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的数学题图片:自我意象:美好生活的关键(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4:47:33

近十年来,心理学、精神医学和医学界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革命。

有关“自我”的新理论和新概念,在临床心理学家、实用精神医学家、美容师和所谓“整形外科医生”的成果和发现中逐渐形成。这些发现提供的新方法,使人的个性、健康、甚至基本能力和才能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往日的失败变为成功。“不及格”的学生几天之内未经辅导就一下子变成“最优秀”的学生。羞怯、畏缩、内向的个性突然变得快乐和开朗。

T.F.詹姆斯1959年将许多心理学家与医学博士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

“理解自我心理学就能区别成功与失败、爱与恨、痛苦与欢乐。发现真正的自我,能挽救濒临破裂的婚姻,能重振一噘不振的事业,能改造‘个性失败’的牺牲者。另一方面,发现真正的自我,可以决定你保持自由还是屈就顺从。”

 

                       美好生活的关键

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是“自我意象”。不管我们认识与否,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幅心理的蓝图或者说自我的肖像。它对于我们意识的专注来讲也许是模糊或者混乱的。事实上,也许它根本无法有意识地进行认识。但它却是存在的,既完整又详细。这一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的自我信念上。但是,绝大部分自我信念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的屈辱与胜利、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特别是根据童年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根据这一切,我们在心理造成了一个“自我(或者一幅自我的肖像)。”就我们自己来说,一旦某种与自己有关的思想或信念进入这幅肖像,它就会变成“真实的”。我们不会去怀疑它的可靠性,只会根据它去活动,就象它的确是真实的一样。

这一自我意象之所以能成为开户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是因为两个重大的发现:

(一)   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

简而言之,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你就按那种人行事;而且,即使你做了一切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你有意志力,你也根本不能有别的行为。把自己想象成“失败型的人”,就会想尽办法失败,尽管他有良好的愿望,有意志力,甚至机遇也完全对他有利。把自己想象为不公正的牺牲品,认为“注定要受苦”的人会不断地寻找各种环境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或者一个基础,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举例来说:一个孩子要把自己看成“不及格型”学生或者“算术上不开窍”的学生,就总会在自己的成绩单上找到证据。一个自以为没人喜欢的女孩子会发现自己在舞会总是没有人理睬。别人的排斥完全是她自己造成的:她那种愁眉苦脸、低三下四的态度,急于取悦于人的焦虑,或者对周围的人的下意识的敌意,都会把她本来能迷住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一个推销员或者商人抱有同样的态度,他也会发现自己的实际经验能够“证明”他的自我意象是正确的。

由于有这种客观的“证据”,很少有人会发现问题出在他的自我意象或者自我评价上。可是我们后面将会看到:一旦说服他们改变自我意象,学生的成绩和推销员的收入就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

(二)   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无数病历说明, 一个人不论年纪大小,都来得及改变他的自我意象,并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一个人难于改变他的习惯、个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自我的圆周上而不是圆心上。很多患者对我这样说过:“你说的‘积极思维’我已经尝试过了,但它对我不起作用。”然而,进一步追问就不难发觉,这些人运用或者试图运用“积极思维”,要改变的是特定的外在环境或者特定的习惯或者性格缺陷,却从来没有想到改变造成这些状况的自我认识。

已故的普莱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象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他在这个问题上做过最早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实验。雷奇认为个性是“一套思想体系”,思想与思想之间必须一致。同这个体系不一致的思想受到排斥,“不被相信”,也不能引导人的行为;与这个体系一致的思想则被采纳。这套思想的中心——也就是它的基石——就是个人的自我理想“,即自我意象,或者他的自我观念。雷奇是一个教师,他有机会利用几千个学生来验证他的理论。

雷奇的理论认为:如果某学生学习某科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从学生的眼光看)他不适于学习这门学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改变学生这种观点体现的自我观念,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相应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这种理论得到了验证。一个学生在一百个单词中拼错了五十五个,而且很多课程都不及格,所以丧失了一年的学分;但第二年各科成绩平均九十一分,成为全校拼写最优秀的学生。另一个男孩因为成绩太差被迫退学,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却成为全优生。一个姑娘拉丁文考试四次不及格,同学校的辅导员谈过三次话后,以八十四分的成绩通过了。一位男生被一个考核机构断定为“英语能力欠缺”,却在第二年荣获学校文学奖的提名。

这些学生的问题不在于他们迟钝或基本能力的缺乏,而在于他们的自我想象不恰当。他们“确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不是说“我考试失败了”,而是认为“我是个失败者”;不是说“我这门不及格”,而是说“我是个不及格的学生”。

我自己的档案中也有不少有说服力的案例:有的人特别怕见生人,过去很少出房门,现在却以公开演讲为生;有一位推销员曾认为自己“不是搞推销的材料”而写了辞职信,六个月之后却成为一百位推销员中的佼佼者;一位牧师因为“神经紧张”承受不了每周一次布道的压力而考虑过退休,现在除了每周布道一次外,平均还有三次“外出约谈”,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作“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