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含笑饮砒霜的意思:为什么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06:26
为什么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复制链接]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古中医学的冬季养生观;2彭子先生论如何学好古中医学?          今天是冬至,冬至,就是寒冬就要到了 。小时候常听妈妈说“冬至大过年”,每年这天家里都会有祭祀和做汤圆吃,还有很多好吃的,那时不知是啥意思,只知道冬至这天家里大人小孩都会很高兴。后来看《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原来是庆祝这一天阳气上升的开始。至者,极至,今天大气中降沉到地下的阳气多之极,故阴气最盛;所以冬至这天白天最短,而夜晚最长。但物极必反,否极太来,阴极则阳生,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这是宇宙大气运行的自然法则。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以下简称《圆运动》)里说“冬至者,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热,多至极也。夏至者,由立春升出地上的热,多至极也。降极则升,升极则降。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下降也。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热上升也。经夏而茂长,植物个体的热上浮也。热的降沉升浮于植物个体求之最易明了。。。说植物个体的热的降、沉、升、浮,即是说宇宙大气的热的降沉升浮,即是说人身的热的降沉升浮。”
我们人体这个小宇宙的气场和自然这个大宇宙的大气是互相感应的,即古人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所以此时也是我们体内阳气升发之始,但此时也是人体“乃阴寒已极,微阳初生之气”(《圆运动》29页),说的是此时人体阳气初升,但寒气又最重的时刻,若此时段是手脚冰凉或“上热下寒,足冷如冰”(《圆运动》46页)的体质者,上热下寒者为阳气提前疏泄的表现,其人肾水必寒,这样很易因微阳深陷于寒水下无力上升而得病。所以这类体质的人更应在三九天内每天坚持艾灸肾俞,关元,神阙和涌泉这些补肾气的强壮穴,尤其是涌泉穴,每天睡前灸至足部感温暖,温肾水效果最佳。
在冬至前后通过艾灸或食补等补阳气的方法,则能够助阳气的升发一臂之力,有利于来年一年阳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且在冬至的三四天前就开始艾灸或食疗等补阳更好,为什么?因为:“节气的节字,就(象)是“竹”节。节与节之间,是滑利的。一到节上,便难过去。宇宙大气,交节必郁而后通。久病之人,交节前三日多死。大气郁人身亦郁。久病之人,腠理干塞,交节不能通过,是以死也。凡病节前起色,以后即愈得快。” ——(《圆运动》第15页),
民间也有"冬至收老头儿“之说。前面也说到,下体虚寒,有慢性难治病,阳气虚弱的老人和病人,因为下元虚寒,阳气下陷于水中无力上升(升不起来),所以很容易在冬至这个坎儿病重,旧病复发或者就迈不过去了。身体偏气弱的人,在此时段身体也会有反应。这个我有体验,在前几个大节气前的数天,我专门观察了自己的身体变化,确是会比平日容易感到困倦和不适。我今天冬至的前几天,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脸部发热发红,白天在劳累一天的午后,会感到脸部忽然一阵轻轻的烘热感,一下子就过去,这是过度劳累后,阳气虚不能藏,被干扰至体表,所谓虚阳外越的证明,而不是什么脸色红润健康,或发热,此时若是吃寒凉的东西就坏事了。难怪《黄帝内经》的[冬三月]养生部分告诉我们“勿扰乎阳。。。使志若伏若匿。。。”,教我们在冬天要心志淡泊,不要太多胡思乱想和过劳,以免干扰阳气的收藏,影响来年一年的身体健康。我因每天在网上学习工作用脑操心过度,所以出现了以上扰动阳气,致虚阳外越的表现。所以老祖宗在《内经》里给我们的养生观真是太有智慧了,我们用心去体会,才会念念感恩祖宗的恩德,受益无穷。
后来我通过艾灸命门肾俞和中脘,合谷,大椎后症状消失。 证明节气变换前的数天,我们的身体确实是跟宇宙大气有感应的,就如有产后风的人在下雨天来临前也会特别累和疲劳,有风湿关节痛的人在天气要刮风下雨前比天气预报还准确一样。在一个节气与下一个节气之间的“节”前时间段,就好比我们是在平地上走路;但交节前那几天就好比走到了要上阶级,此时比走平地要费力气,如果此时累了就走得很吃力甚至无力再走上去,所以在上阶级前补补气,很轻松就走过去了;然后又是走平地,即顺利安康进入下一个节气。
彭子先生在《圆运动》里多次提醒后学,要学好中医一定“总要于(在)“实在”二字上,寻出着落,便完全得着矣。”第1页。又说“中医学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学矣。故学知二十四节气,须用工夫,一点不可含糊。务必于事实上,随时随地找出凭据。欲找凭据,须在病人身上去找。我常谓在家读医书,不如医院的护士容易明白,时时与病人不离开也。中医无医院,只读空书耳。书再不好,更无法学。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圆运动图,中医的医院也。”第15~16页。这段话可以说将学好中医的窍门道破了,字字真言,慈悲之至!只恨接触彭子先生的遗书太晚了!以前自学中医这么多年都是盲修瞎练,还自以为对中医了解很多了。看了彭子书后才知自己连门都还没进,只因不识“中医学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学矣”。所以就像彭子先生所说的,大部分人学中医学了一辈子,结果还是“终身皆在猜疑摸索之中,得不到正确的成就,真乃苦事。。。”第1页。又说“中医书籍,如无字母无拚法无文法的作文,各是其是,所是皆非。。。。后人不能认识中医学本身真相的究竟,无不终身在猜疑摸索之中;猜摸有得,再猜再摸又不是矣。谓中医学自古迄今尚未成立,并非过论。”第1页。
彭子先生这里说的“务必于事实上,随时随地找出凭据。”就是教我们,要学好中医一定要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在自己和身边人身上来验证医书里说的这些道理。如以上我在冬至前后的身体变化,还有冬至后的第二天,我们这里开始下雪等,这样时时在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中去验证中医学的理论,才发现中医其实是最科学的学科,而且也是很有趣的科学。
《圆运动》里又说:“大雪冬至二节。大雪之时,阳热下沉愈深。地面上的雪愈大。见地面上的雪大,则知地下的阳热沉的愈深。气体的圆运动个体,阳热降极则升。冬至者,阳热降极而升之位也。此时若天暖不冷(或吹暖风),或闻雷,或起雾,阳气为外泄,便起上热下寒人死最速的温病。来年春夏病更大也。冬至之时,天人的下部阳多,阳多则动,多病遗精白带。”13页。请大家注意以上这段所说,若自己所居住的地区在此二节气期间出现以下这几种情况的:1天暖不冷(或吹暖风),2或闻雷,3或起雾,此时人体与大气相对应的会出现上热下寒的状况,那就更应小心保养身体了。
又往下的两个节气“小寒大寒二节。降极则升。这升降是带有直上直下的性的,不能生育成物。生物大气的升降,是圆的(大家在此时可以在脑海里回想一个圆里的阴阳太极图会更能理解此段文字)。阳热之性,原是动的,动则直上,自然之理。惟其冬至后,继以小寒,再往大寒。寒能封藏,阳热经寒的封藏,便不能任性直升。小寒大寒者,封藏又封藏也。沉于地下水中的阳热,为万物发生的生命根本。冬至后,寒藏得足,根本深厚,生长乃足。故冬季后寒冷,明年乃能丰收,乃无危险的病。向来无冰雪之地,冬季亦须寒冷,乃能少病。地下水中封藏的阳热,升出地面,则成雷,成雾。冬季阳热应当封藏,而反升泄,根本拔起,故重庆冬季雾大,病人多宜附子补阳。”
以上红色标示部分,说明了冬天一定要在寒冷的气候下,阳气才能正常的收藏,来年庄稼才能丰收,即“瑞雪兆丰年”之说;同样人身才能健康。所以民间又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的俗语。就是我们冬天养生空气中要够冷,夏天要够热,而且适当运动出汗帮助阳气生发才有利于健康。反观现在人因为拜科技所赐,冬天在室内整天开着暖气,在夏天整天开着空调,这是不符合自然养生规律的,不利于健康。当然,对于老弱病人,或本身就是虚寒阳气衰弱者,在冬天则需要注意保暖,另当别论;但正常人在冬天还是适当感受一下室内外大气的寒冷,才有利于阳气的收藏,这叫”冬练三九“,这个“三九天”指的是每年冬至那天算起,最寒冷的第一九天,第二个九天,第三的三九二十七天这个时间段,)所谓的寒冬腊月。
但上面又说到象重庆(现在包括一些南方地区也一样),因为在冬天不冷反暖,或吹暖风,或闻雷,或起雾,这些都是阳气提前升出地面外泄的现象,此时人身也相对应的出现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的症状,故要用附子补阳。明白这一点对指导我们因时因地因气候来养生非常重要。所以平素就下元虚弱者又遇上所居地冬暖者,此时首重补肾阳,艾灸也是补阳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艾灸肾俞,命门,关元,神阙,中脘,涌泉,大椎,三阴交等这些人身强壮肝脾肾的穴位,来及时补阳。
分享到:QQ空间腾讯微博腾讯朋友
分享0收藏1顶0踩0
经络是中医的精髓,打通经络是获得健康的必经之路。
2楼
 发表于 2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1,冬天特别寒冷地区的调理方法;2,冬天不寒反暖地区的调理方法。        进入冬天,尤其是冬至之后这段时间,因为是一年大气中阴气最盛,天气最寒冷,阳气尚属微弱状态时,前面我们谈到,很多平素体虚多病,阳气虚弱者或身患各种慢性难治病的老年人,由于下元虚寒,此时感应大气中阴寒的大气,阳气下陷于肾寒之水里无力升发(肾阳虚者肾水中无火所以寒,这种情况轮流艾灸8大保健要穴最佳,其中首选艾灸涌泉,此穴得温,肾水不寒则肾阳上升,肾水自升输布于全身温煦四肢而手脚温暖,全身怕冷的症状渐渐就会消失,所以彭子说“荣卫的寒根于肾气”,身体感到发冷根本的原因在肾水太寒,肾阳不足,从我们和读者们大量的艾灸实践经验证明,长期坚持熏灸足底涌泉者,以前冬天特别怕冷的症状,今年冬天确是变得不怕冷或怕冷症状明显减轻。)中医说“寒主收引”,肾水寒者则寒湿邪气就会更加内闭锁于体内,容易出现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原来就怕冷的人此时更是雪上加霜,变得更加怕冷,四肢如冰,腰腿寒痛等,严重者甚至听有些人说,虽然呆在很温暖的室内,但还是感到寒气从心里发出来般冷得发抖,全身如被包裹在寒冰里一样;还有感冒,鼻炎,哮喘发作,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病情突变危险。
若是冬天不冷反暖,或多风或闻雷或起雾的地区,人身此时藏于肾水中的阳气则易过早疏泄直升(直升则为死气,不能生育万物之生命),导致身体出现上热下寒,烦躁失眠,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目倦神疲,头晕或脸浮红发热,脸上发湿痒疹的现象。
以下摘录《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关于冬天一些常见病状及其调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还有艾灸的调理穴位,仅供大家参考:
[冬温](冬天不冷反暖地区的病状)
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肝属乙木,胆属甲木,所以这里“木火之气”指肝木之气,简称肝气,这里可以理解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肝火上冲,多发于春天。发于春则叫春温;同样症状发于冬则叫冬温),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 肝火)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圆运动》第38页
1)温病若发现(发生)于冬季,病势极险。因温为木气疏泄的本气,春温为木气疏泄的正病。冬季寒水封藏不密,木气拔根,故冬温人死最多,惟乌梅白糖汤最能挽回。
2)若冬温上热下寒,足冷如冰,速服桂附地黄丸救之。冬暖必起温病。——《圆运动》第46页。
这里说的上热下寒症状是指腹部肚脐上二寸(以自己的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的上半身感觉发热,口干等现象,严重者还在这段时间出现肚泻或大便不成形,精神疲倦和午后昏昏欲睡的症状;但肚脐以下则感到寒冷的症状,平素气虚体弱者和中老年人居多,多跟脾湿中气虚弱或肾阳虚有关。若是艾灸以涌泉穴温暖肾水,灸至双足火足热到,温热为度,严重者加灸百会以升阳举陷;再加艾灸中脘穴健脾胃,健运中气;或灸神阙和关元以强壮脾肾,驱寒湿;艾灸命门穴补命门之火,补火以生土;还可以艾灸大椎穴泻上部之热,调和荣卫(提高机体抵抗力。每穴每次艾灸约30分钟,视自己体质而定,总以火足热到为度)。
10,[鼠疫]冬天不冷反暖地区的严重病状)
1)冬至前后,气候不寒而反热,发生鼠疫。发热,神昏,气微,心乱。兼证不一,此为主证。
2)鼠疫者,冬温之死证也。
3)大气冬时主藏,寒则能藏。今寒反成热,已经封藏于土下水中的阳气,发泄出来。阳气拔根,遂病鼠疫。
4)鼠生活于地面之际的土中,今土中无阳,不能生活,是以鼠死。
5)人人于此时,呼吸土中无阳的大气,本身下部,阳气逆腾,无不头晕身乏者。
6)本身的中气,尚能维持圆运动之常者,虽身乏尚不致病倒。
7)一经感受大气的刺激,或为饮食所伤(如进食寒凉生冷等),中气的圆运动分开,遂随阳根发泄的大气以同病。
8)阳根(水中所藏之真阳)发泄,则下部空虚;阳逆于上,则上部充热;阳逆下虚,所以人死。
9)此时用凉药清热,下咽即死。上部虽热,中下阳虚故也。
惟乌梅,三豆并用,乌梅一两,黄豆,黑豆,绿豆各五钱;加白糖二两以补中气;加杏仁泥五钱以降肺气;小便不利者,加红饭豆五钱以利小便,无不特效。无不特效。
乌梅能收敛,由右逆升的的阳气,降回水中。(先灸大椎泻上部之热,再灸涌泉温下部肾水,水升则火降)。
三豆能清上部的热,不寒中气。( 灸中脘调补中气)。
阳泄化热,肺气不降,故加杏仁泥以降肺气(灸合谷补手阳明大肠经庚金之气以降手太阴肺经辛金之气)。
中虚脾湿,小便不利,故加饭豆(即红豆)以利尿。(灸神阕健脾去湿;有上热下寒的发热症状者,建议配合按摩心包经降心包相火,每天早晚按摩心包经有引火归元,将上热之火引降下归温暖肾水奇效。因本人就属于典型的上热中虚下寒体质者,长期坚持每天按摩心包经,发现对烦热失眠和心脏闷痛等不适症状特别有效)。
惟治救迟延,中气已脱者和已吐血者,则来不及耳。
未病时,日日服之,亦可预防。
此方曾于丙辰冬(天)绥远鼠疫,经同学实地试验,功效不虚。同学并有用理中汤加天花粉治效者。
盖病的名目不同,病的原理则同。
10)所以绥远鼠疫猖獗之时,一降大雪,遂彻底消灭。降大雪则大气的阳根回复下降,人身的阳根亦随之回复下降故也。
11)宇宙大气的圆运动,乃大气中的阳气,降于秋,藏于冬,升于春,盛于夏所成。人身的阳气,亦降于右,藏于下,升于左,盛于上。
12)宇宙的冬季 ,人身的下部,阳气皆宜顺藏,不可逆升。冬季阳升(直上则为死气,不能生育万物之生命),此之为逆;阳气逆升,是为拔根。
13}由右降下的阳气,乃万物生命之根,冬季寒的“寒”字,即是阳气下藏的事实,不寒反热的“热”字,即是阳气逆升的事实。阳气逆升,所以热也。并非热而后阳气逆升也。
14)大气的中和,为生物生命的元素,冬季阳气当藏而即藏,即是大气的中和。此中和的力量,地面之际的土中最多。鼠穴地而居,向来在大气中和的中心点(即地面地下交接的中线区)生活,今土中的阳气拔根(土气太寒湿),中和变成毒疠(毒气),鼠感受最切,失其生活之常,所以鼠死。人之感受在鼠之后;所以鼠先死,人后死。
15)惟中气充足阳不逆升之人,则不死耳。虽暂时不死,呼吸阳气拔根的大气,终难免死。
16)冬不寒而反热,中和变成毒疠,一降大雪,热降入地,阳仍归根,毒疠乃变中和,此宇宙自然的疗法;乌梅,白糖,三豆,白糖,稀盐酸葡萄糖,亦宇宙的自然疗法,降其逆助其藏而已。——《圆运动》第46页。
17)[违反常规的影响]类如冬令(例如在冬天的节令),倘或冬令之后(或者在冬天之后) ,气候忽暖(天气忽然变暖和),水中阳热,当藏不藏(原来深藏在水中阳气热的能量,应该是藏的状态但没有深藏)。水中阳热,在造化为中气之根(水里深藏的阳性的热能,在大自然造物的气化能量中是中气的根源),在人身为生命之本(对应在人身则是生命生存的根本)。今当藏不藏,泄出地面(现在冬天本来是阳热深藏的时段,但不能藏反而提前发泄出来),外则化为邪热,内则根本空虚(表现在外面就是很热的现象,但其实内部的根本却是空虚得很,因为所藏已经跑到外面去了)。人与造化同气(我们人的身体和大自然的气候是互相感应一体的),于是冬温等病发生,人多死亡也(所以冬天变暖的地区或体质虚寒的人或吃了寒凉生冷伤害了脾胃之气的人,很容易发生上热下寒中气衰败的病变,很容易死人)。鼠疫即冬温之最重者(冬天大量死亡的老鼠或其它动物即是这种现象的证明,因他们生活在土地的表层洞穴,土里没有阳热,冻死的,这是最严重的冬温)。。——《圆运动》第272页。
“此时用凉药清热,下咽即死。上部虽热,中下阳虚故也。”——《圆运动》第46页。所以再次提醒冬天有上热下寒症状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随便服用寒性凉药,可以按摩心包经,早睡,或喝以上提到的乌梅白糖汤+扁鹊三豆饮,并加灸大椎,合谷,曲池降上部之热;然后轮流艾灸8要穴和命门补中部和下部脾肾之阳是根本。
所以在三九寒冬腊月的天时,属于阳虚手足寒冷者,特别是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者也属此种体质者,都不要忘记随时用艾灸的温暖补补阳气,上热下寒者可以喝三豆饮,熬煮浓稠的小米粥喝,戒生冷等;体热脾胃健康者可以适当吃一些性凉滋阴的食物,防患于未然,帮助家人度过一个温暖平安的冬天。这样打好基础,有利跟着下来的春季阳气升发欣欣向荣,也为整年的健康储备资粮,这即是“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养生意义。
经络是中医的精髓,打通经络是获得健康的必经之路。