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上长了个脓包图片:中国网络摄影 - 美国新闻摄影家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3:03:26
美国新闻摄影家
1970-01-01 08:00
亚瑟·罗思坦
    美国新闻摄影家亚瑟·罗思坦(1915年生)从事新闻摄影已达47个年头。在近半个世纪里,他拍摄了大量的内容广泛的新闻照片:从家乡的棒球比赛,激动人心的战争场面,到为了生活而挣扎着的广大农民和几届美国总统的活动,无所不包。
罗思坦出生在纽约城。他在哥仑比亚大学读书期间曾经是大学摄影俱乐部的创始人,并且担任校刊《哥仑比亚人》的图片编辑。他从1935年开始成为一个叫做《农场安全管理委员会)}摄影组的一员。1940年五年间,他走遍了美国四十九个州,拍摄了大量珍贵的新闻照片。他的摄影题材包括当时的美国小城镇,农业地区以及整个美国农业的基本情况。这些照片今天都作为历史文献珍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当年参加《农场安全管理委员会》的摄影家们为拍摄那一时期的照片付出了辛勤劳动,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罗思坦在这方面贡献突出,因为在这份文献中他的作品数量最多。
十多年来他一直在考虑组织一个类似当年《农场安全管理委员会》摄影组那样的组织,以便把当前的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场面拍摄下来,因为有些镜头往往是一去不复返了。1976年,他曾经呼吁政府支持他的这个计划。而当时,政府没有把基金拨给艺术部门而给了政界。因此他的设想落空了。他认为美国的摄影事业掌握在一群不懂得新闻摄影重要性的人手中。
    他进而认为当今美国有一种倾向,即许多掌握着各种基金和捐款的人试图把新闻摄影以及记实性摄影和艺术分家,即认为新闻摄影不是艺术。他认为这是极端错误的。罗思坦认为,在摄影的各个门类中,生命力最强大的还是新闻摄影,而使用暗室技术及合成方法制作出来的照片只能引起人们一时的兴趣。他对摆布得很厉害的照片和不真实的镜头尤其反感。他觉得,运用暗房加工或重叠的手法制作看上去不十分像摄影的照片,比如有的像油画,有的像版画,有的像抽象派绘画的摄影作品,可以允许搞一些,但他并不喜欢。问题是今天的一些摄影评论家们对这类照片津津乐道,一些图片编辑也热中于选登这类照。
摄影的优点在于:一是能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和细节;二是如果抓住了动态就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摄影的功能。一个人只有这样对待摄影,准确地把握瞬间,抓住动态,才算充分发挥了摄影这一工具的作用。他认为没有比拍摄当今重大事件以及发生在一个人周围的新鲜事物更好的题材了。
罗思坦最初曾准备在医学方面深造,但他自哥仑比亚大学毕业以后,他父亲在做生意过程中屡遭失败。因此,当有一个名叫若爱·史泰克的人以每周35美元。雇佣他做摄影记者时,他简直受宠若惊,因为对一个刚跨出学校大门的学生来讲,这份工资是相当优厚了。虽然他刚大学毕业就在华盛顿成了官方摄影记者,但他打算工作一两年积蓄一些钱以后,再去继续学习。但一年之后,他发现自己很喜爱这个工作,认为这一工作可以对社会做出贡献。与此同时,他创作出了成名作品《农场风暴》。他很幸运,年纪轻轻地刚跨入社会就出了名。这张成名作为他的一生带来很大荣誉。加之后来他又和比他年长而更富经验的道若夏·兰格、瓦尔克·伊万和其他摄影家们共事,使他相信摄影是一条通向生活的成功之路。
    罗思坦参加工作之后,来到了华盛顿并且到处采访,这使他大开眼界。用他自己的话讲,“我认为我拍摄的许多照片之所以成功,就是我对许多事物都具有敏锐的新鲜感”。以拍摄美国西部的牧民生活为例,这个题材在过去的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和牛仔们一起生活,同桌吃饭,一起骑马在牧场转游。在这期间把他们的生活的各个侧面拍摄下来是很有意思的。他到处游逛,今天来了,明天走了,马不停蹄地像个流浪汉一样。他回忆起那段生活经历至今仍不无孤寂之感。那些日于他都是独来独往,人家干自己的活儿,他在一个地方拍过一些镜头之后就需转到一个新牧场。
美国当代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在《星期六评论报》曾这样讲过;“在近代美国新闻摄影中最后的重大题材就是经济萧条年代美国中西部大平原的干旱风暴以及瓦尔克·伊文斯、亚瑟·罗思坦和道若真·兰格的摄影事业。他们真正把注意力集中到当代的局势上。他们是从拍摄一般题材转向这一划时代的局势上来的。他们甚至改变了摄影的方向。”
    罗思坦认为:就这一时期拍摄的照片的重要性和创造性来看,确实如此。在摄影的其它领域也创作出了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作品,但份量远不如《农场风暴》这一题材。没有任何作品的价值这样旷日持久,就其数量来看也是相当可观的,因此无论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参与其事的那些摄影家们,在美国摄影史上可谓是空前的。
谈到改变摄影方向问题,许多美国摄影家承认他们的创作方向确实受过《农场安全管理委员会》摄影作品的影响。罗思坦的拍摄风格对在美国颇有影响的两本刊物《生活》和《展望》杂志二十五年来的画报风格也有相当影响。它也为艺术摄影树立了一定的标准。
在摄影事业中对摄影家深有影响的是莱卡相机的使用。这为抓拍照片开创了有利条件。单一光源和辅助照明使得摄影能涉猪过去不敢问津的领域,如在储水仓库等光线条件极差的地方和在一般人的工作环境条件下拍摄人像,并且开创了所谓现场抓拍法。
但在西雅图为罗思坦举办的个人影展中,作者没有选送他的成名作《农场风暴》。一位摄影评论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影评中他写道:“罗思坦所以不在展览会上展出他的成名之作可能是出于想让观众更多地了解他,而不是一提起罗思坦就是《农场风暴》,似乎他就没有其它作品了"。罗思坦认为《农场风暴》是他的最好的照片,但不是他唯一的照片。当有人问起他是不是一个伟大的记者时,他说:“我是一个好记者,但是否伟大,还是让别人去评说吧!”
    罗思坦曾经在十四街和八街的拐角处拍过一张擦皮鞋人的照片。擦鞋人坐在那里等待顾客,而在他身后上方是一家银行的一块招牌,上面写着:“一个人成功的秘诀是当时机到来时他已经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他认为当他拍摄这张照片时,他也想到了自己的前途。
当1940年《展望》杂志邀请他做摄影记者时,他当时还不知道《农场安全管理委员会》就要解体。后来当这家刊物决定聘请他做摄影记者时,他已经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因为他那时已经积累了多方面的摄影经验并已趋成熟,而且还颇有些名气呢!
>    1946年罗思坦从部队复员回到美国以后,他面临着两种抉择:一是回《展望》杂志,一是去《生活》杂志,因为《生活》也聘请他。而他认为留在《展望》对他来讲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创作出好的照片。他了解到当时的《生活》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摄影队伍,他们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他听说,《生活》杂志经常派出许多很有才能的记者去拍摄专题照片,最后图片编辑从中选出他认为最有趣的一组在杂志上发表。他们是这样来保证所谓图片质量的。拼了性命、化了力气、抢时间拍摄下来的照片最后不能用到杂志上,这种滋昧是可以想像的。
>    罗思坦认为,《生活》是周刊,而《展望》是半月刊,因此《展望》不像《生活》那样经常拍摄新闻性很强的题材,而它有较充裕的时间把一个有趣的选题搞得深入一些。《生活》杂志经常用飞机载着一个摄影小组飞越大洋去拍摄一组重大的新闻稿件,然后载着原班人马返,在飞机上就把胶卷冲洗出来进行选编,以便第二天就发印刷厂制版印刷,而《展望》从不这么干。
罗思坦主张:“一个人对一个选题有时间进行考虑和消化才能拍摄出好的照片。而当你拍下那一镜头时,你同时也增长了知识和经验。假如只是记录出现在相机面前的事物,如一件新闻,一般讲一个人是不能控制局面的。因此,很难设想照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对一些突发事件,一如火山爆发,可以拍摄出精彩镜头,但那只不过是个技术问题,其他人如果在现场同样也可以抓到这样的镜头。”
罗思坦年轻时因无家室拖累,曾一心扑到他的事业上。他承认他喜欢摄影,但他对此并不着迷,因为他还有许多其它爱好。譬如他就很喜欢园艺,特别喜欢养花。他在温室里培植题莲和兰花。他也喜欢下棋。他认为一个人有了其它爱好,生活才更充实。
谈到他的摄影计划,他讲他正从事美国新闻摄影的调研工作。他不光自已从事摄影,也希望指导青年人从事摄影创作。他愿意和青年人一起去看看自己的国家以及人民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和如何休息的。他之所以愿意和青年人在一起是希望今天的青年人有和他当年一样的创作机会,说不定在他们中间有一些人刚入门径就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来呢!他认为美国白年代以来变化非常之大,有些人已经不记得当年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了。对他们来讲,珍藏在国会图书馆里的那套《农场安全管理委员会》的图片资料是一份极有价值的财富。罗思坦认为:“假如我们把今天的一些重大事件也记录下来,这些照片对未来也同样是极有值价的。”
罗思坦曾撰写出版过《新闻摄影》、《今日彩色摄影》、《大萧条年代》、《文字和图片》、《三十年代的美国西部》等七部摄影著作。
罗思坦目前是《行列》杂志的摄影部主任。《行 列》是一份《星期日报》的增刊,刊登图片,照片研究,为特写报道和社论配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他不愿继续留在部队,便成了联合国驻中国的主要摄影记者。他为联合国救济总署的活动摄影,但只工作了半年。在那段时间里,他拍摄了湖南闹灾荒的照片。当年饿殍遍野,上千的人在路边奄奄一息的一幕在罗思坦的脑海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认为那一场面是骇人听闻的,但任何人也都束手无策,因为什么措施都已为时过晚了,只有眼望着那些人慢慢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