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肉烂是什么原因:宿迁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7:49:56
宿迁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思考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宿州 添加日期:11年08月02日

       一、宿迁市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经验

       宿迁市是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下辖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等两区三县,市域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总人口526万,建市之初,中心城区面积仅13.3平方公里,人口14万,城市化率仅为12.5%。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设,目前宿迁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65平方公里,人口达40万人,城市化率提高到38%。经过反复学习思考,我们认为,宿迁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效,其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科学发展,合理定位城市

       为合理定位城市、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加速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宿迁市在2001年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将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为:东陇海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北地区的新兴中心城市,以轻型工业为主导,现代休闲旅游服务业为特色的生态型园林化滨湖城市。围绕这一定位,确立了宿迁市中心城区的建设目标:建设具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集湖光秀色、运河景观、黄河新姿、人文景色、城建品位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2006年,宿迁市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开展了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湖滨新城概念性规划等方案的国际征集工作,通过广泛征集,博采众家之长,引入国际一流的规划理念,明确了将宿迁市建设成为滨水旅游城市、绿色生态城市、新兴工商城市、创新创业城市的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和两湖两河水上城、酒都花乡休闲城、蓝天绿树宜居城的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形象定位的确定,为城市的发展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二)坚持以规划为先导,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

       宿迁市在1996年建市之后,就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模式为依托老城、建设新区,即:以原有老城区为基础,将主要发展建设的重点放到建设市府新区和宿豫新区,构建“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战略。由于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较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对宿迁市的城市起步阶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宿迁市在2006年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城市发展战略,重新确立了城市发展模式为分散组团式:大力实施北扩西进、南拓东延、引湖纳山战略,全力推动中心城区的六大片区综合全面发展,形成开敞型、片区式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六大片区功能各异,特色鲜明,又互相促进、联动发展。

       宿迁市针对中心城市零基础、零起点的实际,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三高、三化、三精”的战略,即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施工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工程管理精细、精心、精品的城市建设标准,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使城市的规划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心城市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城市特色逐步显现,人居环境得以改善,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

       近期,宿迁市围绕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中心崛起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以城乡规划全覆盖为龙头,深入推进城乡交通、城建、城管、水利、园林绿化等五个全面覆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措施,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卫星城镇,为中心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城市建设载体多、框架大,发展潜力大、空间足

       宿迁市城市建设一个突出特点是城市建设的载体多,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大力依托县区政府和各类开发区。宿迁市在规划建设省级宿迁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规划了宿城、宿豫、湖滨新城三个开发区,并通过规划审批确立了三个开发区的有效地位,在国家宏观调控趋紧之前,及时完善相关报批手续,使三个开发区顺利升级为省级开发区。2006年,为做好江苏省内扶持苏北地区发展的对接工作,又启动了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宿城(吴中)工业园区和宿豫(张家港)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作。目前宿迁中心城区各类开发区总数达到7个,规划总用地面积近350平方公里,为宿迁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宿迁市在加强开发区建设的同时,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以超前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为基本手段,积极拉大城市建设框架,扩展城市发展空间。中心城区规模由建市之初的13.3平方公里扩展到6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达40万人,城市路网系统已基本成型,具备“五通一平”建设条件的区域面积达220平方公里,为宿迁下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实施群马拉车发展战略,力促大城建格局的形成。在保证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采取多项措施,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积极性,各显其能、各负其责,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竞争,共同参与中心城市的发展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共同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四)积极整合城市资源,打造特色城市

       宿迁市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突出自身优势,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一是深入挖掘生态资源,打造绿色城市。围绕“不比高楼大厦,但比绿化美化”,“不比城市形态,但比环境生态”的城市绿化发展战略,及时组织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围绕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的城市定位和“一年城中园,两年园中城,三年基本构筑园林城市框架”的目标,全面实施“一环、两带、三纵、四横、十园、多绿”的结构形态绿化建设,对道路、广场、街头绿地、居住小区、公园、河道等进行全面绿化,年绿化投入资金达5000万元以上。目前,宿迁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9.8%。二是深入挖掘水资源,打造滨水城市。宿迁市利用城区北临骆马湖,大运河、古黄河穿过城区的自然条件,明确提出“引湖纳山”发展战略,致力打造滨湖城市特色,先后编制了骆马湖滨湖地区总体规划、古黄河风光带总体规划、运河风光带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滨水地区规划,并按照规划要求,严格控制滨水区域建设,推进滨水地区有序科学开发;注重加强对城区河道的治理,先后投资近10亿元进行河道整治,建设了古黄河风光带、大运河风光带等工程,使得城在水中、水在绿中的滨水城市特色充分体现。三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城市。宿迁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弘扬,编制了《宿迁市文物古迹保护规划》、《项王故里历史街区保护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为打造浓厚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城市开发改造中,规划建设了马陵路明清商业街、楚街商业街等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群体,使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得以传承和提升。

       (五)规划编制工作投入大、水平高、覆盖全

       宿迁市十分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确定了“先城乡规划后行政区划、先城乡规划后用地计划、先城乡规划后项目计划”的发展原则。为推动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宿迁市提出了将中心城市规划区由180平方公里拓展到2108平方公里的全覆盖战略,并积极开展规划区内各类规划的编制和研究工作。每年第三季度,市规划局根据全市城乡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次年度全市规划编制及研究计划并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实施,规划编制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2006年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大手笔投入2000余万元开展城市发展概念性规划、湖滨新城概念性规划及古黄河滨水地区概念性规划的国际征集工作,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家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参与竞赛报名,通过广泛征集,引进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在做好总体规划层面的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宿迁市还十分注重城市规划研究和城市设计引导工作。按照“永不拆迁”、“永续发展”的理念,宿迁市着重加强城市重点区域的划分和规划研究,科学界定城市不同区域的开发建设强度,依据城市发展需要,将城市划分为禁止建设区、控制建设区和重点建设区等不同区域,集中力量推动重点区域发展,有序推进一般区域建设,强化控制禁建区域建设,形成城市科学有序的发展格局。宿迁市高度重视城市设计工作,围绕“冬天看绿化、白天看美化、晚上看亮化、雨天看硬化、刮风看净化、远景看规划”的指导方针,认真研究城市规划在体现城市特色、营造城市景观方面的重要引导控制作用。突出城市空间景观,开展了城市形态和天际线研究;突出城市色彩景观,开展了城市色彩专题研究;突出城市滨水景观,编制了“两河四岸”的规划方案、骆马湖环湖景观规划;突出城市亮化景观,编制了城市亮化专项规划;突出城市绿化景观,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突出城市商业景观,开展了霸王举鼎商业中心的城市设计。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引领了城市的发展建设,提升了城市建设品位,打造出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

       (六)规划管理工作体系完善、制度健全、管理严格

       1、高度重视规划管理机构、队伍和设施建设。宿迁市在2001年将原城市规划处调整为规划局,明确为正处级建制,与市建设局合署办公,2005年,为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了规划管理机构建设,规划局与建设局分设,同时在城市各个片区成立4个规划直属分局,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在完善管理机构的同时,宿迁市十分重视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除了通过不断引进人才,充实规划管理队伍之外,还注重开展教育培训,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定期选派人员进行培训等方式,开阔干部职工眼界,提高规划管理业务水平,促进了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宿迁市还投入近600万元建设了标准较高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对宣传城市规划、展示城市形象、推行阳光规划等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建立了科学完善的规划管理决策体系。一是建立了科学的行政决策体系。宿迁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城市规划建设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城乡规划委员会,形成了高效的行政决策机制,既实现了决策的民主性,又提高了决策效率。同时,实行市人大审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市人大汇报规划成果,经审议通过的规划成果不得随意调整,全面强化了规划的法律效力,确保了规划严肃性。二是建立了科学的技术决策体系。宿迁市成立了城乡规划顾问委员会,从省内外知名高校、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聘请了近20名规划专业资深人士担任顾问委员会委员,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高参”,参与城乡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估、规划成果的论证评审以及城市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等工作,从技术层面保证了规划编制、执行和实施的高标准、高品位。同时,建立了规划方案评审委员会,参与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用地、方案设计评审工作,对规划项目的实施进行技术把关,保证规划决策更加科学。三是建立了科学的社会决策体系。利用政府网站、新闻媒体、规划展览馆等多种载体对各类城乡规划成果、规划审批信息、具体项目方案进行全方位的公示;结合规划行政许可工作实际,完善规划听证工作制度,组织召开专项听证会,邀请基层代表、新闻媒体等参加,多方听取社会各界对许可项目的意见,构建民意表达的平台;在全市范围内选聘了50名长期从事城市建设工作和有丰富经验的老同志,作为城乡规划协管员和规划协会顾问,定期参加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最大限度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体现社会公众的意见。

       3、规划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宿迁市为打造精品城市形象,在2004年就出台了《宿迁市中心城市规划八大管理规定》,对城市规划建设中涉及的红线退让、建筑间距、绿地率、配套建设设施等各项指标均按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从严控制,建立了重点规划指标刚性“高压线”,此外,还先后出台了《宿迁市建设项目选址及规划方案评审办法》、《市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管理规定》、《宿迁市城乡规划管理调整变更事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并严查重处违规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宿迁市还实施了城市规划全覆盖管理制度,下发了《宿迁市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实施细则》,明确提出了城乡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监察、规划培训、规划社会监督等五个方面的全覆盖目标,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细化分解为近50项要素,分别落实到规划选址、用地、工程、验收的各个环节,确保规划管理全过程科学、高效。同时,对规划变更实施专项审批,变更方案经公示后无重大异议的才予以批准,杜绝了建设单位随意变更规划的行为,确保了规划的严肃性。

       (七)城市房地产开发和房屋拆迁工作稳步推进

       宿迁市为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市区房地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心城市人口五年倍增计划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市区高层建筑发展的通知》等文件来鼓励房地产市场发展。二是鼓励大项目建设。在招商引资上,加大对大项目的引进;在土地挂牌出让时,优先考虑实力强、融资快的大企业参与竞争,以加快项目的开发力度。三是强化市场监管,切实稳定房价。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通过项目跟踪帮办服务,提高房地产企业办理各种手续时的效率。采取多项措施,积极稳定房价,目前,宿迁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及增长速度均处于较为合理水平。四是加强住房保障。今年,宿迁市共建设各类政策性住房80余万平方米,一方面解决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另一方面也对稳定住房价格起到了良好作用。

       宿迁市在推进城市拆迁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依法拆迁、规范拆迁、阳光拆迁、文明拆迁的要求实施,把城市建设和拆迁规模与财力、民力所能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05年以来,中心城区共完成拆迁量近300万平方米。其主要经验为:一是创新管理方式,化解拆迁矛盾。拆迁管理部门不一味固守法定工作程序,而是将服务关口前移,全面推行行政裁决前调解制度,有效平衡了拆迁双方的利益,做到让建设单位和群众都满意,维护了社会稳定。二是强化补偿安置,增强保障力度。2007年底宿迁市出台了《关于公布市区房地产市场比较价格的通知》,切合实际的适时提高了补偿标准,为拆迁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宿迁市还全面强化拆迁安置,拆迁项目基本上为土地储备项目,先由土地资产储备投资中心进行土地收储和拆迁,由政府统一兴建拆迁安置小区,先进行拆迁安置,再实施净地出让,同时为拆迁安置户建设定销商品房小区,售价比同区位普通商品房低20%以上,切实保障了被拆迁人住房需求。

       二、学习宿迁经验,促进宿迁市规划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宿迁市作为后发展地区,城市规划建设之所以发展快、变化大,从根本上讲,是得益于宿迁市的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中,有形的是城建,无形的是理念,理念的创新会给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宿迁市的规划建设工作要有新突破,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努力形成“三种理念”。

       一是要树立彰显地方特色、突出城市个性的理念。在宿迁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应注重彰显城市特色和个性的培育,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仅注重城市建设量的扩张,更注重城市发展质的提高,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增强发展的“软实力”;不仅注重城市融入现代元素,更注重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宿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彰显汉文化的底蕴,同时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宿州奇石文化、书画文化、马戏文化、旅游文化资源,把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底蕴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丰富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特色。

       二是要树立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注重当今的开发建设,还要为后人留下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当前,宿州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要超前谋划,增强节约意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着力于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依靠群众建城市,建好城市为人民。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突出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占有量,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合理调整城市用地性质,加快城区产业“退二进三”,积极创造条件关停、搬迁城市污染企业,优化城市产业布局。

       三是要树立服务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理念。宿迁的经验告诉我们,服务发展始终是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核心目标,不论是城市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安排、产业园区规划、重点项目建设,都应该把最大力度地促进城市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在规划编制方面,要根据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积极调整规划,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充分发挥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在规划管理方面,要不断改进规划管理方式,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

       (二)立足宿迁市实际,科学定位城市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宿迁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框架已基本拉开、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得到了提升。下一步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城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认为必须立足宿迁市实际情况,对宿迁市城市发展面临的优势和挑战进行全面分析,科学定位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宿迁市城市发展面临的优势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1、城市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但中心城市集聚效应较弱。目前,随着泗许高速公路、宿淮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相继开工建设,宿迁市境内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均已经形成两纵两横呈“井”字型的网络体系,区位交通优势日益凸显。但是由于中心城市的规模较小,与周边城市性质趋同,对经济要素的吸引力较小,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还比较弱。

       2、资源条件丰富,但开发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宿迁市自然资源丰富,除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外,还是全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水果产区,全省木材、畜禽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此外,宿迁市还拥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极具地方特色的奇石、书画、马戏等文化资源。但长期以来,对各种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较低,资源开发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

       3、经济发展较快,但基础薄弱,整体实力不强。现阶段,宿迁市在全省范围内人口总量居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落后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虽然相对较快,但基础薄弱,经济整体抗风险、抗波动能力较差等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4、中心城市发展较快,但进一步发展需要跨越较多的“门槛”。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来多的门槛:首先,众多的河流水系,新汴河、沱河、唐河、濉河等4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在主城区周边纵横交错;其次,城区周边的道路交通网络在赋予宿州优越的交通区位的同时,也将城市的发展空间肢解得支离破碎:南北纵贯的京沪铁路将城区一分为二;合徐高速公路也日益成为城市向西发展的一道屏障;规划建设中的铁路、高速公路又将成为城市拓展新的障碍;另外,未来采煤波及区与水源保护地等也将逐步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加速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将宿州市建设成为:皖东北的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和京沪铁路沿线重要的加工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之一。宿城未来的发展目标应是,力争到2010年实现“两个60”,宿城人口60万,即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到2020年实现“两个100”,即城市人口100万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现在要增加一倍,步入百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同时,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彰显城市个性,打造城市特色,把宿城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繁荣和谐的商贸中心城市、底蕴丰富的文教旅游城市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城市。

       (三)加速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力

       城市功能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城市功能的实现,必须要以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本支撑,宿迁市中心城区之所以有较强的吸引力,关键在于其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城市功能完善。宿迁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必须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立足点,加速促进城市功能的增强和承载力的提升。

       增强城市的载体功能,全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继续以城市道路建设为突破口,完善城市主干路网。几年来,宿迁市路网建设已经投入近14亿元,共完成30余条主次干道的改造建设,总长度达120公里,城市路网的不断完善,扩张了城市规模,完善了城市功能,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期,要重点完善汴南片区、西南片区和道东片区内部主、次干道建设,使宿迁市的城市道路形成功能清晰,系统分明,布局合理的道路系统。同时,依托道路建设,扩大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二是要不断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宿迁市的城市建设虽在规模扩张和总量增长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宿迁市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上,科学规划建设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承载力。

       增强城市商业功能,全力提升城市商业氛围。要紧紧围绕建设皖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重点打造城市商业中心,加速提升城市商业功能。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市、区两级商业中心布局,预留大型商业设施建设用地,同时合理规划具有一定特色的商业街区,重点强化对各级商业中心和大型商业设施的位置、规模、布局的规划,既要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又要相对集中,形成商业中心浓烈的商业氛围。目前,宿迁市商业中心主要集中在以汴河中路、胜利路和淮海中路为主轴的“工”字形地区。今后,在积极对现状商业中心区内的商业设施进行改造、完善、提高的基础上,重点加快人民路两侧区域综合开发改造,构建人民路景观轴线和商业轴廊,促进宿城商业中心由“工”字型向“井”字型转变(以胜利路、汴河路、淮海路、人民路为主轴构成),尽快形成宿城中心商圈。通过市级商业中心的向外扩散延伸,有效地提升城市形象,缓解老城区的交通、环境压力,解决老城区人口容量过大等问题。

       增强城市人气集聚,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是做大做强教育产业。宿迁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教育卫生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持作用日益显现,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我们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教育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二是加快卫生事业建设。进一步扶持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科学规划医疗卫生设施布局,提前预留相关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用地,以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撑。三是集中力量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不但有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还有助于城市人气的提升和产业的培育。下一步,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宿迁市应集中力量进行市级文化中心和市级体育中心建设,以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的建设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四)依托产业发展,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城市规划建设必须依托产业发展,城市是产业的载体,产业是城市的支撑。宿迁市在加速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较好地将城市发展和产业壮大结合起来,不论是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宿工业园区还是其他各类产业集聚区,都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功能和发展动力。宿迁市经济基础较弱,要加速城市规划建设就须借助外力、增强动力、提升活力,加速培育以加工制造业、商贸物流业、文化教育业、房地产业为支撑的大产业,实现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双轮驱动”,推动城市发展的新跨越。

       1、强力推进加工制造产业。工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石,工业的发展不仅是宿州全市崛起的关键,也是中心城区加快发展的基本前提与保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打造煤电能源、加工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三个百亿元产业基地,不断壮大煤化工、纺织、医药、机械、建材、食品等支柱产业的规模,并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优势产业体系。特别要重点加强对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优化园区规划和工业布局,增强各类工业园区的自主发展能力,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工业主导型的新城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真正实现工业强市。

       2、优先发展文化教育产业。优先发展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而教育产业的发展也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建设重要力量。宿迁市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有良好的基础:宿迁市人力资源丰富,教学水平较高,广大人民群众寻求优质教学资源向宿城集聚的倾向明显。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整合教育资源,采取优惠措施,吸引部分高校落户宿州办学,结合宿迁市实际大力建设职教园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办教育,加快推进教育产业发展。宿迁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汉文化、红色旅游、灵壁奇石、萧县书画、埇桥区马戏等一大批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的文化资源,是皖北区域中文化、旅游资源最密集、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今后要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和产品,形成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合力,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把宿州市建设成为皖北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

       3、巩固提升商贸物流产业。宿州中心城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具有发展大市场、大流通以及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优越条件和广阔市场腹地。应依托宿迁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统筹商贸物流产业布局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城市商业和物流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大流通格局,努力打造皖东北物流、商贸中心。近期,可根据宿迁市实际,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重点引进商业地产商,建设小商品、纺织服装、家具建材、汽车销售、种子农资等专业性市场。

       4、培育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有较强的支撑作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宿迁市房地产业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下一步,要抓住宿迁市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新阶段的契机,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提升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加强规划、土地政策引导,认真搞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价格分析,确定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和构建合理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实现房地产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房屋价格的稳定,加快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使房地产业成为促进城市发展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基础产业之一。

       (五)围绕城市规划建设中心目标,加速推进重点区域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宿迁市近期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目标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改善城市环境”的目标,大力实施“三城同创”(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推进三区(开发区、老城区、汴河新区)联动协调发展。按照“一疏散二集中”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力,促使人口从老城区疏散,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

       随着宿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发展的方式也必将由粗放型、外延型的方式向以人为本、注重城市内在运行质量的方式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将有限的建设资金集中投入到基础条件较好、利用效率较高、城市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区域。根据宿迁市近期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目标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时序,宿迁市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域应确定为:汴南片区、西南片区、道东片区和宿州经济开发区。

       1、着力加速推进汴南片区建设,塑造城市良好的新区形象

       汴南片区为汴河新区汴河以南部分,东至西昌路、汇源大道,南至胜利路,西至拂晓大道西侧500米,北至新汴河,总面积约10.5平方公里。

       汴南片区近期应按照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做精做细、提升形象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以拂晓大道、人民路为发展轴线,以三角洲公园和市级文化、体育中心建设为支撑,加速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功能,尽快形成汴南城市公共职能区和居住职能区,将汴南片区打造成为宿迁市的政务办公中心、市级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休闲活动中心、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区和适宜广大人民群众居住的高品质生活居住区,为下一步阶段城市跨过汴河向北发展积蓄力量、创造条件。

       近期重点建设内容为:在加速推进城市路网建设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三角洲公园、市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一中新校区等对区域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重大基础项目的建设。充实完善政务中心建设,对已经出让地块的项目,督促建设单位抓紧项目开工建设,对于长期闲置不进行建设的地块,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此外,针对目前汴南片区群众生活成本高、不方便的问题,抓紧落实各在建小区内需配套建设的各项设施的建设工作,重点是商业网点、医院、幼儿园、小学、菜市场、社区活动中心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设施的建设,为居民的生活、工作提供便利,使汴南片区真正成为适宜人居的高品质区域,为人口从老城区向新区疏散提供坚实的保证。

       2、努力完善西南片区建设,促进市场物流产业发展,塑造城市门户地区的良好形象

       西南片区位于城市西南部,东至运粮河、南至南外环路、西至合徐高速公路、北至淮河路,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应充分发挥该片区的交通优势,积极承接老城区市场物流产业的转移,打造辐射全市及周边地区的区域性市场物流中心,带动相关房地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依托皖煤新城等一批上规模的小区建设,配套相关设施、改善居住条件,打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区;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城市门户地区的良好城市形象。

       近期重点建设内容为:首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原则,重点打造专业市场,促进新建市场的良性发展,优先引进商业地产商,在西南片区形成大型专业性市场物流集散中心。其次,在加快城市主干道路建设的同时,加大支路网和小街巷的建设改造力度,不断完善西南片区主次干道路网结构。进行城市综合开发改造时,同步配套建设商业网点、学校、医院、菜市场、社区服务中心、公共交通设施、绿地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再次,通过规划控制和引导,将合徐高速公路出入口及周边区域打造成为体现宿迁市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风采的主要地区。应着重做好主要道路交叉口及道路两侧地区的用地规划布局和城市景观设计,依托建设项目编制高标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高标准建设城市空间节点,把西南片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宿州的门户、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和城市建设的闪光点。

       3、稳妥启动道东片区改造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

       道东片区西至京沪铁路、东部及北部临沱河,南至淮河东路,总面积4.7平方公里。道东片区现状主要为中煤三建等驻宿单位、市区直破产闲置企业及部分城中村。

       近期主要建设内容为:一是科学编制道东片区改造规划,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的确定建设时序,稳步推进道东片区的的改造建设。二是对片区内部用地布局做合理调整,紧密依托道东地区现有大中型驻宿企业单位,将片区内工业、仓储功能向开发区和埇桥产业园区转移,改善居住与产业的关系。三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进一步完善内部道路系统,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实现区域承载力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4、加快宿州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宿州经济开发区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开发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人气商机逐步集聚,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了较强支撑作用,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加快开发区建设,一是必须突出产业主体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开发区的发展能力;二是高水平制定规划,提升建设水平,要在加快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和报批工作的同时,高水平的编制详细规划,以规划的高水平来确保建设的高标准;三是优化工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统筹考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四是重点抓好大项目建设,超前规划,预留大项目发展空间,确保大项目辐射带动作用的全面发挥。

       (六)以经营城市为突破口,努力破解城市建设资金难题

       在宿迁市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建设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们加快建设的最大瓶颈。对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在继续抓好跑步进京、进省争取项目资金和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同时,以经营城市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银行、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城市建设资金投融资体制。一是大力推行统一规划、群马拉车、共同建设的城市建设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探索将城市规划建设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相关举措。城市主次干道、桥梁、大型广场、小街小巷改造、农贸市场、街头游园等基础设施项目除了由政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之外,还应积极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形成多方共同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生动局面。今年宿迁市实施的19个绿化节点工程就是由相关企业分别承担的,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为多渠道投入城市建设探索了一定的经验。二是抓好城市土地资本经营。经营城市主要是对城市土地的经营,当前,要尽快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范整顿城市用地市场。切实加强城市土地管理,搞好土地经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多种形式确保政府的土地收益,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充分发挥市建投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实施城市土地资产化经营,通过土地资产市场化运作,确定合理的土地出让价格,确保城镇土地价值的最大化。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市场化进程。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对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包装和推介工作,鼓励支持国内外客商进采用BT、BOT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可供经营的市政公用、环卫、环保等项目均可通过招商引资方式进行建设。四是充分发挥城市公共资源优势,经营城市无形资产。通过对城市广告及道路、广场、绿化等设施冠名权的转让拍卖,通过对城市公交、出租等行业的特许经营,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各单位门前绿化、人行道敷设、公厕、停车场、公交站台及可供经营的集贸市场、公用设施均可由社会力量建设。除以上四种方式外,还可以根据财力状况,适度开展政府诚信贷款业务。这一方式应与土地经营相结合,主要是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各商业银行等争取项目贷款,以解决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