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有哪些厂招普工:两汉时期的建筑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31:49

两汉时期的建筑艺术

标签: 汉华  南阳  白酒  文化  历史  2008-03-14 16:23    根据史籍记载和汉墓出土的随葬物品、画像砖石等资料,我们把汉代南阳的建筑艺术分为住宅建筑、园林建筑、桥梁建筑以及相关的装饰和附属设施等部分论述,以补地面汉代建筑已荡然无存之不足。从中可以管窥汉代南阳辉煌的建筑艺术风貌。 新野出土的汉代石画像《建筑画像》

  一、 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两汉时期,农业和商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由于统治阶级一贯将建筑视为“威四海”的精神统治工具,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苑囿及祭祀活动等有关建筑,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一种表率和推动的作用。继西汉之后,东汉时南阳因是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凭借天时、地利和“帝乡多近臣”等优越条件,很快便成为全国比较富庶的地区。地主、富裕商人等纷纷效仿,着眼于豪华住宅的修造,以炫耀自己的财力和势力,威震乡邻。发掘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室结构本身及作为建筑材料的砖石上的部分图像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时南阳上层统治阶级住宅“坊宇显敞,高门纳驷”的博大气势。

   (一) 单檐四阿式 单檐四阿式是南阳出土西汉中后期画像石砖中表现较多的一种屋顶式样,它外观构造上又存在着4种不同的变化。主体建筑前置双阙。唐河县湖阳辛店出土一块画像石,石中部为一单檐四阿式厅堂,檐柱立于石柱础上,柱上下粗细相同,无卷杀或收分,柱头承托栌斗。屋顶两侧坡度稍缓,檐口平直,瓦垄规整,正脊左端微残。脊身厚度约为三层筒瓦叠砌而成。厅堂两侧的前方立双阙,基石部分低矮,阙身粗高,重檐四注顶。阙式门或厅堂。唐河县石灰窑场发现两块画像石,画像内容基本上一样,分上下两部分,下刻铺首衔环,寓意大门所在。上为单檐四阿式厅堂,檐柱下有柱础,上承栌斗,屋顶两侧坡面加长、变缓,正脊相应缩短,脊中间起矮台,台上立一凤鸟,两坡靠下部各有一座重檐阙形望亭。这种亭高高耸立,整体造型同厅堂规格并不协调,看来它仍然与宅前双阙用于望远的实用性相似。与此略有不同的是从南阳市赵寨砖瓦厂出土的画像石,从外观造型看,正脊长,举架升高,双阙式望亭立于脊上,亭身变得矮肥,双亭间的距离缩小。该类画像石共有4块,又处于汉墓中门扉的位置,两檐柱中间刻画铺首衔环,故为阙式门。

  西汉中后期的唐河县针织厂汉墓,前室南壁的一块石上建筑画像是该时期住宅建筑的又一种风格。它的基台部分不甚明显,两根檐柱较粗,呈垂直分布,桩头上使用了一斗三升拱。单檐四注屋顶,无反宇及翘曲的屋角,坡面瓦垄分布密集均匀。垂脊较短,正脊长而厚高,脊两端设单檐四阿式望亭,相互对称。望亭下饰网状纹,其作用大致有二:远眺警戒和通风防潮。无论其大小、高低都与厅堂建筑整体相协调,且二亭较近,若将亭顶部连接起来,这就是一座重檐建筑了。

   (二) 重檐四阿式 唐河辛店和谢庄出土了两块汉画像砖,内容完全一样。画面的左侧是一座木结构重檐四阿式主体建筑,檐柱粗高,大小相等,下部没有显示柱础,柱头置栌斗。屋顶举架较高,瓦垄间距分布疏阔,正脊高大。二层空间饰菱形图案,明显较之一层为低,这同我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物的空间布局特点相一致。只是地面没有高大的台基,而改用提高房内地基的办法防潮湿。额枋部位饰网状纹,下挂帷幔,屋内高台上坐二人似正交谈,其中一人持鸠杖。据《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风俗通义》云:“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从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正鸣其上,追者以鸟在无人,遂得脱。后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以赐老者。”因此,它标明这座雄伟华丽的住宅的拥有者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待遇,非平民所有。门前配置的木结构重檐双阙,更增加了该住宅建筑的隆重感和威严感。

   (三) 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见于潦河杨官寺画像石,画像内容是一座三重檐四注顶楼阁,房下是呈梯形分布的高大台基,台上承檐柱5根,上两层则减为3根,中间一根檐柱上放置栌斗。正脊右端及所立凤鸟残缺。按檐柱分布情况,一层面阔4间,进深不详。从整体造型上看,基础部分直接承袭我国古代商周时期建造高台基的做法,突出了主体建筑;屋顶大小和空间高度自下而上递减,避免了高层楼阁头重脚轻的弊端,从而给人一种稳定和舒适的感觉。方城县杨集乡出土的画像砖侧面模印一座四层建筑物,无台基,面阔3间,它的二层与三层联在一起,上层较小。瓦垄摆放除第三层上下垂直分布外,其余皆呈人字形,极有可能就是我国较早的木构塔形建筑物。

   (四) 干阑式 干阑式住宅

   画像砖出自淅川夏湾。画像中部平放厚板,一侧饰网状纹,板下有两根圆木柱子直插泥内,柱顶置大块横木,如同栌斗,目的在于增大支撑面。板上面中部是一四角攒尖顶大门,两扇门扉向内开启,意为富家大户出入频繁,门庭若市;大门稍靠后为左右双阙,这种阙立门后的现象比较罕见。在唐河县也发现了一块画像砖,内容有点儿类似,单檐四阿式住宅的屋内地面被用柱子与拱板向上抬高,柱与板之间施一斗二升拱,抬高后的屋面有一条多阶踏道连接房外地面。这一类住宅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地下潮湿的侵害和防止野兽的突然袭击,在我国南方相当普遍,北方中原地区比较少见。

   (五) 平民住宅 一般性平民住宅存在于小型画像砖上。出土于方城县城关镇的一块画像砖,下部模印一鱼,这是汉代常见的寓意装饰品之一,即年年有余之意,上为一座简单的单檐四阿式住宅。四根檐柱直出地面,两边双柱上下各有穿相连,中部为门,正脊做成孤形。汉画中所见房脊一般平直、高大,而这一住房的正脊中部稍低,两端翘起,在建筑风格上显得活泼自由,没有平直的屋脊所产生的压抑和正统感。

   (六) 悬山式住房 在樊集汉画像砖墓中出土有二件陶房,均为悬山式两面坡顶。一件中部为屋舍,四壁上部有三角形窗孔。前有平顶凉棚,中有一支顶,凉棚与房舍间开一门、一洞,房后墙上部全开长方形门。后院中间有一矮墙,将其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右各有门与房舍相通。另一件,前开二门,屋左右上设望亭。望亭左右山分别砌2个和5个方形望孔,前、后有一较大的方形望孔。望亭也为悬山式顶,两坡均模印出瓦垄。房子中部设一立柱,上承望亭左梁。屋有后院,中间有隔墙,将后院分为左右两院。房后一门与右后院相通。右后院一角有三级阶梯可登达左院厕所。厕所呈悬空状,两厕搭在墙上,后一角有立柱支撑。左后院墙角有斜孔通至墙外,斜孔应是专用于排污的通道,屋右后部因房坡较长,故在围墙和隔墙上各立柱,以支撑其重量。以上6类建筑式样是汉代南阳表现比较突出的住宅造型,除一般平民住宅较简陋之外,大部分华丽的厅堂楼阁旁都耸立着高大的双阙。阙分双阙和单阙两种,有木结构和石结构的,也有砖木等混作的,下部有的是高大的台基,有的直出地上,感觉自然相异。单阙或称观,含居上可观望之意。双阙中间无门扉,而是“阙然为道”,故又称“阙门”。阙顶正脊部常以凤鸟装饰,有祥瑞和辟邪之意,“凤阙”亦即因此而名。多数鸟的画像为侧面,双足劲健,身体丰满,展翅欲飞,或呈行走鸣叫状,或呈站立得意姿。在新野樊集发现的画像砖上,阙顶所饰凤鸟则为正面像,头上有高而美丽的冠羽,展翅、开屏、屈颈俯首下视,似是刚刚从天空降临。古人认为凤鸟是神鸟,从不轻易现身。《论语·子罕》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国家内外无事,连年丰收,民各安其食的太平盛世方可得见。《山海经·南山经》亦云:“有鸟也,其状如鸡,五采而纹,名曰凤皇……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故阙顶饰凤鸟,象征和平圆满、安祥幸福,屋顶上有徘徊慢步的仙鹤等鸟也具备相同的含义。

  二、 园林建筑

   中国古代园林是从两汉时开始兴起的。自西汉中期以后,国家渐渐富裕起来,长安附近开设了昆明池、上林苑、甘泉苑,营建苑囿性质的建章宫等等,对全国各地园林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淅川县中明铺发现的5块画像砖,画像内容所表现的就是园林建筑一角。其中一幅画的中部刻一座单檐四阿顶小亭,台基部分高低不明,两根檐柱头上置三重横拱,这种拱的组合外型相当特别,在住宅建筑中没有发现这类现象,可能是汉代园林建筑独有的构件。屋顶不施瓦作,前坡为网格状,正脊较高,脊身开二长方形孔。亭内地面使用木板向上抬高,有踏道通亭外,踏道呈人字形分布。檐柱两侧设置护栏,或为平板坐凳式栏杆,或为背靠式栏杆,不管是哪一种,使用的目的皆一目了然。小亭前两边建有双阙,单柱无柱础,柱头使用与亭相同的三重拱,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式。从亭前建有阙形建筑物这一点儿看,南阳汉代园林建设受住宅建筑的影响颇为深刻,不同的是这种阙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地位,进而变成小亭前的点缀品了。图像下部模印有长扇形的矮柏,另一幅画像中则满幅皆是,这是我国园林建筑中常见的植物造型。亭上有鸟儿栖息,空中有小鸟飞翔,亭下又有游动的鱼儿。有鸟必有林,或以
林胜,使人如藏身于原始森林,山回路转,曲径通幽;有鱼则有水,或以水荣,犹如置身于烟波浩淼之中,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博大的胸怀和气魄。这些建筑特有的温柔使人仿佛重新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清新爽快的环境中,自我陶醉,自我解脱、松弛,对身心健康十分有利,这又恰恰同汉人继秦以来欲与神仙相通、企求长寿的思想一致。在淅川的东汉墓内,出土了一件绿釉陶水榭,系由水池和亭榭两部分组成。水池是圆盆状,池沿上有一人头戴平帻,长衣遮足,骑马巡逻。在骑者前后的水池沿上,还立有数人。池岸的另一边有手执弩机的两个武士俑,头戴尖顶帽,身穿裤褶,腰中束带。池岸周围有许多禽兽,其中有陶羊、陶鹅、陶鸡、麋鹿。池岸与池中亭榭下层圆形平座之间有一桥相连,桥侧有桥栏。桥下停泊一船,平底、以二横梁间隔成三个船舱,船头设有一小孔,可能用于系锚。船尾有两小孔,似为安舵之用,船内有篙、桨各一。另有龟、鳖、鸭、鹅、鱼,自左至右游浮于池内。水池正中矗立一座重檐四阿式顶的亭榭。平座中央坐一人,头戴帏帽,身着长衣,袖手盘地而坐,当为水榭的主人。还有两人头戴平帻,身穿长衣交领于胸前,腰中束带,双手拥彗,侍立桥头,作迎宾状。平座左右两侧及后面各立一人。在平座中部亦立有环形矮墙,其上有4根立柱支撑四阿式腰檐,腰檐有4条垂脊,每坡有13条瓦。腰檐上又有4根立柱,承托四阿式亭,其正脊上栖息一鸟。这不仅反映了东汉时期南阳豪强地主的豪华奢侈生活,而且,这件框架结构、分层处理的水榭形式,又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建筑属于私人园林,只有少数人方可营造。私人园林是私人住宅的延伸部分,二者联系紧密。它的平面面积大小不定,亭前刻有车骑出行图和奔跑的野猪,说明此园林范围较广,极有可能集游乐、狩猎等为一体,是一所精心建造的大型娱乐活动场所。

  三、 桥梁建筑

   桥梁建筑图像出自新野县画像砖,共有5幅,其中樊集出土4幅 ,安乐寨出土1幅。桥的侧
面犹如一道雨后的彩虹,横跨河两岸,它的建筑材料有砖作,也有木构。桥梁类型又分为两种,拱桥和弧形梁式桥。拱桥的特点是:单孔,砖筑,桥面较高,两端同路面相交处尚有过陡之嫌,桥两边亦无护栏。从汉墓中发现的纵连券、横连券,以及各种特殊型号的砖等,证明汉代南阳建造拱桥技术早已成熟了。在樊集出土的画像砖上所刻的另一幅桥梁则显示出弧形梁式的特点。它的侧面具有木构的特征,桥两端立有桥表,两侧桥面设置弧形卧棂栏杆,栏杆略高于桥面厚度。桥下有两排或四排立柱,柱头无栌斗,直承二升拱。使用排柱和拱的结果是在桥的弧度小于半圆、坡度变缓的情况下,最大承载力保持不变,并有所增加,更便于车货运行和人畜往来。两种桥有一个共同点:跨度大,泄洪能力强。桥下有人泛舟作业。桥面车水马龙,前后既有惊险动人的高难度戏车表演,又有人犬狂奔逐兽的激烈活动,这是一幅人喊马啸、热闹非凡的场面。在表明这些桥结实耐用的同时,又暗示它们可能是豪强地主、富商大户们独自拥有的财产,属于自然山水式私人园林建筑中的组成部分,还有可能是使“天堑”变“通途”的公共设施,担负着河两岸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的重任。不难想象,两汉时期南阳郡治宛之所以能够成为南方的一大都会,与桥梁的沟通作用是分不开的。

  四、 建筑物的附属设施

   建筑物的附属设施,一是乐舞厅堂等。新野樊集汉墓曾出土了两块画像砖,其一是在阙门和主体建筑的左边建造一座单檐四阿式的看台设施,檐柱间配置背靠式栏杆,屋内帷慢下有三人坐而观赏乐舞。其二稍有残缺,一座单檐悬山式建筑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前坡出檐甚浅,正面有4根檐柱,柱间无隔断。柱下有石础,上使用重拱,即一斗二升拱的两端又各置一斗三升拱,转角檐柱头用叉形拱,拱上直承一斗三升拱,这是该座建筑物比较有特色的部位。屋内左边主人席地而坐,正同乘牛车远道而来的客人亲切交谈;右边四人跳舞作乐,以助雅兴。观两幅画像的内容,很显然这是与奏乐舞蹈相关的建筑物。

  建筑物的附属设施,二是厕、井、仓、灶、牛牢、马顾、羊圈、猪圈、狗圈、鸭栏、鸡埘等。从近年来出土的陶厕模型和其他考古资料看,汉代南阳的厕所与猪圈大多相连。南阳杨官寺出土的陶厕模型堪称一件精品,在长方形猪圈的一对对角上起造两座形式各异的厕所。陶厕稍残,大部分保存完好,平面方形,后半部墙加高,上作敞棚悬山顶,顶有天窗,可通风以散
发臭气。前半部围墙成院,院内与敞棚间有一道纵隔墙,分为左右大小两部,右院与棚之间有一道矮墙,墙偏左一小门相通。前院中间为一方形空地,周围铺设印有斜菱纹的方砖。敞棚内右后角为一厕,便坑设一台上,前有尿槽,下为粪池,旁有台阶。右院与敞棚间也作隔墙,隔墙作镂空栏棚状。敞棚内为猪圈,前院后右角也有一台便坑,下为粪池。两厕所的便坑粪池皆与猪圈相通。这件陶厕底部通长42厘米,宽33厘米,前墙高168厘米,敞棚高36厘米。在这个墓里出土陶厕的附近还出土有一陶槽及陶猪,槽当为猪食槽,二者应为原猪圈的东西。像这种在一个厕院内并列着形制各异的两个厕所无疑是男女分用的。这件陶厕结构复杂,制作精细,在所出土的陶厕中是罕见的。

  出土的画像石、砖上有许多篇幅用来描写车骑出行、骑马狩猎等,这些高头大马或奋蹄疾行,或驻足远眺,皆膘肥体健,威武雄壮,符合贵族富豪们洋洋得意的心理特征。马在战争、交通运输和狩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重要作用使汉人对马的饲养相当重视,西汉中期汉武帝之初70年间,已是“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汉书》卷24《食货志》。)。马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唐河马振扶出土一画像砖,画面上四柱支撑着单檐类似于卷棚式的屋顶,结构比较简单,旁有一马引颈俯首,正将嘴巴伸向食槽内。由此看来,这是迄今为止,南阳地区内发现的惟一的一幅马棚舍建筑画像。这些建筑图像的不足之处是,出于表现宴饮娱乐等侈奢生活的需要,它们往往多从建筑物或建筑群的一侧,也可能是从主体建筑的某一角度去观察、揣摩,最后构图成像,没有一幅完整的鸟瞰图或细部显示,对了解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纵深处理等缺乏详细的图像资料。1958年春,南阳市区南城门里出土了一通东汉中期的张景造土牛碑(郑杰祥:《南阳新出土的东汉张景造土牛碑》,《文物》1963年第11期。),现存南阳市博物馆院内。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延熹二年八月十七日……遣景作
治五架瓦屋二间,周栏拾尺,于匠务令功坚。”言男子张景自己出钱建造五架梁的瓦房,面阔二间,瓦房的内部结构属于抬梁式,这是我国古代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木构架形式。因此,现存的资料尽管难以圆满解决这一不足,但这数十幅图像内容还是揭示了私人住宅和园林建筑的壮观豪华、幽静怡人,以及桥梁等建筑的坚实优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南阳两汉繁荣时期的建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