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根部被腐蚀一条缝:中学生和谐审美心理结构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9:32:19
中学生和谐审美心理结构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

  章丘市实验中学:韩继峰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审美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艺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我国的义务教育中学生阶段的艺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社会、家长、学校和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到底应该给学生什么?熔铸真、善、美的中学生和谐审美心理结构如何构建?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19世纪60年代开创了实验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研究,一些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个体审美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审美心理学对审美心理的一些基本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可以说审美心理学的发展仍是很薄弱的。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中,对审美的研究大多为美学家、艺术专业专家学者,心理学家对审美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中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研究更少,而和谐审美心理结构研究尤为缺乏。而这一时期中学生年龄特征的特别性,更彰显出和谐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对于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深远的影响。

  一、和谐审美心理结构的涵义

  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它是人脑知、情、意心理系统中储存的关于客体美的图式、式样或格式。它的完善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经验积累、沉淀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只有长期潜移默化的美的感染和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所谓和谐是指事物各部分、各要素处在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致力于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在协调与促进状态下的社会生存状态,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所谓和谐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也就是学校的育人作用及社会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和谐学校建设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谐审美心理结构的协调发展主要有三个指标,即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感兴力。简言之,也就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中学生审美心理建构的过程在瑞士著名学者皮亚杰的理论视野里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与会通。皮亚杰肯定中学生的智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结构的特性,这种格式或结构具有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他认为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需要经过认知结构的过滤和加工,这种过滤和加工有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同化和顺应的不断发生促使认知结构由平衡到不平衡不断变动发展。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由于多种美的图式的储存,当一个客体在眼前出现的时候,主体就会在已有的图式中进行检索,将其与原有心理图式相对照、匹配,与原有心理图式相符合的就被判定为美的,并加以同化吸收;与原有心理图式不完全吻合的,主体就会调整内部认知结构以顺应外界环境。如果主体没有相应的心理结构,就无法对新的美的刺激加以同化或顺应,从而被判定为不美的加以拒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心理结构也可以理解为构成主体作出审美反应、接受特定审美关系的“过滤器”。它能动地反映事物的审美特征,导致心理能力高度活跃,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系统。

  二、中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与发展——以教育为核心,与内因、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中学生审美心理形成的过程中,内因(遗传)的作用十分明显,然而环境(社会、家庭、学校)和教育的影响更加重要。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内因、环境和教育的合理的共同作用下效果显著,不仅表现出量的积累,也表现出了质的飞跃,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中学生和谐审美心理的特征——审美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动力

  1.中学生审美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皮亚杰指出的“泛灵论”倾向。“儿童时期的泛灵论是指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中学生能“把死板的物体生命化,而把心灵世界物质化”。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是中学生“内在的主观世界与物质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的一种表现”,这种混沌状态和中学生心理的整个发展水平也是相适应的。中学生行为还在社会化初期,虽有自我意识,但无法严格区分“真、善、”与“美”的意见、愿望和情感的不同。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自觉地从自我出发来理解外物,理解他人,他们总是把现实同化到自己的活动中去。因此,就出现了中学生把现实与理想相混淆,把“美”的无生命的外物和有生命的“真、善”相混淆,把对事物的审美社会性与中学生年龄特征认知对象相混淆。然而正是这种混淆,使其审美经验表现出非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是构建和谐审美心理结构原动力的最佳时期。

  2.中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流动性强。好动、个性标榜是中学生的天性,中学生的注意品质是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掺杂,持续时间交替,兴趣也易变化,稳定性差。审美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虽能用内部语言来内化审美对象,却不能辨别审美对象的真善。以具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他们只能通过模仿和重复来理解审美对象。因此,他们的审美心理活动是动态的,并在行动和操作过程中得以满足。

  (二)中学生和谐审美心理的生理基础——审美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生物潜能

  中学生自从成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之后,随着幼儿、小学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和一般常识性记忆、认知都已经建立起来,个性的萌动也已经彰显,尤其是身心、性别的年龄特征的生理分化,迫使他们对外在事物进行自我的审美评价,大脑评价判断思维机能日渐成熟。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和谐审美心理发生发展的进程。因此,中学生的一系列生理表现为和谐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生物学基础和物质潜能。

  (三)7-9年级审美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从小学升入初中,中学生的心理结构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过渡?审美心理结构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小学的理想化、无意识自主化过渡到现实的客观化、主观的能动化?7-9年级这一年龄阶段中,中学生的和谐审美心理发展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下面我们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角度,把7-9年级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

  1.适应期(7-8年级上)——初级审美阶段

  刚步入初中的新生还没有脱掉小学生以及家长老师给养成的儿童心理特质,当然也就不具备初中生的心理结构,有些学生上学早,不满六年的义务教育学段,甚至还有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艺术课程,或者开设了并没有按要求来上课,自然也就形不成和谐的审美心理结构。因此,7年级的初期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而展开的,养成教育是这一阶段的主旨。但正常的新生具备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生物学潜能和心理潜能。在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新生的审美个性感知能力也不同程度的在发展:女生开始注意自己的性别、着装打扮,男生开始具有强烈的明星崇拜、模仿;能够简单的造型,开始深入结构,模糊的表现自己的意向;社会形象榜样性强,尤其是文艺界的偶像,不能分辨适合自己身份得模仿秀;具备了一定的色彩知识,而且出现了性别色彩偏爱现象;男生开始喜欢较有刺激性的色彩,女生则表现出明显的对红、黄、绿的偏爱。对形状知觉的感知表明,女生喜欢看有图案的模式,喜欢看清晰的、静止的、结构简单、轮廓少的、不喜欢看模糊的、结构复杂的图象,男生正好相反;女生喜欢画美人脸图象,喜欢看柔弱缠绵的曲线,不喜欢画粗笨的直线和硬朗的角。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方面:女生喜欢静静陶醉地“倾听音乐”,男生则表现出对音乐形象的律动性理解,善于转化成动作。女生开始比较喜欢听“愉快的音乐”和“听起来比较优美缠绵的声音”。在听这些音乐时,男女生都会表现出高兴的情绪并伴随身体的律动,正所谓舞之蹈之。但是,不管是看图画画,还是能静下来认真倾听音乐,并出现合着音乐节拍的“舞蹈”或身体运动。此时的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审美心理结构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小学生那种断乳似的幼稚天真,缺少一种真正的自我判断评价,甚至是不分性别的一种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就像是歌星的衣着服饰,甚至是举手投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完全不理解音乐中的旋律、音高、调性以及转换模式的差异,更不理解这种旋律所塑造的形象,甚至解读出于自己心理结构不相称的审美感官刺激。上述的分析表明,7-8年级上时,中学生的心理美感与生理快感难以截然分开。这一时期的审美能力主要来自于内在得到的普通感知能力,他们还没有合理的审美态度。因此,我们可以说,7-8年级上的中学生审美心理结构还处于前审美阶段。

  2.构建期(8-9年级)——和谐审美心理结构萌芽与构建

  进入八年级下,一般中学生都已有学习简单的绘画、音乐、舞蹈、体操、手工、摄影等艺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他们一般都有了明显的审美偏爱,能接受美的事物,甚至接受能力之迅速令成人不敢企及。如色彩的图画、漂亮的歌星偶像、抒情的音乐和欢快的、刺激的舞蹈等,尤其是当今社会流行歌曲以及品位低下的诱惑力极强的图片。虽然大部分中学生能区分美丑,但是他们对“美与真、善”的关系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与误读。九年级学生心理结构趋于合理的学生开始有了一般的审美标准,并且一部分品行优秀的学生表现出了审美理想的萌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学校班集体娱乐角色表演活动中,大家都喜欢扮演形象较好、正义、勇敢的正面角色。同时,面对小说、电影、民间故事传说中美好的事物,愿意、喜好接受圆满的结局,一般不愿意也不能承受悲剧的结局,这表明这一年龄阶段的中学生虽有了一定审美的心理结构基础,但还没有悲剧感,社会现实的客观性与真善美统一的和谐审美心理结构还有待于完善。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在演奏、唱歌、跳舞、绘画、欣赏等审美活动方面审美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在审美评价能力方面,能够采用一般的审美标准结合自己的主观认识评价同伴和自己的作品,甚至是品评名家与巨著。这一时期,中学生的和谐审美心理结构开始真正萌芽,大部分学生开始有了特别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能力,初步形成了主观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是,这时中学生的的审美偏爱是非艺术鉴赏水平上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极其简单、肤浅,审美理想主要是从自我的需要出发加以考虑,且较单一,审美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审美心理结构不能与“真、善、美”统一起来,不能与胡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作为审美评价的参照。 这一时期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还处于较低级的水平,完全必要需要家长、社会、学校以及教师的引导与矫正,真正构建起合理的适合身心年龄特征的和谐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中学生和谐审美心理的建构——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合作

  审美活动是一种身心愉悦的情感心理活动,由于中学生的身心、年龄特征,除课堂教学外,对他们开展的审美教育活动应遵循:兴趣性原则,兴趣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基础;快乐性原则,中学生只有在轻松快乐的环境氛围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个性化原则,这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艺术性也就是个性;和谐性原则,中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发展有赖于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感知力的整体协调发展,只有和谐审美的心理结构,才能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合格的国家有用人才,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创造性原则,审美教育的独特性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个性,构建和谐审美心理结构,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开发中学生的创造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

  中学生的和谐审美心理结构从萌芽到构建,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构建其和谐的审美心理结构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合理的审美教育活动是建构中学生和谐审美心理结构最行之有效、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由于中学生审美心理具有流动性强的典型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审美教育时,除了学校艺术课堂教学外,社会实践活动,家庭的环境渲染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形式。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学生克服自己主观世界与现实世界脱节状态的补偿手段,家庭成长环境的耳熏目染在中学生的审美生活中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多角度的感知、欣赏和认识自然美与社会美,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鉴赏能力,社会、家庭、学校与教师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才能形成中学生的和谐的审美心理结构。简单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自然美的陶醉于社会道德的和谐

  中学生从小就接受了绿色环保的良好教育,他们喜好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喜欢聆听鸟虫低吟。他们会为一朵花的凋谢而伤感,一只小鸟的死亡而悲戚。但是,年龄的特征,成长的困惑会使他们有时会忘我的不自觉地对身边的环境自然产生一定的破坏性,这就要求我们随时随地在中学生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进行审美教育。自然美是艺术的重要源泉,自然美也是净化人的心灵的一颗灵丹妙药。尤其是在构建中学生和谐的审美心理结构过程中尤为重要。

  (二)社会美的欣赏与身心的和谐

  马克思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其实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社会性应该在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审美客体纷呈,传媒鱼龙混杂,社会化、成人化审美水平刺激着中学生和谐审美心理结构的发展。中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一员,社会、家庭、学校和老师除了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健康的审美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强化社会道德教育,给他们一双辨别美丑的眼睛,和一颗纯净的审美的心灵,润物细无声。让他们感受社会美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八荣八耻”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文明。这种结合中学生身心特征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可以有助于完善和谐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丰富审美评价体系和提高审美鉴赏的感知力。

  (三)艺术美欣赏创造与个性成长的和谐

  艺术欣赏的巨大魅力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丰富的情感交流、意境、神韵的感悟,主客体之间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艺术创造的品质就是张扬个性,崇尚创造。艺术的欣赏、创造形式多种多样。什么样的艺术欣赏形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什么样的个性艺术创造才是中学生适合的个性创造?在此,我们仅从音乐、美术最直接的、最有利于个性表现成长的、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活动中简单探讨在和谐审美心理结构建构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认为音乐是最具审美感染力的大众化艺术,一首流行乐曲在中学生中影响之广之深之快,是任何形式的艺术不能企及的。音乐是无形的画,不仅表现、陶冶人的情操,还能疏导、刺激、宣泄人的情感,不仅能激发出人的深层的形象感审美体验,也能唤起心底深处魔鬼似的意念。所以,在中学生的音乐审美上,我们要力主引导,不要忽视优美的音符下隐藏的歌词的震撼力,不要忽视舞台形象侵蚀纯净心灵的诱惑力,更不要组织不符合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尤其是要把关每年的元旦文艺汇演,那种以脱、露、恐怖为刺激的社会低级娱乐形式坚决抵制,高扬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心态和对真、善、美不懈追求心灵。

  其次,我们认为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创造是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式。形体、色彩、肌理、空间、对比、和谐、节奏、韵律,这种特殊的美术语言,学生用特殊的创作方法组合起来,表现传递着自己的独特思想情感,激发着自己的审美情趣。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读图的时代,我们决不能忽视一张图片的信息量。虽然学生的创造具有独特的个性、穿着服装与众不同,就像鲁迅先生对个性论述的一样,头上长脓包,还在标榜与众不同,倒也是算个性,这种个性还是不要得好。所以,我们在呵护中学生的艺术创造个性成长过程中,尊重其内心审美感受,引导其审美体验,丰富和谐其审美心理结构,能够把“美与真、善”有机的统一起来,始终以“八荣八耻”道德规范调适自己的个性成长,成长为和谐社会的一个和谐审美心理结构的人,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00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