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伏是不是碘酒:硬件资料与知识大全(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9:52:50

三十六:SCSI硬盘的关键技术点详解

 

 

中高端服务器普遍采用的就是SCSI硬盘了,SCSI硬盘最直观的优点就是快速、稳定,与PATA和SATA相比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过既然是企业级产品,那么价格自然也便宜不了,从而把相当一部分用户拒之门外。

 

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高端市场上开始出现更高转速的SATA硬盘,不过从百万小时无故障运行性能方面讲,SCSI还是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对企业级应用来说,SCSI硬盘仍然是最合适的选择。

 

  什么是SCSI硬盘?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种专门为小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存储单元接口模式,可以对计算机中的多个设备进行动态分工操作,对于系统同时要求的多个任务可以灵活机动的适当分配,动态完成。

 

  SCSI规范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第六代技术了,从刚创建时候的SCSI(8bit)、Wide SCSI(8bit)、Ultra Wide SCSI(8bit/16bit)、Ultra Wide SCSI 2(16bit)、Ultra 160 SCSI(16bit)到今天的Ultra 320 SCSI,速度从1.2MB/s到现在的320MB/s有了质的飞跃。目前的主流SCSI硬盘都采用了Ultra 320 SCSI接口,能提供320MB/s的接口传输速度。

 

  SCSI硬盘的优点:

 

  1.SCSI可支持多个设备,如ultra 320的单通道可以接15个硬盘,双通道可接30个SCSI设备。也就是说,所有的设备只需占用一个irq(中断请求)。

 

  2.SCSI还允许在对一个设备传输数据的同时,另一个设备对其进行数据查找,这就可以在多任务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 NT中获得更高的性能。

 

  3.SCSI设备的CPU占用率极低,确实在多任务系统中占有着明显的优势。由于SCSI卡本身带有处理器,可处理一切SCSI设备的 数据,在工作时主机CPU只要向SCSI卡发出工作指令,SCSI卡就会自己进行工作,工作结束后返回工作结果给CPU。

 

  4.SCSI设备还具有智能化,SCSI卡自己可对CPU指令进行排队,这样就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多任务时硬盘会在当前磁头位置,将邻近的任务先完成,再逐一进行处理。

 

  SCSI硬盘接口方式:

 

  目前SCSI主流的接口方式有两种,68针和80针(早期还有50针接口)。两者之间主要是市场定位不同,68针针对一般用户,80针则支持热插拔功能,面向更高级的磁盘应用。两者在单盘性能上没有区别。支持热拔插技术的 叫SCA2接口(80-pin),与SCSI背板配合使用,就可以轻松实现硬盘的热拔插,目前在工作组和部门级服务器中,热插拔功能几乎是必备的。

 

  另外,在高端的服务器/工作站硬盘中,还会采用光纤通道作为SCSI硬盘接口。光纤通道是高性能的连接标准,用于服务器、海量存储子网络、外设间通过集线器、交换机和点对点连接进行双向、串行数据通讯。对于需要有效地在服务器和存储介质之间传输大量资料而言,光纤通道提供远程连接和高速带宽。它是适于存储局域网、集群计算机和其它资料密集计算设施的理想技术。其接口传输速度分为1GB和2GB等等。

 

  现在服务器上主流的SCSI硬盘有73GB和146GB两种,都是万转产品,更高端的还有1万5千转的SCSI硬盘,性能更高,不过价格也更贵。

 

三十七:SCSI RAID与IDE RAID性能对比说明

 

 

IDE RAID 如今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 这主要归功于它的整体价格要比SCSI配置低的多。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在当今的技术中, IDE RAID阵列对许多商业应用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是它的价格却要比远远低于SCSI。

 

  SCSI RAID在性能上有绝对突出的优势,当然售价也高。因此到底使用那种磁盘阵列技术,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来决定:可靠性,性能以及费用。

 

  通常而言, 如果你减少RAID的投资,那么这也潜在的降低了RAID的可靠性和性能。如果费用对于你来说是 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那么IDE RAID应该是你最佳的解决方案。一旦你决定使用RAID阵列解决方案,那么在购买设备之前,你必须经过慎重的考虑。

 

  目前大部分的PC机使用IDE磁盘驱动器,因为IDE售价便宜,而且 能够在PC机上很好的工作。然而对于RAID磁盘阵列来说,它主要用于对提供的信息进行保护, 并且能够告诉对磁盘进行数据读写,因此它常常使用在工作站或者服务器上,PC机上很少使用 RAID阵列技术。

 

  所以到底 采用那种RAID阵列设备,你必须对使用的环境和应用需求进行认真仔细的考虑。以下的例子应该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如果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可以把你从A地带到B地,其中一些交通工具提供更快的速度,而另一些更 可靠的安全性。如果AB两地相距100公里,那么你决不会因为自行车售价便宜,而每天花费十 几小时穿梭于两地之间;同样,如果AB两地只有不到1公里,你也绝对不会因为富有,而使用喷气飞机,每天花费大量的起飞,降落的时间。

 

  IDE RAID和SCSI RAID就是上述两种不同的交通工具,IDE比SCSI便宜,而SCSI比IDE能够更好的保护数据,你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可靠性

 

  众所周知,每一个磁盘驱动器都可以 连续工作1百万个小时而不出错。其中连续工作的1百万小时就是我们说得MTBF(平均错误时间 ),它是用来衡量磁盘性能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对于相同类型的磁盘驱动器(例如都是IDE或者 都SCSI),我们可以完全用MTBF来衡量它们之间的性能优劣。

 

  但是IDE和SCSI并不是同一规格的磁盘驱动器,MTBF的可比 性就不一定可靠。通常我们也可以使用平均工作时间和访问比率来衡量磁盘驱动器的性能。对 于IDE磁盘,一般每天平均工作11小时,平均每天有132分钟的读写时间;而SCSI磁盘可以连续 24小时工作,并且平均每天有432分钟的读写时间。

 

  上述的数据清楚的告诉我们SCSI的可靠性要比IDE高的多。对于 RAID磁盘阵列来说,SCSI的可靠性也要高于IDE。

SCSI IDE

MTBF 1,000,000小时 800,000小时

每月工作时间 732小时(24小时/天) 333小时(11小时/天)

访问比率 30% 20%

 

  性能

 

  对于大型工作站和服务器应用而言,性能是除了安全性之外另一 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磁盘性能好坏的评定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物理接口/协议和机械制动原理。

 

  物理接口/协议:

 

  嵌入智能:IDE和SCSI都有内 建的控制芯片。但是IDE内建的控制芯片只包括一些基本的操作功能,因为IDE驱动器主要针对 桌面PC,而桌面PC最大的特点就是通常只有单块CPU和单一品牌的内存,通常处于单用户环境 ,因此IDE 控制芯片可以加入部分处理指令,方便应用程序对磁盘的控制,但是大部分的磁盘 操作都需CPU配合处理。

 

  而 SCSI控制芯片除了一些基本的指令外,还包括一些复杂的指令集。因为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的 SCSI,通常是处于一个多用户环境,处理器也有多个,因此SCSI大部分的操作都独立于CPU。

 

  SCSI驱动器独立于CPU的控制 ,可以对大量数据提供高速传输速率,并且不占用CPU的处理时间。这就意味着,如果是SCSI RAID磁盘阵列的话,对数据的接受,分卷和组装完全由SCSI磁盘控制器来完成,几乎无需CPU 处理;而IDE RAID的解决方案中,数据的接受,分卷和组装都有CPU来处理。 < /SPAN>

 

  命令队列:随着处理器时钟频率的提 高,CPU的处理能力要大大高于磁盘的处理能力。如果每个单位时间内,CPU都向磁盘发出一条 读写命令,那么有大量的命令不能及时处理。SCSI磁盘使用了“Tag 命令队列”技术,对于不 能及时处理的命令,都会进入“Tag命令队列”,等到磁盘空闲时再依次处理。队列最多可以容 纳256条指令;对于IDE磁盘而言,目前刚刚开始使用不成熟的“Tag命令队列”,每个队列最 大只能容纳32条指令。

 

  断 开/重接: SCSI 和 IDE磁盘驱动器都使用“并行“的系统总线,因此在系统中,每一个时刻, 只能有一个磁盘进行总线通讯。如果某个磁盘需要使用总线,那么就必须对总线发出请求;当 某个磁盘获得使用总线的权利后,那么其他磁盘就不能对总行进行访问直到原先的磁盘放弃对 总线的使用。为了提高SCSI磁盘的利用率,SCSI磁盘使用断开/重接技术,它的思想是由SCSI 控制器来对磁盘进行合理的控制。如果你想读取SCSI磁盘的某个数据区,那么当SCSI控制器收 到请求后,就会做出如下应答,一旦SCSI磁盘数据准备完毕,就会通知数据的请求者。

 

  缓存大小:一般IDE磁盘只有2MB 缓存,而SCSI磁盘至少有4MB或者8MB的缓存,这也是SCSI售价高于IDE的主要原因。

 

  总线带宽:SCSI拥有32位的通路 宽度,峰值传输速率为320MB/s;而IDE只有16位的通路宽度,100MB/s的峰值带宽。

 

 

IDE SCSI

控制器 板载集成控制器 SCSI总线适配器

总线通路宽度 16位 8位,16位,32位

总线带宽 3-100MB/s 5-320MB/s

总线带宽发展趋势

2000年 100 MB/s 160 MB/s

2001年 150 MB/s 320 MB/s

2004年 300 MB/s 640 MB/s

2007年 600 MB/s ?

最大连接设备 2个 15个

同时处理命令数量 32条 256条

 

  机械制动原理

 

  为什么SCSI的转速通常要比IDE的磁盘快呢?因为无论是SCSI, 还是IDE,磁盘的最大转速主要受限于它的机械制造结构。制造结构主要决定了磁盘的Spindle RPM和磁头的寻道时间,Spindle RPM的速度越高,那么数据能够越快的在磁盘上进行读写操作 。最新的IDE转速为7200RPM,而SCSI的10K RPM和15K PRM已经出现了有一段时间。如果把这 些转速转换成数据传输速率的话,那么7200RPM的IDE磁盘的最大传输速率为444Mbits/s,而 SCSI却达到700Mbits/s,几乎是IDE的两倍速率。

 

  下图是不同磁盘之间的比较:

磁盘 RPM 容量 平均读写时间 传输速率 缓存大小

IDE IBM 75GXP 7200 75GB 8.5ms 444Mbit/s 2MB

SCSI IBM 73LXZ 10000 73GB 7.9ms 690Mbit/s 4MB

SCSI Seagate 36LP

15000 36GB 3.6ms 700Mbit/s 8MB

 

  结论

 

如果你仔细读完本文的话,你应该了解了IDE和SCSI这两种技术 的主要差别。尽管在本文中,我们没有对价格进行过多的讨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因素 往往成为解决方案的主要评判依据。

 

尽管IDE的制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是无论在性能上还是 可靠性上,它和SCSI都有一定的差距。业界报道,最近生产出支持IDE热插拔的的PCB主板,但 是扪心自问,有多少用户敢冒着数据丢失的危险,而进行热插拔呢?

 

归根结底,IDE和SCSI本身就是定位在不同层次上的磁盘驱动器 。IDE主要针对桌面用户,而SCSI却是针对企业级的应用。随着技术的提升,IDE驱动器似乎想 通过价格和方便的RAID技术,来想跨过这个门槛的限制。但是从目前看来,有点勉为其难。虽 然价格要比SCSI RAID低30%,但是根据统计,没有多少大型企业愿意节约这30%的费用而使 用IDE RAID解决方案的。

 

对于IDE磁盘驱动器来说,IDE RAID技术本身并没有错,这也是IDE技 术成熟的表现,但是企业用户愿意这笔额外的费用获得更高的可靠性和性能。毕竟,所有的数据和信息才是是企业的生命的支柱。 

 

三十八:串口(SATA)硬盘如何使用GHOST

 

 

SATA硬盘的是否可以使用GHOST,在使用GHOST给系统做备份时,可能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用软盘或光盘启动进入系统后,当使用GHOST.EXE命令后系统黑屏,死机了。是GHOST不支持SATA设备吗?难道使用SATA硬盘后,我们就不能为系统做一个备份吗?答案是否,SATA硬盘同样可以用来克隆,但在操作上需要一点小技巧了。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何在一般情况下系统会死机。一般来讲支持SATA硬盘主板采用的都是I865PE(北桥)+ICH5R(南桥)的芯片组,但由于ICH5R南桥芯片本身的限制,在WIN9X,WINNT,DOS系统使用下,其中一组IDE通道会无法使用,这就是为何我们启动GHOST后,系统会停止响应,因为此时GHOST无法判断系统中到底那组IDE可用。知道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一般865的主板的BIOS里都提供了一个屏蔽一组IDE通道的选项,让系统还是只认到二组IDE通道,下面我按ASUS P4P800主板为例来详细说明一下操作方法:(以下方法均为光盘启动模式)

 

1、 一个SATA硬盘挂在SATA1接口,一个CDROM挂在PRIMARY IDE接口(设为主盘):

   a) 开机进入BIOS设定,在MAIN菜单中选中IDE Configuration

   b) 将Onboard IDE Operate Mode改为Compatible Mode

   c) 在[Enhanced Mode Support On]中选择[Primary P-ATA+S-ATA]

   d) 重启进入BIOS后,你会发现在MAIN菜单中只有4个IDE设备了,[Primary IDE MASTER]为[CDROM],[Primary IDE Slave]为[NONE],[Secondary IDE Master]为[IDE DISK](你的硬盘的型号),[[Secondary IDE Slave]为[NONE]

   e] 用光盘启动进入DOS后,运行GHOST就可以了

 

2、 一个SATA硬盘挂在SATA1接口,一个CDROM挂在SECONDARY IDE接口:

只要将上面第三步中的[Primary P-ATA+S-ATA]改为[Secondary P-ATA+S-ATA],就可以了,此时系统会将SATA1和SATA2设备当作[Primary IDE Master]和[Primary IDE Slave]。

 

3、 如果你使用了支持SATA的主板,但没有使用SATA设备时,有些主板BIOS还是默认打开了SATA通道的,此时要使用GHOST来备份系统也会导致黑屏,所以我们也需要在BIOS里面设置一下,来屏蔽掉SATA通道,还是在第一种情况下的第三步中,将[Primary P-ATA+S-ATA]改为[P-ATA Ports Only],此时系统将屏蔽掉SATA设备,你可以将它做为普通的没有SATA设备的主板使用了。

 

以上是本人使用SATA设备和GHOST时的一些小经验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其它型号的主板也是同样的设置,不过里面的选项可就没有ASUS的丰富了

三十九:并行与串行的争斗 网络磁盘存储技术

 

 

磁盘接口是磁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不同的磁盘接口决定着连接速度,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磁盘接口技术主要有两种,即并行和串行,按照目前的情况分析,“串行”大有取代“并行”之势。

  我们接触到的磁盘接口技术有很多,在串行技术出现之前,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ATA、SCSI和光纤通道三种,ATA磁盘多用于个人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而光纤通道只应用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

 

  ATA和SCSI分别定位于低端、高端应用领域,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并行,因为它们都按照并行的方式来传输数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并行技术的不足逐渐显现:尽管ATA和SCSI均是并行总线接口,但是它们之间却不兼容;ATA现有的传输速率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SCSI磁盘价格昂贵;传输数据和信号的总线是复用的,如果要提高传输的速率,那么传输的数据和信号往往会产生干扰,从而导致错误。

  于是串行技术应运而生,与并行技术不同,串行按照串行方式传输数据,它是一种完全崭新的总线架构。去年SATA(Serial ATA)磁盘开始大规模应用,为串行磁盘技术的革命运动拉开了序幕。同ATA和SCSI相对应的是SATA和SAS(Serial Attached SCSI)两种技术,它们克服了原先并行接口技术中的不足。串行技术提高了性能、降低了价格,还采用兼容的架构,在低端(SATA)和高端(SAS)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SATA磁盘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SAS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其标准虽在几年前就已确定,但是产品却迟迟没有面世。3月31日,迈拓公司推出SAS磁盘,串行技术正式吹响了向高端进军的号角。记者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磁盘世界将是串行一统天下。

  现在,网络存储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NAS和SAN、FC和IP之争都是细节问题,关键是大家都明白将磁盘阵列等存储设备直接连到网络上可以提高利用率和效能。不过,对于磁盘阵列内部的状况,了解和关心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但实际上,那些通常被我们当作“黑匣子”看待的钢筋铁骨,其“五脏六腑”的构造也直接影响着容量的利用率和性能的发挥。

 

  拓扑:从总线到星形

 

  近二十年来,与ATA相比,SCSI一直以高端的形象自居。然而,随着2003年Serial ATA(以下简称SATA)Ⅱ工作组先后公布属于SATA Ⅱ第二阶段的Port Multiplier(端口倍增器)和Port Selector(端口选择器)规范,并行SCSI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请注意,SCSI和并行SCSI不是一个概念,两者之间不应划等号,如果非要划一个标志的话,也应该是大于号。广义的SCSI是一大堆标准的集合,像并行SCSI接口(SCSI Parallel Interface,SPI)、光纤通道协议(Fibre Channel Protocal,FCP)和iSCSI(Internet SCSI)都包括在SCSI标准架构之中。由于最初的SCSI标准(SCSI-1和SCSI-2)确实只有并行这一种实现方式,所以不加前缀的提起SCSI通常是指并行SCSI、SATA与SAS接口。

  在串行接口大行其道的今天,并行接口的不是之处简直随便挑,譬如需要的信号线太多导致高频时信号同步困难,从而限制带宽和连接距离,换言之,就是发展空间有限。

  同样是受制于信号线过多,并行SCSI只能选择共享传输介质(线缆)的总线型拓扑结构。虽然宽(Wide,16位)SCSI理论上能够连接多达15个设备,但如果真这样做的话每个设备所能分配到的带宽将非常有限,而且总线的仲裁(避免低优先级的设备“饿死”)问题也会十分棘手。因此,实际应用中上一个16位SCSI通道(一条总线)连接的硬盘数量通常不超过4个,从而在性能和连接能力之间取得平衡。

  抛开连接器和软件协议都不兼容的表象,在功能上并行ATA可说是并行SCSI的子集——后者有的毛病前者都有,后者没有的缺点前者也有(精简所以不够完善)。线缆长度不超过半米、同一通道只能连接2个设备(且为独占式访问)、接口带宽达到133MBps就已十分勉强等都是并行ATA明显不及并行SCSI之处。

  正是由于并行ATA(Parallel ATA,以下简称PATA)更早地碰到了瓶颈,ATA率先开始了彻底放弃并行、转投串行怀抱的革命。2000年春季IDF上Intel公布了串行SATA接口的开发计划,并在2001年秋季IDF上联合APT、Dell、IBM、Seagate及Maxtor,正式发布了SATA 1.0规范。

  与连接器针脚多达40根的PATA相比,SATA仅有2对数据线(一对发送,一对接收,250mV LVD信号),加上3根地线也不过才7个接脚,连接器十分小巧,线缆也柔软易于弯曲,实现了每个设备独享全部带宽、没有总线仲裁/冲突开销的点对点连接。串行接口必备的LVDS(低电压差分信号)技术将连接距离提高了一倍,1米的长度完全能够满足PC机内存储的要求;每个端口可连接的设备数目虽然从2个减少为1个,但同样面积所能容纳的端口数量却成倍增加,何况PATA在实用中每端口连接的硬盘通常也只有1个;点对点连接构成相对先进的星形拓扑,可以显著改善并发操作能力。此外,SATA的带宽从150MBps(1.5Gbps,8b/10b编码)起步,后续将会提高到300MBps和600MBps。

  不过,SATA 1.0的先进架构只是全面超越了PATA,在并行SCSI面前却未必能占尽上风。就以连接大量设备的能力来说,一个并行SCSI端口上挂接4块硬盘很稀松平常,SATA达到同样的水准却要耗费4个主机端口。

  SATA的缔造者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在SATA Ⅱ中引入了Port Multiplier的概念。Port Multiplier的作用是把一个活动主机连接多路复用至多个设备连接,它采用4位(bit)宽度的PM端口字段,其中控制端口占用一个地址,因此最多能输出15个设备连接——与并行SCSI相当。Port Multiplier的上行端口只有1个,在带宽为150MBps的时候容易成为瓶颈,但如果上行端口支持300MBps的带宽,就与Ultra320 SCSI十分接近了。

  上述规划都很不错,可是第二端口怎么实现呢?通过将原本分离的SATA端口和电源插头相连,并将SAS第二端口设置在连接处的背侧(插座则是对侧,见图),就得到了SAS连接器。第二端口比这块跨接区域略宽,但也只有SATA端口(也即SAS第一端口)的2/3,因此其7个接脚及间距均明显变窄。与SAS插头的“铁板一块”相对应,SAS插座也“全线贯通”(SATA插座在SAS第二端口的位置有一突起),这样既可以保证SATA设备插入SAS插座,又能避免误将SAS设备插入SATA插座。

 

 

 

  换句话说,Port Multiplier本身就是星形拓扑架构的体现,对网络略知一二的朋友都明白它比总线拓扑架构更为优秀。遗憾的是,由于ATA的定位是“廉”(价)字当头,其软件(包括指令集)功能有限,Port Multiplier仅处于星形拓扑的初级阶段,只相当于一个SATA的Hub,而且还不是一个好的Hub——不允许级联。

 

  兼容:师夷长技以制夷

 

  看到SATA Ⅱ不断地扩充功能,不免让人感叹,2001年冬季Compaq、IBM、LSI Logic、Maxtor和Seagate未雨绸缪,宣布开发Serial Attached SCSI(串行连接SCSI,简称SAS)的确是明智之举。

 

  SAS吸纳了SATA的物理层(包括连接器、线缆)设计,增加了第二端口,同时还具备FC的某些特征。与SATA相比,SAS在物理架构上的增强主要包括:

  双端口 SAS的数据帧基于FCP(FC Protocol),并在外围设备端添加了第二端口支持,形成符合高可用性要求的双端口(dual port)——这一点也类似于FC。

  全双工 并行ATA和SCSI都是发送和接收共用一组数据线,因此发送和接收不能同时进行,即所谓的半双工。SATA数据线由两条传送方向相反的差分信号对(LVDS,共4根)组成,发送(Tx)和接收(Rx)各走一路,为全双工提供了物理上的可能。不过,由于ATA协议是半双工的,因此SATA在一对信号线上传送数据的同时只是用另一对信号线返回流控信息,仍然是半双工;SCSI协议则是支持全双工的,SAS通过将一路数据所需的流控信息与反向传送的数据混合在一起,从而能在同样的数据线上实现全双工。

  宽链接 物理链接是SAS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一条物理链接包括两对差分信号线(Tx和Rx,即一条SATA线缆),传输方向相反。两个SAS端口之间可以建立起由多个物理链接构成的wide link(宽链接),相应的端口也被称作wide port(宽端口),可以表示为N-wide link和N-wide port,N取值在1~4之间,代表物理链接的数量。SAS支持宽链接的主要出发点是获得成倍的带宽,而设备端双端口的设计则是为了提供冗余链路,增强可用性。

  带宽 或许是考虑到第一批SAS产品问世时SATA很可能已推出3.0Gbps的第二代规格,SAS 1.0/1.1采取了直接支持3.0Gbps并向下兼容1.5Gbps的策略。虽然某些初期原型产品的确运行在1.5Gbps,但都是在FPGA和现货供应PHY(物理层)芯片基础上开发的,目前采用完全集成3Gbps PHY芯片和ASIC设计的设备已经出现,并逐渐被业内接受。

  连接距离 为了提高连接距离,SAS发送和接收信号的电压范围都比SATA大为提高。在具体的连接距离指标上,最初宣称是10米,新的资料则是大于6米(外部线缆),似乎与信号速率从1.5Gbps提高到3.0Gbps有关。需要指出的是SAS规范里面并没有严格限定线缆长度,而是靠发送水平和接收敏感度来考察,制造商通过检测线缆特性来判定其所能达到的距离——高质量线缆可以连接得更远,当然成本也更高。

现在SAS线缆连接距离的要求已经提高到8米,通过3个扩展器(Expander)之后,SAS的连接距离能够超过32米,与Ultra160/320 SCSI的12米(15个设备)或25米(点对点)相比虽没有明显提高,但也足以应付机内存储设备连接和近距离DAS的要求了。

 

 

  上述规划都很不错,可是第二端口怎么实现呢?通过将原本分离的SATA端口和电源插头相连,并将SAS第二端口设置在连接处的背侧(插座则是对侧,见图),就得到了SAS连接器。第二端口比这块跨接区域略宽,但也只有SATA端口(也即SAS第一端口)的2/3,因此其7个接脚及间距均明显变窄。与SAS插头的“铁板一块”相对应,SAS插座也“全线贯通”(SATA插座在SAS第二端口的位置有一突起),这样既可以保证SATA设备插入SAS插座,又能避免误将SAS设备插入SATA插座。

 

  升华:交换和路由

 

  与SATA一样,SAS也可以让主机端口与设备端口点对点直接相连,但不同的是,后者从设计之初就引入了类似于Port Multiplier的中间设备,以达成大量设备连接能力并实现更为复杂的拓扑结构。

 

  这个中间设备叫做扩展器(Expander),不过与并行SCSI中的同名设备不是一个概念。如果把SATA的Port Multiplier比做Hub,那么SAS的扩展器就是交换机(Edge Expander,边沿扩展器)和路由器(Fanout Expander,扇出扩展器)。

 

  扩展器利用可多达128个的PHY(发送器和接收器各一、能够接受1个物理链接的最小单元,譬如1个4宽度端口即由4个PHY组成)连接主机/设备或其他扩展器,组成星形拓扑架构。SAS还引入了“域”的概念,扇出扩展器是SAS域的核心,一个SAS域只能有一个扇出扩展器,它可以随意连接边沿扩展器;一个边沿扩展器只能连接到一个扇出扩展器上,而在没有扇出扩展器的情况下最多仅允许两个边沿扩展器互连;在不超过数目上限的前提下,扩展器可以随意连接发起者/目标设备。也就是说,在一个SAS域中,任意两点(主机或设备)之间最多可以有3个扩展器。

 

  SAS制订初期的目标是每个扩展器可连接64个设备,一个SAS域最多4096个(64×64)设备;后来规范制订者们意识到没有必要把扩展器的端口数目限制在64个,于是便改为每个扩展器能够寻址128个PHY,整个SAS域形成一个物理连接数目可达16K(128×128=16384)的点对点交换式拓扑架构。

 

  扩展器强大的连接能力不仅是为设备数量服务的,它还可以用多达4个的物理链接组成宽链接来获得成倍的带宽。以4宽度内部串行附属连接器为例,SATA只能通过4根相互间没有逻辑联系的线缆获得4个独立的SATA链接,SAS却可以得到一个4宽度链接(在一个扩展器上)、两个2宽度链接(在两个扩展器上)、四个1宽度链接(在四个独立的扩展器或设备上),甚至还能够是一个3宽度链接和一个1宽度链接……性能与灵活度都远胜于SATA。

 

  不过,扩展器引入的复杂度也不尽是优点,譬如它将原本直接相连的两个设备分隔开就隐藏着潜在的风险。为此,SAS在链路层引入了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的概念,即在高速连接一侧(视需要)降低实际数据速率,维持扩展器吞吐量的平衡。这一功能对SAS主机控制器(3.0Gbps)通过扩展器连接SATA外围设备(1.5Gbps)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SAS主机控制器连接SATA外围设备,我们还得颇费些口舌。SAS支持3种协议,分别是串行SCSI协议(Serial SCSI Protocol,SSP),全双工,让SCSI运行在增强的SATA物理层上;串行ATA隧道协议(Serial ATA Tunneled Protocol,STP),为SATA增加多目标寻址和多发起者访问,以适应SAS环境的需要;串行管理协议(Serial Management Protocol,SMP),用于发现和管理扩展器。’

 

  扩展器把SATA的点对点连接扩展至SAS的多发起者/多目标,然而SATA协议仅支持单发起者/单目标,STP的任务就是让发起者能够通过扩展器访问SATA目标。STP在发起者与最远的、也就是连接SATA设备的扩展器端口(STP目标端口)之间建立起一条通路(隧道),传输标准的SATA 1.0帧,因此在SATA设备看来,自己连接的就是SATA主机适配器。如果发起者端口识别出与其直接相连的是一台SATA设备,则只使用SATA协议通信。

 

  那么SAS主机控制器端口怎么知道自己连接的是SATA设备还是SAS设备呢?这就要借助于带外(Out of band,OOB)信号来识别了。在连接初始化时,主机控制器端口送出OOB慢速脉冲信号,检测目标对COMSAS脉冲的响应情况——如果目标也返回COMSAS脉冲,就是SAS设备,反之即为SATA设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SAS协议中发起者和目标是对等的,外围设备也可以主动送出COMSAS脉冲,向主机适配器表明自己的身份。以硬盘为例,能否生成COMSAS脉冲即是辨别SAS与SATA的依据。

 

  STP发起者端口经过OOB协商确认与自己相连的是SATA设备后即进入SATA模式,严格遵循SATA主机适配器的行为规范。STP并不关心SATA FIS(Frame Information Structure,帧信息结构)的内容,SATA命令排队可以在FIS中传输——前提当然是STP发起者端口和SATA设备必须支持命令排队功能。

 

  传输完成后由SAS主机适配器或扩展器决定是否用STP断开与SATA设备的连接,以后需要时再重新连接。整个过程中该SATA设备始终以为自己通过正常的流控机制直接连在某个SATA主机适配器上,实际情况却是SAS主机适配器进行了SATA“翻译”工作。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这个SAS主机适配器将与使用Miniport驱动程序的SATA主机适配器一样被归类为SCSI控制器。

 

  结语:融合促进分层存储

 

  由于单端口的带宽(3.0Gbps,甚至1.5Gbps)已经能够满足硬盘的要求,SAS硬盘增加第二端口并不是为了支持宽链接(2-wide),而是通过给它们赋予不同的SAS地址(World Wide Name,WWN),让双端口分属两个(冗余的)域以防系统出现单点故障,从而提高可用性。

 

  在SAS环境中,SATA设备同样有高可用性需求,即允许两个主机适配器连接到一台SATA硬盘上,避免主机适配器成为单点故障源。与SAS的双端口不同,在任何时刻都只能由一个主机适配器独享此SATA硬盘的控制权(由系统软件检测哪个主机适配器处于“活动”状态,即不是active-active的)。这种通路切换机制由两端口到单端口的适配器(也称Port Selector——端口选择器)实现,目前Port Selector 1.0规范已经公布。

 

在任何时刻只有一个端口处于活动状态,在切换端口之前硬盘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停止(队列中无请求)。端口选择器的设计取决于子系统厂商,可以两边分别是SAS(双端口)和SATA连接器,也有可能把端口选择器放在背板上,或者干脆将其集成到硬盘上配合统一的背板连接器使用。此外,端口选择器还可以用于静态负载均衡。不过,这样一来也对该SATA硬盘的工作周期(7×24)和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SAS的整个架构,比同样以串行方式运行SCSI协议的FC-AL更为完善,有望引起高端硬盘接口一场革命。这里我们要着重指出的是SAS兼容SATA的重大意义。长期以来,高端的FC和并行SCSI接口与低端的PATA接口互不兼容,而随着近几年ILM(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概念的提出,企业级存储系统对参考数据应用的需求不断增长,PATA及其继承者SATA开始打入企业级存储市场,系统制造商希望能够通过混用高端磁盘和低端磁盘在单个存储设备内部实现分层存储,为应用提供更高的灵活性。这种混用最初是在磁盘柜级别的,即磁盘柜内部全都是一种接口的硬盘,外部统一为FC接口(如EMC CLARiiON),后来FATA(Fibre Attached Technology Adapted)的出现将混用级别推进到了单个磁盘,灵活度大为提高。

  然而,作为一种高端接口(FC)与低端盘体相结合的产物,FATA磁盘专为高低端磁盘混用而生,市场空间相对有限,成本和灵活性不会很理想。反观SAS与SATA的兼容,可谓自然而然,SATA在取代PATA之后一统低端市场,SATA硬盘随手可得,与SAS配合起来,相得益彰。

  

编看编想:谁的寿命更长?

 

  随着SAS磁盘的推出,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样,用户也就更关心哪种磁盘技术的寿命长的问题。当我们对各种磁盘技术进行比较时,用户首先关心的是它们的故障率,于是有观点认为,谁的故障率最低谁的寿命最长。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由于SAS产品刚刚推出,其各种影响力还没有展现,但是,从SATA磁盘的应用来看,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并不是更低的故障率,相反,其故障率甚至高于SCSI和光纤通道磁盘。记者认为,用户拥有RAID技术,拥有热插拔技术,它们的结合很大程度上补偿了磁盘肯定会发生的故障。另外,有些公司的特定技术(RAID 6以及类似技术)还做到了同时有两块磁盘发生故障而不丢失数据。

  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完全替代其他所以类型磁盘,但是在用户进行分层次存储选择磁盘时,用户的有些选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勿庸置疑,串行技术的优势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并且会发扬光大。

  IT经理应当了解所有这些问题,然后考虑价格、厂商因素以及其他许多问题。选择SATA或者SAS磁盘会更便宜吗?这取决于用户的需要。在大多数问题得到充分了解后,企业IT经理可以根据IT的经济性而不仅仅是技术,做出决定。

四十:大容量硬盘应用实战串串烧

 

 

硬盘越来越便宜了,尤其是大容量的硬盘,其性价比越来越突出,据笔者观察,目前250GB的硬盘单GB容量已经不足3元。面对比白菜还要便宜的硬盘,你是否心动了呢。没错,现在很多用户都在装机时选择了160GB以上的大容量硬盘,很多老用户也纷纷购买了大容量的硬盘来升级电脑存储系统。在升级大容量的硬盘当中,很多用户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些束手无策,那么接下来笔者就将电脑硬盘升级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向大家详细的做一下介绍。

一、老生常谈—解决老主板上大容量问题

  关于老主板如何上大容量硬盘这个问题也许是很多老用户经常会提到的问题,由于受到主板芯片组的困绕,导致他们不敢轻意的去购买更大容量的硬盘来升级。主要问题是主板的芯片组能不能够正确识别大容量的硬盘。

  任何一个技术人员都不可能估计今后一段时间技术的发展状况,技术发展的迅速是人们所不能预料的。就是硬盘一样,在经历了2.1GB、3.2GB、8.4GB和32GB的容量限制以后,如今的LBA逻辑块寻址模式又让我们迎来了137GB容量限制。很多用户所购买的160GB的硬盘只能显示137GB的容量,其它剩余的容量根本无法显示,主板的BIOS成为硬盘容量扩充的又一次的阻碍物,给大容量硬盘用户带来了诸多的尴尬,因此用户在升级时要格外注意了。

 要想使用137GB以上的大容量硬盘,首先我们电脑的主板必须满足三个基本的硬件条件:一是主板的南桥芯片组(磁盘控制芯片)支持LBA 48位的寻址模式,二是主板的BIOS必须地。这二个条件是必须的,几乎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如果不能满足则就说明无法使用137GB的大容量硬盘。第三是操作系统的支持,这一点比较简单,在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均提供对大容量硬盘的支持。

  支持LBA 48位寻址模式的芯片组,我们这里主要介绍最底层,也就是能够支持的最低芯片组标准,这上芯片组以上的所以主板南桥芯片全部支持。英特尔芯片组的主板从ICH南桥芯片开始,都提供了LBA 48位寻址的支持,都可以通过刷新主板的BIOS来实现对137GB以上大容量硬盘的支持。VIA从VT8233A南桥、SIS从961开始、NVIDIA的NF系列芯片组都能够很好的支持137GB以上的大容量硬盘。假如你的主板芯片组采用了以上所讲到的,且在实际使用中不能提供137GB容量以上硬盘的支持,那么完全可以通过刷新主板的BIOS来实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些朋友会说在32GB容量限制时,我们常常可以使用DM分区软件中的DDO动态驱动来解决BIOS限制,然而据笔者试用后这一方法在对137GB容量限制时并不实用,因此朋友们需要特别注意了。

  升级好主板的芯片组后,还要解决操作系统的问题。目前采用Windows 9X操作系统时无法很好的解决支持48位LBA寻址模式,因此我们还是放弃windows 9X,直接安装windows 2000+SP4或是windows XP+SP1,另外windows 2003也能提供对48位LBA寻址模式的很好支持。

二、硬盘安装有门道,合理放置很重要

  PC个人电脑硬盘目前主要有SATA与PATA两种不同接口的产品,不管是哪一种产品,其主流的转速均达到了7200RPM,相比较起以前的5400RPM的产品,性能上的提升自不必多说,但在性能提升的同时,带来的更大的发热量是有目共睹的,特别在长期工作状态下硬盘的温度是比较明显的。

要给硬盘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最重要的便是要给硬盘留有足够的空间散热,这就需要我们在安装过程中必须注意了。目前的机箱一般都留有5个3.5寸的硬盘安装位置,如果你只有一块硬盘,那么建议你安装在第三个3.5寸安装槽中,这样上面和下面分别留有两个安装位,以保证硬盘足够的散热空间。如果你有两块硬盘,那么建议你安装在第二、第三个3.5寸的安装槽中,这样硬盘与硬盘、硬盘与机箱之间都保留这足够的距离供硬盘散热。在安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在硬盘与机箱3.5寸安装槽相互接触的地方像安装CPU风扇一样加入少许的导热硅脂,这样便可以利用机箱将硬盘散发的热量及时的散发热,有助于硬盘的散热。如果是多硬盘的用户,那么你就要考虑安装硬盘支架,以解决硬盘的安装散热问题。

进入炎炎夏日后,如果你觉得有必要的话,可以为硬盘安装散热风扇辅助硬盘散热。但在选择风扇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噪音小和震动小的优质产品,切不可像选购机箱风扇一样马虎大意,因为较大的震动和嗓音会对硬盘的磁头和盘片带来伤害,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三、硬盘分区有窍门,合理分区很重要

  使用硬盘的第一步就是要对硬盘进行合理的分区。新购买的硬盘如果看成是一张白纸,我们要把他写满东西的话,那么分区就是给它规定了可以写入文章的范围,格式化则就是为电脑划分出各种方格。硬盘分区对于经常使用电脑的朋友而言是再简单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但也别小看这件事情,合理的分区不但利于文件的管理,还有利于提高硬盘的使用效率。

 

拿一块160GB的硬盘来讲,我们最佳的分区数量最好不要超过六过,160GB至300GB的硬盘一般都要将分区控制在六个以内,以方便我们的管理。在分区时一定要按照顺序为每个分区指定一个名称,如C、D、E、F、G……顺序不要打乱,以方便管理和应用,这样我们在存放不同档案和文件时才能更好的操作。

  在分区的容量上,当然不能像小硬盘那样一个分区3到4个GB大小。建议最小的分区容量也不要小于10GB。以160GB为例,一般系统盘分区在10GB就可以了,但要记得平时安装的各种大型软件或游戏要安装在其它的分区上,这样即可以减少系统盘的压力,又可以在系统崩溃以后重新系统后不用再去重装游戏或应用软件。在windows98/ME中,最大分区不要超过40GB,否则会造成使用的簇太大而浪费硬盘空间,在使用Windows 2000/XP操作系统时,分区最大容量不能超过137GB,否则极容易出现容量无法识别的现象。

  对于分区的格式,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的分配NTFS和FAT32,选用FAT32格式对系统的性能上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与DOS的兼容性较为出色,更容量管理,但有单个文件最大容量4GB的限制。NTFS格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摆脱了单个文件最大容量4GB的限制,最大容量单个文章可以达到64GB,并且NTFS格式的簇比较合理,能有效地利用磁盘的空间,不容易产生文件碎片。 因此建议两种文件格式结合使用最佳,系统分区我们可以设定为FAT32格式的,这样可以方便的被DOS和windows 98所识别,有利于出现故障时的修复。存放文件的分区就设定为NTFS格式,方便日常的管理和大文件的存放。

那么怎么样给硬盘分区才算合理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具体来安排分区的容量,如游戏用户、看影片用户和办公用户等,都有不同的分区需求。以160GB硬盘为例:

  游戏用户:一般将硬盘分为六个分区,系统C盘容量为10GB,个人文档分为D盘,占用10GB;常用的各种软件占用10GB,分为E盘;游戏安装区要设置的大一小,因为目前游戏的容量都非常大,方便安装,不妨分为80GB,设置为F盘;那么视频文件和音频文件不妨再分给40GB;最后将10GB做为重要资料的备份之用。

  影视爱好者:这部分用户当然以收集各种视频文件为重,因此也要留出一个较大的分区存放这些文件,分区规格是:系统C盘容量为10GB,个人文档分为D盘,占用10GB;常用的各种软件和游戏安装占用20GB,分为E盘;视频专区要设置的大一小,不妨分为80GB,设置为F盘;那么音频文件不妨再分给30GB;最后将10GB做为重要资料的备份之用。

  一般用户分区相对来讲就简单的多了,一般按照以下分区即可:系统C盘容量为10GB,个人文档分为D盘,占用20GB;常用的各种软件和游戏安装占用40GB,分为E盘;视频专区不妨分为40GB,设置为F盘;那么音频文件不妨再分给40GB;最后将10GB做为重要资料的备份之用。

四、硬盘供电很重要 用好电源确保硬盘延年益寿

  要是对计算机的电源使用不加重视的话,硬盘就会随时受到电源的突然袭击,从而有可能发生致命性的伤害;为了保证硬盘延年益寿,我们很有必要从计算机电源的使用着手,来妥善维护好硬盘。

供电电源要稳定

  硬盘在读写数据的过程中,要是突然遇到停电故障的话,很容易毁坏硬盘的磁头,从而有可能对硬盘造成致命性损伤,所以使用高质量、输出稳定的电源为硬盘提供工作“动力”,可以确保硬盘在持续工作时不受外界电压跳动的干扰,从而能够达到保护硬盘的目的。所以大家在挑选计算机电源时,尽量到正规销售商那里选购那些已经经过3C质量认证的品牌电源。要是硬盘所处工作环境的市电电压波动幅度比较大的话,一定要使用UPS稳压电源来为硬盘所在的计算机供电,同时尽量不要将硬盘所在计算机与微波炉或空调之类的大功率设备连接到同一个电源插座上,以尽可能地确保硬盘的输入电源处于稳定状态。此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供电电源造成的计算机故障,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我们在排查解决稀奇古怪的计算机故障时,要是无法找到切入点的话,不妨多从供电电源的稳定性方面着手,说不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开关电源要正确

  不少人在操作计算机时,一旦遇到Windows系统反应稍微迟钝一点,就不耐烦地将计算机的主机电源强行关闭掉,然后让Windows系统进行重新启动。殊不知,这种随意开关主机电源的不良习惯,会对正在处于高速读写状态的硬盘造成致命性的伤害,毕竟硬盘在高速读写操作过程中,要是突然碰上停电故障的话,硬盘上的重要数据很容易发生丢失现象,或者硬盘磁道发生物理性的伤害。尽管在Windows系统运行正常的情形下,没有人会随意地开关主机电源的,不过要是计算机遇到了视频线没有连接好、显卡松动或者内存没有插牢,而引起计算机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启动时,相信许多人都会很自然地使用频繁开关主机电源的方式来寻找计算机的故障原因。尽管这种频繁开关主机电源的操作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但因为在开机的一刹那硬盘的初始化操作才刚刚开始,硬盘的磁头当时可能正处于敏感的位置,要是此时突然关闭主机电源然后又迅速打开电源的话,那么位于硬盘敏感位置的磁头就会受到开机电源的强烈冲击,冲击次数越多的话硬盘的寿命就缩短得越快。所以,当计算机遇到无法正常启动故障需要排查解决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先将计算机的机箱打开,接着从硬盘上拔下电源线缆,如此一来不但能够缩小故障排查范围,而且还能避免硬盘受到频繁开关主机电源的冲击,从而达到保护硬盘的目的。

静电防范要谨慎

  在气候干燥的季节里,人身体上可能不知不觉就积累了不少静电,如果此时贸然地用手直接去拿硬盘而不小心碰到硬盘表面的电路板时,人身上的静电就有可能将硬盘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击穿,从而造成硬盘发生损坏故障。为了让硬盘避免人体静电的突然袭击,我们在拆装硬盘之前一定要想办法将身体上积累的大量静电释放掉,否则受到静电袭击的硬盘十有八九会被损坏。释放人体静电的有效办法就是在用手接触硬盘之前,先将手摸一下金属的自来水或煤气管道,或者接触一下金属的门窗边框;要是我们自己是一位专业的计算机维修人员,那最好戴上防静电手套来修理计算机。此外,在拆装硬盘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不穿羊毛衫这样的毛料衣服,毕竟该衣料十分容易产生静电。

使用独立电源供电

  对于移动硬盘来说,要是它的容量大于30个GB的话,我们一定要使用独立的电源为其供电,否则移动硬盘在读写数据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反应迟钝现象,严重的话能造成计算机死机故障。当然要是手头暂时没有独立电源的话,我们一旦遇到移动硬盘无法稳定工作现象时,不妨考虑换用移动硬盘USB连接线缆上的其他接口来连接计算机;例如,不少品牌的移动硬盘除了具有USB接口外,还具有PS/2接口,该接口通常需要的供电电源功率比较小,所以要是我们通过USB接口来将计算机和移动硬盘连接起来而计算机经常死机的话,就可以考虑用PS/2接口来连接计算机。此外还需要大家的是,当移动硬盘在传输大容量数据的时候,尽量将连接到计算机主板上的其他USB设备全部从计算机上拔下来,以保证移动硬盘能从主板中获得足够稳定的电源功率。 

 

 

第二部分:关于主板

 

目录:

 

主板故障与维修基础

主板特色技术汇总

计算机主机除尘及板卡维护

新手指南:主板BIOS刷新方法全收集

电脑主板生产完全解密

主板故障与维修基础

 

 

主板是电脑的关键部件,用来连接各种电脑设备,在电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主板出现故障,你的电脑就不能正常使用了。目前主板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维修主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往往需要借助专门的数字检测设备才能完成,不过掌握全面的主板维修技术,对迅速排查主板故障还是十分必要的。

一、 引起主板故障的主要原因

  如今主板所集成的组件和电路多而复杂,因此产生故障的原因也相对较多。常见主板故障很多是环境不良造成的,不过由于主板自身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故障也比较多,另外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用户人为造成的。

1、主板运行环境不良

  如果主板上布满了灰尘,可以造成信号短路等故障。如果电源损坏,或者电网电压瞬间产生尖峰脉冲,就会使主板供电插头附近的芯片损坏,从而引起主板故障;另外,静电也常造成主板上芯片(特别是CMOS芯片)被击穿,引起故障。

2、主板本身质量问题

  由于主板上的芯片和其它器件质量不好,使用时间一长器件就会老化损坏,从而导致主板故障。

3、人为故障

  热插拔硬件非常危险,许多主板故障都是热插拔引起的,最常见的就是烧毁了键盘、鼠标口,严重的还会烧毁主板。带电插拨

I/O卡,在装板卡及插头时用力不当,都可以造成对接口、芯片等的损害。

二、主板常用的检修方法

  主板故障的确定,一般通过逐步拔除或替换主板所连接的板卡(内存、显卡等),先排除这些配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后,即可把目

标锁定在主板上。实际维修时,经常使用下面列举的维修方法。

1、观察法

  检查是否有异物掉进主板的元器件之间。如果在拆装机箱时,不小心掉入的导电物卡在主板的元器件之间,就可能会导致“保护性故障”。另外,检查主板与机箱底板间是否因少装了用于支撑主板的小铜柱;是否主板安装不当或机箱变形、而使主板与机箱直接接触,使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自动切断电源供应。

  检查主板电池:如果电脑开机时不能正确找到硬盘、开机后系统时间不正确、CMOS设置不能保存时,可先检查主板CMOS跳线,将跳线改为“NORMAL”选项(一般是1-2)然后重新设置。如果不是CMOS跳线错误,就很可能是因为主板电池损坏或电池电压不足造成的,请换个主板电池试试。

  检查主板北桥芯片散热效果:有些杂牌主板将北桥芯片上的散热片省掉了,这可能会造成芯片散热效果不佳,导致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死机。遇到这样的情况,可安装自制的散热片,或加个散热效果好的机箱风扇。

  检查主板上电容:主板上的铝电解电容(一般在CPU插槽周围)内部采用了电解液,由于时间、温度、质量等方面的原因,会使它发生“老化”现象,这会导致主板抗干扰指标的下降影响机子正常工作。我们可以购买与“老化”容量相同的电容,准备好电烙铁、焊锡丝、松香后,将“老化”的替换即可。

  仔细检查主板各插头、插座是否歪斜,电阻、电容引脚是否相碰,表面是否烧焦,芯片表面是否开裂,主板上的铜箔是否烧断;

触摸一些芯片的表面,如果异常发烫,可换一块芯片试试;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借助万用表量一下。

2、除尘法

  主板的面积较大,是聚集灰尘较多的地方。灰尘很容易引发插槽与板卡接触不良,另外,主板上一些插卡、芯片采用插脚形式,也常会因为引脚氧化而接触不良。

  建议用羊毛刷轻轻刷去主板上的灰尘,一定注意不要用力过大或动作过猛,以免碰掉主板表面的贴片元件或造成元件的松动以致虚焊。注意清除CPU插槽内用于检测CPU温度、或主板上用于监控机箱内温度的热敏电阻上的灰尘,否则会造成主板对温度的识别错误,从而引发主板保护性故障。如果是插槽引脚氧化引起接触不良,可以将有硬度的白纸折好(表面光滑那面向外),插入槽

内来回擦拭;对于插卡插脚,可用橡皮擦去表面氧化层,然后重新插接。

3、检查主板是否有短路

  在加电之前应测量一下主板是否有短路,以免发生意外。判断方法是:测芯片的电源引脚与地之间的电阻。未插入电源插头时,该电阻一般应为300Ω,最低也不应低于100Ω。再测一下反向电阻值,略有差异,但不能相差过大。若正反向阻值很小或接近导通,就说明主板有短路发生。

  主板短路的原因,可能是主板上有损坏的电阻电容、或者有导电杂物,也可能是主板上有被击穿的芯片。要找出击穿的芯片,你可以将电源插上加电测量。一般测电源的+5V和+12V。当发现某一电压值偏离标准太远时,可以通过分隔法或割断某些引线、或拔下某些芯片再测电压。当割断某条引线或拔下某块芯片时,若电压变为正常,则这条引线引出的元器件或拔下来的芯片,就是

故障所在。

4、拔插交换法

  该方法可以确定故障是在主板上,还是在I/O设备上?就是将同型号插件板、或芯片相互交换,然后根据故障现象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故障所在。它主要用于易拔插的维修环境,例如内存自检出错,可交换相同的内存芯片或内存条来确定故障原因。

  操作方法:先关机,然后将插件板逐块拔出;每拔出一块板就开机观察机器运行状态,一旦拔出某块后、主板运行正常,那么

就是该插件板有故障、或相应I/O总线插槽及负载电路故障;若拔出所有插件板后,系统启动仍不正常,则故障很可能就在主板上。

5、静态/动态测量法

  静态测量法:让主板暂停在某一特写状态下,根据电路逻辑原理或芯片输出与输入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万用表或逻辑笔测量相关点电平,来分析判断故障原因。

  动态测量分析法:编制专用论断程序或人为设置正常条件,在机器运行过程中,用示波器测量观察有关组件的波形,并与正常的波形进行比较,以便判断故障部位。

  由于主板上的控制逻辑集成度越来越高,因此其逻辑正确性,已经很难通过测量来判断。建议你先判断逻辑关系简单的芯片及阻容元件,然后再将故障集中在逻辑关系难以判断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

6、程序测试法

  该法主要用于检查各种接口电路、以及具有地址参数的各种电路是否有故障,其原理就是用软件发送数据、命令,通过读线路状态及某个芯片(如寄存器)状态,来识别故障部位。

  要使用此方法,你的CPU及总线必须运行正常,能够运行有关诊断软件,能够运行安装于I/O总线插槽上的诊断卡等。你可以使用随机诊断程序、专用维修诊断卡,或者根据各种技术参数(如接口地址),自编专用诊断程序来辅助硬件维修。不过,你编写的诊断程序要严格、全面有针对性,能够让某些关键部位出现有规律的信号,能够对偶发故障进行反复测试,能够显示记录出错情况。

主板特色技术汇总

 

 

在选购主板的时候,你会考虑什么因素呢?芯片组,品牌,做工,性价比自然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一个同样非常重要的因素却往往被大家所遗忘,那就是主板所拥有的特色技术。很多人在购买主板后,就把说明书和主板光盘一扔,丝毫没有想到过那些主板厂商为我们准备的技术大餐。别小看这些技术,在某些时候,它们可是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的,让计算机的效率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就来对各个主板的特色技术做一个盘点,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发现一些自己主板的“潜能”,也希望让大家在选购的时候,可以有所参考。

 

个性化篇

在这个强调个性化的今天,你也一定希望自己的主板能处处体现出与众不同吧,OK,接着让我们看看主板厂商为我们准备了什么技术

1.个性化的开机画面

是不是对千篇一率的开机画面感到厌烦?让我们来定制属于我们的开机Logo

代表选手:MyLogo2(华硕),LogoEasyII(QDI)

候选选手:My Picture(精英),FaceWizard(技嘉),Magic Screen(磐正),Vivid BIOS(建碁)

MyLogo2是华硕主板的特色技术,它可以将开机画面替换成256色,640x480分辨率的一张图片。运行MyLogo2,首先我们需要指定BIOS文件所在目录,然后单击Next,再选择你想要拿来做开机画面的图片,MyLogo2就会自动将图片改为256色,640X480分辨率并在右边的预览窗口显示修改后的开机画面。点击Next,MyLogo2就会把选定的图片加入指定的BIOS文件,同时会把原来的BIOS文件以*.BAK格式备份在图片所在目录。在接着出现的ASUS Flash我们可以看到BIOS版本的相关资讯,并提示你即将更新BIOS以使用新的开机画面,确定无误后,我们按下Flash就行BIOS更新动作。更新完成后,按下EXIT按钮并重新启动,看到了吗,那不正是你想要的个性开机画面吗?

和MyLogo2相比,QDI的LogoEasyII可以实现800X600分辨率和24位色深,表现力自然就更胜一筹。实现这一功能的利器就是QDI的QFlash软件。相比其它软件,QFlash实在是简单的可以,只有三个按钮。我们首先使用比较简单的向导模式,点击Next,接下来我们选择一幅准备好要刷新的图片,界面提示你要进行BIOS Logo刷新,再次点选Next,会出现一个警告窗口,警告我们在刷新过程中不能进行其它操作。点击OK就会出现了刷新界面。点击Update,刷新开始。结束后,重启计算机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刷新的开机画面了。这种模式虽然很简单但选择的余地太少了,不适合我们DIYer。我们重新再来做一次,这次我们选择Advanced,界面出现更多的选择项,Backup BIOS是备份当前BIOS,Update BIOS是从文件升级BIOS。Super则就是我们这次要选择的。点击,现在我们可以进行更多的调整了。Show Post Message选项可以使开机画面和启动时检测信息同屏显示,但会破坏开机画面的完整性,如何取舍就看各位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了。Screen Resolution则是选择开机画面的分辨率,有640X480、800X600两种。下面的Logo Position选项可以选择刷新后的开机画面在显示屏上的显示位置,从上到下分别是中央,右下角,左下角,右上角和左上角。接着我们再在Select Bios处选择要刷新的BIOS,在Select Picture处选择要刷新的图片。完成以上的工作后,如果我们点击Preview,我们就可以看到刷新后开机画面的预览。点击Build BIOS File,我们就可以把修改开机画面后的BIOS文件保存到电脑中。击Flash To Mainboard,就可以开始进行刷新工作。

 

2.I LOVE THE MUSIC

就为了听一张喜欢的CD,我们却不得不花差不多半分钟去登录Windows系统,然后再打开播放器。往往做完这所有的时候,我们欣赏CD的心情都已经被破坏殆尽了。怎样可以CD想听就听呢?

代表选手:JukeBoxFM(建碁),Instant Music(华硕)

建碁的JukeBoxFM是一种让你不用进入操作系统可以直接播放CD的技术,其操作非常简单,通过键盘上的相应按键就可以对JukeBoxFM进行控制,“P”键对应是播放和暂停,“S”键是停止,“R”键是重复,左箭头是上一首,右箭头是下一首,而“+”“-”就是对应音量的增减。不仅是CD,我们也可以用JukeBoxFM来收听FM广播,可以用“F1”到“F4”来存贮频道,然后用“1”到“4”的数字键来简单的换台。不仅如此,JukeBoxFM还支持流行的换肤功能,通过建碁的EzSkin,我们可以简单的给JukeBoxFM换上中意的皮肤,充分体现个性。首先,我们要登录建碁的网站,下载我们中意的皮肤,然后启动EzSkin,选择Open JukeBox Skin,再单击Load Image选择刚才下载的皮肤,然后单击Preview,你就可以看到预览了,单击Change Skin,写入BIOS后重新启动后即可完成皮肤的更改。想要使用JukeBoxFM,我们首先要在BIOS里设置JukeBoxFM的播放模式。Auto模式是开机时自

动检测光驱中是否有CD盘片。如果光驱中有CD盘片并且我们在开机时按“A”键就会启动JukeBoxFM播放CD,否则几秒钟后会正常启动;CD Player模式则会开机直接进入JukeBoxFM;如果使用Press Inser Key模式,那默认就会直接进入系统,只有在自检时我们按“Insert”键,才能启动JukeBox。

相比JukeBoxFM,华硕的Instant Music功能就有限的多,目前还是不支持换肤技术,只实现了简单的不登录系统播放CD。首先,我们需要进入BIOS,启动Instant Music功能,如果你有多个光驱,那你还必须指定一个光驱来播放CD。当我们想要启动Instant Music时,只要在开机时按下“ESC”键即可。“F1”到“F8”分别对应播放/暂停,停止,上一首,下一首,减音量,增音量功能。但值得一提的是,华硕还附赠一个标示卡,可以贴在键盘上的相应位置,这样我们就不必去记那些功能键了,一目了然。怎样,看上去很不错吧?

超频篇(上)

作为一个DIYer,自然是要挖掘CPU的每一分性能。不少主板厂商也都把自己的主板对超频的支持作为一个热点,几乎每个厂商都或多或少推出了各种各样的超频技术,现在就让我们来逐一看看他们为我们精心打造的超频利器。

 

1.超频,原来是那么简单

还要为了超频也拜访各路高手吗?还要为了超频而揣着主板说明书拔跳线吗?还要用银漆在CPU上展示点睛之笔吗?太麻烦了

代表选手:红色风暴自动超频技术(硕泰克),EasyTune4(技嘉),SoftMenuⅢ(升技)

候选选手:Fuzzy Logic 4(微星),StepEasyII(QDI),EzClock(建碁),超频精灵(捷波),精灵BIOS(DFI),Power BIOS(磐正)

和众多厂商在Windows下超频不同,硕泰克的红色风暴自动超频技术整合在BIOS之中,我们首先要进入BIOS设置菜单,然后进入其中的Frequency/Voltage Control,然后你就会看到“Redstrom Overclocking Tech”的字样,这就是红色风暴自动超频的选项,接下来作什么?在上面按下“Enter”键就可以了,是不是很简单。之后主板会逐兆检测CPU的外频,直到找到一个稳定工作的外频值,然后系统自动记录此设置,并重新启动。重启以后,你就会发现,现在CPU已经工作在刚才测试通过的最高外频。只要按一下回车,就可以完成整个超频工作,很简单不是吗?

 

EasyTune4是技嘉推出的运行在Windows下超频工具,怎样,看上去是不是很酷啊?不只是样子酷,它的功能也很强,不仅可调整CPU的倍频、外频、电压,还可调整DRAM、AGP、PCI的频率和电压。此外,EasyTune4还是一个很强大的监控软件,可以侦测系统当前的电压状况,风扇的转速等。

EasyTune4分为简单模式和高级模式两种模式,前者为一般用户准备,后者则是为发烧友们打造。

这个就是EasyTune4的硬件监控窗口,在这里可以看到CPU的详细信息,更可以看到CPU的电压、温度,内存、AGP电压等信息。如有不正常的情况,就会用字体就会变成红色以警示你注意。

这个就是EasyTune4的基本信息窗口,在这里可以设置CPU、系统、电源风扇转速的警告下限,CPU和系统温度的警告上限。如果CPU、系统、电源风扇转速低于这里设置的警告下限,或是CPU、系统的温度高于设置的警告上限,数字就会变成红色并在系统信息窗口显示警告信息。

超频时,我们可以直接单击SYSTEM BUS旁的箭头直接调整CPU外频,CPU MULTIPLIER则可以调整CPU的倍频。假如我们想调整内存频率,就可先单击DRAM按钮,再通过单击旁边的箭头,以1MHz为单位调整频率。同样我们也

可以调节AGP、PCI的频率。如果想调节电压,我们可以先单击VOLAGE上的按钮,选择是要调节CPU、DRAM还是AGP的电压,再单击箭头以0.1伏为单位调整CPU、DRAM、AGP的电压。

在频率设定处,我们还可以选择频率设定的模式,共有LINEAR、DIVIDEAR、ASYNC三种模式。在LINEAR模式下,AGP、PCI、DRAM频率会随外频改变;在DIVIDEAR模式下,我们可以调节AGP、PCI、DRAM的分频设置;而在ASYNC模式下,AGP、PCI、DRAM频率是相互独立的,可以分别进行调节。

最后,按下GO按钮,我们的超频就完成了。假如超频失败,也只要重新启动,就可恢复正常的电压和频率。

 

和以上两个技术相比,升技的SoftMenuⅢ则是为超频发烧友准备的。在BIOS里提供了大量的超频选项,不仅可以调节CPU、DRAM、AGP、PCI的电压,甚至还可以调节芯片组的供电电压,而且最大可调节幅度达到了30%。首先我们进入SoftMenuⅢ,将CPU Operating Speed设为User Define,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对下面的各个参数进行设置了。第一项是Exretnal Clock,在这里我们可以设置CPU前端总线的频率,也就是CPU的外频。SoftMenuⅢ允许我们以1MHz为最小单位进行微调,将CPU剥削到底。第二项是Multiplier Factor,用来调节CPU的倍频。之后是AGP Frequency,可以调节AGP总线的频率。第五项是CPU FSB/DRAM radio,调节CPU前端总线和内存分频比。至于CPU Interface就采用默认,保持Enable好了。再接下来就是电压调节了,依次是CPU电压,内存电压,芯片组电压和AGP电压。最后,是设置CPU过温保护,假如CPU的温度超过设定的温度,主板就会进入CPU保护状态,避免烧坏CPU。

超频篇(下)

2.超频,无后顾之忧

超频失败,开不了机怎么办?有经验的玩家会告诉你:“开机箱,清除CMOS。”难得真的要拿着手电筒,钻到桌子底下去艰难的清除CMOS吗?现在,你可以大声的告诉他们:“你的方法已经属于过去了!”

代表选手:C.P.R(华硕),Watch Dog ABS(建碁)

候选选手:TweakGuard(升技)

有了华硕的C.P.R技术,你就再也不用那么麻烦了。当你输入的CPU超频参数超过容许范围,导致系统当机。这时候你只要轻轻按下Reset键,让系统重新开机,重新开机后系统会自动将频率调整为安全模式下的参数,并恢复到BIOS设定画面。这样一来您就不必大费周章打开机壳清除CMOS。

和华硕的C.P.R技术类似,建碁的Watch Dog ABS技术同样可以在超频失败后恢复CMOS设定。如果开机自检失败,5秒钟后Watch Dog ABS就会重启计算机,然后BIOS会检测CPU默认频率,以默认频率启动。而且Watch Dog ABS还设定了快捷键,你也可以在自检时按“Home”键,CPU的频率同样会马上恢复到默认值。

 

3.超频,不再怕烧

超频最怕什么?当然就是传说中的“铁板烧”。只见一缕青烟,我们的CPU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然后我们的腰包又要食不下咽,饿的皮包骨头。

代表选手:C.O.P(华硕),Magic Health(磐正)

候选选手:ABSⅡ(硕泰克)

华硕的C.O.P技术能主动侦测CPU的温度,并在CPU温度高过警戒值时自动关机,免除CPU被烧毁的噩梦。简单来说,华硕C.O.P是通过主板上额外设计的硬件保护电路与CPU连接,当CPU温度达到警戒值时,就发出警告信号给主板上的一颗硬件监控 IC芯片,然后这颗IC芯片就通知系统电源主动断电,如此就达到了保护CPU的目的。在BIOS里,我们可以设定这个温度警戒值。有了华硕C.O.P,即使风扇没装好或出现故障失效,我们的CPU依旧可以安然无恙。

 

磐正的Magic Health和C.O.P相比增加了更多的设置,我们可以在CPU Warning Terperature里设置警报温度,在ACPI Shundown Temperature里设置自动关机温度。当CPU温度达到了警报温度,计算机就会发出警报以提醒用户。如果温度进一步升高,达到自动关机温度,计算机就会自动关机以保护CPU安全。磐正的Magic Health还有一个很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可以在自检的时候在屏幕的下方显示温度,电压,风扇转速等信息,让我们一目了然计算机的状况。

维护篇(上)

电脑又死机了,怎么办?开不了机,怎么办?进不了系统,怎么办?电脑似乎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乖,总是要闹点小脾气,为此我们又不得不遍请各路高手,四处去下各种软件。其实我们需要的可能就在我们主板附送的光盘里,在那张从我们买来起就束之高阁的光盘,各厂商实际上帮我们准备了很多。

 

1.尽在掌握中

怎样才可以让我们的电脑始终保持健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为它请一个“家庭医生”,让我们对它的健康情况了如指掌。

代表选手:Omni Guardian(精英),PC Probe(华硕)

候选选手:PC Alert4(微星),HardwareDoctor(DFI),USDM(磐正)

精英的Omni Guardian中文名为万能护卫,是一款对系统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报警防护的软件。它可以在Windows中,实时的对CPU系统温度、风扇转数、系统电压等进行有效监测,并可以设置报警范围及时提醒用户。运行Omni Guardian,我们发现,这真的是一款很卡哇伊的监控软件,全过程都是动画演示。首先,左边台上会跳下来一位举着盾牌和魔杖的护卫,在三个紧闭的铁门面前巡来巡去。门上分别写着CPU Memory、Fan Temperature和Voltage。点击写着CPU Memory的大门,护卫就会巡到这个门口,走进大门里面。这里显示的是CPU和内存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CPU的类型、内存的容量等。如图,它显示CPU类型是Intel Pentium4,主频是3G。显示内存是256M,可用内存是160M。同时还显示了我们的I/O芯片型号。点击左边的EXIT门,即可退回到主界面。我们再进入Fan Temperature看看。Fan Temperature里显示的是风扇转数、系统温度等系统参数。单击CPU温度左边的白色小方块,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问我们是否打开警告提示,下面的滚动框是用来设置警告的范围。如果我们要使用CPU温度警告提示,就在上面的Enable Warning上打勾,并设定适当的温度。和CPU温度一样,其它的参数也可以点击前面的白色小方块设置对应的报警参数。最后是Voltage,这里现实的是对系统电压的监测。包括CPU、风扇和系统的电压值都显示在窗口中。跟Fan Temperature里的一样,我们同样可以点击前面的白色小方块设置对应的报警参数。Omni Guardian让我们可以更方便的观察系统安全参数,对系统情况更加了如指掌,同时实时的监测消除了安全隐患。

 

相比之下,华硕的PC Probe就要直观很多。运行之后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电脑的状况。PC Probe分Monitor,Information,Utility三块,我们首先进入Moniter,点击Moniter Summary,下面就依次列出了CPU温度,机箱温度,CPU风扇转速,电源风扇转速,机箱风扇转速,电源12V、5V、3.3V实际输出电压和CPU电压,我们可以单击任意一项前面的方框来启动或停止对该项目的监控。单击Temperature Moniter,我们就可以看到CPU温度和机箱温度的变化情况。蓝线表示警戒温度,一旦CPU温度或机箱温度超过了警戒温度,PC Probe就会报警提醒我们注意,我们可以拉动蓝线来调节警戒温度。单击Fan Moniter我们就可以看到CPU风扇,电源风扇和机箱风扇的转速变化情况。由于笔者的电源风扇和机箱风扇不支持监控,所以这里的Power Fan和Classis Fan是灰色不可选。同样,各个监控图中的蓝线表示的是警戒转速,一旦风扇转速低于警戒转速,PC Probe同样会报警。单击Voltage Moniter,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开机以来+12V,+5V,+3.3V和CPU电压的供电情况,这里各个电压越接近标准电压越好,同时电压的黄线越平稳越好,表示电源供电稳定。再点击Settings,我们可以对各个监控的项目进行详细的设置,第一列自上到下依次是:CPU警戒温度,CPU温度取样间隔,机箱警戒温度,机箱温度取样间隔,风扇转速取样间隔,CPU风扇警戒转速,电源风扇警戒转速和机箱风扇警戒转速。右边的一列依次为:电压取样间隔,+12V警戒波动幅度,+5V警戒波动幅度,+3.3V警戒波动幅度以及CPU电压警戒波动幅度,Alert Volume则是调节报警的音量,最下方的Auto-execute Asus Probe in each boot-up session则是让PC Probe开机时自动启动,建议钩选。最后最项是History,在这里会记录下每天电脑的状况。点击第二块Information,有三个选项,依次为硬盘使用情况,内存使用情况和详细的DMI信息,方便我们了解电脑的状况。

维护篇(中)

2.故障我知道

想必不少朋友都有过这种经历,电脑出现故障,而且确定了是硬件的故障。接下来就是确定是哪个硬件了,你会采用什么办法呢?很多朋友自然都会说替换法。替换法是不错,但是这种方法要求我们手中有相同的部件用来替换,可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只有一台电脑,根本没有多余的部件来替换,结果还是不得不搬着整机到电脑公司去解决,即费时又费事。

代表选手:DEBUG-LED(磐正),POST Reporter(华硕)

候选选手:VD-Tech II(硕泰克),D-LED(微星),Dr.Voice II (建碁)

电脑侦错很明显的划分为了两个阵营,一种就是采用DEBUG诊断灯,磐正的DEBUG-LED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在采用DEBUG-LED技术的磐正主板上,我们可以很轻松的找到一个DEBUG诊断灯,一旦电脑出现问题,DEBUG诊断灯就会显示错误的对应代码,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记下这个代码,然后对照说明书附录的代码表自然就会知道故障的所在。有了DEBUG-LED技术,我们可以大大提高解决故障的速度,而且再也不用搬着电脑去电脑公司,大大节省我们的时间和花费。

 

与采用DEBUG诊断灯的厂商不同,另一些厂商采用了一个更为直观的方式:语音。华硕的POST Reporter技术就是其中的代表。首先,我们要进入BIOS,再进入I/O Device Configuration,接着我们就会看到Speech POST Reporter,把它设为Enabled就可以使用POST Reporter技术了。它可以让用户在开机执行开机自检程序时听到真人语音提示,万一开机失败,它马上就会告诉用户发生错误的原因,是不是很方便啊。另外,华硕还提供了一个Winbond Voice Editor软件来编辑语音信息,默认情况下其提供的语音是英文的,我们在这里就可以把其改为纯正的国语。单击“Load”按钮,选择China.flh打开,以后开机就可以听到中文语音了。不仅如此,通过它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定制绝对个性化的语音提示。我们首先用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录下提示语,并把它存为一个WAV格式的文件。不过要注意,录音时间不要超过5秒,不然就会因为文件太大而导致无法写入主板相应录音芯片。然后,我们来自己设计一个配音方案。点“ADD”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点“New Folder”按钮,右侧会出现一个新的文件夹,然后选中它。在左侧窗口中选择事先录制好的WAV文件所在的文件夹,选中后点箭头将它加入到左侧空白窗口中,这样“New Folder”里就有了我们想要的声音文件,然后关闭窗口。

点Edit按钮,选中下拉菜单中的New Folder,可以看到自己录制的语音文件在下面显示出来了,选中这个WAV文件,按箭头就输入到相应的Voice中。编辑结束后,我们点击“Write”按钮,将语音内容写入主板上的相应芯片中,整个过程就宣告完成了。还等什么?还不快拉女朋友来录制只属于你的语音提示?一开机就听到心爱MM的甜美嗓音,是不是很爽啊?

维护篇(下)

代表选手:RecoveryEasyⅡ(QDI),EzRestore(建碁),

候选选手:Xpress Recovery(技嘉)

QDI的RecoveryEasyⅡ有个很酷的中文名字,叫做宙斯盾。其功能的实现有些类似于GHOST,但也有不少不同。首先,GHOST是一个软件,而RecoveryEasyⅡ技术则是将微代码存储于BIOS中,更加底层化;GHOST生成的备份文件对于用户是可见的,容易遭到损毁,RecoveryEasyⅡ技术生成的备份文件则是自动在硬盘的最后区域划分出适当大小空间存放,对于用户是不可见的,比较安全。使用RecoveryEasyⅡ技术,最好我们的硬盘上能分出一定空间不分区,专供RecoveryEasyII备份使用。假如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空间都分区了那也没关系,只要保证最后一个分区有相当的剩余空间可供备份就行,RecoveryEasyII会自动划分使用。

要使用RecoveryEasyII技术,我们可以先在BIOS中进行一些设定。首先我们要在BIOS里进行一些设定。我们进入QDI Innovation feature 选项下,可以看到[RecoverEasyⅡ Setting],这里就是对RecoverEasyⅡ进行设定的地方。“Menu Language Select”是语言的选择,我们选择“Chinese”(中文);“HotKey for Backup”是修改备份热键,默认为“F11”键;“HotKey for Recovery”是修改恢复热键,默认为“F12”。

当系统启动时,我们按设定的备份热键就可以进入备份菜单,在菜单上我们可以看到备份分区表,备份系统分区,备份整个硬盘,备份CMOS设置,卸载备份数据5个选项。我们以备份系统分区为例,在菜单中选择备份系统分区,接着系统会提示用户该操作将会覆盖备份区中上次备份的所有硬盘数据,我们按“E”键继续,系统将在检查备份空间大小后进行数据备份。完成后会自动重启。备份分区表、备份整个硬盘以及备份CMOS设置和备份系统分区类似,这里就不加介绍了。如果我们要卸载备份数据,只要选择卸载选项,一会儿就可以删除我们前

面的备份数据。

数据恢复也很简单,我们只要在启动时按恢复热键,进入恢复菜单,我们可以看到恢复分区表,恢复系统分区,恢复整个硬盘、恢复CMOS设置四个选项。我们同样以恢复系统分区为例,选择恢复系统分区,接着会提示用户要进行系统分区恢复请按“E”键继续进行,我们按“E”后就会开始恢复。

 

和QDI的RecoveryEasyII技术相比,建碁的EzRestore用另一种方法实现了还原功能,它和还原卡或是某些还原软件类似,只是监视硬盘上文件的变化而不是制作硬盘的映像文件。因此,EzRestore只需要1/200的硬盘空间就基本上能够保护整个硬盘上的数据,并且暂存空间的容量是可调的。同时,EzRestore只有少量的程序代码放在BIOS中,其它的部分都是安装在硬盘的开机扇区,升级相当简单,我们只要下载最新版的软件安装即可。

首先,我们要在BIOS里打开EzRestore功能。我们进入“Advanced BIOS Features”,将”EzRestore”选项设为”Enabled”。然后,我们要在Windows环境下安装AOpen EzRestore ProMagic 6.0,在安装过程中我们要选择暂存数据保护空间的容量,重启后AOpen EzRestore ProMagic 6.0安装完成。

重新启动计算机,在BIOS自检之后,会出现Starting ProMagic6.0…的提示,表明ProMagic6.0开始启动。我们第一次使用ProMagic6.0时需要检查硬盘的分区,接下来会选择保护分区的对象,我们选择系统分区C。接下来,如果我们需要进入管理模式,我们就按“F10”,如果按回车则会正常启动系统。

AOpen EzRestore Pro Magic 6.0分Windows和DOS两种不同界面,可以分别在Windows和DOS实现主要功能,我们接下来就来逐个认识一下。

EzRestore驻留在任务栏中,右键单击软件标志,弹出菜单后单击“视窗设定”便启动AOpen EzRestore。我们首先选择“存储”页面,单击“储存当前启动盘”,再单击“确定”按钮就完成了对当前启动盘的备份功能。假如要还原硬盘到以前的状态,我们选择“还原”页面,再选定还原选项,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就可以了。

为了防止他人误用,我们还可以给AOpen EzRestore设定用户和密码。EzRestore还提供了详细的设定,甚至它还支持InterNet遥控功能。

我们在开机时按下“F10”即可调出DOS界面的Pro Magic 6.0。和Windows界面的AOpen EzRestore相比,其大部分功能都是相同的,但是不支持InterNet遥控功能,增加了一个工具箱。在那里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实现硬盘的重分区、快速格式化、传送系统文件、硬盘对拷的操作。 

 

计算机主机除尘及板卡维护

计算机是高精密的设备,除了要正确地使用之外,日常的维护保养也是十分重要的。长期的维修工作表明,大量的故障都是由于缺乏日常维护或者维护方法不当造成的。下面介绍计算机常用的维护工具、维护注意事项、主机箱内各部分连线的拆除、机箱内部除尘及板卡的常规维护方法。

 

1.维护工具

电脑维护不需要很复杂的工具,一般的除尘维护只需要准备十字螺丝刀、平口螺丝刀、油漆刷(或者油画笔,普通毛笔容易脱毛,不宜使用)就可以了,如果要清洗软驱、光驱内部,还需要准备镜头拭纸、电吹风、无水乙醇(分析纯)、脱脂棉球、钟表起子(一套)、镊子、吹气球(皮老虎)、回形针、钟表油(或缝纫机油)、黄油。如还需要进一步维修,再准备一只尖嘴钳、一只试电笔和一只万用表。

 

2.维护注意事项

(1)有些原装和品牌电脑不允许用户自己打开机箱,如擅自打开机箱可能会失去一些由厂商提供的保修权利,请用户特别注意。

(2)各部件要轻拿轻放,尤其是硬盘,摔一下就会要了它的命。

(3)拆卸时注意各插接线的方位,如硬盘线、软驱线、电源线等,以便正确还原。

(4)用螺丝固定各部件时,应首先对准部件的位置,然后再上紧螺丝。尤其是主板,略有位置偏差就可能导致插卡接触不良;主板安装不平可能会导致内存条、适配卡接触不良甚至造成短路,天长日久甚至可能会发生形变,导致故障发生。

(5)由于计算机板卡上的集成电路器件多采用MOS技术制造,这种半导体器件对静电高压相当敏感。当带静电的人或物触及这些器件后,就会产生静电释放,而释放的静电高压将损坏这些器件。日常生活中静电是无处不在的,例如当你在脱一些化纤衣服时有可能听到声响或看到闪光,此时的静电至少在5kV以上,足以损坏计算机的元器件,因此维护电脑时要特别注意静电防护。在拆卸维护电脑之前必须做到以下各点:

--断开所有电源。

--在打开机箱之前,双手应该触摸一下金属接地物(如暖气管),释放身上的静电。拿主板和插卡时,应尽量拿卡的边缘,不要用手接触板卡的集成电路。如果一定要接触内部线路,最好戴上接地指环。

--请不要穿容易与地板、地毯摩擦产生静电的胶鞋在各类地毯上行走。脚穿金属鞋能良好地释放人身上的静电,有条件的工作场所应采用防静电地板。

--保持一定的湿度。空气干燥也容易产生静电,理想湿度应为40%-60%。

--使用电烙铁、电风扇一类电器时应接好接地线。

 

3.计算机主机的拆卸

(1)拔下外设连线

关闭电源开关,拔下电源线以后,就可以开始拆卸主机了。拆卸主机的第一步是拔下机箱后侧的所有外设连线。拔除外设与电脑的连线主要两种形式:一种将插头直接向外平拉就可以了,如键盘线、PS/2鼠标线、电源线、USB电缆等等;另一种插头需先拧松插头两边的螺丝固定把手,再向外平拉,如显示器信号电缆插头、打印机信号电缆插头。早期的有些信号电缆没有螺丝固定把手,需用螺丝刀拧下插头两边的螺丝。

(2)打开机箱盖

拔下所有外设连线后就可以打开机箱了。无论是卧式还是立式机箱,机箱盖的固定螺丝大多在机箱后侧边缘上,用十字螺丝刀拧下几颗螺丝就可以取下机箱盖。

(3)拆下适配卡

显示卡、声卡插在主板的扩展插槽中,并用螺丝固定在机箱后侧的条形窗口上。拆卸接口卡时,先用螺丝刀拧下条形窗口上沿固定插卡的螺丝,然后用双手捏紧接口卡的上边缘,平直的向上拔下接口卡。

(4)拔下驱动器数据线

硬盘、软驱、光驱数据线一头插在驱动器上,另一头插在主板的接口插座上。捏紧数据线插头的两端,平稳的沿水平方向拔出即可。

拔下驱动器数据线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拉着数据线向下拔,以免损坏数据线;二是注意拔下的方向以便还原。驱动器数据线的边缘有一条红线(线1),此线与驱动器、主板驱动器接口上的脚1相对应,在驱动器和主扳驱动器接口插座旁大多有"1"的标识。

(5)拔下驱动器电源插头

硬盘、光驱电源插头为大四针插头,软驱电源插头为小四针插头,沿水平方向向外拔出即可。安装还原时请注意方向,反向一般无法插入,强行反向插入接通电源后会损坏驱动器。

(6)拆下驱动器

硬盘、软驱、光驱都固定在机箱面板内的驱动器支架上,拆卸驱动器时请先拧下驱动器支架两侧固定驱动器的螺丝(有些固定螺丝在面板上),即可向前抽出驱动器。拧下硬盘最后一颗螺丝时要用手握住硬盘,小心硬盘落下,硬盘轻轻摔一下就会损坏。有些机箱中的驱动器不用螺丝固定而采用弹簧片卡紧,这种情况只要松开弹簧片,即可从滑轨中抽出驱动器。

(7)拔下主板电源插头

电源插头插在主板电源插座上,ATX电源插头是双排20针插头,插头上有一个小塑料卡,捏佐它就可以拔下ATX电源插头。AT电源插头为两只六针插头P8、P9,平稳向上拔出即可。最后还原AT电源插头时请注意方向,六针插头P8、P9中间的黑线应靠在一起向下插入,方向错误将导致电源短路。

(8)其它插头

需要拔下的插头可能还有CPU风扇电源插头、光驱与声卡之间的音频线插头、主板与机箱面扳插头、声卡与主板间的SB-LINK插头等。拔下这些插头时应作好纪录,如插接线的颜色、插座的位置、插座插针的排列等,以方便还原。

 

4.清洁机箱内表面的积尘

对于机箱内表面上的大面积积尘,可用拧干的湿布擦拭。湿布应尽量干,擦拭完毕应该用电吹风吹干水渍。各种插头插座、扩充插槽、内存插槽及板卡一般不要用水擦拭。

 

5.清洁插槽、插头、插座

需要清洁的插槽包括各种总线(ISA、PCI、AGP)扩展插槽、内存条插槽、各种驱动器接口插头插座等。各种插槽内的灰尘一般先用油画笔清扫,然后再用吹气球或者电吹风吹尽灰尘。

插槽内金属接脚如有油污,可用脱脂棉球沾电脑专用清洁剂或无水乙醇去除。电脑专用清洁剂多为四氯化碳加活性剂构成,涂抹去污后清洁剂能自动挥发。购买清洁剂时一是检查其挥发性能,当然是挥发越快越好;二是用pH试纸检查其酸碱性,要求呈中性,如呈酸性则对板卡有腐蚀作用。

 

6.清洁CPU风扇

如果你的PⅡ和赛扬类CPU还较新,风扇可以不必取下,用油漆刷或者油画笔扫除就可以了。较旧的CPU风扇上积尘较多,一般须取下清扫。下面以Socket 7的CPU为例,介绍CPU风扇的除尘。

散装CPU风扇是卡在CPU插座两侧的卡扣上,将风扇卡扣略略下压即可取下CPU风扇。取下CPU风扇后,即可为风扇除尘。注意散热片的缝中有很多灰尘。

原装CPU风扇与CPU连为一体,需将Socket 7插座旁的把手轻轻向外侧拨出一点,使把手与把手定位卡脱离,再向上推到垂直90度位置,然后向上取下CPU。清洁CPU风扇时,注意不要弄脏了CPU和散热片的结合面间的导热硅胶。

 

7.清洁内存条和适配卡

内存条和各种适配卡的清洁包括除尘和清洁电路板上的"金手指"。除尘用油画笔即可。"金手指"是电路板和插槽之间的连接点,如果有灰尘、油污或者被氧化,均会造成接触不良。陈旧的计算机中大量故障由此而来。高级电路板的金手指是镀金的,不容易氧化。为了降低成本,一般适配卡和内存条的金手指没有镀金,只是一层铜箔,时间长了将发生氧化。可用橡皮擦来擦除金手指表面的灰尘、油污或氧化层。切不可用砂纸类东西来擦拭金手指,否则会损伤极薄的镀层。

新手指南:主板BIOS刷新方法全收集

 

 

刷新主板BIOS方法其实无外两种:一种就是在DOS环境下用软盘操作,而另一种就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使用专用的BIOS刷新软件来刷新主板BIOS。就方便而言,当然是在操作系统下完成刷新更加简单便利。下面笔者就来介绍一下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如何刷新主板BIOS。

 

  预热

  现在新硬件层出不穷,BIOS不可能预先具备对如此众多的硬件的支持。还有就是对于新出品的主板,其自身还需要在不断地完善,这时就需要更新BIOS的内容了。刷新主板BIOS后通常能提高主板的兼容性,使主板支持更多的新硬件,解决一些兼容性方面的BUG,有的时候还能增加一些主板功能。

  在文章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BIOS的含义: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即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存放在主板上一芯片中。其中的Firmware(固件)代码决定了系统对硬件支持、协调的能力。

  既然我们知道了刷新BIOS的好处,那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正题:刷新BIOS文件的方法。

 

  DOS下刷新BIOS

  1. 制作一张纯净的DOS系统启动盘,软盘中仅保留Msdos.sys、Io.sys、Command.com三个文件。

  2. 将新版本BIOS文件和刷新工具拷贝到软盘中。Phoenix-Award BIOS所对应的BIOS刷新程序为“Awdflash”,AMI BIOS所对应的BIOS刷新程序为“Amiflash”。

  3. 使用启动盘引导进入DOS模式,当见到“A:\>”提示符后,从键盘输入“Awdflash.exe”或是“Amiflash.exe”命令,按屏幕提示开始BIOS刷新。

  回顾在DOS环境下刷新BIOS的整个过程,软驱与软盘是必需的。但大家都知道,现在攒机谁还会选择“鸡肋”般的软驱呢。当然我们还可以将BIOS升级文件及刷新工具备份在硬盘内,然后使用光盘启动在DOS环境下再刷新BIOS,但这样做会有不确定因素产生,有可能导致刷新失败。

  现在有许多主板厂商都推出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更新BIOS的软件,比如:华硕主板的Update ,MSI主板的 LiveUpdate3, 磐正主板的Magic Flash,Abit升技主板uGuru工具等。

  一般说来,比较知名的主板厂商基本上都推出了操作系统下更新BIOS的软件,但一些小主板厂商就没有这些特别的服务了,这时我们怎么办呢?没关系,我们还有件法宝,那就是由BIOS供应商所提供的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刷新程序。

  主板使用的BIOS主要有两种:Phoenix-Award BIOS和AMI BIOS。现在对应这两种BIOS的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刷新程序都有,只要你确定了你的BIOS属于哪家厂商就可以进行刷新了。

 

  BIOS刷新软件介绍

  如果要检查我们主板采用的是何种BIOS,可以查看主板说明书,查阅主板的型号及相关信息。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测试软硬件系统信息的工具可供我们使用,例如EVEREST,这是一个硬件系统测试工具,它可以详细地显示出计算机各方面的信息。

  对于使用AMI BIOS的主板,需要使用的刷新软件就是AMI_winflash。

  软件使用起来也是相当简单。先到主板网站上下载主板最新的BIOS文件,然后打开AMI_winflash软件,点击软件左上角的“File”,在新出现的工具栏中点击“Load BIOS && Flash”,随后找到下载的BIOS文件,按下回车键即可。

  使用Phoenix-Award BIOS的主板,需要使用的刷新软件是WinPhlash。WinPhlash采用中文界面,直观明了。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保存原始BIOS文件:在“为现有的BIOS指定备份文件”下的栏框内输入你要保存的BIOS文件名,再指定存储路径。然后再在“指定新的BIOS文件”下栏框内指定你所要刷新的BIOS文件,最后点击文件界面下方的“刷新BIOS”即可。

 

 BIOS刷新注意事项

  1. 在DOS下使用BIOS刷新程序时,一定要在纯DOS环境下,即便用光盘启动也只能使用只包含DOS程序的启动盘。

  2.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修改时,运行刷新BIOS程序时,一定要关闭杀毒及防火墙等内存驻留程序。另外在刷新过程中一定要不重启系统或断电,否则将造成BIOS错误,而无法启动机器。

  3. 下载BIOS文件时一定要确认对应主板的PCB版本号,不同批次的同型号主板PCB版本号是不相同的,千万不要搞错。

  4. 虽说笔记本电脑也可以采取刷新修改过的BIOS文件来变相提升性能(刷新修改过的BIOS文件能够提升板载显卡的运行频率),但由于保修的序列号一般都被记录在BIOS文件中,如果刷新后被覆盖,那么质保就成了问题。

 

  刷新失败后的修复

  刷新BIOS或修改BIOS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一定要慎重。对于刷新BIOS失败,一般可以采取软、硬两种办法来解决。

 

  软方法:利用Boot Block修复BIOS

  刷新主板BIOS失败后的电脑在开机后仍然有读软驱的动作,并且软驱灯还亮,这就证明了BIOS里的Boot Block(根区)还没有损坏,你还可以利用Boot Block(根区)让BIOS执行可引导软盘上的Autoexec.bat文件来修复BIOS(Boot Block(根区)是BIOS里面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刷新的)。当我们开机后,计算机会首先执行根区的程序,如果此时BIOS完好无损的话,计算机就会正常引导。但如果发现BIOS程序受到破坏时就会启用根区程序,但这时只支持软驱启动和ISA显卡显示,但现在的主板还有多少具备ISA插槽呢。所以我们只能使用软驱来“摸黑”修复BIOS。

  Award BIOS的修复

  在另一台电脑上制作一张纯DOS启动盘(仅保留Msdos.sys、Io.sys、Command.com三个文件),然后把BIOS刷新程序awdflash.exe和BIOS数据文件*.bin拷贝到启动盘里。打开记事本,输入awdflash *.bin /py/sn/sb/cd/cp/r,另存为Autoexec.bat文件,拷入启动盘中。

  将做好的启动盘插入到软驱中启动电脑,系统开始读软驱,在软驱停止读盘后,系统自动重新启动电脑。

  Awdflash后缀指令所代表的意义:“/py”表示自动执行刷新程序 ;“/sn”表示不备份旧的BIOS文件;“/sb”表示刷新时强行跳过BIOS根区;“/cd”刷新BIOS后立即清除DMI数据;“/cp”在刷新结束后,立即清除即插即用数据(ESCD);“/r”表示刷新BIOS结束后自动重启。

 

  AMI BIOS的修复

  将备份好的BIOS文件保存在空白磁盘上,然后更名为“AMIBOOT.ROM”将软盘插入软驱中,启动计算机时,同时按住“Ctrl”和“Home”键,到听见软驱开始读盘为止。这时,AMI BIOS的引导模块会自动从软盘中读取“AMIBOOT.ROM”进行刷新,完成后主机会发出提示音,这时取出磁盘并重新启动机器即可。

  硬方法:采用“热插拔”修复BIOS

  如果连BIOS里的Boot Block都损坏了,那我们还可用“热插拔”的方法来修复BIOS。

  这样做的前提是必须找到与你同型号的主板。

  触摸机箱机壳释放掉身上的静电,然后打开机箱,取下主板上BIOS芯片。打开另一台相同主板的电脑主机,启动到DOS状态。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正常的BIOS芯片取下,再将刷坏的BIOS芯片插到主板上,用awdflash或是Amiflash软件将正确的BIOS文件刷到损坏的BIOS中。

  “热插拔”一切操作都是在带电的情况下进行的,手上“功夫”不利索的朋友不要轻易尝试。

  修改硬件设置的确具备一定的危险性。但通常时候,正确操作后出现问题的概率是相当低的,即便是失败也有挽救的办法。对于DIY爱好者来说,没有什么困难能阻碍他们改造硬件的热情,没有什么能比征服自己的电脑更有趣了。

电脑主板生产完全解密

 

 

电脑主板生产完全解密,来自ASUS(华硕)离职员工。及OEM品牌对比!

首先还是介绍一下自己吧,02年毕业于HUST,被骗来苏州华硕,迫于合同的淫威,直到04年10月离职,现混迹于苏州工业园区一美国小公司,在华硕MB(主板)厂任职PROCESS ENGNIEER, 自认为对主板还是有些了解的,当然是生产制程方面,不涉及到设计方面,想丢板砖的看清楚题目啊,?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只是想大家多了解一些主板生产的制程,以及品牌间的对比,可以选择,完全没有对任何品牌进行褒贬之意,首先在此免责!! 大家知道,2005年基本是主板厂商的厄运,众多中小的主板制造商被迫退出,转产……商业的竞争是残酷的,适者生存!!目前只有华硕(ASUS)等大厂商才能继续扩张疆土了,当然这也是asus等的策略。 2002年,我进厂苏州asus自有品牌3 line(生产线),加上给dell代工的9 line, 共12 line, 到我离职时候已经是72 line 了,分别是dell 15 line, sony 9 line , HP16 line,intel 8 line ,ASUS 8 line ,ASrock(华擎,华硕的自有低端品牌)12 line , IBM(server 板) 4 line (大概数据,相差不会差过2,毕竟有一年多了,? 扩张速度可见一斑,光从line 的数字上大家可能不觉得,但是你若知道一条MB line 的成本大约是40000万rmb 的时候,你觉得如何?华硕就是华硕!!! 他的策略就是一改过去的高端路线,扩张,抢订单,逼得中小厂商无法生存,然后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好了,言归正传! 一、主板生产流程解密 1.生产线流程 SMT ---> DIP---> W/S----> T/U-----> TEST--> AGE---> OQC--- > PACKING-----> Customer 以上是华硕的主板生产线的layout, 下面逐一讲解!

 

1) SMT 取名表面贴装技术英文缩写,也是主板制造技术的关键所在,其实一句话,主板设计好了,余下的生产就是将需要的零件焊接到PCB上的过程,SMT就是一种焊接技术,华硕的SMT技术在业界还是走在前列的,要不很多SMT的ggmm出去都是被人家抢着要的…… 当然SMT的稳定性和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华硕都使用的一线品牌的设备,printer ---DEK, 高速机---FUJI, GSM--- universal GSM2 reflow---Heler (不知道写的对不),还有后来华硕有买13 line 的siemens (西门子)设备,那个价值更加不菲,大概是1.5-2倍原来的line, 据说那个负责导入siemens设备的课长返台前请客时公然宣称自己是千万富翁,哈哈,可见那些设备知多少钱啊!!不过,本来他是要离职的,后来华硕不让走,那他在台湾就是混日子,每天只到公司报个到,现在好像又来到苏州了!!!跑远了,回来,我不知道二线厂商能有几家用得起这些设备,估计都用得Panasonic, Philips 等,所以设备很大程度保证了华硕的品质。 除了设备,当然就是用的材料的了,SMT主要看锡膏的好坏,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焊料供应商就是ALPHA 和 KESTER 都是US的,但是很贵啊,而且锡膏是一个很大的成本,所以华硕基本不用这两种,除非OEM客户指定,像HP就指定KESTER的,这些都是利益相关的,就是华硕很多东西都买台资企业的,不买大陆的一样,这里就不多说了,ASUS的锡膏大多用的是一家台资企业的,叫升贸焊锡,大部分锡膏,锡棒(用于后段W/S)都是用它的。即使最开始客户有要求用别的,后来等你订单大了,脱不了身了,华硕就会以种种理由给你换掉,到那时客户也没有办法了,只有换,所以最后都是shenmao的了,本人就曾做了这样的事,把HP指定的FLUX kester951 换成 alpha s500,为公司每年节约几百万啊,可是给我加工资300元一次,400元一次,两年就两次!!!!! 倒!!!!!不过凭良心说alpha ls500 的确比 kester 951好,但是因为alpha美国的那位得罪过hp实验室的认证的那个人,他打死不用alpha的,后来没办法了,还是换了,好像是HP的那个人不负责这个项目了。 最后简单描述SMT的流程: printer -----印锡膏在PCB上,高速机----将小的贴片电容,电阻 等很小的零件打到 PCB的锡膏上, GSM----- 大的IC, 南北桥芯片等大的零件等打到 PCB的锡膏上, reflow-----加热将锡膏融化,冷却,就把零件焊接在PCB上了。

 

2) DIP 就是人工插件 , IC, 贴片电容,电阻,芯片等都是SMT完成,立式的电容,以及一些I/O接口都是由人工插到PCB面的,然后经过 W/S( wave solder,波峰焊) 完成焊接!所以这里没有什么好讲的,首先是人的因素,operator今天不高兴了,插坏了也不做声,后面也没有测出来,那么倒霉的就是用户了,不过几率很小了。 关键是用料的问题,这些是设计的时候就决定了,而RD设计的时候看是给谁的,怎么要求的,价格,成本,等等 当然,生产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问题,因为很多料件都有替代料的,有时候问题就出在这里,可替代?两家的品质不可能一样的阿,嗬嗬,看哪家的公关能力强了!!!采购,物控,品管,生产,每个部门都去搞定,然后就用你的了!!!!

 

3) W/S ( wave solder,波峰焊) 这是主板生产过程中第二个有技术含量的制程,这里主要还是设备的好坏和所用的FLUX和焊锡品质决定了焊接的品质。 华硕所有的波峰焊机全部是SOLTEC的,世界一流的设备,产自荷兰,目前只有美国一家设备上可以与之媲美,ASUS曾经评估过那种,但被我的同班同学否定了(我同学负责那个评估),苏州明基好像有三到四台这样的设备,在长三角地区,除了华硕,SOLTEC的波峰焊机应该不超过20台,而华硕是72台。 决定波峰焊的质量还有就是助焊剂(FLUX),前面已经提到过了,一般大的OEM客户都会指定FLUX,(当然也指定锡膏,锡棒等很多涉及到产品的耗材),但是就像前面所说的,最终都会被华硕换掉,他有能力说服客户,用这个我能做到更好,当然更便宜是不会提及的,但我想客户肯定也知道,要不有病啊!!!真的还以客户为中心啊? ASUS用的FLUX多是Alpha LS5000A, 这款flux是Alpha专门为ASUS开发的,市场上可能能买到相同配方的东西,但是不可能使这个型号,因为这个型号是专供ASUS的,说实话,这款flux真的是堪称经典!!性能稳定,清洁度好,焊性强!!!所以ASUS大多数都是使用这个品牌,不管是DELL,HP,INTEL, 还是SONY, IBM(server 板),还是自有品牌ASUS,不过其中ASROCK因为2004公司搞“金鹅计划“(就是节约成本,每个部门都有指标,强行推行),导入了一种KESTER 的低价助焊剂,还得后面的兄弟叫苦连天,好像也是本人所为,?,后来又导入了一种国产的低价flux, hehe ,不要奇怪,ASROCK生出来就是*命,300多元的售价要人家怎么做啊?所以大家买了ASROCK的还是忍啊!!毕竟就那么多米啊!!在厂内,ASROCK就是烂货的代名词,基本没人拿它当回事,只要测试能过就行,一天生产5000/pcs/line左右,根本不管外观允收的事儿,所以当时看到一些杂志,网站的测评,简直就是好笑!!但是我们的消费者不知道啊!!! 说说 制程上的事情,在W/S,首先插好零件的PCB经过设备的喷雾系统,将FLUX均匀的喷在PCB上,经过加热区加热活化,经过融化的锡(说明所谓的锡棒,锡膏都是63/37的Sn/Pb,现在欧盟的RoSH来了都开始导无铅了),融化的锡就会爬到零件孔里,顺着零件的引脚,上升至PCB上面,然后冷却,完成焊接!!!     至于焊锡的好坏无非就是纯度达到要求了,还有长时间的使用,焊锡里面的一些其他金属会超标,如铜,银等,所以要定期(每月)化验焊锡,一年更换一次整槽锡(华硕的做法)、不知道其他的做法如何。

 

4) T/U 所谓的T/U就是修整,从波峰焊里面出来的主板,背面焊点主要有短路,空焊,吃锡不足等等不良,针对这些华硕有个外观允收标准,应该还是能代表业界的旧较高要求的,但是不幸得是这个标准已经一再的被降低了!!! T/U段主要就是人工用放大镜检查焊点是否OK, 否则用烙铁补焊,或者去掉短路等等,这里最容易发生的就是将PAD拉掉,或者维修后将润孔拉坏,这样应该是报废了,但是有些人会私下补孔,用铜线填满润空,然后上锡,插入零件焊上,外观根本看不出来,测试也测不出来,到了用户手上最容易出问题了,估计用个一两个月就完蛋,好的最多半年!!! 还有一种害人的板子就是溢锡板,大家看字就知道了,就是波峰焊的锡溢到板子的零件面了,经常是由于线速太快,就将锡波打得很高导致的。溢锡后应该是报废了,但是涉及到部门报废数量的问题,都会尝试将其修好,就是将零件面的锡剔去,这种板子很好辨别,剔锡必须要用到助焊剂,而助焊剂必须有残留,无论用什么清洗剂清洗都会留下痕迹,特别是时间长了以后,会很明显!及时清洗得很干净,时间久了,只要对着光,看见零件面有和其他部分颜色,或者反光不一样的基本就是有助焊剂的,大面积的助焊剂痕迹肯定就是溢锡板维修后留下的!!!

 

5) TEST ASUS的测试有三道,ICT,FUNTION ,MANU

 

1) ICT 就是线路测试,是否有开路,短路,这个时候不加任何外设(CPU, DIMM(内存)等治具),目的就是避免到后面funtion的时候烧坏治具。

2) FUNTION 主要就是功能测试,会加上CPU,DIMM,等等外设,做一次开机测试,这里会发现所有的问题,基本funtion通过就OK了。

3) MANU 就是实测了,所有的外设全部接上,开机测试,检测兼容性等等,所以它只是为了更保险而已。有时候来不及了,MANU就不测了,这种板子倒不是大问题,偶尔有点问题而已,而且有些板子根本就不开MANU站,由也只是规定一个比例而已,不是全测,只有少数OEM客户如DELL,INTEL要求100%全测的,而且测试数据都是在线传输到客户那里,想偷懒都不可能的!!!

 

6) AGE & OQC AGE & OQC 都属于QA部门,专门抽测,测试方式上跟MANU一样,一般比例会很小,但是只要有不良发生就是整批判退,全部重工重测!!其中AGE就是老化测试,反复开机测试!!

 

7) PACKING 然后就是包装了,说明书,光盘,手册,排线等等放到包装盒里,打包出货了!!! 好了,流程说完了!!后面就是ASUS所代工的各种品牌的主板的对比了!!

 

二、各品牌强力对比!! ASUS代工(OEM,2003年后基本都是ODM了)的主板有DELL,INTEL, HP, SONY,IBM, 以及自己的ASUS和ASROCK,其实ASROCK也算是代工,但是应为档次低,,要求低大家都不当是OEM,因为在工厂内OEM代表着高标准,高要求,高品质!!! 说明一下,其中IBM代工的是服务器的主板,这里就不说了!! 下面就按照我个人认为品质好坏优劣的顺序逐一详细说明各品牌的主板的优劣。

 

1) DELL 大家知道DELL在厦门有个组装厂,ASUS代工的主板都是送到了那里的。DELL 之所以把DELL排在第一,这是有原因的。大家可能平时不觉得DELL的东西怎么样,但是国际大厂就是国际大厂,他的制程要求,工艺水平都是业界一流的,他有业界一流的专家各个制程的,DELL稽核的LIST已经成为业界的典范(顺便提一下,相关从业的有需要的留下email,这个可是DELL的绝密资料)。ASUS很多工艺技术的发展都是在DELL的稽核要求下催生的。DELL大部分订单都给富士康了,ASUS拿到的单子并不多,因为ASUS的板子在DELL的线上合格率达不要他们的要求,曾经一度有砍单之险!!!本人也曾经在DELL TEAM呆过一段时间,DELL毕竟是ASUS代工最久的客户,各方面的资源都很充足,毕竟DELL的要求最严格,工厂端还是做得很累,当然,品质也是最有保证的。但是DELL的台式机我没有用过,不知道怎么样!!而且DIYer是买不到DELL的主板的,不过在苏州应该可以买到工厂出来的工装货(至于怎么出来的就不要问了,?,顺便提一下,ASUS像这样流失的板子一年价值应该不在千万之下的,最疯狂的时候是发现整批货不见了,最后在中东市场上出现了,赫赫牛人多不?听说那时候北京中关村有人专门驻苏州收货阿,不过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好事了,2004年公司专门开展了防盗计划的)。

 

2) INTEL INTEL排第二名完全是沾了DELL的广,因为在制造工艺上,intel 是没有自己的东西的,但是不管是哪个都要给他面子,应为都要他的芯片啊,所以他所有的东西都是按照DELL的,但是呢,光拿人家的东西,没有专家,不懂内容还是要欠缺一些的,只知道照本宣科,上面说什么就要什么,这样很好糊弄的,所以虽然intel有人常驻华硕(DELL没有常驻技术人员,只有一个客户代表,但是每年一次的稽核让华硕很是头痛的)但是我们的engineer都不怎么吊他的,因为他不懂啊!!!不管怎么样,毕竟是大厂,而且华硕最不敢得罪的就是intel,我个人认为intel是拿ASUS的生产线在做自己芯片的实验基地,最新的芯片组都是在那里最先生产,而且量都不大,不超过1000/订单,所以intel的主板大家最好买那些已经很成熟的芯片组的,最新的都是试验板子。但是成熟后的板子应该还是很稳定的,良品率甚至超过DELL,最关键是每天线的产量低,大概不超过1000pcs/line每天,DELL 大概1200-1500pcs/line所以ASUS做intel的都是赔钱的,但是不得不赔啊,不过人家在芯片里面给点好处也就平了。

 

3) SONY 首先说明SONY的主板也是用在SONY的品牌机里面了,估计大家市场买到的机会不大,但是其品质要求也是很高的,之所以把它排在第三,主要是不常见。众所周知,SONY的品质要求的确是很高,但是,最近SONY频繁出现质量问题让人大跌眼镜,我一直认为,SONY一直要求的高品质要求只是对它的供应商要求高,而当出现问题或达不到它的要求,SONY就要求赔款,而产品他同样是收下,收下之后,我想他决不会扔掉了,还是卖给消费者了,所以我觉得这是SONY频繁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本所在!! 虽然这样,ASUS为了获得SONY的笔记本代工单子,还是不得不给SONY代工主板,甚至不惜赔本,不惜屡次派人到日本去重工!!!不过总的来说,在厂内,SONY的板子要求的还是比较高的!!产量大约在900-1200pcs/line, 因为SONY的板子设计上比较好,大量使用了SMT元件,这样导致SMT段的产量很低,后段快也没有用!!

 

4) HP 说实话,把HP排在这里,完全是因为它是代工(OEM)品牌,否则我会把它排在ASUS自有品牌之后!!!因为它的品质要求,来自HP的要求真的不怎么样,我在HP TEAM 做了一年多,感觉HP不像一个国际性的大品牌,不像DELL那样的专业,HP的客户也不够专业,所以基本来稽核就是在生产线逛逛,吃好喝好就OK了,基本不怎么懂制程。但是,HP所有的板子都用在自己的台式机里面,大家用到的机会很少,而且HP的金牌服务,坏了就换啊!!不要担心,还有一点在厂内,只要是OEM的品牌,大家的质量意识都会高一点,毕竟客诉会比较难处理阿!!所以我把它排在第四!!产量在1500-1700pcs/line。

 

5) ASUS 说实话,ASUS的板子,我觉得不比HP的差,因为所有的HP板子都是ASUS ODM的,所以大部分板子都是同出一个设计,就是同一块板子,既给HP做,ASUS自己做,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比如PTGD系列,给HP的是PTGD1-R,ASUS自己就是P4GD-****, 后来又是P5GD-****等等,基本不会特别给HP设计,都是根据他的要求,做点改动而已,要知道重新设计一块板子,成本几何阿!!! ASUS自有品牌,说实话以前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了,直到现在,很多Fans还是认为华硕的板子会高出别的品牌一大节,其实不然!!!前面说了,除了华硕的设备对品质有所保证,在制程上有着深厚积累,走在业界的前列,但是目前的ASUS我相信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华硕了,罪魁祸首就是产量!!!02年后,华硕开始攻城掠地后,就开始降价,抢单,这样的后果就是工厂内不得不30天24小时生产,连春节都得加班!!而且每天的产量也是一次次被提升到极限!!上面要快,下面就只有乱来!!因为都是流水线,来不及就放过去,跟可怕的是基层管理干部也参与作假,到下班了,来不及测试的板子就不测了,全部包装了!!这样的板子出去能有保证吗? 还有,ASUS对待员工的待遇说实话,也真的是太刻薄了,所以一线的操作员都是没有正确的做对事情的态度,质量从何保证啊,后面我会附上华硕员工离职的留言给大家看看,真实地了解一下华硕的真实状况。

 

6) ASROCK ASROCK (华擎)应该是03-04年之间,出现在市场上,具体记不得太清楚了,使华硕为了占领低端市场而重新开辟的一个品牌,在厂内还是算代工,但是毕竟是一家人,又是低端品牌,所以没有人拿它当回事!!其品质我都不愿意浪费时间来说了!!ASROCK 在厂内都使用大线来生产,大约5000pcs/line,其他的都是JIT线,也就是SMT 和后段就是连起来生产,而大线是SMT先生产,半成品入库,积累到一定量后,后段开始生产,其原因就大线后段快,JIT的话,SMT会供应不上,所以这样储存,中途运输都会产生质量问题,这还是小问题,关键是后段的速度,超快啊!!板子到手都来不及看就放下了,哪有什么品质可言阿? 所以当时看到一些关于ASROCK的板子的测评,简直就是搞笑!!不知道花了多少钱给那些搞测评的!!!多的就不说了,真的不值得说了!!除非你没有买米的钱了,不要买ASROCK的主板,当然买米的钱都没有了,电脑好像也就没有必要了 

 

第三部分:关于显示器

目录

 

CRT显示器故障教你怎么修 六大绝技完美解决

CRT 显示器术语详解

CRT显示器故障教你怎么修 六大绝技完美解决

 

 

显示器如果出现了故障,通过以下六种方法可以有效排除。不过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有难度哦。

 

  一、感观诊断法

 

  所谓感观法,就是指在检修故障时能通过检修人员的眼、耳、手、鼻等感观器官,如同医学中所说的望、问、闻、切等方法。来了解故障产生的原因和判断故障所在的部位。采用感官法的主要技巧步骤如下:

 

  1.望

 

  在开机壳前通过观察图象故障现象,来联想故障所在部位。开机壳后通过观察电路元器件的色与形,若色异常,多为故障所在部位。如色环电阻一般的红色,在电流高温的情况下使表面变为黑色,应在该元件上联想故障部位,在同样的情况下,黑色的线绕电阻变为灰白色,均属烧坏之兆。再如烧保险丝,一般烧保险丝大至可分为三种烧法,① 保险丝内部断玻璃壳无变色;② 保险丝内部变为深黄色;③ 保险丝内部变为黑色甚至玻璃壳破裂。都可跟据其烧坏程度来定断故障的部位及严重性。再如带有金属铜的元件变为绿色则为受潮、滤波电容爆裂一般为电压过高所致、高压包凸出一个小包(正常情况下为光滑平面)一般为高压包内部短路。

 

  2.闻

 

  闻有两种含意,其一,是用鼻嗅其味道。如开机后有焦味,多为大功率晶体管、电阻等烧坏;开机后有臭氧味,多属高压部件绝缘击穿、漏电或逆程电容容量变小造成高压过高而打火。其二,是通电后用耳朵听其声音。正常的显示器在使用中是无声的,无声变有声则为异常。如在高压打火发出的爆裂声,机内发出的吱吱报警声等。多为机内有严重过流过压之处,如行管坏造成电源发出吱吱声,说明电源负载过重。

 

 

 

 

  3.切

 

  所谓切,如同医学中所讲的切脉,在这里就是指让机器工作一段时间,用手触摸易发热部位的元件(注切断电源),用手感觉发热元件的冷热程度,从而发现元件是否有过热或该发热而未发热的部件,以间接判断故障部位。如行管散热片、场IC散热片、大功率电阻、三极管等部件。正常工作时应有微量发热,若感觉很烫手,应视为异常。如维修一台坏的彩显,在开机约三分钟后,然后断电,用手触摸行管散热片,发现很烫手甚至热得不敢用手去摸。应视为异常,联想故障部位,最后直到排除故障部位。从而减少因严重发热而损坏的元件。

 

  4.问

 

  一般指发生故障时,有无异常现象。如有无发生过冒烟或有焦味、有无因运输或搬动造成的人为故障等现象。通过问可掌握维修思路的第一步,也减少了动手的盲目性,少走弯路,来排除故障。因本人维修多年不知不觉的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在排队故障后,盖机壳前再次问用户,发生故障前有无其它不良的故障现象。(特别是使用多年的机器往往出现时好时坏的故障)免得造成二次返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影响到用户使用。

 

  维修实践证明,显示器正常工作的开机瞬间会有多种正常现象。如在开机时指示灯由黄色变为绿色应视为有规律的正常变换、再如行扫描工作时会有轻微的吱的一声、屏幕上有高压感应等种种迹象,都可以用我们的感官诊断来判断故障部位。

 

二、替换法

 

  替换法,顾名思义,就是指用好的元件代替所怀疑的元器件。若故障能消除,说明怀疑是正确的,否则便是失误(除非其它元件同时存在同样的故障的可能性),应进一步检查、判断。用替换法有以下好处,可检查显示器的所有元件的好坏,而且结果一般准确、快捷。而且较适合于难以判断是否失效的元件,如电容、集成电路及晶体管等元件。此外对于不需拆下的元件,替换条件以不很方便的情况下,可采用特殊的替换方法,如怀疑某个电阻断路就可用同一规格、质量好的电阻直接并联在元件的两端进行替换。如此检修,速度极快、效率高,值得提倡。

 

  替换法看似简单,人人都会,其实不然。这里面也有不少不容忽视的地方需要自己掌握和领悟,其中以集成电路替换最为代表性,是用来判断集成电路是否失效的可靠方法之一。对于其它检修方法久久难以判断的疑难故障,采用替换法往往可以迎刃而解。所以下面以集成电路为例,介绍运用替换法时应注意的步骤。

 

  1.必须保证替换件是良好的

 

  若替换件本身不良,替换本身也就没有意义了。对于没有把握替换的集成电路是好的,建议平时将集成电路换入正常的显示器试试,以确定其好坏,试验方法应尽量简化,不提倡多次焊接,若有IC座可焊接上去,这样不仅方便拆卸,而且可避免损坏集成电路。另外,还可多备几个同型号的集成电路,若更换一集成电路后仍是同样问题,也不妨再试一个,一般不会遇到二块同时损坏的。

 

  若在没有IC座的情况下,要试换多个集成电路。为不使电路板烫坏可用细的导线将集成电路与电路板连接,这样不至于因多次焊接损坏电路板。

 

  替换集成电路的型号应与原用集成电路相同,也可用能与原集成电路直接 代换而型号不同的集成块。但要防止水货。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显示器所用的集成电路,区别仅在末尾代号的一两个字符上,往往就不能代换,因此在代换前一定要多查些有关资料,要做到万无一失,不能有半点差异。

 

  2.替换之前先对集成电路做其他检查

 

  有采用替换法之前,应尽可能的用其它较简单的检查方法对集成电路的好坏做出判断。不要轻易拆焊,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因为毕竟是一件麻烦的事,还易烫坏电路板,只有用别的方法难以作出确切判断的,并自认为有充分的理由怀疑集成电路已坏的情况下,才试用替换法。

 

  在焊拆集成电路时不能操之过急,更不可乱拔插其引脚。在拆卸过程中一般用电烙铁(最好是衡温烙铁)和吸锡器。在没有专用工具的情况下,可用电烙铁将引脚锡熔化立即用医用针头将锡套开,当逐个将引脚套开后用镊子将集成电路取出,当然还有其它方法,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其目的是,将集成电路从电路板上取下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将电路板的损坏程度降到最小。

 

  除集成电路外、其它元件的替换都十分方便,通常只有用好的元件代替所怀疑的元件,在这里再说一种特殊的代换法,就是用怀疑的坏的元件代替到好机上,看正常机是否能正常工作,来反故障范围缩小,确定故障点。这种方法通常只在检查少数疑难杂症时才采用。例如:在检查分析后怀疑某个元件有问题,但以无精确的仪器来测量其好坏,这时可将怀疑的元件装到好机上去试,从而判断被怀疑的元件是否是损坏的。因此种检查方法需具备相同或能代换的电路,替换起来也比较麻烦,一般兴在排除软故障或疑难问题时采用这种方法。

 

三、万用表测量法

 

  显示器的电路有故障时,其相应的电路部位必然会出现反常现象,并且总是在电阻、电压、电流的变化量反应出来。其特点是灵活方便。可对怀疑的坏件逐一检查。下面介绍其检修方法。

 

  1.电阻检测法

 

  就是利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电路中的一些可疑元件、可疑点以及集成电路各引脚对地的电阻。对所测的数值与正常值作比较,可迅速断定元件是否损坏、变质,是否存在开路和短路,是否有晶体管被击穿等。该方法对检修开路或短路性故障和确定故障元件最有实效。

 

  为了确保检修的安全可靠性,在进行电阻测量前对各在滤波电容进行放电,防止大电容储电烧坏万用表。电阻检测法一般采用"正向电阻测试"和"反向电阻测试"两种方式相结合来进行测量。"反向电阻"即用黑表笔接地,用红表笔测量的结果。"正向电阻"就是用红表笔接地,用黑表笔测量的结果。

 

  在维修过程中还经常会用到在线电阻测量法和脱焊电阻测量法。在线电阻测量法,就是在电路板上测量元件的阻值,由于被测元件接要电路板上,所测的数值是受到其它串、并联支路的影响,因此测量结果应予分析考虑。脱焊电阻测量法在维修过程中经常用到,其方法简单、快捷。就是将元件的一端或整个元件脱焊下来,再进行电阻测量的一种方法。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测量时万用表应选用合适的档位。对于一些关键部位的阻值要采用正、反相表笔结合测量,以提高判断故障的准确性。

 

  总之,使用在线电阻测量法时,应根据线路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要随机应变,必要时还得采用脱焊电阻测量法。只有两种方法配合使用,相辅相成,才能发挥电阻检查法的优点,获得正确的结果。

 

  2.电压测量法

 

  电压检测法是用万用表通过测电路或电路中元器件的工作电压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故障部位或故障元件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电压相差明显或电压波动较大的部位,就是故障所在部位。

 

  电压测量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电压检测法,是显示器不输入信号的情况下测得的结果。另一种是动态电压测量法,是显示器接入信号时所测得的电压值。

 

  电压检测法一般是检测关键点的电压值。根据关键点的电压情况,来缩小故障范围,快速找出故障元件。如在检修一台无光的显示器,一般首先用万用表测+B电压的偏高,还是偏低,是零伏,还是正常。都可根据所测电压值,作出相应的诊断方向。笔者曾维修一台MF1766型彩显,故障现象为无光,当测+B电压时,才十多伏并且表针有轻微摆动,类似问题要么是电源电路本身问题,要么就是负载过重引起保护,当检测到视放电压时,正常应为80V,面测出为0V,怀疑是负载短路引起保护,将80V负载脱开,开机测量,+B正常,80V也正常,断定是负载问题,迅速找出故障元件。如+B为电压为0V,故障现象为指示灯亮,不能开机。笔者将+B的负载断开接一220V60W灯泡作假负载,再开机测时+B正常,并迅速查至负载电路,直接排除故障。再如+B电压正常,首先看行电路有无工作,若行电路正常,再测有无灯丝、视放。

 

三、电流检测法

 

  电流检测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测量,另一种是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就是将万用表的相应电流档直接串入电路中的一种测量方法。间接测量法是通过测量电路中某一电阻上的电压降来间接估算出来的电流值。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无需串入电路中,而测量电流的大小也不受万用表的量程限制,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四、盲焊法

 

  在实际维修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由于虚焊导至显示器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因现在生产的电路板均为锡炉焊接,其焊点较薄,比较容易产生此问题。特别是用了多年的老机器更易产生虚焊。可真正找到虚焊点不一定是一件容易事,有的可能花上几天的时间都难以排除,特别是在用户家维修还易使用户感到不满。此时不防试一下盲焊法,可对怀疑的虚焊点逐一焊一遍。由于这种方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称它为"盲焊法"。

 

  五、局部升温、冷却法

 

  现在彩色显示器的多数元件工作在高电压、大电流的工作状态,各元件工作对温度要求较高,因此冷机和热机也是有所不同的,而温度变化是通过元器件的工作状态表现出来的,尤其是一些高温参数比较差的元件则更加明显。根据这一特性,在检修过程中可用局部升温、降温被怀疑的元器件,让故障充分暴露出来。确定故障元件,来排除故障部位。

 

  本方法对于因环境温度或局部温度升高而导致的延时性软故障,以及检测热稳定性差的元件穿透电流大的晶体管、电容等有显著效果。如有些机器在刚开机时是正常的,工作一段时间后,又旧剧重演。这时我们用电烙铁或专用电吹风适当加热某一元器件,如果故障出现,说明"故障源"就是该元件;也可以当机器工作一段时间出现故障时,用棉花蘸无水酒精对被怀疑的元件进行降温,看故障是否消失,若故障能消失,则故障源就是该元件。

 

  采用升温或降温时要注意温度变化不要超过元件所允许的范围,不能升温过高或降温过低,否则会损坏元器件。

 

  六、分段切割法

 

  分段切割法,就是在检修过程中,通过拨掉部分转插或断开某一电路,有的也可甩掉某一电路或某些元器件来缩小故障范围,最后把故障元件找出来。一般对于大电流短路的故障,采用切割法效果最为显著。如开机烧行管问题,可首先将+B电压断开接一假负载。其目的是将负载断开,看故障部位是出在电源电路还是行电路,这是最为常用的一种电路切割法。再如一台无80V视放电压的机器,其真实故障为视放电路一电容短路导至电源电路保护,行无法工作。笔者也是采用过这种方法,将P904插座拔开后,行电路工作,高压正常。无疑是视放板上的问题,缩小故障范围,直到查出坏的元器件,排除故障。

 

CRT 显示器术语详解

http://bbs.hackbase.com/viewthread.php?tid=2913619&sid=J1ibiY 

 

关于光驱刻录机

 

刻录机优化十大必杀技

购买DVD盘片谨防步入四大误区

光驱普通光驱看DVD的几个方法

光驱挑盘故障原因分析与解决

光驱问题巧面对 六大常见故障实战解决宝典

刻录机优化十大必杀技

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商务办公条件的进步,刻录机的作用是越来越明显,利用刻录机可以随时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刻录成具有自我个性的光盘,方便简捷。

可是,当自己拥有了一台心仪以久的刻录机之后,我们如何对它进行常用的维护和优化,如何小心的使用它才能让它活的更长久呢?小编收集了一些自己和网友的维护方法,介绍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

1.不要经常用刻录机读盘

首先大家应该弄明白:刻录机和光驱是有区别的,刻录机的读写速度有三种:写入速度、擦写速度和读盘速度,有些用户看到刻录机有读盘功能,就以为刻录机在读盘方面和光驱是一样的,甚至有人会误认为刻录机的功能多,那么它的读盘性能要比单纯的光驱强,其实不然,如果经常用刻录机看碟,听CD,会对刻录机造成很大的损坏。

殊不知刻录机在读盘性能方面并不是很好,而且读盘只是刻录机的一个附带功能,在读盘性能方面,它是没法和专业的读盘光驱相提并论的,如果长期把它当光驱使用的话,会使得激光头老化变快,那么整个刻录机的寿命也就会缩短。当然解决的最好办法是用户自己另备专用的CDROM或者DVD光驱来读盘,这样就不会增加刻录机的额外负担了。

2.刻录时从慢速到高速

目前市场上的刻录机的刻录速度都在4倍速以上,经管刻录产品都说自己的产品是快速稳定,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刻录速度太快的话,可能会造成读写数据的不稳定,如果再遇上震动等问题的话,可能会造成刻录数据的中断,那么就会造成刻录数据的不完整,甚至可能会损坏刻录机内的光盘。另外,较高的刻录速度的话,可能在刻录的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刻录噪声,那么就会影响您的刻录产品的效果,长期使用高速刻录,对刻录机的寿命也有一定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刻录光盘的时候,首先应该以比较低的速度来刻录,如果刻录的情况一切都正常,没有任何不稳定的情况时,我们再提高速度,现在的刻录机几乎都提供1倍速、2倍速、4倍速等很多个选择项,小编推荐大家采用2倍速来进行刻录,如果情况不正常,我们能够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这样对整个刻录光盘的质量提供了保障,也能让刻录机低负荷运转,保护激光头,延长它的寿命。

3.使用质量较好的刻录盘片

也许很对人都不怎么注意刻录盘片的选择,认为只要刻录机功能强大,质量好,兼容性高,就能买一些便宜一点的盘片进行刻录,可是,低廉的价格和侥幸的心理往往会使我们承受更大的损失,那就是对刻录机的损坏,轻则只是影响刻录机的寿命,严重的话会直接让您的刻录机“下课”,那么这就不再是几元钱的问题了。

因此,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其中的利弊,在选用CD-R盘片时应该尽量选用名牌大厂的盘片。当然,也并不是说名牌大厂的盘片就一定不会对您的刻录机造成损坏,您还要选择适合您的刻录机的盘片类别。对于已经刻录成功的刻录盘片,我们应该进行很好的保护,因为有的时候,由于某些原因需要我们重新刻录盘片,如果保护不当,例如在阳光下暴晒,遭受潮气,被硬物刮伤,那么重新刻录时就会对刻录机带来很大的负荷,会让光头的寿命缩短。

所以说除了选择好的盘片之外,保护好已刻录好的盘片也是很重要的。好的光盘并不代表它的容量就无限大,有的用户看到自己的光盘正版,价格不菲,所以一心想在一张盘上多刻点,节约成本嘛。但是如果盘子的容量有限,或是刻录机的技术不先进的话,就很容易使刻录机的激光头在刻盘容量已满之后,仍然运转,那就会大大损伤激光头。

4.保证刻录机的清洁环境

刻录机和灰尘是天生的冤家,灰尘是刻录机的终极杀手,虽然刻录机外表看起来很封闭,可灰尘是无孔不入的角色,一旦灰尘入侵,就会造成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刻录机在刻录盘片时,刻录机的激光头通过发射出高温的激光来实现数据的写入,而此时如果有灰尘入侵,那么落在激光头上的灰尘很可能被烧结到光头上,那么过多灰尘的烧结,就会大大影响整个盘片的刻录效果,盘片刻录好之后,当您再次读取数据的时候,由于表面有灰尘,所以也就严重的影响了数据的读取。

那么为了更好的避免灰尘的进入,建议用户不要将刻录机的托盘滞留在外面很久,取出或放入盘片后,迅速把刻录机关闭起来,这样能比较有效的防止灰尘的进入。同时,刻录机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激光头上必然或多或少有一些灰尘,会直接影响到刻录效果,所以用户除了防止灰尘的进入之外,还要定期对刻录机进行清洁保养或请专业人士进行维护。除此之外,防潮措施也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把装有刻录机的机箱置于通风的地方,刻录盘也是一样,不能潮湿,不然会对刻录机的激光头造成损坏。

5.刻录机的摆放

在刻录机的使用过程中,刻录机必须保持水平放置,以防止光盘的“跑动”而降低刻录质量,损坏激光头。另外,如果您的机箱轻薄,内置风扇的高速转动,可能会产生轻微的震动,这样的话,可能对刻录机内部的部件有一定的损害,特别是激光头,如果正在刻录的话,会严重影响刻录质量。

如果这种震动来源于内置刻录机工作时主轴电机的高速转动,那么这种震动一旦超过光头的循机伺服及聚集伺服的范围,激光点在光盘上就会产生偏差,从而导致刻录的失败,同时也将严重损坏刻录机光头。所以我们必须把机箱垫平,减少机箱的震动,提高刻录的质量和成功率,同时也能较好的保护刻录机。

把握好和硬盘的关系、刻录机的散热保障

6.把握好和硬盘的关系

首先把握好的是距离关系,由于刻录机要求有很好的散热环境来保证它的正常运行,而硬盘又是电脑中的发热大户,那么两者就不能走的太“亲近”,在安装的时候要把刻录机装在最上面的那个座架,而把普通光驱装在下面靠近硬盘的座架,即尽量使刻录机与硬盘等设备离远一些,这样会有利于刻录机的散热,那么也就能延长刻录机的寿命。

另外,刻录机在刻录盘片的时候,是从硬盘把自己需要的数据读入刻录机的缓存,然后进行刻录,那么为了保证读取数据的流畅和快速,就要求用户必须经常清理硬盘,删除不必要的一些临时文件,对磁盘碎片进行整理,这样就使得文件被读取时,寻找文件和读取文件的速度变快,为刻录机的刻录提供“后勤保障”,如果没有很好的“后勤保障”,光头就可能没有数据来源,那么就会对空运行的光头有所损坏。

7.刻录机的散热保障

刻录机对热量特别“过敏”,因为热量过高的话,会严重影响刻录效果,还会缩短刻录机的寿命。那么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搞好和硬盘的关系之外,我们还要选择透风性能好的机箱,另外不要连续刻录,否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那么刻盘的成功率也会大大降低。尤其是在炎炎夏日,我们应该根据周围环境的温度调整刻录机连续刻盘的数量,一般来说,刻录5张盘之后,一定要让刻录机休息一下,当然,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8.其他的程序为刻录机开道

刻录机可以说是个很挑剔的角色,他可不喜欢别人在他工作时抢他的道,这就要求我们在刻录的时候尽量不要执行其它程序,虽然现在刻录技术发展迅速,大部分刻录机宣称在刻盘时可以运行其它程序,Windows系统也是支持多任务同时进行,但是系统多任务工作会造成数据读入光盘缓冲区的速度降慢、中断,而导致刻录失败,为了避免刻录的失败,我们在刻录前最好先关闭所有正在运行的程序,例如后台的防火墙、杀毒软件等也最好关闭,以防万一嘛,毕竟现在的刻录机刻一张盘要的时间会很短,耽误不了您多少时间。这样就既可以保证刻录的质量也会保证刻录机的安全。

9.刻录之前最好先进行测试

一场成功的战争少不了演习,只有在模拟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不足,发现错误,刻录光碟就好比一场战争,必要的模拟测试是不可少的,尽管目前几乎所有的刻录机都支持直接写入功能,但为了保险起见,建议大家在刻录之前还是先进行测试,因为在测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例如计算机的性能不稳定,光驱的读写速度跟不上,一旦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降低刻录的速度,直到排除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全部问题。目前所有的刻录机软件都支持刻录前的测试,所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大家在刻录之前千万不要忘记。

10.对电源的要求

电源可是刻录机工作的基础保障,所以其作用显得异常重要。对于低倍速的刻录机来说,刻录一张光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如果设置了电源管理功能,就很有可能出现硬盘停止工作的现象,从而导致光盘的刻录失败,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关闭电源管理功能。另外,如果你使用的是劣质的电源,你应该要注意喏,一些杂牌电源在进行小容量的刻录时还能顺利的进行,但是如果进行大容量的刻录的话,往往会造成很高的废盘率!这就让刻录机做了很多的无用功,直接的后果是让您辛辛苦苦购买的盘片报废,间接的后果是使得刻录机的寿命缩短。

以上十点可是刻录机优化的必杀计,很好的做到以上十点,可以让您的刻录机延年益寿,为您节省一些银子。

购买DVD盘片谨防步入四大误区

 

目前盘片市场可谓鱼龙混杂,这也是中关村的一大“特色”之一,一些小品牌和劣质产品在市场中随处可见,那么对于盘片需求量日渐增大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来分选购好的盘片呢?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选购技巧外,还要了解选购盘片的以下四大误区:

  第一大误区: 认为日本品牌比中国品牌好

  (1)纠其根本,日牌现在已经转成中国制造,为台湾省及内陆的各工厂为其代工.没有差别。

  (2)针对于光盘的生产技术,并不深奥。该种技术对于目前中国技术水平来讲已经实在不足道,载人航天的技术都成熟了,这项技术当然更没问题,日牌找中国工厂代工,则更加证明了这一事实。

  (3)目前DVD盘片生产所应用的染料(dye),基本都应用偶氮机染料(即AZO),只有极少数的廉价品才会应用花氰,钛氰之类, 如市场上的一些廉价盘片。

  (4)盘片的质量关键取决于生产工艺所产生的参数等级,如:A级、B级、C级、D级等等,其中以A级为最好。而每一等级都有具体的参数规定,详细可参看飞利浦发布的相关技术标准规定。目前国内管理水平到位的正规工厂,在工艺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产品质量当然能保证。

  日本品牌的盘片主要采用A级的产品,只有极少数情况出现B,C级之类(如所谓变色龙4X盘片),所以大家会感觉其普遍质量好,而并非其有什么特别之处。

  同样国内的品牌如清华紫光, 同方等清华系列,Memo.D迈道,大恒啄木鸟等品牌考虑到自身形象,品牌信誉以及消费者利益, 对于品质的控制很严格,也在采用同样A级的产品。所以在质量上和日牌基本一致,但性价比则要高于日牌很多。

  第二大误区: 贪图小便宜,购买所谓的低价货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的低价盘片,价格在1.00元至1.40元不等,但便宜当然会有便宜的原因,正如一句话所说:”一分钱一分货” 。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种是一些工厂的清仓库存,清仓的原因很多,比如质量太差, 染料有瑕疵,受潮湿导致保存期短等等,总之存在各种质量原因。

  第二种则是在生产上偷工减料,或采用劣质材质,目的就是追求更低成本,不考虑应用。

  (1)采用回收PC料2次再利用,这样成本当然能够降低很多,但导致刻录不兼容,刻录机会挑盘,坏率很高,刻完后不认,不能播放或者读几次数据便丢失。

  (2)采用劣质染料或者改变染料的标准配比,用这种方式降低成本会导致盘片的保存期极短, 在极短的时间内数据便丢失,带来很大麻烦。

  (3)在产品里掺杂一定比例的低价劣质产品,一盒盘里有好有坏,能买到好盘坏盘倒要看消费者的运气了。 这样当然可以把成本大幅降低,但这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相信大家用盘片刻录数据,视频都是为了保存。如果只为了能刻上能读一下的话,那就不如存在硬盘里看一下,就直接删除。实在不必要再刻一张盘然后再扔掉了,这类盘片基本都是盗版商使用,因为无所谓保存,所以作为消费者还是应该慎重选择正规品牌的产品。

  第三大误区: 被所谓的假的品牌所欺骗

  所谓的假的品牌,多数就是市场上的极其廉价劣质的盘片。随便印刷个图样,就可以拿出来当作商品来卖。当然也不必对消费者负任何责任,因为大可以今天卖这个标志,明天卖那个标志。

  追求最低成本就是这些假的品牌的唯一原则。当然追求最低成本的方式有很多种:如(1) 采用工厂的清仓库存盘片。(2) 采用回收PC料2次再利用的盘片。(3)采用改变染料配比的盘片。(4)在产品里掺杂劣质低价产品。降低成本的方法应有尽用,无所不至。

  关于假的品牌的误区,除了性质不同,在表现上和第二大误区基本相似。所以消费者在购买DVD盘片时,还是要擦亮眼睛,明辨真假。因为往往这类劣质的盘片还会被卖较高的价格, 因为只有少数一些经销商有,价位不透明。

  第四大误区: 被所谓的厂家直销所蒙蔽

  关于这个误区,是因为消费者会经常看到在市场上有一些经销商会以柜台或精品房间的形式而打着所谓“厂家直销”的招牌销售一些盘片,通常这些盘片的价格都会较低并很有吸引力,而且在他处也会很少看见同样的盘片。

  很多消费者会认为厂家直销的产品性价比高,质量好而卖的便宜。其实不然,其中鱼目混珠者占绝大多数, 多数都是以卖假冒伪劣产品为主,就象我们在第二大误区及第三大误区里所提到的产品)。

  正规的工厂都会以品牌代工和境外贸易为主要业务,极大规模的产量是不可能靠做零售和小批发来销售的.,当然更不存在开设柜台等形式去做销售了。

  所以往往这种所谓的”厂家直销”, 就是巧立名目而大量销售我们在第二大误区和第三大误区里提到的劣质产品的商家。

  总结: 目前信息量越来越大,而DVD盘片由于容量大,刻录速度快,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也导致了盘片市场的混乱。那么作为消费者在选买DVD盘片的同时,应该多做了解,分清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好的品牌,希望大家在购买DVD盘片时能够走出这4个误区,可以选出真正好的产品。

光驱普通光驱看DVD的几个方法

 

一、软方法:

如何用普通光驱看DVD影片

相信每一位看过题目的读者眼睛都会亮起来。虽然今天的dvd-rom的价格已经降到几百元大关,但对于我们这些工薪阶层的diy发烧友,

还是没有太多的人去购买。毕竟一台cd-rom驱动器只需白多元左右,而5倍速的dvd-rom却是它的2~3倍。加上dvd光盘节目不充足,

dvd-rom驱动器在用途上实际只相当于一台cd-rom驱动器。今天一种好的方法可以能让你把dvd光盘中的mpeg-2文件转化为mpeg-1

(vcd文件格式)读取,其好处我不说大家也一定都知道了。下面分几步讲解其操作过程:

  一、准备工作

  首先你需要安装panasonic mpeg-1 encoder 2.21软件。其次,

还要有mpeg2decoder.ax和mpeg2parser.ax 这两个文件,可以在lsx mpeg2 player(beta3)软件中找到。最后,

在windvd player软件中复制ivivideo.ax(mpeg-2视频文件)和iviaudio.ax(ac3音频文件)。

  完成了上述工作以后,接着对你的操作系统进行配置。如果你以前安装了xingdvd软件,那么程序需要进行重新设置

(如果没有安装xingdvd那就跳到下一个步骤)。在windows文件夹的system子目录里找到regsvr32.exe可执行程序。执行以下操作:

  regsvr32 /u "c: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xing sharedmpeg decodexmdvidsubdecode.dll"

  regsvr32 /u "c: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xing sharedmpeg decodexmdaudiodecode.dll"

  安装panasonic mpeg-1 encoder要用到上面提到的3个文件,在dos环境下执行以下命令:(根据文件的安装路径而定)

  regsvr32 "c:iviaudio.ax"

  regsvr32 "c:mpeg2decoder.ax"

  regsvr32 "c:mpeg2parser.ax"

  好了,需要准备的工作就说这些了,很简单吧!

  二、vob文件转换

  首先,你可以利用dvdrip软件处理dvd光盘中的vob文件(dvd光盘中的视频和音频信号是被合成为vob文件存放的),

类似于vcd中的dat文档。但在使用dvdrip软件分离mpeg-2文件中音频和视频数据时,可能会出现vob文件错误而无法得到音频信号。

此时你只能对文件进行编辑,用十六进制文件编辑器打开文件改写文件头的十六进制码为00 00 01 ba 44 00 04 00 04。

如果不会使用文件编辑器,也可以到相关网站下载vobtool.exe文件,该文件能自动纠正vob文件中的错误。

引起这种错误的原因可能是iviaudio.ax文件装载失败使dvdrip软件不能识别ac-3音频文件头。

  1.运行panasonic mpeg-1 encoder程序,在程序界面中注销use identica fi选项。而后就可以选择分离出来的音频文件进行编辑。

调出“程序”菜单“附件”中的计算器,输入音频处理每秒字节数。作23.976的乘法运算,记录这个结果。

然后把视频框中的每秒字节数除以23.976,正确的计算结果应该是0.91857……

  2.现在来做最重要的一步,重新打开panasonic mpeg-1 encoder,选择你欲转化的mpeg-2音频和视频文件。

把在程序界面中看到的音频文件长度乘以23.976, 所得的结果应该十分接近其视频文件大小。如果上述操作完成后正确,

则就可以开始编辑mpeg-2文件了!由于我国视频图像格式为pal制式,扫描速率选择为24fps。因此输出文件的类型应为mpeg-1/pal制式。

点击“encoding”执行转化,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好漫长!)如果转化失败必须重头做起,不能从上次结束的位置继续工作。

  3.完成以上转化后,我们可以检验一下转化的mpeg-1效果如何。经过观看后,总体感觉图像比较清晰、画面播放流畅,

美中不足之处是有时声音和图像有断续,不能同步播放,但还在容忍的范围内。另外有一些dvd碟片转化后效果不理想,

这有可能跟vob文档的结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