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晚上睡觉射精:看病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26:28
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张庄卫生院    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322    更新时间:2007-11-20 18:46:31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是老百姓害怕生病的真实写照。
当前,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一个不小的群体:他们有病不能及时看,该住院不能及时住院,病未痊愈便要离开医院,生怕承担不了高昂的医药费用。
国家大计,民生为重。医疗问题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牵动着千家万户。
“看病难”,难在哪里?“看病贵”,贵在何处?医疗卫生改革路在何方?面对这一个个问号,人们在思考、在追问、在求解……
一、“看病难”、“看病贵”,症结何在?
1、医疗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衡。据统计,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并且医疗资源的80%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大多数农村医疗点还停留在血压计、听诊器、温度计的“老三件”水平。
2、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大多没有参加。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没有医疗保障。近年来,全国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但筹资力度小,保障力度还不大。据调查显示,目前有60%以上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3、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市场化倾向,公益性质淡化。我国医疗服务机构90%以上是公立。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加之监管不力,使相当多的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越来越倾向于市场化,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有些医院盲目追求高收入,直接损害了群众利益。近8年来,公立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
4、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有资料显示,全国共有5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1.2万家药品批发企业、12万家药品零售企业。老百姓形象地说,“卖药的比吃药的多”。由于这些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加之监管不到位,其中一些企业违规操作,虚报成本、肆意加价、以次充好、诱导医院买卖贵重药等现象严重。
此外,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对策措施。
1、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把维护健康公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让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
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是指人人能够得到、体现社会公平、政府和群众都能够负担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核心是人人公平享有,手段是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筹资是以公共财政为主,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我国的卫生保健体制既不能采用“英国模式“,由政府预算将国民卫生服务全部包下来;也不能采用“德国模式”,强制城乡居民按统一办法缴费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更不能采用“美国模式”,依靠居民个人参加商业保险,获得医疗卫生服务。从国情出发,中国应以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为目标,提高居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可及性。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关键是强化政府责任,逐步实现卫生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使低收入人群也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从而改善国民的整体健康素质。要逐步扭转政府卫生投入比例过低、居民个人负担过高的状况。政府增加的投入,主要是用于疾病预防控制、基本医疗服务、医疗困难救助、资助低收入人群参加医疗保险、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等方面。
与此同时,还应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的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基础条件是高度城市化和高就业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还不可能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因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符合国情的。如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城市非就业人员、低人员及少年儿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做法,采取政府补助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鼓励中高收入人群积极参保;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等。
2、把农村和社区卫生作为“撬点”。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型医院,轻社区卫生的”倾向。其结果是,“重治轻防,越治越忙”、“城市烂了谷,农村没米吃”、“名医看小病,大马拉小车”。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这样的发展模式不全面,也不协调,更不具备可持续能力。
我国的卫生经费有限,在投入上绝不能重大轻小,而应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当前,我国看病难的症结,不是大医院不够,而是农村和社区卫生太弱。大型公立医院的盲目扩张,既造成了卫生资源使用的浪费,也挤占了有限的卫生投资,使“长腿更长,短腿更短”。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古人曰:“上医治未病”。加强预防保健,从源头上控制疾病,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卫生投资。
把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作为“撬点”,推动整个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农村卫生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到2008年,我国农村将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让农民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缓解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切入点和城市卫生改革的交汇点,也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预防保健与基本医疗相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的城市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坚持三项改革联动。
医疗卫生改革涉及政府工作的多个方面,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能“千里走单骑”。医疗卫生服务、医药购销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是“三套马车”,环环相扣,相互制约。只有三项改革联动,协调推进,才能形成合力。任何一项改革的缺位,都会影响医改的全局。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重头戏”。我国的公立医院占医院总数的96%,社会办医院仅占4%。如果庞大的公立医院规模,要维持其公益性质,大大超出了财政承受能力。因此,各级政府应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结构和布局,中央和省级政府只保留少量国家和省级医学研究中心,承担科研、教学和疑难重症临床研究任务,其他医疗机构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政府在集中财力办好公立医院的同时,还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壮大医疗资源,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政府对公立医院应实行核定收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的“收支两条件”管理,彻底扭转“以药养医”的局面。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医药购销制度改革的关键一环。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不是由患者主动消费,而是由医生指导患者消费。药品使用的这一特征,决定了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应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按照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由国家制订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定点生产、政府定价、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办法,较大幅度降低群众基本用药负担,提高基本药物的可及性。同时,改革药品价格管理,提高药品价格的科学性、合理性,严禁虚高定价,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积极推行“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基本药品零差价率”新举措。
医疗保险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震器”。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使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大病保险为主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商业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将会有效分担和化解国民的疾病风险。
医疗卫生改革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社会政策的“珠穆朗玛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特点,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中国的医改不可能照搬外国的模式,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面临重重矛盾,处于“破冰期”、“爬坡期”。实践证明,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难,不改革更难。惟有改革,才能冲破难关。
“事危则志远,情迫则思深”。历史航船总是在一次次破冰中前行。我们既不能有畏难情绪,也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医疗卫生改革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之中,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毅力推进改革,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让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