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长出来盖住牙齿了:《丧乱帖》中追溯“魏晋笔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5:59:54
《丧乱帖》中追溯“魏晋笔法”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东方早报] 浏览:[ 84] 评论:[ 0] 

  
布展中的晋帖

  王羲之《丧乱帖》随着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宝展”的进行成为焦点,而其实它并非“书圣”的原迹,而是唐摹本。为何在20多件王羲之传世作品中,《丧乱帖》受到如此重视?在昨天召开的“中日书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作了详细的阐释,他认为,过去书法界有关“二王”笔法技巧的解读各有不同,但王羲之时代的“魏晋笔法”或“晋帖古法”究竟是什么样式?通过《丧乱帖》的解读可以见出端倪。 

  “魏晋笔法”与席地而坐相关 

  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一百多名书法研究专家,陈振濂的发言题目为“从唐摹晋帖看魏晋笔法之本相―――关于日本藏《孔侍中帖》、《丧乱帖》诸帖引出的话题”,他表示,晋帖的原作现在存世的只有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东晋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等几种,王羲之时代的“魏晋笔法”究竟是怎样的样式,今天的人们很难简单确定。

  在唐摹本中,有“忠实派”和“发挥派”两种类型,“忠实派”尽量抛弃自己的主观解读方式,在“无我”境界中忠于原迹线条、用笔的形态,而“发挥派”则在摹拓过程中渗入了“唐风”。“我们之所以对《丧乱帖》和《孔侍中帖》等如此重视,正是因为这些‘忠实’派唐摹本,为后世留下了最接近真实的‘晋帖古法’,并使后人有了一个相对可靠的物质依凭。”他说。 

  陈振濂认为,今天人们的书法审美趣味基本上建立在唐代楷书的基础上,“起”、“收”、“回锋”、“藏锋”等动作成为书法的典范。而结合传世的陆机《平复帖》、王献之《鸭头丸帖》等名迹,以及作为参照的新出土魏晋西域楼兰残纸书迹来看,魏晋笔法的线条应该是以“扭转”、“裹绞”和“提按”、“顿挫”位置不固定为特征。 

  他表示,有关晋帖古法的成因,书法家沙孟海曾在研究古人执笔法后得出,魏晋时期的人低案席地而坐,不同于宋以后的高案高椅,眼、手的位置远远高于案、纸的位置,无法实现“腕平掌竖”,执笔方法为斜执笔单钩。此外书写工具也制约了书写规范,当时的笔毫是硬毫,不是柔软丰厚的羊毫,笔非常尖小,又是写在楮皮纸或茧纸上,所以也就不可能“平铺纸上”。 

  他还认为,《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三帖在流传到日本之前,就已经合一。“流传时间就是鉴真东渡时期,这并不意味着就是鉴真带过去的。” 

  古代日本贵族修养“字帖”为上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岛谷弘幸就平安时代的贵族生活与白氏诗卷进行了发言,他表示,日本的《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古籍均表明,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们无论男女都以吟诵汉籍、书写汉字为必须的修养。 

  “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在当时的宫廷中会得到极高的评价,善书者挥写的作品当时称为‘字帖’,这种手写的字帖同时也是放在贵族身边的豪华观赏物,在仪式和各项活动时作为礼品赠送―――常规的礼品有琵琶、琴、笛等乐器及骏马,但字帖则位居礼品首位,当时的砚台盒子里的纸张、册页及卷轴等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字帖就这样作为王朝贵族的礼品而被保存下来。” 

  日本学者横田恭三就平安时代书家藤原行成临写王羲之尺牍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王羲之书法在日本流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