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牙能拔吗: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流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5:11:53

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流程


 1、收集材料,填写开题报告,确定题目。

2、导师同意选题后,拟定论文提纲。

3、导师同意提纲后,撰写初稿。

4、修改初稿,直至写出导师满意的论文。

5、答辩。

注意事项:

1、主动和导师联系。

2、开题报告、论文提纲、初稿、二稿、三稿、定稿都要存档。所以都要交打印稿。尤其是初稿,要交打印稿,因为,一是要存档,二是方便指导老师阅读。

3、注释是对文中引用的材料出处的说明、对引用的观点的注解。参考文献是论文涉及到的著作或文章。

格式如下:(例)

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页。

时曙晖:《浅谈虎妞性格的多元化》,《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第**页。   

4、自己向系里报过自己的题目后,并不等于确定了论文题目,题目是否能用,要开题后,等老师同意后才能定。

 .......................
....................... 

 

毕业论文参考网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 文章首页
  • 生命科学
  • 文学论文
  • 管理科学
  • 工科论文
  • 理学论文
  • 医学药学
  • 信息工程
文章搜索:
热读: <忆江南>词调 海音儿童文学创 登辉政治导风格 隐小思想探究 龟山乡寿山岩观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冯延巳词接受史

来源:网络 作者:薛乃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冯延巳及其词作为探讨对象,援用「接受理论」,通过历代读者的接受回馈与响应,重新审视冯延巳词在不同时代氛围下的文学定位;
厘清不同审美眼光下的艺术价值。

在作品传播方面,首先侧重文本的整体性,针对冯延巳《阳春集》流传的客观存在,作一扼要概述。其次,用心于文本的个体性,运用计量分析,一窥历代选本择录冯延巳词的情形。冯延巳词的传播接受,始能全面呈现。

在词人创作方面,历代作家往往藉由不断的学习与模仿,表达对作品的接受与好尚。对于冯延巳词的创作接受,内容或形式上,包含和韵、仿拟、集句等;表现方式上,或直接明显,或间接隐藏,或推崇认同,或效颦学步。通过历代词人的创作,冯延巳词便能跨越时代藩篱,另见新格。研究个中消息,参比原形,了解因创,冯延巳词的创作接受,始能一览无遗。

在词学批评方面,读者以个人的价值判断,或相关的词学理论,做为评论的指导原则,通过确切的文字叙述,进行主观好恶的审美感受,以及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历代评论资料丰富且多样,故拟定「人品与词品」、「艺术风格与词学成就」两大议题,以凸显冯延巳词在评论家挑剔眼光及严格审视下的词学地位。
英文摘要
Took Feng Yansi and his ci-poetry as the investigating objects, quoted the“Reception Theory”, and accepted reader’s reception feedbacks and responses in the past, this essay reviewed again Feng Yansi ci-poetry’s literary position in different time aura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artistic value under different appreciation senses of the beauty.

In the area of literary works propagation, this study first looked at literature text’s completeness; it focused on the objective reality on the propagation of Feng Yansi’s “Yang Chun Ci-poetry collection” to make a highlighted summary. Then, the study put emphasis on literature text’s individuality;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used to take a further glance at how anthology of all the past dynasties choose and record Feng Yangsi’s ci-poetry. Feng Yansi ci-poetry’s propagated reception then can be fully presented.

In the area of ci-poetry creation, poets in the past often expressed their acceptances and interests by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imitation. In Feng Yansi’s ci-poetry works, the reception of other literary creation, both in contents and in poetry form, included Heyun (one type of Chinese rhyme), parody, and line collections. In ci-poetry
expression, poets was sometimes direct and obvious, sometimes was indirect and concealed, sometimes enthroned and sometimes imitated. Underwent ancient poets’literary creation in all previous years, Feng Yansi’s ci-poetry was able to stride across time barriers and create a new literary style. 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compared the original works, and discovered the causes to find a panoramic view on Feng Yansi ci-poetry’s creation reception.

In ci-poetry criticism, readers criticized literary works based on personal judgment or related ci-poetry theories, and narrated with detailed written words to express subjective appropriation senses and aesthetic feels on literary works. Commentaries of all the past dynasties were copious and diversified; therefore, two debating subjects-“personality and ci-poetry quality”and“artistic style and ci-poetry science achievement”, were planned to highlight Feng Yansi ci-poetry’s literary position under critics’ fussy eyes and strict reviews.
论文目次
目 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1
一、研究动机………………………………………………………1
二、研究目的………………………………………………………3
第二节、研究成果概述……………………………………………4
一、文学接受的研究现况…………………………………………4
二、词学接受的研究现况…………………………………………8
第三节、研究方法…………………………………………………13
一、理论基础………………………………………………………13
二、研究材料………………………………………………………18
三、研究架构………………………………………………………22
第二章、冯延巳词的传播接受……………………………………25
第一节、词集名义与版本刊刻……………………………………25
一、词集名义………………………………………………………25
二、版本刊刻………………………………………………………28
第二节、历代选本与冯延巳词……………………………………35
一、选本择录概况…………………………………………………36
二、作品入选概况…………………………………………………64
三、作品互见概况…………………………………………………80
第三章、冯延巳词的创作接受……………………………………103
第一节、两宋词人的创作接受……………………………………104
第二节、金元词人的创作接受……………………………………122
第三节、明代词人的创作接受……………………………………125
第四节、清代词人的创作接受……………………………………132
第四章、冯延巳词的批评接受——人品与词品…………………149
第一节、史学家笔下的严厉定夺…………………………………150
一、才学素养………………………………………………………151
二、政治表现………………………………………………………158
三、为政之功………………………………………………………172
第二节、词论家笔下的词人定位…………………………………178
一、人品与词品相矛盾……………………………………………186
二、人品与词品相契合……………………………………………192
第五章、冯延巳词的批评接受——艺术风格与词学成就………199
第一节、论冯词的比兴寄托………………………………………200
一、明代以前评论…………………………………………………202
二、清代评论………………………………………………………206
第二节、论冯词的情感抒写………………………………………227
一、明代以前评论…………………………………………………229
二、清代评论………………………………………………………234
第三节、论冯词的承先启后………………………………………249
一、明代以前评论…………………………………………………250
二、清代评论………………………………………………………252
第六章、结论………………………………………………………272
重要参考文献………………………………………………………277
附录1、《阳春集》作品出处及数量统计…………………………298
附录2、冯延巳词见录历代选本一览表……………………………304

表 目 录
表1-1:宋编词选收录冯延巳词统计表……………………………39
表1-2:明词选收录冯延巳词统计表………………………………44
表1-3:清编词选收录冯延巳词统计表……………………………48
表1-4:明清词谱收录冯延巳词统计表……………………………54
表1-5:历代选本收录冯延巳词统计表……………………………60
表1-6:冯延巳词见录历代选本统计一览表………………………65
表1-7:冯延巳与诸词家作品互见一览表…………………………82
表1-8:〈鹊踏枝〉四阕互见情形…………………………………89
表1-9:〈谒金门〉(风乍起)互见情形…………………………96
表1-10:〈醉桃源〉(东风吹水日衔山)、〈捣练子〉(深院静)互见情形………………………………………………………………99
表2-1:两宋词人对冯延巳词的创作接受…………………………105
表2-2:明代词人对冯延巳词的创作接受…………………………125
表2-3:清代词人对冯延巳词的创作接受—和韵…………………132
表2-4:清代词人对冯延巳词的创作接受—集句…………………139
参考文献
重要参考文献

一、专书

(一)冯延巳词集、研究专着

【词集】
1、〔明〕吴讷刊刻:《阳春集》「唐宋元明百家词」本,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5月。
2、〔清〕侯文灿刊刻:《阳春集》「名家词集」本,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据金武祥重刻本)。
3、〔清〕王鹏运刊刻:《阳春集》「四印斋」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续修四库全书》)。
4、陈秋帆:《阳春集笺》,民国22年(1933)年南京书店排印本。
5、郑郁卿:《阳春集笺》,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3年6月。
6、黄进德:《冯延巳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年7月。

【专着】
1、夏承焘:《五代南唐冯延巳先生正中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12月。
2、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冯正中年谱》,台北:明伦出版社,1970年12月。
3、林文宝:《冯延巳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1年。

(二)其它词集

【总集】
1、〔后蜀〕赵崇祚编、李一氓校、李冰若注:《宋绍兴本花间集附校注》,台北:鼎文书局,1974年10月。
2、曾昭岷、王兆鹏等编:《全唐五代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2月。
3、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1月。
4、唐圭璋编:《全金元词》,台北:洪氏出版社,1980年11月。
5、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
6、周明初、叶晔编:《全明词补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7、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顺康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5月。
8、张宏生主编:《全清词.顺康卷补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9、杨家骆主编:《清词别集百三十四种》,台北:鼎文书局,1976年8月。

【选集】
1、〔宋〕佚名:《尊前集》,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5月(《唐宋元明百家词》)。
2、〔宋〕佚名:《金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续修四库全书》)。
3、〔宋〕曾慥:《乐府雅词》,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4、〔宋〕书坊刻:《草堂诗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续修四库全书》)。
5、〔宋〕黄升:《花庵词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台北:曾文出版社,1975年。
6、〔元〕凤林书院:《元草堂诗余》,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2月(《丛书集成新编》。
7、〔明〕顾从敬:《类编笺释草堂诗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续修四库全书》)。
8、〔明〕钱允治:《类编笺释续选草堂诗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续修四库全书》)。
9、〔明〕顾从敬编、沈际飞评点:《古香岑草堂诗余》,明崇禛间太末翁少麓刊本。
10、〔明〕杨慎:《词林万选》,台南:庄严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6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1、〔明〕杨慎:《百琲明珠》,明万历四十一年原刻本。
12、〔明〕佚名《天机余锦》,民国20年(1931)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排印本。
13、〔明〕陈耀文:《花草粹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4、〔明〕董逢元:《唐词纪》,台南:庄严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6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5、〔明〕茅暎:《词的》,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四库未收书辑刊》)。
16、〔明〕卓人月:《古今词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续修四库
全书》)。
17、〔明〕陆云龙:《词菁》,明刻本。
18、〔明〕潘游龙:《古今诗余醉》,据明崇祯丁丑( 10年)海阳胡氏十竹斋刊本影印。
19、〔清〕朱彝尊:《词综》,台北:世界书局,1956年。
20、〔清〕先着、程洪辑,刘崇德、徐文武点校:《词洁》,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21、〔清〕沈辰垣等:《历代诗余》,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5月。
22、〔清〕沈时栋:《古今词选》,台北:台湾东方书店,1956年5月。
23、〔清〕夏秉衡:《清绮轩词选》(《历代名人词选》),台北:大西洋图书公司,1968年5月。
24、〔清〕黄苏:《蓼园词选》,见《清人选评词集三种》,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9月。
25、〔清〕张惠言:《词选》,台北:广文书局,1979年6月。
26、〔清〕董毅:《续词选》,台北:广文书局,1979年6月。
27、〔清〕周济编、谭献评点:《词辨》,见《清人选评词集三种》,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9月。
28、〔清〕陈廷焯:《词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
29、〔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民国6年(1917)王氏湘绮楼刊本。
30、〔清〕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台北:中华书局,1970年10月。
31、〔清〕成肇麐:《唐五代词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年5月。
32、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台北:大孚书局,1978年1月。
33、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台北:龙田出版社,1982年1月。
34、郑骞:《词选》,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2年2月。
35、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台北:木铎出版社,1982年3月。
36、刘瑞潞:《唐五代词钞小笺》,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12月。
37、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7月。
38、胡适:《词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4月。
39、龙榆生编选、卓清芬注说:《唐宋名家词选》,台北:里仁书局,2007年10月。

【别集】
1、〔五代〕李璟、李煜:《南唐二主词》,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5月(《唐宋元明百家词》)。
2、〔五代〕李璟、李煜着:《南唐二主词》,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丛书集成续编》)。
附:王仲闻校订:《南唐二主词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5月。
3、〔宋〕张先:《张子野词》,上海:上海书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7月(《强邨丛书》)。
4、〔宋〕晏殊:《珠玉词》,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5月(《唐宋元明百家词》)。
5、〔宋〕晏几道:《小山词》,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5月(《唐宋元明百家词》)。
6、〔宋〕欧阳修:《近体乐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景刊宋金元明本词》)。
7、〔宋〕欧阳修撰、罗泌校:《近体乐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宋六十名家词》)。
8、〔宋〕欧阳修:《醉翁琴趣外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景刊宋金元明本词》)。
9、〔宋〕晁补之:《晁氏琴趣外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景刊宋金元明本词》)。
10、〔宋〕杜安世:《寿域词》,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5月(《唐宋元明百家词》)。
11、〔清〕陈维崧撰:《湖海楼词》,台北:中华书局,1981年(《四部备要》)。
12、〔清〕项廷纪:《忆云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12月(《丛书集成初编》)。

【词谱.词韵】
1、〔明〕周瑛:《词学筌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续修四库全书》)。
2、〔明〕张綖:《诗余图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续修四库全书》)。
3、〔明〕程明善:《啸余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续修四库全书》)。
4、〔清〕赖以邠:《填词图谱》,台南:庄严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6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清〕万树、徐本立、杜文澜:《索引本词律》,台北:广文书局,1989年10月。
6、〔清〕王奕清等:《钦定词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7、〔清〕秦巘:《词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8、〔清〕叶申芗:《天籁轩词谱》,清道光间刊本。
9、〔清〕舒梦兰、谢朝征:《白香词谱》,台北:世界书局,1994年3月。
10、〔清〕谢元淮:《碎金词谱》,台北:学海出版社,1980年11月。
11、〔清〕戈载:《词林正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2月。

(三)诗文集、全集

【总集】
1、〔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月。
2、〔宋〕朱熹:《楚辞辩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3、〔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台北:里仁书局,1981年10月。
4、〔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6月。
5、〔清〕董诰等编:《钦定全唐文》,台北:文友书局,1972年8月。
6、〔清〕陆心源:《唐文拾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7、〔清〕清圣祖敕撰:《全唐诗》,台北:明伦出版社,1971年10月。
8、陈校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0月。
9、北京大学古文献硏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

【选集】
1、〔明〕梅鼎祚编:《西汉文纪》,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四库全书珍本》)。
2、〔明〕陆时雍编:《古诗镜》,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3、〔清〕顾嗣立:《元诗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月。

【别集】
1、〔魏〕曹植撰、赵幼文注:《曹植集校注》,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4月。
2、〔晋〕陆机撰:《陆士衡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四部丛刊初编》)。
3、〔晋〕陶潜撰、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台北:里仁书局,2007年8月。
4、〔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杜少陵集详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4月。
5、〔唐〕韩偓:《韩翰林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7月(《丛书集成续编》)。
6、〔唐〕韩偓:《香奁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7月(《丛书集成续编》)。
7、〔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年9月。
8、〔宋〕黄庭坚着,戴月芳主编:《黄庭坚诗文》,台北:锦绣出版公司,1992年7月。
9、〔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12月。
10、〔宋〕李清照着、徐北文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
11、〔宋〕陈与义:《简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
12、〔宋〕陈起:《江湖小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7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3、〔宋〕刘将孙:《养吾斋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4、〔宋〕洪皓:《鄱阳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年月不详(《四库珍本别辑》)。
15、〔金〕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11月(《四部丛刊正编》)。
16、〔明〕楼钥:《攻媿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丛书集成初编》)。
17、〔明〕屠隆:《由拳集》,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9月。
18、〔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7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9、〔清〕张惠言:《茗柯文二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四部丛刊初编》)。
20、〔清〕冯煦:《蒿盦类稿.续稿.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21、〔清〕龚自珍撰、刘逸生注:《龚自珍己亥杂诗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2月。
22、鲁迅:《鲁迅全集》,台北:谷风出版社,1980年12月。

(四)笔记杂录

1、〔唐〕刘餗:《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丛书集成初编》)。
2、〔宋〕史虚白子某:《钓矶立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
3、〔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11月(《中国野史集成》)。
4、〔宋〕郑文宝:《南唐近事》,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11月(《中国野史集成》)。
5、〔宋〕龙衮:《江南野史》,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11月(《中国野史集成》)。
6、〔宋〕阙名:《江南余载》,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11月(《中国野史集成》)。
7、〔宋〕李昉:《太平御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
8、〔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玉壶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9、〔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2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0、〔宋〕赵令畤:《侯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9月。
11、〔宋〕马永易:《实宾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中华汉语工具书书库》)。
12、〔宋〕陈善:《扪虱新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
13、〔宋〕曾慥、王汝涛等校注:《类说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14、〔宋〕赵与时:《宾退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2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5、〔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台北:新兴书局,1972年1月。
16、〔宋〕俞文豹:《吹剑续录》,台北:世界书局,1963年4月(《宋人札记八种》)。
17、〔宋〕张端义:《贵耳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2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8、〔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2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9、〔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6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20、〔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9月(《清代学术笔记丛刊》)。
21、〔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2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22、〔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5月。
23、〔清〕王士禛:《居易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2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24、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五代史平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月不详(《古本小说集成》)。

(五)经、史、子、方志诸集

【经】
1、〔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89年1月: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毛诗注疏》。
〔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礼记注疏》
〔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
〔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

【史】
1、〔汉〕司马迁:《史记》,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2月。
2、〔汉〕班固撰:《汉书》,台北:鼎文书局,1983年10月。
3、〔唐〕李肇:《新校唐国史补》,台北:世界书局,1968年。
4、〔后晋〕刘昫等:《新校本旧唐书》,台北:鼎文书局,1985年3月。
5、〔宋〕欧阳修、宋祁撰:《新校本新唐书附索引》,台北:鼎文书局,1985年2月
6、〔宋〕薛居正:《新校本旧五代史并附编三种》,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9月。
7、〔宋〕欧阳修撰、徐无党注:《新校本新五代史附十国春秋》,台北:鼎文书局,1980 年10月。
附:〔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2月。
8、〔宋〕马令:《南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
9、〔宋〕陆游:《南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
附:
〔明〕陈霆:《唐余纪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续修四库全书》)
任爽:《南唐史》,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
邹劲风:《南唐国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10、〔元〕脱脱等:《新校本宋史并附编三种》,台北:鼎文书局,1983年11月。
1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
1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
13、〔宋〕沈枢:《通鉴总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7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12月。
15、〔清〕高宗敕撰:《续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子】
1、李涤生集释:《荀子集释》,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10月。
2、陈启夫:《增订韩非子校释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12月。
3、〔汉〕扬雄着、〔清〕汪荣宝义疏:《法言义疏》,台北:世界书局,1958年5月。
4、〔汉〕王充着、王晖校:《论衡校释》,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2月。

【方志】
1、〔宋〕罗愿:《新安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12月(《中国方志丛书》)。
2、〔宋〕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中国方志丛书》)。

(六)诗词评论

1、〔梁〕锺嵘着、汪中注:《诗品注》,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10月。
2、〔梁〕刘勰撰、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台北:里仁书局,1984年5月。
3、〔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4、〔宋〕阮阅:《诗话总龟》,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5、〔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1月(《丛书集成新编》)。
6、〔明〕杨慎:《升庵词品》,台北:宏业书局,1972年4月(《函海丛书》)。
7、〔清〕徐釚:《词苑丛谈校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8、〔清〕宋翔凤:《乐府余论》,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丛书集成续编》)。
9、〔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足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
10、〔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11、〔清〕王国维着、施议对译注:《人间词话译注》,台北: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5月。
12、〔清〕况周颐着、孙克强辑考:《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
13、张伯驹:《丛碧词话》,《词学》(第一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1月。
14、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0月:
〔宋〕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
〔宋〕杨湜:《古今词话》。
〔宋〕王灼:《碧鸡漫志》。
〔宋〕吴曾:《能改斋词话》。
〔宋〕胡仔:《苕溪渔隐词话》。
〔宋〕张侃:《拙轩词话》。
〔宋〕周密:《浩然斋词话》。
〔宋〕张炎:《词源》。
〔宋〕沈义父:《乐府指迷》。
〔元〕吴师道:《吴礼部词话》。
〔明〕陈霆:《渚山堂词话》。
〔清〕王又华:《古今词话》。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
〔清〕贺裳:《皱水轩词筌》。
〔清〕沈雄:《古今词话》。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
〔清〕郭麐:《灵芬馆词话》。
〔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着》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
〔清〕李佳:《左庵词话》。
〔清〕江顺颐:《词学集成》。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
〔清〕冯煦:《蒿庵论词》。
〔清〕沈曾植:《菌阁琐谈》。
〔清〕刘熙载:《词概》。
〔清〕陈廷焯:《词坛丛话》。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清〕谭献:《复堂词话》。
〔清〕张德瀛:《词征》。
〔清〕王闿运:《湘绮楼评词》。
〔清〕蒋兆兰:《词说》。
陈洵:《海绡翁说词稿》。
蔡嵩云:《柯亭词论》。
陈匪石:《声执》
15、史双元主编:《唐五代词纪事会评》,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12月。
16、孙克强:《唐宋人词话》,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8月。
17、施蛰存、陈如江辑录:《宋元词话》,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2月。
18、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19、王兆鹏编:《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七)词学专着

1、唐圭璋:《宋词四考》,台北:明伦出版社,1971年4月。
2、词学编辑委员会:《词学》(第一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1月~。
3、刘少雄:《南宋姜吴典雅词派相关词学论题之探讨》,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5年。
4、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台北:明文书局,1987年12月。
5、唐圭璋:《词学论丛》,台北:宏业书局,1988年9月。
6、缪钺、叶嘉莹合撰:《灵溪词说》,台北:国文天地杂志社,1989年12月。
7、吴宏一:《清代词学四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7月。
8、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9、萧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唐宋词》,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10、黄兆汉:《金元词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12月。
11、谢桃坊:《中国词学史》,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6月。
12、艾治平:《婉约词派的流变》,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
13、邓乔彬、周圣伟、高建中:《中国词学批评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7月。
14、朱崇才:《词话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月。
15、詹伯慧:《詹安泰词学论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16、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17、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18、叶嘉莹:《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
19、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20、陶然:《金元词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21、邱世友:《词论史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
22、张仲谋:《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2月。
23、王强:《唐宋词讲录》,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3月。
24、王伟勇:《宋词与唐诗之对应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6月。
25、陶子珍:《明代词选研究》,台北: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
26、皮述平:《晚清的词学思想与方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1月。
27、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
28、王兆鹏:《词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5月。
29、余传棚:《唐宋词流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30、孙克强:《清代词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31、邓乔彬:《唐宋词美学》,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10月。
32、刘尊明:《唐宋词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33、陈水云:《清代词学发展史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7月。
34、朱崇才:《词话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月。
35、吴梅:《词学通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36、陶子珍:《明代四种词集丛编研究》,台北: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
37、高峰:《唐五代词研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8月。
38、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词选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39、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40、谢旻琪:《明代评点词集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古典诗歌研究汇刊》)。
41、黄雅莉:《宋代词学批评专题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4月。
42、叶嘉莹:《词学新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43、沙先一、张晖:《清词的传承与开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
44、王兆鹏:《词学研究方法十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45、孙克强:《清代词学批评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
46、黄志浩:《常州词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八)文学理论
1、〔明〕徐师曾:《诗体明辨》,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4月。
2、〔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台北:长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3、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6月。
4、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7月。
5、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2006年7月。
6、〔德国〕姚斯、〔美国〕霍拉勃着,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7、R. C. 赫鲁伯(Robert C. Holub)着、董之林译:《接受美学理论》,台北:骆驼出版社,1994年6月。
8、伊莉萨白.弗洛恩德 Elizabeth Freund着、陈燕谷译:《读者反应理论批评》,台北:骆驼出版社,1994年6月。
9、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10月。
10、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11、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12、王金山、王青山:《文学接受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13、尚学峰、过常宝、郭英德等:《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14、邬国平:《中国古代接受文学与理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15、陈文忠:《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九)接受史研究

1、高中甫:《歌德接受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3年4月。
2、杨文雄:《李白诗歌接受史》,台北:五南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3月。
3、尚永亮:《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2000年10月。
4、蔡振念:《杜诗唐宋接受史》,台北:五南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2月。
5、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7月。
6、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7、朱丽霞:《清代辛稼轩接受史》,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1月。
8、王玫:《魏晋文学接受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
9、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6月。

(十)其它文学专着

1、〔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6年3月。
2、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3、钱锺书:《管锥篇》,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0年8月。
4、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台北: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十一)目录、汇编、辞典

【目录】
1、〔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台北:广文书局,1978年3月。
2、〔明〕钱溥:《秘阁书目》,台南:庄严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6月(《四库全书存
目丛书》)。
3、〔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3月。
4、〔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5、〔清〕瞿镛编纂、瞿果行标点、瞿凤起覆校:《铁琴铜剑楼藏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6、〔清〕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台北:广文书局,1996年1月。
7、王重民撰:《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
8、天津图书馆主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4月。

【汇编】
1、昌彼得等撰:《宋人传记数据索引》,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3月。
2、金启华、张惠民等:《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2月。
3、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
4、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辞典】
1、彭会资主编:《中国文论大辞典》,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7月。
2、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年9月。

二、论文

(一)冯延巳研究

【硕、博士论文】
1、姚友惠:《冯延巳与晏殊词比较研究》,彰化:彰化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2、胡淑慧:《《阳春词》、《珠玉词》异同辨》,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
3、范诗屏:《冯晏欧咏秋词研究》,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4、欧阳俊杰:《论冯延巳词的士大夫化》,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5月。
5、戴文婧:《冯延巳研究》,扬州: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6、李晓飞:《论冯延巳词「悲喜纵错」、「盘旋郁结」的艺术风格及成因》,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2月。

【期刊论文】
1、郭素霞:〈论冯延巳词的历史地位〉,《铁道师院学报》第14卷第3期,1997年6月。
2、吴铭如:〈南唐词人冯延巳词之特色〉,《嘉南学报》第23期,1997年11月。
3、黎烈南:〈亡国之音哀以思冯延巳词的风格及其成因〉,《首都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4、陈嘉琳:〈正中词对晏欧词风影响之研究〉,《华医学报》第12期,2000年5月。
5、陈恕诚:〈南唐词人的创作及其在词史演进中的地位〉《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3期,2000年8月。
5、曹章庆:〈论冯延巳词的焦虑情绪和臣妾心态〉,《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2期。
7、赵晓兰:〈论花间词的传播及南唐词对花间词的接受〉,《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3
卷第1期,2003年1月。
8、李建国:〈论冯延巳「深美闳约」艺术风格的构成〉,《山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2期,2005年3月。
9、胡淑慧:〈冯延巳、晏殊词异同辨〉,《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3期,2005年6月。
10、张晓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晏几道冯延巳词比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第22卷第4期,2005年12月。
11、刘立杰:〈论正中词对温韦词的继承〉,《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2、曹章庆:〈论冯延巳词对屈宋辞赋和韩偓诗歌的受容性〉,《中山大学学报》第26卷第1期,2006年。
13、李梅:〈浅论冯延巳词中的忧患意识〉,《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专书论文】
1、施蛰存〈读冯延巳词札记〉,《词学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
2、叶嘉莹:〈论冯延巳词〉,《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5辑《古典文学论丛》,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
3、曾昭岷〈冯延巳词考辨〉,《词学》(第七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
4、叶嘉莹〈冯延巳词承先启后之成就与王国维之境界说〉,《词学》(第九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
5、黄进德:〈冯延巳及其词考辨〉,《中华词学》(第二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二)其它

【硕、博士论文】
1、陈松宜:《清代接受宋词之研究》,台北:国立中央大学硕士论文,1999年。
2、程志媛:《宋代词学批评研究──批评形式与文化诠释》,南投:暨南国际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3、叶祝满:《性别与认同——李清照其人其词的创作与接受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黎蓉:《二晏词接受史论》,武汉: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5、王丽琴:《欧阳修词在宋代的传播接受研究》,武汉: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6、王晓雯:《谭莹「论词绝句」研究》,台北: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2008年7月。

【期刊论文】
1、张黎:〈关于「接受美学」笔记〉,《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1983年11月。
2、朱立元、杨明:〈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史研究〉,《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
3、陈文忠:〈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4、金鲜:〈晚清词论中「词品与人品」说〉,《中国学术年刊》18期,1997年3月。
5、陈瑞文:〈姚斯的接受美学及其文艺沟通理论:从艺术理论到审美理论〉,《高雄师大学报》第10期,1999年4月。
6、张汉东:〈「濮上鬼曲」与《阳春》《白雪》〉,《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7、金元浦:〈文化研究的视野:传播与接受〉,《文学前沿》2000年第1期。
8、马大勇:〈朱彝尊《锦蕃集》评议—兼谈集句之价值〉,《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3期,2003年9月。
9、方建中:〈论姚斯接受美学思想〉,《求索》2004年第5期。
10、张新伟:〈接受美学与文学批评的主体性〉,《求索》2004年第9期。
11、徐秀菁:〈由选词与评点的角度看张惠言《词选》中比兴寄托说的实践〉,《彰化师大国文学志》第12期,2006年6月。
12、吴小英:〈从比兴手法看词的抒情美创造〉,《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3期,2006年9月。
13、王伟勇、郑琇文合撰:〈清.江昱〈论词十八首〉探析〉,《国文学报》(高师大)第5期,2006年12月。
14、张明华:〈集句诗的发展与其特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4期,2006年12月。
15、彭玉平:〈选本编纂与词学观念—晚清陈廷焯词选编纂探论〉,《学术研究》,2006年第7期 。
16、叶晔:〈明词中的次韵宋元名家词现象——以苏轼、崔与之、倪瓒词的接受为中心〉,《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2007年8月。
17、尚永亮:〈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元和诗歌及其研究进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5期,2007年9月。
18、陈文忠:〈接受史视野中的经典细读〉,《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19、颜文郁:〈宋代东坡接受〉,《东方人文学志》第7卷第4期,2008年12月。
20、袁志成:〈天籁轩词谱研究〉,《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5
期,2008年10月。

【专书论文】
1、龙沐勋:〈选词标准论〉,《词学季刊》(第1卷第2号),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12月。
2、赵山林:〈词的接受美学〉,《词学》(第八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3、吴宏一:〈论刘熙载词论中的「元分人物」〉,《王叔岷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6月。     
4、饶宗颐:〈人间词话平议〉,《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3年10月。
5、王伟勇、王晓雯合撰:〈冯煦〈论词绝句〉十六首探析〉,《近世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之三.清代文学与学术》,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7年3月。
6、王伟勇〈两宋词人仿拟典范作品析论〉,《人文与创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里仁书局,2008年6月。
7、王伟勇、郑琇文:〈高旭论〈十大家词〉绝句探析〉,《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中山大学中文系,2008年6月。

【会议论文】
王伟勇:〈清代论词绝句之整理、研究及其词学价值〉,「世新大学中国文学系第二届两岸韵文学学术研讨会─韵文学的欣赏与研究」会议论文,2009年5月。

三、电子资源

罗凤珠教授主持「国科会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94年度数字典藏创意学习计划」—「唐宋词全文数据库」,网址:http://cls.hs.yzu.edu.tw/CSP/W_DB/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