。阎锡山十分精明,张根本探听不出阎锡山的真实想法,只听到一堆从正面反面都可以理解的含糊话。

当时张也不敢说联共的事情,所以谈判自然没有任何结果。

到了红军发动东征,打入山西腹地以后,阎锡山才彻底急了。

5月27日,张学良再次飞到太原,进一步与阎交换意见。

当时张学良其实就是一个中间人,而阎锡山也含糊的表示,如果红军能够停止对山西的进攻,他也会停止对红军的反攻,可以考虑合作抗日。

其实这是阎锡山的一个障眼法,他和中共早就有了接触。早在1935年,阎锡山多次和中共的地下组织北方局接触,主要讨论所谓合作的问题。阎锡山一直狡猾的回避核心内容,一不谈反蒋,二不谈联共,强调必须在蒋介石领导下合作,至于具体合作方法也没有任何明确说明,双方的合作自然无从谈起。

到了红军东征以后,中共红军和晋绥军直接发生了武装战争,阎锡山才彻底急了。他再次和中共联络,明确表示可以合作抗日,并且询问了苏联方面援助的情况。

到了张学良和阎锡山再次面谈以后,阎锡山开始表示愿意和张学良合作,也愿意考虑和红军合作。

这边晋绥军的情况继续急剧恶化,中央军10万人开入山西,日军则扶持伪内蒙古军在绥远进行了军事部署,大量日式装备的伪内蒙军和汉奸部队大汉义军开入绥远。阎锡山认为日军进攻绥远和山西只是时间问题,而日本才是他最大的敌人。而陈诚的中央军也在山西境内咄咄逼人,有取代阎锡山的意图,是他第二位的 敌人。阎锡山开始下决心要利用张杨和红军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对抗另外更强的敌人。

当时杨虎城也亲自去太原和阎锡山面谈了一次,主要讨论抗日问题。当时杨虎城尚不敢谈联共的问题,只是讨论联合国内各派力量抗日。老谋深算的阎锡山自然揣测出杨虎城的意图,在当时杨这种想法 对 阎是很有好处的。

阎给与杨虎城非常隆重的接待,杨离开山西的时候,阎锡山特地安排了有七个车厢的豪华专列给杨乘坐,还让军乐队以国家元首的礼仪送走了杨。

不过有丰富政治经验的杨虎城并不为所动,他通过此行和阎锡山的接触,认为阎很不可靠。

 

1936年中下旬,中共先后派出彭雪枫、南汉宸、王世英等外交战线的大师级人物到太原与阎锡山会谈,除表明红军抗日诚意之外,又向阎提出,晋绥容许红军参加抗日,划给一定阵地;红军服从阎的统一指挥,不干涉晋绥行政。这些建议消除了阎锡山的一部分顾虑,减轻了对中共的戒备之心。

 

到了1936年9月18日,阎锡山和中央的合作再近了一大步。他成立了山西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救亡群众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这个牺牲救国同盟会表面上是阎锡山领导,但有中共的力量强力介入。当时毛泽东派出大名鼎鼎的薄一波等共产党人由北平回到山西,负起了领导“牺牲救国同盟会”的领导责任,提出了“不分党派,不分男女,不分职业,只要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一齐动员起来,积极参加一切救亡运动”的总纲领。

实际这是阎锡山和中共合作的一个最好的表示,等于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中共党员戴着山西官员的帽子,参加阎锡山的官办团体,运用山西的某些进步语言,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就这一点来说,阎锡山在当时走的比张扬还要远的多,是除了新疆盛世才以外最红色的军阀。

这一时期全国各地许多进步青年涌向山西,总数不下数千人。“牺牲救国同盟会”在薄一波等主持下,成立了军政训练委员会。1937年初,又在太原举办了“国民兵军官教导团”,训练进步青年,建立山西新军。

虽然已经明确合作,但阎锡山仍然狡猾的提出拥护蒋委员长的口号。在拥蒋的前提下,阎锡山基本上确立了联共抗日的路线。

到了10月两广事变失败,国内最强的反蒋联盟广西广东土崩瓦解。张学良感到危险迫在眉睫,立即亲自去太原和阎锡山商讨。当时张学良已经明确提出联共抗日的主张,如蒋不同意,则晋绥军、东北军与红军联合抗战。

阎锡山当时把胸脯拍的啪啪响,表示绝对支持张学良的主张,甚至阎主动提出将绥远的包头、五原、固原等地的五个县给红军作根据地,方便他们在此接受苏联的援助。

张学良当时听到阎锡山的承诺真是大喜过望,因为只要这样一来,不但 反中央的西北联军实力增强了一倍,而且轻松获得了苏联的援助渠道,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离太原时,阎让他的炮兵司令周玳送张至机场,待遇非常的隆重。

和老辣的杨虎城不同,年轻张学良被阎锡山的表面现象迷惑,他非常高兴 ,甚至觉得阎锡山是个难得的明白人。

果然,阎锡山暗中耍了两面的手段。虽然对于开诚布公的张学良表示支持,但对于并没有提出联共的杨虎城则没有给与明确的答复。

之后杨虎城派自己的秘书蒲子政等到太原与阎锡山联系,以争取其劝蒋抗日到逼蒋抗日,阎锡山表示有同情,愿与支持。但阎曾对薄子政说:“虎城主张联合抗日,我们赞成,不过具体做法还须从长计议。”

 

10月底,蒋介石由西安返洛阳躲避五十岁生日大典,张学良借为蒋介石祝寿的机会,特用自己的飞机把阎锡山从太原接来,一同前往洛阳去说服蒋,望他能改变政策,停止内战,枪口对外。阎锡山亲自和蒋介石长谈,但处处留有余地,将所有的意图都推在张学良杨虎城的身上。蒋介石认为红军最多在半年内就会被消灭,此时自然不可能停止对中共的进攻。到了最后,蒋介石发怒说:你们只答复我一句话,是我该服从你们呢?还是你们该服从我?

会谈以后阎锡山向张说:委员长固执己见,一意孤行,靠嘴是说不通的。我回晋以后,部署我的军队作守土抗战准备(其实就是反蒋作战),希望你也作自己的打算好了。

这是一个暗语,其实是让张学良做好反蒋的准备。



-----------------牺牲会和山西新军是阎锡山政治生涯一次较大的失败。中共很快获得了牺牲会和新军的领导权,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到了抗战期的1937年到1939年,山西的105个县已经有70个县被牺牲会和新军干部控制(实际为中共控制),阎锡山 仅仅控制20多个县。新军总数发展到10万人,超过阎锡山旧晋绥军的数量。阎锡山无法控制新军,地盘也被中共控制,到了1940年山西新军全部被八路军吃掉,直接改变为八路军。

 

蒋介石稍后来西安,亲自部署击破红军的宁夏战役,也准备顺手收拾张杨。在王曲军官训练团的大会上蒋说:你们要知道,日本是皮肤之患,不足虑;共产党是心腹之患,非彻底消灭不可。剿共是我既定的计划,就是有人拿枪打死我,我也不能变更。

当时在场的阎锡山出会场后,随即对张学良说:委员长的意思就是这样,大家只好另想办法。

这也是暗示张学良要准备动手了。

虽然阎锡山一再和张学良杨虎城似乎一条心,但他其实不过是利用钟馗打小鬼而已。

他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和张扬一条心,原因也不复杂。

对于张扬来说,他们困居陕西甘肃,面临最大的敌人就是蒋介石的中央军,其次才是中共的红军,而日本则远在相隔几千公里的华北。红军目前没有力量消灭张杨,而中央军却是带着消灭张杨的目的开赴西北的。

对于张杨和红军来说,蒋介石的中央军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张杨和红军的合作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他们反蒋也是必然的。

但阎锡山不同,他的山西绥远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蒋介石,而是准备侵略华北的日本人。日本奉行的大陆政策,第一步是占领朝鲜,第二步占领东北,第三步就是占领华北了。为什么不一口吃掉中国,只是因为日本虽然军力强大,但毕竟是个资源贫乏的小国,没有长期作战的资源,也没有一口吃掉中国的能力。所以必须一步步的来做,现在日本占领了朝鲜和东北,下一步自然是吃掉华北。

从1933年长城会战入侵华北的北大门长城一线以来,日本这几年丝毫没有停手,不但威逼山西,甚至直接扶持伪军准备进攻绥远。1935年夏,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以日军需要进攻外蒙古和西伯利亚为借口,曾亲自到山西要求阎锡山同意日军“借道”绥远,实际就是让阎让出绥远省,结果必然遭到阎锡山拒绝。后日军又派出使者,强迫阎锡山加入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联合政府,并且许诺由阎锡山担任主席。实际是让阎锡山脱离中华民国,成为日本的傀儡,阎锡山也断然拒绝。

按照现在局势,日本全面进攻华北,只是时间问题,快则几个月,再迟也不可能 超过1938年。而山西绥远作为中国西北的门户,是日本志在必得的省份,这场大仗躲是肯定躲不过去的。

日军一旦进攻山西绥远,那么实力远远不及的阎锡山单靠自己的力量抵抗,必然死路一条。如果他不投降日本,依靠自己的力量单独抵抗强大的日军,根本没有任何胜机,他很有可能丢了地盘还赔光了军队,最终成为光杆司令。如果投降日本,远的不说,张作霖的下场大家也都看到了,阎锡山可能暂时保住滋味,最终一样会完蛋,还落个汉奸的千古骂名,这都是阎锡山不愿意看到的。

而对于蒋介石的国民中央政府,阎锡山认为蒋介石在华北最大敌人也是日本,所以就绥远和山西 两省来说 阎锡山和蒋介石也有着共同的最大敌人。在目前情况下,蒋介石必然需要利用阎锡山这个地头蛇在山西绥远对抗日本人,所以阎锡山还有利用价值,不像不愿意剿共的 张杨那样对于蒋介石基本无用。蒋介石在短期内,绝对不会对阎锡山动手(怕一逼阎锡山,他就会倒向日本人),反而会给与阎锡山支持。既然蒋介石不会对阎锡山动手,那么阎锡山可以暂时不考虑蒋介石的威胁,而需要全力考虑如何对付日本人。那么反蒋自然也是以后的事情了,他从自己利益考虑,根本没有必要在现在和张扬一同反蒋。因为张杨是蒋介石目前就要消灭的对象,而阎锡山不是。

出于这个根本的态度,也就决定了阎锡山不可能和张扬彻底合作。但为什么阎锡山要给张扬一些同意合作的许诺呢,这是阎锡山自己狡猾的表现。因为张杨反蒋是必然的,而且他们有苏联的援助,未必就会一下子垮了。张杨控制的陕西省和阎锡山的山西接壤,一旦张杨起事,必然对山西会有影响。

阎锡山这样做,不过是为自己埋一个伏笔,留一个铺垫。如果蒋介石在张扬反叛后轻松获胜,他自然会支持蒋介石,批判张杨。但如果张杨侥幸获胜,那么阎锡山也可以迅速倒向张杨,左右逢源,不吃眼前亏。

 

之后西安事变爆发,阎锡山的所作所为也证明了这点。军阀的特点决定了张杨对阎锡山的努力是无用的。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如果阎锡山会破釜沉舟的支持张杨,不管局势怎么发展而一同出兵什么的,反而证明阎锡山不太正常,不是那个九尾狐狸啦。如果阎锡山是这样一个人,恐怕他早就被别的军阀 吃掉了。

 

 

宋哲元和韩复榘



---------------宋哲元在抗战初期并不太积极,因为他毕竟是军阀。在日军大举进军的情况下,宋哲元仍然试图避免和日军全面火拼,甚至撤出北平的城防。二十九军虽然兵力火力都比日军差了很多,但其在七七以后一溃千里,丢失平津两市,就显然不完全是战斗力的原因。

 

宋哲元和韩复榘都是华北的实力派,也是残存比较有实力的地方军阀。

 

西北军继任领袖宋哲元控制者河北和察哈尔两省,他的29军兵力有10万。西北军叛将的韩复榘控制山东省,兵力也有约10万人。

虽然他们都有力量,但和张扬合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为无论宋哲元还是韩复榘,他们都处于抗战的第一线,面临着日本人的严峻威胁,他们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支援自己。这个政府显然不可能是张扬建立的所谓西北联合政府!而必然应该是目前控制四分之三个中国的蒋介石国民政府。

宋哲元和韩复榘的处境其实和阎锡山类似,但他们受到蒋介石的威胁更小,甚至在大多数时候,蒋介石还是他们最可靠的后援。

以宋哲元为例,从1933年长城会战和日军血拼以后,他就留在河北省和察哈尔代替东北军对抗日军。期间日军步步紧逼,先后通过《何梅》,《塘沽》,《秦土》几个协定,控制了河北北部东部,察哈尔的北部东部。实际河北察哈尔约三分之一地域已经被日军控制,而日军重兵驻扎的丰台等地,和宋哲元所在的北平近在咫尺。一旦中日开战,河北察哈尔首当其冲。以宋哲元的玩大刀片的29军,想在河北察哈尔这些平原地带抵抗住日军几个机械化师团,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目前宋哲元全力和日军周旋,同时尽一切可能增强自己的力量。

29军从长城抗战期间的3万人,一举扩大到5个师,共计48个团,总兵力达10万以上。其中张自忠之第三十八师为最精锐的部队,辖5个旅,共计11个团,兵力近3万人。

而日本人见这几年的政治手段对宋哲元没什么作用,认为中国人都是吃硬不吃软 的,准备采用军事手段逼迫宋哲元加入所谓华北自治政府。

1936年冬,日本华北驻屯军举行军事大演习,以北平、丰台为假想目标,向中国政府示威。宋哲元立即决定针锋相对,举行29军大演习。日军演习部队为1万余人,二十九军演习部队为5万多人。双方士兵在街上相遇,都是怒目而视,摩拳擦掌,甚至殴斗和互相射击,小规模冲突不断。

士兵如此,军官也一样。日军在1936年搞了个关东军和29军高级军官的联欢会,实则对29军进行恐吓。会上一些日本高级军官手持日本武士刀表演所谓日本剑道,气势逼人,在29军军官眼皮下左劈右砍,肆意挑衅。当时一些29军高级军官忍不了这口气,纷纷拔出大刀上台要求对舞。双方互相表演砍杀,刀锋擦着衣角飞过,随时可能出人命。后日本人怕这样打起来死了人不好看,赶忙宣布停止表演。

 

29军和日军的矛盾已经达到顶点,稍后不到 一年 就 爆发了卢沟桥事变 。

 

 



------------------韩复榘也是国民军阀的一个典型,他文化不高,却机智过人,狡猾多智。他也有军阀一般的特点,也就是好酒好色,生活腐败荒淫。韩复榘有名分的老婆就有三人,其他女人不计其数。

 

而山东韩复榘也差不多,他的山东省也是日军志在必得的省份。从韩复榘主政山东以来,日本人就没有停止对其威胁恐吓,想让其成为日本傀儡。但韩复榘坐定了土皇帝的位置,不可能愿意去做儿皇帝。

韩复榘在冯玉祥手下干了十几年,始终 被冯玉祥 压制,而且 穷苦 惯了。

韩复榘当时自己说:我跟了冯玉祥那么多年,就看他请我们吃过一次饭,吃完了以后他自己还掏出一块银元付了自己的饭费,我们 只好每人也 掏了一块钱付账。

自己做了 山东省主席以后 ,韩复榘名利双收,生活上也顿时扬眉吐气。用他的话来说:我现在 吃的 鱼翅比以前 吃的粉条都多。

山东并不和日本人占领 区接壤,而韩复榘的第3路军也有接近10万兵力,日本人不便于直接发动军事进攻,所以大多采取政治手段。

一次日本驻济南武官花谷借请客为名设下美人计,引诱韩复榘上钩。韩复榘到了日本领事馆以后,花谷热情接待,还找了几个日本妓女作陪,荤的素的一起上。韩复榘是见过世面的,不为所动,酒来照喝,女人照抱。酒过三巡,花谷拿出一份允许日本在胶济路路侧开采矿藏的文件,想让韩复榘签字。就在此时,韩复榘的部下省府承启处长冲进来,谎称南京来了重要电报找韩主席(这是韩复榘之前安排好的)。韩复榘随即推开日本妓女,拍拍屁股走了,把花谷气的手足无措。韩复榘时候对他的部下说:应付日本人的事情交给我,你们不要管。

 

可惜日本既然有意吃掉山东,光是靠这种手段不可能每次都躲过。

1935年的11月,日本派天津驻军司令多田骏飞济晤韩,邀韩参加冀察鲁自治的商谈;次年3月,日本新任第十二师团留守师团长土肥原赴济晤韩,商议山东“自治”问题;6月,日驻济领事馆邀韩赴宴,要他表态参加“华北自治运动”; 9月,日驻华大使又到济晤韩,挑拨韩与南京的关系。

 

韩复榘对日本人的要求一律推脱,不给于明确答复。

这边日本人见政治诱降了这么多年没有什么成果,彻底急了。日本军部派人将驻济南的领事和首席武官花谷两个人严厉训斥了一通。

花谷刚刚从大佐(上校)升官到少将师团长,正急着向上面表功,随即表示这次一定迫使韩复榘屈服。

花谷经过精心准备,随后邀请韩复榘去领事馆赴宴。

韩复榘判断形式,知道日本人可能会对其动手,也做了应对措施。他带着100多名全副武装的卫士,自己也挎着手枪,大摇大摆进入日本领事馆。

花谷依然热情接待,将韩复榘灌得半醉。稍后,花谷说:华北自治政府即将组成,本政府的意思是:请山东也加入自治,由韩主席出任华北自治政府的首脑。

谁知道韩复榘听到这句话,一把将手中的酒杯摔在地上,大骂道:放你娘的东洋屁!你们他妈的欺人太甚了。让老子当汉奸?那你们真瞎了眼!”“什么自治,这是他娘的汉奸!明话讲了吧,让老子当汉奸,没门!”

随即韩复榘立身要走。

花谷一看软的不行,决定来硬的。领事馆里面的日本士兵蜂拥而出,将韩复榘和他的卫兵包围,三八大盖的子弹哗哗全部上膛,准备开火。

岂知韩复榘根本不怕,他冷笑道:这里是山东地盘,不是华北,不是满洲。本主席手里有权,谁要是惹得老子上了火,别怪老子不客气!

正在对峙期间,突然领事馆门卫慌张的跑过来对花谷说:领事馆已经被中国军队包围,他们还架起了大炮,准备开火。

花谷赶忙跑到窗口去看,只见领事馆四周都被中国军队包围,15营整整一个重迫击炮营正在校对,随时可能开炮。

要是真的开了炮,估计领事馆一个人也活不了。况且如果不能逼韩复榘屈服,杀了他又有什么用处?

花谷之前做了保证,现在不但没有搞定韩复榘,还闹出这么大的乱子,急的嚎啕大哭。他跪在韩复榘面前拔出武士刀,说是要切腹谢罪。韩冷冷的看了他一眼说:你我不要闹这套。自治事任谁说也不行!假如你难交差要自杀尽忠,出于朋友交情,我白给你弄副厚棺材!

说完韩复榘在卫兵的簇拥下冲出使馆,登车而去。

 

虽然这样,韩复榘心中清楚的知道一旦中日开战,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山东就是日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山东沿海众多港口,都可以登陆,实在是防不胜防。而日本的联合舰队号称世界第二,运几个精锐师团登陆山东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所以韩复榘认为依靠自己的力量恐怕保不住山东,需要依靠蒋介石的支持。

出于这种目的,他和宋哲元都不可能和张扬完全合作。

 

虽然在韩复榘和宋哲元看来蒋介石也是威胁,但目前显然日本人的威胁才是最大的。

他们作为戍边的大将,只要不投降日军,即使被蒋介石暗算了,也可以毫不费力的当个军长,集团军司令,一样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再惨也可以 像王家烈,冯玉祥那样保有自己的私人财产,做个富裕的社会名流,挂名的政府高官。

而如果被日军消灭或者投降日军,就全完了,什么都保不住。

和第二位的敌人合作消灭的第一位敌人,这也是所有军阀都明白的道理。

 

杨虎城的特使蒲子政面见宋哲元的时候,宋表示他出于抗日最前线,压力很大,但是绝对不会投降。当蒲子政提出张扬主张的联合抗日政策,宋哲元狡猾的表示只要是抗日的他都支持。实际这句话完全等于没说。

 

而蒲子政见到韩复榘的时候,韩复榘回答和宋哲元几乎一致。韩复榘说山东处境不好,一旦中日开战他首先挨打。但反日的事情他是支持的,不过现阶段不方便明确表态,以免日本以此为口舌对付他。

 

张扬其实对宋,韩的 态度早有预计 ,他们也 并不意外。

 

另外两个军阀就不同了,他们 对于张扬总体持支持的态度,这也是他们 所面临的情况所决定的。

 

-------------------刘湘最终没斗过蒋介石,他在1938年吐血而死。刘湘死了以后,余下的四川军阀就不成气候。

自身难保的刘湘

刘湘是四川最大的军阀力量,此时他的情况也很不好。蒋介石利用中央红军的长征,将中央军10万大军开入了四川。四川原本有三大军阀,也就是刘湘,杨森和刘文辉。

杨森实力较弱,仅有3万人。杨的主力部队 在张国焘红四方面军南下进攻成都作战中被重创。杨森判断局势,自知无力和蒋介石对抗,随即归顺中央,之后成为听命于中央的一支川军。

而另外一个大军阀刘文辉也只有3万部队。在大渡河,宁属的战斗中,刘文辉的部队也被中央红军消灭了一部分,蒋介石还乘机将中央军开入了刘文辉控制的西康省。刘文辉实力被大大削弱,之后10多年内虽然没有完全归顺蒋介石,但是没有敢于公然兴风作浪。

而刘湘的实力远比这两人要强,他的兵力有10万人,但在和张国焘红四方面军的百丈关激战中有一定的损失,又被蒋介石强制裁军了三分之一,实力大大受损。

到了1936年,蒋介石击溃盘踞在川北的张国焘红四方面军以后,开始收拾刘湘。

杨森倒了,刘文辉奄奄一息,刘湘知道光靠他战斗力低下的大烟兵是无力和蒋介石对抗的。

此时他的处境倒是和张扬完全一样,蒋介石才是他最大的敌人,日本人还离得很远呢。

所以刘湘对于张杨的态度,远比阎锡山,宋哲元,韩复榘要积极。从1935年开始刘湘暗中与共产党联系,在其所聘顾问中,就有中共通过冯玉祥介绍来的高兴亚、郭秉毅(共产党员)、汪导予、李荫枫等人,试图和中共搭上关系。

两广事变时期,刘湘聘请与桂系和陕西皆有关系的黄慕颜为川康绥署顾问,代表他去广西同李宗仁联系川、桂、陕合作抵抗蒋介石问题;后又派黄慕颜去西安联络张、杨,商量共同组成反蒋联盟的事宜,对外则称前往洽谈川陕联防问题,以免引起注意。

黄慕颜到西安见到杨虎城后,即把带去的一份关于川、桂、陕联合对付蒋介石的通电稿交给杨斟酌。杨当时要黄稍候几日,待同张学良先研究后再行答复。

 

1936年10月开始蒋介石亲赴西安部署消灭红军,刘湘敏感的认为:老蒋的意图是消灭红军同时干掉张杨。如果张杨被消灭了,下面老蒋肯定会跟我们动手。四川是中国在抗战中最重要的一个省份,老蒋是志在必得的。我们想反抗老蒋,老实说,我们没有这个 实力 。但让我们 就这样老老实实的交出四川的军政大权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杨虎城派出部下傅剑目找到刘湘,表示联合反蒋时候,刘湘很高兴。

 

话虽如此,号称四川王的刘湘也不是泛泛之辈。他知道国内军阀力量加在一起恐怕也不是蒋介石的对手,所以对此非常犹豫。

刘湘很快找到他的神仙军师,准备向军师请教。

而这个号称神仙的刘从云,还没等刘湘开口就说:你是来问我和张扬合作的事情吧。

刘湘大吃一惊:仙师怎么知道?

刘从云此人表面是一个江湖术士,实则是一个有些 军政头脑 ,极会察言观色的人。刘从云早就揣摩出刘湘最近的想法,所以开门见山的说:我 夜观天象,发现西北有旺气。怎么做,就要 军长自己做主了。

刘湘 一向迷信玄术,随即下了可以考虑帮助张扬的决心。

话虽如此,但刘湘是川中三巨头之首,也不是浪得虚名的,他仍然决定观望一下再说。

看看张扬到底能不能跟蒋介石斗一下,会不会像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一样,瞬间就垮了。

 



----------------桂系如果没有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个卓越的领袖,恐怕早就垮了。李白两人后来一个做了中华民国的总统,另一个做了国防部长。

 

另外一个军阀力量就是广西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了。

早在6月李白两人发动两广事变后很快失败。随着实力强大的广东陈济棠的垮台,独木难支的桂系也只得向中央政府屈服。

在两广事变前后,李宗仁白崇禧一再向张杨求援,但张杨当时团体内部和外援都没有齐备,没法出兵支援。加之两广短短2,3个月就先后垮台,张杨认为两广成不了气候,随即也放弃了支持他们的军事计划。

之后的几个月,桂系的情况丝毫不比四川的刘湘要好。中国南方各军阀势力都被中央摆平,仅剩广西和云南两省还在地方军阀手中。

其中云南军阀龙云势力较弱,仅有3万战斗力不强的滇军,靠这点部队想控制40万平方公里,地形极为复杂的云南省已经很不容易,根本无力向中央挑战。

之后直到1945年蒋介石派杜聿明武力逼走龙云,云南在期间的10年内没有敢于和蒋介石公然作对。

南方已经没有桂系的盟友,光靠一个贫穷的广西省想和中央政府对抗,根本是不可能的。

李宗仁白崇禧出于自保,不愿意坐以待毙,会找一切机会反蒋。

李宗仁和白崇禧对张扬的特使解如川表示,桂系会全力支持张杨,他们还派出自己的特使刘仲容赶赴西安摸情况。可惜广西和山西各在中国的南北两端,地理相距太远,军事上起不到太大作用。加之桂系刚刚失败,败军之将不敢言勇,实际起不到什么作用。再加上李宗仁,白崇禧的政治军事头脑,想让他们随便出兵也是不可能的。

 

另外的军阀也就是新疆的盛世才,青海宁夏的马步芳,马鸿逵。虽然张学良派往新疆的特使栗又文由于路途太远,还没有回来报信。但盛世才已经是苏共党员,苏联的立场就是他的立场,苏联怎么做,盛世才一定会照办。

而马步芳,马鸿逵则比较特殊,他们只会听命于中原汉人政府里面胜利的一方,先后他们听命于袁世凯,冯玉祥,蒋介石。在张杨和国民中央政府分出胜负之前,两马是不会明确表态的。

 

其实这些军阀虽然处境各异,但都遵循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游戏规则,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根本态度。

 

最近有部烂片叫做《让子弹飞》,片子烂到了极点,但里面有一段对白还是有道理的。鹅城这个地方为地方豪强黄四郎控制,他在当地有极大的实力,不但有钱,有人,还有一支土匪武装听命于他。当地老百姓白受黄四郎欺压,甚至随意被杀死。但张麻子来到鹅城,把钱和枪发给当地百姓,并且带着他们冲向黄四郎的碉楼。但最终冲到碉楼的时候,只剩下张麻子兄弟几个,没有一个老百姓跟上来。张麻子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原来谁赢他们就帮谁。

 

道理就是这样,这些地方军阀心里很清楚,虽然蒋公的北伐战争消灭了强大的北洋军阀,又通过中原大战消灭了国内最强大新军阀,现在剩下的几个军阀实力已经很虚弱,一般只控制一个省,有个几万军队,无法和60万中央军对抗。

如果没有日本入侵和剿共战争,不出二三年他们就都会被蒋介石消灭掉。

好在现在时局混乱,让他们有了很大的机遇。但这个世界实力决定一切,实力弱就必须想尽一切其他办法对抗敌人。这些军阀会抓住一切机会,但绝对不会去冒太大的风险。

如果国内出现两派的斗争,他们会最终支持最可能赢的那一方,而不可能站在会失败的那方。其实全世界政治军事斗争也都是这个道理!

二战期间英法和捷克本来是盟国,但英法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避免和德国纳粹开战,不惜强迫捷克割让国土给希特勒,稍后又坐视纳粹吞并了捷克。

而美国和中华民国也是盟国,但二战后期美国为了让苏联尽快向日本进攻,加速日本的灭亡,不惜出卖中华民国。美国和苏联私下达成协定,将外蒙古送给苏联,还逼迫中国出让了东北的特权,被迫租借出了旅顺港。

后来中共击败国民政府占领了大陆地区,又出兵朝鲜,以几十万的伤亡保住了苏联在东亚的排头兵北朝鲜。但苏联并没有归还外蒙古,为什么呢?

因为苏联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果有人控制外蒙古,就对苏联的西伯利亚和远东有着极大的威胁。虽然表面上中共和苏联是一母兄弟,但毕竟是两个国家,今天是朋友,谁也不能保证明天不是敌人。苏联和中国的军阀一样,仍然以自己利益为第一位,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所以张杨和蒋介石如果直接发生武装冲突,所有军阀都必然会判断形势,看谁有可能获胜。如果张杨的力量强于蒋介石,他们就会帮助张杨。反之,如果蒋介石可以毫不费力的消灭张杨,他们自然会支持蒋介石,即使蒋介石是他们的敌人。

 
                                剿共还是抗日?(西安事变系列之二十二)    


       对于蒋介石来说,1936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经过8年的军事作战,蒋介石终于实质性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基本消灭了第三大敌人,也就是国内军阀力量,并且将其第二大敌人中共包围在陕北苏区,濒于被歼灭了。

 

蒋介石的根本态度

在蒋介石看来,中华民国目前有着三大敌人,第一就是已经侵略占领东北四省和华北北部的日寇,第二就是奉行马列主义的中共,第三就是割据中国的地方军阀。

蒋介石认为日本军国主义力量强大,无法短期内将其击败。在1931年和1936年期间,日本国力军力经济力量等等都是中国的数倍到数十倍。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其实就是在拼国力和军力,光靠精神意志是没有用处的,你实力不如人就是没有办法。

以实战为例,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一直想集中主力歼灭美军一两个师,但实际由于火力相差太大,最辉煌的战果也不过歼灭了美军一个团。实际作战中,连全歼美军一个营都是非常困难的。美军一辆重型坦克的火力相当于志愿军一两个连,十几辆坦克围成一个圈,加上重炮和空军的优势,志愿军根本没有办法打破,只能通过夜战来歼敌。一旦一个晚上歼灭不了美军,就只好在白天放弃包围和追击,让美军逃走。四次战役和五次战役的失败,主要就是双方军力差距太大导致的。

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的有识之士都认为,中国如果想在和日本的战争中获得胜利,唯一的方法就是实行类似于拿破仑入侵俄国时期,俄国所使用的持久战。这也是身为大国但实力较弱的一方面对强大敌人的唯一方法。当年拿破仑击败了欧洲几乎所有的敌人,控制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当时世界最强有力的军队。当时光是进攻俄国的法军就有50多万,大部分是能征善战的主力部队。相比起来俄军的实力要弱得多,所以他们放弃大部分领土,采用后退决战的办法,最终通过持久战将法军拖垮。虽然连首都莫科斯也被法军攻占,俄国老百姓遭受巨大损失,但彻底将入侵的法军击溃,最终导致拿破仑垮台。这也是中国目前可以使用的唯一手段,也是最为实际的做法。

蒋介石认为和日本作战时无法短时间获胜的,期间必将经过长期残酷的作战。中国当时需要的就是内部的完全统一和有全国性唯一的领导核心。这是因为持久战中,中华民国的国力和军力必遭严重打击,无力通过武力控制国内局面。如果此时国内还存在强大的异己力量,必将通过这个机会发展壮大自己,积蓄将来夺取中国的力量,甚至还可能投靠日军,助纣为虐。

 

在抗战中,效忠于日本的中国伪军力量迅速从1938年的7万多人扩充到1943年的62万人。这些伪军中除了一部分是日伪政府在占领区招募的,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原属地方军阀的部队投敌而来,如伪军中最高层的孙良诚,吴化文,白凤翔,李守信等,清一色的都是原军阀西北军或者东北军的将领,都是地方军阀的所谓草头王。而这些人往往率部成建制投敌,然后直接拿到一个军长总司令的头衔,以孙良诚为例,他率领部下两个军共3万多人成建制投靠日军,换了一个伪第2方面军总司令的头衔。

蒋介石的中央军中从无大规模的投敌的记录,甚至没有一个中高级军官主动投敌(投降日军的黄埔生一共只有二十几个人,军衔较高的如刘明夏,黄子琪,刘启雄,陈孝强都是所部被日军歼灭后被俘才投降的)。如果在加上日本在东北的四十万伪满洲国军(相当一部分是之前投降的东北军),中国伪军总数高达百万之众,维持了日占区大部分地区的治安,让日军腾出手来对国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作战,还有伪军和日军配合作战的(日军抗战后期扫荡八路军的主力就是伪军,所谓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成为抗战严重的威胁。

 

另外中共力量果然在抗战中得到极大发展,他们的根据地都是日军控制的后方。

而日军在1941年百团大战之前根本没有重视过中共,也没发动过大规模的扫荡,日军主力全部用在南方和国府的作战,留在华北华中后方的都是战斗力最差的师团和伪军。这种漠视的态度,也导致百团大战八路军的大胜,因为当时日军根本没有想到中共武装居然还有这样的实力。在他们眼中中共一直是所谓乌合之众,类似于土匪的武装(冈村宁次说的)。

这些让中共得到极大地发展空间,以军力来说,他们也从抗战前期被收编3,4万人迅速发展到了1945年的八路军正规军100万,新四军正规军20多万,另有民兵260万人,总兵力高达近400万人。8年之内中共兵力扩大了100倍,这是让人瞠目结舌的发展。

稍后中共利用苏联转交给他的东北地盘和四十万伪满军,八十万关东军的大部分日式装备,迅速完成了部队的野战化,成为一支强悍且正规的武装力量。而此时的国府在抗战中主力伤亡了300多万人(抗战前国军中央军不过80多万人,等于损失了百分之四百),还阵亡了200多个师以上将军,大大伤了元气。再加上中共得到农民,工人的支持,此消彼长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中共在1936年底确实已经到了最为困难的时期,看起来如果张扬不肯起兵的话,中共只能被迫放弃陕北苏区了。

 

蒋介石认为中共是第二位的敌人,他和日本一样有占领全中国的能力,只是由于它们时运不济,赶上了蒋介石北伐壮大时期,最终被打成了仅有三万人,还被包围在贫穷的陕北苏区。

蒋介石认为中共的危害不比日本要小,日本是想侵略殖民中国,但日本所谓的东亚新秩序和大东亚共荣圈根本上来说就是从英法美苏等列强嘴里抢饭吃,必然和他们决裂。以日本的实力,想在和列强对抗中获胜是基本不可能的,英美法苏的实力都比日本强得多。所以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就长期来说,也就等于和西方主要列强为敌,是必然会失败的。中国只要用持久战拖住日本,必然将其拖垮拖死,获胜也是是必然的。

所以日本对中国的威胁虽大,但却是不能速战速决的,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获胜。

而蒋介石认为中共对于他们的威胁并不比日本要小。蒋介石认为共产主义是邪恶的学说,却最能在不发达的国家获得人民的支持,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自己的实力。如果不在其羽翼未丰时期将其消灭,一旦给其发展空间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蒋介石一再告诫部下,中共试图夺取国家政权,并不是只是像以前的北洋军阀那样为钱为利,而是他们希望在中共进行一场乌托邦的共产主义实验,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我们为了国家民族负责,绝对要消灭中共。

现在看来,中共在蒋介石五次围剿后长征一系列追击战后濒于绝境,最多一年就会被消灭,是可以短时间完成的任务。蒋介石自然会要首先消灭他,至少要在和日军决战之前彻底将其消灭,根除隐患。

 

这也是蒋介石的根本态度。

至于第三个敌人也就是国内军阀,蒋介石通过北伐以后一系列军事政治手段成功的消灭了和削弱了国内大小军阀,将江苏,安徽,河南,浙江等几省收归中央控制。之后通过五次围剿将江西,福建,湖北收归中央控制。由此中国东部和中部基本为中央控制。稍后通过红军长征,红军东征山西,平定两广事变,蒋介石全部或部分控制了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等几省,由此中国西部也为中央基本控制。加上在华北,由于迫于日军进攻压力而被迫听命于蒋介石的地方军阀,他们控制着的河北,山东,山西,绥远,察哈尔几省也为中央左右,实际中国超过四分之三地区已经基本为蒋介石控制,离全国实质性的统一已经很近了。

目前全国只剩下西北地区还基本在地方军阀手中,其中西北实力最为强大的军阀,也就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总兵力大约有30万人,控制着陕西南部和甘肃部分地区。张扬也是目前国内实力最为强大的地方军阀力量,也自然是蒋介石的眼中钉。

至于拥兵10万的山西绥远阎锡山,河北察哈尔宋哲元,山东韩复榘虽然也有一定力量,但他们控制的地区都有日军入侵严重威胁,只能借助蒋介石中央政府的力量和更为凶残的日本对抗,必然只能俯首听命于蒋。至少他们不敢丝毫的武装反叛(韩复榘在抗战期间并没有反叛只是不战而逃,也被蒋介石枪毙了),也没法反叛。

至于西北其他军阀,如宁夏青海的马鸿逵,马步芳只有2万正规军,新疆盛世才的省军也只有1万多人。他们的这点兵力顶多自保,没有任何力量公然和中央对抗,不构成什么威胁。

在蒋介石看来,如果解决了张扬,就等于基本消灭了中华民国剩下最后的军阀割据问题。

余下的军阀实力即使全部累加起来也不及中央力量的几分之一,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各个击破,将其全部收编或者消灭。

 

至于张扬的力量虽然是国内军阀里面最强的,可惜尚且远不足以和蒋介石对抗。蒋介石当时有中央军60多万人,还有听命他的军阀力量,总兵力不下百万之众,双方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换句话说,张扬也是可以短时间内可以消灭的。

 

所以蒋介石认为,至少在1936年末到1937年初必须解决掉中共和张扬的问题,只要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中国国内就没有大的问题,可以全力准备和日本的决战了。

蒋介石认为日本应该在1938年之前不会全面入侵中国,这样中国至少还有一到两年的准备时间。这一到两年至少可以利用从各国买来的新式装备,重新整编约100万的新式部队,大大增强国军现有实力,缩短和日军的差距。而按照目前欧洲的形式,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同英法的战争看来是打定了,最迟不会超过1940年。而苏联和美国参战也只是时间问题,全世界大战就要爆发。日本目前已经和德意结盟,也就意味着日本必然要在1940年前后和英法美对抗。一旦日本和这些强国开战,也就大大缓解了中国战场的压力,同时同盟国也会大力援助中国,这些对中国的抗战时极有帮助的。

 

可惜的是,当时很多人根本不能理解蒋介石的思维。而蒋介石为了避免日本摸清他的底牌,也无法明确的向人民告知这一切。所以当时批驳如雪片一样飞来,蒋甚至被学生当面羞辱。就现在客观来说一句,蒋在当时的所做所为不能算错。

好在蒋介石自己说过:反对我,要求立即抗日的人有两种,一是不明白我的想法的人,这种人我不去怪他,历史会证明一切的。另外一种就是别有用心的人,这种人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

 

 

------------------张学良和蒋介石的私交很好,用张学良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亲如父子。但政治本身就是无情的,讲感情就不要搞政治。张学良拥兵二十多万割据一方,早已成为国府的严重威胁,必须要将其消灭的。这一点,无论把蒋介石换做毛泽东,罗斯福,斯大林都会毫不犹豫的这么做。

 

蒋介石的基本战略

 

对付中共和张扬有两种基本战略,第一种是先消灭中共,然后再消灭张扬。第二种是先消灭张扬,再消灭中共。

 

蒋介石最器重的军师杨永泰多次建议,必须采用第一种方法解决西北问题。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最稳妥的做法。虽然中共和张扬有可能有勾结,但毕竟中共是敌人,张扬表面上是自己人。

先全力消灭中共而不对付张扬,这种做法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将对付张扬的手段升级,让张扬暂时觉得情况不是很险恶,不会敢于不惜一切铤而走险。实际蒋介石听从杨永泰的主张,在长征一路上都是这么做的。以在贵州为例,贵州军阀王家烈已经在第二次遵义战役中被中共打垮,残部两个师长也都被蒋介石收买。但蒋还是等着红军离开贵州境内才对王家烈动手,剥夺了他的省主席和军长的权力。期间王家烈感觉蒋介石还没有将其逼到绝路,始终没有敢于武力抵抗。等到想起事的时候,红军已经离开贵州,王家烈就是蒋介石就是唯一的敌人,而四面都是中央军重兵,王家烈也只好乖乖的交出权力被赶出贵州。一切都在不流血的情况下完成。

 

这种方法就是先把张扬放下不管,集中 中央军主力先在陕北围剿掉红军,然后转而对付张扬。如果按照这种做法,张扬估计很难敢立即和中共站到一起,发动反中央的武装反叛。最终的结果也就是将红军和张扬各个击破。

一旦消灭红军后,张扬也就失去了中共和其背后的苏联支持,以他们的力量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下和实力数倍于自己的中央对抗,无异于自我毁灭,怕是只能乖乖听从蒋介石的安排。就算那时候张扬敢于武力反叛,中央军也可以集中主力将其歼灭。此时已经无中共的威胁,中央至少可以集中30万大军进攻,杨虎城张学良是必败无疑的。

 

但也不是说这种做法没有什么缺点,他的缺点就是对中央军的损失较大,花费时间较长。目前红军尚且有6万多兵力,其中大部分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虽然装备差一些,但比中央军也差不了太多。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为了消灭这些红军,蒋介石估算中央军至少要损失3万左右的部队。之后再消灭张扬,围剿他们的30万大军也会有一定损失,中央军可能一共损失10万部队。当时中央军不过60多万,这种损失也不小了,是蒋介石不愿意承担的。

况且由于陕甘两省同时存在中共和张扬两股力量,中央军在陕甘的作战也就等于腹背受敌,必须留下一部分兵力牵制张扬,时刻防止他叛变,也就不能集中全部主力对付中共,这就大大增加了消灭中共的时间。

中共很擅长运动战和游击战,在中央苏区就蒋介石周旋了5年多时间。在中央军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和擅长拖延战术的中共作战,很可能继续旷日持久,甚至可能打半年或者一年以上,这又是蒋介石极其不愿意看到的。

 

 

第二种做法,就是先集中兵力消灭张扬,夺得陕甘的地盘,然后集中兵力消灭中共。

这种战略的好处明显,一旦消灭了张扬,陕甘就是蒋介石的地盘,他可以从容集中主力进行围剿,再不拥有任何顾虑,可以在短时间内消灭中共。

退一万步说,即使短时间内无法消灭中共,但陕甘地盘已经是自己的。在自己控制区内作战,就等于是瓮中捉鳖,一切都好说,就在这里打上三五年也是很从容的,可以一直打到把红军拼光为止。

况且既然控制了陕甘这两个西北核心省份,也就等于控制了西北地区,也就基本完成了对中国的完全控制,实现了国府对中国的实质统治,实现蒋介石毕生的夙愿。

控制西北以后,中共被消灭也就是必然的事情,这时最彻底和短期内最有成效的方法。

 

但这个战略为什么被杨永泰所抵制呢,就是因为他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对于张扬来说,只要蒋介石不公然武力迫使他们放弃军队和地盘,他们一般不敢公然武力起兵反抗。这是因为以己方衰弱的实力对抗远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是极为危险的,很有可能落个兵败身亡的下场。不但丢掉所有本钱,甚至丢掉自己的性命,落个最坏的结局。

而只要不武装反叛,即使最终被蒋介石搞成光杆司令,一般下场不可能太惨。中华民国和蒋介石对抗的军阀,在内战一般也都有个潜规则,只要不是公然起兵叛乱,蒋介石基本都会对其留有余地。

如西康军阀刘文辉在大渡河放走了红军,仍然给他做了10多年西康省主席。四川军阀杨森也在川西放走红军,仍然给了他陆军上将头衔的军长,集团军司令的位置,还做了重庆市长。

最惨也就是像王家烈那样,保住了自己之前搜刮的全部财产,还给了一个有职无权的中央高官位子,落个富裕有虚名的晚年。

而只要武装反叛,如果兵败失利就必然没有好下场。最好也就是像唐生智,冯玉祥,李济深那样落个有空头衔的中央大员,仍在政府里面当做泥菩萨做做样子。中等就是像陈济棠,俞作柏那样带着搜刮的巨款逃亡国外,做个有钱没地位的二等公民。差的自然是像吉鸿昌,方振武那样被处死或者被暗杀,丢掉性命。

 

这个潜规则,张扬都是心知肚明的。他们如果不武装反叛,将来最惨也能搞个冯玉祥,李济深那种挂名的中央大员做做,一样是社会名流。稍微好一点,就是做个军长,集团军司令之内,一样是国民党第一流的人物,只是当然没有现在这样做土皇帝那么过瘾。

 

如果起兵反叛,就要看自己有没有本钱和中央叫板。李宗仁白崇禧多次和中央挑战,却能够保持自己的地位,主要是两人控制的广西省和桂军始终是绝对支持他们的,也保有强大的力量。

而张扬一无可靠的地盘,二无绝对忠心的部下,恐怕一旦起兵反抗,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像李济深那样,做个空挂名的中央大员而已,如果情况恶化,说不定连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

 

对于蒋介石来说,他自己应该执行第一种战略,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最为稳妥。

可惜此时的蒋介石的心态因为各种问题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两广事变兵不血刃的解决。两广在当时是国内力量最强的军阀,两者集中了四五十万大军在日本人支持下反蒋,也是打着抗日的旗号,结果就是仅仅3个月就全部被蒋介石解决,甚至中央军没有费了一枪一弹。在蒋介石看来两广无论军力,经济力量,政治力量,领导人的能力等都远远强于困局贫瘠陕甘省的张扬。

两广尚且如此迅速的垮台,张扬又算得了什么?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总数虽然有将近30万人,但战斗力低下,士气极为低落,这些年来都是百战百败,还没打过一场胜仗。中央军只要一出兵,消灭他们简直是易如反掌。

在蒋介石的脑海中深深印下了解决张扬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想法,这也是决定了他之后的作为。

 



------------------------中央军从1935年开始进行新式部队的改造,购买了大量德式装备。以德国急需的钨矿等战略物资冲抵。由此中央军开始发展质的变化,战斗力开始大大超越地方军阀部队。

 

其次,蒋介石通过通渭会战彻底打破了红军的宁夏战役,割断其和苏联任何有可能的联系,还将两万多红军割据在黄河西岸回不了陕北苏区,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实力。在蒋介石看来,只要没有苏联的支援,中共自然是不堪一击的。中共尚且如此,没有苏联的支持的情况下,张扬又如何敢于反叛?别的不说,没有苏联的援助,张扬起兵以后,自身的经济实力顶多支持半年,半年以后连吃饭都成问题,不战也就自垮了。另外,张扬自身仅仅有个小型的兵工厂,武器弹药无法自产。以张扬现有的军火储备,顶多可以打一次大型战役,之后没有弹药又如何打仗,难道光靠拼刺刀吗?

在蒋介石看来,没有苏联的援助,张扬绝对不敢和中央对抗。所以即使先消灭张扬,张扬也只能是乖乖接受的命运,无法再折腾。

 

最后,蒋介石通过各种渠道得知张扬和红军勾结的事实。甚至张学良还在艳晚事件里面砸了陕西省国民党党部,救出了被捉的共产党员,这也就等于公然反叛了。而杨虎城身边众多幕僚都是中共党员的事情几乎路人皆知的。对于各国政治家来说,叛徒甚至比敌人更可恨,一定要毫不留情的被消灭掉。希特勒即使在生命的最后的几天内,仍然处死了自己小姨子的丈夫费格林,仅仅因为费格林试图从战火中的柏林逃走,是个叛徒。

蒋介石对张扬通共的事情恨之入骨,甚至某些时候超过了对中共的仇恨。后来在山城堡战役中,张学良指挥王以哲按兵不动还谎报军情,导致胡宗南部孤军深入,被红军歼灭了一个旅的大部分兵力,更让蒋介石无法容忍。

加上张学良无数次因为停止内战和蒋的争吵,蒋介石认为张扬同红军一样可恨,一样是很大的威胁。

 

最终蒋介石选中了第二个战略,也就是先消灭张扬,然后再全力消灭中共。

需要说明的是,蒋介石对他的选择还是犹豫的,他曾经试图和杨永泰再商量一下。但时任湖北省主席的杨永泰在1936年10月突然遇刺身亡(至今没有找出凶手),这让蒋介石措手不及。蒋介石一面恼怒的命令戴笠立即找出凶手,一面深深痛惜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智囊。

杨永泰一死,无人再反对蒋介石的主张,由此彻底制定了之后的路线,也为西安事变的必然性埋下了必然的伏笔。

 

第一位--消灭张扬

 

蒋介石既然已经下定决心消灭张扬,那么自然要做出相应的部属。

两广事变在9月刚刚结束,中央军40万大军都在南方对付广东广西,此时将军队北调需要时间,因为在这段时间内只有稳住张扬,进行准备工作。

1.最重要的是军队的部属。

这个世界是依靠实力说话的,消灭张扬必然需要武力上的支持。

蒋介石在两广事变结束以后,除留一部监视广西以外,立即将自己共三十个师共三十多万大军北上,全部集结在平汉铁路从武汉到郑州一线和陇海线郑州到灵宝(陕西省边缘的一个城市)一线。只要蒋介石一声令下,这些部队立即可以上火车,几个小时到一两天就可以到达陕西省。再加上在陕北甘东围剿红军的中央军几个军约10多万人,蒋介石在陕甘使用的总兵力不下40多万之众,对于张扬在陕甘的20多万人是绰绰有余了。

除了部队以外,蒋介石命令在西安和兰州两地修建两处可以容纳100架战斗轰炸机的大型机场,以确立中央军空中的绝对优势。

 

2.强迫张扬和红军火拼

对于蒋介石目前来说,最希望让张扬和红军作战。因为既然已经要消灭他们,如果他们和中共作战无论谁胜谁负,必然会消灭双方的实力,对中央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如果张扬愿意剿共,就让他们打头阵,等其实力削弱以后消灭或者肢解他们。如果不愿意和中共作战,就先立即消灭掉张扬,然后再对付中共。

 

3.瓦解分化张扬阵营

主要要争取张扬部下中高级军官的支持,用政治手段争取他们听从中央的命令。这样到了收拾张扬的时候,至少不会有很多人死心塌地为他们卖命,自然办事就容易的多,也轻松的多。

 

 

 

以这三点为基础,蒋介石从9月开始进行了细致的部属。

 

9月初,杨虎城因病去上海治疗,其实也是为应付蒋介石一再逼迫其出兵剿共的命令。结果拔掉了5颗坏牙,还被检查出有冠心病,只好留在上海治疗了一段时间。在上海期间,杨虎城住在虹桥疗养院,他还带着幕僚王炳南。这个王炳南不但是中共党员,还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虹桥疗养院也是著名红色分子杜重远保外就医的地方,杨虎城和杜重远多次见面,商讨一些联共抗日的细节问题。

10月14日,蒋介石突然邀请杨虎城到杭州见面,但见面却也没说什么,主要问了杨的病情。

其实这介石借此观察杨虎城的态度,看看其有没有什么情绪上的变化。

这主要是9月18日共产党控制的西救会和东救会在张扬的掩护下,发动了规模广大的九一八9年纪念大会,有超过七万人参加游行,把整个西安搞得热火朝天,声势巨大。游行的人还直接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甚至还宣布组织西北五省抗日联军。张学良亲自和群众见面,并且宣布一定会率兵抗日。

10月10日,西救会和东救会又搞了各界群众大会,数万人参加,更是直接喊出联共抗日的口号。

戴笠将这些资料报告到蒋介石处,蒋大为震怒,认为张扬和红军勾结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敢于利用群众直接反对他。

但沉稳的杨虎城没有露出任何马脚,蒋介石没能看出什么东西。

在和杨虎城面谈以后,10月22日,蒋介石在基本处理完两广事变以后,立即携妻子宋美龄飞往西安,是所谓第一次西安之行。

 

在西北剿匪司令部成立以后,蒋介石这还是第一次赶赴西安,自然是带着目的来的。

 

由于此时中央军大军还在集结,在陕甘的中央军约10万部队正在全力围堵击破执行宁夏战役的红军,总之都是在准备期。此行蒋介石此行主要是准备之后对付张扬的手段。

 

对于此行,戴笠有过建议,认为现在张扬态度不明,蒋介石不应该冒险去西安。但蒋介石根本没有想到有人敢于活捉国家元首,这也是中国近代史几百年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话虽如此,蒋介石还是做了一些准备。他认为杨虎城是地头蛇,老军阀,不可靠,防人之心不可无。但张学良和他私交极好,张绝对不可能背叛他。

所以蒋介石没有住在杨虎城十七路军控制的西安城内,而是住在离西安五十里外的临潼华清池,这里的守军是东北军。

 

虽然带着杀气来的,样子上却不能这样,不然如何说服别人。蒋介石一下飞机就热情的握住张学良的手说:西北的事,我完全交给你了,谁说什么我都不听。然后将曾扩情当着众人面大骂了一顿(曾扩情因为艳晚事件曾经建议蒋介石对付张扬)。

张学良虽然年轻,也知道这是在演戏,没有说什么。冷眼旁观的杨虎城更是一笑了之。蒋介石派来的大员邵力子赶忙上前来打圆场:这都是以前的事情,算了算了,委员长您这边请。

由于怕双方矛盾太激化,不利于压迫张扬剿共作战,蒋介石虽然心中着急,却表现的非常轻松悠闲。他和宋美龄由张学良,杨虎城,邵力子(名义上的陕西省主席)夫妻陪同,先后游览了西安附近的秦陵,黄陵,周原,甚至还爬上了华山,骊山,终南山。

和张学良闲谈的时候,蒋介石问:你最近都看了什么书?

张学良直截了当的说:最近看了两本书《辩证唯物论》《政治经济学》。

蒋介石听了以后顿时非常生气:这些书都是苏俄人写的,我年轻时候也读过不少。这些书不适合中国国情,你看了会中毒的,以后不许你看这些书!

然后蒋介石又说:你要好好读读《大学》《曾文正公全集》(说礼义廉耻和忠心的),把这些书读通了,你一辈子受用不尽。

张学良听了不以为然,但又不好公然反驳,只好笑了笑。





-------------------当时日军确实难以对付,速战速决是不可能取胜的。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惊叹,我们从北伐以来还没有遇到如此厉害的敌人。实际上林彪他们歼灭的只不过是日军的辎重部队,并不是野战部队,歼灭的人数也不到1000人。八路军以数倍兵力在绝对优势地形打伏击,自身损失也有800多人。由此可以想象正面战场面对数十万日军的进攻又是什么样的场面,又凭什么来速战速决? 

 

几天时间过后,蒋介石认为气氛缓解的差不多了,于是分别向张扬告知了他制定的剿共计划,也就是让张扬率部处于剿共第一线。张扬两人此时已经下定决心反蒋,自然不可能同意,两人已经商定以自己部队不愿意剿共为借口进行反对。

张学良性子比较直爽,他很干脆的表示不同意,并且说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意见,并且说这是整个东北军的意见,不是他一个人。就算他愿意,东北军将士也不会愿意。

杨虎城则老辣一点,而且他和蒋介石的关系也远没有张学良那么好。杨虎城表面上仍然是蒋介石的下属,所以他没有公然反对,只是委婉的说他个人是服从蒋的,但他的部队反内战要求抗日的情绪高涨,如果剿共的话怕是都没有任何士气可言,这是很值得忧虑的。

蒋介石自然明白张扬的意思,虽然早就知道张扬会有这种答复,至少表面上他有些愤怒。蒋介石高声对张扬说:你们说部下不想抗日,但我们身为军人。什么是军人,就是要服从上级命令。我叫你东就东,我叫你死,你就得死。所谓风吹草动,兵随将走。你们当统帅的不动摇,当兵的就不会动摇。

张学良又提出停止内战,日本是大敌,应该联合国内全部力量这种话。

蒋介石终于真的大怒了,他怒斥张学良:我看你是中了共产党的魔术了!我再次告诉你们,杀尽红军,尽捉共匪之前,绝对不谈抗日之事。

张扬再次拿出军队官兵抗日意志高涨的事情,说我们打内战实在调动不了部队,抗日则可以调动自如,锐不可挡。

蒋介石打断他们说:抗日之事就不要再说了。你们只要服从我就行了。至于官兵不愿意剿共的问题我来解决。

 

王曲训练团 

于是10月26日,蒋介石亲自赶赴王曲军官训练团,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在此受训的第三期学员,以及两军 团长以上的所有军官进行训话,总数有五六百人,这也是瓦解分化张扬阵营的一招。

但这个王曲军官训练团,本来就是张学良和杨虎城用于强化内部将领联共抗日思维的地方,其中还有很多抗日同志会的骨干,蒋介石此行的结果可想而知。

张扬此时也在做反蒋的准备,需要一段时间,绝不能让蒋介石过早对他们动手,所以表面上东西也要做。

张扬经过谨慎考虑,将王曲受训军官中一些思想情绪特别激进的排除在外,并且告诫去参加的军官不得作出极端行为。

蒋介石对此行也是极为重视的,从他的打扮就可以看出来。

他穿着海陆空大元帅礼服,腰挎指挥刀,脚穿长筒马靴,带着白手套,非常的庄重。

一路上张扬也盛情准备,他们将王曲庙打扫的非常干净,在西安到王曲的马路上还特别做了清扫,还洒了水,垫了黄土。

蒋介石到了以后,军乐队立即开始演奏。蒋介石在前迈步直行,张扬紧随其后,所有军官立即全体敬礼。

此时蒋介石开始演讲,他的普通话不标准,说的是一口有浓重宁波腔的官话。讲话的主题也就是要求军官听从中央命令,首先消灭中共,然后再抗日。

由于知道这些军官里面很多是张扬的心腹,蒋介石此次谈话明显加重了语气,他说:如果远近不分,缓急不辨,不积极剿共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前后倒置,便是不革命。那样在家就是不孝,为国就是不忠;不忠不孝,便不能算是一个革命军人。

这种话比较难听,很不入耳。说到此时,下面一些军官,尤其是抗日同志会的骨干已经非常不满了。他们虽然被张学良叮嘱不能做出出格的事情,但仍然气愤不已。顿时台下出现一片咳嗽声,跺脚声。

蒋介石发现情况不对,就语气更加强硬的说:国家有法律纪律在,对这种不忠不孝的军人是要予以坚决制裁的。

稍后他又说了一些消灭共产党的重要性,前后讲了大约三十分钟。

按照一般惯例,蒋介石应该与台下的将领一一握手。但此时台下情况已经很乱,张扬怕这些军官会有什么不理智的行动,赶忙宣布握手临时取消。

于是大家排队等着和蒋介石照相以后解散,但就在这时候,一些军官已经克制不住了。

他们小声议论着:这讲的什么玩意,不是明着骂少帅和杨主任吗,真是胡说八道。

抗日同志会的骨干甚至拔出手枪说:他再敢上台,我就开枪打他,简直混账!

一些军官把讲台附近标语的攘内安外涂改成了让内让外,以表示讽刺。

此时张扬看到情况如此,赶忙劝告蒋介石不要再出来拍照了,借口是委员长太劳累了。蒋介石如何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也只得算了。

 



---------------------当时东北军中低级军官和普通士兵都有很强的抗日念头,这是因为他们长期背井离乡的凄惨境遇而自发产生的。但从当时国家大局考虑,不能说蒋介石的战略是错误的,因为他必须从全局考虑,不能图一时的痛快。东北军大部分官兵反对内战,但也不代表他们就是反对蒋介石。真正反对蒋介石的主要还是受中共影响的一部分官兵和张学良的法西斯团体抗日同志会的成员。

 

此事还没有结束,蒋介石讲话第二天,抗日同志会的骨干,张学良心腹,号称苗疯子的苗剑秋惹事了。苗和张学良的另一个心腹,后来也比较出名的副军长黄显声一番议论以后,感觉怒气难忍,就冲上讲台,对军官们进行演讲。苗剑秋大骂道:昨天有人让我们不去打日本而要去打共产党,简直是放屁!我们东北让日本人占了,我们东北军人变成了亡省亡家的人。这时候还有人说这样的混账话,我们东北人稍有点血气,就应该让他走着进来,躺着出去!

这番话很快被特务告知蒋介石,蒋听了非常生气,他让晏道刚去找张学良(晏道刚是蒋派给张学良的参谋长),勒令张将苗剑秋逮捕法办。但苗剑秋是张学良的心腹,知道张的很多秘密,怎么可能交给中央的人。张学良赶忙安排苗剑秋送到天津租界暂避,然后汇报说苗剑秋已经畏罪潜逃,此事不了了之。在苗剑秋出发之前,他面见张学良,干脆的说:我看干脆把老蒋捉住强迫他抗日算了,不同意的话我们就搞个二二六(1936年2月26日,日本军方激进派的年轻军官发动兵变,杀死了元老派的几个重要大臣,还差点杀死了当时的日本首相)。张学良此时已经开始考虑捉蒋的事情,但尚没有成熟,他赶忙骂了苗几句,让他不要乱说。

 

此时抗日同志会的骨干,包括十七路军和东北军的一部分军官感觉蒋介石逼人太甚,就已经开始计划将蒋介石抓起来。

张学良在这个时候已经在考虑捉蒋,自然不愿意这些人打草惊蛇。他在当晚召集王曲主要军官谈话:大家要明白,蒋委员长的讲话针对的是我,不是你们。希望你们安下心来

实则是张让手下军官不要乱来!

 

 

蒋介石对这些都看在眼里,表面上仍然没有表示什么。在去过王曲之后,他在张扬陪同下去终南山观光,晚上又去欣赏了宋代名画《长江万里图》,显得非常从容,对王曲的事情并不在乎。

 

实际蒋介石对王曲的遭遇早有预计,而且此次王曲之行并不是完全没有作用,还是争取到一些军官的支持,这些在之后的西安事变中表现出来。

 

第二天蒋介石又最后和张学良谈了一番话,希望张能够率部剿共。张学良却当场拿出一份毛泽东的公开信,说应该顾及国家民族,接受中共提议,派代表去谈判停战抗日。

蒋介石听到此处忍无可忍,当场怒骂张学良幼稚,连如此简单的统战手段也看不穿,这么容易就上了中共的圈套。张学良反唇相讥,双方大吵了一架,不欢而散。

蒋介石在29日离开西安,飞往洛阳,由此在洛阳呆了一个多月。洛阳是中原战略要地,扼守陕西山西河北三省,是蒋介石控制区域内,最靠近陕西的大城市。蒋介石在此主要为了准备对付张扬和中共的各种计划,此处靠近陕西,便于指挥。

离开西安时,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学良如此无知,可为我心病。

 

生日当天的争吵

---------------------阎锡山老谋深算,他让张学良起事,无非是想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西北形势。此人之后随即就翻脸不认人,也算是给张学良好好的上了一课。

 

蒋介石飞到洛阳是因为当时正好是他的五十大寿,在当时的中国人的五十岁生日是要隆重大办的。社会各界提议给蒋介石举行大的庆典,但是蒋介石认为此时内忧外患,搞这种劳民伤财的东西实在没有必要。

蒋介石不愿意回南京接受祝寿,就改到了洛阳办公。

在蒋介石大寿的时候,张学良联合阎锡山以祝寿为名面见蒋介石。此时张学良已经知道中共宁夏战役基本失败,开始全力争取阎锡山的支持,试图通过他控制的绥远省(和外蒙古接壤)获得同苏联的援助。阎锡山此时也希望利用另外的力量对付日本和蒋介石对晋绥的威胁,双方表面上走到了一起。

 

结果就在蒋介石50大寿的当天,张学良和蒋又大吵了一顿。

三个人刚说了几句,张学良就提到了抗日。蒋介石顿时收起笑脸:抗日,又是抗日,你讲了多少回了。你作为一个军人,应该分清敌人的远近。共产党就在你的身边,面前,而日本远在千里之外。我们应该先消灭眼前的敌人,免除后顾之忧,然后再去消灭远处的敌人。

蒋介石顿了一下又说:现在共匪已经成强弩之末,短期内不难消灭。一旦消灭共匪,我们就永绝后患,再回头对付日本是事半功倍的。

张学良完全不理蒋介石的话,他继续陈述东北军的困境,说明将士不愿意打中共,也认为最大的敌人是日本。

蒋介石见说不通,就问傍边的阎锡山:百川,你认为最大敌人是谁?

阎锡山此时也面临着蒋介石的威胁,中央军十万大军开入山西让阎锡山寝食难安。如果蒋介石宣布停止内战,阎锡山也就免于被中央吃掉的危险,是最好的结果。阎锡山回答说:我看还是日寇。学良讲停止内战,实行全民族抗日时很有道理的。

蒋介石对阎锡山的说法大为不满,知道张扬和阎锡山开始站在一边。

他恼怒的说:这样,你们就回答我一句话,到底是我该服从你们呢?还是你们该服从我?

话讲到这个地步,也就没法说了。张学良阎锡山只好告辞走了。出去以后,阎锡山这个老狐狸对张学良说:委员长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是说不通的。我回山西以后,部属我的军队做准备,希望你也做好自己的打算。

实际阎锡山在提醒张学良要准备动手了。

这次争吵之后,11月1日中央军大部兵力已经纷纷赶向集结地,蒋介石也准备逐步向张扬摊牌了。

当天蒋介石去洛阳军分校阅兵。在对官兵演讲中,蒋介石不但重复了在王曲的论调以外,明确指责提出联共的都是汉奸。他说:汉奸有两种,一种是无知识的低级汉奸,如李守信,王英,另外有一种有知识有组织的高等汉奸。他们出卖整个国家与民族,实为汉奸之最。。。现在断不能用任何理由去主张联共,否则就要出卖国家民族,存心与共匪同声相应,甘心做共产党下面的二等汉奸。共产党不要祖国,不要祖宗,难道你们也不要祖国不要祖宗了吗?共产党是要亡中国的。这种敌人不打,还要什么抗日?当面敌人不打,要打远处的敌人,这种军队还有什么用处?连大汉奸殷汝耕都不如。

当时张学良站在一旁观礼,听到这番话以后,知道是蒋对自己说的,顿时手足无措,心灰意冷。周围的军官也都知道蒋介石说话的用意,纷纷向偷看张学良。

在张学良记事以来,除了张作霖以外还从没人敢如此当面指责他。

实则蒋介石是再次威逼张学良对剿共,但按照当时的局势来说,张学良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绝对不可能听他的。

就在双方矛盾一触即发的时刻,1936年11月13日,日本扶持的伪军王英所部兵分两路从商都分向绥远省的兴和、红格尔图进攻,绥远省主席傅作义急调主力部队给予迎头痛击,蒋介石也命令中央军汤恩伯的13军和炮兵部队赶赴绥远支持。由此绥远抗战爆发,西北形式顿时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