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牙变黑用什么牙膏:大医仁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0:15:50

专业领域编辑本段回目录

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获部、省级科技奖。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朱良春》、《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合著)等 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曾先后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作学术演讲。


朱良春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经验和特色 转贴
2008-07-20 11:35

 



溃 疡性结肠炎或过敏性结肠炎多为慢性非特异性肠病,中医属“大瘕泄”(病名首见于《难经》第五十七难)或“下利”,“脏毒”范畴。临床观察本病有急慢性之 分,急者本文不加论述。慢性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甚至多年不愈,故亦称久泻。主证为腹泻伴有粘液或脓血便,有似痢非痢,似泻非泻之说,有轻度里急后重腹 痛或无里急后重者,亦有久泻粘液无脓血者。其病位虽在肠,但相关多脏之功能,盖肺和大肠相表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相关大肠之传导,又因肝司疏泄,脾 主运化,肝气横逆太过则伤脾,运化失司则痛泻由生,故本病“肝郁脾弱乃其本,痰瘀滞留乃其标”。老师朱良春先生指出久泻咎于脾虚,久泻病在气机。故注重运 枢机、制肝木、健脾胃、化痰瘀、涩滑脱,首创“仙桔汤”等方应用临床,疗效颇著,其组方用药之妙试述如下:
     ⒈泄木制肝补脾土,仙桔汤方轻灵图
     朱师早年制订之“仙桔汤”由仙鹤草30g、桔梗8g、乌梅炭4.5g、白槿花9g(木槿花)、炒白术9g、广木香5g、炒白芍9g、秦艽10g、炒槟榔 1.2g、甘草4.5g组成。用治慢性结肠炎历验不爽。加减法:肝郁脾滞,湿热蕴结之候加柴胡5g以疏肝解郁,有失禁不固者加诃子肉12g,或石榴皮 10g,腹痛甚者倍白芍,气虚甚者加参芪升麻,(无木槿花,笔者代以藿香6g紫苏6g地锦草20g)。
     按:本方选仙鹤草为主药乃因仙鹤草涩中有补,轻灵止泻,止中寓通,强壮强心,补脾健胃,对慢性泻痢虚实夹杂者有标本同治之功,如临床广用于治劳伤脱力、止 汗、止咳、止血、止痢、止泻、眩晕、赤白带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即是明证。亦以其味辛而涩,微温无毒,伍桔梗辛苦甘平,以其辛制其肝,开其肺,以其涩 去其脱,除其滑。盖肺气开则府气通,故能治腹痛、下痢、久泻。古有《药性论》《本草经疏》《重庆堂随笔》等均载桔梗治下痢。清代温病家柳宝诒最喜用桔梗伍 枳壳治泻痢而多方不离,其疏畅气机,斡旋气化之用,更重于桔梗开提肺气和排脓祛痰之功。朱师妙伍少量槟榔,一升一降,清升浊降则枢机运转如常,深得王孟英 调正气化枢机之旨。久泻或久痢多清气下流,清浊相混,运传失常,槟榔本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药,但槟榔有多服则泻至高之气,较枳壳、青皮尤甚之说,故朱师 用量为1.2g,有久病用小方,以少胜多,事半功倍之用药特色,对久泻久痢腹痛较甚者亦有著效。白槿花轻清滑利,能升能降,拨动气机,上清肺热,下利水 道,消积导滞,凉血和营,消肿排脓,止泻止痢,对清化下焦湿热颇有速效,故有消炎、退热、抗菌、通淋、止泻、止痢等功,朱师历年用白槿花治肾盂肾炎,菌 痢,每每应手,是一明证。白术、木香健脾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且泄木制肝,缓急止痛,固脱止滑。秦艽有抗菌、消炎、镇痛和类激素之作用,能斡 旋脾胃,拨动气机,助桔梗升提,大有喻氏“逆流挽舟”之意,乃与败毒散用防风,羌独等异曲同工耳。且能祛风、通络、理湿、清热、利尿,宣通诸府,引导湿 热,直走二阴而出。一药多功,颇合慢性肠炎脾虚湿热型之病机,诸药共奏升清降浊,通塞互用,气营兼调,补脾敛阴,清化止泻之功。既无参芪之峻补,亦无芩连 之苦降,更无硝黄之攻伐,对久病正虚,攻不胜攻,清不耐清,补不能补之久泻,便溏,夹有粘冻,纳呆肠鸣,腹胀乏力,舌尖红,白腻苔,脉濡细之慢性结肠炎, 过敏性结肠炎及慢性痢疾,疗效确切。但朱师指出,“对久泻久痢证属脾肾阳虚或肾阳不振者,或大寒凝内多年不愈者“仙桔汤”当不适用”。
     曾治:郭某,男,38岁,起病2年,泄泻一天多达20余次,少则10余次,肠鸣不停,作乙状镜检,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多次住院,中西药治疗罔效,诊见面 色苍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纳呆肠鸣,腹泻有粘冻,无里急后重,时有失禁不固,舌尖红苔腻,脉细,证属脾虚湿热,投“仙桔汤”加减,仙鹤草30g、桔梗 8g、白槿花12g、炒白术12g、乌梅炭5g、诃子肉12g、炙黄芪15g、党参10g、升麻、柴胡各5g,4剂药后,大便好转,日1~2次,粘冻消 失,精神明显好转,原方再进10剂,诸症全除,守原方14剂善后,嘱愈后以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丸各一斤守服以复脾胃功能。
     又治许某,男,52岁,大便溏泄四个月,日2~3次,杂有粘冻,脐左攻痛,叠进中西药物无效,舌中腻苔,尖红,右关脉弦按之弱,经乙状镜确诊为慢性结肠 炎,肠痉挛,证嘱肝郁脾滞,处“仙桔汤”加减:仙鹤草15g、桔梗8g、白槿花12g、炒白术15g、炒白芍18g、乌梅炭5g、秦艽10g、萆解 15g、广木香6g、柴胡5g、甘草3g,药服10剂,诸证悉除。
     按:久泻大便杂有粘冻,当有湿热留恋。脾运失常气机阻滞,则纳呆肠鸣。脾胃虚弱,气化失常,清浊不分,水谷不化,则便次增多。如泄泻不爽,则内有积滞阻碍气机。肝强脾弱则弦脉独见于右关按之细弱。
     王孟英强调临证治病必须量体裁衣,各求其是,提出了“病同体异,难执成方”的卓见。朱师告戒我辈不要死抱“仙桔汤”一成不变地用于临床,再好的方子也未必 能符合千变万化的病情。故朱师指导吾辈谱成“仙桔汤”方的临证加减歌诀,对后学者颇有提示处方加减思路的作用,特披露如下:
     歌曰:各种肠炎仙桔汤,南通朱氏良春方;仙桔白槿方必用,白术白芍乌梅炒;木香槟榔行积滞,消补通涩粘冻康;诃子榴皮滑脱放,须知加减化裁方;肝强脾弱湿 下注,痛泻要方共套方;寒痛须配良附丸,热痛宜加金铃散;过敏长卿或地龙,瘀痛莪术失笑散;溃疡加用护膜法,重症可配灌肠方;寒湿久困见便溏,四神掺入力 增强;湿热互结宜清利,热重须加白头汤;湿盛白槿量宜重,酌加燥湿力尤彰;湿毒羁留难清利,芳化淡渗法优良;病久中虚见气滞,扶正调气逆流挽;便血蕊石云 白药,故子诃槐芪淮山;上述诸法皆罔效,大寒凝内巴豆炭;阿米巴痢鸦胆子,次吞5粒套胶囊。以上歌决笔者稍有文字增减,以便于自诵习惯,并兼顾临证心得, 更希读者按方言改谱,便于记忆。
     朱师临证除注重详察明辨外,并根据患者体质,嗜好,宿疾兼夹,以及饮食居住情况等,结合病程远暂,症情轻重,强调因人制宜。且抓住辨证要点:素体丰腴者, 多见气弱湿滞,须注重气机的疏畅;形体瘦削者,常伴阴液暗耗,当顾及气阴的生化,凡久泻者,不可概以脾虚湿热或脾肾虚寒论治,临证中因虚致泻的还有情志不 遂,肝木乘土的泄泻;水土不合,肠胃功能紊乱的泄泻;食物或药物异体蛋白过敏的泻泄等,均不能忽视。如朱师昔日曾治一例水土不合泄泻四个月,诸中西药治疗 无效,投四君子加徐长卿,炙乌梅肉,木瓜,广木香,紫苏4剂即瘥。朱师的宝贵经验,笔者历年仿用,每每应手,深受其益矣。
     ⒉肠炎便血湿热犯 ,缠绵顽疾要守方:
     治久泄误热为寒,或用温补固涩以治脾虚湿热,所谓南辕北辙,导致坏症,屡见不鲜。慢性结肠炎因误治导之便血是为重症,虚、瘀、热夹杂,病较顽固缠绵,治疗 较为棘手。朱师用药,思路广博,缓中有奇,法拟益气和血止涩,兼顾湿热伤络,疗效满意。1998年孟冬朱师曾治患者管某,女,25岁,主诉年前便血,曾经 治疗血止,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腔溃疡。2月前大便每两至三天出血一次,近一月每天便血,呈血丝状,色鲜红与暗红杂见,大便中夹粘液,刻下神疲乏力,面色苍 白,纳少泄泻,服前医中药后即唇肿腹痛,舌胖大有齿痕,脉细弦,证属脾虚湿热误治,伤及肠络出血,治以益气和血,佐以运脾固摄,方用仙鹤草30g、煅花蕊 石20g、白槿花12g、徐长卿15g、地榆炭、血余炭、诃子肉、炒白术各10g、淮山药30g、甘草6g,,药服2周,诸证好转,便血减少,惟面色无 华,脉细无力。原方加参芪各15g,又服2周,大便成形,症情稳定,但大便仍夹有粘液和血丝,于原方加桔梗10g,再服2周,药后仍偶有粘液和血丝,又于 原方加云南白药4盒,每服2粒,每日3次,空腹服。加云南白药后嘱守服20余剂,便血粘液消失,惟纳谷欠香,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脉如前,再原方出入: 怀山药、仙鹤草各30g、炒白术、谷麦芽、党参各15g、白槿花、补骨脂、乌梅炭各10g、广木香6g、甘草4g,嘱患者守服2个月。因诸证消失,病情稳 定而停药。但停药一段时间又复发,此例便血顽固缠绵,若非真知灼见者早已改弦异辙,但朱师仍守原法,用健脾止血方加石榴皮10g、生白芨15g,再配合外 治灌肠方:白头翁、秦皮、地榆炭、槐花炭、生白芍各15g、地锦草30g、川黄柏、炒乌梅各10g,煎取200毫升,加入锡类散1支,保留灌肠,每日一 次,每次一小时,配合灌肠方一月余,诸证又消失,嘱去灌肠方继守服原方3个月,停药至今随访未复发。
     按:本案便血色见鲜红夹紫,显见肠有湿热夹瘀。服前医中药唇肿,腹痛,可见前医误以温补治湿热,误以固涩治瘀滞。大便中夹有粘液则肠中有湿热,如以温补治 之,反助肝阳,肝愈强则脾愈受克。味厚滋阴之品,更非土受木克,脾失健运之所宜。泄泻而纳少其病在脾。本案治疗先后历时一年,几次愈而复发,朱师始终守 “仙桔汤”加减化裁,以健脾止血,益气和营兼顾湿热,调正气化枢机之法贯彻前后,关健时刻妙以外治灌肠方配合,终收治愈痼疾顽症之的,常法新用,有常有 变,且执简驭繁,守法守方,灵活加减,乃为高手也,如效不守方,心无定见,朝方暮改,寒热杂投,漫无边际,否认专方,效方和法外之法,定不能达到治愈痼疾 难症之目的。此乃吾辈之深深体会矣。

朱良春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方
仙桔汤
     [组成] 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克,甘草4克。
     [功能] 补脾敛阴,清化湿热。
     [主治] 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用法] 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二次服。
     [方解] 凡慢性痢疾,迭治不愈,缠绵难解者,往往既有脾虚气弱的一面,又有湿热稽留的存在,呈现虚实夹杂之象。因此,在治疗立法上,既要补脾敛阴,又需消化湿热, 方能奏效。仙桔汤即据此而拟订。方中仙鹤草除善止血外,并有治痢、强壮之功,《滇南本草》载“仙鹤草治赤白痢下”,因此,本品不但可治痢下赤白,还能促进 肠吸收功能的恢复,对慢性泄泻亦有效。桔梗《别录》载:能“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大明》载:桔梗“养血排脓”;《本草备要》载:桔梗治 “下痢腹痛”。因此,本方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而是取其排脓治痢之效,凡泄痢大便夹杂粘冻者,取桔梗甚效。白术、木香健脾而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 甘敛阴,善疗泻痢而缓解腹痛;白槿花味甘性平无毒,能清热利湿凉血,常用于肠风泻血、血痢、带下,用治痢疾,有一定效效,其不仅能迅速控制症状,且长于退 热;槟榔本为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物,若用小剂量则善于行气消胀,故对痢疾、泄泻而腹胀较甚者,颇有功效。诸药合之,其奏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之功。
[加 减] 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解15克,秦艽9克; 腹痛甚者,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 炙芪15克。凡久泻证属脾肾阳虚或为肾阳不振者,则非本方适应证,当以附子理中或四神丸治之。

 

朱良春教授望诊新经验

1、"人中"诊法
祖国医学诊法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人中的诊法却很少有人重视。《灵枢·五色篇》有"面王以下者,膀胱、予处也"之说。景岳注云:"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为膀胱、子处之应。子处,子宫也"(朱师认为子处,应包括男女生殖器官,不单指子宫)。指出了"面王以下"与"膀胱、子处"的关系,即"膀胱、子处"有病,可以从"面王以下"表现出来。
1.人中可作为男女生殖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我们认为,经文所说"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是单言色诊,至于人中与中指同身寸之差异在辨证中之应用,则未见论述。笔者跟随朱良春老师学习时,在这方面获得了初步的认识。根据朱老的多年临床体会,认为正常人的人中长度基本与中指同身寸长度相等,凡是长度不等的,无论男女,"膀胱、子处"均有病变,且长度差别越大,症状就越明显,男则有阳事、生育方面的病症;女则见经带胎产等异常。根据临床观察,中指同身寸长度大于人中者较为多见,包罗的病症亦较广泛;而人中长度大于中指同身寸者较为少见,且常为子宫下垂。若人中沟深者常为子宫后位,浅者多为前倾,宽阔者多为子宫肌瘤。因此,人中色诊与长度切诊相结合,临证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2、"舌边白涎"诊法
舌边白涎,是在舌之两侧边缘约5mm处,各有一条白涎聚凝而成的线索状泡沫带,由舌尖的两侧向内伸延可达寸许,清晰可见,不难辨认。有因患者言语、饮食顿可消失者,但静候片刻,即可复出。朱良春老师指出:"舌边白涎乃痰湿凝阻,气机郁结之征也,虽见之于舌,若审其内,证自可见。"临床上朱师常以此为痰气郁结之征,以豁痰渗湿,调气开郁之法辨证论治,屡屡获效。征诸古籍,未见记载,殊堪珍视。兹将朱师医案举例如下:
例1:痰气凝结案
徐某,女,32岁,1965年4月16日。
喉中如有炙脔,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检视无异常。苔白,舌边有白涎两条,脉细。此梅核气也,起于痰气凝结。治拟理气化痰。
制厚朴3g,姜半夏6g,化橘红5g,旋覆花9,玫瑰花10g,生白芍9,合欢皮12g,甘草3g。
上方服5剂,并嘱患者怡性悦情。药后喉中异物感与舌边白涎均消失。
例2:痰湿中阻案
周某,女性,22岁,1965年8月7日。
疟疾后1周,痰湿未化,中宫不和,头眩神疲,纳呆,肠鸣泄泻,苔白腻,舌边有白涎两条,脉濡细。法当化痰湿,和中宫。
藿、佩梗各6g,苍术皮5g,广木香5g,山楂炭12g,车前子9,姜半夏5g,熟苡仁12g,六一散9。
服3剂,舌边白涎消失,症情趋复。
例3:脾虚痰蕴案
刘某,男性,25岁,1965年6月27日。
头晕神疲,四肢倦怠,口粘时渗涎沫,纳呆,嗜睡,苔白腻,舌边有白涎两条。此脾虚湿困,痰浊蕴中,运化失司。治拟燥湿运脾,以化痰浊。
焦白术6g,淮山药15g,姜半夏6g,制川朴3g,陈皮6g,熟苡仁12g,白蔻仁3g,香橼皮6g。
服3剂,脾虚渐复,舌边白涎消失,仍予健脾化湿法调治而愈。
例4:痰阻清窍案
任某,男性,50岁,1965年9月15日。
眩晕宿疾,作则视物旋转,耳鸣呕吐,苔白腻而厚,舌边有白涎两条,脉弦滑。盖无痰不作眩,证属痰湿逗留,阻·遏清窍。法当渗化痰湿,以利清窍。
代赭石15g,旋覆花10g,焦白术10g,泽泻15g,杭白芍10g,灵磁石15g,姜半夏9,黄菊花5g,车前子15g。进上方3剂而愈。
医名家朱良春教授名方集锦

名医名家朱良春教授名方集锦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从医七旬,学识渊博,经验宏富。 他坚持临床数十年,积累经验量多,每有创获,必出新方,治疗疑难杂症,应手取效,可谓圆机活法,自出机杼。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研制的“复肝丸”(紫河车、红参须各20克,炙地鳖虫、炮甲片、光郁金各24g,参三七12g,生鸡内金、广姜黄各18g,共研极细末,虎杖、石见穿、蒲公英、糯稻根各120g,煎取浓汁泛为丸,每次3g,日服3次,1个月为1疗程)治疗慢性肝病效果显著。

80年代研制的“益肾蠲痹丸”(熟地黄、仙灵脾、鹿衔草、淡苁蓉、全当归、鸡血藤、露蜂房、蕲蛇、地鳖虫、僵蚕、蜣螂虫、炮山甲、全蜗、蜈蚣、广地龙、甘草等,研末泛丸如绿豆大,每次6~8g,日服3次)治疗顽痹成果斐然。

他为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所创制的新方,更是不可胜数。如治疗乙型脑炎的“夺痰定惊散”(炙全蝎15只,巴豆霜0.25g,犀黄0.35g,硼砂1g,飞朱砂、川贝母、天竺黄各1.5g,飞雄黄1.2g,陈胆星3g,麝香0.15g,研极细末,每次0.7g,幼儿0.4g,日1~2次鼻饲,以排出浊便为度)。

治疗热性咳嗽的“清肺定喘汤”(金荞麦、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各24g,苍耳子、天浆壳各15g,炙枇杷叶、化橘红各10g,甘草6g,水煎服)。

治疗慢性咳喘的“定喘散”(红人参、北沙参、五味子各15g,蛤蚧1对,麦冬、化橘红各9g,紫河车20g,共研细末,每次1.5g,日服2~3次)。

治疗癫痫的“涤痰定痫丸”(炙全蝎、炙蜈蚣、炙僵蚕、广地龙各60g,陈京胆、川石斛、天麻、青礞石、天竺黄各45g,白芥子、化橘红、石菖蒲各30g,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3~5g,日服2次)。

治疗风心病的“心痹汤”(生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各15g,当归尾、丹参、桃仁、红花各9g,水蛭粉1.5g分吞,虻虫1.5g,炙甘草10g,水煎服)。

治疗老年痴呆症的“健脑散”(红人参、炙马钱子、川芎各15g,地鳖虫、当归、枸杞子各20g,地龙、制乳香、制没药、炙全蝎各12g,紫河车、鸡内金各24g,血竭、甘草各9g,研极细末,每次4.5g,日服2次,连服2~3个月)。

治疗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的“胃安散”(莪术50g,红参45g,生黄芪、怀山药、蒲公英、枸杞子各90g,鸡内金、炮刺猬皮、生蒲黄、五灵脂、徐长卿各60g,炮山甲、玉蝴蝶、凤凰衣各45g,甘草30g,研极细末,每次4g,每日3次,餐前服);

治疗高脂血症及单纯性肥胖的“降脂减肥汤”(制苍术10g,黄芪、草决明、丹参、冬瓜仁各15g,泽泻、冬瓜皮、生山楂各20g,淫羊藿18g,生薏仁30g,干荷叶、枳壳各6g,半夏5g,水煎或改丸剂服)。

治疗肾阳不振的“培补肾阳汤”(仙灵脾15g,仙茅、枸杞子各10g,怀山药30g,紫河车6g,甘草5g,视症加味,水煎服)。

治疗外伤性截瘫的“龙马起废丹”(制马钱子0.15g,鹿角片0.4g,乌梢蛇、炙地鳖虫各1g,地龙、蜂房各1.5g,如法炮制,每片0.25g,上为1日量,分3次服)。

治疗肝癌的“化瘤丸”(人参、丁香、苏木、桃仁各18g,桂枝、姜黄、虻虫、苏子、五灵脂、绛香、延胡索、水蛭、阿魏、艾叶、川芎、香附各6g,当归 12g,吴茱萸2g,共研细末,加米醋250ml浓煎,晒干再加醋熬,如此3次晒干,另用麝香6g,大黄、益母草各24g,鳖甲50g,研细末调匀,装入胶囊,每粒0.3g,每次5粒,日服4次,黄酒为引)等,皆在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朱良春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我在1961年7月号《江苏中医》、1962年3期《中医杂志》曾就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辨病论治"相结 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作初步的探讨。80年代,我又在北京、厦门、洛阳、江苏等地讲学中再度结合临床实践讲述过这一问题。
   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利于深入发掘中医宝库,提供新的研究线索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的主要功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给予综合性的评定,提出恰当的处理。也就是根据病情,运用四诊八纲,结合病因, 加以归纳、分析,区别证候的属性,辨识邪正的盛衰,推测疾病的转归,从而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疗措施。西医的"辨病论治"则是在寻找病源,明确诊断的基础 上,针对病源用药的。证候是疾病反映的现象,疾病是证候产生的根源,因此,"证"和"病"是一种因果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个人认为否定或肯定病 和证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而两者结合,则是创造新医药学派的重要途径。
   辨证论治的优点,为不论对如何复杂的病情,都可依据症状,从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中,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归纳分析,提出综合治疗的措施,但缺点则 是对疾病产生的具体机制、肯定的诊断,缺少现代科学依据。例如西医对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诊断,除了有关的主要症状外,还必须具有肝肿大、压痛以及肝功能 异常等客观检查指标。而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则可有肝脾不调、肝郁气滞、阴虚肝旺、肝肾两亏、脾虚湿阻、血瘀癖积等的不同证候归类,而这些不同证候也可同时 出现在其他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这种中西医之间在诊断上所存在的客观差别,如果不经综合参考分析,有可能导致医疗上的严重失误。例如直肠癌的早期症状易与慢 性痢疾混淆,如果不经运用西医学方法早期确诊,中西医结合,严密观察,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就很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癌肿转移,甚至不治。另一方面。 也应看到,目前西医学对许多疾病的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透彻,不少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未能被完全阐明,如果单纯采取西医学"辨病论治"的方法治疗,有时临 床疗效也不理想。如能"辨证"与"辨病"密切结合,研究疾病与证候的关系,探索临床诊治的规律,则相得益彰,对于今后医学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是我国医务工作者当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而关键问题在于西医学习中医。50年代以来,许多西医同志系统学习中医以后,在中医文献 整理和中医理论机制研究等方面,获得了成绩;在临床实践方面,采用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如小剂量穴位注射、中药穴位电离子导人等等。对某些严重、顽固 的疾病,提出了恰当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措施,如:对伤寒之偏于湿重者,运用化湿宣中之中药配合合霉素治疗;对慢性肾炎之水肿,久治无效,以脾肾阳虚为主 者,以"壮火制水"法,适当配合双氢克尿噻,脾肾阳虚而兼见阴虚者,以"温肾养肝"法配合激素治疗,效果大大提高。在病理机制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探讨, 例如上海市伤科研究所研究发现肾上腺皮质有调节钙磷平衡、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并从中受到启示,进而运用中医"肾主骨"的原理对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研究,证 明补肾法确能改善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维持骨的正常代谢,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这不仅提高了疗效,而且对中医理论的阐发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几年来,我在临床研究工作中,也深深感觉到西医学的基础知识能给予我们很大启发与帮助,使我们找到了许多新的疗法。例如我们从蚯蚓液治愈下肢溃疡的经验 中,理解到蚯蚓液具有修复溃疡面的作用,从而启发我们引用以治溃疡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倘若不结合"辨病",而仅从"辨证"着眼,是无论如何不会采用这 种咸寒之品来治疗的。又如脉见歇止,一般多属虚证,但在病理学上心脏往往呈郁血状态,因而启发我们采用"活血化瘀"之药治疗,也同样取得了显著效果。气管 白喉是危急的病候,由于伪膜堵塞气管和喉组织水肿常致窒息死亡,由此启发我们运用蠲痰(促进呼吸道分泌液亢进,使伪膜易于脱落)、泻水(人工脱水,改善喉 间水肿)的中药,拟订了"利气夺命散"(牙皂、礞石、月石、明矾、芫花)治疗,使一二度气管白喉患者避免了手术的痛苦。中毒性心肌炎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 病,心肌受损呈断裂状态为该病致死之主因,因而联想到伤科药"七厘散"的应用,或于煎剂中加用血竭,使疗效显著提高。再如某些久治不愈的慢性纤维空洞型肺 结核患者,其机体的活力和代谢情况,也就是组织修补能力,多呈沉滞不振的衰退状态,所以我们在治疗上不单纯固守养阴一法,一面采取具有兴奋作用的药以扶正 气,一方面又从纠正局部病灶的病理改变着眼,选用破癜散结、活血化瘀、解毒杀虫的药治疗,对于临床症状的迅速改善、病灶的吸收和空洞的闭合等,均具有良好 的效果。我们还从疾病的病理变化着眼,分别从本草文献中有关主治"恶疮"、"女子阴中内伤",以及主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疗心下坚,膈中寒热"的 药物中,筛选出治疗子宫颈癌和肝硬变腹水的有效药物,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中医舌诊观病精粹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中医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见图3-1)。根据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脏腑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看,需与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加以考虑。
1.舌质: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
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运动灵活自如,表示气血充足。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外感初起或内伤病情轻浅者。
(1)舌色
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2)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①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②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③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④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3)舌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①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②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③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2. 舌苔: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吴坤安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1)苔色: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
①白苔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化而形成的。白苔一般属肺,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
②黄苔 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
③灰黑苔 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
(2)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
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3)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正常舌苔不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内盛。
腐苔: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
1.正常舌
舌象:舌质淡红,胖瘦适中,舌苔薄白而干润适度。
2.淡白舌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嫩,舌苔白色稀薄。
意义:多为胃气虚弱或气血不足。
3.苍老舌糙苔
舌象:舌质淡红、苍老、白苔满布、微黄、粗糙如砂石。
意义:湿阻脉络、津不上承、或暴热伤津。
4.淡白舌白苔
舌象:舌质淡白、白苔满布,中部厚如积粉。
意义:阳虚热浮,可见于阳虚而外感湿热。
5.淡白舌黑燥苔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舌苔灰黑燥裂。
意义: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上蒙清窍。
6.淡红镜面舌
舌象:舌质淡红而嫩,边有裂纹,舌面光莹无苔、平滑如镜。
意义: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
7.瘀斑舌
舌象:舌质淡红偏暗,边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
意义:瘀血阻络,气血壅滞。
8.淡红花剥舌(地图舌)
舌象:舌质淡红,舌体歪,舌苔白腻有剥脱,呈地图状。
意义:胃之气阴两虚,痰湿阻络。
9.红舌花剥苔
舌象:舌质红而嫩,舌苔白腻花剥,剥脱处光莹无苔,或罩白色透明苔。
意义:湿热伤阴,湿浊未化,已伤阴液。
10.红肿胀舌
舌象:舌质红,舌体肿胀、胖大、不能缩入口内,舌尖与中部黄苔,舌边与根部白苔。
意义:湿热熏蒸,血热上壅。
11.淡红紫斑舌
舌象:舌质淡红,舌尖舌边多处青紫成片,舌苔白腻不均匀,中间苔少。
意义:气滞血瘀或久病气血不续。
12.淡红舌白厚腻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
意义:气虚血瘀,痰饮停聚。
13.淡红舌厚腐腻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体略胖,白厚腐腻苔满布舌面如积粉,表面微有淡黄色。
意义:湿热阻滞三焦
14.淡红舌黄糙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黄燥,粗糙如砂石。
意义:胃肠热结夹湿,湿热化燥。
15.红舌黑腻苔
舌象:舌质红,苔厚腻,边白黄中间黑色。
意义:虚阳上浮,湿热内蕴。
16.红舌无苔
舌象:舌质红而嫩、中有裂纹,除舌边有少许残存之苔外,余光莹无苔。
意义:胃肾气阴两伤。
17.齿痕舌
舌象:舌质略红,舌体胖大而齿痕,舌中间有纵裂,苔薄白而颗粒粗松。
意义:脾虚湿滞,兼有内热。
18.裂纹舌
舌象:舌质略细,多数纵裂如刀割,舌苔薄白。
意义:素有阴虚,真阴不足,虚火上炎。
19.裂纹舌
舌象:舌质淡白透青紫,舌体胖大,中有深裂纹,舌边裂纹如刀割,舌苔白腻而不匀。
意义:气血俱衰,肾阴不足。
20.红舌白腐苔
舌象:舌质红,舌苔白厚,颗粒粗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
意义:痰食内聚,湿热蒸腾。
21.红舌黄腐苔
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舌体苍老,舌苔由白转灰黄,厚腐堆起,上有横直裂纹。
意义:湿热秽浊蕴结于里。
22.暗红舌焦黄苔
舌象:舌质红而偏暗,苔焦黄如锅粑,厚而有裂。
意义:胃肠热结,腑气不通。
23.红舌黄白苔
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苔黄白色,厚积满布,如米粉状。
意义:邪热湿毒蕴结于里。
24.暗红舌黄燥苔
舌象:舌质绛红晦暗,舌体薄瘦,舌苔厚而焦黄燥裂。
意义:实热燥结于胃肠。
25.红绛舌黄黑苔
舌象:舌质绛红、苍老、尖有红点,苔薄白转灰黄,根部灰黑垢腻。
意义:风痰上扰,痰热腑实。
26.红绛舌黑糙苔
舌象:舌质红绛,有红点,黑色糙裂苔满布,厚积成块。
意义:热毒内实,痰热腑实。
27.红色点刺舌
舌象:舌质红,有红色点刺状突起,舌苔白腻,表面微黄。
意义:营分郁热。
28.青紫瘦小舌
舌象:舌瘦小面青紫晦暗,舌苔白厚腐。
意义:寒湿凝滞,气血壅滞。
29.绛紫舌光剥苔
舌象:舌质绛紫而暗,舌面光剥无苔。
意义:热及营血,伤阴阻络。
30.淡白舌水滑苔
舌象:舌淡而胖,边尖满布白滑苔,中根部黄苔,厚腻粘滑。
意义:肾阳不足;湿浊化热。
31.红绛瘦舌
舌象:舌质红绛,舌体瘦长,两条黄色垢苔厚积,燥裂成块,余处光剥无苔。
意义:胃肠热结伤阴而兼阴虚火旺。
32.红胖瘀斑舌
舌象;舌质红绛有瘀斑,舌体肿胀,舌面有破损,苔白滑兼有酱色。
意义:湿毒内盛。

名医名家朱良春教授名方集锦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从医七旬,学识渊博,经验宏富。 他坚持临床数十年,积累经验量多,每有创获,必出新方,治疗疑难杂症,应手取效,可谓圆机活法,自出机杼。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研制的“复肝丸”(紫河车、红参须各20克,炙地鳖虫、炮甲片、光郁金各24g,参三七12g,生鸡内金、广姜黄各18g,共研极细末,虎杖、石见穿、蒲公英、糯稻根各120g,煎取浓汁泛为丸,每次3g,日服3次,1个月为1疗程)治疗慢性肝病效果显著。

80年代研制的“益肾蠲痹丸”(熟地黄、仙灵脾、鹿衔草、淡苁蓉、全当归、鸡血藤、露蜂房、蕲蛇、地鳖虫、僵蚕、蜣螂虫、炮山甲、全蜗、蜈蚣、广地龙、甘草等,研末泛丸如绿豆大,每次6~8g,日服3次)治疗顽痹成果斐然。

他为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所创制的新方,更是不可胜数。如治疗乙型脑炎的“夺痰定惊散”(炙全蝎15只,巴豆霜0.25g,犀黄0.35g,硼砂1g,飞朱砂、川贝母、天竺黄各1.5g,飞雄黄1.2g,陈胆星3g,麝香0.15g,研极细末,每次0.7g,幼儿0.4g,日1~2次鼻饲,以排出浊便为度)。

治疗热性咳嗽的“清肺定喘汤”(金荞麦、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各24g,苍耳子、天浆壳各15g,炙枇杷叶、化橘红各10g,甘草6g,水煎服)。

治疗慢性咳喘的“定喘散”(红人参、北沙参、五味子各15g,蛤蚧1对,麦冬、化橘红各9g,紫河车20g,共研细末,每次1.5g,日服2~3次)。

治疗癫痫的“涤痰定痫丸”(炙全蝎、炙蜈蚣、炙僵蚕、广地龙各60g,陈京胆、川石斛、天麻、青礞石、天竺黄各45g,白芥子、化橘红、石菖蒲各30g,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3~5g,日服2次)。

治疗风心病的“心痹汤”(生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各15g,当归尾、丹参、桃仁、红花各9g,水蛭粉1.5g分吞,虻虫1.5g,炙甘草10g,水煎服)。

治疗老年痴呆症的“健脑散”(红人参、炙马钱子、川芎各15g,地鳖虫、当归、枸杞子各20g,地龙、制乳香、制没药、炙全蝎各12g,紫河车、鸡内金各24g,血竭、甘草各9g,研极细末,每次4.5g,日服2次,连服2~3个月)。

治疗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的“胃安散”(莪术50g,红参45g,生黄芪、怀山药、蒲公英、枸杞子各90g,鸡内金、炮刺猬皮、生蒲黄、五灵脂、徐长卿各60g,炮山甲、玉蝴蝶、凤凰衣各45g,甘草30g,研极细末,每次4g,每日3次,餐前服);

治疗高脂血症及单纯性肥胖的“降脂减肥汤”(制苍术10g,黄芪、草决明、丹参、冬瓜仁各15g,泽泻、冬瓜皮、生山楂各20g,淫羊藿18g,生薏仁30g,干荷叶、枳壳各6g,半夏5g,水煎或改丸剂服)。

治疗肾阳不振的“培补肾阳汤”(仙灵脾15g,仙茅、枸杞子各10g,怀山药30g,紫河车6g,甘草5g,视症加味,水煎服)。

治疗外伤性截瘫的“龙马起废丹”(制马钱子0.15g,鹿角片0.4g,乌梢蛇、炙地鳖虫各1g,地龙、蜂房各1.5g,如法炮制,每片0.25g,上为1日量,分3次服)。

治疗肝癌的“化瘤丸”(人参、丁香、苏木、桃仁各18g,桂枝、姜黄、虻虫、苏子、五灵脂、绛香、延胡索、水蛭、阿魏、艾叶、川芎、香附各6g,当归 12g,吴茱萸2g,共研细末,加米醋250ml浓煎,晒干再加醋熬,如此3次晒干,另用麝香6g,大黄、益母草各24g,鳖甲50g,研细末调匀,装入胶囊,每粒0.3g,每次5粒,日服4次,黄酒为引)等,皆在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朱良春老先生经验集  
 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系例之53  
邱志济 邱江东 邱江峰(浙江省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 325200)  
摘 要:“中医美容”之名,近年来被市场一股经商假冒之风所盗用,凡是开个美容院店,均盗用中医美容之名,可见假冒中医药学这个“国宝”之风何等猖狂。颜面黧 黑斑、黄褐斑、蝶红斑等,除先天遣传之斑痣外,均由脏腑阴阳失调,虚、损、瘀、郁之因所致,如能运用辨证论治这个宝,多能治愈,历代医家均从内治或外治之 法而获真效。而近年来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师,多建议患者做美容面膜,无怪有人指责中医所治病种已趋“萎缩”,邓铁涛老教授指出:“中医要发展,继承与创新都 重要,而继承不足,显然是目前的主要问题。”广西中医学院刘力红教授说得好“临床上的许多事例让你感受到中医真是太好了,而作为患者会更加切身感受到中医 是一个既省钱又救命的法宝”。  
关键词:黧黑斑  虚、损、瘀、郁论治 朱良春 邱志济  
颜面黑变病,中医按黧黑斑论治,多因肝 郁血滞或肝肾不足,阴虚肾色外露所致,西医有诊为瑞尔氏黑变病或阿狄森氏病。治疗比较困难,无有效方药,近年来,一些医生多建议患者去做各种美容,殊不知 颜面黑变病是肝肾虚、损、瘀、郁所致的脏腑阴阳失调之病,许多患者化费巨资,经多年美容,黑斑非但没有隐退,且有增加黑变面积,加深黑色素等副作用。吾师 朱良春教授活用仲景方“肾气丸”或局方“逍遥散”加减治黧黑斑疗效显著,笔者在继承朱师经验中亦有心悟和发挥,今将笔者运用朱师经验治疗黧黑斑的体会简介 如下:  
1、水亏血弱虚郁兼、活用肾气调阴阳  
各种颜面黑斑、黑变病,笔者历年仿朱师之法,按虚、损、瘀、郁论治,每见黑斑消退 较速。《外科正宗》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济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云:“黧黑斑,初起如尘垢,日久黑似 煤形,枯暗不泽”。临床见证好发于中年女性,西医认为是一色素性皮肤病。因多久治不愈,故对女性的心理、情志当有一定影响,故笔者仿朱师用肾气丸或逍遥散 加减汤方外,并从虚、损、瘀、郁着眼,自拟“解郁肾气散”治疗水亏血弱,虚中夹郁之证每收著效,基本方药由:制香附、红参、三七、鹿角霜、肉桂、熟地、山 萸肉、怀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组成。11味药碾细末后,每次服8~10g,日3次,饭前服(分别用蜜水或红糖水调成干饭状嚼服),并据寒热偏胜及虚、 损、瘀、郁随证增减每药的配伍比例,历年来经治数十例黑变病,黧黑斑,均收满意疗效,曾治郎姓妇,38岁,自述10年前产后无诱因,两颧颊、前额出现黑 变、黑斑,黑斑逐年加深扩大,边界不清,似尘垢煤烟,伴失眠或夜寐不安,常有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心悸、心烦、头面偶有烘热、神倦、腰膝酸软、性欲减 退、小便清频、带多清稀等证,诊见舌淡苔薄白,切脉虚弦,曾经多方求治,西医有诊为“瑞尔氏黑变病”有诊为“阿狄森氏病”,证属中医黧黑斑,乃肝肾不足, 虚中兼郁,阳气不伸,阴气弥漫,肾色外露所致。治以滋肾水、补脾气、解郁结、平阴阳,投自制“解郁肾气散”,方药如上,日服3次,每次8~10g,服散剂 月余,诸证渐见好转,黑斑始见减退,嘱守服“解郁肾气散”6个月,(方中红参、三七、制香附、鹿角霜剂量随证变化,每月复诊时,诸药剂量灵活调整。)黑斑 全部消退无痕,追访3年无复发。  
“金匮·肾气丸”,仲景所治虚劳腰痛、消渴、妇人转胞等疾病,究其所治病证本质概为肾阴阳虚损,后世医家从 其方剂组成加上临床验证演变,扩展了“肾气丸”之功用,其实肾气丸是寒热并用,刚柔相济,阴阳调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调的方剂,尤怡在《金 匮心典》中指出:“八味肾气丸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乃补下治下之良剂也。”肾气丸制方园熟严谨,深得内经“阴平阳秘”之意,历代医家 用治阴阳两虚之长期低热,或高热不退、久喘、高血压、失眠、慢性腹泻、水肿(慢性肾炎)、淋病等确有较好的疗效。朱师用“肾气丸”改汤加味治疗黧黑斑取得 著效,笔者仿朱师之法而加减其药改成“散剂”,且能同汤剂一样,随证增减每药的配伍比率,使患者免除长期煎药之苦,俾患者乐意接受治疗,坚持服药,才能有 稳定的疗效。“解郁肾气散”乃八味肾气丸去附子加香附、红参、参三七、鹿角霜四药组成,方中香附倍用,首解肝郁,俾木郁达之,以遂其生生之气。盖木郁则火 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今首制木郁,则诸郁皆解也。且香附有疏肝郁、行气滞、通血瘀之效,《本草正义》云:“香附味辛甚烈,香气颇 浓……凡辛温气药,飚举有余,最易耗散元气,引动肝肾之阳,且多燥烈,则又伤阴。惟此物虽含温和流通作用,而物质既坚,则虽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其 特异之性,故可频用而无流弊。”方中香附助红参、三七、鹿角霜、茯苓、怀山药健脾气,乃有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之意,一补后天之脾气以生血,一补先天之肾 水以生精,盖精血充盈,水火既济,阴阳调和,脏腑经络气血畅达,故颜面肌肤肾色外露可收,燥结黑斑可消。方中有肾气丸去附子加鹿角霜之意,乃取补虚兴阳, 温而不烈,益气填精,敛虚阳,补肾督之功,较肾气丸用附子更能适应虚中夹郁之证。




2楼

  
 
2 朱良春老先生经验集  
 鹿 角霜性温而不燥,助阳以生阴,、生血以填精。如按黑斑部位分辨,前额属肾、两颧属脾、两颊属肝,故此症着眼肝、脾、肾之虚、损、瘀、郁对证下药,随证灵 变,收到满意疗效,功在辨证施治。此方选药一仿朱师用肾气丸加减之法,二从邓铁涛老教授用“六味地黄汤”加高丽参治阴虚火旺体质,长期失眠,中西药久治不 愈而邓老只用三剂药基本治愈之案悟出。故用红参、三七、鹿角霜、肉桂补元气合六味地黄汤补阴精,使阴阳调和,阳生阴长,此亦所谓活用仲景肾气丸之意 也。  
2、肝郁血滞黑斑审,庶虫丸合逍遥身  
此型黧黑斑患者多为生育期妇女,发病原因据临床见证分析多与月经、胎产有一定关系, 如月经延期2~3月一行,量少,夹有瘀块;或产后恶血未清,早进滋补;或产后情志所伤肝郁气滞,不得及时疏解,此型色素沉着有深褐略带青蓝色,或黧黑色, 部位多见颧颊。临床证状常有眩晕耳鸣,双目干涩、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或入夜视力减退,或大便多日一解。因药不对症久治不愈,伤及肝肾,故有眩晕耳 鸣,因肝郁血滞、疏泄失职,脾土运传失常,故大便多日一解。戴元礼谓:“郁者,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传化者不得传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 矣。 ”故此症多见大便多日一解是一特点,笔者曾治一黄姓少妇,6年前生育一女,因夫家长辈重男轻女,故产后受夫家父母冷眼相看,经常受气,乃致肝郁血 滞,两颧颊出现对称黧黑斑,6年来经多方求治,中西药叠进,因药不对症,苦无少效,近年来有医生亲戚建议做美容面膜,一年来化费巨资,非但无效,反而色素 加深,黑斑面积加大,以致心情更加忧郁。经亲友介绍求诊笔者,证见两颧颊褐黄带黑斑成片连绵如地图分布,患者体质尚可,询无不适之感,只是长期便 秘,4~5日一解,眠食均可,经期延后,经色较黑,时见瘀块,且常有双目干涩,迎风流泪之证,舌淡薄白苔,切脉弦细涩,证属肝郁血滞,法拟疏肝郁,通血 瘀、清肝热,方拟“逍遥桑叶散”,药用:当归、生白芍、柴胡、茯苓、炒白术、生甘草、煨姜、薄荷、冬桑叶、‘大黄庶虫丸’(日3g另吞),前9味药共碾为 散。“逍遥桑叶散”每药剂量随证变化,偏于肝郁气滞倍柴胡,偏于血滞倍当归、偏于肝热倍白芍、桑叶,偏于脾胃虚寒者倍煨姜,日服20~30g,分3次饭前 用蜜水调成干饭状嚼服,患者服“散丸”半月,即见褐黑斑有些消退,俾信心倍增,坚持服“逍遥桑叶散”加“大黄庶虫丸”3个月,黑斑全消不留痕迹。追访5年 无复发。  
逍遥散乃和解方,以养血为主,调气为先,是调和肝脾、培土疏木之主方,乃有和血解郁、疏达肝气之意,古人制方乃遵“木郁达之,以遂 其生生之气”之意,是故治肝郁首要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肝之病必先实脾,并宜养肝血以健脾土,此方配伍精当,当归、白芍、柴胡、薄荷治肝,包含和 血养血解郁。归芍养血以补肝之体,柴胡、薄荷通心腹胃肠结气,芳香疏散,使木郁达之。茯苓、白术、炙草、煨姜治脾,醒脾实脾。其用药比率肝脾相等,因肝脾 两者相互为用,肝木得脾土之培育而调节有度,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则运化有常 。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也就是说肝以阴血为本,而能调节一身之气机为 用,肝气郁结后,一方影响藏血,一方又易化火动风阳,故方中加桑叶助薄荷凉肝,而又清肝热,且有疏风达表之功,大有加一味能善一剂之功。可谓画龙点睛之 处。逍遥散为何用少量煨姜?因脾为湿土,肝郁必侮脾,脾土失运则湿聚,故以煨姜温中燥湿。古人制方思虑入微,用心良苦之处,吾辈应于发扬光大。因黧黑斑多 肝郁血滞,久治不愈,考虑久病入络,故合用“大黄庶虫丸”,大黄庶虫丸汇集虫药,除络中死血,本治面目黯黑,肌肤甲错,乃有重药轻投,缓缓斡旋,虽不用 补,不啻是补,虽不大清,不啻是清之功,仲圣有缓中补虚之说。颜面为肝、脾、肾经络循行汇集之地,尤以颧、颊、前额或鼻部出现黯黑、黧黑斑、,或红斑、血 丝缕缕,均与肝、脾、肾络脉瘀结有关,相似于肌肤甲错,只是程度部位不同,故笔者每以“大黄庶虫丸”合逍遥散而收到著效。只是今之市售大黄庶虫丸价格昂 贵,真假能分,值得提示。中医用药应有随遇而变的能力。  




3楼

  按: 作为现代中医,要懂得西医的检查,诊断,对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判断转归等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但决不可受西医的检查和诊断所束缚,而放弃中医的辨证论 治,许多疑难杂病西医受机械唯物论的理论体系影响,判为不治或难治。当患者正在久治难愈疑无路时,转由中医辩证论治,即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颜面黧 黑斑患者大多认为是治不愈的痼疾,殊不知祖国中医学这个国宝有神奇莫测的“法力”。治病之难,难于识病机,但审探病机宜精细,病机有微有著,著者易明,微 者难知,故应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如本文下案患者前医曾用逍遥散改汤剂服2月未见好转,笔者审方药之思路无误,据证加味后,以调整原方用药之比率,改汤为 散,收到理想之疗效,此乃知常达变,可举一反三也。久病痼疾,治在缓图,黧黑斑应理解为气血郁结较深的痼疾,形色长期改变,可谓根深蒂固,欲冀其速效,实 不可能,拟丸散缓图,简、便、廉、验,此乃祖国中医学之一大优势。本文上案乃仿吾浙名医章虚谷《医门棒喝初案虚损论》中所提的治虚损妙法;“利机枢、治虚 损”章氏根据虚损之人,气血既亏,阴阳运行不能循度的特点,据人体“清气出肝胆,资源发脾胃”的道理,强调“欲培其根本,必先利机枢”肝胆脾胃乃是关键。 笔者仿其随证设法,拟“解郁肾气散”更令仲圣肾气丸发挥治疗虚损的作用收到理想疗效,章氏之利机枢,治虚损之妙法诚非我欺也。 
 
朱良春治疗甲亢囊肿结节突眼的特色发挥  
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系例之56  
邱志济 邱江东 邱江峰(浙江省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 325200)  
   
摘 要:甲亢病机复杂,治法繁多,如何执简驭繁,对病情的多样化、多形态,配合实验室检查,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大法分辨阴虚、气阴两虚,郁火炽盛、心肝火旺、瘀 血或痰瘀互结、气滞痰湿等证型,并分别早、中、晚,即轻、中、重对证用药。如何标本兼治,或先标后本,不拘一格的治疗甲亢囊肿、结节、突眼,笔者仿吾师朱 良春先生内外同治之法,创用丸散剂型配合汤方并外治膏药,历年使用,疗效卓著,今公之于世,愿与同道桔泉同饮。  
关键词 :甲亢囊肿、结节、突眼、甲亢益气养阴汤、化结消囊散、舒肺达肝平突汤、朱良春、邱志济  
  “甲亢”属中医瘿瘤合并中消证范畴,有称“瘿瘤中消症”。西药抗甲状腺之类药,或“放疗”和外科手术等疗法多有副作用或留有瘢痕,且间有复发的事实,令患 者对中医药的标本同治,根绝复发更有信心。中医免疫学认为,甲亢病人属肝肾阴虚致机体阴阳失衡。从调正阴阳平衡着手,即燮理阴阳治甲亢囊肿、结节、突眼是 吾师朱良春先生之特色,笔者仿朱师之法,创丸散汤方并外用膏药合治,颇能提高疗效,现略谈体会如下:  
1、甲亢治脾甘温拟,阳生阴长平阴阳  
  甲亢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正气衰竭,脾中元气下陷,肾水不足,阴火上乘。盖水不足则火旺,火旺则伤气,即“壮火食气”;火旺亦伤阴,甲亢患者的火旺多损及心、 肝、胃三脏,心火旺则心悸、善忘;肝火旺则急躁、手颤;胃火旺则消谷易饥。临床又见甲亢患者多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此乃阴损及阳的主要表现。脾阳虚则运化 失司,因而纳谷不化,大便溏薄;气阳虚则表气不固、营卫不充,故常见汗多,甲亢患者早中期多有此证;脾阳虚则易生痰湿,湿痰上逆,或痰火上逆于颈,则成甲 状腺囊肿或结节。如郁火炽盛气阴大伤,痰火上逆于双目则出现突眼。乃有阴阳离决之势。吾师治疗甲亢早中期特别注重补气,以补益气阳,甘温健脾建中着手,达 到阳生阴长,阴复火平的目的。笔者仿师法自拟“甲亢益气养阴汤”:(生黄芪、生白芍、肉桂、炙甘草、太子参、仙灵脾、怀山药、制香附、射干、夏枯草),而 重用黄芪,不但加快改善临床诸证状,而对降低血清T3、T4的含量和改善亢进的甲状腺功能均有较好效果。甲亢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功能有关,据报导现已证实甲 亢是由人体血液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造成的一种综合征。其典型的病变为高代谢、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囊肿结节、突眼、及神经、心血管、胃肠等系统受害。常见 证有:发热、多汗、多食易饥、便溏次多、胸闷、气短、怕热、疲倦、颈囊肿、烦躁手颤、消瘦、失眠、突眼等。  




4楼


  实 践证明益气养阴法能调整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调整脏腑阴阳的平衡。中医的益气养阴大法,本是一种燮理阴阳的独特妙法,不但对治疗甲亢有显著的确切疗效,笔 者用此法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尤其是治疗乙肝、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取得重大突破,不但治愈率高,且愈后不复发。益气养阴法是中医学“阳生阴长”平衡阴 阳的治本之法。甲亢治脾重用黄芪亦是甘温之法,盖脾阳耗损,必有阴火作乱,既不能妄投辛热助阴火上炎,又不能滥用苦寒致清阳下陷,唯东垣甘温法佐用甘寒降 火,酸甘固阴确为上策。《溯洄集·内伤余议》云:“然温药之补元气泻火邪者,亦惟气温而味甘者斯可矣。盖温能益气,甘能助脾而缓火,故元气复而火邪熄 也。”“虚得补而热收”是用治甲亢见有中消证者之用药启迪也,笔者曾治施姓少妇,一年前发现甲状腺颈两侧囊肿,作同位素扫描显示双侧甲状腺有结节,B超检 查两侧甲状腺囊肿均0.8cmX1.2cmX0.9cm,经中西医治疗一年少效,一月前乏力、心悸、自汗加剧。患者自述一年来,神疲乏力、气促汗多、口干 咽燥、五心烦热,虽多食善饥,反见形体渐渐消瘦,时有心悸、急躁、善忘、手颤之感,大便溏薄,日行数次,舌红少苔,脉显虚数。证属脾气下陷,阴火上乘,法 拟甘温益气佑以甘寒降火,方用自拟“甲亢益气养阴汤”加减,药用:生黄芪、怀山药各30g、太子参、炒白芍、炒白术、制香附各12g、淫羊藿、射干各 15g,夏枯草25g、肉桂、炙甘草各3g,日一剂,水煎服。服药一月,诸证大减,精神大振,原方培黄芪量为50g,加六神曲10g,续服15剂,诸证基 本消失,唯结节、囊肿未平,转投“化结消囊散”药用:白头翁、射干、荔枝核、制香附、胆南星、制旱半夏、制首乌共碾为散,目服量15g,分3次用生黄芪 30g、大红枣6枚煎送散药,守服3月结节囊肿全消,随访3年,未见复发。  
  
  “甲亢益气养阴汤”乃融黄芪建中汤、玉屏风 散、培补肾阳汤(朱师方)及甲亢专药对子:香附、射干、夏枯草于一炉,方中有黄芪、白术补中益气实表,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燮理阴阳,共奏升举脾中 元气下陷之功。且鼓荡脾肾阳气,令升降复位,枢机得转。方用怀山药、太子参滋养之中,又有甘寒降火之功,二药气阴两补,充脾阴益肺气,固肾精、涩元阳、敛 白带、止泻泄。方中白芍药、甘草敛阴和阳,酸甘固阴,少量肉桂以引火归元。笔者历年来喜用香附、射干、夏枯草三味为甲亢病治疗首选专药,亦称三联对子药, 功能疏肝解郁,行气化痰,散结消肿。此方气阴两补,平衡阴阳,疏肝解郁,行气化痰、消肿散结,可谓面面兼顾。故每取佳效。汤药缓解症状后转投“化结消囊 散”善后,以图根治,散剂所选诸药之配伍比率,亦要据证增减,决非等量定型,才能适用甲亢病情多种复杂症状的治疗。  
  随证加减是中医临 床的科学准则,是辨证论治的必要手段,汤剂和散剂均是活的剂型,可灵活加减,如肝肾虚损甚者加杞子、山茱萸,肝郁化火者加郁金、炒栀子,疲乏甚者加白人参 或加紫河车。偏湿热证见苔黄腻或大便不爽者加萆解、蚕砂,五心烦热者加天麦冬、玄参、地骨皮。甲亢病的早期多以阴亏较轻,火旺偏重为主证,中期多以阴虚与 湿、痰、瘀、火共见为主证,晚期则以气阴两虚为主证,并兼见湿、痰、瘀、火。临床证见火旺、气郁、痰阻为主证者病情较轻,如证见气阴大伤,郁火炽盛,阴阳 离决之象则病情较重。甲亢病机复杂,症状多不典型,中医辨证的同时应重视实验室检查的各种有关数据和B超、扫描的诊断,善于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标本兼治, 不拘一格,才能提高疗效。  
2、甲亢突眼郁火虚、舒肺达肝汤散予  
 甲亢突眼,多数患者在肝郁化火炽盛时出现,亦有在甲亢被 控制缓解后,甲状腺功能正常或减退时出现,西医认为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西医常用免疫抑制剂或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药治疗,疗效多不理 想,且有副作用。吾师朱良春先生亦用舒肺达肝、平衡阴阳,先标后本之法治疗甲亢突眼多收著效,笔者仿师法自拟“舒肺达肝平突汤”,药用:生黄芪、北沙参、 枇杷叶、浙贝母、川栋子、生白芍、生甘草、制香附、射干、夏枯草、鹿角霜、云母石。历年使用颇有理想效果,对证见郁火炽盛,西医诊为甲亢恶性突眼者,首投 大剂白虎汤,见便秘者合大承气汤加味,釜底抽薪,折其火炽,继用“舒肺达肝平突汤”加减守服,亦收佳效。气郁诸病,以肝郁不达者为多,肝郁不达,又以肺气 不畅为多。肺气虚则肺郁不达,肝气的条达,必先舒肺、补肺。舒肺才能达肝,补肺才能制肝。所拟“舒肺达肝平突汤”,中生黄芪、北沙参合用,此甘温合用甘 凉,一补肺气,一补肺阴,温凉相佐,阴阳调和,补而不壅,杷叶、贝母清肺凉肝、舒肺达郁,炒川栋子泻火清肝,除湿热降郁火,白芍合甘草敛阴和阳,浙贝母合 射干、夏枯草清囊肿、散结节,乃因三药均能软坚散结,分化痰瘀。香附解郁,鹿角霜、云母石安五脏、补任督、坚肌肉、益肾精,诸药共奏舒肺达肝平突之功 效。  




5楼


  医 者要知甲亢突眼之机理,中医认为突眼之因和冲、任、督脉有密切关联,督脉“上颐环唇而入于目之内眦”,任脉“循面入目,至两目下中央”,冲脉出鼻上窍,脉 气上贯巅顶,故知冲、任、督三脉都绕于目,目得养于精血,津液而能视,所谓“渗诸阳、灌诸精”。甲亢患者因本虚,冲、任、督脉失养 而虚衰,精血、津液不 能渗灌眼目,眼系失养故睑隙增宽,目失所养,或阴火作乱,故致眼球突出,多先见眼球内外聚合差、上下视物均受影响等证。笔者曾治曹姓妇,37岁,西医诊为 甲亢恶性突眼者。因失眠,羞明伴发热、易饥、眼球突出、住入某大医院治疗一月,中西药合用少效,自动出院,就诊笔者,来诊时证见双眼高度向前突出约20毫 米,眼睑内陷,不能闭合,眼球肿大,球结膜充血,水肿,下缘下垂,角膜脓样结痂,目珠不能转动,伴有口燥咽干,口渴欲饮,易饥多食,腹胀便结,苔黄无津, 脉象洪数,证属邪热,痰浊壅阻脏腑,法拟泻热通腑先治其标,方用白虎汤合大承气汤加减,药用:生石膏100g、知母18g、生甘草6g、生大黄、芒硝 (冲)各12g、厚朴、炒枳壳各10g,水煎服,日一剂,药服2剂,腑气通、热势析,诸证好转,苔转白润津复,脉转细数,转投自拟“舒肺达肝平突汤”,药 用:生黄芪、北沙参、炒川栋子、夏枯草、云母石各30g、枇杷叶、浙贝、射干、生白芍各15g、制香附12g、甘草6g、知母18g,日一剂,水煎服。随 证守方稍有出入,服汤药一月,诸证好转,眼球渐见回缩,白睛水肿渐见消退。上方改为散剂,日服35g,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患者守服散剂6个月,眼球基本 回缩,视力恢复,再属减量守服一段时间,于以巩固,追访5年无复发。  
按:如何应对疑难杂病?笔者所著于今年5月出版的新作《朱良春杂病廉验 特色发挥》一书中,从多方面作了阐述,目的是抛砖引玉,笔者体会,多读书,多实践是治疗疑难杂病的首要方法,多读书可从古今众多医家治验中得到灵感,仅凭 个人或家传、师传、或常规的方药,几尺枯肠,是少有灵感的。必须不囿于西医诊断的病名,病理,病因,真正做到治咳嗽不必泥于咳嗽,治失眠不可泥于失眠,治 头痛不应泥于头痛……。“见痰休治痰”,“出血不止血”,才是正真的辨证论治。如治疗甲亢囊肿、结节、突眼,如囿于西医的缺典之说,动即滥用海藻、昆布、 黄药子,殊不知此类药大寒伤脾败胃,久用非但对脾胃虚寒者无效,反会加重病情,使甲状腺腺体变小变硬,又有囿于中医用药之惯律,凡甲状腺囊肿,结节或妇科 肿瘤,必须用穿山甲一药,致使穿山甲药价一升再升,也许不久的一天出现似冬虫夏草的天价。笔者则不然,历年来笔者治疗甲亢囊肿、结节,及各种妇科肿瘤,均 不用穿山甲亦收到比穿山甲更好的疗效。当今有治疗乙型肝炎或早期肝硬化,非清热解毒不过瘾,甚至在清热解毒的死胡同里转了几十年还不能自拔,这亦是囿于西 医的病名、病理、病因之故,笔者自1993年走出清热解毒治乙肝的死胡同后,创平调阴阳治乙肝之法,历年来疗效卓著,愈病者众多,与广告治乙肝者不可同日 而语,种种事实说明治疗疑难病证,全靠多读书,多实践,临床才有一种特殊的灵感。 
 
朱良春治疗肝病顽固胁痛的廉验特色发挥  
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系例之57  
邱志济 邱江东 邱江峰(浙江省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 325200)  
摘 要:肝病胁痛的治疗说易亦难,历代医家各有千秋,吾师朱良春教授有其特色,笔者仿吾师严于辨证,精于用药之特色,临床治疗各种肝病(包括肝癌)胁痛,历年 来均收廉验之效。中医方书浩如烟海,雷丰《时病论》云:“甚矣!医道之难也。”陈修园则著《医学实在易》。如何面对难与易?笔者认为如能明彻辨证,则登中 医之堂室也,中医之疗效,多在于辨证的本领,而辨证的本领赖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心悟,才能有选方用药的灵感。清代医家徐大椿之辨证用药“无一病不穷究其 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当为后世之楷模。吾遵师训,每重辨证,凡遇疑难杂病,均注重寻根探源,索隐无遗,用药随机应变,力求继承中有 所创新,今略谈体会,旨在杏苑共兴。  




6楼


关键词:肝病胁痛、加味补中益气汤、邓老验方、滑氏补肝散、朱良春、邱志济  
  肝 主疏泄,肝为气血调节之枢,本节所言肝病胁痛包括西说的各种肝炎,肝纤维化、早中期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其表现在右侧或左右两侧的胁痛症。肝之气血, 循经脉而行于左右两胁,《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故肝脏患病,包括气滞、血瘀、占位、肿瘤,致肝之经脉 气血疏泄,及调节气血的络道受阻,实则不通多掣痛、窜痛、剧痛、攻痛、胀痛、刺痛,虚则不荣多隐痛、痞痛,严用和云:“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 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痛。”胁痛之辨证,当以证状、体征、舌脉分别湿热浊邪阻络、肝火攻冲、气滞血瘀、痰湿壅阻、肝阴虚损、脾气下陷(阴损 及阳)等症型,此外胆胀胁痛,陈发性加剧,伴畏寒发热之急性胆囊炎及胆虚胁痛之慢性胆囊炎乃已在笔者新著《朱良春杂病廉验特色发挥》一书中详述,今选谈治 疗顽固胁痛之选方用药发挥和心得如下:  
1、占位积聚肝胁痛、扶土抑木辅微攻  
 笔者临床,历年来所遇肝病积聚症,B超诊为 占位,并B超显视肝内光点回声增强、增粗、血管网络不清之早中期肝硬化胁痛久治不愈者。及肝癌胁痛较剧,诸药无效者,均以补益为主,攻邪为辅之治疗大法。 阴损及阳,脾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灵活化裁,多取著效,此乃肝病“实脾之法”,亦取扶土抑木之意,调和肝脾、补益气血,使正气得复,胁痛自愈。虚则当补, 瘀则当攻,但活血通络当以调气为先。实脾之法非专指甘温,当有甘温、甘寒之分,两法各有所宜。何为实脾?其临床体会一是扶土以抑木,二是降胃以开脾,胃降 则脾升,脾升则胃降,此所谓枢机之运转。补中益气汤能醒脾、运脾、扶脾、乃甘温实脾益胃之法中之代表方,此方实脾益胃以升清阳,东垣本治劳倦伤脾而立补中 益气一法,乃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因慢性肝病以正气虚为主要表现,而正虚又以脾虚或脾肾阳虚为多见,肝肾阴虚则次之,如何运用补益法治疗肝病胁 痛?乃是治疗肝病正虚邪恋导之胁痛久治不愈的关键,临床所见,占位积聚胁痛(包括早中期肝硬化或合并肝血管瘤、肝癌)多中气不足,用补中益气汤补其中气, 扶其脾土,抑其木横,疏其木郁,正合脾土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之旨,此实脾升陷之法。盖陷升而枢机运 转,气机升降复常;陷升而气血疏泄调节有序,不通不荣缓解,胁痛自愈;陷升而身热可解,自汗可止;陷升而形倦可苏,患者疑愁可解,肝气一舒,胁痛自愈。笔 者历年来用补中益气汤加鹿角霜、炒川栋子、生白芍、乌梅,或加独活少量,治疗占位积聚胁痛久治不愈者,多取速效,亦常用邓铁涛大师验方加减,药用人参(或 西洋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川萆解、乌梅、炒川栋子、生白芍、生麦芽,治胁痛较剧,寒热夹杂者亦多取著效。曾治丁男,年届天命,患乙肝肝硬化,B超 诊为肝多发性结节,锯齿状、占位、肝内光点回声增强、增粗、血管网络不清,胁痛因气急恼怒始,中西药治疗3月未愈,故患者更增疑愁,家属听某医说,占位就 是癌症,故亦惊恐非常,经亲友介绍,就诊于笔者,刻下大便秘结,右胁隐痛,时有加重,情绪欠佳,愁容满面,形倦懒言,自汗时有,舌暗紫,白薄苔,纳食尚 可,夜寐不安,脉象弦而无力,证属肝病积聚,大怒伤肝,引动宿疾,阴损及阳,脾气下陷,加上终日疑愁,思虑伤脾,忧思伤肺,当以喜胜忧,悦其情志,配合药 物治疗,遂告知患者和家属,此症B超诊为占位,决非癌症,胁痛诸证定很快缓解消失,如坚持服中药,结节并锯齿状亦会消失,患者和家属大喜。喜则心气和顺, 悲忧气郁易散。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生黄芪18g、炒白术、当归各12g、陈皮6g、升麻、柴胡、炙甘草、乌梅各5g、党参、炒川栋子、生白芍各 15g、鹿角霜30g,日一剂,水煎服。一剂药后,胁痛减,服完3剂,胁痛消失,诸证大减,去川栋子续服3剂,诸证全除,再嘱续服“消症复肝丸”(见《中 医杂志》1995年第4期拙作)2年,B超复查,肝内多发性结节、锯齿状均消失,服药期间照常工作,一切如常。  




7楼

 
  方选补中益气汤加乌梅、生白芍,取其敛肝舒脾,补肝敛肝之用,清代名医刘鸿恩指出:“盖肝最不平且不可平,乃平之不平,敛之则平。”乌梅、生白芍均在“酸 泄”、“条达”之性中寓有“通”性,与川楝子同用取“酸苦泄热”之意,以川楝子反佐甘温,泄其肝阳,并能引药入胁,消其胀痛。“酸中寓通用梅芍”,此与张 锡纯所谓“山茱萸得木气最厚,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条达故也。”其理相同。加鹿角霜之意乃取其咸温涩敛,助阳补虚,软坚散结、敛正不敛邪,且能 温煦鼓荡,温而不烈,补而能固,秘摄真元,对虚寒之胁痛,腰痛多有著效。又治一刘姓男,年届不惑,肝病多年,2月前因肝区剧痛,去沪杭大医院确诊原发性肝 癌,因此住院治疗,中西药合用2个月,胁痛仍不止,因不能承受巨额药费,经亲友介绍就诊笔者,来诊时诉发热恶寒,肝区痛剧时,注射杜冷丁等西药亦不能止 痛,且身躯转侧时即痛加剧,证见面色苍白,舌瘀紫带青,光红无苔,脉象细数,询知大便秘结,小溲短少,《沈氏尊生书》云:“治积聚者计,惟有补益攻伐相间 而进,方为正治。”遂仿邓铁涛大师“四君子加味方”之意,药用:红参、西洋参各10g(另炖汁)、云茯苓、生白术、川萆解、乌梅各15g、生甘草、炒川楝 子各30g、生大黄3g、生白芍60g,日一剂,水煎服,2剂后肝区胀痛大减,大小便畅通,再服3剂,肝区胀痛消失,去萆解、川楝子,减其诸药剂量,续服 5剂以巩固,继投“消症复肝丸”嘱守服2年,追访4年仍建在。此方乃“四君子汤”合大剂量仲景“芍药甘草汤”加乌梅、炒川楝子、川萆解、生大黄组成,大剂 量芍药甘草汤既能敛阴和阳,又能缓痉挛、止疼痛,更有利尿、通便、柔肝通络,益气和阴,解毒泄火之功,少佐生大黄以解甘草量大之壅,合“四君子汤”平调脾 胃,和解肝脾,川萆解升清而降浊,合乌梅、川楝子酸苦泄热,解毒止痛。此案舌脉,证状和上案舌脉证状之异,应作为选方用药的鉴别,上案甘温补阳为主,下案 甘缓和中敛阴和阳为主,同治积聚占位肝胁久痛不除,用药当各有妙意所在。  
2、顽固胁痛补肝散、调补肝阴用古方  
 笔者仿朱 师之法,推崇张景岳调补阴阳之旨,临床中既重补阳,又擅补阴,力求无所偏倚。实践证明治疗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乙肝、丙肝、甲肝等)以调和阴阳为治疗大 法,每收著效,历年来,经治数千例各型慢肝及各型早期肝硬化,均证明慢肝的病因病机是肝之阴阳失调、失衡。盖肝体阴而用阳,一方见肝气的郁而有余,另一方 则见肝阴的虚损,故必须重视调补肝阴,凡顽固胁痛用疏肝理气之法不效者,均可考虑用敛肝舒脾、补养肝阴之法。  
 右胁为肝之所居,左胁 亦为肝之经脉所布,肝郁和肝虚均可致胁久痛,因肝气偏盛,肝阴必亏,补阴以制阳之恰当用药不可不究,“肝欲酸”“夫肝之病,补用酸”,笔者临床喜用酸敛补 肝之品,如乌梅、山萸肉、炒枣仁、炒山楂、桑椹子、金樱子、生白芍等。但如何选用这些酸敛补肝之品?清代医家徐灵胎云:“一病必有一主方。”吾辈临床中, 应力求“一症必有一主方”。笔者喜用《血证论》中之“滑氏补肝散”(炒枣仁10g、熟地12g、白术10g、当归10g、山萸肉10g、怀山药10g、川 芎3g、木瓜3g、独活3g、五味子2g)加减化裁,治疗慢肝久病,胁肋隐痛或胀、伴有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口干便秘、纳差、失眠或多梦、腹胀腰痛、或日 晡低热、面青紫、舌红、脉弦细偏数,肝功能反复异常者,均收理想疗效,曾治马性男,38岁,自述肝病史10年,肝胁隐痛夹胀年余,肝功能检查一直异常,劳 累后,胁痛加剧,休息后好转,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阳事不举、纳食不香,夜寐不安。诊见面部两颧、鼻准部隐现血丝缕缕,形瘦面青紫,肝胁下扪及2指,脾 胁下扪及一指,肝脾质地均偏硬,B超回声增强、增粗。舌质暗红、小苔,脉弦细带涩,曾去沪杭等地多处求治,中西药屡治未效,患者忧心忡忡,情绪更低,肝气 更郁,此证显属虚痛,但证见寒热夹杂,虚中夹实,阴阳失衡,当以敛肝舒脾,补养肝阴,养血柔肝的同时兼顾健脾益胃,扶土抑肝,此所谓肝病治本之法,方选 “滑氏补肝散(汤剂)”药用:炒枣仁(捣细)、生白术、制首乌各20g、熟地、山萸肉、怀山药、当归各10g、川芎、木瓜、独活、五味子各3g,日一剂, 水煎服,服药5剂,诸证大减,续服5剂,胁痛并诸证消失,嘱其照常上班工作,续投“消症复肝丸”,服2个月,复查肝功能全部正常,再守服4个月,B超回声 全部正常,肝胁下,脾胁下均已回缩致稍有扪及,眠食精神体力一切正常。追访5年无复发。  




8楼

 
  按: 肝病的治疗,有仅守疏散一法而统治诸症者,有只顾攻伐,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者,因过用疏散攻伐(包括诸种西药抗病毒、消炎)导致变证者屡见不鲜,如胁痛、 腹胀、纳呆长期不能消除者,或久治不效者,或气短乏力,四肢疲软,逐渐消瘦者,或长期低热缠绵者等,均应反思治法和选方用药的偏颇和不求其本。肝的生理功 能,是依赖肝血的濡养,才能发挥作用,肝为刚脏,苟执疏泄攻伐之法,劫其肝阴,损其肝体,肝用即废,非柔润即致阴阳失衡,此即所谓肝功能异常的一大原因, 亦是本文中胁痛久治不愈的原因,治肝者,要知晓疏肝、实脾、养肝三大治法的阶段性,原则性。所谓阶段性,如肝病初起阶段,此时正气旺盛,肝体未损,可用疏 利攻伐之法,此其一,清热解毒之法初用有效。但为何久用相反?时医不究中医之理,自以为中西药混用为高招,治疗正虚邪恋的各型慢肝,亦动即清热解毒,中西 药合用,这是在西医抗病毒理论的死胡同里不能自拔,不懂中医的辨证施治之法,身为中医而放着中医药之廉验国宝不究,甚者反大力宣扬和使用进口的干扰素、拉 米夫定之类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天价药,自以为是,妄称停药即反跳的治标 之效,中西药混合即中西医结合,是国际最高水平,广告满天飞,致使广大肝病患者蒙受 耗费巨资的冤枉,令人可叹!!  
  所谓实脾,即用甘温或甘寒之法选药,“扶正以抑木,降胃以开脾。”复其脾主运化水湿,脾主统血,脾升胃 降之正常功能,脾失去这些功能则为虚。实脾一法,应贯穿肝病证治的始终,也是治疗肝病的关键所在,此即治肝之原则性。盖脾实则无土壅木郁之忧,脾实则气血 化源充足,肝体得其滋养而其用自调。故仲圣之“治肝先实脾”乃千古箴言也。  
  所谓补肝体亦治本之法,补肝体包括滋补肝之阴血, 调补肝 阳、肝气,肝病日久或误治,肝肾阴虚者屡见不鲜,魏玉璜之名方“一贯煎”(沙参、地、冬、归、杞、楝)既是滋补肝阴的代表方,又可化裁为甘寒实脾的代表 方,已故当代肝病大家邹良材自拟“兰豆枫楮汤”(泽兰、黑橹豆、路路通、楮实子)合用“一贯煎”“六味地黄汤”加减化裁,治疗肝病属肝肾阴虚之诸种证型, 均取佳效,即是吾辈楷模。 
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系例之五十一  
邱志济 邱江东 邱江峰(浙江省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 325200)  
摘 要:癫和痫是痰瘀迷阻精窍之病,是精神疾患。而“痰瘀”是病理物质,究其内因多由机体功能失调,气道闭塞,脏腑不和,津液凝聚或水湿停留,气化不利而成, 其外因有脑部外伤者,乃因气血瘀阻,脉络不和之故。抓住“痰瘀”两端,随证选药,往往取得较佳疗效。但必须知常知变。前贤云:“不识成法,焉有准绳”?但 拘守成法,何能治变?如何通权达变?应究前贤“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之说,本节阐述扶正祛邪、标本同治、虚实兼顾之法。既汇集前人和朱师的有关证治的 变通法则,又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条分缕析,深入研究,真正做到“治莫拘泥”。“识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乃是吾辈奋斗目标也。  
1、抓住痰气郁 治癫扶正元  
  痰 之为病,有缓慢发病者,有卒然而生者;有投剂即瘥者,有缠绵难愈者,究其病态万千,故有“怪病多属痰”之说。痰为水液所化,其性属阴,其与热合邪,或郁久 化热,亦成阳邪,故临证必须首分阴阳。阴证者乃有口干不欲饮、纳少不饥、痰粘不爽、口流涎水、喉中痰鸣、昏愦嗜睡、头昏脑胀、心中悸动、口吐白沫、便粘如 涕、眼神呆滞、面色暗晦(或眼眶周围青暗)、形体丰腴、手足作胀、皮肤油垢异常或面色光亮如涂油、舌体胖大或淡嫩、苔白厚腻、脉象滑或弦滑等证。属阳证者 证见抽搐痉挛、烦急躁动、胡言乱语、便秘口苦、两颊色红、易惊悸、不寐、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滑等证。以上辨痰之要,不必悉俱,只要见其一二,即可 考虑治痰之法。吾师朱良春教授据金元以降,张子和、朱丹溪等前贤从“痰迷心窍”论癫之说,又赞赏张景岳着眼“痰气”两字之发挥。认为治癫宜理气、解郁、化 痰。可选“顺气导痰汤”加减。自拟“加减顺气导痰汤”药用制半夏、陈皮、茯苓、白矾、郁金、石菖蒲、陈胆星、制香附、炒枳壳。病久心脾两虚者,选“养心 汤”加减。抓住痰、气、郁治疗癫证乃是朱师活用张景岳治癫之法,所拟“加减顺气导痰汤”是仿前贤之法而不拘泥其方,历年来朱师用此方愈癫疾者甚众,笔者仿 朱师之法,结合临床研究,在朱师的“加减顺气导痰汤”基础上化裁,自拟“扶正醒癫散”药由丹参、炒枣仁、柏子仁、茯苓、姜半夏、陈皮、石菖蒲、陈胆星、制 香附、炒枳壳、白矾、郁金共粉组成,(每次服6~10g,日3次,蜜水或温开水送服)历年来治疗癫证颇感应手,昔日曾治黄姓男,年届不惑,患者因车祸惊恐 加受刺激,精神失常已2年,平素忧郁不安,时有恐惧表现,精神呆滞,沉默寡言,又时言心中悸动,惊恐莫名,头昏嗜睡。言语答非所问,或低头不语,百问不 答,常瞋目而视或有冷笑、暗泣之状,甚至常有悲观自尽之语,家人见状,莫可奈何,2年来经多方求治,服中西药数百剂,症状如旧,诊见形体丰腴,面色黯晦、 眼神呆滞,皮肤油垢异常,舌胖嫩、苔白厚腻、脉象弦滑。辨证:《素问阴阳大气论》云:“怒伤肝……恐伤肾……恐为肾志,大惊辛恐、恐则精气内损,肾气受 伤……”患者因惊恐太过,气机逆乱,加上精神刺激,肝气受郁,痰气两结而发癫,张景岳认为癫症多由“痰气”而致,凡气有所逆,痰有所滞,皆能壅闭经络,阻 塞心窍而发癫,盖惊恐、郁怒、忧思导致肝木犯脾,脾失健运,痰涎内生,以致气郁痰结,当察痰察气,因其甚而先之。




9楼

笔 者据前贤及朱师理气、解郁、化痰之说综合斟酌,考前医曾多次用过豁痰开窍、镇肝熄风、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疏肝解郁、顺气导痰等法,共用过中药汤剂数百剂 (除西药之外)未效,辨属病久心脾两虚,因药不对证,更伤脾胃,故痰涎内生终不得解,前医运用上述诸法,乃均从“实”论治。张景岳指出:“忧郁病者,则全 属大虚”。设想,忧则气沉,必伤脾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必伤肝肾。故笔者自拟虚实同治,标本兼顾之“扶正醒癫散”。本案患者,经投用“扶正醒癫散” (每次10g,日3次),另嘱配合心理疏导,2周后,诸证好转,患者自说忧郁不安,时有恐惧感减少,纳食增加,家人颇感患者比前清醒多了,嘱续服“扶正醒 癫散”60天,诸证基本消失,精神状态完全恢复正常,语言礼貌一如常人。乃嘱守服此散2~3个月予以恐固。并再嘱配合心理疏导,追访2年无复发。  
 
  实 践证明,治疗癫症因忧郁过度,加之惊恐发病的患者,仅以药物治疗是不能根治的,故必须结合心理疏导,精神疗法。张景岳指出:“以情病者,非情不解;其在女 子必得愿遂而后可释,或以怒胜思未可暂解;其在男子,使非有能屈能伸,达观上智者,终不易邪也。”故治疗癫症和治疗忧郁症,深入了解患者发病之因,配合循 循善诱,说理开导之法,是提高疗效根治癫疾之万全之策。傅青主说:“饮食入胃,不变精血,反去生痰,痰迷心窍,遂成癫狂。”“扶正醒癫散”取平调脾胃之 “二陈汤”加南星、枳壳,名曰“导痰汤”。治顽痰胶固非二陈所能除者,可以理气,可以除痰。方中南星助半夏除痰,则除痰之力大,枳壳助陈皮理气,则理气之 功宏。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湿生痰,上注于肺。方中半夏、枳壳由上而导之使下,降之即所谓导之,故谓顺气导痰也。本方合用“白金丸”(白矾、郁 金)加制香附,意在利胆、舒肝、解郁又能扫荡凝结经窍之痰涎,《长沙药解》云:“矾石酸涩燥烈,最收湿气而化瘀腐,善吐下老痰宿饮、缘痰涎凝结,粘滞于上 下窍隧之间,牢不可动,矾石收罗而扫荡之”本方加菖蒲开窍化痰,用丹参、炒枣仁、柏子仁取其安神定志,养心和血,意在补虚扶正。近贤张锡纯谓“柏子仁味微 甘微辛,气香性平,能补助心气,治心虚惊悸怔忡;能涵肝木……滋肾水……且气香味甘,实能有益脾胃。”调养心脾,滋润肝肾,盖正复邪自去。痰、气、郁“三 症”分消,癫疾自能根治也。《医学集成》说:“良医用药,必如良将用兵……心有主宰而不惑,兵有纪律而不乱……虽三军之士,性情不同,而我驾驭有法,同心 克敌则一也……如人病后不服补药,营卫其无以固,元气其何以复乎?”此乃癫症久治不愈,取攻补兼施之理也。前贤谓“治病不难,贵在善后。”亦是经验之谈, 不可忽视。证有虚实之分,病有新久之别,正虚邪实之证亦多有偏重,故治法和用药亦不可一成不变,中医用“散剂”是最活的剂型,可按患者寒热虚实所偏,证状 不同,治疗过程的变化,随时增减或调整一二味药的剂量,即能平衡阴阳和寒热。且“散剂”能缓缓图功,颇合正虚邪实之难症痼疾的治疗规律。用“散剂”可节省 3~10倍药材,亦即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3~10倍,这就是中医的廉验优势。可惜这个传统优势,和时医的三规五戒格格不入。  
2、定痫拟丸散善用虫类药  
  古 今医家治疗痫证多偏用重镇之品,虽有一定疗效,但久用多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尤其对儿童患者久用多有不良反应。朱师擅用虫类药。80年代初自拟“涤痰定痫 丸”由炙全蝎、炙蜈蚣、炙僵蚕、广地龙各60g,陈胆星、川石斛、天麻、青礞石、天竺黄各45g、炒白芥子、化橘红、石菖蒲各30g,共粉碎,水泛为丸如 绿豆大,每服3~5g日2次,临床治愈者甚多。笔者仿朱师之法,历年来用“涤痰定痫丸”改“散剂”,嘱患者家属自装胶囊,每服3~5g,日2次,治疗成人 痫证发作期,屡屡应手。中医对痫证的传统治法为,发作期以熄风止痉,化痰开窍为主,缓解期(或间歇期)以扶正固本为要。但痫证的病因除脑外伤外,不越惊、 痰、火、虚、瘀、食,治疗须辨标本缓急,临床发现痫证属实者寡,属虚者多,如痫证频繁发作,更易耗伤气阴,每多导致体质的虚弱状态,此时单纯使用熄风定 痉,豁痰开窍之药,往往疗效不佳。所以笔者赞同前贤益气健脾扶正用于治疗痫证的全过程。更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实践证明痫证发作期治愈后,多因外感发热或饮 食不慎复发,此属土虚之象,故张景岳指出:“不得谓癫痫尽属实邪,而概禁补剂”,《医学入门痫》论云:“化痰必先顺气,顺气必先调中。”盖中气虚弱,脾不 运化,痰湿最易困脾;脾气失升,胃失和降,气机运行升降不利,必加重痰浊的滋生。“痫由痰致,痰自脾生”之理昭然也。张景岳治疗癫痫失志,证见真阴大损, 气不归根而时作时止,昏沉难愈者擅用“紫河车丸”(人参、当归、紫河车)治本,即是治痫重虚的明证。笔者曾自拟“药麦参蝎散”(由怀山药、生麦芽、西洋 参、紫河车、全蝎五药共粉碎组成,每服3~8g,蜜水或开水送服)治疗老年和儿童痫证多例,屡收理想效果,曾治陈姓老妇,年届天命,因周期性发痫,发时意 识全失,右半身或右上肢强直抽搐,牙关紧闭,两眼上翻,口吐白沫,每次持续2~3分钟,昏睡一小时左右,神志渐清醒后,头昏痛,周身酸软,疲乏无力。




10楼

经 大医院脑电图检查,诊为“癫痫”,2年来多方求治,服抗癫痫中西药多种,均用时有效,停药后易复发,笔者根据全身症状和舌脉互参,辨证属中气素弱,脾不运 化,饮食精微不化营血而生痰,痰湿困脾,气机不利,使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反复加重痰浊的滋生,形成恶性循环。故因虚致病,又因病致虚,是痫证久治不愈的 原因。因此必须扶正气,健脾胃,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即所谓增强免疫功能。如果只重视常规治法的镇痉、熄风、豁痰开窍,忽视提高免疫功能,则根治痫证乃永 无时日。本案患者投“药麦参蝎散”(每服5g日3次)守服2个月后,痫证发作消失,嘱患者守服一年,逐渐减量乃至间日服药,患者体质恢复较速,追访5年无 复发。“药麦参蝎散”,方简效宏,灵活变化寓于其中,山药、麦芽、西洋参益气健脾、固肾涩精、疏肝解郁,紫河车大补气血,有返本还元之功。全蝎熄风定痉, 药性较蜈蚣平和,适合老、小、弱患者通用,五药补、疏、通相伍,药性平和,调和阴阳,燮理寒热,虚实兼顾,久用无副作用,乃老、弱、小痫证患者之理想效方 也。妙在5药配伍的比率,随痫证患者的体质、病史、年龄、证状和服药后病情、体质转归而灵活调整,这是丸散亦可随证变化的巧用之法。读者大可举一反三,以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按:痫证的病因病机复杂,临床必须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分清痫证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实践证明以一方统治各型痫证疗效 往往不很满意。笔者体会癫痫无论是因虚致痫或因痫而致虚,病程迁延者多为虚实夹杂,在治疗中应不忘标本兼顾,既要注重熄风止痉以治标,又要益气健脾,固本 培元以治本。治疗中一旦取效,不可随意易药或停药,更不可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前贤张景岳不囿旧说,独抒己见,且见解精辟,足以启人心智。其治疗癫痫,主 张药宜清润,治在心肝脾肾,治虚为本,虚实兼顾,治分缓急等学术创见,值得吾辈仿效和发扬。  
朱良春用散丹汤方治疗胃脘痛的特色发挥  
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系例之54  
邱志济 邱江东 邱江峰(浙江省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门诊部 325200)  
   
摘 要:廉验效方,如用“散剂”为主,更有见效快,制剂简单,携带方便,且能随证加减的优点,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就记载了各种散 剂计50余方,宋代更加盛行用散剂代汤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散剂达3200余方。中药的成份是复杂的,有些中药的有效成份不溶于水,或难 溶于水,必须直接碾粉末吞服,通过胃液分解使其吸收,有些中药不能高温煎熬,高温煎熬易破坏有效成份,更有稀少价昂的贵重中药,散剂服用能减少药量,不致 浪费。笔者历年使用散剂 的体会,可节省3~6倍药量,散剂服用可据证选用蜂蜜水、红糖水、午时茶、白开水、黄酒、芝麻糊等调服。中药的丸散膏丹,是中医 学简便廉验的传统剂型,是中医学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低谷的传统法宝,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妙法,乃是吾国中医返朴归真之路也。  
关键词:胃脘痛、廉验效方、加减建理散、控涎丹合六君子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附子汤、朱良春、邱志济  
  治 疗胃脘痛的用药特点可以概括为温中健脾止痛、疏肝理气止痛、泄热和胃止痛、涤痰逐饮止痛、消积逐瘀止痛、活血化瘀止痛、养阴益胃止痛、化湿清热止痛、消食 导滞止痛等。诸用药思路乃针对脾胃功能的失调如:纳和运、升和降、湿和燥、尤其是和肝脏之关系最为密切。所谓胃病,是胃脘痛、上腹痞胀、泛酸、嘈杂等证的 统称,包括西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等病,历代医家治法繁多,丰富多彩,见仁见智,但后学者往往较难掌握,为使中医治疗常见病执简 驭繁,今将笔者历年应用吾师朱良春先生廉验效方治疗胃脘痛之心得体会阐述如下:  
1、虚寒胃痛建理散随证加减用经方  
 胃 痛因寒湿而发,证见口泛清涎或口粘而甜,不欲饮水或喜热饮;喜按喜温或畏寒喜暖,脘中觉冷;或痞胀、泛酸、食辛辣无忌,舌淡白而口不干,苔白腻或滑、脉濡 缓。仲景“理中丸”为平调脾胃之方,盖中气因虚寒而败坏,致使寒湿内盛,土壅木郁,气机不利,清阳不升,浊阴失降,引发胃痛,无以理之?故以干姜之辛温, 鼓舞参术之健运,行甘草之迂缓,奠定中土,恢复机能。朱师因虑虚寒并在,必须同时建中气,温中土,所拟温中补虚,祛寒止痛之法,取仲景建中、理中合方之意 加减,泛酸、吐清涎者加吴萸、半夏、煅乌贼骨或煅瓦楞、浙贝母,痛重者加香附、草果仁、甘松,每每药到痛除。历年来笔者仿其法,改汤为散,定名“加减建理 散”,药用:红参、炒苍术、干良姜、甘草、肉桂。、生白芍、生草果、制香附,共碾为散,每服6~8g,日2~3次饭前服,亦多收药到痛除之效,一般多 1~2天,胃脘痛消失,但须守服一月,方能巩固。此方益胃醒脾,而又鼓舞中气,侧重在温在补,虚寒同治,温中、建中、理中,用温补扶其中气,使气机升降、 三焦气化得以调整,则寒祛、胃和、清升浊降、胃痛自除。方中草果仁辛温入脾胃经,更助“建理散”燥湿除寒,治脘腹冷痛尤有著效,且能祛太阴独胜之寒,脾胃 虚弱或虚寒,多见消化不良症状,稍有饮食不当或饭食稍饱,即引起食滞者,据证用药的同时加草果仁可增强消食导滞的功效。




11楼

因 瓜果、冷饮、粘腻食物、补品过食(如香蕉、柿饼、鱼胶等)引发胃腹急痛者,笔者每用仲景“大黄附子细辛汤”加草果,或改“散剂”治急痛,药到痛除,不分男 女老小和虚人,这种急腹症,如用西药止痛解痉合输液,大多越治越重,痛不欲生,甚至冤走不归之路,昔日一邻居老妪,素体脾胃虚寒,但虽年老而体质尚可,一 日忽思食鱼胶炖洋参,食后当晚即发脘腹急痛,因笔者出门在外,急送某医院急诊室,按急性胃肠炎,治以消炎止痛合输液,据家属诉说,越治越痛,痛不可忍,直 至休克,冤走不归之路,故录此顺作医患者引以为鉴。此粘腻与寒邪凝结痼闭之证,苟非温药,何以消阴霾而开坚结,大黄附子汤温消而从内解,泻中兼启肾家之真 阳,是治疗寒凝急腹痛证之救命神方也。  
   脾胃虚寒性胃脘痛临床最为常见,多反复发作,临床用仲圣之建理汤加减疗效欠佳或无效者有之, 历年来笔者曾遇多例用建理汤加减无效者,如治曾姓中年妇女,脾胃虚寒,喜食辛辣、胃痛常发,每发急痛剧烈,甚至痛致打滚,证见:吐清涎、舌淡胖、白滑苔、 脉濡缓,三年来均用西药胃得宁、普鲁笨辛、阿托品等可解痉止痛,此次痛发更甚,注射吗啡、阿托品亦不能缓解,笔者按虚寒论治,投“加减建理散”,服5天仅 见少效,且有药后口鼻干燥和大便转干结等象,故思及“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的特性”,因此例患者数年来反复发作胃痛,中西药叠进,香燥之品伤及胃阴,故 拟借《金匮要略》“甘草粉蜜汤”合用,药用甘草60g、炒梗米粉30g、蜂蜜30g,先煎甘草10分钟去净渣,后下米粉、蜂蜜,煎一沸,待温送服,“加减 建理散”,服完一剂疼痛大减,再剂胃痛如失,继以“加减建理散”用蜜水调服善后。本方甘草能协诸药,曲尽其妙,其用量之独多,取其缓急止痛,益气补中。盖 甘以缓辛、甘以补气、甘以护胃、甘以制峻、甘调寒热、甘酸化阴。仲圣“甘草粉蜜汤”独取甘味诱虫治虫,证见虚寒吐涎,心痛。甘草、蜂蜜发挥其独特作用,古 今方剂及笔者撰写的《朱良春杂病廉验特色发挥》一书中,大剂量甘草使用得当,确有画龙点睛之妙也。  
2、积饮胃痛控涎丹、二陈六君随证抛  
  治 疗积饮胃痛,朱师历验颇多,多擅用控涎丹合二陈汤或六君子汤,其病机和见证有其特点;患者多嗜饮茶水,素体壮盛今渐变瘦其一也;胃痛夹胀坠、呕恶(恶食恶 饮),时轻时重,常用中西药叠进无效其二也;胃脘部有振水声,X线钡透有多量水饮潴留胃部其三也;证见苔白垢腻、右脉沉弦、大便多日一行其四也。控涎丹对 水饮、痰毒、恶血的排除有卓越疗效,且药价低廉,控涎丹能深入经隧曲道之处,荡涤经隧曲道中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证明,控涎丹中甘遂含有一种无水 酸,大戟含有大戟素、赝碱,均能刺激胃肠,引起蠕动亢进,产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甘遂入药自神农本草经至今2千余年,仲景之“十枣汤”、“大陷胸 汤”,张景岳之“舟车丸”,王肯堂之“甘遂散”等,用之得当,均能起沉苛痼疾,盖药过病所和微不济急,全在医者驾驭之能。临床所见积饮胃痛之症,决非一般 常用方所能胜任,朱师用控涎丹合二陈或六君子汤治积饮胃痛,乃和当代已故临床大家李克绍教授擅用“小胃丹”(芫花、甘遂、大戟、大黄、黄柏、白术)治疗痰 饮胃痛证见口干、口粘,或呕吐粘液,胃痛胀满,不能进食等症状者,或兼见胸满气粗,大便秘结者屡屡应手,其思路立法不谋而合。涤除痰饮,且是涤除经隧曲道 中陈年久积之痰饮,乃和消瘀活血理同,不单是有涤痰止痛之治标之效,且在消除痰饮、恶血等病理产物之后,也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溃疡面的愈合。但须知,治疗 痰饮痹阻的胃痛轻症,仲景之“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积实薤白桂枝汤”就有很好的疗效,可不必动用峻猛药,免有小题大作,药过病 所之嫌。笔者曾治马姓中年 男,平素有嗜茶水习惯,长年外出经商,茶杯不离身,饥饱久失常,患者胃痛时发时愈5年,中西诸多成药长带身边,近2年来胃痛加重,每发胃痛多不能外出工 作,胃脘部痛、胀、闷满,恶食恶饮、渐见消瘦,证见:舌红、苔白垢腻而燥,脉弦滑而沉,询之平卧床上翻身时即闻胃部水声响,快走时胃部亦有水声,曾钡餐造 影见胃有多量潴留液,嘱平卧触诊,手按其胃脘亦有振水声,乃确诊为积饮胃痛,投“控涎丹”每早空腹服3g,姜汤下,配合“香砂六君子汤”〈另煎服〉,2剂 后,共泻痰水物夹白冻状物,烂肉状物5次,胀痛止,手按振水声消失,嘱以香砂六君丸守服善后,并嘱戒除嗜茶习惯,追访3年无复发。  





3、胃火脘痛轻重分、泻火止痛用“泻心”  
  朱师治疗胃火内盛所引起的胃脘痛,轻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知母、竹茹(药用大黄、黄芩各6g、黄连3g、知母、竹茹各9g)。重证则用“大黄黄连泻心 汤”加生石膏、知母、银花〈或蒲公英〉,(药用大黄、黄芩各6g,黄连3g、生石膏、知母、银花各10g〈或蒲公英15g〉),此方泄热和胃,适用于胃 火、胃热引起的胃脘热痛,证有胃中灼热,舌赤脉数,时痛时止,或痛时不敢吃冷食、喝冷水,甚至痛剧时全身出汗,手足发凉,额上有汗。亦适用于肝胃郁热,火 邪犯胃,证现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用上方加吴萸、蒲公英、生白芍、生甘草,清肝泄热,和胃养阴,肝热 盛者加丹皮、炒栀各15g。大黄黄连泻心汤本治胃家实热,胃在心下,故仲圣取名“泻心汤”,历代医家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一治心火炽盛,火犯胃络、吐血、衄 血,二治误下而引起之心下痞热,三治伤寒先下后汗,致邪热内陷,而“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后人有谓治一切实热火症,高热烦躁,神昏发狂;或目赤肿 痛,吐血衄血,头痛便秘,口舌生疮;或下痢脓血及疮疡肿毒等症。临床见证有热极出现假寒的症状时,须加少许辛热药以反佐,如证状明是胃热疼痛,但患者诉说 胃脘部怕冷,不敢吃冷食、喝凉水,这种证情提示证属假寒,必须在寒凉药中加少许温药如生姜汁或走窜药,才能调和热邪对寒凉药的格拒之性。上面提及的肝胃郁 热,火邪犯胃,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症,须鉴别于胃热疼痛,有痛中兼胀连及两胁,脉象弦数的肝火犯胃症。  
  
 遇 此肝火胃痛连胁,当用“金铃子散”效果最好,汤剂:炒金铃子(川楝子)用30g以上,元胡可用20g,一剂即痛除。散剂:金铃子、元胡等量,可用 10g(每次),亦屡获佳效。先师祖章次公治胃火内盛之胃痛喜用生石膏、杏仁、元胡、银花、知母、玉竹共研细末,散剂使用,笔者试用于2例发热胃痛亦有佳 效。  
4、瘀滞胃痛用经方、活用大黄附子汤  
  胃肠道有瘀有滞,虚实、寒热夹杂,或胃、结肠道癌肿术后(瘀滞夹杂),证有胃 痛绵绵,大便不畅或便秘多日一行,朱师亦喜用仲景“大黄附子汤”,乃和当代已故临床家李克绍教授又有不谋而合的思路,笔者历年仿朱师之法,广用“大黄附子 汤”或“大黄附子细辛散”,治疗胃脘久痛、顽固便秘、急腹症、肾绞痛、高年便秘、肿瘤便秘等,颇有廉便验之优,大黄附子汤按仲景《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 食篇》原文,囿于只能治寒邪引发的胁下偏痛发热,确未领略方意,此方温下,开后人无限法门,变承气之法,不用枳朴而用细辛,取细辛之宣通之力胜于枳朴之 意,以除承气方中枳朴降破之忧,合附子启肾家之真阳,温宣而从内解,故一方兼具护正止痛、消瘀止痛、解热止痛,祛寒止痛、消食导滞止痛等功,妙在大黄、附 子、细辛三药用量的灵活变化,亦不受脉象必须沉弦或沉紧之囿,只要见大便秘结,其人不呕(呕是病机向上),便可灵活使用,确诊是寒者,附子用量 10~15g,细辛用量6~9g(要久煎),大黄用量3~5g,寒热夹杂久痛不愈者,附子用3~6g,细辛用1~2g,大黄用3~5g,偏于热者重用大黄 6~9g,此方在用量上做文章,即使是术后、产后虚人、或重病体虚甚者,大便不通,或胃腹急痛均可大胆放手使用,多收药到痛除或药到便通之效。胃痛久治不 愈者多有瘀滞,千真万确,临床所遇久痛不愈者用大黄附子汤后,泻下烂内状物,黑色粒状物,泻下白冻状或燥屎块,俾痛随泻止,即是明证,这些瘀滞物,实际是 胃肠炎症或溃疡面渗出物的积存,或运化功能受湿、积、瘀所阻,使胃未降之残渣与渗出液混合积久而成。胃肠道瘀滞形成之后,不但胃痛加剧,而因胃蠕动迟缓, 运传失时,大便干结故多便秘,或嗳气、食少、胃腹痛。  
  按:“医道在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胃痛之治,古往今来,分型复杂, 治法繁多,方药更各有千秋,但如认真探索,亦有规律可循,笔者体会活用仲景方治疗胃脘痛颇能执简驭繁,左右逢源,所谓识证,除分清寒热虚实之外,必须问明 痛在胃脘部位,或连及两胁;是喜按还是拒按;有否感觉烧灼热痛,或有无拘急、胀痛;是痛在饭前,或痛在饭后;是长年胃痛,还是季节发作等。本文还重点提到 积饮胃痛,意在提示后学者在认识普遍规律的同时,亦要知其常见病的特殊规律,寻求特殊证状之诊治之法,笔者之所以摘奇探幽,揭未传之秘,发未发之意,为医 道同仁治疗杂病难症时另辟蹊径,出奇制胜,乃扬我中医之优势也。西医认为胃痛除少数为神经官能症外,其余大多是属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胃炎或萎缩性胃 炎所引起。中医则认为其病机多为因痰、因瘀、因饮食或积饮而引发胃痛,故中医治疗胃脘痛,既有涤痰、消瘀、活血等治标之法,亦有促使炎症消散和溃疡面愈合 的祛寒、泄热、涤痰、去瘀、养胃等治本之法。廉验之究,古方今用,古方活用,弘扬国宝,吾辈之历史使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