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评咏花诗阅读答案: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人教版) do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54:01
2010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
  一、文学资讯
  第21课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了起来,故事曲线回环,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绝美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追求自由、平等、幸福、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政治理想;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22课 《陋室铬》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陋室铭》是作者自述其志的文章,通过对"陋室"内外环境生动而简洁的描写,并用类比和例证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和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爱莲说》是作者托物言志的名文,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了自己淡泊的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第23课 《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 ,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核舟记》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按空间顺序介绍核舟,从而鲜明地表现它的整体形象。说明了雕刻家构思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卓越成就和民间艺人卓越才能。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大道之行也》主要从三个方面描绘一幅"大同"社会的理想画卷:①满足生存的需要;②满足发展的需要;③满足精神愉快的需要;寄托对美好社会的无限向往,也暗含了对现实社会黑暗现象的厌恶。
  第25课 《望岳》《春望》《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北征》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篇章,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诗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望岳》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雄伟高大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现诗人年轻时代从远大抱负和蓬勃朝气。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是通过诗人的见闻,描绘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知识梳理
  第21课《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
  3、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
  4、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5、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
  7、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依然:喜悦的样子
  8、问所从来,具答之。具:详尽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1、寻向所志。 寻:寻找。向:先前(的)。志:标记。
  12、闻之,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
  13、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随即,不久。津:渡口。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9、此人--为具言所闻。翻译: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翻译:桃花源中的人告诉他说:"我们这里的情况不值得你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啊。"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12、后遂无问津者。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三)阅读理解: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4、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8、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9、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0、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诣太守,说如此。
  11、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14、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答: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②时间过得快。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平安定。
  1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6、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存在,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7、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18、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久的,应该起来抗争。(谈自己的想法即可)
  1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民风淳朴,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20、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1、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
  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2.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3.针对第二段语句做简要评注
  问短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通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鬓"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24.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25.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6.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四)习题精选:
  Ⅰ.吉林省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Ⅱ.鸡西市 阅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不足为外人道也!"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属: 要: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Ⅲ.湛江市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17-20题。
  17、解释词语。(4分)(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19、翻译:"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分)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
  (2)
  Ⅳ.南充市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词语:(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27.翻译下列句子。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参考答案
  Ⅰ.吉林省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Ⅱ.辽宁省鸡西市
  12.属:类 要:同"邀",邀请。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来源:Z§xx§k.Com]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Ⅲ.广东省湛江市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Ⅳ.南充市
  24.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27.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分)
  第22课 《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 惟:只。德馨:美好的品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案,文书,案卷。牍,公文。案牍是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二)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翻译: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阅读理解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统领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来源:Zxxk.Com]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或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何陋之有?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9、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
  10、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作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1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1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
  1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1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四) 习题精选:
  Ⅰ.重庆市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3)谈笑有鸿儒
  
  (4)无丝竹之乱耳
  
  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Ⅱ.厦门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17题(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注释】① "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3分)
  ①谈笑有鸿儒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5.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日: A.太阳 B.白天 C.日子D.每天,一天天地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17.简答题:(5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Ⅰ.重庆市
  9.(共4分)(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大(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每题1分)
  10.(共4分)(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每小题2分,其中每小句1分)
  11.(共3分)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12.(共4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Ⅱ.厦门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17题(14分)
  14.(3分)每个解释1分。酌情给分。
  ①博学的人 ②使身体劳累 ③所以,因此
  15.(2分) D
  16.(4分)每句2分。酌情给分。
  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②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17(1)(2分)各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诸葛庐(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3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2分,语言1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2分。
  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译文: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爱莲说》
  (一) 词语: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7、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二) 翻译重点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翻译: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翻译: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 阅读理解: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周敦颐《爱莲说》:(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咏莲名句(或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出淤泥而不染。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8、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9、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种含义:一、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如:赞成两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尘世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10、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孟母三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同意本文的观点,只要保持坚贞的节操,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影响。
  (四)习题精选: 海南省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19、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可爱者甚蕃(pān ) B、出淤泥 (xū) C、濯清涟(zhū) D、不可亵玩焉(xiè)
  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4 分)
   ( l )香远益清 益: ( 2 )亭亭净植 植:
   ( 3)陶后鲜有闻 鲜: ( 4)宜乎众矣 宜: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
   (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 [来源:Z#xx#k.Com]
  22、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2 分)
  参考答案
  海南省
  19 、D 本题2分。
  20 、( l )益― 更(更加) ( 2 )植― 立(树立) (3)鲜― 少 (4 )宜― 应当(应该,当然) 4 分.每小题1 分,写错字不给分。
  21. ( l )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本题4 分。每小题题2 分。"远观、袭玩、谓、隐逸"等词为得分点,要落实,少译每一处扣0 . 5 分
  22、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本题2 分,意思对即可。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08年广东省深圳市
  6、2分(1)大约(1分) (2)呆呆的样子(1分)
  7、4分(1)水格外清凉。(2分)(得分要点:整句翻译通顺给满分,其中"尤"、"清冽"各占0.5分,如学生把"尤"翻译成"尤其"也给分。)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分)(得分要点:整句翻译通顺给满分; "选贤与能" 翻译通顺给1分, "讲信修睦" 翻译通顺给1分)
  8、4分此题答案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
  第23课 《核舟记》
  (一) 解释词语:
  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为宫室:为,做,这里指雕刻。
  3、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4、尝贻余核舟一:贻(yí),赠。
  5、高可二黍许:可,大约。许,上下。
  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水落石出"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里的文句。徐,缓缓的。兴,起。
  8、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9、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
  10、绝类弥勒:类,像。
  11、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12、神情与苏黄不属:不属,不相类似。
  13、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4、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15、其船背稍夷:夷,平。
  
  16、勾画了了:了了,清楚明白。
  17、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
  (二) 重点文句翻译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王叔远)(或"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关键词:贻 泛)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或"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对着")。(关键词:启望)
  3、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
  (三) 阅读理解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四) 习题精选(河北省)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8.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2分)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其两膝相比者( )(2)舟尾横卧一楫( )
  (3)其船背稍夷(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10.选文前三段按 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 、 和船背。(3分)
  11.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4分)
  (1)苏东坡-- (肖像特征)
  (2)佛印-- (神态特征)
  12."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3分)
  (二)翻译下面画线句子。(4分)
  1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4.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参考答案
  8.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分)9 .(1)挨着,靠近(2)船桨(3)平(4)通"拣",挑选 (4分)10.空间 船头船尾 (3分)11.(1)峨冠多髯(2)绝类弥勒 ( 矫首昂视)(4分)12.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3分)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
  (一)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 [来源:Zxxk.Com]
  4、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
  5、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归:女子出嫁。
  6、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
  7、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8、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
  (二) 译句: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翻译: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翻译: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翻译: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三) 阅读理解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读:这是全文的总结语,作者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结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取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里,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高度概括了作者心目中的"大同"社会,非常鼓舞人心。
  2、老有所终,壮有所养,幼有所长。
  解读:这句话是说:老年人能安度晚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儿童能健康成长。意思类似《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解读: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他人身上,使社会亲如一家。
  4、如何概括本文的主题?
  明确:本文描绘了一幅"大同"社会的蓝图,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是对黑暗、动乱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有它的积极意义。
  5、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明确:"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道之行也",意思是大道施行的时候。也,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大道之行"高度概括地阐述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6、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明确:本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第一,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大同"社会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何相似的地方?
  明确:二者中都没有等级森严的阶级制度,人人平等,自由关爱,民风纯朴,人们生活非常幸福。比如,《桃花源记》中提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都比较类似。这两篇作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 习题精选:深圳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似与游者相乐。(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水尤清冽: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分)
  参考答案
  6、(1)大约(2)呆呆的样子7、(1)潭水特别清澈。(2)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8、此题答案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
  第25课杜甫诗三首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一)《望岳》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基础知识
  1、字音
  岱:dài 眦:zì 曾:céng 凌:líng
  2、解词
  岱宗:指泰山。
  青:郁郁葱葱的绿色。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山的南北两面。阴:山之北。阳:山之南。
  割:分割。
  荡:激荡。
  曾:同"层"。
  眦:眼角。
  会当:终将,终要。
  内容分析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表现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的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的优美--"造化钟神秀";山势的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泰山的描写,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全诗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望岳"的顺序是怎样的?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这首诗是以"望"字统摄全诗的,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第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第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实乃一篇咏物佳作。
  4、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用得很巧妙,试分析巧在哪里?
  "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
  "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内容分析
  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作者描写了当时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诗人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场面。
  2、结合语句,谈一谈对本诗内容的理解。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陷,万物被洗劫殆尽,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已降临,但人去城空,草木自然荒芜不堪。以上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此联"感时"承上,以"伤别"启下。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心情。其切意真情,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感时伤别之外,又自叹老将至矣,更平添一份悲哀。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诗题目虽为《春望》,但并不是要表达一片欣欣向荣之情,恰恰相反,作者所表达的是春天看到的满眼的凄凉之景,诗句中便集中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伤之情。
  (三)《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基础知识
  1、字音
  壕:háo 逾:yú 邺:yè 戍:shù 裙:qún 妪:yù
  2、辨析字形并组词
  戍(戍守)壕(壕沟)逾(逾越)役(战役)
  戊(戊戌) 嚎(嚎叫)愈(愈加)没(没收)
  戎(戎机)
  3、解词
  暮:晚上。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致词:对......说话。
  戍:防守。
  犹得:还来得及。
  幽咽:断断续续地、声音很小的哭声。
  内容分析
  1、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类似的诗歌?
  仅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属于叙事诗,我们以前学过的叙事诗还有《木兰辞》。
  2、作者是如何安排情节结构的?
  文章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第二部分(第2至3段)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蹂躏的家庭的悲剧。
  第3段是主体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前6句)诉三子从军,二子战死;
  第二层(中间4句)诉家无壮男,非老即小,且度日艰难;
  第三层(后4句)诉老妇为保全家庭,自请应役。
  第三部分(第4段)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3、哪些语句表现出战争的残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战争残酷的语句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4、这首诗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中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对此如何理解?
  提示:从诗题上来看,应当主要写捕吏,但诗歌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老妇自诉显然是为捕吏所逼,其凶残不言而喻。这种独特的构思,也表现了诗人的心理矛盾,他一向憎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人民理应做出牺牲。因此,诗人在对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给予了含蓄的揭露。
  三、名句积累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0、《望岳》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的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http://cooco.net.cn/view/127949/可圈可点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